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財經作家 吳曉波最新力作
打破時間壁壘,重構歷代變法全貌──
如果不研究歷代經濟的變革,
其實無法真正理解當前的中國經濟。
本書獲選為「2013年度中國影響力圖書(商業類)」
名家推薦
策略管理大師
司徒達賢
臺大管理學院院長
郭瑞祥
政大商學院院長
唐 揆
政大財管學系教授
周行一
政大企管學系教授
管康彥
聯合報社長
項國寧
旺報社長
黃清龍
遠流出版董事長
王榮文
TVBS雜誌發行人
俞國定
商周集團執行長
王文靜
在看得見的未來,中國的經濟和政治改革很可能是一次以自由市場化為取向、以維持「統一文化」為邊界、在憲政法治與中央集權體制之間尋找妥協點的、非西方式改革。這次變革的時間長度很可能超過我們這一代人的生命長度。
——吳曉波
兩千七百年前,春秋時期的管仲改制變法,使得齊國一躍成為霸主,傲視群雄;西元1069年,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行新法,一時國庫充實,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為之緩解;西元1978年,鄧小平開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百年積弱的中國經濟再度崛起,重回強國之列。在兩千多年的時間裏,中國經歷了十數次重大的經濟變革,每一次變法,都順應社會發展而發生,也都對歷史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而今,新的社會發展又提出了繼續變革的要求……
本書是作者近年來研究中國經濟變革史的集大成著作,對中國歷史上十數次的重大經濟變法的種種措施和實踐作了系統的概述和比照,指明因革演變,坦陳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總括了中國式改革的歷史脈絡,又剖析了隱藏在歷代經濟變革中的內在邏輯與規律。辯駁得失,以史為鑒,實不失為一部簡明的「中國經濟史」。
作者簡介:
吳曉波
著名財經作家,「藍獅子」財經圖書出版人,上海交通大學、暨南大學EMBA課程教授,常年從事公司研究。2009年被《南方人物週刊》評為年度「中國青年領袖」。
主要出版著作有:《激蕩三十年:中國企業1978-2008》(上下卷)、《跌盪一百年:中國企業1870-1977》(上下卷)、《浩蕩兩千年:中國企業西元前7世紀—1869年》、《吳敬璉傳:一個中國經濟學家的肖像》、《大敗局》、《大敗局Ⅱ》等。
其中《激蕩三十年》被評為「2007年度中國最佳商業圖書」、 「2008年《新週刊》新銳榜之年度圖書」,《跌盪一百年》被中國圖書評論學會評為「2009年度十大圖書」,《大敗局》被評為「影響中國商業界的二十本書」之一。
章節試閱
導 論
研究中國的方法
崛起或崩潰,是一個問題
關於中國經濟變革的爭論一直存在,但從來沒有像當前這樣兩極化。
根據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出版的《2 0 5 0 年趨勢巨流》(Megachange: The World in 2050)一書中的計算,中國經濟將在2030年前後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到2050年,中國的經濟總量將占全球的20%。《經濟學人》的數據與中國經濟學家林毅夫的計算基本一致。在此基礎上,曾經出任美國財政部部長、哈佛大學校長的勞倫斯‧薩默斯進而給出了一個歷史性的長期結論,在他看來,300年以後的歷史書會把冷戰的結束作為第三等重要的事件,把伊斯蘭世界和西方世界的關係作為第二等重要的事件,而頭等重要的事件是發展中國家的崛起,尤其是中國和印度的崛起,以及這些國家與發達國家的關係和互動。
對於西方人來說,面對中國經濟崛起這一事實,最困難的不是預測和計算,而是如何解釋。
2013年1月,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年屆103歲高齡的羅納德‧科斯出版《變革中國:市場經濟的中國之路》一書。在過去幾年裏,這位當世最高壽的經濟學家對中國經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儘管他從未踏上過這個陌生國家的土地,在2008年,中國改革開放30年之際,他自己出資在芝加哥召開中國經濟轉型研討會,之後又傾力完成了這部著作。在這本書裏,科斯對中國經濟變革給出了三個基本性結論:一是「最偉大」,他認同經濟學家張五常的觀點,認為開始於1978年的中國經濟轉型是「歷史上最為偉大的經濟改革計畫」;二是「非計畫」,「引領中國走向現代市場經濟的一系列事件並非有目的的人為計畫,其結果完全出人意料」;三是「意外性」,科斯將中國的崛起視為哈耶克「人類行為的意外後果」理論的一個極佳案例。他的這三個基本性結論表明,在現有的制度經濟學框架中無法完整地解釋中國經濟的崛起。
與上述聲音相比,另外的相反性意見似乎更為尖銳。
2012年初,同為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因準確預言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而廣為人知的保羅‧克魯格曼在《紐約時報》發表專欄文章,認為中國經濟正在崩潰。他的主要論據是,中國居民消費支出只占國民生產總值(GNP)的35%,更多依靠貿易順差維繫工業的正常發展,更為嚴重的是中國投資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50%,而其中很大程度上是由不斷膨脹的房地產泡沫造成的,這與美國發生金融危機前的情況非常類似。他在文章的結尾調侃:「世界經濟已經飽受歐洲金融危機之苦,我們真的不需要一個新的危機發源地。」幾乎同時,美國《外交政策》雜誌也刊載了題為《2012年中國即將崩潰》的文章,認為中國的體制、法律、經濟結構、人口結構等問題會成為即將崩潰的原因。
在華人經濟學家中,長期悲觀論頗為流行,不少自由派學者否認中國模式的存在。耶魯大學的黃亞生教授多次撰文認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模式並不獨特」,在他看來,「如果以亞洲各主要工業國經濟起飛的不同年份作為出發點來比較,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並不足為奇。無論是中國的成功經驗還是發展困境,都不是中國特有的,都可以從世界其他國家的身上找到影子」。
經濟學界的兩極化分歧不但沒有消解中國經濟崛起的魅力,反而使之顯得更加迷人。當理論和數據都無法給予清晰判斷的時候,我想起了約瑟夫‧熊彼特的那句名言:「人們可以用三種方式去研究經濟:通過理論、通過統計和通過歷史。」於是,回到「中國歷史的基本面」,從歷代經濟變革中探研得失,尋找規律與邏輯,也許是一次不錯的探險。——這正是本書創作的起點。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誰家的「大勢」?
每一個中國男孩,幾乎都是從《三國演義》開始瞭解本國歷史的。我讀書讀到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從鄰居家的舊書架上撈到一本泛黃毛邊、繁體字版的《三國演義》。展卷閱讀,羅貫中先生的第一行字就把11歲的我給鎮住了:「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直到30多年後,在書堆裏埋頭日久的我才突然抬起頭來,想找羅先生問幾個問題:為什麼天下大勢必須「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為什麼不可以分了就不再合?為什麼合了就必定會再分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到底是「中國的大勢」,還是「天下的大勢」?
這些當然是非常有挑戰性的學術問題,美國歷史學會會長、中國史專家魏斐德甚至將最後一個問題看作西方歷史與東方歷史的「區別點」。
中國與歐洲在早期都是從部落制進化到了城邦制,東方的春秋戰國正與西方的古希臘同期。孔子周遊列國的時候,畢達哥拉斯正在義大利南部傳授幾何學;孟子出生的時候,亞里斯多德是一位12歲的翩翩少年。西元前360年,東方發生了第一次重要的集權式變法——商鞅變法,西方則在西元前356年出現了亞歷山大帝國。漢武帝(前156—前81年)進行中央集權制度的試驗時,西方的凱撒大帝(前102—前44年)也讓高度集權的帝制替代了共和制。從西元前2世紀到西元3世紀,東西方世界分別出現了雙峰並聳的、大一統的大漢王朝與羅馬帝國。西元184年,漢帝國陷入內亂,之後進入了將近四百年的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羅馬帝國也在外族的侵略下分崩瓦解。之後,東西方歷史突然開始了「大分流」。中國在西元589年重新實現了統一,從此再也沒有長期分裂過。而歐洲進入黑暗的中世紀,經歷了漫長的封建制時期,便再也沒有統一過,儘管在2000年出現了歐元,實現了貨幣意義上的「統一」,可是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之後,歐元的存廢又成了一個眾說紛紜的話題。魏斐德的問題正是:「在世界上第一批帝國——羅馬和漢朝——崩潰後,中國歷史和歐洲歷史為何差異起來呢?」
這似乎是一個很難有標準答案的歷史懸案,你盡可以從地理條件、民族心理、宗教語言以及偶然性等角度來給出解釋。魏斐德給出的答案很簡潔,但在我看來卻像手術刀一樣精準,他說,「統一是中國的一種文化」。
統一的文化為中國贏得了歷史性的榮光,在《歷史研究》一書中,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稱中國為「唯一延續至今的社會」,根據他的統計,人類歷史上出現過21個文明社會,其中,中國社會是文明特徵保留得最為完整的樣本。而這一成就正得自於「統一的文化」。
中國人最害怕、最不願意、最討厭、最不能容忍的事情,就是「分裂」。統一是一個宿命般的、帶有終極意義的中國文化,是考察所有治理技術的邊界,儘管統一本身並不能保證政治和經濟的發展,甚至連湯因比都無法確認統一到底是「目的本身」,還是「達成目的的手段」,不過他確定地認為:「大一統國家的成功崛起最終終結了『亂世』,親身經歷了這一過程的一代人對於大一統國家自然是無比嚮往、感激涕零。」
任何選擇都有代價,統一也不例外。若將這個漢字組合拆解開來,「統」者「歸總」,「一」者「劃一」,這個詞的背後隱隱約約地站立著三個讓人望而生畏的「怪物」:集權、獨裁、專制。這似乎是一枚硬幣的兩面,你別無選擇。
兩個研究工具及兩個結論
在一個疆域遼闊、人口眾多、民俗紛雜的地區維持長期統一,是一項十分艱巨的工作,治國者必須在社會各階層的利益分配和基本制度建設上有卓越的智慧,由此,我得出了兩個觀察和分析的工具。
首先是四大利益集團博弈法。我認為,發生於歷史以及當下的所有中國問題,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有產階層和無產階層,這四大利益集團互相爭鬥、博弈和妥協的結果。
其次是四大基本制度分析法。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最獨特之處在於,我們是唯一保持了兩千年中央集權制度的國家,也是當今世界上前三十大經濟體中唯一保持這一制度的國家。這種中央集權、大一統的國家模式並非一日建成,它經歷了一個漫長、血腥和充滿探索的過程。對於專制者來說,想要維持集權統治,必須在中央與地方的權力分配模式、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社會精英的控制模式以及與之相配套的宏觀經濟制度模式這四個方面完成制度建設。中國歷史上的眾多制度創新,從本質上來說,都圍繞著四大基本制度而展開。在前工業文明時期,它們分別呈現為——
郡縣制度:為了保證帝國的穩定,在政治上必須保證中央的人事任命權,避免地方割據勢力的滋生;
尊儒制度:扼殺「百家爭鳴」的學術傳統,以實現全民在意識形態上的大統一;
科舉制度:通過公平的考試制度,將社會精英吸納到體制之內為我所用;
國有專營制度:在經濟上,實行重要資源的國營化壟斷,以控制國計民生。
這四個基礎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撐起集權政體的「大廈」,它們的共性就是追求各個利益集團在行為及思想上的一致性,維持「自上而下的控制」。歷經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這些制度日漸趨於精緻完善,在明清時期達到巔峰。如梁啟超所言:「中國為專制政體之國,天下所聞知也。雖然,其專制政體,亦循進化之公理,以漸發達,至今代而始完滿。」在這個意義上,中國實在是大一統制度的「故鄉」。及至於近當代,中國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動下開始了艱難的現代化轉型,上述四大制度中的很多內容都發生了重大改變,但是,維持大一統、實行威權治理的基本理念無實質性更變,因此,制度創新的目標與手段依然共軌同轍,體現出鮮明的延續特徵。對於面向未來的中國變革,此乃最為嚴峻的命題之一。
本書正是沿著歷史的脈絡,以經濟制度的變革為核心主題,做一次跨時空的平鋪直敘。
在第一講和第二講中,我將講述中國在完成大一統之前的兩次重要變法——西元前7世紀的「管仲變法」和西元前4世紀的「商鞅變法」,管仲的「四民分業」思想、鹽鐵專營政策以及商鞅在土地私有化、郡縣制、戶籍制、軍爵制上的大膽試驗,皆具開創之功,它們分別提供了兩個頗為極致的治理模型,如同左右極般地站在後世歷次變革的兩端。
第三講「漢武帝變法」是一個重點,在這場長達半個世紀的大變革中,中國完成了帝國模式的建設,漢武帝宣導「獨尊儒術」奠定了全民思想控制的基本模式,他圍繞產業、流通、貨幣及財稅等核心經濟命題,施行了史上第一次整體配套體制改革,其頒佈的諸多經濟政策為後世所借鑒仿效。第四講的「王莽變法」,是一位儒生皇帝對漢武帝的極端化模擬,這是歷史上第一次,也是非常短命的古典社會主義試驗。
第五講和第六講,分別講述中華文明史上最繁榮鼎盛的兩個朝代——唐朝和宋朝的政治經濟變革。唐太宗以史上最小之政府造就最強之帝國,開創了盛極一時的「貞觀之治」,然而130年後,制度上的缺陷使唐朝難逃「安史之亂」的劫難。宋太祖果斷地削奪了地方藩鎮的權力,化解了地方政府對中央政府的權威挑戰,有宋一朝在經濟制度上的創新為歷代之最,北宋後期的「王安石變法」更是一次轉折性事件,是帝制時期的最後一次整體配套體制改革,東西方文明也在此時分道揚鑣。第七講「明清停滯」試圖回答這些問題:為什麼在經歷了上千年的發展後,中國會掉進長達500年的「高水平停滯”陷阱;明清兩朝的閉關鎖國政策是一次膽怯的被動行為,還是自信的主動決策;中國人在經濟創新和科技創新上的能力退化是怎麼發生的;「男耕女織」的社會經濟形態是如何形成的。
從第八講「洋務運動」開始,中國以「東亞病夫」的姿態被拽入全球化洪流,重新駛上積極變革的軌道,這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輸入式改革,其過程痛苦被動,耗盡一代精英的心血。晚清的洋務運動與日本的明治維新幾乎同時起步,卻造成完全不同的國運結局,期間發生的兩次「國進民退」事件值得後人警惕。
第九講「兩個民國」提供了兩個從理念到模式均南轅北轍的變革樣本,一個是極度自由放縱的市場經濟運動,另一個是以「統制經濟」為名義的集權變革,無一例外的是,它們都以失敗告終。中國的現代化運動在這一時期實際上已陷入進退維艱的閉環型矛盾之中。
第十講、第十一講和第十二講是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經濟變革簡史,1949年之後的20多年間,進行的是一場意識形態氣息濃烈、以消滅私人資本為目標的計畫經濟大試驗,它曾經取得過輝煌的經濟成就,然而最終將中國拖進了一個停滯混亂的泥潭。1978年之後的改革開放則又分為「放權讓利」和「集權回歸」兩個階段,中國崛起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而體制上的種種羈絆又讓改革的長期前途顯得撲朔迷離。
上述十二講,始於遙遠的西元前7世紀,止於當下的2013年,漫長的敘述宛如一次疲倦的旅行,對於寫作者和閱讀者都是一次智力與體力的考驗。在閉門創作的日日夜夜裏,我常有與古人對弈復盤的感慨,有時一起歡愉,有時一起快意,有時一起沮喪,相與辯駁,東西參詳,終於體會到錢穆所謂「對古人懷有溫情之敬意」的心境。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道格拉斯‧諾斯嘗言:「關於政治經濟、經濟發展、經濟時代問題,都要理解決策者背後的思想模式和意識形態。所謂的意識形態,就是一群人對環境的解釋,以及對該環境如何調理出秩序,所提出對策背後一套共有的思想模式。」在這本書中,我放棄了批判者的姿態,而更希冀以建設性的理性心態,探研本國的歷史軌跡及可能的前途。也因此,我在十二講之後,又增寫「回到歷史的基本面」一節,就「統一文化」、政治體制改革以及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進行了思考,同時,為未來的中國經濟變革提供一些基礎性的判斷。
在這本書中,我將提出兩個也許會引起爭議的結論:第一,最近三十多年的經濟大崛起與其說是「人類行為的意外後果」,倒不如說是兩千年經濟變革史的一次合理性演進,我們迄今仍有陷入歷史的閉環邏輯的危險;第二,中國經濟制度上的「結構性缺陷」,是一個「建設性結果」,它與維持千年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度有密不可分的重大關係。
導 論
研究中國的方法
崛起或崩潰,是一個問題
關於中國經濟變革的爭論一直存在,但從來沒有像當前這樣兩極化。
根據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出版的《2 0 5 0 年趨勢巨流》(Megachange: The World in 2050)一書中的計算,中國經濟將在2030年前後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到2050年,中國的經濟總量將占全球的20%。《經濟學人》的數據與中國經濟學家林毅夫的計算基本一致。在此基礎上,曾經出任美國財政部部長、哈佛大學校長的勞倫斯‧薩默斯進而給出了一個歷史性的長期結論,在他看來,300年以後的歷史書會把冷戰的結束作為第三等重要...
目錄
導論 研究中國的方法
崛起或崩潰,是一個問題 / 001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誰家的「大勢」? / 004
兩個研究工具及兩個結論 / 006
第一講 管仲變法:兩千多年前的「凱恩斯主義」
被嚴重誤讀的「士農工商」 / 016
「放活微觀,管制宏觀」 / 020
「鹽鐵專營」的始作俑者 / 023
鼓勵消費的異端思想 / 027
「以商止戰」與和平稱霸 / 029
中國古代版的「凱恩斯」 / 032
第二講 商鞅變法:命令型計畫經濟的鼻祖
以農立國:第一個在土地改革中嘗到甜頭 / 038
軍爵制度:打造出世界上第一個平民社會 / 042
郡縣制度:地方行政制度的政治雛形 / 044
強國邏輯:中央集權制度的奠基之人 / 046
毛澤東:「百代都行秦政法」 / 049
第三講 漢武帝變法:頂層設計的集大成者
「文景之治」的成就與後果 / 057
劉徹:大一統制度的集大成者 / 061
產業改革:鑄錢、鹽鐵與釀酒 / 063
流通改革:均輸與平準 / 066
稅收改革:告緡令與算緡令 / 067
變法造就第一個「半億帝國」 / 068
變法的負面效應及爭論 / 071
鹽鐵會議與「桑弘羊之問」 / 073
第四講 王莽變法:第一個社會主義者的改革
變法背景:世族經濟威脅中央集權 / 082
改革三戰場:財政、貨幣和土地 / 084
最慘烈的改革結果 / 087
劉秀對世族開戰的失敗 / 091
「桃花源記」的經濟學詮釋 / 093
第五講 世民治國:最盛的王朝與最小的政府
科舉制以及世族勢力的式微 / 100
李世民解決吏政、兵政之患 / 102
關於專營政策的反覆與爭議 / 105
城市經濟的空前繁榮 / 107
劉晏變法:專營制度的歸來 / 111
民間工商資本的五條出路 / 115
第六講 王安石變法:最後的整體配套改革
「杯酒釋兵權」的政策利弊 / 122
寬鬆與禁榷並舉 / 124
士紳經濟的定型 / 126
千年第二回的「延和殿廷辯」 / 129
最後一次整體配套體制改革 / 132
「改革標本」王安石 / 137
「世界時間」裏的變法 / 141
第七講 明清停滯:大陸孤立主義的後果
四大基本制度的惡質化 / 149
鐵桶陣:對外閉關鎖國 / 150
散沙術:對內男耕女織 / 155
城市化率的下滑 / 158
對「自轉慣性」的預警 / 161
陷入官商泥潭的工商經濟 / 164
被槍炮打破的「超穩定結構」 / 168
第八講 洋務運動:缺乏現代性的現代化變革
洋務運動不是一場「遲到的運動」 / 175
以鐵路為例:發展與穩定的取捨 / 177
以輪船招商局為例:國營與民營的取捨 / 179
中日對比:洋務運動與明治維新 / 181
商人與知識精英在體制外「會師」 / 184
立憲運動:政治改革與經濟改革的選擇 / 187
洋務運動的制度性遺產 / 190
第九講 兩個民國:從極度自由到「統制經濟」
四個基本制度的全面崩壞 / 195
空前強大的民營經濟 / 197
地方自治的試驗 / 199
被歡呼回來的獨裁者 / 202
國民黨的經濟主張 / 205
擠壓民間資本的五種辦法 / 208
1945年之後的經濟政策失誤 / 212
第十講 計畫經濟:從自負到自毀的大試驗
上海試驗:計畫經濟的體系雛形 / 220
「第一個五年計畫」:計畫經濟的建設模式 / 223
七年消滅私營經濟 / 226
兩次自毀性的經濟運動 / 229
回收土地:政府的三大收益 / 233
文化大革命:紊亂十年 / 236
第十一講 改革開放(上):沒有藍圖的改革
第三種社會主義經濟模式 / 244
增量改革:由農民發動的工業化運動 / 246
中央政府的角色:放權與非均衡戰略 / 250
地方政府的角色:積極參與和冒險支持 / 253
「哪裏是改革的主戰場」 / 255
物價闖關:轉折點上的「意外失利」 / 259
80年代:「一切改革都從違法開始」 / 262
第十二講 改革開放(下):集權主義的回歸
分稅制:從增量改革到整體改革 / 270
1998年的「三駕馬車」 / 274
國有企業的絕地復甦 / 276
「大國崛起」與朱氏邏輯 / 279
從鐵本案到四萬億計畫:
第六次「國進民退」 / 282
發展與公平:2013年的雙重困境 / 288
結語 回到歷史的基本面
一個不容置疑的前提:「統一文化」是
一切自由化改革的邊界 / 294
兩個永恆性的主題:分權與均富 / 297
三個最特殊的戰場:國有經濟、土地和
金融業 / 300
四股前所未見的新勢力:互聯網、非政府組織、
企業家和自由知識份子 / 304
跋309
導論 研究中國的方法
崛起或崩潰,是一個問題 / 001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誰家的「大勢」? / 004
兩個研究工具及兩個結論 / 006
第一講 管仲變法:兩千多年前的「凱恩斯主義」
被嚴重誤讀的「士農工商」 / 016
「放活微觀,管制宏觀」 / 020
「鹽鐵專營」的始作俑者 / 023
鼓勵消費的異端思想 / 027
「以商止戰」與和平稱霸 / 029
中國古代版的「凱恩斯」 / 032
第二講 商鞅變法:命令型計畫經濟的鼻祖
以農立國:第一個在土地改革中嘗到甜頭 / 038
軍爵制度:打造出世界上第一個平民社會 / 042
郡縣制度:地方行政制度的政...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