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中的孩子,總會有各種各樣令家長頭痛不已的問題:
頂嘴、挑食、說謊、愛打人、迷遊戲、要求多、脾氣大、太任性、鬧情緒、煩批評、愛表揚、溝通難、不規矩——
可你知道:
會頂嘴的孩子有主見?
玩遊戲時孩子體驗生活的一種方式?
孩子說謊,情有可原?
孩子不會亂發脾氣?
孩子任性是因為有個性?
孩子鬧情緒是因為不會調節?
孩子天生煩批評愛表揚?
本書作者身為權威幼兒心理學專家,通過案例分析,幫助父母們理性認識孩子的「問題」:哪些「問題」是孩子成長的自然現象,是必須遇到或經歷的事情,是最正常的行為,而不是問題;哪些問題是由於父母們對問題的判斷、理解與評價標準不同而產生的問題。讓父母們掌握教育孩子的科學知識與有效方法,把教育孩子的事情變得輕鬆與快樂。
作者簡介:
張向葵教授,東北師大教育系攻讀心理學專業碩士學位,東北師大教育系任教授,1990—1995年,在希臘亞裡斯多德大學哲學院心理學系攻讀博士學位, 2001年,在牛津大學做高級訪問學者, 2006—2007年,在美國加利亞福尼亞大學訪問,2006—2012年,任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2010—2012年,全國幼稚教育園長培訓首席專家。先後主持國家級、省部級教學與科研專案14項。著有《希臘與中國兒童資訊加工系統機制研究》、《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學習策略學科化》、《自我尊重:學校教育不容忽視的心理資源》等學術論著70餘部。其中《中國與希臘兒童資訊加工系統機制研究》獲第四次吉林省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和第三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學習策略學科化》獲第五次吉林省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教育學專業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心理學實踐》課題研究獲2001年高等教育國家級教育成果二等獎。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孩子的哪些幼稚舉動預示著可能出現的問題?哪些表現透露出問題的原因或將來可能犯錯誤的跡象?什麼樣的行為習慣應該引起我們的警惕與關注?什麼時候需要得到專家的指導?
寫這本書的初衷就是想幫助父母們分清哪些“問題”是孩子成長的自然現象,是必須遇到或經歷的事情,是最正常的行為,而不是問題;哪些問題是由於父母們對問題的判斷、理解與評價標準不同而生出的問題。這樣,一方面可以讓父母們掌握教育孩子的科學知識與有效方法,另一方面,可以讓父母們把教育孩子的事情變得輕鬆與快樂。
————張向葵
名人推薦:孩子的哪些幼稚舉動預示著可能出現的問題?哪些表現透露出問題的原因或將來可能犯錯誤的跡象?什麼樣的行為習慣應該引起我們的警惕與關注?什麼時候需要得到專家的指導?
寫這本書的初衷就是想幫助父母們分清哪些“問題”是孩子成長的自然現象,是必須遇到或經歷的事情,是最正常的行為,而不是問題;哪些問題是由於父母們對問題的判斷、理解與評價標準不同而生出的問題。這樣,一方面可以讓父母們掌握教育孩子的科學知識與有效方法,另一方面,可以讓父母們把教育孩子的事情變得輕鬆與快樂。
...
章節試閱
序 孩子的問題,不是問題
小時候,常常聽媽媽在灶火旁,一邊做飯一邊絮叨:人啊,不養兒不知父母恩啊!這些話,即使等到我真正身為人母,也還是懵懵懂懂,畢竟我接觸的孩子是有數的。不到我當上園長,哪裡會知道活潑可愛的孩子們還會有“問題”?哪裡會曉得嚴慈相濟的父母們還會把孩子們成長的煩惱當成問題?哪裡能體會到“可憐”的父母們由於這些問題還會困擾、痛苦不堪?
記得我剛走馬上任時,一些家長就給我寫信,諮詢有關孩子教育的問題。其中有位家長寫道:“張教授,您能告訴我怎樣教育好孩子嗎?如果我學會了教育孩子,就等於您救了我 ……”讀了這段話,我有了一種深深的壓抑感,心有千斤卻無力呐喊。我心想:我們的家長怎麼這麼無能?竟然將教育孩子的事情與“救命”連在一起?豈不是“小題大做”,無病呻吟嗎?可隨著“園齡”的增長,我漸漸地發現,這樣的想法在家長中間屢見不鮮。他們不單單是“小題大做”,有的家長甚至“小題大怕”。
他們怕什麼呢?怕,自己的孩子出了問題,以後不好教育;怕,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家的孩子好,會輸在起跑線上;怕,自己的孩子將來不能成材,辜負他們的期望……無數的怕、怕、怕,使家長們陷入了教育孩子的困境之中。還沒等孩子長大,父母們就失去了養育孩子的快樂,得到的,除了煩惱,就是痛苦。
如果父母們將生養孩子的樂趣變成了煩惱,那生養孩子就是一種痛苦!就是一種失敗!
一定程度上說,父母們的痛苦是自己找的。本來,孩子是天底下最天真無邪、最簡單幼稚的人,可父母們出於種種教育目的,給他們的成長平添了許多“問題”,製造了許多煩惱。更為可悲的是,父母們還口口聲聲地說:“我是為了孩子好,為了不讓孩子出問題。”可實際上,父母們自己都不清楚:為孩子什麼好?怎樣為孩子好是不讓孩子出問題?還是孩子原本就沒問題?
我在思考:孩子的哪些幼稚舉動能預示著可能出現的問題?怎樣的天真表現能透露出問題的原因或將來可能犯錯誤的跡象?什麼樣的行為習慣應該引起我們的警惕與關注?什麼時候需要得到專家的指導?
要回答這些問題,首先應該明確在孩子的行為中,“問題”一詞的含義是什麼。我認為,“問題”一詞是個非常含糊、難以把握的術語,人們經常出於不同的理由(而且常常是明顯不合理的理由)將它應用于不同孩子身上。也就是說,當孩子的行為出現不可理解、不正常或不符合父母意圖的情況時,父母就會給予關注、糾正與說教,認為這就是所謂的“問題”。但究竟什麼樣的行為是問題,什麼樣的行為不是問題呢,孩子自己根本無法知道。比如:孩子常常想聽父母的話,卻由於控制能力差,而犯了“錯誤”;常常想自我表現,卻由於動作不協調,而打翻了牛奶;常常想講講自己想像的故事,卻由於想像與現實分不開,而出現了“說謊”;如此等等。年輕的父母們由於沒有教育孩子的專業知識與生活經驗(現在的父母幾乎都是獨生子女),無法準確分清問題,因而陷入痛苦、不安和焦慮的泥潭……
為此,我決定給父母們寫一本關於《孩子的“問題”不是問題》的書。寫這本書的初衷就是想幫助父母們分清哪些“問題”是孩子成長的自然現象,是必須遇到或經歷的事情,是最正常的行為,而不是問題;哪些問題是由於父母們對問題的判斷、理解與評價標準不同而生出的問題。這樣,一方面可以讓父母們掌握教育孩子的科學知識與有效方法,另一方面,可以讓父母們把教育孩子的事情變得輕鬆與快樂。帶著這個願望,我將自己三十多年的兒童心理學知識、教學經驗與科研成果傾囊相授,將自己五年來的園長經驗、感受與體悟和自己培育女兒的有效方法與生動案例傾心相贈。
2012年12月21日22點的時候,我給全書寫上了句號。我知道,我終於捧出了這顆果實,欣欣然地等待大家的品嘗。這種快樂,仿佛在瞬間驅走了我幾個月來筆耕不輟的緊張與失眠。為此,我在書稿的最後一頁上寫下了幾行字作為結束語。
“我,作為一名學者型的園長,將抽象的兒童心理學理論用最通俗的語言寫出了樸實而實用的道理。這不僅是我學術風格與思維方式的一次轉型,更是我‘在詩意中述說道理,在情感中道出理念,在教育中服務家長需求’的一次昇華。無論書的立意、內容、形式,還是案例選取、分析及文字等方面,我都力爭做到新穎別致。可由於本人水準有限,存在一些不足與問題是難免的。但我衷心地希望家長們能夠喜愛這本書,希望幼兒教師和教育工作者也能喜愛這本書,因為大家的目標是共同的,就是要把我們的孩子培養好,將快樂還給天下的父母。”
序 孩子的問題,不是問題
小時候,常常聽媽媽在灶火旁,一邊做飯一邊絮叨:人啊,不養兒不知父母恩啊!這些話,即使等到我真正身為人母,也還是懵懵懂懂,畢竟我接觸的孩子是有數的。不到我當上園長,哪裡會知道活潑可愛的孩子們還會有“問題”?哪裡會曉得嚴慈相濟的父母們還會把孩子們成長的煩惱當成問題?哪裡能體會到“可憐”的父母們由於這些問題還會困擾、痛苦不堪?
記得我剛走馬上任時,一些家長就給我寫信,諮詢有關孩子教育的問題。其中有位家長寫道:“張教授,您能告訴我怎樣教育好孩子嗎?如果我學會了教育孩子,就等...
目錄
代 溝
頂 嘴
挑 食
說 謊
愛打人
不肯走
游戲迷
要求多
脾氣大
好奇心
性教育
沒玩伴
寵壞了
太任性
學智慧
玩遊戲
鬧情緒
膽子小
教養難
道德感
煩批評
愛表揚
溝通難
不規矩
入園難
多動症
選圖書
入學準備
代 溝
頂 嘴
挑 食
說 謊
愛打人
不肯走
游戲迷
要求多
脾氣大
好奇心
性教育
沒玩伴
寵壞了
太任性
學智慧
玩遊戲
鬧情緒
膽子小
教養難
道德感
煩批評
愛表揚
溝通難
不規矩
入園難
多動症
選圖書
入學準備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