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元醫師分析中、西醫的異同及優缺點,點出民眾對健康檢查、看病與用藥的迷思,並教導民眾如何為自己的健康把關,同時分享能量整合醫學的原理和成效,以及18個治癒案例的故事。期許讀者能建立正確的看病及用藥觀,中、西醫師也能開放心胸吸收本科以外的醫療知識與經驗,讓所有承受疾病之苦的人,都能「找對醫師」,得到「正確有效的醫療方法」,並「吃對藥物」,最終重獲身心健康。
本書特色:
你是否有這樣的困擾
為何看了醫師、吃了藥,還是久病不癒?
可能是看對科別,醫師卻診斷錯誤;
或是醫師診斷正確,卻沒有開對適合的藥物;
或是醫師開對藥物,病患卻不遵醫囑服藥……
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都會讓患者面臨疾病纏身的困境。
-讓劉醫師告訴你
◎整合中醫的整體觀和西醫的各科專業,輔以另類醫學的物理與化學療法,就可以全面檢視疾病成因,做出正確診斷。
◎沒有哪一種藥是最好的,只有最適合你的。不適合你的,良藥也會變毒藥。
作者簡介:
劉大元
◎現職
大元聯合診所院長
環球科技大學兼任教授
中華民國另類醫學醫學會理事長
中華民國螯合療法醫學會理事長
中華民國能量醫學學會常務理事
◎學歷
陽明大學醫學院醫學系醫學士
臺北榮民總醫院針灸班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分班第六屆
中華民國家庭醫學科專科醫師
◎經歷
署立臺南醫院家醫科醫師
臺南縣下營鄉衛生所主任
成大醫學院附設醫院兼任主治醫師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內科主治醫師
同安診所院長
中華民國能量醫學學會中部分會會長
友聯產物保險公司首席醫療顧問
◎著作
《你不可不知的另類健康法》(書泉出版)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林少琳(前高雄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及加護病房主任)
許文志(環球科技大學創辦人)
張永賢(中國醫藥大學暨附設醫院榮譽教授)
崔玖(國際醫學科學研究基金會秘書長)
黃榮村(中國醫藥大學校長)
羅錦興(成功大學電機工程系前瞻醫用系統中心主任)
(以上依姓名筆劃數排列)
名人推薦:林少琳(前高雄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及加護病房主任)
許文志(環球科技大學創辦人)
張永賢(中國醫藥大學暨附設醫院榮譽教授)
崔玖(國際醫學科學研究基金會秘書長)
黃榮村(中國醫藥大學校長)
羅錦興(成功大學電機工程系前瞻醫用系統中心主任)
(以上依姓名筆劃數排列)
章節試閱
Chapter 1生病時,該找中醫?還是西醫?
1 我需要「量身訂做」的診療
到我們診所看病的患者,普遍都有相同的經驗,即是接受主流醫學治療效果不彰,遭遇過重大挫敗的求醫歷程,其中還包括不少我的同業。
我也是如此。我自小體弱多病,有先天過敏體質,有經常性的眨眼睛、過敏性鼻炎、咳嗽、扁桃腺發炎、拉肚子、蕁麻疹、慢性結膜炎等症狀,總是去了又來,無法徹底根治。
我的父親在四十一歲時中風,而遺傳基因果然對我造成不小的影響,我在三十歲就罹患高血壓,四十四歲得了心肌梗塞,還裝上一根原本或許不該裝在心臟的支架。
當時,我是主流醫學訓練出來的專業醫師,依照過往所學習的一切,竭盡心力來治療自己。但是,我只知道如何處理症狀,卻無法解決造成疾病的根本問題;就像治療我的患者一樣,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一個症狀還未解決,另一個症狀又跑出來,有時連病症的根本問題出在哪裡都不知道。
為了戰勝疾病,中、西醫使盡諸多療法,包括動手術、西藥、中藥、推拿、拔罐、按摩⋯⋯等,方法各有千秋,效果不盡相同,但目的全都一樣,無非是希望幫助患者早日消除病痛,恢復健康。
只是,現代文明過度依賴科學數據,講求實證的西醫遂成為主流,非西醫的診治方式就被歸類為非主流,被稱為「輔助與補充」或「另類」醫學。
所謂的科學數據是以統計學的指標為依據,往往因為使用指標的差異,而造成完全不同的結果。在醫學上,統計學應該應用在流行病學與公共衛生上,而非使用在單一個案的疾病治療。因為有些個案可能是統計學常態分布的兩端,如果按照一般正常的醫療程序來處理,對這些個案是不會有幫助的,這些久治不癒的患者應以特例來看待,並另行思考治療方式。
對這些久治不癒的患者來說,在乎的並非「主流」或「非主流」的醫療體系,而是能「有療效」的治癒疾病。而在學習另類醫療後,我才知道它的效果有時比主流醫療更快、更準。好比身材標準的人,可以買到物美價廉、大量製造的成衣;身材異於常人的瘦子或胖子,則需要量身訂做才穿得合身。另類醫學的醫師不過是懂得「量身訂做」的裁縫師。
不過,醫學界習慣使用太多的專有名詞,以及讓人難以理解的詞彙來解釋病情,不僅讓患者及其家屬感到困惑,有時連新進醫學院的學生也覺得學習上有困難。而另類醫學中,有些項目是意會的、抽象的,需要讓大眾多加瞭解;這也是我持續寫書介紹不同另類醫學的目的。我嘗試以深入淺出的方式,闡述各項另類醫學的內容,期望讓患者和醫者都能夠輕易進入另類醫學的殿堂,一窺其中奧妙。
5 如何尋求醫療諮詢與找對醫師
‧如何尋求醫療諮詢?
由於西醫分科太細,患者在看病前常會搞不清楚到底要看哪一科。如何才能從自己的症狀來判斷看診的科別呢?不妨先從諮詢自己信任且友好的醫師開始,請他們給你初步的判斷與建議;即使他們所擅長的專科不同,但畢竟受過醫學基礎教育,仍然是最具參考價值的意見。
再者,要如何找對醫師呢?同樣可以先徵詢熟識且信任的醫師,或是家醫科醫師,請他們提供有效益的資訊與建議。此外,當今的網路資訊相當豐富,讀者可以自行獲得醫師的評價及相關訊息,也是一個很好的管道。可以確定的是,所有合格醫師都是由醫學院畢業,必然受過完整的專科訓練。遺憾的是,仍然有些利用民眾的無知或資訊不足而混充「疑似」醫師的不肖分子。若想瞭解某位醫師是否為合格醫師,可自行點閱行政院衛生署網站(www.doh.gov.tw),點選「醫事人員執業資料查詢」,或是打電話到衛生署確認。
現在也有許多人自稱是自然醫學醫師,曾取得國外某某大學的自然醫學博士等,企圖混淆視聽。
‧我的病該掛哪一科?
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因身體不適而前往醫院,卻往往不知道該掛哪一科看診才好;勉為其難的做出決定,但後來卻是看過一科換一科,甚至醫院也一間接著一間換,就這樣看過許多科別的醫師後,不但查不出什麼問題,還被告知一個可能疑似的病名,然後乖乖接受很久的治療。最後,症狀沒有改善就算了,甚至還每況愈下。
我的患者A小姐,一直有腰痛的問題。她找過中醫,也嘗試過電療、熱敷、針灸、整脊、推拿;後來又到醫學中心的骨科與神經外科照了X光,還做了核磁共振(MRI)檢查。結果顯示,A小姐腰椎的神經腔狹窄,軟骨壓迫到腰椎第四、五節神經處,必須開刀。之後,她又到大陸接受小針刀(註)治療,處理腰部與手腳無力的問題,只是治療半個月後,症狀不但沒有改善,反而連後小腿、膝關節與右腳都開始酸麻、抽痛,甚至無法站立。回國後,A小姐到復健科檢查,並接受半年以上的復健治療。
最近,A小姐更覺得疲累,尤其是睡覺時,躺下來就會有窒息的感覺。於是,她向國內某心臟科權威求診,醫師說是心臟二尖瓣脫垂,只好再做心臟超音波與心電圖,最後只開立鎮定劑給她服用。但藥物的副作用讓她覺得整天昏沉沉,只好停用藥物。
A小姐再度尋求中醫的幫忙,心想或許藉著改善體質,能讓健康有所起色,可惜一切似乎徒勞無功,最後還發現手指有了類風
濕性關節炎的症狀,特別是心臟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她經常感到心臟被重壓到難以呼吸的情況,直到在朋友介紹下,來到我們診所接受中西醫整合治療。
我以傅爾電針檢測,發現A小姐有胸悶、胸痛、心悸、鼻子過敏、頭暈、耳鳴、腰酸背痛、情緒不穩定、恐慌、手抖與睡眠障礙等問題。有關腰部正中央的疼痛狀況,我們以針灸治療;胸悶、胸痛及心悸症狀,則以醫學芳香療法與螯合療法治療。一個月後,A小姐的各種症狀都獲得極為明顯的改善,讓她對人生又充滿了希望。
‧我該如何陳述病情?
看診時,醫師一定會問:「你怎麼了?」這時,患者若語焉不詳或描述錯誤,便容易造成醫師在研判病情時的方向有所偏差,而進行了錯誤的檢查項目,並導致診斷上的誤差。接著,醫師可能會因判斷錯誤而開錯藥,輕則症狀無法改善,在再度回診或更換醫師後,能講清楚自己的症狀就能解除危機。但嚴重時,可能因誤診誤治,導致接手治療的醫師分不清楚哪些是患者原有的症狀,那些是因為吃錯藥而產生的症狀,治療起來就複雜多了。
我在執業的過程中,曾遭遇過一次痛苦而自責的經驗。
當我要為患者開立處方籤時,用臺語詢問:「你對什麼藥物會過敏嗎?」接著,患者也以臺語含混不清地回答:「ㄟ(會)。」由於當時門診還有數十位患者在等候,心急再加上臺語不好,聽成「ㄇㄟˇ(嘸,不會)。」迅速開完處方後,請他記得服藥,便讓他離開了。
過了幾個小時,患者的家屬突然焦急地致電給我,說患者在服藥後過敏得非常嚴重,不知該怎麼辦才好。我聽了立下判斷、緊急處理,終於將症狀緩解下來。後來與其家屬溝通後才瞭解,原來患者在省立醫院沒看過門診,但看過一次急診,原因也是對同一種藥物過敏。
一般而言,有這種特殊狀況的患者到門診看病時,一定會再三強調自己對哪種藥物過敏。何況他已經是二十出頭的年輕人了,我問他是否有藥物過敏的病史時,他卻口齒含混不清的回答:「ㄟ(會)。」讓我誤以為他是說:「ㄇㄟˇ(嘸,不會)。」因此做出錯誤的判斷。後來緊急處理得當而未發生問題,可說是不幸中的大幸。
這次痛苦的教訓給我很大的警惕。在問診的過程中,每個環節都是非常重要的,對患者的回應更要不厭其煩地確認。因此,我常說患者不僅要找對醫師看病,回話或由家人代答時,一定要清楚。畢竟在門診時,時間有限,說得清楚就能幫助醫師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診治,與開立對的處方。否則,一旦某個環節出了差錯,可能會釀成無法彌補的遺憾。
還有一種情況是,當患者和醫師沒有溝通清楚時,會造成雙方認知上的差距,此時醫師只好將其歸類為「疑似」某種症狀而做治療,容易造成誤診和誤治。
其實,患者無法說清楚症狀是情有可原的,因為患者本來就沒有受過醫學訓練,說不清楚或搞不懂狀況也是理所當然。但醫師不同,一個受過完整醫學教育的醫師應該要透過問診技巧,引導患者說出症狀,得到需要的訊息而做出正確的判斷。如果只是一昧的等待患者敘述,顯然是一位不及格的醫師。如同到銀行開戶時,沒經驗或經驗不足的人剛開始會一頭霧水,但經過行員親切的指導,便能順利完成作業。因此,除非患者對就診這件事有豐富經驗且溝通能力良好,否則醫師還是要依靠自己的專業技術仔細問診,如此所下的處方才會是最正確的。而患者在求診時該盡的責任是,回話時盡可能口齒清晰。
再說,有些疾病的症狀是極為類似的。我常舉例,頭痛、頭暈的症狀可細分為九類(見本書Chapter 3,第124-125頁);又如胸痛,可從胸痛的位置、痛感、時段,伴隨其他症狀等來判斷,是否因心臟缺氧、外傷、咳嗽、劇烈運動或其他原因所造成。患者若想瞭解其中的差異,相當不容易,只能透過醫師的「鑑別診斷」(differential diagnosis),即當A病及B病都有某一症狀時,必須透過伴隨的其他症狀,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例如,當眼睛乾澀時,有可能是乾眼症,也有可能是肝功能不佳,或過度疲勞,或葉黃素不足,醫師不能只聽到眼睛乾澀就一昧認為是某種疾病,而是要透過仔細的問診,瞭解症狀的全貌再下判斷,尤其在面對老人及孩童患者時,更需要特別謹慎。
‧不同醫師的診斷不一樣時,我該怎麼辦?
有位動完乳癌手術的患者,聽到開刀醫師告訴她:「妳的腫瘤已經切除了,不必做化療。」可是腫瘤科醫師卻說:「希望妳再做六次化療。如果不做,五年的存活率是60%,有做的話,五年的存活率會提高到76%。」事實上,這位患者已經做過兩次化療,而且是在腫瘤變小之後才開刀的。面對兩位醫師的分歧意見,她不知道該聽誰的才對。
根據西醫的理論來分析:若她屬於60%會存活的人,或24%可能活不了的人,都可以選擇不要做化療,因為做化療之後的存活率並無不同,但生活品質一定會變差,甚至還可能對她的身體造成傷害。換言之,只有其中16%的人需要做化療。問題是,沒有人知道她究竟屬於60%、16%,還是24%的其中之一?
我花了二十幾年的時間從事另類醫學,但從未反對主流醫學,也從未反對以化療、放療及手術方式來治療癌症。但在邏輯上,針對這個案例,我實在很難建議她應該做化療或是不做化療,因為癌症畢竟是一種易致命的疾病。
西醫是用相對科學的方法,來告訴患者是否需要治療?就像做成衣的廠商用S、M、L區分大小和尺寸;但對於同樣高度的人來說,每個人的體型不盡相同,有些是肚腹膨大,有些是瘦高如柴,只是成衣就算不能百分百合身,還是勉強可以穿大一號或小一號來調整。但醫學不一樣,它是非常個人化的科學,不可能容許那麼多的不合身,即使兩個看起來一模一樣的病,也有可能因為先天基因的不同,再加上造成疾病的原因不一樣,治療的方式就可能完全不同。
患者同時看數個專科醫師是很普遍的現象,卻經常發現,在同一個時間、兩個不同科的專科醫師,會給予不同甚至相左的醫療意見與處方,令他們無所適從。
可能由於西醫分科太細,醫師看病時,就診的多為同一類型的患者,往往專科醫師在聽取患者陳述症狀後,容易出現反射性的診斷,而對患者病情的整體判斷失之偏頗。雖然有家庭醫學科,但很多醫師只把自己定位成看第一線疾病的醫師,小病則看,大病檢傷分類轉診給其他專科醫師,還是會淪入分科過細的問題。
當患者遇到同科不同醫師或不同科醫師說法不一樣時,該怎麼辦呢?這很難一概而論。因為可能某位醫師可治療好大部分的患者,少數治療不好;或者某位醫師看錯大部分的患者,但能看好少數的患者,而搞不好你就是那少數患者的其中之一。因此,你只能先信賴你所選擇相信的醫師,學習跟自己的身體對話,再做決定。
特別要說明的是,有時做了一堆檢查卻查不出病因,有些醫師就會懷疑患者可能得到憂鬱症,導致患者信以為真。在臺灣,憂鬱症這個診斷似乎被濫用了。
‧久治不癒,是否需要換醫師?
曾有患者問我,若疾病遲遲未見痊癒,會不會是看錯科別呢?的確不無可能,但也有可能是看對科別,卻找錯醫師或吃錯藥,症狀才會無法改善。以頭痛為例,一般西醫都會開肌肉鬆弛劑或止痛劑,但若是因為子宮收縮不良引起的頭痛,效果就有限,唯有找到疾病真正的原因,才能確切的對症下藥。
情緒有問題時,身體會出現各種疾病;而疾病纏身時,肯定很難擁有好情緒。治療疾病時,需要瞭解身心交互影響的因素,從多元面向思考與治療,才能真正藥到病除。如果向同位醫師求診兩、三次,症狀依然不見改善,對醫師已經失去信心時,不妨
決定換醫師吧。
至於,要如何瞭解醫師究竟有沒有對症下藥?所謂的對症下藥,標準流程是:診斷→治療(醫師開立處方、患者拿取藥物、服用藥物),亦即投藥前經過正確的診斷或疑似診斷,對醫師而言,就已達成對症下藥的目標了。
醫師治病其實是靠經驗法則,也會習慣性開立經常使用的藥物,也就是較高比例的患者服用後有療效且較少副作用的藥物。而有些不常被使用的藥物,即使只有10%的人需要它,也有其存在價值,必須被保留。可惜的是,有些醫師卻因較不瞭解其藥性而從未使用它,導致那10%的患者失去了被治癒的機會。
Chapter 1生病時,該找中醫?還是西醫?
1 我需要「量身訂做」的診療
到我們診所看病的患者,普遍都有相同的經驗,即是接受主流醫學治療效果不彰,遭遇過重大挫敗的求醫歷程,其中還包括不少我的同業。
我也是如此。我自小體弱多病,有先天過敏體質,有經常性的眨眼睛、過敏性鼻炎、咳嗽、扁桃腺發炎、拉肚子、蕁麻疹、慢性結膜炎等症狀,總是去了又來,無法徹底根治。
我的父親在四十一歲時中風,而遺傳基因果然對我造成不小的影響,我在三十歲就罹患高血壓,四十四歲得了心肌梗塞,還裝上一根原本或許不該裝在心臟的支架。
當時,我...
作者序
到底是「醫匠」還是「醫師」?
在成為一位完美的醫師之前,一定會遭遇不少誤診與誤治的過程。年輕時,曾聽過早期臺灣醫界還不會開胸腔手術時,曾派遣一位醫師到國外學習開胸腔手術,雖說這位醫師是「學成歸國」,但實際的狀況是,他在國外的學習過程中,只能站在旁邊看,連擔任助手拉鈎的機會都沒有。當時,國內有許多因嚴重肺結核而瀕死的病患,部分必須進行手術治療才有生機,而醫病之間的默契是:「不開刀一定死,開刀就算死了,也可以讓醫師多一次手術經驗。」一個個病患的過世,讓這位醫師在手術房裡一次次抱頭痛哭,最後終於讓他成為當時臺灣開胸腔手術的第一把交椅。也就是說,在成為真正優秀的醫師前,難免會有失誤發生,如何用心的把失誤減到最低,就相對是成功的醫師了。
如果每位醫師都願意用心多學習一些不同的醫療方法,從不同的視角為病患找出病因,用對藥物,那絕對是病患之福。我在另類醫學臨床上訓練過許多醫師,常聽到他們說:「重新學習太辛苦了。」讓我感到很挫折,因此我轉換過來,開始寫書教育病患,希望病患主動要求醫師提供更好的醫療品質與更多元的醫療方法,讓病患有更多的醫療選擇權與真正優質的醫療服務。果真如此,才是百姓、國家與世界之福。
一個觀念的轉化,可以改變人的一生
在我成為獨當一面的醫師後,每個月求診的病患高達六、七千人次,好像我的醫療名望與經營管理能力是深受肯定的,但我捫心自問,我只是在處理病患的症狀,並沒有解決病患真正的問題。在成就感的背後,我有很深的挫敗感,於是我「轉化」這份挫敗感為重新學習各種另類醫學的動力。
憑著這樣的信念,我踏入了另類醫學的大門,窺見它無垠浩瀚的多元面貌,發現許多另類醫學的方法不只可以彌補主流醫學的不足,甚至可以做為治療疾病的另一個更好選擇。「方法越多,效果越好。」確實是我從事二十多年臨床整合醫學的真正心得。
關於我學習另類醫學的歷程,以及我在臨床醫學上使用的十餘種治療方法,在我的前一本書《你不可不知的另類健康法》(書泉出版)中有詳述。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困境
在臺灣,分科越來越細的醫療制度,的確讓專科醫師在其領域越來越專精,但這些專科醫師也容易有「見樹不見林」的問題。人體的五臟六腑都不是獨立的,它們之間始終是相互影響的。例如,一般人認為左上腹疼痛就是胃痛,但它可能是其他疾病所導致的結果,並不一定真是胃痛。如果無法找出疾病的源頭來對症下藥,只是一昧地「胃痛醫胃」,當然無法擺脫所謂「胃痛」的問題了。
其實,「見林也要見樹」,中醫用整體性觀念來看人與疾病的關係,把「林」看清楚;西醫將人體器官分科系,把「樹」也看清楚;如果能夠整合中醫與西醫的觀念來診治疾病,就可以「見樹又見林」,對疾病的診治視野就會全然不同。
謙虛地以病患為師
我寫這本書的最大動機是出於「心疼與不捨」。這十幾年來,在我們診所進進出出的病患,幾乎都是看遍了臺灣各大醫療院所,花了許多錢,還看不好身上的疑難雜症;或是在醫學中心看了許久的病,醫療效果卻不彰,走投無路的病患。其實,只要精準診斷,瞭解病因,運用正確的醫療方法與藥物,甚至有時只要停用不需要吃的藥物,再補充病患真正需要的維他命,他們的疾病就可以得到完好的療效。然後,我看到眉頭緊皺的病患與關心他們的家人開始眉開眼笑,重新積極面對人生,我也得以分享他們的喜悅。這些美好的治療經驗,是促使我繼續在整合醫學道途上持續行醫的最大動力與成就感的來源。
謙虛地以病患為師,從「心」學習,每個病患對我而言都是一個新的挑戰。我經常告訴我的病患:「醫療行為是非常個別化的,即使同樣的病情我已經醫治過許多次,我仍然把你當成是我的第一個病例,我會重新瞭解、診斷與治療你的疾病。」因為即使是兩個「看起來」一模一樣的病,也有可能因為先天基因的不同,加上造成疾病的原因不一樣,治療的方式就可能完全不同。
靈活運用各種醫學方法突破困境
在看診的過程中,我經常在病患還沒有「完整的」說明症狀之前,就能詳盡的說明與解釋他們的臨床病狀。病患常感到驚訝地說:「你怎麼知道?而且說得比我想要表達的還要仔細。」當然,我們診所並非神壇,我也不是什麼通靈者,我所知的一切,都是另類醫學的科學與專業告訴我的。透過傅爾電針(EAV)的幫忙、另類醫學的診斷,以及與病患的反覆溝通,就能夠精準的判斷疾病的原因與嚴重程度,並且正確的投藥,自然不必多走冤枉路,就能讓病患獲得很好的治療效果。
處女座自我要求高、龜毛的個性,促使我每天都跟自己的昨天相比;我常反問自己:「今天的我在醫德、醫術與醫療方法上,是否都有更進一步?我有沒有從病患的問題與難以治療的疾病上,仔細思考真正的解決之道,並靈活運用我畢生所學的各種主流與另類醫學方法,來突破這些困境?」
令人欣慰的是,我的前一本書《你不可不知的另類健康法》出版至今三年來,另類醫學已逐漸在主流醫學界獲得重視,如前衛生署長、現任榮民總醫院院長林芳郁先生,在任職臺大醫院院長期間,即致力於推動另類醫學;近來,部分醫院及醫學院也陸續表達「想朝另類醫學發展」的強烈意願,當這些事情都能實現時,不但是醫界的躍進,更是廣大病患的福音。
找對醫師吃對藥
在《你不可不知的另類健康法》中,為了讓讀者瞭解「什麼是另類醫學」,因此以另類醫學的種類做為編排順序,讓對另類醫學感興趣或有需求的人,能夠分門別類的直接切入該領域,性質較相近於「總論」的概念,其中有許多未盡詳實之處,日後將會再以專書闡述。
本書則從病患的角度來看疾病的問題,也是本書出版的第一個目的。現代因為科技的進步、環境的污染,使得未曾聽聞的奇怪疾病變多了,特別是「自體免疫功能異常」部分。雖然相關疾病的研究與理論在近幾年蓬勃發展,有一些疾病仍然相當棘手,包括控制不良的糖尿病、情緒與人格的異常、異位性皮膚炎等,其中有大多數已經在新陳代謝科、精神科或是皮膚科中得到不錯的控制,可是針對某些「控制不良」的病例,在目前的主流醫學界或許還沒有那麼深切的瞭解與體認之前,我們用另類醫學的方式檢測,並且從自體免疫功能疾病的方向去思考和用藥時,往往能得到令人驚艷的效果。本書特別彙集「另類醫學療法治癒病患經驗分享」的個案,讓大家瞭解另類醫學的治療過程及效果,並且期許不論中醫或西醫,都能夠更廣泛地吸收一些本科以外的知識與經驗,做為精準診療的依據和參考,這是本書出版的第二個目的。
我誠心祝福所有承受身心疾病之苦的人,都能遇到「對的醫師」,得到「正確且有效的醫療方法」,並且可以「吃對藥物」,重獲身心健康。
最後,我要特別感激有這麼多前輩及老師一路上對我的照顧、提攜並寫序,也要感謝所有幫助本書出版的編輯與文字整理者,沒有他們的大力協助,本書不可能完整的呈現在大家面前。本書如有疏漏,都是自己不夠用心,還請各界予以指正。
到底是「醫匠」還是「醫師」?
在成為一位完美的醫師之前,一定會遭遇不少誤診與誤治的過程。年輕時,曾聽過早期臺灣醫界還不會開胸腔手術時,曾派遣一位醫師到國外學習開胸腔手術,雖說這位醫師是「學成歸國」,但實際的狀況是,他在國外的學習過程中,只能站在旁邊看,連擔任助手拉鈎的機會都沒有。當時,國內有許多因嚴重肺結核而瀕死的病患,部分必須進行手術治療才有生機,而醫病之間的默契是:「不開刀一定死,開刀就算死了,也可以讓醫師多一次手術經驗。」一個個病患的過世,讓這位醫師在手術房裡一次次抱頭痛哭,最後終於讓他成為...
目錄
推薦序(依姓名筆劃排序)
自序 以病患為師
前言 從病患的角度看疾病問題
Chapter 1 生病時,該找中醫?還是西醫?
1 我需要量身訂做的診療
2 中醫好或西醫好?
3 中醫與西醫的差異
4 中藥與西藥可以同時服用嗎?
5 如何尋求醫療諮詢與看對醫師
6 健康檢查與看病的迷思
Chapter 2 想看病,我還有其他選擇嗎?
1 另類醫療選擇 — 能量醫學
2 傅爾醫師,您真是太神奇了
3 一次就能對症下藥的傅爾電針
4 我的藥物診斷學
5 預防醫學與抗老化
Chapter 3 不適合你的,良藥也會變毒藥
1 吃錯藥到底有多嚴重?
2 病患的服藥責任
3 吃對藥一定會看到療效
4 你一定要有的服藥常識
5 三高用藥不可不知的事
6 破解用藥的迷思
7 健康食品隱藏的危機
Chapter 4 健康要靠自己把關
1 傾聽身體發出的警訊
2 自癒力是健康的關鍵
3 過敏是現代人的通病
4 善用另類醫學輔助治療癌症
Chapter 5 另類整合醫療治癒病患經驗分享
1 誤用中藥導致重金屬中毒
2 我的抗癌路找到好幫手
3 治好我的心血管疾病
4 有毒物質造成的職業傷害
5 過動兒終於變成乖寶寶
6 躁鬱症傾向的病患
7 情緒失調造成的壓力症候群
8 從情緒障礙中走出來
9 疼痛不止的顳顎關節病變
10 胃痛、失眠與情緒困擾
11 失聲的父親發出聲音了
12 如華陀再世治癒我的疑難病症
13 骨質疏鬆症導致骨折
14 手腳冰冷與情緒障礙
15 飽受黃、白帶困擾十五年
16 腎病症候群的療癒之路
17 樂觀面對類風濕性關節炎
18 另類整合醫療讓我重生
附錄 讓我們活得好又活得老—用心思考國人十大死因與預防醫學
參考書目
推薦序(依姓名筆劃排序)
自序 以病患為師
前言 從病患的角度看疾病問題
Chapter 1 生病時,該找中醫?還是西醫?
1 我需要量身訂做的診療
2 中醫好或西醫好?
3 中醫與西醫的差異
4 中藥與西藥可以同時服用嗎?
5 如何尋求醫療諮詢與看對醫師
6 健康檢查與看病的迷思
Chapter 2 想看病,我還有其他選擇嗎?
1 另類醫療選擇 — 能量醫學
2 傅爾醫師,您真是太神奇了
3 一次就能對症下藥的傅爾電針
4 我的藥物診斷學
5 預防醫學與抗老化
Chapter 3 不適合你的,良藥也會變毒藥
1 吃錯藥到底有多嚴重?
2 病患的...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