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響情人夢》音樂監修——茂木大輔 傾囊相授
無論新手老手都會詼諧一笑、驚呼連連的古典音樂鑑賞指南
最實用秘傳古典音樂鑑賞術,讓你輕鬆簡單懂古典!害怕拍手拍錯、戰戰兢兢無法在音樂廳好好享受音樂?覺得別人都懂音樂、就好像只有自己連何時拍手都不會?對古典音樂有興趣、但一堆好像很複雜的名詞就是覺得太難搞不懂?……由日劇《交響情人夢》古典音樂監修茂木大輔親撰,以身兼NHK交響樂團雙簧管首席與指揮的罕見身分,同時從專業音樂工作者與樂迷的多重角度、提供有別於一般入門書的觀點,用輕鬆詼諧的筆法拉近您與古典音樂的距離!
從「音樂會裡何時才該拍手?」、到「什麼才叫做古典音樂?」,無論是知識還是常識,都在本書一次解答!
作者簡介:
茂木大輔(Mogi Daisuke)
慕尼黑國立音樂大學研究所課程畢業(主修雙簧管)。曾為斯圖加特愛樂(Stuttgart Philharmonic Orchestra)成員,自一九九○年起任NHK交響樂團雙簧管首席;一九九六年開始從事指揮活動,並以指揮身分活躍於日本多個交響樂團。
茂木大輔曾擔任音樂會企劃,策畫以大螢幕投影、並於演奏時解說樂曲的表演方式巡迴日本各地,同時他也擔任熱門日劇《交響情人夢》的古典音樂監修、音樂會企劃與指揮。曾師事岩城宏之、外山雄三、廣上淳一、三河正典學習指揮,著有《性格.命運.交響曲》、《詳解名曲導覽》、《音樂大學升學、就職補習班》、《以閱讀享受交響情人夢音樂會》等書。
譯者簡介:
王文萱
國小至高中就讀音樂班,主修大提琴及理論作曲,現於日本京都大學就讀博士課程,研究日本畫家竹久夢二。日本生田流箏曲正派邦樂會準師範,日本「裝道禮法學院」禮法講師資格。現從事筆譯口譯、文字創作、日本傳統文化推廣。譯作十餘本,個人著作《京都爛漫》(2013,一起來出版社)。
章節試閱
3─1 拍手的國民性
我從音樂大學畢業後前往德國,然後進入了演奏巴赫的團體、巡迴歐洲各國;此外,我參加的交響樂團,也有在美國及日本演出的經驗。回國後,我進入NHK交響樂團,幾乎到過世界上所有的大都市演出,其中也包括香港、韓國及東南亞各國。以下將介紹在我記憶當中,世界各地不同的拍手印象。
@小標:德國
德國人拍手的特徵是很「深」,表現出他們懂音樂。當然也因為他們手掌大,因此拍手音程低,速度雖緩、但密度卻很高,聽起來很不可思議。已逝世的雙簧管演奏家羅塔.柯赫(Lothar Koch,1935~2003)在慕尼黑的赫庫力斯廳(Herkulessaal)演奏海頓的協奏曲時,第一樂章才剛結束,現場就響起了如暴風般猛烈的喝采及「Bravo」的吶喊聲;隨後,聲響立刻又停了下來,進入第二樂章的演奏。當然大家並非是心想「這樣就結束了吧?」而拍手的。當卡洛斯.克萊伯(Carlos Kleibe,1930~2004,奧地利籍指揮家)在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Bayerische Staatsoper)的樂團席登場時,現場喝采聲熱烈,就算指揮數次回頭致謝、也不曾中止。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樂團只好在喝采聲當中開始演奏《蝙蝠》(Die Fledermaus,小約翰.史特勞斯所作的輕歌劇)及《玫瑰騎士》(Der Rosenkavalier,理查.史特勞斯所作的歌劇)。法國號在喝采中響起的開場聲響,至今仍殘留在我的耳際。
@小標:舊東德
我也在其他地方寫過這件事。當東柏林還豎著高牆時,我身在西德的團體(赫爾穆特.瑞霖的巴赫合奏團,Bach Collegium),某次演奏了B小調彌撒曲之後,聽眾太過感動入迷、沒有任何一個人拍起手來,當下時間似乎靜止在永恆的瞬間,令我難忘。也許那是我一生中所接受過最棒的喝采了。
@小標:維也納
這裡的人們對外來音樂的冷淡是出名的,不過也理所當然吧。無論是莫札特、貝多芬、舒伯特、布魯克納、馬勒,每個經典名家都曾在這兒活躍過。基本上,他們是「音樂文化自給自足」的狀態,維也納儼然就是「歐洲的京都」。雖然德國的樂團也會在此演出,但在我印象中,幾乎得不到喝采。不過更重要的是,有這樣的都市存在,也讓人安心不少吧。
@小標:巴黎
至於這兒,基本上給人的感覺是對於古典音樂不太關心。班貝格交響樂團(Bamberg Symphony)就算演出《崔斯坦與伊索德》(Tristan und Isolde)、或是布魯克納的作品,不僅沒什麼客人,也沒人拍手,根本沒在聽(觀眾席很吵鬧)。反而讓我覺得,大家還真酷啊……夏爾.杜特華(Charles Dutoit,1936~)帶領NHK交響樂團演出時,指揮者得到了很大的喝采,那是因為回到了他的主場了,真令人開心(譯註:夏爾.杜特華以演繹法國作曲家作品見長,並且曾獲法國政府授予藝術與文學勛位)。
@小標:瑞士
我常去瑞士,他們的拍手還真沒完沒了。他們拍手的程度很中庸,而且總是拖好久,真是個悠哉的國家啊。最誇張的是首都伯恩,演奏完《彌賽亞》(Messiah)之後,聽眾喝采了二十分鐘;令人感覺不到他們的感動、興奮(中等、中等、中等),卻一直拍著手,讓人充滿疑問「??」。
@小標:義大利
義大利人總是很興奮。演奏會才剛開始,就混雜著各種吶喊聲;演奏完布拉姆斯的交響曲之後,更是飛來各種口哨聲……還真令人開心哪。我去聽了波里尼(Maurizio Pollini,1942~)的鋼琴演奏會,直到最後的曲子為止,拍手都是「盛大拍手→立刻結束」;然後到了最後一幕卻響起了非常熱烈的喝采,有種「啊啊啊啊我們懂了」的感覺。
@小標:俄國
首先,音樂會根本無法開始。聽眾不會準時到場,而且手機的來電鈴聲四處響個沒完、非常吵。當時我們演奏武滿徹先生的《儀式》(Ceremonial,為笙與管弦樂團)這首作品,一開始是非常寂靜、靜到會讓人耳朵痛的弱音,作品當中指定要在觀眾席上演奏雙簧管,不過聽眾實在太吵了,我完全聽不到一開始的笙。
@小標:美國
這裡對於古典音樂演奏會的拍手,總是很爽朗,強力、並且很具社交性(大‧高‧密),而且總是馬上結束。有些城市的聽眾,會很率直地在每個樂章與樂章之間喝采;而且演奏之後立刻會打起拍子,是很特別的一群聽眾。我也去了爵士音樂會,黑人聽眾會和演奏對話,喊著:「Yes!哼哼~~~?」我不禁有所感觸,心想原來也有這樣互動的啊。
@小標:韓國
這裡的喝采非常熱情,和日本人有很明顯的不同。他們搞不好比日本還要更喜歡古典音樂、而且還更了解吧?連我們也跟著起勁了。對我來說,鄭明勛(1953 ~)是世界上最棒的指揮,而且韓國有許多基督教徒,更培育出了許多世界級的聲樂家及合唱團。我總覺得他們擁有很棒的文化,真希望能在韓國指揮呢。
3─1 拍手的國民性
我從音樂大學畢業後前往德國,然後進入了演奏巴赫的團體、巡迴歐洲各國;此外,我參加的交響樂團,也有在美國及日本演出的經驗。回國後,我進入NHK交響樂團,幾乎到過世界上所有的大都市演出,其中也包括香港、韓國及東南亞各國。以下將介紹在我記憶當中,世界各地不同的拍手印象。
@小標:德國
德國人拍手的特徵是很「深」,表現出他們懂音樂。當然也因為他們手掌大,因此拍手音程低,速度雖緩、但密度卻很高,聽起來很不可思議。已逝世的雙簧管演奏家羅塔.柯赫(Lothar Koch,1935~2003)在慕尼黑的赫庫...
作者序
首先感謝對《拍手的規則》這個主題有興趣的各位,感謝你們將本書拿在手中閱讀。
「咦?原來拍手也有規則啊?……」
「拍手的規則,應該要了解一下才是!」
「拍手有規則嘛!我之前就想,怎麼沒有人把他們清楚寫出來呢!」
我猜各位一定有類似的各種想法。我更推測各位應該喜歡西洋古典音樂,並且不僅在家中欣賞CD或廣播,還時常實際造訪音樂會吧。
我有時會碰到樂迷或音樂會聽眾們,一有機會便開放提問。
「我大部份都懂,但不是那麼清楚……」
「我總心想,這樣不明就裡地聽音樂會真的沒關係嗎?然後帶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入場,實際上到底如何呢?」
「這個名詞我常常聽到,但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演奏得好或壞,聽說與指揮家也有關係,這點我似懂非懂。是不是有所謂真正的『名演』呢?專家是怎麼看的呢?」
我了解各位心中抱著上述各式各樣的疑問。
疑問的內容,還包括了像是「什麼時候才應該拍手呢!?」這種以「拍手的規則」為代表的音樂會禮儀與常識類問題,或是音樂術語、曲名、指揮的工作與價值等等,還包含像是「究竟什麼是『古典音樂』呢?」這種「非常單純卻又模糊,令人難以啟齒」的問題。
「古典音樂會的門檻,為什麼那麼高呢?」這是我時常被問到的問題。在這個問題的背後,同時可以聽見當事者的心聲:「真希望有能夠輕鬆、開心地聆聽的音樂會,為什麼那麼難呢?」
本書以「拍手」這項聽眾與演奏者唯一的溝通手段為中心,介紹並分析拍手的性質、禮節、常識。此外,為了解決上述各位「多年來模糊的疑問」,我將以身為演奏者的經驗為基礎,試著解釋及說明。這就是我的「秘傳古典音樂鑑賞術」。當然,音樂會的數量及種類何其多,超乎人們的想像,如果有不合我所提方法的案例,還請各位多多見諒了。
在進入本書主題「拍手的規則」之前,我會先回答針對古典音樂本身的概念、以及針對音樂會的疑問(第一、第二章)。
介紹完拍手的法則、拍手的常識、關於拍手的各種內容之後(第三章),我以在日本也非常少見的立場——也就是兼任樂團團員及指揮的音樂家立場,說明關於指揮的工作(第四章)。
在第五章當中,我將針對古典音樂對人們來說感到困難的很大原因之一——也就是繁瑣的「曲名」的讀法及意義,盡可能做簡單的說明。
第六章算是附錄,是我在裏千家(譯註:日本的茶道流派之一)所出版的茶道雜誌《NAGOMI》中,連載了一年的交響曲月曆。
本書雖然不是所謂的「入門書」或「指引書」,但我想無論是音樂會的新手或老手,都會一面發出「咦!」、「原來啊……」、「果然!」或「你看吧!」之類的驚嘆,一面開心地閱讀。如果各位閱讀了本書之後,能夠更快樂地欣賞音樂會,那身為作者的我將會再高興不過了。
接下來即將拉開序幕囉。拍手吧!
首先感謝對《拍手的規則》這個主題有興趣的各位,感謝你們將本書拿在手中閱讀。
「咦?原來拍手也有規則啊?……」
「拍手的規則,應該要了解一下才是!」
「拍手有規則嘛!我之前就想,怎麼沒有人把他們清楚寫出來呢!」
我猜各位一定有類似的各種想法。我更推測各位應該喜歡西洋古典音樂,並且不僅在家中欣賞CD或廣播,還時常實際造訪音樂會吧。
我有時會碰到樂迷或音樂會聽眾們,一有機會便開放提問。
「我大部份都懂,但不是那麼清楚……」
「我總心想,這樣不明就裡地聽音樂會真的沒關係嗎?然後帶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入場,實際...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來去「古典音樂會」吧!
1 「古典音樂會」是什麼?
2 音樂會的種類
3 音樂會與CD
4 音樂會與體育競賽、音樂會與餐廳
5 音樂會與古典落語
第二章 古典音樂會的聆聽方式
1 音樂會上都是在聽些什麼?
2 能帶孩童前往嗎?該如何選座位?
3 關於「感動」
〈專欄〉印象及理論
4 音樂會禮節
第三章 拍手的規則
1 拍手的法則
1─1 個別拍手音及其表現內容——拍手三元素•拍手三比例的法則
1─2 團體拍手音的形成
2 拍手的常識
2─1 拍手的時機
2─2 關於附加的‧例外的喝采
2─3 放炮拍手、放炮Bravo——拍手的禮貌
2─4 防止放炮拍手的建議
3 拍手博物館
3─1 拍手的國民性
3─2 拍手的音樂史
3─3 觀察其他音樂種類的拍手
第四章 指揮者筆記
1 不同的指揮在演奏上有何差異
2 指揮的學習
3 與指揮相關的疑問大全
〈專欄〉讀總譜吧
第五章 名曲個人檔案
1 名曲的曲名
2 調性是樂曲的血型
〈專欄〉總有一天會懂的曲子
3 關於種類
〈專欄〉形式的規則
〈專欄〉搭乘超特急列車‧交響樂的音樂史就此展開
〈專欄〉《命運》的健康檢查?
第六章 數數字 交響曲歲時曆
1月 年初必備候選曲目
2月 「第二號」寫得不好?
3月 交響曲三元素
4月 記憶中的背景音樂
5月 春之祭典刺激滿點
6月 「六」是一個單位
7月 沒有標題的「貝七」人氣秘密
8月 交響曲工程進展狀況
9月 九首樂曲(?)的選擇
10月 獨占是辛苦的
11月 12 - 1 = 11
12月 交響曲的除夜鐘
後記
前言
第一章 來去「古典音樂會」吧!
1 「古典音樂會」是什麼?
2 音樂會的種類
3 音樂會與CD
4 音樂會與體育競賽、音樂會與餐廳
5 音樂會與古典落語
第二章 古典音樂會的聆聽方式
1 音樂會上都是在聽些什麼?
2 能帶孩童前往嗎?該如何選座位?
3 關於「感動」
〈專欄〉印象及理論
4 音樂會禮節
第三章 拍手的規則
1 拍手的法則
1─1 個別拍手音及其表現內容——拍手三元素•拍手三比例的法則
1─2 團體拍手音的形成
2 拍手的常識
2─1 拍手的時機
2─2 關於附加的‧例外的喝采
2─3 放炮拍...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