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發現大自然的神祕與驚奇
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我相信台灣每個學生都可以不假思索的說:「熱帶雨林是地球的肺,也是物種最豐富的地方。」甚至用功一點的還知道雨林正以每一秒鐘一座足球場的速度消失,全世界的物種也因而快速滅絕中……
這些知識當然不是不重要,但是,當我們周遭的環境都只成了孩子必須背誦考試的數據時,那不只太可惜了,甚至還會影響到孩子學習的動力與熱情。
總覺得每個孩子在幼小時,對世界萬物都有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可惜的是,往往在上學之後,很快就被繁重的功課、作業,以及枯燥乏味的課本擠壓得無影無蹤,於是我們的學生雖然花了很多時間研讀科學,但卻在考完試離開學校後完全還給了老師,而且一輩子不想再去接觸。
如何保持孩子天生的好奇心,滿懷熱情的探索這個世界,應該是自然科學教育最核心的目標,除了期待好老師的引導之外,找到適合的補充讀物,最具事半功倍的效果。
「神奇酷地理」系列中《生機勃勃的雨林》這本書,延續這個系列的一貫傳統,作者採取青少年習慣的搞笑、誇張,甚至嘲諷的文筆,以幽默的對話,好笑的插圖,讓生硬的知識變成了超炫又超酷的談話題材。
當青少年覺得酷炫,這些沉重的自然知識就會從排斥到接受,甚至喜歡而愛不釋手,而且孩子覺得很酷的,一定是會令他「哇!」的事情。「哇!」是一種驚奇,也是重燃好奇心的契機。
世界環保運動的先趨,《寂靜的春天》作者瑞秋•卡森女士曾說:「假如我能向好心仙女祈求一個願望的話,我希望她能讓全世界的孩子都能感受到神奇事物的能力,而且這種探索的好奇心能夠終生保有。」她自己就是一輩子都熱愛大自然,永遠對萬物生命充滿了欣喜與讚歎的心境。愛因斯坦也這麼認為:「人類所能經驗到最美、最深的感情,是神祕的感覺,它是所有科學的起源,無法認識這種感覺的人,不再肅然而立,歎歎宇宙奇妙之工,這種人活著與死了沒有什麼兩樣。」
引領孩子這種對大自然神祕驚奇的感覺,可以從這本書開始。
你所不知道的「島嶼」
吳進喜/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副教授
最近剛從澎湖回來,在澎湖時曾被導覽員問了一個問題:「澎湖群島共有多少島嶼?」身為大學地理老師,理所當然被推選出來回答問題,於是我就根據先前所看過的資料,也就是內政部所公布,幾乎所有台灣地理教科書都同樣記錄的數字,信心十足的回答:「64」座。導覽員聽到答案後哈哈大笑,說我答錯了,可沒那麼少,正確的數字應該是「90」座。這是澎湖縣政府在委託學術單位,透過「福衛2號」的衛星影像,同時參照國際海洋法公約第八部分第121條的定義:「島嶼」指的是「在自然狀況下四面環水,並且在最高潮線時仍露出水面的陸塊。」所重新計算出來的數字。
澎湖縣政府重新認定的這「90」座在最高潮線時仍露出水面的「島嶼」,事實上有許多被稱為「礁」或「灘」,而非「島」和「嶼」。而前述海洋公法中所規範的島嶼,則不包括過小的礁石,而是「能夠提供人類居所或經濟活動,而規模比大陸地區小的區域。」換言之,澎湖縣政府所認定的「90」這個數字,也不見得會被全盤接受。由此看來,澎湖群島到底多少島嶼,似乎不是「計算」出來的,而是「協商」出來的。
透過「協商」來認定露出水面的陸塊是不是一個島嶼,這聽起來實在有些不可思議,但當這檔事牽涉到國家領土主權爭議的時候,政治協商就成為不得不然的手段。因為在浩瀚的大洋中,當一塊露出水面的岩礁,被認定為某國所屬的島嶼時,該國便得以重新以此一島嶼為基準,擴大領海與經濟海域的範圍,這可比要發動戰爭才能擴張領土划算多了。因此,日本才會千方百計的將位太平洋上,小到幾乎要用放大鏡才找得到的「沖之鳥」這塊礁石,「建設」成為「島嶼」。
撇開煩人的政治問題,島嶼在學術研究與知識的累積上,也有重要的貢獻。達爾文的進化論植基於對加拉巴哥群島雀鳥的觀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科學故事。而美國地理學家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對格陵蘭、復活島,以及太平洋東南玻里尼西亞的皮特凱恩島等地,已經滅絕崩壞的古文明的觀察,對於人類長期以來濫用自然資源、恣意破壞生態環境,所可能引發的嚴重災難,亦具有重要的啟發作用。正因為這些島嶼的生態環境相對單純,自然資源相對稀少,而在古今人類同樣的自大與貪婪心態下,我們才得以在「島嶼」上,觀察到彷彿縮時影片般的人類生態環境崩壞的血淋淋案例。
人類要永續經營自己的生活環境,必須謙卑學習許多知識,並改變許多看法與價值觀。這些有用的知識、重要見地與價值,很多是從大大小小的島嶼居民的生活經驗中淬煉出來的。島嶼生活經驗的整理,在人類如何應對愈來愈嚴峻的大自然反撲,更彌足珍貴。
身為島嶼國家子民的你和我,是否真正認識地球上各式各樣的島嶼,如果你的答案並不是那麼肯定,那就讓這一本充滿幽默與趣味的讀物,引領你重新認識
你所不知道的島嶼吧!
圖文並茂的沙漠遊歷
林俊全/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
一本具有故事性、趣味性與知識性的地理書,除了引人入勝之外,也可以激發人們對自然、人文環境的好奇與憧憬,同時也有社教的功能。對中、小學生來說,這樣的內容,除了以文字敘述之外,如果能利用圖畫搭配著介紹,更可以豐富小讀者的想像空間。尤其幽默有趣的好插畫,讓閱讀時多了幾分樂趣,也讓生硬的知識變得更好理解、吸收。圖文並茂的書籍,總是深受孩童的喜愛!
神奇酷地理系列中,這本《變幻莫測的沙漠》,正是具有這樣特質的圖文書。沙漠中的種種故事,探險的、歷史的、自然生態的、地球科學的,各式各樣和沙漠有關的議題,雖然和我們周遭的生活經驗完全不同,但是,藉著書本中淺顯易懂的圖文解說,了解沙漠地區或乾燥氣候區的各種樣貌,好像也不太困難了。舉個例子來說吧!或許有人認為在又乾又熱的沙漠中,不太可能有生物存活,但事實卻非如此,而且,這些沙漠生物都有牠們的生存絕招,像生活在非洲納米比沙漠的沐霧甲蟲,竟然是用倒立的方式收集霧氣,讓水滴在身上凝結,並順著流入口中,實在太神奇了!再舉個關於沙漠「寶藏」的例子吧!絕對可以推翻一般人認為,沙漠就是一片焦沙爛石的刻板印象。沙漠中有著維生保命的鹽、讓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家變得十分富有的油礦、(真是寶藏啊!)還有玻璃和璀璨的鑽石,以及取用不竭的太陽能(換個角度看待,沙漠烈日反而是寶了)。凡此種種,你還會覺得沙漠只是黃沙滾滾的不毛之地嗎?
本書一共有九個章節,每個章節都利用插畫圖解方式,分析各項情境,請容我再次強調,這是本書很大的特點。但除此之外,多方面角度的審視,也是學習地理非常重要的環節。整本書清楚介紹沙漠中的各種地形景觀及其成因;還有像沙漠中主要的動物─駱駝,和其他小動物的生活環境;以及如何在沙漠中耕作,種植農作物;沙漠民族日常生活的介紹,甚至對於沙漠的未來,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之下,可能何去何從的討論,多視角的做了一次完整、清晰的介紹。相信小讀者可以從《變幻莫測的沙漠》中,獲得許多沙漠的概念。最後還有小測驗,讓小讀者測試看看,是不是真的理解這些事件想要傳達的觀念。
由於地理環境的不同,對於非處於沙漠環境的人們來說,並不容易想像與了解。藉著本書的介紹,相信可以填補我們對沙漠自然、人文環境認識上的欠缺。同時,本書也有助於填補制式教育的不足,尤其是對中、低年級學生地理知識的吸收,無疑有許多的助益。本人樂見這本書的出版,更願意推薦給熱愛地理的小朋友。準備好了嗎?一起到沙漠遊歷吧!
引人入勝的天氣現象
吳育雅/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地球科學退休教師
多年前的某一天,我正在陽台收衣服,女兒探過窗子問:「媽媽,明天的天氣還沒來,怎麼知道它會怎麼改變?」
我被這樣的問題震了一下,想著該怎麼回答。只有孩子才會對自然世界如此真誠,毫不隱瞞心中的好奇疑惑。女兒知道我對猜測天氣很有把握,我也熟知書中的各種知識概念,但心裡卻清楚,那些並不是當下能滿足她的解答。
天氣現象不容易入門,第一道門檻是許多專有名詞,如果必須搬出一大堆行話解釋,一下子就澆熄了孩子的興致,和他們探究的熱忱。倘若當年我能拿出你正在閱讀的這本書,或許這個問題就不會留到現在了。
本書由許多真實故事串場,詮釋大氣的各種姿態,首先以羅拉老師1998年時在宏都拉斯經歷密契颶風的遭遇登場,到書末則是1969年密西西比海岸舉行狂歡派對的豪宅中,24位賓客中僅存生還者格拉克女士回顧,透過故事感受風暴的威力。書中也穿插1959年藍欽中校戰鬥機引擎失靈,被迫跳傘落入積雨雲的驚險之旅,以及1977年退休保育巡邏員曾遭七次電擊,不可思議的過程。作者費心引用各種案例,刻畫大氣中耐人尋味的特性。
全書猶如談笑閒聊,登場角色卻包羅萬象:大氣組成、氣壓、溼度、風速計、氣旋、反氣旋、科氏力、鋒面天氣、雷暴、雲、閃電、冰雹、龍捲風,甚至雷達等概念,簡直把大氣領域的基本知識全都納了進來。作者深知孩子富有想像力與創造力,不服膺嚴肅刻板的老師,或一板一眼的專業名詞,深諳那些聰明愛搞怪的小腦袋會冒出來的念頭,透過幽默插畫和孩子的語氣,引起小讀者的興趣。
現實生活中,人人厭惡突然改變的天氣。好不容易精心策畫的戶外聚會,偏偏天空不作美,傾盆大雨驟然降臨;或是在前夜才被寒流凍到哆嗦難眠,次日裹著厚毛衣出門,但天氣卻變得晴朗炎熱,脫不掉的套頭毛衣實在讓人咬牙切齒。然而,人們還是需要有變化的天氣。當我們頂著刺骨北風前行,心中期待的是寒流後的高壓,帶來暖呼呼的冬陽;在豔陽溽暑時,渴望著雨的來臨,把大地沖涼洗淨。
短期的天氣預測其實是人人可嘗試的有趣推測,前人從生活經驗留下不少諺語,如「月暈而風,礎潤而雨」,預知天氣即將發生的改變。現代人有豐富的知識和精湛科技,除了觀察上述日常現象,還有氣象單位提供的衛星、雷達觀測資料及地面天氣圖,據以推測未來的短期變化。不過,極端的風暴天氣就非經驗或預報模式所能掌握,颱風或暴雨等現象的強度,可能瞬間變化,即便應用最強大的電腦也難準確預測。因此,一旦有劇烈天氣預警,所有人都需提高警覺,隨時接收最新的風暴訊息。
期待本書能引起孩子的興致,讓他們了解短期的天氣確實可以預知,也從書中角色的經歷訴
說中,體悟出面對風暴天氣,人類唯有謙卑並盡其所能迴避劇烈天氣可能帶來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