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厭倦離欲是內心,是內心厭倦,內心放下,離開了欲望。
苦的來源是無明煩惱,滅除苦的方法就是精進地保持正念正見。
當我們的心不能安靜,不能止定下來,我們就稱我們的心已經病了。
「四聖諦」是指四種真理,我們叫做苦、集、滅、道;而「八正道」是屬於道的真理。這些真理,我們現在的佛教徒大多數都把它當做是一種理論、一種哲學,或者是一種儀式上的事,其實這是錯的,真理永遠是真理。八正道也是一樣,它是一種真理,這條真理的道路就是要走向解脫,而走到最後的目的地就是涅槃。虛雲老和尚要入滅之前說過:「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癡。」這是一句很好的佛法。假如我們修了戒、定、慧,而沒有熄滅貪、瞋、癡,那麼他的戒、定、慧是不正確的。
作者簡介:
章積法師(曦比丘),一九六五年,生於馬來西亞北部玻璃市州的華裔家庭,一九八八年二十三歲時決志皈依佛門,並在檳城出家,翌年即隻身前往素以「佛國」名世的泰國,參訪諸高僧修行的道場,體驗「處處為家處處家」的雲遊生活。
在泰國雲遊時,法師得以應緣領受高僧佛使尊者的法語著述,並為佛使尊者務實的行持和對佛法深湛的體證所感動,於是更加堅定學佛的志行。
其後的三年間,法師經常往返於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地弘法,並協助各地的道場,辦理短期出家、禪修等相關的法務活動。此後來到臺灣環島行腳,而有緣親近本地的僧俗四眾,並經他們發心協助,開始中譯佛使尊者的著作,最早譯出的是在民國八十年八月,由佛法印經會(現名「法味書院」)倡印出版的《人類手冊》。
同年,在特殊的因緣下,與香光寺攜手合譯佛使比丘的其他著作,目前已經出版流通的計有《一問一智慧》、《解脫自在園十年》、《生命之囚》、《生活中的緣起》等,可以說是把佛法在泰國弘揚的精要,致力於傳播到臺灣來的主要工作者之一,咸信這是我們難得的福報,應該好好珍惜。
就在這一段期間,法師於譯書之餘,隨順四眾之請,應機弘法。或在「茶房」,與之一問一答,說四聖諦、八正道的修法,如何在現實生活中觀空、滅苦,從而掃除鬱積在心中的煩惱,證驗涅槃。或在佛教青年會,教人時時提起正念,明明覺覺的知道自己的身、心、受、法,並在尋常生活中找到下功夫的途徑,而不要刻意造作的困擾自己,才能夠解脫自在。或在醫院,說人有「病」,除了四大不調之外,還有精神上的「病」,必須以佛陀的甘露大法來對治,才不會顛倒惑亂。至於在監獄,更是明明白白的指出,人應該從「心的監牢」中依循佛法開釋出來,才不會始終為三毒之火所煎熬。
法師說法,真是婆心一片,時時刻刻都不忘眾生的苦,而剴剴切切的以各種經驗、體會、證悟所得和所依止的佛陀大法,來諄諄的引導眾生。這些演講辭,在諸位居士發大心的謄錄下得以結集成書,甫一出版便廣受讀者的歡迎;今初版已告流通罄盡,又因初版梓行時經驗不足,致不甚圓滿,今特請法師指謬,經勘訂後重新改版,用感讀者護持,希望人人都能生活在佛法的真諦中,並感謝法師對我們殷殷的垂顧,是為序。
章節試閱
「四聖諦」是指四種真理,我們叫做苦、集、滅、道;而「八正道」是屬於道的真理。這些真理,我們現在的佛教徒大多數都把它當做是一種理論、一種哲學,或者是一種儀式上的事,其實這是錯的,真理永遠是真理,不管你知不知、你要不要、你懂不懂,它就是這樣。好像我們說,人生的真理就是生、老、病、死。你知道也好,你不知道也好;你要也好不要也好,你都一定要生、老、病、死,你避免不了。八正道也是一樣,它是一種真理,這條真理的道路就是要走向解脫,而走到最後的目的地就是涅槃。
努力做滅苦的修行
每一個佛教徒都知道,學佛都必須要有戒、定、慧。八正道也可以說是戒、定、慧,只是把它分析出來,成為正見、正思惟,正語——說話方面,正業——行動方面,正命——如何得到外在的事物來養活生命,正精進——要很努力地做滅苦的修行,正念——心念念住本性、不離本性,正定——安住在空性中。這是把它分析出來,其實這就是戒、定、慧。
虛雲老和尚要入滅之前說過:「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癡。」這是一句很好的佛法。假如我們修了戒、定、慧,而沒有熄滅貪、瞋、癡,那麼他的戒、定、慧是不正確的。如果我們修了八正道,但是我們的煩惱、痛苦卻增加了,那就不是正確的八正道。所以我們要認清楚這一方面,認不清就沒有用。
八正道是由八個條件組合起來的,在這八個條件裡面,最重要的就是見解方面——正見,也就是我們的看法、觀念、信念。那怎樣的「見」才是「正」的呢?
問:要有智慧,要有善惡,要有因果,要有苦行(眾笑)。
問:有聖有凡,有前世有後世…
答:有父親有母親(眾笑),這種見解也是正見,但卻是有漏正見、世間正見,知道這些還不能超越生死。所以佛陀開示過,這種的正見,有聖人有凡夫、有是有非、有前世有後世,並非佛教的出世正見。
問:可是我曾經看到印順導師這樣說。
答:你還沒看到完啊(眾笑)!或者你斷章取義。
而真正的正見,就是要體會到苦、集、滅、道。苦,什麼是苦、集?什麼是滅、道?這一方面,要清楚、要明瞭。然後是內在有所體驗的,現在我所要強調的是內在有所體驗、修證的才是正見,而不是耳朵所聽到的。耳朵聽到的,你可以記住;或者別人講的一些話,比這個理論更好,你就會被轉去了,所以它是內在體驗的,內在體驗到輪迴的苦、世間的苦;體驗到世間沒有樂可談,只有苦沒有樂;體驗到世間真是無常的,一直在改變;到最後體驗到世間沒有實在的我,沒有實在的東西,全部都是因緣法,強求不來,做主不了,一切都是因緣所製造出來的。要這樣去體驗,體驗到輪迴就是無常、苦、無我,一直體驗到厭倦離欲為止。假如還沒有生起厭倦離欲的話,還不叫做正見,因為還是沈迷在世間、還是不想離開世間。那怎麼樣叫做正見呢?就是要看到世間很苦,苦到你已經厭倦它了,不想要有了,想要捨了,然後想盡辦法把它放掉。只有明瞭這一種內在的感觸,我們才可以稱為已經有正見。
問:不過如果有些人很富裕,沒有體驗過這些苦,他怎麼可能產生這種厭倦呢?
答:有的,從早到晚我們都在體驗,只是你沒有在用心去觀察。我們把苦海當樂園,把苦的當做樂的來享受。所以,正見的產生必須是從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每一起、每一動、每一個接觸,眼睛看到、耳朵聽到、嘴巴吃到、身體感觸到、鼻子嗅到、心裡想到,對於這些接觸,多多少少有一點體驗,雖然有些時候並不是說很清楚、很圓滿,但卻已經是阿羅漢了。然後對這些無常的、苦的、無我的真相的有所感受,就已經不必再聽人來跟我們解說了,而是內心已經能自己證明就是這樣。別人說常的、樂的、我的,我們都不會再相信他;對於外在的這一些學說,我們內心不會再動搖了。那時候,雖然我們會在世間生活,我們會吃飯、會跟人家說話、會看戲,但是我們在看的同時,已經不再迷了;我們會看,但是不迷。
現在我要分辨,什麼叫「貪」——貪執,什麼叫「迷」——沈迷。沈迷就是你還不懂得這條路怎麼樣走,就會迷失方向、沈迷在其中、陶醉在裡面。但是有了正見的人,可能他還有貪心、還有瞋心,但是他不再迷,他已經真正的知道苦、集、滅、道;只是有可能在那個時候,他的定力還不夠,他的智慧還沒有訓練到最高超的境界,因為他不是一個完全解脫的聖人,但是他有正見,他已經知道貪心不好,只是控制不了。假設這個心被貪心所控制,但我清楚貪是從那裡來,我清楚貪要怎麼樣熄滅,我清楚熄滅了貪之後的內心感受是怎樣,這些都已經清楚明瞭了,而且不需要人家教導說:「你的苦是怎麼來的!你的煩惱是怎麼來的!」他不再需要人家來跟他說了,他可以自己去修、去證,因為內心已經有了體驗。
看到輪迴之苦及涅槃之寂靜安樂
所以在這裡對於八正道的正見,我要強調的是,首先必須要看到輪迴的苦,第二要看到涅槃的寂靜安樂。輪迴也可以說是苦和集,涅槃可以說是滅和道,我們必須要清楚體會到這兩方面,知道輪迴和涅槃的本質。其實涅槃在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之中都有,只是凡夫、沒有正見的人不懂,也不去注意它,不去把握住它。
涅槃的狀態就是我們的內心沒有苦。假如我們一個人從早到晚,整天不停地、苦惱地胡思亂想,你說這個人會怎麼樣?我敢保證,不出兩天,他要住精神病院。對吧!連睡覺都不能睡,因為一直在想東西,你說他是不是不超過兩天或三天,他一定精神會有問題。
所以,涅槃其實就是我們切身的事情,它一直維持住我們精神的寂靜狀態,它使我們在精神上得到休息;沒有涅槃的話,我們的精神早就已經崩潰了,絕對不會活到今天像我們在這裡談話。假如一個十多歲的孩子在讀書的時候,整天思緒紛亂奔飛,不出三、四天,我看十多歲的人也要送去精神病院。而我們現在都活到二十多歲了,所以我們要感激涅槃,沒有涅槃,絕對不會來學佛。所以精神上沒有苦的時候叫涅槃。
問:那麼睡覺的時候就是涅槃?
答:睡覺也可以說是涅槃,但它是昏沈的涅槃,它不是醒覺的涅槃,所以這種涅槃我們不要。但這是我們在修行上的不要,我們在肉體上還是需要。
在這裡我想跟各位分析一下涅槃,也就是苦、集、滅、道的「滅」。在正見裡面,假如我們對苦、集、滅、道不瞭解的話,不叫做正見。而且還要體驗,體驗到已經深信不疑。在這個滅裡面就是涅槃,就是不苦的心態,不苦的感受。我們可以分成三種性質的涅槃來談。
第一,短暫的涅槃,每一個人都有體驗過的。現在你們各位都在涅槃中,假如你沒有涅槃的話,我相信你不會靜坐,不會安心的在這裡。如果你的心煩惱,你怎麼樣坐?你一定會很不自在,想要起來啦!或者想要做什麼啦!或者愈聽愈煩,愈聽愈痛苦,好像很受折磨的樣子。所以現在你們已經體驗到涅槃了,只是沒有人跟你們提醒,你們就不知道。
好像一隻小雞,它看到鑽石和看到一粒米,它也不知鑽石是有價值的東西,它只知吃米。但是假如給我們懂得這種知識的人,我們會將這個鑽石拿起來。或者簡單地說,現在我不知道高雄在那裡,有可能火車到了高雄,我也不懂得下車,因為我不知道高雄嘛!在我的印象中,在我的知識中,我不知道這是高雄啊!假如是這樣的話,我就不懂得下車,就被載到月一個地方去了。這就是我們不懂涅槃,涅槃出現也不知如何把握。現在,假如我們有正見,我們就知道涅槃是這一種的狀態,我們就會好好的去護持它、去掌握它、去把它發展起來、培養起來。現在心在沒有痛苦中,我會仔細的把它掌握住,把它一直的保持下去。所以這個叫做短暫的涅槃,這個是每一人都體驗得到的,只是我們不知道,即使有所體驗,也把它放掉。
問:只要沒有煩惱,就屬於短暫的涅槃。那像唱歌,這種短暫的快樂,那也是屬於涅槃嗎?
答:那一種,要看你的心是不是在緊張刺激當中。假如你唱的歌,使你的心很平靜,那麼那時候是涅槃。
現在我們把我們的心平靜下來,我們大家靜坐一下,兩分鐘或一分鐘就夠了,給你們體驗一下涅槃。
好了!假如你們在剛才的時候,心裡有散亂,你們就體驗不到涅槃。假如你們一心一意地,定在佛號也好,或者把你們的心專注在某一個境的話,心就平靜,那時候就是涅槃,沒有煩惱。
對外境清楚而明瞭
問:涅槃是一種無苦的狀態,當有心事的時候,是不是就不在涅槃了?
答:可以有心事,也可以沒有;要想也可以,不想也可以。明白嗎?
問:怎樣的一種想的狀態,也可以說是在涅槃裡呢?
答:就是他對他的「想」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好像我現在站在路邊,有很多車走來走去,但是我的內心不會貪戀,不會跟著它,而且清楚自己的眼睛在看。
問:那如果說,有些時候是一個念頭起來,但很快就不見了……
答:那時候不叫做涅槃,那已經散亂了。假如真正是涅槃的話,它還沒有起,就被你看到了;假如你要讓它起的話,你就看著它起,不是起來了才看到。假如是真的涅槃的話,你如果不要有念頭,你就看著它,它就沒有念頭。明白嗎?
問:《六祖壇經》裡面,為什麼六祖惠能講說「對境心數起」?
答:可以啊!沒有問題啊!
問:如果我們「對境心數起」的話,不是不叫做涅槃了?
答:你起了,但是你沒有執著地看著它,你不攀緣。好像一個小孩走來,我看著他,看著看著,但是我沒有去攀緣、沒有去煩惱。就像我剛才譬喻的,在路邊看車一樣,車來知道,車去知道,但是我們的心不跟著車來來去去。
問:那我們要怎樣維持這個涅槃?
答:等一下我們會說到「道」——它的方法,現在是說它的感受。涅槃是一種感受、是一種狀態、是一種境界。剛才所說的是短暫的、暫時的涅槃。
第二種,剛才我教你們靜坐,就是要你們體驗第二種涅槃。就是我們在修定,在控制看心的時候得到涅槃。假如說,我的眼、我的心,現在一直看著這個杯子,只有這個念,我的心沒有散亂、沒有五蓋,那我那個時候就是涅槃。這是我們訓練看的、控制出來的、勉強出來的。這是第二種。
或者有一個人來罵我,我一聽到,我覺察到心不夠定,我就把心放在一句佛號上。假如心一放,沒有一個支持的境,我的心將有可能隨著這一句話去,而在輪迴當中。因為我知道自己的境界,所以我就把心放在一句佛號,或者是放在出入息上。那時候,我的心也是能夠平靜,也沒有貪、也沒有瞋;你罵我,我也不會瞋。那時候是被勉強出來的,是被逼出來的涅槃,也是沒有煩惱、沒有痛苦。
以上這兩種都不是究竟圓滿的涅槃,究竟圓滿的涅槃是用智慧得到的。現在假如我們看到世間的真理,或者看到這一句罵人的話的真理,這一句話來了,心定下來,這一句話也就滅了。這一句話如果我們不去分析它,它就沒有意義。用這個定,用這個真理照見它,同時就會突破它,那時候才是究竟的涅槃;這樣子修也比較能夠解脫,或者是真正的能解脫。如果我們用智慧去放下世間的一切,不要攀緣,不要執著,這就是圓滿的涅槃。
修行的人,對這三種涅槃,我們們必須要去認清、要去體驗。第一種涅槃是我們一直在體驗的,我們只是不瞭解它、不認識它,所以我們把它放掉。佛使尊者也一直強調,沒有這個涅槃,我們早就已經瘋了,因為精神太亂,連要說話都不能說。假如沒有涅槃的心,很難做事;或者是做到一半,你的心亂想,可能你的手是在做,但是可能做錯了,也就是你的心沒有放在工作上。
「四聖諦」是指四種真理,我們叫做苦、集、滅、道;而「八正道」是屬於道的真理。這些真理,我們現在的佛教徒大多數都把它當做是一種理論、一種哲學,或者是一種儀式上的事,其實這是錯的,真理永遠是真理,不管你知不知、你要不要、你懂不懂,它就是這樣。好像我們說,人生的真理就是生、老、病、死。你知道也好,你不知道也好;你要也好不要也好,你都一定要生、老、病、死,你避免不了。八正道也是一樣,它是一種真理,這條真理的道路就是要走向解脫,而走到最後的目的地就是涅槃。
努力做滅苦的修行
每一個佛教徒都知道,學佛都必須...
作者序
一九八三年三月,當我對佛法有了進一層的觀照時,因緣和合地,認識了曦比丘,聽到他所講的(體會到苦集滅道的正見),相當受用。那時曦比丘來臺不久,有心將佛使尊者的法介紹給臺灣的修行者,正想尋幾位朋友翻譯泰文版的《人類手冊》,給臺灣的修行者。
我參與了這樣的工作。曦比丘從泰國為我們帶來了他所體驗的滅苦佛法,幫助我們看到北傳國家流傳的修行法中較疏忽的內觀部份,內觀的行持對自己的身心有很大的改革。
想將這份益處分享給人,便將曦比丘的開示錄為文字,由不同的朋友整理,於是形成這本《你的煩惱熄滅了嗎》的雛型。
這本演講集收錄的內容都是認識滅苦佛法的基礎,關於正見,關於煩惱熄滅,關於如何修四念處,講者均對我們做了仔細的闡述,相信藉由如斯口語化的解說,讀者將對法有更明晰的認識。
盼望藉由本書的出版能為更多人帶來心靈的福音,使更多的朋友逐漸步向精神的安樂,無憂懼無苦惱!
一九八三年三月,當我對佛法有了進一層的觀照時,因緣和合地,認識了曦比丘,聽到他所講的(體會到苦集滅道的正見),相當受用。那時曦比丘來臺不久,有心將佛使尊者的法介紹給臺灣的修行者,正想尋幾位朋友翻譯泰文版的《人類手冊》,給臺灣的修行者。
我參與了這樣的工作。曦比丘從泰國為我們帶來了他所體驗的滅苦佛法,幫助我們看到北傳國家流傳的修行法中較疏忽的內觀部份,內觀的行持對自己的身心有很大的改革。
想將這份益處分享給人,便將曦比丘的開示錄為文字,由不同的朋友整理,於是形成這本《你的煩惱熄滅了嗎》的雛型。
這...
目錄
前言 王靜蓉
1.體驗到苦集滅道的正見 吳寶原 整理
真正的厭倦離欲是內心,是內心厭倦,內心放下,離開了欲望。
2.聖人和熄滅煩惱 鍾苑文 整理
苦的來源是無明煩惱,滅除苦的方法就是精進地保持正念正見。
3.四念處 冷雪芬 整理
當我們做每件事,意念不忘身,意念不忘受,意念不忘心,以及意念不忘法時,
那他的生活就非常好過了。
4.病 許如瑤 整理
當我們的心不能安靜,不能止定下來,我們就稱我們的心已經病了。
5.心的監牢,心的解脫 許如瑤 整理
雖然身體被關住了,但是心可以自在解脫、清涼、安樂。
附錄
如何修空觀 法燈法師 講、曦比丘 譯
生命可以生存下去,是因為我們的心安住在「空」中;在空性裡,我們不可能
成為什麼,沒有實體,那就是本來的心。
前言 王靜蓉
1.體驗到苦集滅道的正見 吳寶原 整理
真正的厭倦離欲是內心,是內心厭倦,內心放下,離開了欲望。
2.聖人和熄滅煩惱 鍾苑文 整理
苦的來源是無明煩惱,滅除苦的方法就是精進地保持正念正見。
3.四念處 冷雪芬 整理
當我們做每件事,意念不忘身,意念不忘受,意念不忘心,以及意念不忘法時,
那他的生活就非常好過了。
4.病 許如瑤 整理
當我們的心不能安靜,不能止定下來,我們就稱我們的心已經病了。
5.心的監牢,心的解脫 許如瑤 整理
雖然身體被關住了,但是心可以自在解脫、清涼、安...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