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下快門,繼續旅程。
在世界各地穿梭行走的我,
是否也會在回憶中迷路?
★當代華人攝影大師阮義忠,走出台灣,迎向世界,引領華人攝影潮流最真實的過程紀錄。
★薩爾加多、麥庫林、杜傑德、寇寧斯……,第一手貼身觀察,親炙攝影大師風範。
★水之堡攝影藝廊、佩皮尼昂與亞爾國際攝影節……,世界級攝影殿堂,藉由照片一一呈現
這是一位攝影家的「影像簽證」
一卷卷二十多年前拍完之後便束之高閣的底片,為一段他鄉之旅,揭開序幕。法國、西班牙、葡萄牙、捷克、匈牙利……阮義忠造訪「他鄉」,並非為了美景,也不是為了美食,而是因為那裡有一位想見的攝影家、一所著名的攝影機構或正在舉辦攝影節、研討會……。這些海外影像紀錄,除了是當代國際攝影潮流的珍貴回顧與展望,更替阮義忠在他鄉中,找到自己與故鄉更清晰的座標。
作者簡介:
阮義忠
一九五○年出生於台灣宜蘭。早年曾任《幼獅文藝》編輯,退伍後任職《漢聲》雜誌英文版,開始攝影生涯。一九七五年轉任《家庭月刊》攝影,同時撰寫本土攝影報導文章。一九八一年,由攝影跨行到電視節目製作,以紀錄片《映象之旅》等廣為人知。一九八八年起任教於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長達二十五年。
三十多年來,阮義忠跋山涉水,深入鄉土民間,尋找動人細節,拍攝了大量以百姓日常生活為題材的珍貴照片,作品也成了台灣獨一無二的民間生活史冊。
著作豐富,出版《想見,看見,聽見:走出鏡頭之外》《想念亞美尼亞》《失落的優雅》《正方形的鄉愁》《北埔》《八尺門》《人與土地》《台北謠言》《四季》……等;論著《當代攝影大師》《當代攝影新銳》被視為海峽兩岸的攝影教育啟蒙書;創辦的《攝影家》雜誌(1992-2004)被譽為攝影史上最具人文精神的刊物之一。阮義忠攝影作品為海內外重要機構展出及收藏。多年來深刻且廣泛影響全球華人地區的攝影視野。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阮義忠是位百分之百的人文主義者,頑固地堅持著報導攝影。他還有一項在攝影家身上很難見到的特質,那就是能以批評的態度來整理、編輯自己的作品。」——Becky Cho《當代攝影家》,英國聖詹姆斯出版社(St. James Press)
「要深入一個完全陌生的城市,對旅人來說,大概只有一種方式,那就是毫無目的的閒逛。像溪流中的一片落葉,隨地形、水勢時急時緩地漂,有時在漩渦中打轉,有時在岸邊擱淺,不預設立場,不盼望收穫,讓意外決定下一步。而想要真正了解她、欣賞她,就必須懷著幾分失落感。」——阮義忠
名人推薦:「阮義忠是位百分之百的人文主義者,頑固地堅持著報導攝影。他還有一項在攝影家身上很難見到的特質,那就是能以批評的態度來整理、編輯自己的作品。」——Becky Cho《當代攝影家》,英國聖詹姆斯出版社(St. James Press)
「要深入一個完全陌生的城市,對旅人來說,大概只有一種方式,那就是毫無目的的閒逛。像溪流中的一片落葉,隨地形、水勢時急時緩地漂,有時在漩渦中打轉,有時在岸邊擱淺,不預設立場,不盼望收穫,讓意外決定下一步。而想要真正了解她、欣賞她,就必須懷著幾分失落感。」——阮義忠
章節試閱
【內文節選一】(選自輯一「F」)
初訪巴黎
巴黎我去過不下十次,但第一次拍的膠卷壓成樣片後便束之高閣,二十多年沒碰過。最近找出來,才發現連時間順序都沒整理,十二卷三十六格的影像交錯混雜,如同我失準的記憶。沒別的法子,只有靜下心來,從每卷的第一張和最後一張找線索,一卷一卷慢慢銜接,才逐漸理出了頭緒。傳統攝影的好處就是,永遠可從樣片找回失去的記憶點滴。
我發現,在抵達巴黎之前,相機記錄的是台灣宜蘭四季村,望著一格格的畫面思前想後,終於恍然大悟。《四季》早就出過書、開過展覽,事隔多年重返,只因張大春主持的《縱橫書海》電視節目想錄製我下鄉拍照的情況。巴黎街頭的前一張景象,就是我在回程經過北宜公路,於九彎十八拐處俯瞰的蘭陽平原;龜山島在遠遠的海平面上,得用放大鏡才能看清楚。
如今審視這些從沒放大過的照片,覺得它們彷彿暗示著我的創作之路將從本土跨向國際。那年,巴黎現代美術館收藏了《人與土地》中的十二張照片,法國攝影博物館也剛好要為我舉行個展。千里迢迢來到巴黎,一是為了參加展覽開幕,二是要向收藏我作品的巴黎現代美術館攝影部主任、也就是趙無極的夫人方絲華・馬奎(Franscoise Marquet)致謝。
清晨踏上法蘭西,老友劉俐與夫婿趙克明已在機場等我們了。時間太早,旅館還不能辦入住手續,劉俐幫忙把行李寄在門房,帶著我們一家三口來到一個可遠眺巴黎鐵塔的廣場。晨霧籠罩下的花都撲朔迷離,既神祕又羅曼蒂克,但這景點全球遊客都喜歡拍,我也就無心經營,只順手按了一張快門。沒想到現在看來,竟比我認真拍的照片還要好,也算是神來之筆了!
【內文節選二】(選自輯二「S」)
不同宗教的互敬與融合
西班牙有句古語:「沒到過塞維利亞的人,就是還沒開眼界。」我與內人來開眼界,不到兩天就完全被同化了:晚上十點用餐,凌晨聽著路人的歌聲入眠,早餐午餐一同享用。被豔陽烘得全身舒軟後睡個午覺,再到街頭巷尾任意找家小酒館,點兩杯雪莉酒、拿幾小碟海鮮冷盤、瓦罐燉肉、醋漬野菇……
安達魯西亞氣候溫暖、景色優美,自古以來就是各種族必爭之地,腓尼基人、希臘人、羅馬人、西哥德人前仆後繼地前來開墾,阿拉伯人、柏柏爾人更是在統治境域的五個世紀之間,創造了豐富動人的中世紀文化,留下令人目眩神迷的摩爾式建築。在這兒,每當見到清真寺、大教堂沉默地並肩矗立,就讓我特別感動。
這座莫阿德家族於十二世紀修建的吉拉達塔(Giralda),頂端有二十八個大鐘,音色優美,至今仍在為塞維利亞居民報時。旁邊的聖母主教座堂(Catedral de Santa María de la Sede),原本也是一座清真寺,一二四八年才被改為天主堂。一四○一年重建,眾委員發下豪語:「我們要建一座巨大的教堂,大到將來見著的人都會認為我們瘋了!」
氛圍如此慵懶,讓我照片拍得特別少,身心徹底鬆懈,根本不會想透過相機看景物。然而,這三位不知從哪兒來朝聖的神學院學生,卻讓我興致盎然。
廣場籠罩在陽光下,正要從巷口踏入的他們疊成一片大剪影,很有默契地同時駐足昂首、凝視高塔,彷彿現代與古代、天主教與伊斯蘭教之間在對話。
正因不同的宗教、種族彼此互敬、融合,才會有這麼可愛的塞維利亞!
【內文節選三】(選自輯三「P」)
醒不過來的夢
無論如何,阿爾巴諾的慷慨都讓我們心懷感激。初見面,他就開了老遠的車帶我們去吃飯,從內陸往西,直到海邊。他開車彷彿賽車手,一隻手握方向盤,另一隻手不停地比劃。口音濃重的英文一串接一串,我們雖聽不太懂,卻也不敢問,免得他分神……。
一路提心弔膽,肚子也餓扁了,不明白為何非要到那麼遠的地方用餐。抵達目的地已近兩點,門面看來不像餐廳,當然也非住家,屋內安安靜靜地擺著十來張用餐桌椅,卻是半個客人也沒。我和內人有點不知所措,他老兄卻大搖大擺地領著我們長驅直入,來到一個室內龍蝦飼養池旁。
廚師聞風而來,阿爾巴諾跟他一番談笑後,挑了三隻特別健康的活龍蝦、點了一瓶上好白酒,才領著我們在窗邊安頓下來。偌大的空間未見裝修心思,一點也引不起食慾。然而,我們卻在這個料想的地方,與一位料想不到的人,經驗了料想不到的一餐美味。
奇幻之事還不只此。來餐廳的路上,沿途雜草叢生、一片空曠,看不到幾輛車。在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地方,光禿禿的柏油路旁突然冒出一匹白馬。我趕緊打斷阿爾巴諾,請他立刻停車,好拍張照。環顧左右,沒住家,沒湖畔、沒樹林。時間彷彿停滯了,整個空間可以屬於任何地方,卻又不像所有的地方。白馬像個迷途的旅者,而整個場景就像一個醒不過來的夢。
【內文節選四】(選自輯四「C」)
這才是布拉格
最能代表布拉格品位的,我認為還是古典音樂。莫札特、史麥塔納、德弗札克等重要音樂家都曾活躍於此城,包括《唐璜》等多部著名歌劇的首演也是在布拉格。
一九九五年的布拉格,給人的印象就是完全淪陷於觀光人潮,才脫離了共產主義的控制,卻又被資本主義的消費文化緊緊掐住了脖子。街頭巷尾看不出當地人的生活情調,餐廳、咖啡館播放的也多半是與世界潮流同步的搖滾樂或流行歌曲,聽不到古典音樂。
有一天四處閒逛,依稀聽到樂音悠揚,尋聲而去,清冷的街角竟有位樂師在演奏巴赫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空氣躁熱,馬路坑坑疤疤地堆著砂石,他卻始終低著頭、闔著眼,神遊在那遙遠的年代,從手指流淌而出的音符,彷彿能撫平世間一切的粗礪。來往的人不多,停下來聽的人更少。我和內人駐足欣賞了好一會,懷著敬意在空空的琴匣裡放上賞金,輕巧地離去。
街頭藝人就這麼高明,豈能不去欣賞一下專業演出?打聽到有些老教堂專門舉辦音樂會,我們便在星期六晚上九點、星期天下午五點半各聽了一場。入場券我如今仍然保留著,每張三百克朗,外加一成稅金。
賽門與猶大教堂(Simon and Juda Church)的是德弗札克弦樂四重奏以及雙鋼琴演奏;鏡子教堂(Mirror Chapel)的是巴洛克音樂,擔綱的布拉格室內樂團,使用的樂器都是巴洛克時代製造的。
真是令人難忘的饗宴,音樂會結束後,感覺整個胸膛都漲滿了幸福。拿起教堂門口擺的音樂會宣傳單,發現光是七月就有十來場。雖然無法一一聆聽,但起碼可以把那張白底藍字的節目表帶回家做紀念。
這才是我心目中的布拉格啊!
【內文節選一】(選自輯一「F」)
初訪巴黎
巴黎我去過不下十次,但第一次拍的膠卷壓成樣片後便束之高閣,二十多年沒碰過。最近找出來,才發現連時間順序都沒整理,十二卷三十六格的影像交錯混雜,如同我失準的記憶。沒別的法子,只有靜下心來,從每卷的第一張和最後一張找線索,一卷一卷慢慢銜接,才逐漸理出了頭緒。傳統攝影的好處就是,永遠可從樣片找回失去的記憶點滴。
我發現,在抵達巴黎之前,相機記錄的是台灣宜蘭四季村,望著一格格的畫面思前想後,終於恍然大悟。《四季》早就出過書、開過展覽,事隔多年重返,只因張大春主...
作者序
替自己與故鄉找到更清晰的位置
我的興趣、工作、生活、理想都因攝影而聚焦在一起,辦《攝影家》雜誌的前後十年間,正是體力最好、事情最多的階段,走訪世界各地不僅是辛勤工作後的身心調劑,也是編務延伸。幸運的是,無論採訪攝影節或邀稿,過程之中都摻和著友誼,以至於再瑣碎的細節,都能讓我領受到絲絲溫情。
那些年,有時半夜醒來會茫然一會兒,不知自己是在哪個國家、哪個城市。在家就絕不會搞混。但家只是一張睡慣的床、再黑也不會搞錯的走位,以及無所不在的熟悉氣味嗎?我想,牽繫人的,應該還是那份歸屬感。雖然經常旅行,異地卻總給我家的感覺,在各個城市遇到的那些可愛的人,讓我對他鄉與故鄉有了新的解讀。
拍照四十年,我所發表過的作品大多是關於台灣本島的。在國外旅行捕捉的鏡頭,往往在回家把底片沖好、壓出樣片後就束之高閣,很少再去翻看。之所以會把這些照片後面的故事寫出來,也是因為一個有趣的機緣。
兩年多前,杭州市民攝影節的負責人傅擁軍找我去參展、講座,順便到《都市快報》攝影部看看記者們的作品。那些優秀的攝影工作者,有的拍鄉村留守兒童,有的拍體育選手在榮耀、掌聲過後的辛酸,也有的暴露社會底層人物的困境,或是用航拍記錄都市與農村的變貌。
每位記者的作品我都做了點評,鼓勵他們長期經營心儀的主題,因為不斷探索外在環境才能更了解自己,靈感的火花也會被點燃。我以自己為例,回憶向廣東美術館推薦鄭森池的作品《覓金山鴻爪》。他長期拍攝舊金山鐵路的華工遺跡,呈現了一個時代的一群人,以苦不堪言的勞役換取微薄工資寄回中國老家。許多人再也沒能返回故土,終其一生只能錐心瀝血地望鄉。
在廣州參加展覽開幕的那天,我靈機一動,向鄭森池、陳傳興兩位老友提議開個聯展。陳傳興拍的台灣、我拍的外國以及鄭森池拍的華工合在一起呈現,題目就定為《故鄉,他鄉,望鄉》。大家都覺得這是個好主意,而我尤其開心,因為終於找到了整理國外照片的脈絡。
跟記者講故事時,《南方都市報》〈視覺周刊〉的編輯鄭梓煜在場旁聽,並隨即邀我寫專欄,《在他鄉》的照片故事因而開啟。為了這個專欄,我可認真地去看照片檔案了,沒事就捧起一大本,用八倍的放大目鏡貼在那一小格一小格24x36mm的影像中搜尋。
每當看到某地的某人,一幕幕鮮活的畫面又浮上腦海。那些朋友的臉孔,比當地名勝古蹟更讓我難忘,想到他們就好像想到故鄉的童年玩伴,彷彿是在看人生倒帶。在他鄉,竟讓我對故鄉、本土和家的感覺更真切;那些地方就像一個個座標,點出台灣在地球上的確切位置,也勾勒出我一路走過的痕跡。
後來,聯展因故無法推出,專欄也由於紙媒經營困難、版面縮減而未能長期刊登。但事情既然開了頭,我便依自己的步調,繼續放大一張張的照片、寫就一篇篇的文章,按部就班地完成了這本書。
《在他鄉》中的圖片故事,只是我造訪過的部分城市。巴黎、土魯斯、佩皮尼昂、亞爾、塞爾維亞、哥多華、巴塞隆納、里斯本、波爾多、科英布拉、布拉格、布達佩斯⋯⋯大多數都不可能再回去了。事隔二十年再回憶,本來只是一卷卷底片中的一格格畫面,加上文字,便彷彿將過去召喚到了現在。
九二一地震發生後,我開始記錄慈濟援建災區的希望工程,接著又隨證嚴法師行腳,在國外的旅行為之中斷,除了大陸地區,十多年來幾乎不曾踏上別的土地。從那時到現在,台灣起了很大的變化。鎖國心態萌起,大多數的媒體不是報導政壇亂象,就是島上的芝麻小事,國際新聞少之又少。久而久之,一般民眾幾乎不關心世界大事,甚至有人產生台灣是地球中心的錯覺。
每個人的生命半徑有限,任何事都以自我為中心,畫出來的圓會小得可憐。關心旁人、了解世界,路就會愈走愈寬,世界也會大一些。人類文明史也就是移民史,為了各種原因,許多人不得不遷徙、流浪。如果身在這裡,心卻在別處,必定痛苦不堪,而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歸屬感,那麼,所站之地就是故鄉。
每次旅行都是離家與返鄉的過程,旅行使我對故鄉與本土有新的定義。在世界各地行走,不但讓我有機會與不同國家、民族、生活習俗廣泛接觸,也使我替自己與故鄉找到更清晰的位置。
替自己與故鄉找到更清晰的位置
我的興趣、工作、生活、理想都因攝影而聚焦在一起,辦《攝影家》雜誌的前後十年間,正是體力最好、事情最多的階段,走訪世界各地不僅是辛勤工作後的身心調劑,也是編務延伸。幸運的是,無論採訪攝影節或邀稿,過程之中都摻和著友誼,以至於再瑣碎的細節,都能讓我領受到絲絲溫情。
那些年,有時半夜醒來會茫然一會兒,不知自己是在哪個國家、哪個城市。在家就絕不會搞混。但家只是一張睡慣的床、再黑也不會搞錯的走位,以及無所不在的熟悉氣味嗎?我想,牽繫人的,應該還是那份歸屬感。雖然經常旅行,異...
目錄
自序
輯一 F
初訪巴黎
世紀不變的舊與好
不同時代的共同追求
乞丐與天使
向大師致敬
愛與美的象徵
不同時空的邂逅
在楓丹白露歇息
市政廳廣場之吻
鬧市中的落寞
吉普賽小孩
大陽台旅舍
歐洲攝影歷史協會
我的貴人
理想中的世界
大蒜鄕的私房食譜
影像簽證
薩赫登舞
出入夢境
精神流浪
超級巨星
求主垂憐
物質世界碎片
由不幸編成的旋律
鬥牛場裡的華麗屠殺
湊熱鬧的幻燈片秀
克拉格及赫貝爾
寇德卡與女兒
伊托碧黛與薩爾加多
卡馬革的牧場午宴
至情至性的麥庫林
亞爾的姑娘
輯二 S
輝煌歷史伴隨生活
直線屬於人類,曲線屬於上帝
哥德區的書店主人
蒙特塞拉特修道院
西班牙才有的燦爛
蘭布拉的探戈
繁華大道的另一頭
波布雷修道院
不同宗教的互敬與融合
流失的風情
鬥牛粉絲
雍容華貴地面對死亡
逃亡的農民
安達魯西亞的午睡
象徵融合的大清真寺
阿蘭布拉宮外的修女
輯三 P
里斯本故事
必須懷著失落感
有些是真理,有些是探索
奧古斯汀紐
迷宮與庇護所
蘇達諦
里斯本電車
地之盡頭,海之開端
泰瑞莎
從人與環境著手的建築師
無法征服的城市
波特酒的家
吃牛肚的人
物換星移
掃心地
因緣不具足的攝影專輯
葡國的文化首都
阿爾巴諾
醒不過來的夢
文化先鋒
平均年齡最年輕的城市
就像看了一場電影
輯四 C
追憶帕夫‧史特恰
母親河的懷抱
查理大橋上的戀人
寒鴉
這才是布拉格
丹妮葉拉與瓦拉米
生命承受的重與輕
約瑟夫城的猶太教士
輯五 H
讓世人了解匈牙利的攝影家
古堡與火爐的合併
十三號板車上的夢
無所不在的樂師
誤打誤撞進蓋樂特酒店
見證動盪的馬提亞斯教堂
匈牙利精神的象徵
神話與現實
自序
輯一 F
初訪巴黎
世紀不變的舊與好
不同時代的共同追求
乞丐與天使
向大師致敬
愛與美的象徵
不同時空的邂逅
在楓丹白露歇息
市政廳廣場之吻
鬧市中的落寞
吉普賽小孩
大陽台旅舍
歐洲攝影歷史協會
我的貴人
理想中的世界
大蒜鄕的私房食譜
影像簽證
薩赫登舞
出入夢境
精神流浪
超級巨星
求主垂憐
物質世界碎片
由不幸編成的旋律
鬥牛場裡的華麗屠殺
湊熱鬧的幻燈片秀
克拉格及赫貝爾
寇德卡與女兒
伊托碧黛與薩爾加多
卡馬革的牧場午宴
至情至性的麥庫林
亞爾的姑娘
輯二 S
輝煌歷史伴隨生...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