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初學者到高手的秘笈
教你從基本到高階的攝影技巧
讓你的作品充滿藝術的感染力
本書與一般攝影指導書籍列舉出幾十種照片構成的「定式」來讓學習者仿效的做法不同,而是帶領讀者從了解畫面的構成原理和構成元素入手,進而分析景物。當你對景物構成的基本元素有了一定的了解,看懂了景物,有了「體悟」,你就知道怎樣去取捨、怎樣去拍攝。
作者以其對繪畫和攝影的研究,解剖了大量經典名作和他自己的作品,讓你了解到一景一物的走向、動勢,及其在畫面構成中起的作用,讓讀者輕鬆走入風景攝影的創作領域。
作畫,是透過人的眼睛,
運用人的藝術素養和畫筆來描繪;
攝影,是透過人的眼睛,運用人的藝術素養和相機來創作。
這裡,相機就是人的畫筆。
《唯美風景攝影》是一本攝影指導書,書中前兩個章節通過經典繪畫作品來講解畫面的構成原理和構成元素,指導讀者對畫面進行分析。
當對畫面構成的基本元素有了一定的瞭解,看懂了風景,有了“體悟”,就知道怎樣去取捨,怎樣去拍攝。
作者以其對繪畫和攝影的研究,解剖了大量經典畫作和攝影作品,説明讀者瞭解到一景一物的走向、動勢,及其在畫面構成中所起的作用,讓你走入風景攝影的藝術創作領域。
書中的第三章還介紹了在荒蠻之地驚險刺激的拍攝經歷。在第四章,作者重點介紹了照片後期製作中如何進行再創造,使之成為藝術品的嘗試,開闢有修飾和美化篇、改編和脫胎篇、重現和虛擬篇三部分,構思及方法都很獨到。
特別收錄
作者歷時三個月,駕車一萬七千多公里,睡旅行拖車,在澳洲中北部「荒蠻之地」的拍攝精華。
作者簡介:
陳志光
畫家、攝影家。出生於寧波。
1980年版畫作品《沼澤新田》入選「中國現代版畫家作品展」,赴日本展出。
1988年作品《碧波之夢》獲浙江省體育攝影銀獎。
1996年作品《滑雪者》獲澳大利亞藝術攝影協會銀獎。
1992年被收錄於《中國當代美術家名錄》(上海人民出版社)。
繪畫作品一組獲得澳大利亞2012年諾埃爾‧切多爾藝術獎。
攝影作品「碧水駝影」、「藍色的山谷」均獲得2012年LOLIPE國際攝影獎銅獎。
1990年移居澳大利亞,任平面設計師。2011年卸職成為職業藝術家。201O年,攝影集《你未見的澳大利亞》英文版在澳大利亞出版,繁體中文版由台灣德威出版社出版。
章節試閱
讀作品、講原理
攝影與繪畫
每個人在自己的攝影創作過程中走的路都會不一樣。有些人是按書上介紹的「黃金分割法」、「三角形構圖」等等,去慢慢學習實踐。
另一些人是從原理上去理解,掌握畫面構成的基本原理,並沒有固定的法則。
當欣賞國際「頂級」攝影師的作品時,我被他們所固守的一些定式所驚愕。對於風光作品,他們非早晚不能拍。畫面中的山頂都有1/3 籠罩著陽光,水成霧狀,地平線總在一定的位置上。在澳洲也曾見到這種現象,風光攝影師們所拍的作品都十分相似。
對於繪畫,不管是傳統古典的還是現代抽象的,講究的是構成的要素,不是構成的「定式」。它最忌諱類同和一般,力求創意,以出奇而製勝。
有時,我自己也會感到沮喪,在拍攝時,竟然也從來沒有考慮過所有的那些構圖定式。繪畫藝術就是這樣一種有趣的遊戲活動,當你進入它的領域並領會了其中的一些奧秘後,你不是在每時每刻遵循某種範本,你可能在每時每刻創造出新的版本。如同梵高是第 一位,波洛克也是第一位一樣。藝術活動就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
除了那種「非早晚不能拍」的現象,我還感覺到很多攝影者只是在跟著感覺走。一位攝影師坦承:「如果有人問我為什麼要把那塊岩石放在畫面前景的位置,我解釋不了,這只是一個和諧的問題。」我想原因是他們對畫面的把握還僅僅停留在直覺上,並不清楚畫面構成的需要。對為數不少的他們來講,在自然環境的局限之下,這是能拍到的「最可觀的景色,它們看上去很美」而已。
這些還會進一步影響到攝影者在照片後期處理中的能力,比如你可能不會很 好地去利用拍攝的RAW格式所記錄的豐富數位信息,而讓它們白白浪費掉了。那位攝影師的那張「解釋不了」的晨曦碼頭照,如稍稍將作為視覺中心的前景的水面反光線提亮一點兒,效果就會大大改善,畫面就朝完美更近了一步。
另外,圍棋愛好也增進了我對畫面結構及黑白灰的理解。我還發現快馳一陣子摩托車能讓我更快地在乒乓球賽上進入最佳競技狀態——佈局與佈局、運動與運動都相通,更何況同屬平面視覺藝術的攝影和繪畫呢!
我在此書成形過程中,獲得過朋友們的建議:如何構圖、如何佈光、如何選擇鏡頭、如何使用附件等等。最後,我還是將此書當作類似「攝影的藝術性探索」的讀物去寫。我始終認為,藝術是首要的,遠比技術問題重要。藝術問題不是簡單的使你獲得另一「知識」而已,它會影響你的審美,影響你的感知能力,改變那雙躲藏在相機後面的眼睛。藝術是潛移默化的,也是深刻的。這種變化一旦發生,方法將會在你的手中無窮無盡地產生出來。
畫面形態 的基本元素:點、線、面
從形態在畫面中的作用來講,視覺景象可歸納到點、線、面三種基本形態上來。
點:形態較小,動勢較弱,但顯而易見。
線:是移動的點,是移動物體所帶來的軌跡,有一定的方向和動勢。
面:有形狀、態勢、大小和明暗的不同,因而在畫面上有分量「輕重」的不同。
點擴大了,漸成面。面縮小了、線縮短了,漸成點。小面在大面的襯托下,很像點。轉過去的面,漸成線。密布的線或點,會形成面。
點的作用和組合
點是畫面上可視的點狀部分。
它或是平面的,或是立體的。
沒有點,畫面會顯得籠統,缺乏細節。而多了畫面又會顯得紛亂。
點要切忌多或散亂。解決辦法是將它們適當組合起來。組合的原則有疏有密,也叫「疏密對比」。
意思是說,疏和密是相對應的。無疏就談不上密,無密也就顯不出疏。
兩者兼存並分配得當,能構成一定的節奏和韻律。
左下圖,點呈獨立狀,互相幾乎沒有關聯,顯得分散零亂。
右下圖,點有部分的重合,相互之間有合有分,就不顯得分散亂。在風光景物中,不管我們是拍攝樹木、村落,還是牛群、羊群,你無法人為地去安排它們,只能通過選擇拍攝點(視點)來獲取景物的不同組合。
有時稍稍移動幾步,景物間的組合就不同了。通過不斷變化拍攝角度,來尋找不同的景物組合和不同的畫面構成,以滿足構想中的畫面需要。
線的作用和組合
線是指畫面上可視的線狀物。
平橫的垂直的線,帶來一定的穩定;由近入遠的線,帶有延伸的意味;波動的線是飄忽的;物體移動所留下的軌跡線富有動感。
曲線較直線活潑而不穩定,直線較曲線平靜而嚴肅。兩者是相對應的,常 常起到互補的作用。
線也是切忌散而亂的。線與線之間需要有機的組合,有聚有散。
組合的方式不一而足。這裡只舉一個例子。
面的作用和組合
面是畫面上可視的片狀或塊狀的部分。面以其明暗的不同,在畫面中構成一定「重量」。它在畫面中顯得較整體、不散亂,但較籠統。
面在形體上分規則型和非規則型,完整型和非完整型,在態勢上分平穩的和非平穩的等等。它們都會在視覺 上給人帶來不同的感受,從而傳遞出不同的意趣。
這裡只舉一個例子。
讀作品、講原理
攝影與繪畫
每個人在自己的攝影創作過程中走的路都會不一樣。有些人是按書上介紹的「黃金分割法」、「三角形構圖」等等,去慢慢學習實踐。
另一些人是從原理上去理解,掌握畫面構成的基本原理,並沒有固定的法則。
當欣賞國際「頂級」攝影師的作品時,我被他們所固守的一些定式所驚愕。對於風光作品,他們非早晚不能拍。畫面中的山頂都有1/3 籠罩著陽光,水成霧狀,地平線總在一定的位置上。在澳洲也曾見到這種現象,風光攝影師們所拍的作品都十分相似。
對於繪畫,不管是傳統古典的還是現代抽象的,講究的是構成的要...
作者序
引言
一幅動人的風光照片,其魅力到底來自於哪裡呢?這裡可能會有兩種不同的情況: 第一種,照片的魅力主要來自於主體景物本身的獨特形態。譬如中國黃山的迎客松,澳大利亞的艾爾斯岩等;第二種,是拍攝者最佳地利用了構圖、影調、色彩,使原本平凡的景色產生出誘人的美感。第一種依賴於 目標本身,第二種注重藝術的表現手法。
如果深入地看,這種區分方法就會出現問題。試想一下,將一張只使用第一種方法簡單「記錄」下來的黃山迎客松,與運用了藝術手法表現出來的黃山迎客松放在一起,這第一種情況就相形見絀了。因此我們在這裡只需要講第二種情況:藝術的表現手法。
藝術的表現手法的掌握需要訓練。我曾在與一些熱切希望提高拍攝水準的人士的交流中,覺得他們似乎有這樣的想法:學一些招式,掌握了,就可以拍出好照片來了。一位有多年拍攝經歷的朋友曾讓我批評他的照片,並問我,他拍攝的照片有什麼問題。其實,他拍攝的照片挑不出什麼特別的問題,只是缺乏藝術的感染力。
攝影已有170 多年的歷史了,已經加入了繪畫、雕刻、建築的藝術行列,成為視覺藝術中一個迅速壯大的新成員。攝影已經取代了繪畫以前所承擔的許多功能。這個世界從來也沒有使人人都成為畫者,但今天的我們已經人人都是攝影者了。
但是,邁克爾.弗賴伊在《數位風光照片》一書中說:「在想像力和創造力這一領域,以前和現在沒有任何變化。」
攝影,是一門用光學來成像的平面造型學科,和繪畫天生接壤。只是攝影和繪畫一樣,並不等同於藝術,它們可以是純粹的技術手法,與將繪畫技術應用到機械製圖、建築製圖一樣,可將攝影技術應用到醫學、天文、地理上去。
我認為,繪畫能成為建築設計學科中必修課的原因,絕不是建築設計需要繪製,因為電腦已可代勞。重要的是,繪畫可以用來訓練、提高設計師的藝術素養與藝術想像力。
我見過許多出色的攝影師和平面設計師。他們雖然不精於繪畫,但他們研究畫、懂得畫。這裡所指的繪畫,是西洋畫。西洋畫更注重「光」、「色」、「影」,而這些更接近於攝影。研究繪畫,研究藝術作品(包括攝影作品),將是你學習攝影的基礎,它會伴隨你的整個攝影生涯。
當你的藝術感受能力和觀察能力提高了,就能更容易地發現到那些自然界中最具魅力的瞬間。或許當別人還無動於衷的時候,你已經發現了並捕獲了下來。
你眼睛發現美的能力有多大,你的照片上反映出來的美就有多感人,照片對觀者的震撼力也就會有多強烈。
作畫,是透過人的眼睛,運用人的藝術素養和畫筆來描繪;攝影,是透過人的眼睛,運用人的藝術素養和相機來創作。這裡,相機就是人的畫筆。
引言
一幅動人的風光照片,其魅力到底來自於哪裡呢?這裡可能會有兩種不同的情況: 第一種,照片的魅力主要來自於主體景物本身的獨特形態。譬如中國黃山的迎客松,澳大利亞的艾爾斯岩等;第二種,是拍攝者最佳地利用了構圖、影調、色彩,使原本平凡的景色產生出誘人的美感。第一種依賴於 目標本身,第二種注重藝術的表現手法。
如果深入地看,這種區分方法就會出現問題。試想一下,將一張只使用第一種方法簡單「記錄」下來的黃山迎客松,與運用了藝術手法表現出來的黃山迎客松放在一起,這第一種情況就相形見絀了。因此我們在這裡只需要...
目錄
引言
第一章讀作品、講原理
畫面形態 的基本元素:點、線、面
作品《夏》
作品《茂特芳丹的回憶》
作品《印象.日出》
作品《假日》
作品《穆瑞河中》
作品《河畔》
作品《達林河畔》
作品《農場小景》
畫面影調的基本元素: 黑、白、灰
作品《賴貢山》
作品《岩洞中的柱》
作品《紀念碑山》
畫面形體的動態元素:
有形的和無形的
作品《自由領導人民》
作品《維納斯的誕生》
作品《畫家母親》
作品《市集歸來》
作品《阿爾讓特依橋》
作品《最後的晚餐》
第二章拍攝實例技藝解析
構圖
簡潔的力量:《荒漠小曲》
線的旋律:《穆瑞河上》
大與小:《攀岩者》
簡繁對比:《海爾艾德》《達林河畔》
《梅里雪山》
舞動的山岩:《南狼丘和羚羊峽谷》
換角度和焦距
用光
追隨大自然:《光如雨》
光色在比較中存在:《賴貢山之秋》
高反差的運用:《堪培拉的秋》
《花園一角》《枯木逢春》
《休閒時光》
低反差的運用:《袋鼠谷的早晨》《雪
山遠眺》《雲霧山中》
局部採擷:《藍山遠眺》
巧用眩光:《有霜花的早晨》
情有獨鍾的光顧:《威爾森山》《林
地遠眺》
揮不去的懷舊:《紐內斯》
生機盎然的瞬間:《巴林頓頂》
朝夕之美:《香格里拉的傍晚》
夜光下的燈河:《歌劇院之夜》
光束的形成:《羚羊谷仙境》
綜合技藝
尋找粗獷:《蒙戈國家公園》
抓住特色:《海爾艾德》
枯樹之戀:《晨霧》
再探拼接技巧:《天然橋》
異域風情:《尖塔沙漠》
拍出動感來:《羅素瀑布》
跨越景象的局限:《黃河之水》
雲的風采:《傑維斯灣》
《土地的故事》
捕捉有趣味的一角:《世博會拾景》
影像律動四法
第三章荒蠻之地的拍攝
信息在先
規劃在後
裝備
尋景和拍攝
第四章製作中的再創造
修飾和美化篇
強化景物的虛實
還原晨照雪山的本來面目
再現晨光的清新明亮
讓夕照更濃烈一點
修剪和潤色
明暗和色調的調整
多彩黃河水
增添色彩和動感
遠方的雲山
改編和脫胎篇
斑斕雲霧山
夕照山頭
金光罩頂9
湖藍色與玫瑰色的對比
給斑馬換上換裝
逆光下耀目的桔黃條斑
和諧橙色
港口變奏(一)
港口變奏(二)
水彩籬園
「南大荒」版畫
以山岩為靈氣
為山岩添彩
變平庸為神奇
無版套色木刻的製作(一)
無版套色木刻的製作(二)
無版套色木刻的製作(三)
木刻古鎮(之一)
木刻古鎮(之二)
重現和虛擬篇
逆光下的景物重現
第五章作品賞析
後記
引言
第一章讀作品、講原理
畫面形態 的基本元素:點、線、面
作品《夏》
作品《茂特芳丹的回憶》
作品《印象.日出》
作品《假日》
作品《穆瑞河中》
作品《河畔》
作品《達林河畔》
作品《農場小景》
畫面影調的基本元素: 黑、白、灰
作品《賴貢山》
作品《岩洞中的柱》
作品《紀念碑山》
畫面形體的動態元素:
有形的和無形的
作品《自由領導人民》
作品《維納斯的誕生》
作品《畫家母親》
作品《市集歸來》
作品《阿爾讓特依橋》
作品《最後的晚餐》
第二章拍攝實例技藝解析
構圖
簡潔的力量:《荒漠小曲》...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