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傾中安全靠美?
中國崛起如何影響亞太秩序與兩岸關係的發展?
台灣的內外處境,已面臨必須決定何去何從的關鍵時刻!
前國家政策研究院研究員
前民進黨政策會重要舵手
行政院陸委會諮詢委員
東南亞與兩岸三地華人經濟專家
──顏建發長年觀察研究──
本書特色
1.前國家政策研究院研究員暨前民進黨政策會重要舵手顏建發,兼具理論與實務,剖析台灣的未來!
2.本書榮獲趙春山‧林濁水跨黨派一致推薦。
內容簡介
2010年,中國正式躍升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然而與此同時,中國與周邊國家的矛盾與衝突也逐漸加深。
台灣,被迅速編入中國的政經體系;台灣,也是美國在亞太地區牽制中國擴張的樞紐。
在亞太與兩岸關係,台灣能有多少選擇,能選擇的又是甚麼?
本書由兼具實務經驗及理論背景的兩岸政經研究者顏建發撰寫,作者透過長年觀察,發現在經濟上依賴中國、安全上依賴美國仍是目前的現實狀況,但執政者必須具備擺脫對中國經濟依賴的長期盤算與布局,為下一代人營造空間與機會。
在這條路上,「民主認同」是台灣應該堅持的理念。台灣需要在民主規則與運作上尋求精進,以此為基礎,建立一個新的命運共同體,為我們的未來創造更多的選擇空間!
作者簡介:
顏建發,
東海大學社會學博士,加州柏克萊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後研究,日本慶應大學、一橋大學短期研究。曾任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民主進步黨政策會主任、民主進步黨中國部主任、外交部研究設計委員會副主委、主委。現任職健行科技大學企管系副教授,曾兼任國際合作處處長。
主要專長為兩岸關係、中國的大國關係、中國的政經發展、東南亞華人經濟。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推薦序】/趙春山
顏建發博士是我多年好友,他說話慢條斯理,看起來十分「溫良恭儉讓」。建發兄學而優則仕,曾在民進黨執政時短暫擔任公職,但我們一直保持長期聯繫。雖然建發兄和我政治立場不同,但都能理性討論彼此共同關心的問題,並且尊重對方不同的意見。就因為擁有這樣的互信,當建發兄邀請我為他的大作發表讀書心得時,相信他就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知道我會雞蛋裡挑骨頭,因此客氣地請我可以不客氣地給他「批評指教」。
以「台灣的選擇」作為主題,或許因為作者判斷,台灣當前的內外處境,已面臨必須決定「何去何從」的關鍵時刻。建發兄從學術的觀點,對於各種環境因素做了精闢的分析,其中包括中國大陸的和平崛起,美國再平衡政策牽動的亞太新秩序,以及台灣政黨輪替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建發兄的分析相當客觀,他認知到中共改革開放後取得的重大成就,並且從歷史社會學的角度,提出了中國大陸經濟條件改變後,可能引發的一些社會問題。對中共而言,這是一個際遇與挑戰並存的時刻。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後出檯的龐大深化改革方案,顯示出「習李體制」旺盛的企圖心。無論今後中共改革成敗如何,都會影響到台灣的選擇。
同樣地,對於中國大陸周邊國家而言,中共崛起也讓它們產生了際遇和挑戰並存的矛盾心理。周邊國家覬覦中國大陸龐大的市場;但伴隨的卻是對「中國威脅論」的疑慮。建發兄從「圍堵」的觀點,分析美國再平衡政策對亞太國際關係的影響。但因美國與中共一直存在一種「既聯合、又鬥爭」的關係,所以我們不能為了突出他們之間的「對抗面」,而忽略了其中的「合作面」。美國今後是否出現再平衡政策的「再再平衡」?中共構建「新型大國關係」的主張,是否讓美中關係產生質變?這些都是未知之數。目前斷言亞太秩序會呈現何種面貌,可能言之過早。
影響台灣的選擇,關鍵還是我們自己。遺憾的是,認同問題和政黨惡鬥,不但窄化了我們選擇的空間,也虛耗了我們選擇的籌碼。想想看,台灣如果不能自我定位,又如何能為兩岸關係定位。事實顯示,台灣內部曾長期存在「不知為何而戰」的困惑。
影響所及,台灣一度陷入邊緣化的危機,甚至走過一段自我孤立的道路。建發兄身歷其境,對此必當有所感觸。所幸,國民黨重新取得執政地位後,馬英九總統以憲法為依據,確定了國家發展的戰略目標,並從正視現實的角度,採取了兩岸和解和活路外交的策略手段。不可否認,兩岸關係和對外關係,目前都是處在最佳的狀態。
建發兄在本書結論中認為:「經濟上依賴中國,安全上依賴美國,這仍是目前乃至未來相當時間內台灣必須面對的現實。」這樣的判斷符合現實,只是,我們必須建構的是兩岸互利共贏的經濟關係,而非誰讓利給誰的依賴關係;台灣與美國的關係也非止於安全的層面,還應包括雙方共同享有的價值、制度和生活方式。
最後,感謝建發兄讓我擁有對他大作先睹為快的機會,也佩服他有接受逆耳忠言的雅量。根據報導,民進黨內部正在進行大陸政策的檢討,我們期待其中包含了諸如建發兄這樣理性的聲音。在台灣,只有理性面對,才能進行藍綠溝通,才能做出符合全民利益的最佳選擇。
【推薦序】/林濁水
建發君說,他1990 年開始投入中國研究的領域。1990,這時間再湊巧不過了。從這一個時間點開始,他見證了兩岸從早期單純的不相往來迅速走到今天難以置信的複雜的整個過程。在這期間,他既做學術研究,教書,又在政府部門工作還曾擔任民進中國事務部主任,這些不同的經歷既要求他入戲當演員又要求他出戲當觀察
家,在既入戲又出戲中,他累積的豐富學術研究和實務經驗,現在都轉換成他這部大作的紮實內容。
有這些好條件,建發君卻說他不想依循學界正宗要求,提出一個理論架構然後把歷史過程填上去並作預測;他要依問題意識舖陳出歷史事實。二十年來無論是國際大勢、東亞格局、兩岸關係,變化實在太快、太新、太複雜了,所以建發君這樣做,並不只是基於過度的謙虛,也是合理明智的選擇。
1990 年,北京正為天安門事件帶來的國內外衝擊而驚魂不定,1991 年蘇聯帝國更有如天崩地裂地瓦解,但再一年,1992,鄧小平便透過南巡講話把中國從退縮中再推回改革開放的軌道上,這很湊巧地和台灣李登輝總統推動的開放兩岸經貿接軌了起來,此後雖然經李登輝總統以戒急用忍踩煞車,但是2000 陳水扁總統一上台立刻以積極開放猛踩油門,於是台商全球運籌架構配合中國的磁吸作用,兩岸經濟在全球化中快速整合,而中美也形成了盛傳一時的Chimerica 體制,而台灣成為銜接中美貿易的一個樞紐,美、中、台緊密結合成為Chiwanrica 架構,在這體制中,中國經濟成長快如飛,而美國和台灣則成長愈來愈減速。1990 中國GDP 只有3,878 億美元,才台灣1646 億的2.36 倍,日本30,522億的12.7%,美國58,033 億的6.7%。但是到了2009 中國GDP 一舉以5.2 兆領先日本的5.0 兆,成為台灣0.39 兆的13 倍!美國14.8兆的35.13%。這大大地使台灣心驚。
1992 中國重回改革開放後,大家想像的緊接在冷戰結束的世界新秩序,是福山描述的歷史終結的永恆的民主和平,為迎接這幸福的新秩序,太平洋第一島鏈上的國家全面急急要求美國後撤在東亞的軍事佈署(包括2008 剛剛上台的馬政府,稀奇的是反而遠在東南亞的李光耀採取相反的立場。);然而1996 台海飛彈演習復活了美日安保條約,到了2013 年,島鏈上各國大U-Turn,唯恐美國放棄亞太再平衡策略,不「重返亞洲」。2013 年,國家安全會議,防空識別區等冷戰初期設施隨著海上軍事演習愈來愈頻繁,規模愈來愈大而全面在第一島鏈上復活重生,島鏈上緊張遠遠超過冷戰時期。
在二十年來太快、太新、太複雜的變局中,種種依據舊理論對新形勢提出的洋洋灑灑解釋或簡潔的論斷,經常在提出來時非常吸睛,但受到的關愛往往沒什麼可以維持三年時間而沒被遺忘放在一邊的。公開提出的論述固然這樣,隱藏在政策後的論斷也是如此,最典型的是一代現實主義縱橫大家季辛吉,他以為《上海公報》一旦簽成,兩岸的統一將是幾年內的事情;號稱最現實主義,從不浪漫幻想的鄧小平也在同樣的基礎上平靜篤定地斷定中國80 年代解決台灣問題,如今,他們兩人的期待早就落空了。
儘管之後自信的睿智論述、政策主張仍然持續被提出,但仍然只是用來證明台灣雖小,但牽動出來的兩岸關係,它變化的快、新、複雜,真是遠遠超過這些和鄧小平、季辛吉一樣絕頂聰明的英雄豪傑的想像之外而已。例如,台灣將在國際權力轉移過程中被擠壓到毫無空間的主流論斷言猶在耳,我們卻已發現,因各強國適度地採取中立化台灣的策略,而台灣命如同橫掃東亞上空的巨颱的颱風眼似的,相對地處在平靜的空間。
本書書寫另一個明智之舉是,在敘事過程中以中國的政策當作鋪陳的主軸。
沒有主觀價值立場,就不可能擬定出什麼優秀的大戰略;但是主觀掛帥扭曲了對客觀事實的理解當然也是個災難。中國的主觀政策又實際成了台灣、美國必須面對的客觀現實,不幸,美中台不管是當權者或學界謀士,能免於主觀掛帥時不致忽略中國真實的意圖的真是幾希,於是對於因為巍巍崛起而益發想要改變亞太現狀的中國,便弔詭地產生「既過又有不及」的理解和判斷。這類的誤判在台灣一切以炒短線為時尚的作風之下更形嚴重。
回到北京的政策主軸,─中國始終把終極統一當作它和台灣進行政、經、文化,官方、民間交流的政策前提,建發君除了提醒我們在擬定兩岸政策時記得這一點外,他還特別指出了一個國民黨因為受制約於自己價值觀以至於完全沒有感覺的中國策略:中國和台灣經濟交流,並不是只是為政治目的以至於處處以對台灣讓利為原則;事實上,建發君清楚地指出,中國和台灣談判ECFA 的同時卻封殺台灣和其他國家簽FTA 並不只是一種政治性的外交封殺而已,更是一個經濟上以中國為軸心hub,使台灣成邊陲spoke 的經濟戰略擠壓。
對照建發君這一個點醒,我們可以清楚國民黨想像的「兩岸經濟互惠」和「依賴中國讓利」戰略是多麼的脆弱;而「兩岸零和」關係的內容,恐怕也不只是綠營強調的會造成「台灣產業空洞化」和產生「政治傾斜」而已。其實兩岸hub vs. spoke 之爭恐怕比建發君提到的中國對台灣的ECFA/FTA 策略還早。1990 年代國民黨的偉大夢想,亞太營運中心就效法新加坡或香港而以台灣為hub,以中國spoke 的策略。1990 年代台灣經濟仍然處在被大家讚美是四小龍之首並為中國取經對象的顯赫地位,中國對台灣的經貿關係既愛且怕,對國民黨的偉大夢想更加戒慎恐懼,所以直到陳水扁執政時期都是口稱台灣不應抵制三通,而實際上的抵制者反而是北京。
等到馬總統上台,不敢再幻想自己是hub 中國是spoke,反而大U-Turn,只想「站在中國大巨人肩上成為小巨人」,依賴中國而633。這給了北京利用馬執政團隊在意識形態支配下認為有通台灣就發的夢想,透過把兩岸航線界定成國內線,讓雙方的航運的hub vs. spoke 關係從此底定,台灣的海港空港全被降級成為為中國的衛
星港,高港在三通後貸櫃吞吐量毫不意外地史無前例地連降三年。
中國不只以建立hub vs. spoke 架構做雙方經濟交流的重要戰略目標,也以打破既存的Chiwanrica 架構使產業鏈上剩下乾淨的Chimerica 架構做目標。在中國「騰籠換鳥」的目標下,所有台灣有國際競爭力而出口到中國的高端機械、石化紡織上游、面板、LED 等電子零組件等項目,既在ECFA 早收清單上被封殺,北京還加碼支持中國廠商擴廠,不惜以生產過剩為代價進行競爭,造成今天台灣的面版、LED、太陽能等電子零組件產業面臨全面被替代危機;不只如此,還透過「設定中國規格」的策略逆轉兩岸產業上下游整合態勢,建立和台灣的電子產業的hub vs. spoke 關係。如今台灣經濟在四小龍中敬陪末座,原因無非是中國的兩岸經貿戰略發生了相當顯著的效果。
講到這裡,我們發現建發君愈是採取平實而連貫性的態度為我們回顧這短短的二十三年,愈令我們冷汗淋漓;當然,我們也在他連貫性事實的敘述中發現了許多我們原先過度了的一些杞人之憂,而喘了一口氣─尤其在本來被認為最該出問題的外部國際政治情勢方面,這使我們未來在選擇兩岸政策時有更符合現實的認識基礎。
本書雖然依據事後的事實的舖陳,指出了一些無論藍紅綠甚至美方在認識上的偏誤,但到底篇幅有限,有許多和本書舖陳的事實難以合致的重要而現在仍然流行的偏誤,本書仍然沒法以足夠文字加以深入批評,例如假使兩岸和美國在全球化中已透過台商形成Chiwanrica 架構,那麼,所謂的台灣「經濟依賴中國,政治軍事依賴美國」的主流論述便站不住腳了;又如假如誰擁有政權誰才真正壟斷兩岸交流政策的決策和執行權的話,所謂兩岸交流被國民黨壟斷的主流說法也有問題;另外如果在《反分裂法》通過後如本書描述的,中國務實的統戰政策密集持續推出,主流《反分裂法》是中共急於武力犯台行出來的「武力犯台法源」的說法也要重新評價;再如,由於全球權力轉移,在美中日「三大」擠壓下台灣「難為小」的困境越來越突出的說法,就完全和最近一年來台灣成為東亞巨颱颱風眼的現象不相符合;假如中共對台經濟戰略中,hub vs. spoke和產業政策對台進口替代是當前的核心考量,那麼所謂對台「外交打壓,經濟拉攏」,以及兩岸「經濟互惠,主權零和」的關係的說法就有待修正……等等。最後,在檢討了中國、國民黨的兩岸政策後,民進黨的也應該被檢討,只是,這一來本書的篇幅怕就要加一倍以上了。既然本書言猶未盡,那麼寫一本新的力作,這應該是本大作讀者對建發君的最大期待。
帶著感佩心情,在憂喜交加之中為建發兄寫了這篇序向大家推薦,並向建發君大表新的期待。
名人推薦:【推薦序】/趙春山
顏建發博士是我多年好友,他說話慢條斯理,看起來十分「溫良恭儉讓」。建發兄學而優則仕,曾在民進黨執政時短暫擔任公職,但我們一直保持長期聯繫。雖然建發兄和我政治立場不同,但都能理性討論彼此共同關心的問題,並且尊重對方不同的意見。就因為擁有這樣的互信,當建發兄邀請我為他的大作發表讀書心得時,相信他就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知道我會雞蛋裡挑骨頭,因此客氣地請我可以不客氣地給他「批評指教」。
以「台灣的選擇」作為主題,或許因為作者判斷,台灣當前的內外處境,已面臨必須決定...
章節試閱
【台灣的危機與風險】
以當前的氛圍看來,中國內部問題層出不窮、西藏、新疆、香港的挑戰日益嚴峻,而其周邊國家政經關係趨緊的狀況看來,北京領導層為保權位,除非被迫,否則相信會傾向現狀維持與暫不解決的保守作法。用個比喻來說,中國在外交上,以圍棋之勢圍台,而在兩岸關係上,則以象棋之姿攻台,此一戰略路數甚明。未來北京會更積極地圍棋與象棋齊下,圍堵台灣獨立空間,並一方面分化台灣內部團結,另方面讓中國的政社經勢力入台,全面佔領社會體系的樞紐位置,以時間換取空間。依此論,海協會在台設立辦公室後,將會是個兩岸發展新頁的起點。對主張兩岸是機會的論者而言,這是正面的。但主張是風險者,這是災難的起頭。
而在兩岸的大交流過程中,台灣究竟是機會多,還是風險多。這個問題不易有答案,這不只是樂觀與悲觀之異,背後也涉及對兩岸終局解決的選擇。選擇終局統一者,大半較傾將機會放大;選擇終局獨立者,大半較傾向將風險放大。這種辯論,難有結果。不過,香港的經驗卻成為一個值得台灣借鏡的案例。未來,可以想見,海協會駐台辦事機構,勢必會參考或受影響於當前在香港的中央聯絡辦公室的組織經驗。依據中共中央規定,中聯辦的職責有五:(1)聯繫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和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2)聯繫並協助內地有關部門管理在香港的中資機構;(3)促進香港與內地之間的經濟、教育、科學、文化、體育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聯繫香港社會各界人士,增進內地與香港之間的交往。反映香港居民對內地的意見;(4)處理有關涉台事務;(5)承辦中央人民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
理論上,中聯辦雖秉持一國兩制執行任務,但現實上,「一國」與「兩制」已逐漸出現裂痕。2009-2010 年間,以「蝗蟲」形容絕大部分中國人的行為流行於香港網際網路後,中港關係便日漸嫌隙,中聯辦的角色也常遭質疑。2012 年3 月26 日,梁振英當選特首後立即前去中聯辦謝票那一幕,令港人震撼,引起高度議論。9
月7 日晚,發起反國教的陳惜姿表示,她接獲了行政長官梁振英前私人助理鄭希喧的電話,對方聲稱代表中聯辦,邀請她獨自到中聯辦商討有關國教科問題,又稱梁振英在國教科問題上已無話事權。
陳惜姿又發現,港府在反國教談判過程中反應較遲,角色被動,感覺上好像等待一些決定和拍板。陳的描述顯示,即便北京駐港的中聯辦無意介入,但組織的安排與政治的氣候,勢必會讓駐港單位在現實上有此「被需要」的功能。而繼反國教風波後,10 月1 日發生香港船難。事後,中聯辦副主任李剛與香港特首梁振英一同至醫院探視傷者,中聯辦主動要求廣東派船支援,雖引發香港民主派人士對中聯辦干預香港內政的批評,也有香港市民認為,救人第一,無需泛政治化。
而對於民主黨派指責「西環治港」的說法,新任中聯辦主任張曉明採取直接面對的方式對香港媒體重申,強調西環(中聯辦)不治港,但要盡職;中聯辦的職責是要善用中央各項惠港挺港政策,推動香港進一步走上同祖國內地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寬廣道路。他特別強調要守住「一國」的原則,但也明確區分「兩制」之間的差異。但「不治港」與「要盡職」之間的界線,如何捏拿?這條線的任意性很大。
就以香港的例子來看,例如2003 年香港遭SARS 侵襲,疫症來勢迅猛,香港在防治上出現極大困難,正在危急關頭,中聯辦及時將香港的情況反映到北京,並獲得中央政府大力支持,儘快派來了有經驗的專家組,運來大批治療預防裝備。該事件上,中聯辦扮演了將香港特區政府對中央政府的一些要求以及市民的一些意見,反映到中央的功能。再者,在有關《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的協議的簽署和實施上,香港如何與內地、與全國在經貿關係方面能夠展開更加緊密的關係,如何用好有關的條文和政策,當中就有中聯辦的努力。沒有了中聯辦的努力,便很難成事。北京一方面緊抓主權不放,另方面卻開出一條渠道,突出
中聯辦聯繫北京與香港的樞紐功能,但不具體干涉香港內部的事務的態勢,久而久之,中聯辦將形成「無名卻有實」的「政務特首」,而原有香港特首將成為「事務特首」。例如,基本法23 條的立法。中聯辦主任張曉明便稱,「23 條立法,並非是提都不能提的禁區」。中聯辦可以不涉入香港內部事務,但卻可能染指國安法的立法過程。除此之外,由於中港關係高度融合,在現實層面,中聯辦與香港的社會生活與政治生活也將產生密切的互賴關係:(1)在社會生活上:近年來中聯辦為了廣交朋友,在香港工作不斷擴大,而其官員積極參與各式各樣的社團活動。中聯辦官員獲安排的主禮位置往往較特區政府的官員更優先。而主辦團體這種趨炎附勢已為人情之
常,況且有些主辦者更是心存期盼與中聯辦搭建關係(例如政協是由中聯辦推薦)。但無論如何,在主禮儀式及排位上令特區官員、特別是地區的政務專員淪為次等代表,卻損害了特區政府在市民心中的地位。(2)在政治生活上:中聯辦介入香港選舉的可能性提高。泛民陣營人士普遍相信中聯辦介入香港選舉有三種方式:(1)在親北京黨派後頭任總操盤手,透過整合社團,建構組織,不管是選舉動員、義工招募或是調度配票。(2)中共中央安排他們屬意到香港工作的官員,形式上先從公職退休,再進入陸資,甚至港資企業工作。也就是「假退休、真滲透」。除了企業,也安排不少「退休」官員出任香港民間社團的秘書、秘書長之類的職務,他們不當負責人,是避免引起注意。但位居秘書長,可以知悉、掌控社團所有動態。(3)扶植一批「偽獨立、真建制」的候選人,這批候選人具有年輕、專業、高學歷的姿態,主攻中產階級選民,讓他們成為代理人或「直屬部隊」。特區政府在立法會內不少建制及獨立議員,特別是來自功能組別的,在投票上已有「聽西環不聽中環」的傾向。
因為聽西環(意指中聯辦,因其位於西環)可能日後有回報,而依法辦事的中環(意指香港特區政府,位於中環)卻很難提供額外資源。
中聯辦全稱是﹕「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它是基於主權原則由中央政府派駐香港,代表中央政府在香港執行《基本法》的最高機構。依此定義,未來海協會駐台辦事機構的職能自然受限而無法像香港中聯辦,但其實質的功能可能會慢慢演進成中聯辦的前身。而在成立初期,它甚至可藉由民間身分的便利,避開立法院的監督。曾任陸委會主委的台聯黨主席黃昆輝便提醒,「兩岸若要設處,應秉於國際慣例,使其具實質功能,不能以海基海協分支機構的架構來設立,否則有逃避國會監督、黑箱作業之弊。希望政府決策不是在配合中國的『入島入戶入心』,一定要以台灣人民實質利益為著想。」
李蔚在〈台灣的「中聯辦」?─從香港選舉的「西環之手」看未來的海協會駐台辦事處〉一文中,提出「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的深刻警告。他指出,從2008 年兩岸恢復、擴大往來規模以來,中國國台辦官員在台灣的作為,已經頗有中聯辦的影子。從海協會會長陳雲林四度來台的行程,加上國台辦副主任鄭立中的全台走透透的經營來觀察,國台辦在短短四年間,已經在台灣社會全方面地分割、穿插,廣泛地建立關係。他指出中聯辦操控香港選舉的手法將移植到台灣,有幾種方式:(1)香港的基層由宗親、社團組成,台灣則是農會、漁會、水利會、合作社和鄉鎮市基層自治組織。這四年來,不管是鄭立中本人或者一個接著一個的省市長與書記訪問團,都把農漁產品採購當作重點,媒體一再宣傳的「虱目魚契作」,可以說是最成功的樣本。但更重要的是,台辦系統在這些基層組織中建立的人脈,將更進一步收攬小區域的意見領袖;(2)在中國各地台資協會和全國台企聯,實際會務都是掌握在中國籍的秘書長手上,儘管會長無一不是台商,但台商協會在2008 與2012 年兩次大選時,已經毫不避諱地動員台商返台投票。未來一旦海協會進駐台灣,直接在島內操盤,藉由「兩岸工商聯誼會」之類的名目,在台灣全國性的社團裡發揮影響力的可能性也未嘗沒有可能性;(3)建立可以直接號令的政治勢力:北京在台灣事實上已經有了斬獲。不管是八八風災後,替國台辦主任王毅四處發放慰問金的立委,或是陳雲林多次點名一定要造訪,以收「加持」之功的地方首長。這些都是海協會進駐台灣之後,馬上可以收攏的對象。而未來,依循「西環契仔」、「契女」的模式,直接在台灣內部扶植政治代理人參與選舉,也同樣不是不能想像的手段。
而即使撇開選舉,回到兩岸交流的服務上。將來北京駐台辦事機構對於北京的訊息掌握將更精準於台灣的陸委會或海基會,漸漸地,商人勢必會傾向跟北京駐台辦事機構保持更密切的關係與聯繫,或跳過台北,直接與北京駐台辦事機構協商。而屆時北京駐台辦事機構尚可惺惺作態,以守住「兩制」界線沽釣清譽,而實則達到鞏固「一國」的政治利益。退一萬步想,台灣民眾對於北京駐台機構作為如有不悅致有抗議情事發生,萬一出現了動亂,北京自然就有理由以保護駐台機構、中資機構或陸客為由,駐軍保護或進兵攻擊。
【台灣的危機與風險】
以當前的氛圍看來,中國內部問題層出不窮、西藏、新疆、香港的挑戰日益嚴峻,而其周邊國家政經關係趨緊的狀況看來,北京領導層為保權位,除非被迫,否則相信會傾向現狀維持與暫不解決的保守作法。用個比喻來說,中國在外交上,以圍棋之勢圍台,而在兩岸關係上,則以象棋之姿攻台,此一戰略路數甚明。未來北京會更積極地圍棋與象棋齊下,圍堵台灣獨立空間,並一方面分化台灣內部團結,另方面讓中國的政社經勢力入台,全面佔領社會體系的樞紐位置,以時間換取空間。依此論,海協會在台設立辦公室後,將會是個兩岸...
目錄
推薦序/趙春山
推薦序/林濁水
第壹章 緒論
第貳章 亞太經貿新秩序的成形與瓶頸
一、1997 亞洲金融風暴
二、2001 年美國遭受恐怖攻擊
三、2008 年全球金融風暴
四、中日韓FTA+RCEP vs. TPP
五、中國經濟發展所遭遇的政經難題與瓶頸
第參章 中國與周邊大國的政經關係
一、中美關係
二、中歐關係
三、中日關係
四、中國與東協關係
五、中印關係
六、中俄關係
第肆章 圍堵中國擴張的海上結盟
一、東海的對峙
二、南海的對峙
三、印度洋的潛在緊張
四、美國的角色與立場
第伍章 中國尋求突穿的脆弱環節與民進黨的邊緣化:2000-2008
一、江澤民「由緊趨鬆」的對台政策
二、江澤民「由鬆趨緊」的對台政策
三、胡錦濤「硬的更硬,軟的更軟」的對台政策
四、紅藍聯手制綠
第陸章 中國將台灣編入其政經體系的努力:2008-2012
一、紅藍大交往
二、草根統戰
三、北京聯合泛藍政商勢力壓制台獨的策略
第柒章 國民黨扈從中國的機會與風險:2012-2016
一、國民黨的兩岸政策與進程
二、馬英九的大陸政策之理論與實踐
三、馬英九對內外所開展的戰略佈局
四、北京對馬英九政策作為的回應
五、開展兩岸關係馬英九所面對的挑戰
第捌章 亞太與兩岸的政經格局與台灣的選擇
一、亞太政治情勢
二、亞太經濟情勢
三、兩岸的政經發展格局
四、台灣的危機與風險
五、台灣的戰略選擇
第玖章 結論
參考書目
推薦序/趙春山
推薦序/林濁水
第壹章 緒論
第貳章 亞太經貿新秩序的成形與瓶頸
一、1997 亞洲金融風暴
二、2001 年美國遭受恐怖攻擊
三、2008 年全球金融風暴
四、中日韓FTA+RCEP vs. TPP
五、中國經濟發展所遭遇的政經難題與瓶頸
第參章 中國與周邊大國的政經關係
一、中美關係
二、中歐關係
三、中日關係
四、中國與東協關係
五、中印關係
六、中俄關係
第肆章 圍堵中國擴張的海上結盟
一、東海的對峙
二、南海的對峙
三、印度洋的潛在緊張
四、美國的角色與立場
第...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