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代工商文明以每個人的自我利益為訴求,放大了「貪婪」、「欺詐」、「驕奢」等人性弱點,製造了金融危機等社會亂象,俗話說:「心病還需心藥醫。」這些內心中的魔鬼也只有人自己去修行才能解除。
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也說:「當今之世,捨我其誰」,因此作者鍾茂森博士說:「聖賢遠乎哉?我志聖賢,則聖賢近矣。」唯有「天下興亡,我之責任」的一份承擔,每個人都能以孝道為原點去修持孝悌之道,找回中國傳統的文化精神,方能正身、齊家、治國,找回和諧光明的社會。
作者簡介:
鍾茂森教授
1973年出生於中國廣州。美國路易西安那州理工大學工商管理碩士與金融博士。先後在美國德州大學及堪薩斯州州立大學、澳洲著名昆士蘭大學任教四年,擔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並獲得昆士蘭大學的終身聘用。昆士蘭大學原定於2007年提拔他為教授,多家大學亦曾高薪聘請他擔任首席教授,但是,他立志走上聖賢教學之路,所以均婉言謝絕。現兼任臺灣成功大學客座教授、中國廣州中山大學,美國加州州立大學研究員。
章節試閱
序言
歷來中華文化都是中華民族的靈魂,也是中華民族團結一心、不斷進步、走向繁榮的精神支柱和智慧泉源。
年輕的鍾茂森博士,響應國家的號召,聽從母親和恩師乃至時代的召喚,毅然捨棄終生金融教授的職位,從海外返回國內,貢獻一己力量,並迅速成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隊伍中的一位優秀踐行者。
鍾博士志在聖賢,以天下為己任,自西元2006年底重新做學生,師從淨空老教授,師志己志,淡泊名利,專心修學儒釋道三家經典,並遵循古訓「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在錄影棚內錄製了一千多個小時的講習報告,透過網路音頻、視頻,向愛好傳統文化的各界朋友報告學習心得。
由於鍾博士的家學淵源,恩師的刻意栽培,自身真誠的發心,以及幾十年踐行孝道的行誼,得到了海內外朋友們由衷的認可和支持。
現代社會,大家不僅聽一個人講什麼?重要的是看一個人做什麼?所謂「聽其言,觀其行」。鍾博士孝親尊師,解行相應,堪為世範,使聆聽其心得報告的有緣人,大受法化乃至感通,因而深得利益,所以儘管鍾博士一直是半閉關狀態,嚴謹修身,潛心治學,也常常接到各種論壇以及學院的誠摯邀請,而博士每每以修學尚淺推辭,只有恩師准許才會出來演講分享。
本書即是鍾博士在恩師慈命下五次演講的彙集。分別是講於西元2009年九月北京友成文化論壇的《金融危機的省思和出路─大變局下找尋中國精神》;西元2009年十月十七日,上海首屆商亦載道精神啟示論壇上的演講《中華商業倫理世紀重建之路─道義拯救商業危機》;西元2006年六月講於山西大同的《八榮八恥─明道德知榮辱》;西元2008年八月講於廬江文化教育中心的《百善孝為先》;西元2005年二月講於澳洲昆士蘭大學的《淺談青少年應有的美德─孝與戒淫》。
《金融危機的省思和出路─大變局下找尋中國精神》的主要內容:鍾博士以其貫通中西古今的學養為根基,憑藉嫻熟的金融專業知識,真誠發揮中華文化精義,二者並行,交相闡發,以中華文化的「仁、義、禮、智、信」這五種基本道德標準(五常)為剖析依據,以全球金融危機為剖析對象,透過現象,探微抉隱,鞭辟入裡,逐步引導我們發現危機的根源:近現代工商文明以每個人的自我利益為核心訴求,放大「貪婪」、「欺詐」、「驕奢」、「盲從」、「無信」等人性弱點,危機由此潛伏;今番危機爆發,我們必須從挽救陷溺的人心開始─重建道德,回歸人性的本源,就是走出危機的出路。
《道義拯救商業危機─中華商業倫理世紀重建之路》的主要內容:是針對近來世界性的金融危機,探討商業危機的原因。溫總理在英國劍橋大學演講,一針見血指出了道德缺失是導致這次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危機。一些人見利忘義,損壞公眾利益,喪失了道德底線。其實商業本身不是什麼危機,危機的是人心,人的心中沒有了道德,才是真正的危機,也才會衍生出所謂的商業金融危機。所以,唯有用傳統文化重建商業倫理,用道義拯救商業危機。
《八榮八恥─明道德知榮辱》的主要內容:鍾博士「信而好古,述而不作」,首先以古聖先賢之教誨,告訴我們「道」就是父子、君臣、夫婦、兄弟和朋友這五種天然倫常關係,人在倫常關係中敦倫盡分,社會才能和諧長久;我們現在提出構建和諧社會,這就是道。又聯繫當今社會之現狀,把古代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種德行與「八榮八恥的現代榮辱觀」自然融合在一起,結合孝道,結合我們中華的道統,理事圓通地闡述了只要心中有「道」,做到八「德」,就是做到了八榮八恥;而孝道是德行的根本,八德、八榮八恥只有從孝道入手,才不會是一個口號,才可以落實。
《百善孝為先》的主要內容:博士從「為何稱孝是百善之先?什麼是孝的真實意涵?如何行孝?」三個方面,結合自己成長過程中父母的培養,以及在學習、力行孝道方面的切實體會,闡明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涵就是一個「孝」字,孝道人心和善、家庭和樂、人際和諧、社會和睦、世界和平的法寶。
《淺談青少年應有的美德─孝與戒淫》的主要內容:博士以古聖先賢幾千年的義理,輔以精選的詳實案例,給我們闡明古德「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教誨真實不虛,告誡青年人,面臨複雜的社會,立身之本、守身之要就是孝與戒淫。勉勵當代青年,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國家和人民的人。最後,用《弟子規》的「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結束演講。
在這些演講文稿中,值得一提的是博士在北京友誠演講後的精采答疑,不僅解除了許多人心中的疑惑,睿智的博士還以寥寥數語,呈獻了中華文化的內涵和精髓;還在講演中,尤其是《百善孝為先》中,博士特別選取了與母親往來的一些信件書稿,那一段段至情至性的文字,記載了博士成長的經歷,是母與子相依相攜的溫馨回憶,散發著人倫至善至美的光輝,細心研讀品味,一定會給您很多的人生智慧與生命的啟迪。
博士多次與大眾共勉:「把孝心獻給父母,把忠心獻給國家,把愛心獻給人民,把信心留給自己!」
博士的母親則如是說:「能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小孝;能孝敬天下的父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大孝;能成就聖賢,普利眾生,使千秋萬代人獲益無窮是至孝。我支持兒子走上大孝,奔向至孝。」
此母此子,異曲同工!母子連心,共同的語言,共同的覺悟,共同的理想,源自讓世界更和諧、更美好的聖賢之志。
鍾博士幾十年來,言行如一,孝親尊師,行為世範,力行聖賢教誨,講演即為心聲,所謂「誠於中,形於外」,亦為「修德有功,性德方顯」。今之學人,何其有幸,有緣與博士一起,在洋洋十幾萬言的心得報告中,找尋中國精神。
孔老夫子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那麼「聖賢遠乎哉?我志在聖賢,聖賢庶乎近矣」。博士常常講,天下只有一個匹夫就是自己,孟夫子也說:「當今之世,舍我其誰?」這是真正的中國人所應具有的精神。
是的,我們找尋的中國精神就是「天下興亡,我之責任」的一份承擔,是一個炎黃子孫對國家民族乃至全人類的責任和使命!讓我們以博士為範,以孝道為原點,修持道德仁義,自利利他,幸福人生,和諧世界,那麼無論面對任何變局,我們都能夠屹立不搖,演繹出幾千年中華文明涵養下的中國精神。
作為一名理科金融博士生導師,鍾博士融匯東西方之學養,貫儒釋道三家之義理,每一次演講都會契理契機,令大眾耳目一新之餘,總是意猶未盡。很多朋友都在演講後多方索求光碟和文字資料,以期二度、三度體會其中的味道。雖然也有一些網站自動掛出文字或者視頻,但仍有很多朋友希望正版發行。
為了滿足大眾的需求,不揣淺陋,學習、整理了鍾博士的這些講演文稿,並集結成書,以饗眾位學人朋友。
本書是根據鍾茂森博士的演講,聽打、校對、編輯而成,因為德能不夠,時間也有限,一定還有很多疏漏,請各位大德同仁多多賜教,在此感恩,謝謝大家。
─編者敬呈
一、金融危機的省思和出路
─大變局下找尋中國精神
講於北京友成文化論壇(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主辦)
時間:西元2009年九月十九日
地點:北京 香港馬會會館
尊敬的王理事長、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企業界、文化界的朋友們:
大家下午好!
非常感謝友成基金會和香港隆慈基金會邀請,能夠在京城跟各位一起學習交流,這令後學感到無比榮幸。
今天,王理事長給後學的講題是《金融危機的省思與出路─經濟大變局下找尋中國精神》。
這個講題涉及到金融和文化。後學原來在學術界是從事金融研究工作的,之後就專門從事文化方面的學習,所以能夠把這段時間的學習心得跟大家做一次報告。我今天首先從金融說起,然後回到文化上來。
首先談談這次金融危機的起因。相信在座的各位很多都是企業界、金融界的朋友,您對金融危機可能了解得比我更多,我們略略從這裡做一個引言。
一、省思金融危機的根源─次貸危機背後的道德危機
西元2007年初,經濟危機首先在美國顯露出來,當時面對著華爾街一百七十億美元逼債,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公司─新世紀金融公司宣布破產,裁員54%,這就拉開了金融危機的序幕,成為了西元1929年以來全世界(可以說是)最嚴重的一次危機。它直接的現象是美國的房價大跌,房地產市場價格泡沫破裂,引發了整個建築業的萎縮,乃至整個經濟的衰退。真正發展成全球的危機是在西元2008年九月份,美國大型的金融公司雷曼兄弟公司倒閉,這就代表著危機已經發展成全球的金融危機,擴大的層面涉及全世界所有的新興市場國家,中國也受到了嚴重的影響。我們今天要討論一下金融危機是怎麼引起的?如果你翻開一些金融經濟學的雜誌,你可能會看到下面的一些解說─這個解說基本上是從經濟的角度來進行分析的:美國金融危機是怎麼引起的?這主要是一場次貸危機,也就是次級貸款危機。美國的房地產市場非常發達,老百姓買房子絕大多數靠抵押,現在中國也基本上都在朝這個方向發展。抵押很簡單:老百姓向商業銀行去貸款,用他們的房屋作為抵押,就拿到錢了。然後每個月去繳息,商業銀行要提供大筆的資金,資金的來源是什麼?當然除了存款以外,還需要其他資本,往往是發行債券。
於是,美國有一些投資銀行專門購買這些商業銀行的債券,把這些資金提供給商業銀行作為房屋抵押貸款。還有一些美國的所謂政府事業公司,像房地美、房利美,是很重要的購買房屋抵押貸款債券的公司。這樣,金融體系看起來非常正常。
這些投資銀行的資金從哪兒來的?他們也要靠債券或者是股票進行融資。他們發行這些債券給老百姓,就是說把從商業銀行那裡買來的債券重新進行包裝,重新發行新的債券,當然是以自己的名譽作為擔保,然後又賣給了老百姓;把這些債券賣出去的同時,把風險也就轉移出去了,這個活動也是很正常的。這些投資銀行為了保證債券低風險,他們甚至會請一些保險公司做擔保。所以,債券本身有投資銀行的信譽擔保和保險公司的雙重擔保,本來風險是極低的,老百姓都放心購買。
這樣,問題就來了,假如美國的利率非常低,那麼商業銀行都很想從利益差價裡面賺取利潤,所以,他們的目標是盡量地做房屋抵押貸款。有一些老百姓的信譽比較差,他們的收入比較低,他們的風險也比較大,本來是不能夠貸到款的,但是商業銀行為了增加利潤,就還是把貸款貸給信譽程度比較低的這些貸款人。
如果利率一直很低,比如說從西元2002年一直到西元2004年這段時間,美國的利率是極低極低的,好像是沒有什麼太大的風險。可是,當美國政府調高利率之後,像西元2004年美國就開始調高利率了,隨著利率的增加,貸款的利率也要增加,所以這個時候很多的原來靠低利率才能貸到款的人,現在就要支付高利率了,他們的這些貸款就還不起本息了,這就會造成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因為房屋是抵押的,當他們還不起錢的時候,房屋就被收回去了。這樣,地產市場就會有嚴重地供大於求的現象,所以價格就會低。房地產本身就存在著價格的泡沫,經這麼一折騰,泡沫就破裂了,破裂之後就會引發整個股市、整個金融市場乃至實體經濟的大幅萎縮。在這當中,很多投資銀行發行債券來融資的時候,本來他們貸款出去的風險是比較高的,但是他們可能做了一些手腳,也就是把那些風險高和風險低的債券混在一起,然後以他們自己的信譽做保,發行一些看起來比較好的債券,實際上債券裡面是有水分風險的。
問題出現的時候,債券也就沒有辦法支付本息了,而保險公司在擔保的時候也因為圖利潤,所以對於債券的風險也沒有進行嚴格的評估,在一連串有點類似於欺詐行為的現象裡面,就導致了整個金融市場在利率升高的時候出現了金融危機。一般我們從雜誌裡面看到的金融危機可能就是次貸危機,就是因為有次級的貸款,也就是所謂有問題的貸款,引發了金融危機。
我們今天所要探討的是更深層次的原因,並不僅僅是表面的次貸危機,還有更深層的因素。
溫家寶總理西元2009年二月二日在英國劍橋大學的演講中談到:「道德缺失是導致這次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原因。一些人見利忘義,損害公眾利益,喪失了道德底線。」溫總理一語道破了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
實際上,我們剛才講到的這種金融市場的借貸關係本身是一種正常的交易活動,光從制度本身來看,好像沒有什麼不正常。可是,操作制度的這些人見利忘義,不應該貸的款貸出去了,為了貪圖高利潤,不應該轉移的風險又轉移出去了,想用最低的風險獲取最大利潤的同時,他們道德的底線就破壞了,所以才會導致這樣的危機。如果用兩個字來解釋金融危機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缺德」─道德底線崩潰了。
在來北京之前,王理事長建議我看一本書(《金融的邏輯》),是一位美國著名大學的華裔教授寫的,他的結論─發展金融是中國的唯一出路。當然,作為一個金融教授這麼提出來是可以理解的,我原來也是學金融的,如果是從前,當我看到這句話,會覺得挺引以為傲的,將來我們的工作就可以得到保障了。
但是,在這裡我要對大家講一下,在一個缺乏道德根基的社會裡面,發展金融轉嫁風險的系統越發達,金融危機就越有可能發生。正如本次在美國產生的危機一樣。美國金融市場是全世界最發達的,可是危機卻從裡頭滋生出來了。為什麼?正如溫總理所說的,缺乏了道德的底線。
所以,我們不是說要批判這些金融制度,制度本身沒有好壞,但是,運作這種制度的人是關鍵。因此,中國真正根本的出路在於推廣和增進人的道德教育。我們從五個方面來分析。
儒家將「仁、義、禮、智、信」稱為五常。《左傳》裡面講:「人棄常則妖興。」人把五常給拋棄掉了,仁、義、禮、智、信沒有了,妖魔鬼怪就出來了,危機就是一個妖魔鬼怪。那我們從這五個方面結合現在的經濟跟大家做一個分析。
首先,金融危機深層次的原因有五個,這基本上是詮釋溫總理的話。
第一是貪婪,貪婪是無仁。
第二是欺詐,欺詐是無義。
第三是驕奢,驕奢是無禮。
第四是盲從,盲從就是無智。
第五是缺乏信用,這是無信。
沒有仁、義、禮、智、信的時候,危機就會產生。
(一)貪婪─「仁」的缺失
首先談第一個,貪婪。當然,很多人會說貪婪是人的本性,假如說沒有貪婪,經濟就不能發展了,就好像說貪婪是經濟發展的動力,必須要有貪婪才能推動經濟的發展,實際上這種觀點是很誤導人的。
我先從傳統文化來談起,最基礎的一個焦點,儒家的《弟子規》是做人的根本,小孩從小就要念的。〈泛愛眾〉這章講到:「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你該拿的才拿,不該拿的君莫取,而且該拿的也得少拿點,留有餘地,不要拿盡了,給人的要多一點。《論語》裡面有一句話,「君子欲而不貪」。這個「欲」就是說君子的希求。希求什麼?欲仁,仁是我們所希求的。「欲仁而得仁,又焉貪?」我們所追求的是「仁」,又怎麼會貪婪?如果貪婪,也就沒有仁了。
我們結合金融體系一個基本的現象,從上市公司的管理模式談起。這裡並不是批判這個模式本身,因為過去教金融,往往在碩士班第一堂課就教上市公司管理模式。共有三種:一種是獨資的,一種是合作夥伴,還有一種就是有限公司。上市公司都是有限責任公司,什麼叫有限責任?也就是說這個公司的擁有者,也就是股東,他們開公司的時候注入的資本就是他們全部的付出了。假如公司萬一拖欠債務倒閉了,這些股東他們所承擔的債務,也就是他們所付出的資本,你公司剩多少就還多少,跟股東本人無關了,這叫有限責任,而不叫無限責任。
不像中國傳統觀念裡面講的父債子還,你老爸欠的債兒子也得還,那是無限責任,但是有限公司不是這樣的。這會導致一個什麼現象?假如人缺乏了道德教育,他貪婪而不懂得節制的時候,就會出現以下的現象:股東因為隨時可以把股權轉移出去,賣股票很簡單,最容易轉嫁自己的擁有權,但貪婪心會導致他們有急功近利的思想,他們要求自己擁有股票的這段時間內,公司的管理層給他們付出最高額的回報,這是一種短期投資的心理。那麼管理層本身,CEO也是很希望得到在自己管理期內最大的報酬,所以他們跟股東的目的是一樣的。因此,他們會往那些高風險、高收益的項目上投資。高收益當然是很好了,但高風險可就不好了,可是你要知道有限責任就使得風險承擔變得有限了,反正我投入這麼多錢,最多是虧掉了。我如果能夠在短期內得到高額的利潤,我就可以鋌而走險,甚至會有欺詐行為產生。這種欺詐有隱性的,也有顯性的。顯性的欺詐就是偷稅漏稅、假報賬目,像金融醜聞那是顯性欺詐。隱性欺詐是什麼?風險太高的專案本來是不能投資的,但是為了高收益鋌而走險,還是去投資。怎麼投資?比如說靠借債,借債投資要是虧了怎麼辦?虧了可以跟債權人平分,分攤。也就是說股東本身他們投資多少,比如說我投資一千萬,我最多虧一千萬,但是我可能在項目當中得到二千萬。風險可以跟債權人平分,贏了是我贏,虧了我們倆分,而且我是有限責任,這就是詐欺。
我舉一個最直接的例子。今年年初三月份,在經濟危機當中,美國政府出面救市,其中要救的一個大型公司就是美國國際集團AIG。美國政府提供了一千七百億美元。當時AIG公司本來接受了這樣的救濟,當然首先要解決公司的問題。可是沒有想到公司的高階主管們竟要求支付給他們西元2008年的獎金1.65億美元。要知道這個錢是納稅人的錢,血汗錢,為了救市,為了幫助你這個公司才拿出來的,可是這些高階主管們不但沒有感恩的心理,而且竟然先想到自己口袋平安。所以美國總統歐巴馬痛斥這種行為,叫「魯莽且貪婪」。
《弟子規》講了:「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該拿的你才能拿。在這個時候,你還忍心拿這個錢中飽私囊嗎?怨恨就產生了。你要是重財輕義,問題就自然會產生了。這些公司主管們的道德底線,我們可以想像在哪裡?
另外一個案例中,去年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虧損二十億美金,我們知道現在它倒閉了,但是在當時是可以不倒閉的,因為英國巴克萊銀行要收購雷曼兄弟。收購以後當然會對這個公司有很大的幫助,但是要知道收購以後,往往原公司的管理階層都會被解雇掉的,取而代之的是新公司的管理階層。這個公司的管理人員沒有想到要救公司,而是先想到自己:乘機在收購當中自己撈一把。美國有一個所謂「金色降落傘」的公司法條款,就是保證在收購當中,原公司的管理階層不會受到很大的經濟虧損,所以這是對他們的一種經濟保障。有八名雷曼兄弟的高階主管,就要求英國巴克萊銀行支付給他們二十五億美元的紅利,來給他們以經濟的回報。當然,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我用十七億美元收購你們公司,怎麼可能給你們八個人二十五億美元的紅利?」你看這貪婪心多麼嚴重。所以,最後的結果當然就是雷曼兄弟破產了。這一破產對於整個金融體系的震撼就使得美國金融危機擴展到全世界了。
所以我們從這個現象當中得出結論:有限責任、短期化的薪酬方式,能夠將人性貪婪放大到極致。假如人不能夠自制的話,往往在這種金融體系裡面可能造孽更深。這是講貪婪。
(二)欺詐─「義」的缺失
第二個金融危機深層次的原因是欺詐,欺詐是無義,義就是應該做的,不應該做的是欺詐。《論語》裡面有一句講:「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只講道義,不談名利,小人才在這個利益上面斤斤計較,在計較利益的同時也就忘記了道義。那我們想想,假如我們國家裡面的金融市場像美國的金融市場一樣發達,但裡面是小人當令,由這種只喻於利,而不喻於義的人來掌控,就難免會出現欺詐。
舉一個最典型的例子。這是早在西元2001年的時候,我講課時常常用這個例子,我覺得太典型了。曾經被美國《財富雜誌》列為五百強裡第七名的安然公司的金融醜聞,震驚了世界。這個醜聞是因為公司的高階主管們做財務假賬,欺騙投資者。所以使得這個公司的股票從歷史最高點九十美元一股一直跌到了不到1美元一股,最後的結果是公司破產了,數十億美金付之東流,近萬名美國的員工失去了他們的工作和保險金、退休金,很多人因此而輕生,震撼了整個美國股市,這是當時一個非常大的事件。
美國法院起訴公司的幾位高階主管,起訴書長達六十五頁,涉及了五十三項指控,包括騙貸、財務造假、證券欺詐、電郵欺詐、策劃與參與洗錢,內部違規交易等等。其中三個最主要的罪魁禍首,他們的結果怎麼樣?這個公司的創始人前CEO肯尼斯,他將被判決監禁四十五年,當然,他已經很老了,是沒有這個命去坐這個牢了。得到這個資訊之後,他就突然心臟病突發去世了,這四十五年我們想他來世還是得補的。
另外一位前CEO傑夫‧斯基林,被指控二十八項罪名,將面臨著二百七十五年的有期徒刑,這幾輩子都還不完的。而副董事長約翰‧巴克斯在汽車裡面自殺,拿著手槍向自己太陽穴開槍,自殺身亡了。你看看,這就是小人的結局。
要知道,見利忘義的人掌控了公司,掌控了市場,對整體的經濟社會沒有好處,他們自己也不會有什麼好的下場。道家的《太上感應篇》說得很好:「取非義之財者,譬如漏脯救飢、鴆酒止渴,非不暫飽,死亦及之。」「漏脯」就是把肉放在屋簷底下,雨水滴下來,泡著這個肉,這個肉就會變得很毒,吃了它馬上就會死。鴆酒就是毒酒,餓了吃這種漏脯來充飢,渴了喝這種毒酒來止渴,還沒有吃飽,死就來了。看到安然公司三位高管的結局,正應了這句話。
所以在這裡我要再次重申,金融制度本身沒有好壞,好壞在於誰來運作這個制度。如果是君子運作這個制度,那麼這個制度越發達,對於社會就越有幫助;假如是小人在運作這個制度,那這個制度越發達,越可能被他們利用。
剛才提到這位美國著名大學的學者在書裡面提出這樣的觀點:他說儒家的孝悌仁義的思想是抑制經濟發展的,而金融市場的發展最終能打倒孔家店,成為推動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唯一出路。這是他的觀點,十分的震撼。這個觀點是以金融市場發展為本,跟中國提出的「以人為本」是相悖的。
我剛才舉的例子,提出的觀點是什麼?金融市場發展本身沒有什麼好壞,當然你發展很好,不發展也不能說太差。因為什麼?國家的穩定和繁榮,關鍵取決於人,要以人為本。有了好的人,大家都是君子,就有好的制度。那什麼是好人?有德的人就是好人,所以國以人為本,而人以德為本。道德的危機才是真正的危機,金融本身不是什麼危機。
(三)驕奢─「禮」的缺失
第三方面,跟大家談一下奢侈。剛才講了無仁、無義,現在該講無禮了。這個禮是講禮節,待人以禮,待自己也要有節制,奢侈本身就不符合禮法。
我們現在的金融經濟學術界,其實很多都是「海歸派」,包括我本人在內,原來都是在美國留學的,都是學這行的,多多少少會鼓吹美國的這種所謂的刺激消費、刺激經濟這樣的一個理論。我們看看美國這一段時間以來,從西元2001年到現在將近十年當中,美國一直都是以刺激消費帶動經濟成長的,這個理念是他們的經濟策略,哪怕是國家的利率非常低了,他們都把這個利率一降再降,甚至有很多時間利率都差不多是0%了,還是要刺激消費、刺激投資。因為消費就帶動需求,需求帶動投資,帶動經濟成長。
美聯儲從西元2001年到西元2004年當中,聯邦基金利率從6.5%降到1%,降到不能再低的程度。一年的調息抵押貸款利率就是房地產市場裡的利率,從西元2001年底的7%下降到西元2003年的3.8%,你用3.8%的利率就能夠拿到貸款,就能買房子,這是刺激了很多房屋購買的需求,所以房價也跟著攀升了,但是攀升的同時價格的泡沫也就產生了。
如果利率一直這麼低,當然沒有問題,可是從西元2004年六月到西元2006年八月當中,美聯儲開始調高利率。這個利息一升,就提高了購房借貸的成本了,這對房地產是一個很大的打擊。本身價格就有泡沫,加上需求一拉緊,結果就導致房價下跌,抵押違約的風險大大增加。我前面說到了這裡面有很多的水分,很多的不應該貸的款貸出去了,風險是很大的;當利率升高的時候,這些問題就會變得非常地明顯,最終就導致了次貸危機的爆發,所以這種刺激消費的貨幣政策,其實是本次金融危機的一個前因。
我們看看美國的消費,還要刺激嗎?我跟大家要說明的是美國的消費已經過分了:美國人口只佔世界的4.5%,可是他們的消費卻佔整個世界的三分之一,33.3%的物資資源被他們消費掉了。在消費的同時當然會有很多的負面影響,比如說對環境的污染,這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影響。按照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來計算,美國仍是全球第一大的污染源─不是中國,是美國。
在美國由於過分地消費,大約27%的可消費食品被大量地浪費掉了,也就是說很多美國人,比如說買了牛奶放在冰箱裡忘了,一直留到過期只好倒掉,這些本來可以不用浪費的東西佔了27%。每個美國人平均每一天都浪費掉一磅食品,大約每年扔掉四千三百七十五萬噸的食品,這是一個天文數字。這些食品本身釋放出溫室氣體甲烷,對環境也是嚴重的污染。在美國過分消費甚至是浪費的同時,根據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聯合發布的報告裡面我們看到,世界長期飢餓人口的人數今年已經超過十億了,真如古人所說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那美國的消費靠什麼來刺激的?更為滑稽的是這個消費是用未來的錢來消費的,叫超前消費,也叫借貸消費。美國人沒有錢怎麼辦?借錢消費。大家很多人都去過美國,都知道,買房、買車、買電器、買很多的家具、幾乎所有的家居用品都是可以用借貸的,甚至就是買食品,基本上都是用信用卡,也是借貸消費。借貸消費不是用今天自己的錢,是用將來的錢。不僅是美國老百姓,政府也是靠借貸消費,當然上行而下效,美國百姓學政府。美國聯邦政府累計的債務已經高達65.5兆美元了,這要超過美國GDP的四倍還多,而且也超過了整個世界的GDP,國民生產總值。換句話說,假如全體美國人三億人口都不吃不喝勒緊腰帶,要還聯邦政府的債務,要還四年才能還清。
那麼,美國老百姓的家庭債務目前已經超過了三十兆美元,每人平均十萬美元。換句話說,假如你在美國的收入是十萬美元一年,這是很高的收入,我過去在美國做教授,還沒有達到年薪十萬,也就是說一個至少中上水準的人不吃不喝一年才能還清每人平均的債務。美國按照他們的每人平均收入來講,要還這個債,至少要還兩年。所以消費靠什麼刺激?借貸。
我們做一個中美的比較:現在中國的居民消費率(所謂消費率就是消費額跟收入額的比率),總消費對國民生產總值的比率西元1991年是48.8%,到西元2007年是35.4%,是下降的趨勢。如果是按照那位美國教授的觀點來看,這不是好現象,他覺得這個消費應該繼續地促進和成長。美國的居民消費率是70%左右,換句話說他們已經是我們的兩倍左右。
我國西元1986年到西元2004年當中,GDP的平均成長是15.74%,這是很高的一個成長率。那麼居民消費成長是低於收入成長的,只有14.48%;也就是說你所收入的成長速度比你所消費的成長速度要高,這很好,這樣積蓄就多了。可是美國正好相反,居民消費率年年都高於GDP的成長,換句話說這就是超前消費,賺的錢還不夠花的錢多。
我們來看一下這種現象,是美國的好?還是中國的好?剛才所提到的那個學者認為西方的工業革命一百年後的今天,生產已經不再是經濟成長的瓶頸了,為什麼?基本上現在你要什麼就能生產什麼,而經濟成長的瓶頸在於消費的需求,你生產出來沒有人買,這是瓶頸。所以,應該用促進消費的手段來刺激經濟的成長。美國就是用這種哲學,所以中國也應該效仿美國,也應該繼續的促進消費成長,因為他說現在還有很大空間,因為收入成長率還是高於消費成長率,賺的錢還是比花的錢多,所以你必須多花一點。收入成長相對緩慢,GDP成長了兩位數,可是你的消費成長你可以愛花多少花多少,你是可以無限的。怎麼樣來花?借錢來花。所以他鼓勵借貸市場的發展,多借錢。
這個哲學,用一個簡單的比喻來講,就好像一個人餓了,要不斷地煮飯吃,吃得很飽了,都吃撐了,還得吃,把飯都吃掉。就是這樣的,這種哲學是有很大的副作用的。
《四書》之一的《大學》中講到:「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這是我們老祖宗的經濟發展哲學:「生財有大道。」為什麼中國經濟持續這麼多年高速度成長,令所有世界的經濟學者們歎為觀止?其實這個哲理很簡單,就是「生之者眾,食之者寡」,即生產的商品多,收入成長速度快,比你消費得要多。你生產得多,消費得少,這樣經濟成長速度就快,但是消費成長相對緩慢;「為之者疾」,就是你生產要快;「用之者舒」,就是消費要慢,結果就是「財恆足矣」,這就解釋了我們中國為什麼持續這麼多年經濟高速成長的根本原因。
那位學者認為借貸消費可以將未來較多的收入平攤到今天,來補充今天收入的不足,這是他最重要的一個觀點。為什麼要靠借貸消費?我們在座的很多年輕的朋友,現在你的收入在你的一生中可能是最少的,隨著你的成長,你的收入越來越多,到了中晚年,你收入是最多的時候。但是,問題是你現在是最需要消費的,現在你得買房,你得結婚,你得消費很多東西,與其說把這個消費推到晚年才去消費,你得一直工作到晚年才能買房子,不如你現在就借錢、繳息、抵押,就可以買到房子了,就可以消費了,這是把未來的收入挪到今天來用。然後,你就可以平攤你這一生的收入,這是一個經濟學家提出的理論。他認為這種理論應該適合於中國,所以應該鼓勵我們現在的年輕人多消費、多借貸,發展借貸市場。這個理論當然聽起來是非常好的,我也不是說在這裡反對借貸市場的發展,但是我要指出一點:這個理論的前提是什麼?假如沒有意外,你的收入沒有意外的時候,假如你現在的年薪是一年十萬,隨著你年齡的成長,你的經驗的累積,經濟很穩定,社會沒有問題,沒有戰爭,沒有海嘯,沒有自然災害,沒有病毒感染,等等等等,你的收入一直都在增加,沒有任何意外的話,純粹是經濟現象,當然這是沒有問題的。
可是,萬一有了意外怎麼辦?要知道假如我們借錢借了很多,突然沒有了工作,可能很多人首先考慮的就是跳樓。根據世界媒體的報導,每次金融危機都會引發自殺潮,為什麼自殺?前途渺茫。沒了工作,又債務纏身,只有一死了之。美國有一個自殺協會,他們承認失業率與自殺率之間存在著明顯的關係,換句話說發展借貸市場,鼓勵借貸消費會有一種很可怕的危機在裡面。
所以,到底消費到什麼程度為好?我個人認為不應該超過你的收入的成長。借貸市場是需要發展,但是也要有一定的限制,而最重要的不是在探討用什麼樣的制度最好,在這裡要提出:最重要的是對人自身道德修養的建設,由這個人來駕馭這個制度,一切都是一帆風順的。
(四)盲從─「智」的缺失
第四個是無智。很多市場的參與者是盲從的行為。我們先來講講股票和債券,這兩樣東西怎麼發展起來的?實際上在十七世紀到十八世紀,歐洲很多國家英、法、荷蘭、西班牙等等,他們到處打仗,打東邊,打西邊,東邊打到了印度、中國,西邊打到了南美、北美、非洲,那麼這大筆的軍費開支怎麼來支持的?政府就發行債券,就靠借錢,所以金融市場就由此開始發展起來了。到最後,政府已經沒有足夠的現金還借貸的本息的時候,怎麼辦?又想出了一個辦法:發行股票。股票是不用還本的,你買了這個股票,一直持有下去,你的利潤來源於股息的收入和股票的差價,你買低賣高就賺了。那麼這些股息的現金流量從哪兒來的?這些政府就向股民們承諾:「我們現在打印度去了,去搜刮那邊的民脂民膏,把我們的戰利品拿回來跟你們分享。」所以就能打出一個借據給大家,到時候一定有你的好處,很多人就跟著買了。第一批股民買了,得到了很多的戰利品,股息、價格升高了,很歡喜。第二批股民又進來了,價格又升了,又賺了。等第三批股民又進來的時候,突然價格泡沫破裂了,股票的市場危機就產生了。
我們來簡單地介紹一下股票價值是怎麼決定的。基本上決定價值有兩個因素。第一個是預期現金流量,對股票來講就是股息。第二個是預期報酬率,就是你預期股票能升10%,你花一塊錢買的,將來會多一毛錢,一毛錢就是升值的部分,是你的報酬。假如你有一百塊錢現在用於投資,你可以有兩種方法:一種方法放到銀行裡面,作為定期存款存一年,銀行給你5%的利息,你到一年之後能拿回一百零五塊錢,其中五塊錢是利息。另一種方式可以買股票,購買一家企業的股票。這個企業當然它的風險比定期存款要高,所以他預期報酬率也要高,是10%。你被承諾一年之後你會有十塊錢的回報,一年之後賣了股票你能拿回一百一十塊錢,這是預期收入。當然預期是有風險的。
那麼現在反過來講,假如你一年預期可得一百一十塊錢的現金,而預期報酬率是10%的時候,那麼這張股票今天的價值應該有多少?這麼一反過來算應該是一百塊錢。所以,股票價格假如高過一百塊錢,你就不會買了,你買了就虧了。那假如說低於一百塊錢,你肯定會買,因為你買了以後你預期會賺。所以,如果市場是健康正常的,那麼用一個現值公式,比如說你預期獲得一百一十塊錢,報酬率是10%,110除以(1+10%),等於100,可以決定今天的股票價格應該是一百塊錢,再看看股票市場上是不是一百塊錢,高了就不買,低了就買。就是說假如市場是健康、正常、有效率的,那麼用這個現值公式算出來的一百塊錢是股票的價值,應該等於現在市場上交易的實際價格,也就是一百塊錢。假如不等了,你就有買賣的行為了,你高於一百你賣吧,低於一百就買吧。買賣的行為一定會迫使價格等於價值,所以股市就變成了一種平衡。那不僅價值和價格應該相等,而且它們的波動性應該相等,就是它們的起伏變化也應該相同。我過去就是專門做這方面的研究,曾經用美國一百三十八年的資料,從西元1871年開始到西元2003年為止,最近我又把它延伸到西元2008年了,用美國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指數來作為研究,將價值跟它的價格之間做一個對比。剛才我講了,假如市場是健康、正常的時候,價值和價格應該完全是相同的,可是我們看到這兩個是截然不同的,差別很大,實際價格的波動性遠大於價值的波動性。
耶魯大學有一位美國教授(Robert Shiller),他寫了一篇文章,講到美國的股票市場波動性太大了,原因是因為市場參與者是沒有理性的,也就是盲從的,所以才導致價格無謂的波動。要知道價格取決於投資者的信心。假如投資者對企業很有信心,對它的前景很有盼望,他想買,價格就升。假如他對前景已經非常失望,沒有信心了,價格就降了。那麼這個信心其實是非理性的,而且這種非理性正在膨脹,就是越來越非理性,越來越愚癡,越來越不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這才會導致價格波動這麼大,導致價格的泡沫化。
那危機怎麼產生的?當投資者信心在短期內非理性到崩潰了,這就導致價格泡沫的破裂。我們在這兒聽得很清楚,很明白,怎麼這些投資者這麼笨?該買的時候不買,該賣的時候不賣,盲目跟從,實際上這種非理性的行為自從股市產生以來就有。
在歐洲,第一次股市崩盤是在西元1717年,當時是清朝康熙年間,康熙五十六年。後來,梁啟超先生就對股市危機分析過,他把這個泡沫的破裂稱為「氣泡」,跟我們現在講的泡沫是一個意思。在第一次歐洲崩盤的時候,大家知道大物理學家牛頓,他也買了股票。本來牛頓是很聰明、很有智慧的人,可是他也被套牢了,就是說牛頓也在盲從,他寫給他的一個委託代買股票者的信還存在大英博物館裡。梁啟超當時評論這件事情時說,應該把這封信「藏之於國家圖書館,視為鴻寶,以為商務中人誡」,讓我們吸取教訓。
西元1929年美國也是股市大跌,這是大蕭條。當時,最著名的一位經濟學家凱恩斯也遭到了嚴重的損失,接近於破產。換句話說,分析股票的起落和你判斷得正確與否?真的是需要智慧的,不是說你有很多的知識就能夠解決。如果說知識,那牛頓、凱恩斯他們當然都是大知識家了,可是他們為什麼也被套牢、也接近破產?也就是說他們所擁有的「知識」,不是我們中國老祖宗所說的真正的「智慧」。為什麼?中國老祖宗有句話叫「利令智昏」,一個人在追求利益的時候就昏了,唯有在把利益看淡,甚至置之度外的時候,你才能夠有「智慧」。當然你會說,那有智慧的人也就不會買股票了,他要買股票肯定是為了利益,這個當然是一個很好的結論。我不敢說我自己是位智者,但我要感謝我母親,我雖然學金融,但是我母親不讓我從事金融投資,不讓我買股票,不讓我做這個行業,讓我好好待在大學裡教書。我研究股市,不敢下海,為什麼?就怕犯了牛頓和凱恩斯的錯誤。
在西元1872年,那是清朝同治十一年九月二日,當時其實中國已經有股市了,中國股市的經驗絕不會比歐洲少多少,而且中國第一次股市崩盤遠早於西元1929年美國的股市崩盤。所以不要小看我們中國人,中國的金融市場早已發展了。
當時上海《申報》有一個評論說:「今華人之購股票者,則不問該公司之美惡,即可以獲利與否?但有一公司新創,糾集股份,則無論如何,競往附股。」這是原話,文言文寫的。大概意思就是說,當時的人購買股票不管那個公司好壞,也不做基本分析,不看有沒有利潤,只要一發行股票就蜂擁而上。你看西元1872年上海《申報》的這段評論,用它來評論我們現在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其實真的是非常正確。一百多年後,人們竟然還在重複地犯同樣的錯誤,這是無智。
(五)無信─「信」的缺失
第五個,無信。這次金融危機的產生,剛才講到了,是美國商業銀行為了拓展抵押貸款業務,把門檻大幅度地降低,對信用紀錄較差的貸款人發放了房屋抵押貸款。為了什麼?為了圖利潤。而且又把這些貸款重新打包,發行債券放出去,把風險又轉移到了老百姓身上。這對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來講是好事,可以拿到利潤,又不用承擔風險。雖然說表面上不承擔風險,但是對整個整體經濟來講風險加大了。當時美國次級抵押貸款(有問題的貸款叫次級貸款),其佔總貸款的比率從西元1999年的5%~15%猛增到西元2003年以後的25%~35%,拉動了整個房地產的發展,價格泡沫產生了。
這些金融機構、投資銀行等等就利用房貸證券化,把貸款貸出去了,然後重新打包,發行證券,轉移風險到投資者身上。而且,為了多推銷這種有問題的債券,他們不斷地產生造假行為。比如說債券本身要經過評估,美國有好幾個大的評估公司,是專門評估債券信用程度的,如果你這個公司的債券是三個A的,發行就很容易,價格也很好,如果是個C的,那就差,那屬於垃圾債券。評估公司為了利益,降低他們信用評估的程度,使這些有問題的債券很順利地就推銷出去了。所以,無事則已,有事情了,這個風險就轉成了危機。這是一種無信。
連最大的信用評估公司都不講求信用了,這個就很危險了。《論語》上講,「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一個人不講究信用,他就不能立足於社會,全社會的人都不講求信用了,危機就到來了。
好,那麼剛才給大家做了一個簡單的介紹,稍微做一個小結:本次金融危機的原因不是表面的次貸危機,實際上是道德的危機,是缺乏仁、義、禮、智、信的危機。
知道根本原因了,我們怎麼找出路?
二、探明金融危機的出路─重建道德,回歸本源
本次金融危機,實際上每一次危機的根本原因,都是道德原因。我們剛才用儒家的五常─仁、義、禮、智、信,來分析危機發生的原因,這五條要是沒有了,危機就會產生了。所以危機不在於制度,而在於人。
這個原因明白了之後,我們今天來探討出路就很明顯了,出路在哪兒?恢復道德,恢復仁、義、禮、智、信,缺德就要修德。所以金融危機以後,人們的價值觀急需要回歸。
「人之初,性本善」,仁、義、禮、智、信是我們每個人本有的德行,即每個人本來就具有仁、義、禮、智、信這五種基本道德。現在就是因為物欲,追求利益,追求欲望,把這本有的道德給遮蔽掉了,現在我們要回歸。這不是外來,不是從外面抓回來,它沒有真正地失去,我們只是需要內省。
我也是一條條跟大家分析,先講「仁」─歸仁。
(一)歸仁─仁者以財發身
《大學》講:「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
什麼意思?一個人如果是仁者,他要有仁愛的心靈,仁者愛人,他要有愛心。考慮到自己就考慮到別人,這是仁者。他用他的財富使得他的道德能夠提升,是用於修身。
我在這裡看到友成基金會的介紹,最後結束語引用了李嘉誠先生在西元2006年獲獎時的一段話。他說:「有財富的人有很多選擇,而有能力選擇做出貢獻是一種福分。作為企業家,我們不但要在競爭壓力之中脫穎而出,更要懂得怎樣活出人文、公益和慈善的角色,那樣我們的一生肯定不會白過。」
我想這段話就是對「以財發身」的最好詮釋。
不仁者只為自己的私利,忘記了道義。他用自身道德的虧欠作為代價來發財。要知道靠損人利己能發財嗎?不見得。古人有一句話說得好:「命裡有時終需有,命裡無時莫強求。」這個人如果算了命,他八字裡面帶多少財,實際上都是因為過去佈施而來。如果我們靠不正當的手段去發這個財,能發的財是命中本有的,額外的財你能得到嗎?不能,反而會身敗名裂了。這是以身發財,這就是冤枉做了小人了,正所謂「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
我認識一位企業集團的當家人,這是一個家族集團,就是賴福金集團:一個母親帶著幾個兒女,是個家族企業。我跟這位老母親很熟,我們都尊稱她為賴媽媽,但是她本姓鍾,跟我是本家。這個集團在馬來西亞做棕櫚生意,做得非常大。他們也很有愛心,常常做慈善,在馬來西亞沙巴這個地方建了一個「福群醫院」,一個五星級的慈善醫院。
在西元2008年醫院啟動典禮上,集團的董事兼總經理賴藹芳女士致辭中談到:為什麼要建這個醫院?她說了幾點。第一個是她的先父生前曾經許願要建一個醫院救人,現在是子養親志,實現她父親這個願望;同時也是用這樣一個行動來感恩母親多年的養育之恩。她們這個醫院從她父親和母親名字當中各取一個字,父親名字有一個「福」字,母親名字有個「群」字,把「福」和「群」合在一起叫「福群」醫院。意思也很好,造福人群,也紀念自己的父母,這是孝道。孝,仁之本也。在致辭中,她還講了「有捨才有得」,中國的文字「捨得」很有意思,你捨了才得,你佈施越多得到的就越多。「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現在有錢為什麼不好好做點好事?要真正做一個君子,做一個仁人,以財發身。
她致辭裡面有一段話特別感人,我把原文跟大家分享。她說:「人生永遠都是來也空空,去也空空。當我們去的那一刻,任誰也帶不走一分一毫!有錢而不捨得用,與窮人沒兩樣,花在自己身上是享福,福盡悲來!但是若能取之社會而又能回饋社會,彼此感恩,又能行善,讓這無常、寶貴的生命價值重如泰山而不枉此生,自己修福積德而又造福人群,一舉兩得,我們又何樂而不為?」
這使我們想起宋朝的范仲淹先生(范文正公),他可以說是當時宋朝舉國上下最受尊敬的人物。坐了這麼高的位子,也就是做總理了,但是他自己的生活非常的清苦,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范文正公曾經買了一個住宅,是蘇州南園這個地方。當時有一個風水先生看了這塊地,他說這個地方不得了,將來會出現很多人才,你的家族會很興旺。范先生一聽這個話,立即就把住宅用地捐出來建了一個學校,為國家培養人才。既然出人才,為國家培養人才多好。有捨才有得,結果他自己四個兒子都做了高官,有兒子做到宰相,有做到公卿、侍郎,個個都是有德有才。而且范家陰德德蔭子孫,到了八百年以後,范家還是舉世敬仰,八百年不衰。
范公出將入相幾十年,所得的俸祿全都做佈施救濟之用,家裡非常節儉,只能穿布衣。他去世的時候連喪葬費都沒有,全給佈施掉了。
孟子裡面有一句話說:「為富不仁,為仁不富」。假如我們只想自己富,自己去爭利,這個人一定是不仁。為仁者,像范公不想自己富,而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雖然物質生活上不富,但是他的精神生活富有,不是常人所能及。
明朝有一位進士叫袁了凡,他給自己兒子寫了一篇家書叫《了凡四訓》,裡面就講到「捨財作福」。原話是:「達者內捨六根,外捨六塵,一切所有,無不捨者。苟非能然,先從財上佈施。」
達,通達,對於宇宙一切現象都通達明瞭叫達者,就是聖人。聖人怎麼樣?能夠內捨六根,這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整個身體這些器官都能捨;外捨六塵,這是外面的境界,不受外面境界的影響,這就是達者,一切所有無不能捨。這個境界當然凡人很難做到的。做不到怎麼辦?先佈施財物。身外物好捨,先從這裡開始捨,慢慢地捨到對內不執著身體了,對外不受外界影響了,這就是達者。這樣子捨財,「內以破吾之慳」,慳,是慳貪吝嗇;「外以濟人之急」,可以幫助別人。「始而勉強,終則泰然」。這可以把欲望、私利去除掉,因為這些東西讓我們不仁。把我們的吝嗇、執著放下,這是古人告訴我們的修養。從哪兒做?從修佈施開始做,能捨的人才是真正的仁人。
我自己也做了嘗試。學了這些聖賢的經典,貴在自己力行,教別人捨自己不捨怎麼可以?你捨了之後是不是真的就很苦惱?不會。像我過去在大學裡面教書,三十二歲(西元2005年)的時候在澳洲昆士蘭大學得到終生教職。昆士蘭大學在澳洲也是不錯的大學,它MBA排名在西元2002年排全澳洲第一,全亞洲第一;北大是中國最好的大學,排第二十三。西元2005年給我這個「鐵飯碗」了,西元2006年因追隨恩師淨空老教授去學習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就把這個工作辭掉了。當時廈門大學也邀我做主任教授,四百萬的年薪,不用教課,每年寫兩篇論文,一年放三個月假,還給二百五十萬的研究經費,是個不錯的工作,這些統統都捨掉,專心地來學習聖賢文化。然後才體會到聖賢所說的妙用,這妙用是什麼?就是「捨得」二字。
我在澳洲原來有房子,捨掉了;有汽車,捨掉了;有薪水,有名位,捨掉了。得什麼?快像出家人的樣子了,得到的是自在。房子捨掉了是不是就沒有房子住了?命裡有時終需有,我到哪兒都有房子住,到哪兒講課人家接待都很好,不是住自己的房子那才自在,打掃衛生,付帳單挺麻煩的;把汽車捨掉了,到哪兒都有汽車坐,不用自己開車;把薪水捨掉了,現在發現自己用不上錢了。正像古人,置金錢於無用之地。
所以,這次來北京是受國際儒學聯合會的邀請,我在這個會上講一個專題,題目就叫作:「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學聖賢之道關鍵用什麼?關鍵用「習」,習就是實踐,不僅是溫習而已,真正去做,真做,把你所學的道理用在你的生活裡。時習,是常常不斷地要這麼做,「學而時習」就能「不亦說(悅)乎」。這個「悅」不是外面的物質享受的悅,那種喜悅不是真悅。
這次出來有人送機,不用自己開車,有人開了一部寶馬來送我。他跟我講,現在雖然開著寶馬,還不如以前踩著單車有幸福感。我說為什麼?他說,壓力重!你想想你有了寶馬,你能住一房一廳小套房嗎?不行,你得住一個大房子,得配得起這輛寶馬。住在公寓,這個公寓是高級、豪華的,別墅也是豪華的。住個大房子你也不能夠就一個人住,你得請保母、請傭人,這錢哪來?你得去賺,拚命地辛苦賺錢。
所以說,不如以前天天踩著單車在街上逛,那時還比較輕鬆、自在。因為喜悅不是從外來,從我們真正內心感受到聖賢之道的利益。捨了之後是不是什麼都沒有?不是,越捨越多。佛家裡面講的過去生中你捨財,這一生中你就得到財富;今生多捨財,你多做慈善,你的財富只會越來越多,不要害怕。
第一個講歸仁,仁就是愛人,你要多做為人民服務的事情。
第二個是歸「義」,仁義禮智信的「義」。
(二)歸義─義者自利利他
一位美國大學的華裔教授說,人與人之間,乃至父子、兄弟、朋友,其實都是利益交換的一種關係,我看了之後直冒冷汗。
這個問題不是他現在提出來的,早在兩千年前孟子見到梁惠王時就辨明了。梁惠王見到孟子就說,你老人家來我們國家,給我們國家帶來什麼利益?孟子告訴他說:「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為什麼開口就說利益?你講仁義,那是真正最大的利益。為什麼?因為人有了仁、有了義才能夠互利,只利他而不是只想利己,這就是仁。
「利」字本身是一個中性詞,並不是壞的,看你是利己還是利他,利他就是仁義,只利己不利他就是不仁不義。人人都能利他了,這個社會自然就能夠和諧了。
怎麼辦?要靠教育。清朝有一位為世人最佩服的官員─曾國藩先生,他當時是位高權重,做了清朝四省總督,在漢人裡面沒有超過他的,在滿清政府也做到極致了,在職二十年。可是在他死的時候,他家裡只剩二萬兩銀子和家鄉一個老屋,在省裡沒有建過一個房子,沒有買過一畝田地,做官做到這個樣子可謂是清官了。曾先生對他自己的僚屬宣誓:不取軍中的一文錢寄回家裡。數十年如一日,與三國時代的諸葛公是同一風格。
他家裡開銀票行的,當時家裡能夠有一張銀票就是很富有的家族,幾萬兩銀子。對他們家來講,家裡有幾十張銀票是很正常的現象,也不屬於貪污受賄。可是他不用自己的特權,嚴令禁止自己家人從事銀票的購買,所以家裡始終沒有一張銀票。因此,這個家族能夠常盛而不衰。
《大學》裡面有一句話說得好:「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當然,對家而言,也是如此。曾國藩家族不是聚斂財富,而是守著仁義道德。如果家裡有聚斂之臣,一個國家官員只想著搜刮財富、聚斂財富,這個危害比一個偷盜的官員還要更可怕,這會產生民怨。所以國不能以利為利,應該以義為利,真正的利益是講求仁義,社會和諧了,人人都幸福。要是大家都爭利,到最後不僅僅是危機,民怨產生起來就不得了了。
歷史上所謂改朝換代都是因為上下爭利。孟子說:「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爭利國家就危險,真正的君子有大道,這個大道是什麼?就是講仁、義、禮、智、信。既然有了大道了何必還要聚斂?這是一種境界,要我們去真正力行。
(三)歸禮─禮者謙遜自持
第三是講禮,歸禮。回歸到禮儀上來。剛才講到一個人如果奢侈,他就不講禮了。
《孝經》云:「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
我曾經講過兩次《孝經》,一次時間較長,講了四十小時,一次時間較短,講了十二小時,在網上可以下載聽。孔老夫子的行為展現在《孝經》當中,他裡面所說的「道」都是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所以我講孝經的題目叫「古代帝王和諧世界的法寶」。
「在上不驕」,是指當官的、富貴的人,在高位不驕慢,那麼處在高位也不危險。這是很顯然的,驕奢就會有腐化,就會有危險。高而不危才能夠常守貴,才能保護你的官位,像曾國藩先生做了二十多年高官,實在不容易。
我們很歡喜看到國家領導人真的做到這一點了。溫總理在一次對外講話裡面表現出誠敬謙和的態度,說:「感謝人民對我的信任,我是一個普通的人。」做到了「在上不驕」。
「制節謹度,滿而不溢」,你能夠節儉,能夠修身,能夠自己控制自己的私利和欲望,能夠謹慎,雖然富足,但是不會溢出來,就不會破家,不會有危機。「滿而不溢」才能夠常守富。溢是什麼?驕奢。
世界上第二大富翁巴菲特常常做慈善事業,自己生活也是非常節儉的。他慈善捐款總額已經達到三百七十億美元了。在一次電視專訪中,我們才了解到他的生活:他現在還是住在五十年前所買的一棟房子,三間房的house,沒有籬笆,沒有圍牆,更沒有保全。他自己親自開車,沒有司機。他雖然擁有全世界最大的私人噴射飛機公司,但是自己從來不搭私人噴射機。他從來不參加上流社會的社交活動,每天的休閒生活是吃點爆米花看看電視。從來不帶手機,桌上也沒有電腦,不發電子郵件,這是滿而不溢。你看這麼富有的一個人,生活都這麼節儉,所以我們能想到他能夠保持他的家業長久不是沒有道理的。而他最難得的是能夠多做佈施,他把80%~90%的財產都捐作慈善資金,用來做慈善事業。
友成基金會介紹裡的結束語也引用了他的一段話:
「人生在世能夠在自己能力所及的時候對社會有所貢獻,同時為無助的人尋求及建立較好的生活,我會感到很有意義,並視此為始終不渝的職志。」
有千金之產者必然是千金人物。真正富有的那個人,他肯定有一定的德行。這個德行其實是佈施,是做慈善的習慣,所以他這一生富貴。
世界首富比爾‧蓋茲在好幾年前曾經和巴菲特見過一次面。第一次見面,本來蓋茲認為巴菲特先生是一種「另類」,沒有打算跟他見很長時間,安排了半個小時。結果兩個人一談,談了十個小時,蓋茲也成了他的信徒。蓋茲自己表示,只留給他的子女一千萬美金的資產和一座價值一億美元的房子,對他的財產來講,這是小意思,其他財產全部捐給慈善事業。所以,我們看到這些大富長者,還有我們講的真正的貴人,都有一種內在的德行,這就是不驕奢,而能夠多做慈善,多幫助別人,這是人生的意義之所在。
「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裡面講到:以艱苦奮鬥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為艱」。我們的生活所用的東西來得不容易。在每天吃飯的時候我都念一段感恩詞:感念父母養育之恩,感念師友教導之恩,感念農民辛勤工作,感念同學的互相幫助。常常有這種感恩的心,人才不至於驕奢。
剛才我們講到的地球污染,絕大部分的原因是過分地消費,甚至是浪費。在我們浪費的同時,世界上有十億人口在挨餓,所以我們應該節儉。我們能為地球做一些什麼?這裡提幾個建議給大家做參考。
歸禮生活的幾條建議:
1.吃素。要知道每生產一公斤肉類要排放出34.6公斤二氧化碳,相當於開車出門三個小時的排放量。如果你能夠吃素,就可以節約能源,可以降低能量的浪費,幫助減輕溫室效應。
2.做廢物的回收。把一些不用的紙張、一些垃圾進行分類處理,節省能源就是減少污染。
3.安裝太陽能熱水器,少用電,多用太陽能。
4.節約水資源,洗果菜、刷牙、洗臉的水,不要讓它流走。人現在對水的消耗量已經是驚人了,有一句話讓我們聽了之後心驚膽顫,說:「地球上的最後一滴水是人類的眼淚。」
5.少開車、少使用摩托車,出門的時候應該多走路,騎自行車,利用大眾運輸系統,以減少能源的消費和氣體排放。
6.盡量走樓梯而不搭電梯;隨手關燈,關閉不必要的電器能源;買節能的電器,使用節能燈泡;少用冷氣,盡量地節省電能。
我自己是怎麼做的?用紙盡量地把空白處用掉再回收。當然我們不是要求每個人都這麼做,我也是跟別人學的,把很多的紙,用過的,其實包裝內部是空白,剪開之後做我們的便條紙。
7.在飯店裡面點菜要恰到好處,不要過量。
8.出門如果能自己帶筷子、水杯,不要用免洗筷,節約木材。
9.飯店裡,我們的毛巾、床單盡量重複使用。
這些只是一些小小的提示,幫助我們建立一個節儉的習慣,這是一種德行。
(四)歸智─智者把握根本
第四個歸智。智慧是什麼?懂得抓住根本。人如果是不懂得抓住根本而盲目地去追求利益,往往是利令智昏。賺到的錢也會因為沒有智慧而不知道怎麼用。所以,智慧是什麼?教我們能賺錢,也能花錢;該怎麼賺,該怎麼花。
這個根本是什麼?《大學》講:「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一個君子首先講的不是財力,而是德行。為什麼?因為有了德行就有人來追隨他,幫助他。
「有人此有土」,過去是農耕社會,土地是最重要的資源,現在泛指一切的資源、資本,幫助你生產,幫助你發展。
「有土此有財」,財富就來了,你的投入就有了回報。
「有財此有用」,關鍵是會用。怎麼用?又反過來幫助你去行德,這就是所謂的以財發身,這是仁者。
那小人正好倒過來,他先追求財富,把德行毀了,德行毀了之後,財也不懂得怎麼用。這使得他自己在物欲追求當中既喪失了德行,也減損了福報,最後結果很可能會是身敗名裂。
佛門一位大德憨山大師,有《憨山大師勸世文》:
榮華終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
老病生死誰替得,酸甜苦辣自承當。
人從巧計誇伶俐,天自從容定主張。
諂曲貪嗔墮地獄,公平正直即天堂。
所以,很多時候在我們不斷地向外爭利的時候,需要退一步海闊天空,回頭想想人生的意義是在哪兒?這是根本的智慧。
序言
歷來中華文化都是中華民族的靈魂,也是中華民族團結一心、不斷進步、走向繁榮的精神支柱和智慧泉源。
年輕的鍾茂森博士,響應國家的號召,聽從母親和恩師乃至時代的召喚,毅然捨棄終生金融教授的職位,從海外返回國內,貢獻一己力量,並迅速成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隊伍中的一位優秀踐行者。
鍾博士志在聖賢,以天下為己任,自西元2006年底重新做學生,師從淨空老教授,師志己志,淡泊名利,專心修學儒釋道三家經典,並遵循古訓「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在錄影棚內錄製了一千多個小時的講習報告,透過網路音頻、視頻,向愛好傳統...
目錄
序 言
一 金融危機的省思和出路:大變局下找尋中國精神
二 道義拯救商業危機:中華商業倫理世紀重建之路
三 八榮八恥:明道德、知榮辱
四 百善孝為先
五 淺談青年應有的美德:孝與戒淫
六 為和諧世界培養君子儒
後 記
序 言
一 金融危機的省思和出路:大變局下找尋中國精神
二 道義拯救商業危機:中華商業倫理世紀重建之路
三 八榮八恥:明道德、知榮辱
四 百善孝為先
五 淺談青年應有的美德:孝與戒淫
六 為和諧世界培養君子儒
後 記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