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探討敘事學理論的一個基本區分(故事與話語)、兩個為人熟知的概念(隱含作者、不可靠敘述)、兩種「話語」層的重要技巧(敘述視角、人物話語表達方式)、三個影響較大的後經典敘事學流派(女性主義敘事學、修辭性敘事學和認知敘事學),以及敘事學與文體學的互補性。
早期的敘事學主要關注神話和民間故事的「故事」結構,近二三十年的敘事學則將注意力轉向小說的「話語」表達技巧,這對於加深理解小說藝術形式以及小說形式技巧與主題意義之間的關係發揮了積極作用。
本書重點梳理和評析西方敘事學理論的新發展,揭示了有關理論概念的實質性內涵,澄清了一些模糊不清的問題,提出了不少富有創意的觀點,修正和補充有關理論和分析模式。重點探討敘事學理論的一個基本區分(故事與話語)、兩個為人熟知的概念(隱含作者、不可靠敘述)、兩種「話語」層的重要技巧(敘述視角、人物話語表達方式)、三個影響較大的後經典敘事學流派(女性主義敘事學、修辭性敘事學和認知敘事學),以及敘事學與文體學的互補性。
作者簡介:
申丹
英國愛丁堡大學博士,中國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被聘為美國Narrative期刊和Style期刊顧問、英國Language and Literature期刊編委、歐美Journal of Literary Semantics編委,歐美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Narrative Theory顧問編委,以及中國大陸近十種核心期刊的編委。當選為中國外國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敘事學分會會長等。出版Style and Rhetoric of Short Narrative Fiction: Covert Progressions Behind Overt Plots (紐約和倫敦Routledge出版社)、《敘事、文體與潛文本》、《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英美小說敘事理論研究》(合著,第一作者)、《文學文體學與小說翻譯》等專著,在歐美和中國權威或核心期刊發表論文一百多篇,三十餘篇被國際權威索引A&HCI檢索,獲省部級以上科研獎十多項並獲北京大學國華傑出學者獎。
章節試閱
敘事學理論已發展成一門顯學,得到大量關注和廣泛應用。西方對敘事結構和技巧的研究有著悠久的歷史,亞裡斯多德的《詩學》堪稱敘事學的鼻祖。但在採用結構主義方法的敘事學誕生之前,對敘事結構技巧的研究一直從屬於文學批評或文學修辭學,沒有自己獨立的地位。敘事學首先產生於結構主義發展勢頭強勁的法國,但很快就擴展到了其他國家,成了一股國際性的文學研究潮流。敘事學誕生的標誌為在巴黎出版的《交際》雜誌1966年第8期,該期是以「符號學研究──敘事作品結構分析」為題的專刊,它通過一系列文章將敘事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公諸於眾 。敘事學的興起與20世紀中葉的結構主義思潮密切相關。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創始人索緒爾改歷時語言學研究為共時語言學研究,認為語言研究的著眼點應為當今的語言這一符號系統的內在結構關係,即語言成分之間的相互關係,而不是這些成分各自的歷史演變過程。索緒爾的理論為結構主義奠定了基石。結構主義將文學視為一個具有內在規律、自成一體的自足的符號系統,注重其內部各組成成分之間的關係。與傳統小說批評理論注重作品的道德意義、創作背景和社會語境形成對照,結構主義敘事學作為一種形式主義批評,將注意力從文本的外部轉向文本的內部,著力探討敘事作品內部的結構規律和各種要素之間的關聯。
結構主義敘事學與更早的俄國形式主義(1915-1930)、英美新批評(發軔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及同期興盛的文學文體學都是形式主義文評這一大家族的成員。它們關注文本、文學系統自身的價值或規律。形式主義批評相對於傳統批評來說是一場深刻的變革,這在小說評論中尤為明顯。西方小說是從史詩──經過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傳奇作為過渡──發展而來的。嚴格意義上的小說在西方大多數國家誕生於17或18世紀,19世紀發展到高峰,20世紀以來又有不少新的試驗和動向。儘管不少小說家十分注重小說創作藝術,但20世紀以前,小說批評理論集中關注作品的社會道德意義,採用的往往是印象式、傳記式、歷史式的批評方法,把小說簡單地看成觀察生活的鏡子或窗戶,忽略作品的形式技巧。現代小說理論的奠基人為法國作家古斯塔夫‧福樓拜(1821-1880)和美國作家、評論家亨利‧詹姆斯(1843-1916),他們把小說視為自律自足的藝術品,將注意力轉向了小說的形式技巧。福樓拜十分強調文體風格的重要性,詹姆斯則特別注重敘述視角的作用。詹姆斯為他的紐約版小說寫的一系列序言闡述了他的美學原則,對小說批評和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作為個人,他們的影響畢竟有限。20世紀60年代以前,對小說的結構和形式技巧的研究沒有形成大的氣候。這主要是因為俄國形式主義僅在20世紀初延續了十來年的時間,未待其影響擴展到西方,便已偃旗息鼓。除了後來到布拉格工作,繼而又移居美國的雅克布森的個人影響外,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一些代表性論著的法、英譯本的問世,俄國形式主義方在西方產生了較大影響。而英美新批評主要關注的是詩歌,在小說批評理論領域起的作用不是太大。直到60年代以後,隨著結構主義敘事學的迅速發展,對小說結構技巧的研究方在小說理論中佔據了中心地位。眾多敘事學家的研究成果使小說結構和形式技巧的分析趨於科學化和系統化,並開拓了廣度和深度,從而深化了對小說的結構形態、運作規律、表達方式或審美特徵的認識,提高了欣賞和評論小說藝術的水準。
美國敘事學家吉羅德‧普林斯根據研究對象將敘事學家分成了三種類型 。第一類為直接受俄國形式主義者弗拉基米爾‧普洛普影響的敘事學家。他們僅關注所敘述的故事事件的結構,著力探討事件的功能、結構規律、發展邏輯等等。在理論上,這一派敘事學家認為對敘事作品的研究不受媒介的局限,因為文字、電影、芭蕾舞、敘事性的繪畫等不同媒介可以敘述出同樣的故事。但在實踐中,他們研究的對象以敘事文學為主,但進入新世紀以來,對非文字媒介的關注大大增加,近幾年尤其如此。第二類以熱拉爾‧熱奈特為典型代表,他們認為敘事作品以口頭或筆頭的語言表達為本,敘述者的作用至關重要。在研究中,他們關注的是敘述者在「話語」層次上表達事件的各種方法,如倒敘或預敘、視角的運用、人物話語的表達方式、敘述層次等等。第三類以普林斯本人和西摩‧查特曼等人為代表,他們認為事件的結構和敘述話語均很重要,因此在研究中兼顧兩者。這一派被普林斯稱為「總體的」或「融合的」敘事學。
敘事學理論已發展成一門顯學,得到大量關注和廣泛應用。西方對敘事結構和技巧的研究有著悠久的歷史,亞裡斯多德的《詩學》堪稱敘事學的鼻祖。但在採用結構主義方法的敘事學誕生之前,對敘事結構技巧的研究一直從屬於文學批評或文學修辭學,沒有自己獨立的地位。敘事學首先產生於結構主義發展勢頭強勁的法國,但很快就擴展到了其他國家,成了一股國際性的文學研究潮流。敘事學誕生的標誌為在巴黎出版的《交際》雜誌1966年第8期,該期是以「符號學研究──敘事作品結構分析」為題的專刊,它通過一系列文章將敘事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公諸於眾 ...
作者序
敘事學是研究敘事作品結構技巧的學問,對於瞭解敘事作品的結構原則、結構特徵、敘述技巧等作出了很大貢獻。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自己的敘事傳統和敘事理論,但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當代敘事學(也稱敘述學)1首先誕生於西方的20世紀60年代:在中國大陸,當代敘事學是在西方敘事學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進入新世紀,西方敘事學發展勢頭強勁,各種研究著作和論文紛紛面世。2大陸的敘事學研究也呈現出高潮,主要表現為期刊論文快速增加,碩士和博士論文數量也大幅增長。據大陸學術期刊網出版總庫檢索,1983年(開始有相關論文)至1999年共有273篇敘事(述)學方面的期刊論文面世,而
2000至2013年則迅速增長至三千餘篇。經過近半個世紀的不斷拓展,敘事學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本書集中探討西方敘事學理論。這一領域內容十分豐富,涉及各種媒介。但迄今為止,以文字為媒介的小說依然是西方敘事學研究的中心。西方小說敘事學近二三十年發展最快、研究最深,同時爭議也最多。本書聚焦於這一範疇,力求對敘事學理論做出具有深度的探討。早期的敘事學研究主要關注神話和民間故事的「故事」結構,近二三十年的敘事學則將注意力轉向小說的「話語」表達技巧,這對於加深理解小說藝術形式以及小說形式技巧與主題意義間的關係發揮了積極作用。本書重點評介西方敘事學研究的新發展,尤其注重對「話語」表達技巧的研究。
在本書之前,筆者通過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2007[1998])、《英美小說敘事理論研究》(第一作者,2013[2005])、《敘事、文體與潛文本》(2011[2009])、《西
方敘事學:經典與後經典》(第一作者,2013[2010])等著作,這些論著對於推動大陸敘事(述)學研究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本書重點探討敘事學理論的一個基本區分(故事與話語)、兩個為人熟知的概念(隱含作者、不可靠敘述)、兩種「話語」層的重要技巧(敘述視角、人物話語表達方式)、三個影響較大的後經典敘事
學流派(女性主義敘事學、修辭性敘事學和認知敘事學),以及一種跨學科關係(敘事學與文體學的互補性)。
希望以上的論述能較好地幫助讀者瞭解西方敘事學相關理論模式和範疇的性質、特點和作用。拙著撰寫過程中,得到同行與友人的鼎力相助,謹在此深表謝意。由於筆者水準有限,書中難免不足和錯謬
之處,懇請各位專家和讀者批評指正。
敘事學是研究敘事作品結構技巧的學問,對於瞭解敘事作品的結構原則、結構特徵、敘述技巧等作出了很大貢獻。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自己的敘事傳統和敘事理論,但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當代敘事學(也稱敘述學)1首先誕生於西方的20世紀60年代:在中國大陸,當代敘事學是在西方敘事學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進入新世紀,西方敘事學發展勢頭強勁,各種研究著作和論文紛紛面世。2大陸的敘事學研究也呈現出高潮,主要表現為期刊論文快速增加,碩士和博士論文數量也大幅增長。據大陸學術期刊網出版總庫檢索,1983年(開始有相關論文)至1999年共有273篇敘事...
目錄
總序
自序
前 言
第一章 故事與話語的區分
第一節 故事與話語之分的優勢
第二節 何時需要三分法?
第三節 故事與話語是否總是可以區分?
第二章 何為「隱含作者」?
第一節 「隱含作者」這一概念的本義
第二節 歷史變義之一:偏向「隱含」
第三節 歷史變義之二:偏向「作者」
第四節 對「隱含作者」的新近抨擊
第五節 布思對「隱含作者」的捍衛和拓展
第六節 「隱含作者」的歷史價值與現實意義
第三章 何為「不可靠敘述」?
第一節 修辭性研究方法
第二節 認知(建構)方法
第三節 「認知方法」難以取代「修辭方法」
第四節 「認知(建構)方法」對主流的偏離
第五節 「認知(建構)-修辭」方法的不可能
第六節 人物-敘述的(不)可靠性
第四章 敘述視角
第一節 視角研究的發展過程
第二節 敘述者與感知者
第三節 話語層與故事層
第四節 不同的視角模式
第五節 從實例看不同視角的不同功能
第六節 視角越界現象
第五章 人物話語表達方式
第一節 人物話語表達形式的分類
第二節 不同形式的不同審美功能
第三節 自由間接引語面面觀
第六章 女性主義敘事學
第一節 女性主義敘事學的發展過程
第二節 與女性主義文評的差異
第三節 與經典敘事學的關係
第四節 敘述結構與遣詞造句
第五節 「話語」研究模式
第七章 修辭性敘事學
第一節 布思的小說修辭學
第二節 查特曼的敘事修辭學
第三節 費倫的多維、進程、互動
第四節 卡恩斯的語境、規約、話語
第八章 認知敘事學
第一節 規約性語境和讀者
第二節 普適認知模式
第三節 作為認知風格的敘事
第四節 認知地圖與敘事空間的建構
第五節 三種方法並用
第六節 對接受語境之過度強調
第九章 敘事學與文體學的互補性
第一節 「話語」與「文體」的差異
第二節 「話語」與「文體」的差異之源
第三節 跨越「話語」與「文體」的界限
第四節 跨學科實例分析
第五節 對今後研究和教學的建議
引用文獻
附錄:也談「敘事」還是「敘述」
總序
自序
前 言
第一章 故事與話語的區分
第一節 故事與話語之分的優勢
第二節 何時需要三分法?
第三節 故事與話語是否總是可以區分?
第二章 何為「隱含作者」?
第一節 「隱含作者」這一概念的本義
第二節 歷史變義之一:偏向「隱含」
第三節 歷史變義之二:偏向「作者」
第四節 對「隱含作者」的新近抨擊
第五節 布思對「隱含作者」的捍衛和拓展
第六節 「隱含作者」的歷史價值與現實意義
第三章 何為「不可靠敘述」?
第一節 修辭性研究方法
第二節 認知(建構)方法
第三節 「認知方法」難以...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