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藝術家經常以個人生命經驗體現流行文化、當代社會與國族認同等創作議題,展現了多元形式及豐富的藝術內容。其近代發展脈絡顯現兩條主要軸線,一端是游刃於通俗和菁英之間的大眾美學,以經驗主義的實驗挑戰後現代主義的教條束縛和質量概念;其二則是在典型消費社會途徑中,以驚奇聳動的視覺語言顛覆感官共鳴,並以積極認真的精神製造了令人震驚的新浪潮,這也是英國當代現象的縮影。
本書探討英國當代藝術的內涵與特色,內容分為五篇,包括(一)形式與意識:探討yBa潮流、身份認同、種族意識、日常文化與否定美學的觀點。(二)性與死亡:分析魯卡斯(Sarah Lucas)、艾敏(Tracey Emin)之關於壞女孩形象與性徵符碼,以及查德薇克(Helen Chadwick)、查普曼兄弟(Jake&Dinos Chapman)和赫斯特(Damien Hirst)等人對於動物開膛和生死反芻的創作思維。(三)身體與形變:講述以身體作為媒介的象徵,如法蘭可畢(Franko B)、昆恩(Marc Quinn)、穆克(Ron Mueck)、諾波與韋伯斯特(Tim Noble & Sue Webster)之身體轉譯和身體文化的策略。(四)社會與群眾:解析跨域思維下的新型態藝術行動,如斯塔林(Simon Starling)、修尼巴爾(Yinka Shonibare)、韋英(Gillian Wearing)、懷瑞德(Rachel Whiteread)、堤爾曼斯(Wolfgang Tillmans)、瑟曼(Paul Sermon)等人對社會寫實意境、社群概念書寫與殖民文化的踏查,並藉由他們的藝術表現來凸顯視覺文化的衝擊。(五)現象與生態:透析泰納獎、藝企合作、藝術場域的相生共榮,探究贊助者、創作者、觀者與場所精神的結構意涵,達到你我他皆受益的願景和創意城市的幽雅環境。最後再以「藝術下一波」作為結語,提問在風起雲湧年代中的藝術浪潮,如何在文化區塊裂縫下持續發展的可能,以及預測英國當代藝術在救贖與認同之間,如何開啟那扇大門之鑰。
什麼是英國當代藝術?何者是yBa?為何是oBa?本書從視覺文化、社會學和藝術現象的角度,循序探析這群中堅藝術家的精神與風格,他們如何大膽改變英國藝術史的走向,並領略其創作思維、審美觀念及其藝術奧妙。
作者簡介:
陳永賢
出生於台灣,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學士、美術史碩士,英國布萊頓大學藝術博士。
創作主軸以身體行為與新媒體藝術為方向,曾舉辦個展包括:「身體之歌」、「人層迴圈」、「他者之他」、「闢徑」與「隱遁者」。作品廣受邀參加亞洲、美洲、歐洲各地美術館之展覽四十餘次;美國意象劇場大師Robert Wilson的Watermill Center駐村藝術家,曾獲加拿大楓葉獎、英國貝克獎。
他是台灣國際錄像雙年展創辦人、身兼獨立策展人,策展經歷包括:「焦墨排點皴—張光賓書畫v.s新媒體藝術」、「麗山寓盧—張光賓書畫展」、「第一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第二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鳳甲美術館)、「幻象之丘—台灣新媒體藝術展」(SCOPE邁阿密,鳳甲美術館) 、「在台東遇見席慕容」(台東美術館)「純真X頑皮—當代藝術展」、「熱鬥—台灣當代藝術新浪潮」(就在藝術空間)、「尋找馬緯度—新媒體藝術展」( MOT ARTS)、「動漫快感—數位媒體藝術展」(陽明大學藝文中心)、「夜視‧台北—國際錄像藝術展」(誠品藝文空間)、「Random-ize Film & Video Art Festival」(倫敦)。在寫作論述方面以當代藝術、身體行為、新媒體藝術為主軸,發表學術論文十餘篇、論述百餘篇。出版著作有:《英國當代藝術》、《錄像藝術啟示錄》、《當代科技與錄像藝術》、《幻象之丘—新媒體藝術》、《身體之歌》、《他者之他》、《台灣插畫圖像美學》等專書。他任教於台灣藝術大學、台北藝術大學、台灣師範大學、陽明大學。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陳永賢
優惠價: 9 折, NT$ 531 NT$ 590
本商品已絕版
英國藝術家經常以個人生命經驗體現流行文化、當代社會與國族認同等創作議題,展現了多元形式及豐富的藝術內容。其近代發展脈絡顯現兩條主要軸線,一端是游刃於通俗和菁英之間的大眾美學,以經驗主義的實驗挑戰後現代主義的教條束縛和質量概念;其二則是在典型消費社會途徑中,以驚奇聳動的視覺語言顛覆感官共鳴,並以積極認真的精神製造了令人震驚的新浪潮,這也是英國當代現象的縮影。
本書探討英國當代藝術的內涵與特色,內容分為五篇,包括(一)形式與意識:探討yBa潮流、身份認同、種族意識、日常文化與否定美學的觀點。(二)性與死亡:分析魯卡斯(Sarah Lucas)、艾敏(Tracey Emin)之關於壞女孩形象與性徵符碼,以及查德薇克(Helen Chadwick)、查普曼兄弟(Jake&Dinos Chapman)和赫斯特(Damien Hirst)等人對於動物開膛和生死反芻的創作思維。(三)身體與形變:講述以身體作為媒介的象徵,如法蘭可畢(Franko B)、昆恩(Marc Quinn)、穆克(Ron Mueck)、諾波與韋伯斯特(Tim Noble & Sue Webster)之身體轉譯和身體文化的策略。(四)社會與群眾:解析跨域思維下的新型態藝術行動,如斯塔林(Simon Starling)、修尼巴爾(Yinka Shonibare)、韋英(Gillian Wearing)、懷瑞德(Rachel Whiteread)、堤爾曼斯(Wolfgang Tillmans)、瑟曼(Paul Sermon)等人對社會寫實意境、社群概念書寫與殖民文化的踏查,並藉由他們的藝術表現來凸顯視覺文化的衝擊。(五)現象與生態:透析泰納獎、藝企合作、藝術場域的相生共榮,探究贊助者、創作者、觀者與場所精神的結構意涵,達到你我他皆受益的願景和創意城市的幽雅環境。最後再以「藝術下一波」作為結語,提問在風起雲湧年代中的藝術浪潮,如何在文化區塊裂縫下持續發展的可能,以及預測英國當代藝術在救贖與認同之間,如何開啟那扇大門之鑰。
什麼是英國當代藝術?何者是yBa?為何是oBa?本書從視覺文化、社會學和藝術現象的角度,循序探析這群中堅藝術家的精神與風格,他們如何大膽改變英國藝術史的走向,並領略其創作思維、審美觀念及其藝術奧妙。
作者簡介:
陳永賢
出生於台灣,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學士、美術史碩士,英國布萊頓大學藝術博士。
創作主軸以身體行為與新媒體藝術為方向,曾舉辦個展包括:「身體之歌」、「人層迴圈」、「他者之他」、「闢徑」與「隱遁者」。作品廣受邀參加亞洲、美洲、歐洲各地美術館之展覽四十餘次;美國意象劇場大師Robert Wilson的Watermill Center駐村藝術家,曾獲加拿大楓葉獎、英國貝克獎。
他是台灣國際錄像雙年展創辦人、身兼獨立策展人,策展經歷包括:「焦墨排點皴—張光賓書畫v.s新媒體藝術」、「麗山寓盧—張光賓書畫展」、「第一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第二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鳳甲美術館)、「幻象之丘—台灣新媒體藝術展」(SCOPE邁阿密,鳳甲美術館) 、「在台東遇見席慕容」(台東美術館)「純真X頑皮—當代藝術展」、「熱鬥—台灣當代藝術新浪潮」(就在藝術空間)、「尋找馬緯度—新媒體藝術展」( MOT ARTS)、「動漫快感—數位媒體藝術展」(陽明大學藝文中心)、「夜視‧台北—國際錄像藝術展」(誠品藝文空間)、「Random-ize Film & Video Art Festival」(倫敦)。在寫作論述方面以當代藝術、身體行為、新媒體藝術為主軸,發表學術論文十餘篇、論述百餘篇。出版著作有:《英國當代藝術》、《錄像藝術啟示錄》、《當代科技與錄像藝術》、《幻象之丘—新媒體藝術》、《身體之歌》、《他者之他》、《台灣插畫圖像美學》等專書。他任教於台灣藝術大學、台北藝術大學、台灣師範大學、陽明大學。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5元。(減5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