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代、瓦歷斯.諾幹、余安邦、阿道.巴辣夫.冉而山、郝譽翔、孫大川、曾珍珍、陳育虹、陳義芝、楊佳嫻、董恕明、潘小雪 好評推薦
第八屆林榮三文學獎新詩首獎得主
本作品獲第一屆楊牧文學獎補助出版
此作為新世代詩人黃岡初啼之作。東華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即就讀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於新竹花蓮兩地奔波,蟄伏田野部落間,參與各種原運、社運與環境運動,親身參與、感受,亦投身於搶救瀕危的原住民族語言及文化復振工作。
輾轉遷徙、海岸踏查與田野調查工作之後,寫出了《是誰把部落切成兩半?》,意欲替她所觀察到的環境破壞、工業污染、原住民族處境等發聲,甚至嘗試摸索台灣未來的定位。無法對台灣島上新自由主義全球化肆虐下的環境、生態、文化流失等問題視而不見。因而促成其書寫的執念。
書籍重點
部落之眼──達耐的眼睛像星星
一個漢女子的原民文化觀察,作為一個他者,親身參與並反思。
作者黃岡就讀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時期,於新竹花蓮兩地奔波,蟄伏田野部落間,參與各種原運、社運與環境運動,親身參與、感受,亦投身於搶救瀕危的原住民族語言及文化復振工作。在輾轉遷徙、海岸踏查與田野調查工作之後,寫出了《是誰把部落切成兩半?》,意欲替觀察到的環境破壞、工業污染、原住民族處境等發聲,甚至嘗試摸索台灣未來的定位。
作者簡介:
黃岡是祖父的賜名,意在紀念1949年以前的故鄉。我出生的故鄉臺灣,則是祖父哽在喉中的一口膿痰,既黏稠,又像吐不出來的滿口鄉愁。13歲時不懂事改成現在的本名黃芝雲,黃岡成了筆名。我帶著這個充滿符旨的名字滿山游走,迎接我的年代、命運和寶島的血濃於水。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就讀中,現任冉而山劇場藝術公關、帝瓦伊撒耘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寫作是一輩子的事。曾獲林榮三文學奬、葉紅女性詩獎、楊牧文學奬。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名家推薦
陳義芝(作家)
含融多元文化元素,以生命體驗表達對山海、族群、命運的探索,非常真切,非常深入,非常清晰。黃岡語言精煉,辯證心靈、文學、人類的價值,
具有深義,又有詩意,是一位極具創造力的青年詩人。
陳育虹(作家)
詩,除了是語言實驗,更是生命經驗的展演。詩集,除了能度量詩人的文字水平,更能測出詩人情感,思維,視野的深淺高低。以田野調查的毅力,誠摯的情感投入,黃岡完成了這本主題明確,有時空觀,有在地性,架構清楚,內容寬廣的詩集。藉著抒情與敘事交錯,感性與知性兼融的書寫風格,黃岡讓文字的氣勢在樸實中自然呈顯,毫不靦腆。
這是一本完整而動人的詩集。
楊佳嫻(詩人)
時代荒涼如砂石場,仍有人默默執著於山海,一顆一顆擦亮蒙塵的星星。非原住民寫原住民,跨界線的追尋,通過詩,勇敢試探承擔的可能。
瓦歷斯.諾幹(作家)
只有把身體與心靈放心地交給部落、土地與山海,這樣的詩才開始有了躍動的靈魂,我所認識的有靈魂的詩與詩人,正是年輕的黃岡。
曾珍珍(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教授)
在地認同透過關懷原住民部落文化復建與生態保育等各樣課題獲得實踐並形之於文字,這是涉及政治的書寫,黃岡選擇以一整本詩集的厚度進行探索,讓介入成為靈魂的舞蹈丶以想像力作為前導的生命之旅。黃岡的詩向我們展現了台灣新世代的介入美學一果敢與敏銳兼具。
潘小雪(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學院院長)
土地長出來的厚實心靈
部落贈與的視覺語彙
青年詩人正自信地向前移動
撒韵.武荖(撒奇萊雅族詩人、原運工作者)
不要輕易寫詩,更不要輕易讀詩。黃岡,詩的撿骨者,撿拾原住民族在這塊土地上破碎又迷離的情感,將之細察俯瞰,再融入自己的骨髓,既沈重又誠懇。從20出頭的生命歲月開始,像小溪流穿過石頭縫隙團團轉著,打開了心眼往向臺灣每個鄉村,同時也向宇宙學習。
劉孝宏(國小教師/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博士班中年級)
作為一個「熟漢」,她的話語已經不是原生的母語──華語,而是被此島嶼中千百年來眾多祖靈魂魄「挟持」下的窺探/虧嘆。詩集中,我看見牽手大跳舞大合唱的人們,以及混雜喧嘩中試圖交托一切的生命。
藍姆路.卡造(吉拉米代賣米工頭/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博士班)
黃岡將她這些年致力於原住民事務上的思緒,藉由海、火以及泥土的意象描述,在絲絲的憂傷中,在情感文辭之間讀出原鄉認同與當代議題的張力。
推薦序│
一首詩背著山牽著海,在路上……
──致黃岡《是誰把部落切成兩半?》
2014年秋天,某日,「山海」的阿妙打來一通電話,提到黃岡的詩作,她說很喜歡她的作品,除了文字好,還有一種創作者的承擔。阿妙作為一個長期以來在「底層」默默守護、協助與觀察台灣當代原住民作家書寫的資深編輯,看到黃岡的詩,或許不僅有文學愛好者的「惜才」之心,還有她自身不知不覺成了「熟漢」的濡沫之情?阿妙和黃岡都是「漢人」,若是在學界討論關於原住民的「身分認同」時,她們通常會直接放在「他者」之列,無論她們是多麼的「熟悉」與「關懷」原住民。
幾天後,收到黃岡的詩稿,彷彿看到秋陽下翻飛的芒草,說有多輕盈,便有多厚重。輕的是字句中的慧黠與靈動,重的是詩人的心,不論是在山海平原田野……間的縱橫開闔,或就是在一個孩子的雙眼裡……。不如讀讀〈噶瑪蘭〉一詩的片段:
噶瑪蘭的夢是一朵雲從家的方向飄來
在沃野平疇上灑些午後的雨
讓稻穗在鄉愁裡長大
從殼裡蛻落的就是一顆顆
握在手心的幸福
好夢酣暢四十年,噶瑪蘭的噩夢中
一艘戎克船在驚懼的迷霧裡成形
船夫丟下死屍惡靈籠罩大地
棄了稻熟正黃,後路就是太平洋
族人無路可退
黃岡詩作的主要素材即是在寫原住民,特別是那些從歷史中「再度浮出地表」的民族,如噶瑪蘭族和撒奇萊雅族。她善用詩歌的形式在史料、文獻、田野及仍在呼吸和奮力生活的族人身上,捕捉歷史的光影變幻。她的目光是如此的專注,下筆猶如下箸,細心溫柔的把傷痛夾起來,詩人的悲憫便如星光閃爍。她寫磅礡的史詩,她更寫尋常生活,如〈是誰把部落切成兩半?〉:
Ina常常在這邊呼喊我的名字
叫我去那邊的雜貨店跟Pilaw買一包檳榔
一條沒有禮貌的山路開過我家大門
它跟我一樣有座號
它是11號我是9 號
去年,Kacaw的狗來找我玩時
被撞死在路上
Ina說:
「只是小狗沒關係,還好不是人。」
……
Ina說以前才沒有這條馬路
整個部落都是連在一起 可以跑來跑去
我們的路走在沙灘上
阿公沿著沙灘到水璉去傳教
海浪會記得他的腳印 不會把他淹沒
現在山路載來了好多都市的人
也載走我們的檳榔、吻仔魚
海灘就漸漸消失
浮了好多肉粽上來
……
路的另一邊有貨店和教堂
很多老人到現在還以為是從前
過馬路就像在散步
車子就會搖下車窗來罵人
說我們馬拉桑了啦
……
生活裡的「荒謬」達到一種狀態(境界)時,在地人便會創發屬於自己的「幽默」?黃岡在此用孩子的神態與口吻,描述這「一條沒有禮貌的山路」在部落中的無理與失禮,但它確又是這麼「理直氣壯」存在著。它的出現,不只改變了族人生活的動線,同時是「冒犯」族人原本「有禮」且「有序」的生活現場。這一件在部落中的「小事」,當然遠遠不及近日在池上鄉野間的那一棵「金城武樹」?為了此樹在颱風天的傾頹,不僅有日本天皇樹醫的關照,某集團為避免觀光客湧入,造成當地居民的困擾,還特別贊助了「環鄉公車」疏運,反觀這「一條沒有禮貌的山路」和「切成兩半的部落」,在整體感官上,應該更加能夠「啟發」我們的「存在」?想想,當族人們在「馬路沒有很寬只是車很快╱所以我們都要排隊見上帝」時,不恰是活生生體現了「主的榮光」──謙遜、容忍、不怨懟?
在黃岡的詩中,事不分大小,人不分老少,物不分美醜……,她的筆和心,確是非常專一的透過世事萬像,在逼問這世界的是非、公理與正義。她在自己的後序中引謝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說:「詩人要對世界作出回答、對世界作出反應,這會使他成為一個負責任的詩人」。她顯然不是說說而已,她正走在這條路上……。
董恕明(詩人、國立臺東大學 華語文學系副教授)
推薦序│
一路相伴的好友
得知冉而山劇場獲選愛丁堡藝穗節臺灣季的五個團隊之一後,趕緊問撒韵:
「妳的英文會話可以嗎? 想請妳當公關行政。」撒韵說道:「不行啦,我英文不好……對啦,可以請芝雲啊,她曾在英國工作一年,也曾輔修過英美文學,她可以。」我問:「就是曾得過林榮三文學奬新詩首獎的那位?」
「是的,她英文很棒!」
「太棒了,她會答應嗎?」
「她說沒問題,她就在我旁邊。」
就這樣「行政家庭」的四位成員開始在余安邦老師住所討論募款事宜,老師頻敬茶、偶頻勸酒……最後決議由芝雲寫文案、如芳剪輯影片、阿寶與駐倫敦黎小姐保持聯繫、娃娃提供「妙策」等等。
有天, 為了商議2014 年11 月的Pulima 藝術節演出《永恆的妮雅廬》劇情、劇綱而約在湖畔小餐廳,曾珍珍教授從遠方走來,芝雲送上募款DM,她走後又折返,捐上數千元,並稱讚說文案寫得相當好,祝福完了就離去,大家相視訝異地微笑。
「行走」是我們排練的方式,曾自天祥邊歌邊健行至西寶共八公里,且在偶陣雨之下;甚佩服柱著拐杖的Moli 歌手完成全程。也懷念在水璉呼庭的海邊,面向大海邊歌邊舞兩小時之多,為的是準備迎接愛丁堡踩街的體力。行前一個禮拜,在臺北某劇院彩排時,余老師捧著裱框好的,芝雲得了楊牧文學奬首獎自由時報「文化藝術」版面報導,大家甚感與有榮焉,並大喝啤酒以示恭賀。
芝雲很感性, 更是知性, 看似小小女生, 走起路來有「風」,一如其「詩風」;穿上白色西裝,更似「英俊小生」,如她祖父梅道傑先生「勿忘影中人」的照片,對祖父想念之情,盡在<泥土>一詩中。
在愛丁堡某學府的宿舍出發踩街,名為「團團轉」的團長領唱、眾答唱引來不少路人的好奇拍照,而「親友團」勤發DM;在Royal Mile 廣場轉圈圈跳舞、唱祭歌跳舞「款宴」觀眾,芝雲總會介紹展演內容、來自臺灣的種種意象……並在場中央向我們敬「紅標純米酒」;酒後行於Assembly 廣場巷道上載歌載舞發DM, 最後才至Summerhall 附近公園行「篝火禮」儀式,以求靜心。
芝雲行事務實、快捷; 為人爽快, 常抿着微笑,蜜蜜的;經常熬夜翻譯劇評家的文章,如詩的譯筆;和藝評家進行如詩的對談,對我們來說「如獲至寶」。
芝雲化歷史為平易近人的敘事詩;短詩又如劇本的「獨白」;芝雲比父母的心懷還父母親;比原住民更原住民。
比土著還土著。
有某一晚, 育世劇評家、伊誕和其女友在場, 我脫口問大家:「滾泥巴像不像土石流?」才頓覺失言,因大社部落和阿螞樂的新好茶部落深受其害甚深,才印證了芝雲的詩句「你捧著的泥土/ 就是你剝落的皮膚」。
芝雲, 恭喜你出書了, 我們以你為榮; 有你的相伴─冉而山劇場的得力助手,再加上有緣的臺灣熱情贊助者與眾多公部門的補助,我們才得以成行,順利完成愛丁堡藝穗節的表演。最後,我們還是稱呼你為黃岡好啦,這是你自許的;請再接再厲,以不負你自小的志向─作家。
才寫完, 已是九一一了(9 月11 日夜11 點45分),以此為誌,為紀念。
於太巴塱部落。
阿道.巴辣夫.冉而山(臺灣行為藝術家、冉而山劇場團長)
名人推薦:名家推薦
陳義芝(作家)
含融多元文化元素,以生命體驗表達對山海、族群、命運的探索,非常真切,非常深入,非常清晰。黃岡語言精煉,辯證心靈、文學、人類的價值,
具有深義,又有詩意,是一位極具創造力的青年詩人。
陳育虹(作家)
詩,除了是語言實驗,更是生命經驗的展演。詩集,除了能度量詩人的文字水平,更能測出詩人情感,思維,視野的深淺高低。以田野調查的毅力,誠摯的情感投入,黃岡完成了這本主題明確,有時空觀,有在地性,架構清楚,內容寬廣的詩集。藉著抒情與敘事交錯,感性與知性兼融的書寫風格,黃...
章節試閱
達耐的眼睛像星星
──源起自一個幼小的靈魂,和人類失落的樸性
達耐乘著我們的黃色小船輕擺而去
晴午,海面上波光粼粼
好似你課堂發問的眼眸裏
有千萬支帆垝點點
輕輕滑出河口
划向既深且藍的海
當年你也是這樣滑出母親的航道──
那天陰雨微冷
夾岸榛莽蒼蒼 猿聲跳上跳下
走溪的男童探入母親的羊水
鵝卵石滾出鴻蒙聽雷
像風一樣拂過腳邊的清水啊!
裡有噬咬心臟的魚蝦
一支牽在岸邊的竹筏悠悠 晃晃
邦查的勇氣在心底開滿了花
鬆開繩索 船篙一撐
輕舟便過秀姑巒山
出海口有叔舅把網撈魚苗
快意江河的達耐揮手
向家鄉的耆老道別
向長巷裡的秘密基地道別
向豢養的小兔子道別
(你們可以把牠放生)
在沙洲放下最後一個玩伴
(那些玩具你都可以拿去)
然後撐一柄篙向冷海中探尋
那些堅持不要背完的經書
還卷在學校抽屜裡
夏天汗水模糊了窗檯禁足的視線
投向體育課那顆胡亂蹦跳的足球
偶爾讓意念徜徉山林 想想
那些陷阱裡的飛鼠野兔
回家的時間就會跑得快一些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ㄌㄜˋ乎……
嗯,然後……訓導主任的眼神又從後面殺來
視線漸漸模糊 藍色充滿視網膜
山羌死前安詳的眼神浮上腦海
多想再喫一次那青綠色的膽汁
如果山那麼翠綠我卻不能奔跑
海那麼湛藍我卻不能跳水
這世界還有什麼好看?
部落全村出動 除夕夜海邊圍爐
那麼一大鍋煮沸的藍也
蒸發不掉眼角的鹹
(八二大隊請求支援:
救難小艇請往南邊搜救)
火炬 木杖 騷動山的癢處
直升機 快艇 搗亂海的平靜
問山問海可有看見達耐身影?
海平線靜默成一條線
(生機本屬於渾沌,莫須再問)
剩下女巫喃喃有辭
咒語繞著風中飄盪的制服飛揚
腳踏車空轉踏板
達耐始終沒有回來
有些人在夢裡遇到他
學校還是要繼續開張
功課依然要寫 月考也還是要考
回到教室
一張空掉的桌椅在那裡
靜靜等待著下課
直到天放晴了 我們才敢面對海洋
憂傷也許早在灰色雨夜中洗去
孩子的臉龐在岸邊擠成泥娃娃
把壓抑和思念折成紙船
跟著達耐一起駛出海外
孩子們再次滑出母親的航道
學會了死亡
當黃色小船溶入金色陽光
孩子們的叫喚零落
孤獨的父親一人走到水中央
兀自放下手中那只小船
竟比一隻山羌的死還要安靜
是誰把部落切成兩半?
海是那樣藍,山谷是那樣深,所以更會有遍地傷心。但你/妳必須要去逼視,唯有如此,才能從一個小孩長成為一個男/女人。獻給港口國小的孩子們。
ina常常在這邊呼喊我的名字
叫我去那邊的雜貨店跟Pilaw買一包檳榔
一條沒有禮貌的山路開過我家大門
它跟我一樣有座號
它是11號 我是9號
去年,Kacaw的狗來找我玩時
被撞死在路上
ina說:
「只是小狗沒關係,還好不是人。」
從此以後,四鄰的路口多了一根
凹凹凸凸的鏡子──
對著Pilaw的檳榔攤照
我們以為是Pilaw愛照鏡子
還躲起來偷偷笑她 但其實
我們小孩子才會一直跑到鏡子前面
看我們的臉變形變大變得很好笑
ina說以前才沒有這條馬路
整個部落都是連在一起 可以跑來跑去
我們的路走在沙灘上
阿公沿著沙灘到水璉去傳教
海浪會記得他的腳印 不會把他淹沒
現在山路載來了好多都市的人
也載走我們的檳榔、魩仔魚
海灘就漸漸消失
浮了好多肉粽上來
我跟Kacaw都會爬在上面玩躲貓貓
還可以抓kalang
我們的路走進了山裡
沿著路穿過兩座山就會來到我家門口
路的另一邊有雜貨店和教堂
很多老人到現在還以為是從前
過馬路就像在散步
車子就會搖下車窗來罵人
說我們馬拉桑了啦
但是阿公才不會穿西裝把導係
他是要去那……一邊的教堂
馬路沒有很寬只是車很快
所以我們都要排隊見上帝
(第八屆林榮三文學獎新詩首獎)
達耐的眼睛像星星
──源起自一個幼小的靈魂,和人類失落的樸性
達耐乘著我們的黃色小船輕擺而去
晴午,海面上波光粼粼
好似你課堂發問的眼眸裏
有千萬支帆垝點點
輕輕滑出河口
划向既深且藍的海
當年你也是這樣滑出母親的航道──
那天陰雨微冷
夾岸榛莽蒼蒼 猿聲跳上跳下
走溪的男童探入母親的羊水
鵝卵石滾出鴻蒙聽雷
像風一樣拂過腳邊的清水啊!
裡有噬咬心臟的魚蝦
一支牽在岸邊的竹筏悠悠 晃晃
邦查的勇氣在心底開滿了花
鬆開繩索 船篙一撐
輕舟便過秀姑巒山
出海口有叔舅把網撈魚苗
快意江河的達耐揮手
...
作者序
達耐的眼睛像星星
2012 年除夕夜,我在高雄祖父家圍爐,接到達耐於秀姑巒溪失蹤的消息。「大概又是貪玩吧!」啃着雞腿的我心想,就像以往滿山跑的部落小孩最後終會在晚餐時間餓着肚皮出現。但是,一天、兩天過去了,達耐都沒有回來,海巡大隊出動最精銳的救難大隊、直升機、快艇搜尋。當天跟達耐一起玩的同學早已嚇成木雞,大人問話都交待不出達耐的下落,說是達耐回去山裏了,又說達耐可能還在海上。不管他看到了什麼,我想一定是很驚駭的畫面,連大人都承受不住。遭遇劇變時,人的腦袋總會自動性選擇遺忘。
過年這幾天, 陰雨連綿, 就算是最小的雨, 下在急短流促的秀姑巒一樣會變成洪泥滾滾。達耐到底去哪兒了呢? 早已信奉天主教的部落, 此刻回歸根深蒂固的傳統信仰, 請來cikawasay( 祭師) 坐鎮。cikawasay 說, 達耐沒有走得很遠, 還在附近。一句話,讓整個部落的膠筏、漁船燒著燃料繼續尋找。
第三天,幾乎是等待著一具希望漂上海平面。
第七天,興許是件衣服、一隻鞋襪也好。
走在海邊,岸上有紅色帳篷海巡隊供應礦泉水和雜糧,有的家長焦急討論著,有的喝著保力達和米酒談天,旁有達耐的同學追逐嬉鬧,偶或朝海上大喊幾聲達耐的名字,像是捉迷藏暫時找不到夥伴而已。從大聖宮走下海邊的路上遠遠看,彷彿錯置在辦大會活動的現場。走下海灘與他們同在,好像真的,焦急也無濟於事。此刻,感受自己正進入不斷置換的蒙太奇片段中,心情不知道怎麼排遣。一個漢人面對原住民樂天式的憂傷,竟顯得無所適從了(那些喝著保力達打屁的kaka,有些是一整晚在海上輪班搜尋的哪!)。
一直到二周後達耐告別式的當天, 我才驚覺: 達耐真的走了!他的消失彷彿是個隱喻,在課堂上、生活中都一再地預示過。他是獵人之子,夢想和志願就是成為頂尖的獵人。我不知道,現代資本主義的社會架構中,有哪一層能容納「獵人」這個身分。在過去,這可是維繫部落精神、社會地位的榮耀頭銜呢。在當代,也許只有神話能容納這一個瑰麗的想望。
達耐曾問過我一個世界上最難、也最簡單的問題:「老師,學英文要幹嘛?打獵又不用英文」。這個問題簡單在於我們知道世界經融體系、文化霸權、資本主義的一切遊戲規則,所以學英文有益於社會競爭;難在於,當「他者」開始自我表述,揭露固有價值體系崩壞時,問題就變得很複雜了。但是有誰說,成為獵人勢必就會變成社會的他者邊緣呢?心境上有一種調適、從社會框架中滑移開來的準備,就會是自己世界的中心。不過在現行制度、法律規則中,這會起絕對的衝突。光是有形的原基法、國家公園法、森林法、水土保持法等的修法都遙遙無期,加上「打獵會破壞山林水源生態」這類無形刻板印象的烙印,讓這種純粹喜好祖先生活方式的選項,都變成是欲加之罪。因此,不僅「學英文是增加社會競爭力」的關卡,學習數學、國語則更比族語、校本課重要的多。我的回答在達耐小小年紀早有了答案的心中,當然是不及格的。
於是我認為, 面對達耐的提問, 就像伊底帕斯面對人面獅身像的那種掙扎——答對了謎題我就能好好要求他背單字;答錯了,死亡的不會是我,而是他和他沒落的文化體系。
達耐自小便懂得宰殺飛鼠和山羌,懂得部落階級禮數和規距,熱愛自己的文化,是老一輩阿美族人心中標準的女婿,小小年紀就具備頭目接班人的潛質。
但達耐總是不交功課, 不過他聰明絕頂, 別人用七分力,他用三分一樣考到90 分。我總懷疑,是否他小小的年紀早已懂得用不合作運動來抵抗體制,因為事實上,連訓導主任也拿他無可奈何。他熱愛山林,每逢假日必定跟著父親出門打獵、出海捕魚。阿美族男人的事業,他做得比同年級的男孩們還要好,甚至比遠離部落的阿美族青年都還要稱職。在學校裏他灰頭土臉,但是在他的文化體系中,他是明日之星,我直覺感到,將來若有一天阿美族文化式微之時,達耐會是揭竿而起的民族領袖,掌整個民族的舵轉回尋根的方向。
近幾十年來, 臺灣原鄉部落一個個地消失, 有些甚至來不及紀錄、從不被記得就已然被遺忘。觀光資本、政府挹注不斷注入部落,改變了固有價值體系,文化流失、人口老化、祭典觀光化一再發生。這碩果僅存的文明已禁不起同化、全球化的侵蝕了。雖然政策高舉多元文化主義,但實際上文化侵蝕、不平等對立的遺毒一直殘留到今天。部落中有各種問題要面對:教育資源不均、隔代教養、開發案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居住權、道路建設等問題無一不指向著部落。
我問過很多人,臺灣島上究竟有多少個族群居住?除了基本的閩、客、漢之族群外,對於原住民族群的認知還是回答:九族。我們對這塊島嶼上居民的認識,竟只停留在國立編譯館時代。教改的目的之一,就是教育我們的下一代更具有發揮潛質的能力,以及更寬闊的胸襟,面對不同的人群和學科。但改來改去,我們連臺灣島上休戚與共的族群都不認識了,何談成為一個胸襟廣闊的人、尊重不同族群、不同專業知識的人?如果這樣的人將來成為國家的棟樑、政策的擬定者,我們能冀望他對於不同文化、族群的尊重嗎?如果能的話,美麗灣當初就不會被核發建照、核廢料至今就不會存在於蘭嶼、而母語教學也不會到現在還在爭取列入正規教育體制。在我完稿的2014 年, 臺灣已新增了Kanakanavu、Hla'alua 第十五、十六族。
我們必須承認, 身為一個海島國家, 我們不認識海洋;身為一個70% 山地面積的國家,我們也不認識山林;身在多族群語系的南島接壤第一站,我們還擠身在東亞邊陲掙扎。文化、藝術在島上從來沒有經濟、建設來得重要。地方和中央,總是不同調。身為一個中、英文學教育背景出身的知識分子,我掌握了社會菁英的語言,體驗過這項特權賦予我極佳的生存優勢,我又有什麼資格在這裏大談環境、文化的掙扎?但是,正是花蓮這塊溫床孕育了我的多重價值觀點,與不同人的相交,適足以讓我在歲月悠悠之中,無意間做了許多田野。我用中文發聲,也傳遞英語知識教育,這幾年的工作讓我更從「反面」著力,搶救原住民瀕臨滅絕的族語、式微的文化教育和殘破的山河面容。這些小人物在我的心裏很大,崩壞的山林是他們祖先的路,在路上他們實踐著祖先的精神遺訓。被土石流淹沒的部落,也依舊從斷垣殘壁中繼續生出新苗。
達耐曾在我的社會課上,義正嚴辭地訓斥另一位阿美族同學,說他想當漢人想瘋了。那位同學更反駁他:「當原住民有什麼好,漢人皮膚白白的,可以做的工作又多」(他真的是這麼說的)。其他同學則默默不語。當天我只好大談族群尊重、愛自己的母體文化等等,徹底放棄段考前的複習進度。說真的,達耐那時也有不對,他有嚴重的「大阿美主義」,也曾批評過其他族群。我曾不時糾正過他,但也體會到畢竟孩子還處在人生初期的鏡像階段,透過瞭解、比較他人來確認自己的主體性。
達耐成長的年代, 正好是新一波原運時代。部落開始醒覺、透過爭取政治權力、社會運動反擊種種不公義的建設開發,並重新建立民族價值。小小年紀的他看過部落青年如何用肉身抵擋怪手開挖風景區(傳統領域)、見過水圳裏的水如何重新流入水稻田也流入老一輩的心田、身體實踐過打獵文化在部落體系中的精神象徵,於是他挺出小小的胸膛捍衛主體文化是相當早熟、也可理解的。當達耐殞落、無疑地在我心中投下震撼彈—雖然他的死不是社會體制的壓迫直接造成。但對我而言、對當代社會而言則是個隱喻。他的風采就像任何神話的結局一樣:諸神殞落、科技文明凌駕其上。他曾經以不交功課作為交換打獵夜晚的小小抵抗,就像是當代原運青年捍衛文化價值一樣。他的聰明讓他知道以分數換得師長們的讚賞不是沒有可能讓他的人生更順遂,但他卻選擇讓他的聰慧施展在製作陷阱與快速解剖一隻飛鼠身上。
在他的死中, 我看見某些小小的、發亮的東西殞落,或許是他個人的小小價值,也許是某個民族的大大精神。
我在結束代理教師職務之後,依然流連於山海附近,也曾數度走回達耐眼中的風景裏。我試著用孩子的高度來看世界,那些開發案變得不可理喻,那些消波塊、堆滿海岸的水泥護欄變得好像童年既有的風景圖像——於是我不禁想,再過幾個世代,當水泥海岸、公路護欄自然而然成為大地母親的一部份圖像,甚至,我們的孩子會以為消波塊、停車場就是天然海景的生成,而非原有的部落景觀、山海風貌時,那況味大概接近世界末日了吧!但我卻在變動的風景中發現了某些永恆不變的東西,比如說海礁上某種會發亮的貝類、山徑裏某種不起眼的野菜葉上發亮的露珠、或千年前一陣吹過這個山谷依然沁心的風。達耐的眼中,或許早就看到了這些發亮的小東西,所以他的眼睛、孩子的眼睛才會總是水水亮亮的吧!
阿美族文化裏認為, 人死後成為我們的祖靈, 祖靈的眼睛會化作夜晚天空中的星星,亙古不離地照耀著我們。達耐的眼睛像星星,那些發亮的小東西並未殞落,只要我們還能看見星空的一天,我們的眼睛也會放光明。
這本集子分為四輯。第一輯「達耐的眼睛像星星」,化身以孩子的眼光高度看世界,娓娓道來他們心中那個美好卻帶有缺陷的世界,凝照山海,探討經濟發展與自然間的衝突與關係。務求清晰易懂,老嫗能解。我寫給孩子們看,也獻給部落。
第二輯「少女的祭祀」探討原住民族找回認同符號的過程。藉由服飾、祭儀文化的復振運動過程,勾勒臺灣近代原住民族找回族名,重建主體的族群史。
第三輯「山海經緯」。人類對待一座城市的方式僅是國家發展的表象。看待這個國家如何對待窮鄉僻壤、如何對待少數族群,更可看出國家文明的指標。以山海之眼,站在歷史進程的高處尋找臺灣經濟觀光與環保共存共榮的詩路。
第四輯「流亡者」書寫因為觀光、政治、歷史、經濟因素流浪於自己土地上的人事物。有的流浪是目的性的,有的是沒有選擇性的。有人流亡於認同,有人流亡於體制,有人流亡在不斷被開發的土地之上。
四輯一共42 首詩。
以下,就讓我以詩代酒,敬你們—人類美好的樸性。
—「2014 年5 月 寫於花蓮工作室」
達耐的眼睛像星星
2012 年除夕夜,我在高雄祖父家圍爐,接到達耐於秀姑巒溪失蹤的消息。「大概又是貪玩吧!」啃着雞腿的我心想,就像以往滿山跑的部落小孩最後終會在晚餐時間餓着肚皮出現。但是,一天、兩天過去了,達耐都沒有回來,海巡大隊出動最精銳的救難大隊、直升機、快艇搜尋。當天跟達耐一起玩的同學早已嚇成木雞,大人問話都交待不出達耐的下落,說是達耐回去山裏了,又說達耐可能還在海上。不管他看到了什麼,我想一定是很驚駭的畫面,連大人都承受不住。遭遇劇變時,人的腦袋總會自動性選擇遺忘。
過年這幾天, 陰雨連綿, 就...
目錄
名家推薦
推薦序│一首詩背著山牽著海,在路上……
──致黃岡《是誰把部落切成兩半?》 文/董恕明
推薦序│一路相伴的好友 文/阿道.巴辣夫.冉而山
自序│達耐的眼睛像星星
第一輯:達耐的眼睛像星星
達耐的眼睛 像星星
是誰把部落切成兩半?
太平洋的浪,打上了岸就要散去
讀經大會考
爸爸為什麼還不回家
第二輯:少女的祭祀
奇萊平原編年史(16~19世紀)
撒奇萊雅
噶瑪蘭
火神祭Palamal
祭
瘦鬼
博物館.夜祭
圖書館.出草
白芒——農兵橋祭帝瓦伊.撒耘
巾老耶的砂婆礑
月色醒酒
搖椅上的人類學家
睡前
第三輯:山海經緯
督辦「開山撫番——北路開鑿計畫」成果報告書
山問
山之組曲
牛背上的孩子
神話
火車快飛
隧道
強暴一座山
海問
心情不美麗灣
海灘路
捕魚祭miladis
第四輯:流亡者
氣墊床
代理教師自白
酒神自白
獵人
西部來的人
保留地失守錄
失眠的浪聲
平庸之惡
吟遊詩人——贈予阿道.巴辣夫.冉而山
泥土——贈予梅道傑
土——贈予流浪詩人
臺灣行舟
後記│沒人可以給你一塊島嶼
名家推薦
推薦序│一首詩背著山牽著海,在路上……
──致黃岡《是誰把部落切成兩半?》 文/董恕明
推薦序│一路相伴的好友 文/阿道.巴辣夫.冉而山
自序│達耐的眼睛像星星
第一輯:達耐的眼睛像星星
達耐的眼睛 像星星
是誰把部落切成兩半?
太平洋的浪,打上了岸就要散去
讀經大會考
爸爸為什麼還不回家
第二輯:少女的祭祀
奇萊平原編年史(16~19世紀)
撒奇萊雅
噶瑪蘭
火神祭Palamal
祭
瘦鬼
博物館.夜祭
圖書館.出草
白芒——農兵橋祭帝瓦伊.撒耘
巾老耶的砂婆礑
月色醒酒
搖椅上的人類學家
睡...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