超導體是什麼?就是一種導電性極佳的超級導體。當溫度低於臨界溫度時,具有兩種特性:零電阻和完全抗磁性。
- 目前應用在磁浮列車、磁振造影和各種超導電子技術方面。
- 第一篇略述超導體的發現;第二篇說明超導體對磁場之反應;第三篇用熱力學方法解釋超導現象;第四篇和第五篇分別由宏觀和微觀角度了解超導體;第六篇解釋穿隧效應並舉超導電子技術應用的實例;第七篇呈現第II類超導體的概要;第八篇簡介高溫超導體和目前多項應用研究進展的情形。
- 超導體的微觀理論是以量子力學為基礎,本書附有量子力學的初步概念,可作為加深物理知識的參考。
本書圖文對照可更深刻認識超導體。
超導體的微觀理論是以量子力學為基礎,本書附有量子力學的初步概念,可作為加深物理知識的參考。
本書特色
1. 本書圖文對照可更深刻認識超導體。
2. 超導體的微觀理論是以量子力學為基礎,本書附有量子力學的初步概念,可作為加深物理知識的參考。
作者簡介:
孫又予
1932年生。美國華盛頓大學(Washington University)理學博士,專長應用物理。曾任中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三十餘年,在國內外期刊發表論文數十篇。著有《微波電路學》,為研究所和大學用書,由前國立編譯館出版。
章節試閱
在十九世紀,科學家研究如何使各種氣體液化是一個熱門的題目。我們知道,在一定容器內的氣體,必須一面加壓力,一面降低溫度,最後在溫度到達某一臨界值時,才可以使其液化。溫度不降至臨界值以下,將氣體施加甚大的壓力,也達不到液化的目的。
因為在早期降低溫度不容易,溫度降得愈低,技術愈困難,所以歷史上幾種原素氣體被液化的順序依次是氧、氮、氫、氦,完全照臨界溫度自高至低排列。氧和氮在1883年被液化,又過了十五年,氫才得液化成功。到二十世紀初,也就是大約一百多年前的今天,沒有被液化的氣體,只剩下最頑強的氦氣一種了。首先將氦氣液化成功的是荷蘭實驗物理學家卡默林‧翁尼斯(H. Kamerlingh‧Onnes),時為西元1908年。翁氏成功的關鍵,當然是他克服了降低溫度技術的困難。把地球上最後一種氣體液化,在當時歐洲學術界是一件盛事。有文獻記載,1908年七月十日那天,翁氏把各國的科學家都請到荷蘭萊登(Leiden)大學他的實驗室來,打算向他們展示他的成果。
照理說,他在請客人來之前,應該已先做過氦氣液化的實驗。可是在來賓冠蓋雲集的這一天,卻非常不順利。他和他的助手們從清晨忙到晚上,最後總算弄出數十毫升。經過一天漫長的折騰,把這位在當時已不算年輕的科學家(翁尼斯生於1853年,1908年他五十五歲)累倒了,據說後來他休息了好幾個月,才重新開始工作。
在大氣壓力下,所有氣體於液化後,若繼續降溫,都會凝結成固體。只有氦,一直到絕對零度,都保持液態。
在十九世紀,科學家研究如何使各種氣體液化是一個熱門的題目。我們知道,在一定容器內的氣體,必須一面加壓力,一面降低溫度,最後在溫度到達某一臨界值時,才可以使其液化。溫度不降至臨界值以下,將氣體施加甚大的壓力,也達不到液化的目的。
因為在早期降低溫度不容易,溫度降得愈低,技術愈困難,所以歷史上幾種原素氣體被液化的順序依次是氧、氮、氫、氦,完全照臨界溫度自高至低排列。氧和氮在1883年被液化,又過了十五年,氫才得液化成功。到二十世紀初,也就是大約一百多年前的今天,沒有被液化的氣體,只剩下最頑強的氦氣一種了...
目錄
目次
前言
第一篇 超導體的發現
第二篇 磁場的效應
第三篇 熱力學方法
第四篇 宏觀理論
第五篇 微觀理論
第六篇 穿隧作用
第七篇 第II類超導體
第八篇 高溫超導體
附錄A 量子力學的初步概念
附錄B 各篇的註解
參考書目
目次
前言
第一篇 超導體的發現
第二篇 磁場的效應
第三篇 熱力學方法
第四篇 宏觀理論
第五篇 微觀理論
第六篇 穿隧作用
第七篇 第II類超導體
第八篇 高溫超導體
附錄A 量子力學的初步概念
附錄B 各篇的註解
參考書目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