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民正處於普遍焦慮、不滿與紛亂的時刻,作者以人文關懷心情,苦心體會台灣當前的種種亂象,寫成《背叛-推倒卸責、貪婪、忌恨的高牆》一書。
是誰故意看不見台灣?
是誰才有背叛的權利?
誰是台灣永遠的支撐?
我們應該如何背叛?
有哪些滋養?
有哪些能力?
台灣才有出路?
這一連串的問題在《背叛》一書都有答案。
支撐台灣的永遠是平民,有一股集體向上的心願:以當責為檢視點,背叛,推倒卸責、貪婪、忌恨的高牆。
當前,我們的出路不在政治,也不在經濟,而在於意識價值的抉擇:從主宰分配轉向主動分享。主動分享就是個人、社會生態與自然生態相互依存,不再是相互剝奪、凌虐與控制。
無論政黨如何輪替,我跟你一樣,都是耕耘於這美麗寶島家園的園丁,在這家園的需要上,履行我們的責任,以巧思和巧手為台灣編織嶄新的未來。
讓我們相互輝映,無論在山坳或海邊,多走幾步路,多搭幾趟車,播下一顆顆盼望的稻子。這樣,有一天,映照在我們眼簾的是,一大片成熟的金色稻田,秋風蕭瑟不再,卻是徐徐吹來,稻田裡迴盪著我們的歡呼,一代又一代地傳唱著我們的故事。
本書特色:
一.2014開卷好書獎-年度好書‧翻譯類,第三本年度好書
《為什麼上街頭?新公民運動的歷史、危機和進程》
The Democracy Project 商周出版
推薦理由:2014年的台港街頭充滿公民運動能量,太陽花翻過立法院牆頭,黃傘點點佔領中環,本書中譯來得正是時候。人類學家反思「佔領華爾街」運動的背景始末、分析新自由主義加劇的分配不正義,提醒我們民主不止於代議政治,而是對政治共同體的重新想像與持續實踐。
(藍佩嘉)
新公民運動正在擴散。
《背叛-推倒卸責、貪婪、忌恨》一書的出版,正是適逢時機。
《為什麼上街頭?》是介紹新公民運動的誕生、發展,而《背叛》
一書主題是為什麼台灣人民上街頭,不但陳述台灣所有的亂象,
說出人民的痛苦、心聲,而且提出解決方案,為台灣找出路。
二.當下的台灣人,需要的是有同理心、有慰藉、有心靈交流的作者。
作者在「致讀者的信」中,讓讀者感到溫馨,並捐出所有的版稅,全數購買圖書送給偏遠地區,亟需圖書的學校和孩子們,讀者能體會作者的愛心和對台灣土地及人民的熱愛。
三.作者在〈自序〉一篇,以書信方式寫給他的孩子們-謙謙、鴻鴻和安安,《背叛》一書是為他的孩子們而寫,也是對台灣下一代而寫,讀者讀了《背叛》更有親切感,和作者有心靈的交流。
四.作者在〈後記〉中以「當背叛成為權利,出路就是責任」為題,寫出面對紛擾,是親子勵志好書。
【P.299】
智慧是所羅門王(Solomon)最重要的人生價值。所羅門接掌以色列王位時非常年輕,不求財富與長壽。他向上帝禱告時說:「我的上帝啊,雖然我年輕,不知道怎樣治理國家,你還讓我繼承父親做王,…,求你賜給我一顆善於識別的心,能判斷是非,…。」這樣,上帝因為他的要求而喜悅,不但賜給他智慧,也因為他有智慧,進而擁有財富與長壽。所羅門豐富的智慧讓他能夠成功的治理國家。其實,每個人都需要智慧,也企求智慧。智慧的獲取,要從認識人開始,從自我開始,到與他人相處,到貢獻社會,到實現理想價值,無處不充滿智慧。
智慧就是有能力用學到的知識與經驗做正確的價值選擇。有了智慧,就能恰如其分地與自身及自身之外的現實發生關係,而這些現實包括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文化、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美國教育學者杜威(John Dewey)說:「教育本身就是一種生活的歷程」;「是一種經驗的重組和改造的歷程」及「教育即是生活」。因此,可以說,教育旨在使人獲取智慧。生活中的智慧始於自覺。故而,可以說,教育即是使人自覺,並有能力和他人、社會、文化與大自然互動,而產生共融共存的歷程。例如,如何和自己好好相處?如何和別人好好相處?如何健康地生活?
如何發展自己的潛能?如何當一個稱職的子女、父母、員工或老闆?如何擁有和諧的家庭生活?如何維持生活步調的平衡等成為一個「人」的把握,以及對於各種生命異化現象的預防與自我超越。
【P.306】
孩子們,情緒智商是最重要的人生學習。著名的成功學專家卡內基(Dale Carnegie)說:「一個人的事業成功,只有15%是基於他的專業技術(智力智商),另外的85%要靠他與人相處和合作的能力(情緒智商)。」情緒智商是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第三張通行證。一九八九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一次以「面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為題的國際研討會上,學者專家就已提出二十一世紀的工作者,必須具備三張教育通行證:學術性的通行證(學位文憑);職業性的通行證(專業證照);非智力通行證(善於樂觀、負責、溝通、尊重、規劃、組織、統整等情緒力 )。
作者在(後記)最後一段寫出他的展望和信心:
孩子們,呼喚你們的年輕朋友一起來吧!讓我們同心協力,重新凝聚一股集體向上的巨浪,推進著我們的共同能量和信心。若想要背叛台灣各種亂象,就要涵養當責的能力,推倒卸責、貪婪、忌恨等高牆,萬萬不要重蹈我們所背叛的各種亂象。要台灣改變,就要把你、我當成這個改變。把我們共同的看見,透過網路分享,傳達給親朋好友,好讓我們深愛的國家—中華民國,共同生活的園地—台灣,能再度昂首闊步。
作者簡介:
吳榮鎮
學歷: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法學博士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法學碩士
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分班
東吳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考試:高考一級考試一般行政大陸工作科及格
經歷:教育部教育委員第三組主任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專員
哈佛大學專案訪問研究
大仁科技大學副教授
國中、高職英語教師、組長、主任
金屬製品公司員工
主要著作:
《中共義務教育》(台北:師大書苑,一九九二)
《大陸教育行政與組織文化》(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一九九三)
《當代中國大陸教育法與判例》(台版:心理出版社,二○○七)
《教育價值取向論-台灣教育往何處去?》
(屏東:香遠出版社,二○一○)
《Language and Culture-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屏東屏東:香遠出版社,二○一○)
章節試閱
試讀篇 (一)給讀者的信
敬愛的讀者們:
這是一本寫給我孩子們的書信,因為他們和大多數的年輕人一樣,刻正處在窮爸爸的抱怨和富爸爸的激勵之間。窮爸爸總是抱怨:「孩子,別癡心妄想了,我們要從窮的陰影中翻身得耗盡數個世代的努力甚至是好運才有可能;但是那些生在富有人家的子孫,卻能不費吹灰之力的保有經濟上的優勢。」;富爸爸的激勵是:「孩子,機會永遠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我們雖生不逢時,但是不要忘記:多一點盼望和努力,就有幸福的生活。我們都有機會選擇做一個富人,那麼我們每天得為我們的選擇而努力。不要給人生種種困境給絆住,總要時時刻刻為自己做好準備與認真執行。」
時值九合一選舉,國民黨慘敗。您是否會跟我一樣,憂心年輕人將何去何從?在這紛紛擾擾的時候,想著:無論政黨如何輪替,支撐台灣的永遠是平民,我跟您一樣,都是耕耘於這美麗寶島家園的園丁,有一股集體向上的心願:在這家園的需要上,履行我們的責任,以巧思和巧手為台灣編織嶄新的未來。
為了感謝您購買《背叛--推倒卸責、貪婪、忌恨的高牆》這本書,我捐出所有的版稅,全數購買圖書送給偏遠地區,亟需圖書的學校和孩子們。我特別邀請國內推動閱讀教育最有力道的推手,又廣受社會人士尊敬的洪蘭教授,為我安排最需要的學校來捐贈。
感謝有您的參與,讓我有機會圓了這些年來的兩個夢:
感恩這紛紛擾擾的時代,支撐著我完成本書。寄望:拋磚引玉。讓我們背向「孤芳自賞」轉向「相互輝映」,努力為寶島家園鋪陳一條通往善和幸福的道路。
參與推動閱讀事工,無論在山坳或海邊,走幾步路,搭幾趟車,播下一顆顆盼望的稻子。這樣,有一天,映照在我們眼簾的是,一大片成熟的金色稻田,秋風蕭瑟不再,卻是徐徐吹來,稻田裡迴盪著我們的歡呼。
讓我們共同期待著:這美麗寶島家園的未來,充滿著你、我彼此的關係,流動著我們的故事,一代又一代傳唱著,把台灣人的價值重新贏回來。
吳榮鎮謹誌
試讀篇(二) 周祝瑛推薦序:屏東偏鄉到台北博愛特區
周祝瑛(政大教育系教授 教改論壇執行秘書)
不久前,筆者曾撰文探討教育可以翻轉從屏東偏鄉到台北博愛特區學生的命運,主要靈感來自一個不甚醒目的新聞:「教育部一〇三年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創新應用」優勝團隊名單出現了,包含一所來自全村沒有一家便利超商的偏鄉代用國中,以及一所來自台北中正特區的著名女高,當兩邊的孩子一起上台領獎時,許多人在思考:透過教育,真的可以縮減社會不公與貧富差距嗎?
吳教授「背叛—推倒卸責、貪婪、忌恨的高牆」這一本著作,是透過半自傳式的題材,寫給他孩子們的書信,述說台灣這塊土地和他的生命故事。一開始即提出小時候在偏鄉學習的各種艱困狀況,內容十分引人入勝,見證了透過教育,真的可以縮減社會不公與貧富差距,而後帶領作者步入時光隧道,隨著他服兵役與社會工作的經歷,表露作者自身成長經驗,反映台灣社會:為何從大陸撤退時的巨浪世代,所匯集的一股集體向上提升的力量,如今卻逐步走向焦慮、背叛的世代。本書藉由時事與社會問題,逐一描繪與分析台灣的政治、經濟、司法、人性、教育與知識分子等,各個方面的現象與問題,更經由許多實際案例,說明這些所謂「背叛」的背後原因。
吳教授以慣有的犀利筆鋒,苦口婆心的向他的孩子們點出台灣社會的發展軌跡、面臨挑戰與可能的出路。書信中不但充滿知識分子「憂國憂民」之心,甚至在最後一個部分還點出「跳脫平均主義」與「幸福不能靠制度」等語,猶如暮鼓晨鐘。在對照當前大學擴招後,使得台灣18~22歲的人口中,約有70%的人可以上大學,這個數字高於歐美國家,僅次於韓國,居世界第二位,但相對也帶來許多後遺症,包括:大學生高失業率及部分大學生缺少學習熱情與生涯自覺等問題。作者透過書信中許多案例,提出不少頗發人深省的觀點。
這本書的及時出版,正可用古人所謂「風雨如晦、雞鳴不已」來說明作者對於台灣社會的關懷、熱愛與隱憂,尤其在台灣剛剛經過「九合一選舉」的洗禮,書信中許多灼見,正好足以相互輝映。無論政黨如何輪替,支撐台灣的永遠是平民,透過這本書,應可再匯集一股向上提升的力量,推倒卸責、貪婪、忌恨的高牆,繼續找尋台灣人的價值與良知。
試讀篇(三) 何進財推薦序:倒了不要白白站起來
何進財(教育部前訓育委員會常委)
笛卡兒說得好: 讀一本好書,就可以跟一位高尚的人對話。時值九合一選舉國民黨慘敗,相信有很多人會擔心台灣將何去何從?德川家康的名言:「摔倒了不要白白站起來,看看地上有沒有東西可撿,撿完再站起來」,挫折不必洩氣,記取教訓並向成功者學習才是正途,因為經驗是最好的老師。「背叛--推倒卸責、貪婪、忌恨的高牆」匯集許多寶貴的經驗與智慧,是一本值得生活在台灣,關心台灣的同胞一起來研讀的好書。
榮鎮將其長期對台灣的關注,思索與研究,秉持學術良知,以跳離黨派的宏觀眼光,以書信的方式給他的孩子們,述說台灣必須面對的諸多問題,旁徵博引佐證資料,以無比的信心與勇氣,說出身為農村子弟也是道地台灣人的真心話,除論述當前台灣的亂象外,更指引台灣的明確方向與出路。不論您屬於哪個政黨?哪個職業?哪個世代?喜歡與否?請以台灣人常掛在嘴邊:「相互漏氣,求進步」有則改之,無則嘉勉的心態視之,以利人又利己大家都歡喜的胸懷,積極轉念,正向思考,參酌書中的訊息,除要埋頭苦幹,樂觀進取外,還要抬頭看看,掌握人生方向,期從自己能為、該為、當為的部分做起,推倒「卸責、貪婪、忌恨的高牆」,重新贏回惜情、惜緣、惜福、善良、勤奮、熱情的台灣人精神,好讓我們深愛的台灣,能再度昂首闊步。
有怎樣的家長就有怎樣的孩子;有怎樣的老師,就有怎樣的學生;有怎樣的教育,就有怎樣的人民;有怎樣的人民,就有怎樣的國家。榮鎮引述教育改革所帶來諸多亂象,我也有責任,猶記得當年四一〇教改運動前後,擔任教育部社教司長,常因教改會議而參與討論,我不反對教改,引用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向教改諸公及長官們,力陳全面性的廣設大學是弊大於利,升學大門打開,如何因材施教才是重點,如果學生沒有興趣,學校未能善盡培育人才之職責,人人讀大學不但浪費教育資源,更會耗費青年學子的生命,國家也會有無才可用的窘境,因為人人升學,基礎的技術人員不足怎麼辦?高不成、低不就的失業大學生所帶來的社會問題該由誰來承擔?當年我大呼疾呼,倡議增設專科補教,利用假日夜間上課,自給自足,聘用有實務經驗的企業界人士授課,提升員工素質學技術層級,對個人、學校、企業、國家四贏的政策,卻未獲教改人士的認同,感慨自己的溝通能力不足,人微言輕!感慨良多!
試讀篇(四)李振清推薦序:點燃暗夜的慧炬,照亮無盡的未來
李振清(世新大學退休客座教授/人文社會學院院長、國立台灣師大前英語系教授)
(教育部前國際文教處處長、駐美國代表處前文化參事兼文化組長)
十二月十四日收到教育部前老同事吳榮鎮兄寄來的《背叛 – 推倒卸責、貪婪、忌恨的高牆》書稿時,我一時為這醒目且具有時代震撼性的標題愣住了。翻開目錄頁,耀眼的「巨浪的世代」、 「焦慮的世代」、「背叛的世代」,與「台灣出路」,彷彿讓我在這二十年來所批判的失落之台灣政治、社會、教育、道德倫理與國際化思維的焦慮,找到了知音一般。我於是放下手頭上正在審查的論文和學術計畫資料,一口氣把這本發聾振聵的警世好書讀畢,有著萬般感慨,因為書中所分析與批判的當前台灣亂象,正是我二十年來所覺察到的未來危機。
博學多聞的榮鎮兄,以類似「麥帥為子祈禱文 」(A Father's Prayer - by General Douglas MacArthur)的語氣,期待他的孩子能有勇氣在這「紛亂敗壞,幾無是非」的時代裡,要「剛強壯膽」,以道德、勇氣、當責、眼光和格局等素養,走出背判的時代,也為自己和社會闖出一條新路。這種情懷,正與麥克阿瑟將軍為愛子的祈禱互為表裡:「主啊!祈求你,使他成為一個勇敢的人,要讓他面臨困難與挑戰的磨鍊和策勵。」榮鎮兄這種對孩子的期許,其實也是對台灣整體社會苦口婆心的理性呼籲。
其實,榮鎮兄是藉由對孩子的鼓勵,正如高舉智慧的火炬,在暗夜中暮鼓晨鐘般地告誡大家,尤其是年輕世代:當前台灣正面臨卸責、貪婪、忌恨等迅速滋長的意識,以致社會走向群體盲思而不自覺。到頭來,台灣將在全球進步與國際競爭中被邊緣化。影響所及,沈迷於網路與虛擬世界的青少年,更因缺乏人生經驗,與礙於無法明辨是非而趨於消極頹廢。這也是為什麼早在一九五〇年代,哈佛大學第二十一任校長James B. Conant在「對哈佛大一新生的演說」(Address to Freshmen in Harvard College)中,剴切而明確地指出,高等教育的目標,是要培養新鮮人進入大學後,從教授們學會「獨立判斷、客觀思考、創新理念、分辨政治家與政客,以及邁向國際」等基本能力,藉以學成後惜福並造福人群。
James B. Conant校長對大學新生的懇切呼籲,更凸顯了雕鏤在哈佛校園西邊高牆上兩句警語的教育核心價值:
Enter to grow in wisdom.
Depart to better serve thy country and thy kind.
進入大學增長智慧。
畢業後為國為民謀福祉。
這裡的wisdom是泛指廣大多元的人生智慧。其中大學生應要學會的「為國為民謀福祉」之教育功能,不免令人感到榮鎮兄在書中所闡述、痛批的「異化的教育價值」之災難,以及其他相關效應,包括群眾運動主導教改、政治人物(尤其是中央民代)的價值觀與民眾仿效、道德分別的背叛、本土化的文化霸權與金權政治,以及分裂的人格等。瞭解榮鎮兄所指陳的這一系列教育的核心危機,知識份子才能在這價值扭曲的社會中,秉持良知與良能,設法為台灣重振《亞洲四小龍》所標榜的過去榮景。
榮鎮兄在本書中,從蘇格拉底的「法律正義」,和柏拉圖的「德行生活」、亞當∙史密斯的「信任、誠實和責任」,到彼德∙杜拉克的「績效評估」,仔細地介紹他們被現代台灣社會所遺忘的核心價值。接著再分析廣設高中大學所造成的台灣教育惡夢。這也是為什麼台灣會在近二十年引爆一連串卸責、貪婪、忌恨的原因。影響所及,造成今天台灣社會中衍生了政黨惡鬥、關說文化、食品安全、公共安全、十二年國教、太陽花學運、官員貪瀆以及媒體危害等空前危機。
教育是建構並振興國家社會的根本,也是貫穿《背叛 – 推倒卸責、貪婪、忌恨的高牆》核心理念的主軸。今(二〇一四)年應邀來台灣發表演說的法國經濟學大師、全球暢銷書「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作者托瑪.皮凱提也是榮鎮兄仔細討論的對象在皮凱提與企業、學界討論成長與社會不公平現象時,一致都認同「教育」是解決不公平社會問題的重要關鍵。皮凱提更具體指出,教育是台灣、中國、韓國等國家追趕上歐、美先進國家的因素。這一針見血之論,不但見證於哈佛大學教授傅高義所著的《亞洲四小龍》,與柏克萊加州大學高隸民(Thomas B. Gold)所津津樂道的「台灣奇蹟」,更凸顯於出身三級貧戶的台灣之子可以經由教育而翻轉,成為民主社會的領導人之事實。
「教育改變社會」的關鍵,也出現於非洲貧窮農村出生的現任賴比瑞亞女總統瑟莉夫。經過艱辛的掙扎,與後來的哈佛大學之經濟專業教育,她成為領導賴比瑞亞逐步踏出長期內亂與赤貧,並以無比毅力團結國人對抗伊波拉病毒的肆虐。
可惜我們的「台灣之子總統」 與賴比瑞亞總統瑟莉夫命運大不相同。最主要的原因是近代台灣教育忽略了經濟學始祖,《國富論》作者亞當∙史密斯所強調的廣義教育之核心觀念:「道德情操理論」(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與放諸四海皆準的「同理心」(sense of empathy)。
在「亞當∙史密斯論教育」(Adam Smith on Education) 一文中,學者凱恩(E. D. Kain) 引用《國富論》的內容,證明史密斯強調教育在經濟發展與社會公平正義所扮演的關鍵角色。這道理也說明了為什麼《背叛 – 推倒卸責、貪婪、忌恨的高牆》這麼吸引我的原因。
台灣在八十年代時期的經濟繁榮、國際化教育、工商業跨國發展、社會進步、安定與和諧,曾在九十年代被前美國教育部部長芮理查(Richard W. Riley)譽為世界的典範、美國學習的標竿。可惜好景不常,《亞洲四小龍》中的韓國和新加坡如今已經取代了台灣的領先地位。原因無他,影響台灣經濟發展與國家安定的正念教育工程,在民粹猖獗與非理性的泛政黨惡鬥中,已經成為缺乏公平正義的犧牲品。年輕世代也有樣學樣,逐漸迷失在這背離亞當∙史密斯,與托瑪.皮凱提所強調的「教育是關鍵」之社會中。就事實而論,近代台灣,成是教育,敗也是教育。
榮鎮兄在第十六頁所臚列的最近台灣驚悚社會現象,不但暴露當前不少台灣富家子弟價值觀的扭曲、社會風氣的丕變,更凸顯全民教育的亟需反思與強化的迫切性。當前的台灣社會好似英國大文豪狄更斯筆下所描述的世界:「最美好、光明的時代;也是最惡劣、黑暗的年頭。」台灣在國際間一直被譽為維繫中華文化的唯一淨土,同時也以「最美的風景是人」被大陸遊客讚美不已。然而,當廣設大學所造成的高等教育品質日益衰退,以及二十年教改廢除國、高中「生活與倫理」和「公民與道德」課程後,台灣社會兩極化的變質益趨明顯。在政府與民間積極求新求變、追求現代化與全面國際競爭力的努力中,人民的素養與倫理道德觀念,反而日益淪落。透過《背叛 – 推倒卸責、貪婪、忌恨的高牆》,我們可以得到全部的確切答案。
德國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一八四四-一九九〇)有一句名言:「痛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力」。《背叛 – 推倒卸責、貪婪、忌恨的高牆》雖然為榮鎮兄的孩子而寫,但其實是呼籲台灣的知識份子要起而行,以各種可能的作為和途徑,努力把台灣從「卸責、貪婪、忌恨」的狂潮中挽回。
《背叛 – 推倒卸責、貪婪、忌恨的高牆》讓我回憶起一九八三年當美國經濟衰退時,雷根總統引用了芝加哥詩人桑德柏格的一句言來激勵國人:「當前我們迫切需要的是『夢想、信心、行動』。」的確,最壞的時代,也有可能成為最好的時代。現代英文有一句流行的話語:We have got to do something now!!!,意味著大家「該起而行動」-為拯救台灣而努力。這也是《背叛 – 推倒卸責、貪婪、忌恨的高牆》這本人人必讀之精采好書所揭櫫的深層意涵。細讀該書,大家必然會有點燃當前暗夜的慧炬,照亮台灣無盡未來的同感。
試讀篇(五)教育的背叛 缺乏平凡的典範
孩子們,欺騙作假不只發生在成人世界,在各級學校也很普遍。一九七八年的南部某師範學院,學校教室的每張桌椅都被學生們寫了密密麻麻的小抄。這個培育中小學師資的搖籃,竟然如此蒙塵,這些學生畢業之後擔任中小學教師,教學中有可能誠實不欺騙嗎?又如何作為學生的楷模?二〇〇三年天下雜誌做了一個學生品格教育大調查,發現:為了成功,可以不擇手段嗎?我們的孩子說:是的。超過七成的國中生曾作弊,年紀愈大,做過的人愈多。更令人怵目驚心的是,只有不到五成的人認為,作弊是絕對不可以犯的錯誤。
張慕皚牧師的見證,說明了台灣欺騙作假文化的普遍寫照,以及家庭教育的困境。他說:「有位母親自小教其子誠實做人,兒子十四歲那年,其父駕駛不小心得了違規罰單,結果由交通部的親戚代為說項,免繳罰款。兒子十五歲時,隨母親到超級市場,眼見母親泊車時碰壞了車尾,卻訛稱被他人撞壞了車尾,結果得到保險公司相信獲得賠償,自己並無任何損失。兒子十六歲時,聞得祖父和叔父閒談,謂早年在買賣汽車的黑市交易中獲利甚豐,可使家道致富。兒子十八歲時,入學一所著名大學,又透過虛報所得為弱勢家庭而獲得一筆助學金;豈料,讀畢大學一年級,卻因考試作弊而被開除學籍。當母親責怪兒子糟蹋了家人的心血、金錢時,竟毫不察覺這家庭的燈沒有燃亮,沒有給年青人立下良好的榜樣。」
孩子們,動人的謊言使真理轉彎,誠實帶來幸福。卡繆(Albert Camus,一九一三~一九六〇)是法國當代文學家,一九五七年諾貝爾文學得主所說︰「真理像閃電一樣令人目眩,但謊言則像美麗的落日餘暉,使一切都顯得更動人。」德國社會學家韋伯(Karl E. Weber)於一九〇五年出版的《基督新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論及文化對經濟生活的影響。他認為:文化創造了經濟行為的特定模式。資本主義在歐洲興起,原因並不止於科技而已,還須有心靈和精神的文化條件,而心靈和文化精神就是基督新教教義所教導的,包括誠實、可靠、合作,責任感及奉獻的精神。誠實等基督新教的教義,作為基督徒社群生活及商業行為的價值觀,開啟了信任的社會網絡。因此,在美國有很多商人做生意的時候,都喜歡介紹自己是個基督徒,目的是要建立誠實可靠的商譽,為自己的產品利潤加分。韋伯的基督新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相關論述,在西歐及一些拉丁美洲國家都得到證實,因為,誠實、可靠、合作,責任感及奉獻的基督精神文化,是極為珍貴的社會資本,可以為任何社會,包括為台灣帶來有效能的政府、企業與人民的財富。
孩子們,誠實、可靠、合作,責任感及奉獻的精神,就是社會倫理。每個人從來不能孤獨的存在,每個人都是社會倫理關係的總和。台灣人之所以能生存迄今,是因為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國家、人與自然的相互關係,有其應遵循的倫理。倫理的價值是維繫國家、社會、生態秩序的機制,人與人、社會、生態的關係也因此有互動的義務與期待關係。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說:倫理這個名稱是指:我們關心良善行為。我們覺得有義務不僅考慮自己個人的幸福,而且也要考慮他人其社會整體。
試讀篇(六)後記:背叛成為權利,出路就是責任
面對紛紛擾擾的台灣,我們所有的「背叛」都要以「當責」為檢視點。「當責」的「背叛」不只是回顧當下社會生態與自然生態的樣貌,更是前瞻的意識價值抉擇:我們已經來到了一個歷史的岔口,背叛或姑息。
姑息,就是我們繼續容忍舊有的意識價值,以消費和掠奪,「讓別人不能生活的方式來生活」、「讓別種生物不能生存的方式來生存」。
背叛,就是以新的意識價值重新看待自己、社會和自然生態。不以消費和掠奪、積蓄最大的財富、地位和權力為目標,改以「讓別人也能生活的方式來生活」、「讓別種生物也能生存的方式來生存」。
背叛,是抉擇、是權利、是責任,更是出路。台灣出路的關鍵,不是政治、也不是經濟,而是「意識價值」的抉擇。意識價值是檢視我們背叛原由之所在,經由意識價值的選擇來演化我們的未來,願意承擔抉擇後果的責任。意識價值的抉擇,就像插花藝術和園丁一樣,選擇插花或花園佈局的方法比花材的質量更重要。
孩子們,要為台灣亂象找出路,走出背叛的時代,我們唯一的意識價值選擇是,從「主宰分配」轉向「主動分享」演化。「主動分享」就是個人、社會生態與自然生態相互依存,不再是相互剝奪、凌虐與控制。「主動分享」就像插花藝術用很普通的花材,佈局美麗的盆景。盆景之美,來自每朵花主動分享的相互關係;「主動分享」也像園丁在花園的佈局,種植各種花草,每株花草相互輝映的花團錦簇。個別花朵或花草再怎樣艷麗嬌貴,都無法勝過盆景或花園「美美與共」的整體、大器與美麗格局。
孩子們,我們每個人都是藝術家,都是園丁,更是盆景裡的嬌貴花朵,和花園裡的豔麗花草。我們共同的佈局願景是:背叛「孤芳自賞」轉向「相互輝映」;背叛「自私仇恨」轉向「各美其美」、「成人之美」、「美人之美」和「美美與共」演化。
「各美其美」是每個人都能欣賞、悅納和善用自己的資賦,努力為自己闖出一片天。例如,二〇一四年六月「玻璃娃娃」張祈茗,以全系第一名、四年全勤獎的佳績,獲得「德智總成績獎」,畢業於台北城市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她的母親說:張祈茗開朗樂觀、愛接觸人群,常與同學打成一片,畢業前積極謀職,由於她的認真和專注,獲得程曦資訊整合公司的青睞錄取。張祈茗的同學秦少芸說:祈茗樂觀、認真、成績好,是同學眼中的小巨人。張祈茗的故事,應驗了閩南語一句諺語:「人矮只是跤(腳)較短,志氣才來拚懸(高)低。」正是,人不以高矮論成敗,以能否持之以恆來決定將來。
孩子們,「成人之美」是成全別人的好事,有聞善則喜的胸襟,尊重人性尊嚴,能擁抱各族群的價值,即使他們是你的敵人。例如,一九八八年春天,莫三比克首都馬布多的街頭發生一聲巨響,非洲民族大會(African National Congress)首席法律顧問,國際知名法學教授奧比.薩克思(Albie Sachs),被南非政府特務引爆汽車炸彈,失去一隻手背和一隻眼睛。死裡逃生的他在一年以後,堅定地對非洲民族大會的內部成員說:「我們必須禁止自己再把文化當成鬥爭工具。…,我要講句話,很多人會以為我的腦子被炸壞了。但是,我要說:白人是美麗的。」接著他又引用一位莫三比克詩人的話說:「黑人是美麗的,棕色人種是美麗的、白人是美麗的。」薩克思說:「當白人說黑人很醜陋的時候,這句話就顯露出說話者的醜陋。我們奮鬥數十年,就是要對抗、摧毀這種違反人性的醜陋心態。如今為什麼要變成和我們所反對的人一樣?」後來他草擬南非人權憲章的南非憲法,促成南非脫離種族隔離政策,建立公平的法治社會。二〇一四年六月獲得唐獎基金會第一屆唐獎「法治獎」得主。唐獎官方公布薩克思的得獎理由是「肯定他出於尊重人性尊嚴與擁抱各群體之價值,提昇世人對法治之理解,對人權與正義所作的貢獻,特別是他身為行動家、律師、學者、及新憲法之草擬者,對自由民主南非法治之實現,所作的努力。」薩克思成人之美的胸襟,擁抱各群體的價值,成就他是成人之美的典範。
「美人之美」是有能力欣賞和學習別人的長處。「美美與共」是能主動和他人分享和成長。例如,唐獎創辦人尹衍樑,現任潤泰集團總裁。年少時相當頑劣,一九六六年起(十四歲到十六歲半)時被父親送到進德中學,接受感化院般的教育。後來考上成功高中夜間部,再進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以最後一名畢業。二十六歲以後繼續學習,一九八二年從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畢業,一九八六年獲得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博士。尹衍樑總裁和年輕人分享他的人生經驗時說:「我一生都是利用犯錯來學習,我犯了比任何人更多的錯,但我會從中記取教訓,避免重複的錯誤。」被問到他的企業錄用何種特質的員工時,他說:「我所用的人,都是以後有增長潛力的人,另外就是有良好的態度、願意學習,能為企業解決問題的人。…,好的態度就是願意學習、願意與人共事、願意被要求、願意要求別人、願意與人協調、樂於助人。」尹衍樑總裁雖然年少輕狂,行為頑劣,但是,他一路走來,卻能從犯錯中不斷的學習他人的長處。事業有成之後,又捨得分享他幾乎所有的財力,回饋兩岸教育事業,成就了兩岸無數的年輕學子。二〇一二年又設立唐獎,面向全世界,推薦「開路的人」,裨益人類社會永續發展。
孩子們,「孤芳自賞」和「自私仇恨」是台灣出路的絆腳石。為尋求台灣的出路,我們的社會文化應盡速朝向「成人之美」、「美人之美」和「美美與共」演化。只要我們決志,願意從失敗中學得教訓,一切都不嫌遲。我們要永遠記取這個教訓:一九九〇年天下雜誌對菲律賓的描述是「會說不會做的政客,鎮日佔領媒體版面,重大政策法案拖延不決;相對於立法權,行政權薄弱;肯做事的官員受到特權議員的杯葛羞辱。」對照當年天下雜誌對菲律賓的描述,我們必須背叛台灣當下缺乏「當責」的紛紛擾擾又熟悉的場景,並引以為鑒。
孩子們,當責者包括你、我,平民百姓。即便是高官巨賈,也要承擔人類社會永續發展的責任,而不是預先鋪陳一條平坦的道路,讓下一代人失去從挫折中學習成長的機會。例如,年輕時都做過基本工資的美國總統歐巴馬夫婦於二〇一四年六月二十日接受訪問時表示,他們正為兩個女兒尋找最低薪工作,讓她們體會餬口的滋味。第一夫人蜜雪兒說:「我覺得每個孩子都需要嘗試真正辛苦工作的滋味。」歐巴馬也說:「我們正找機會讓她們感受工作賺錢並非一定那麼好玩、刺激和公平,可是大多數人每天都這樣過日子。」歐巴馬夫婦謙卑的人生哲學,以及教育孩子的理念,頗值得台灣寶媽、寶爸們學習。
孩子們,未來的歷史學家將很可能把一九四九年以來的台灣稱作「最自由的時代」,又是「最當責的時代」。「最自由的時代」指的是:台灣人刻正享受有史以來,生活物質最富裕、思想行為最自由、生命安全最受保障的時代;「最當責的時代」指的是:台灣人刻正享受前所未有的背叛權利,從新的意識價值出發,擔負尋求出路的責任。
孩子們,新的意識價值,就是思路決定出路。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說:「心若改變,你的態度跟著改變;態度改變,你的行為跟著改變;行為改變,你的習慣跟著改變;習慣改變,你的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你的命運跟著改變。」影響台灣未來最大的關鍵因素,不是我們的財富和學歷,而是面對台灣種種紛擾問題的想法和態度。因為,想法會決定我們的做法,思路會決定我們的出路。
尋求出路的責任就是:借鑒前人走過的腳步,「背叛」當前「背叛」之所在,以新的意識滋養背叛的能量、合法性及正當性;以積極變革意志尋求出路;以超越的眼光、格局和「當責」的承諾,引導背叛的行動。唯有如此,我們才可能被歷史學家改稱「最幸福的世代」。
孩子們,老爸給你們寫了《背叛—推倒卸責、貪婪、忌恨的高牆》這書信,主要的期待是要讓你們知道:支撐台灣的永遠是平民。無論哪個世代、年齡、職業、性別或族群,都能更緊密地相互扶持,走出一條嶄新的道路。
孩子們,呼喚你們的年輕朋友一起來吧!讓我們同心協力,重新凝聚一股集體向上的巨浪,推進著我們的共同能量和信心。若想要背叛台灣各種亂象,就要涵養當責的能力,推倒卸責、貪婪、忌恨等高牆,萬萬不要重蹈我們所背叛的各種亂象。要台灣改變,就要把你、我當成這個改變。把我們共同的看見,透過網路分享,傳達給親朋好友,好讓我們深愛的國家—中華民國,共同生活的園地—台灣,能再度昂首闊步。
試讀篇 (一)給讀者的信
敬愛的讀者們:
這是一本寫給我孩子們的書信,因為他們和大多數的年輕人一樣,刻正處在窮爸爸的抱怨和富爸爸的激勵之間。窮爸爸總是抱怨:「孩子,別癡心妄想了,我們要從窮的陰影中翻身得耗盡數個世代的努力甚至是好運才有可能;但是那些生在富有人家的子孫,卻能不費吹灰之力的保有經濟上的優勢。」;富爸爸的激勵是:「孩子,機會永遠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我們雖生不逢時,但是不要忘記:多一點盼望和努力,就有幸福的生活。我們都有機會選擇做一個富人,那麼我們每天得為我們的選擇而努力。不要給人生種種困境給...
推薦序
推薦序(一)屏東偏鄉到台北博愛特區
周祝瑛(政大教育系教授 教改論壇執行秘書)
不久前,筆者曾撰文探討教育可以翻轉從屏東偏鄉到台北博愛特區學生的命運,主要靈感來自一個不甚醒目的新聞:「教育部一〇三年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創新應用」優勝團隊名單出現了,包含一所來自全村沒有一家便利超商的偏鄉代用國中,以及一所來自台北中正特區的著名女高,當兩邊的孩子一起上台領獎時,許多人在思考:透過教育,真的可以縮減社會不公與貧富差距嗎?
吳教授「背叛—推倒卸責、貪婪、忌恨的高牆」這一本著作,是透過半自傳式的題材,寫給他孩子們的書信,述說台灣這塊土地和他的生命故事。一開始即提出小時候在偏鄉學習的各種艱困狀況,內容十分引人入勝,見證了透過教育,真的可以縮減社會不公與貧富差距,而後帶領作者步入時光隧道,隨著他服兵役與社會工作的經歷,表露作者自身成長經驗,反映台灣社會:為何從大陸撤退時的巨浪世代,所匯集的一股集體向上提升的力量,如今卻逐步走向焦慮、背叛的世代。本書藉由時事與社會問題,逐一描繪與分析台灣的政治、經濟、司法、人性、教育與知識分子等,各個方面的現象與問題,更經由許多實際案例,說明這些所謂「背叛」的背後原因。
吳教授以慣有的犀利筆鋒,苦口婆心的向他的孩子們點出台灣社會的發展軌跡、面臨挑戰與可能的出路。書信中不但充滿知識分子「憂國憂民」之心,甚至在最後一個部分還點出「跳脫平均主義」與「幸福不能靠制度」等語,猶如暮鼓晨鐘。在對照當前大學擴招後,使得台灣18~22歲的人口中,約有70%的人可以上大學,這個數字高於歐美國家,僅次於韓國,居世界第二位,但相對也帶來許多後遺症,包括:大學生高失業率及部分大學生缺少學習熱情與生涯自覺等問題。作者透過書信中許多案例,提出不少頗發人深省的觀點。
這本書的及時出版,正可用古人所謂「風雨如晦、雞鳴不已」來說明作者對於台灣社會的關懷、熱愛與隱憂,尤其在台灣剛剛經過「九合一選舉」的洗禮,書信中許多灼見,正好足以相互輝映。無論政黨如何輪替,支撐台灣的永遠是平民,透過這本書,應可再匯集一股向上提升的力量,推倒卸責、貪婪、忌恨的高牆,繼續找尋台灣人的價值與良知。
推薦序(二)倒了不要白白站起來
何進財(教育部前訓育委員會常委)
笛卡兒說得好: 讀一本好書,就可以跟一位高尚的人對話。時值九合一選舉國民黨慘敗,相信有很多人會擔心台灣將何去何從?德川家康的名言:「摔倒了不要白白站起來,看看地上有沒有東西可撿,撿完再站起來」,挫折不必洩氣,記取教訓並向成功者學習才是正途,因為經驗是最好的老師。「背叛--推倒卸責、貪婪、忌恨的高牆」匯集許多寶貴的經驗與智慧,是一本值得生活在台灣,關心台灣的同胞一起來研讀的好書。
榮鎮將其長期對台灣的關注,思索與研究,秉持學術良知,以跳離黨派的宏觀眼光,以書信的方式給他的孩子們,述說台灣必須面對的諸多問題,旁徵博引佐證資料,以無比的信心與勇氣,說出身為農村子弟也是道地台灣人的真心話,除論述當前台灣的亂象外,更指引台灣的明確方向與出路。不論您屬於哪個政黨?哪個職業?哪個世代?喜歡與否?請以台灣人常掛在嘴邊:「相互漏氣,求進步」有則改之,無則嘉勉的心態視之,以利人又利己大家都歡喜的胸懷,積極轉念,正向思考,參酌書中的訊息,除要埋頭苦幹,樂觀進取外,還要抬頭看看,掌握人生方向,期從自己能為、該為、當為的部分做起,推倒「卸責、貪婪、忌恨的高牆」,重新贏回惜情、惜緣、惜福、善良、勤奮、熱情的台灣人精神,好讓我們深愛的台灣,能再度昂首闊步。
有怎樣的家長就有怎樣的孩子;有怎樣的老師,就有怎樣的學生;有怎樣的教育,就有怎樣的人民;有怎樣的人民,就有怎樣的國家。榮鎮引述教育改革所帶來諸多亂象,我也有責任,猶記得當年四一〇教改運動前後,擔任教育部社教司長,常因教改會議而參與討論,我不反對教改,引用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向教改諸公及長官們,力陳全面性的廣設大學是弊大於利,升學大門打開,如何因材施教才是重點,如果學生沒有興趣,學校未能善盡培育人才之職責,人人讀大學不但浪費教育資源,更會耗費青年學子的生命,國家也會有無才可用的窘境,因為人人升學,基礎的技術人員不足怎麼辦?高不成、低不就的失業大學生所帶來的社會問題該由誰來承擔?當年我大呼疾呼,倡議增設專科補教,利用假日夜間上課,自給自足,聘用有實務經驗的企業界人士授課,提升員工素質學技術層級,對個人、學校、企業、國家四贏的政策,卻未獲教改人士的認同,感慨自己的溝通能力不足,人微言輕!感慨良多!
推薦序(三)點燃暗夜的慧炬,照亮無盡的未來
李振清(世新大學退休客座教授/人文社會學院院長、國立台灣師大前英語系教授)
(教育部前國際文教處處長、駐美國代表處前文化參事兼文化組長)
十二月十四日收到教育部前老同事吳榮鎮兄寄來的《背叛 – 推倒卸責、貪婪、忌恨的高牆》書稿時,我一時為這醒目且具有時代震撼性的標題愣住了。翻開目錄頁,耀眼的「巨浪的世代」、 「焦慮的世代」、「背叛的世代」,與「台灣出路」,彷彿讓我在這二十年來所批判的失落之台灣政治、社會、教育、道德倫理與國際化思維的焦慮,找到了知音一般。我於是放下手頭上正在審查的論文和學術計畫資料,一口氣把這本發聾振聵的警世好書讀畢,有著萬般感慨,因為書中所分析與批判的當前台灣亂象,正是我二十年來所覺察到的未來危機。
博學多聞的榮鎮兄,以類似「麥帥為子祈禱文 」(A Father's Prayer - by General Douglas MacArthur)的語氣,期待他的孩子能有勇氣在這「紛亂敗壞,幾無是非」的時代裡,要「剛強壯膽」,以道德、勇氣、當責、眼光和格局等素養,走出背判的時代,也為自己和社會闖出一條新路。這種情懷,正與麥克阿瑟將軍為愛子的祈禱互為表裡:「主啊!祈求你,使他成為一個勇敢的人,要讓他面臨困難與挑戰的磨鍊和策勵。」榮鎮兄這種對孩子的期許,其實也是對台灣整體社會苦口婆心的理性呼籲。
其實,榮鎮兄是藉由對孩子的鼓勵,正如高舉智慧的火炬,在暗夜中暮鼓晨鐘般地告誡大家,尤其是年輕世代:當前台灣正面臨卸責、貪婪、忌恨等迅速滋長的意識,以致社會走向群體盲思而不自覺。到頭來,台灣將在全球進步與國際競爭中被邊緣化。影響所及,沈迷於網路與虛擬世界的青少年,更因缺乏人生經驗,與礙於無法明辨是非而趨於消極頹廢。這也是為什麼早在一九五〇年代,哈佛大學第二十一任校長James B. Conant在「對哈佛大一新生的演說」(Address to Freshmen in Harvard College)中,剴切而明確地指出,高等教育的目標,是要培養新鮮人進入大學後,從教授們學會「獨立判斷、客觀思考、創新理念、分辨政治家與政客,以及邁向國際」等基本能力,藉以學成後惜福並造福人群。
James B. Conant校長對大學新生的懇切呼籲,更凸顯了雕鏤在哈佛校園西邊高牆上兩句警語的教育核心價值:
Enter to grow in wisdom.
Depart to better serve thy country and thy kind.
進入大學增長智慧。
畢業後為國為民謀福祉。
這裡的wisdom是泛指廣大多元的人生智慧。其中大學生應要學會的「為國為民謀福祉」之教育功能,不免令人感到榮鎮兄在書中所闡述、痛批的「異化的教育價值」之災難,以及其他相關效應,包括群眾運動主導教改、政治人物(尤其是中央民代)的價值觀與民眾仿效、道德分別的背叛、本土化的文化霸權與金權政治,以及分裂的人格等。瞭解榮鎮兄所指陳的這一系列教育的核心危機,知識份子才能在這價值扭曲的社會中,秉持良知與良能,設法為台灣重振《亞洲四小龍》所標榜的過去榮景。
榮鎮兄在本書中,從蘇格拉底的「法律正義」,和柏拉圖的「德行生活」、亞當∙史密斯的「信任、誠實和責任」,到彼德∙杜拉克的「績效評估」,仔細地介紹他們被現代台灣社會所遺忘的核心價值。接著再分析廣設高中大學所造成的台灣教育惡夢。這也是為什麼台灣會在近二十年引爆一連串卸責、貪婪、忌恨的原因。影響所及,造成今天台灣社會中衍生了政黨惡鬥、關說文化、食品安全、公共安全、十二年國教、太陽花學運、官員貪瀆以及媒體危害等空前危機。
教育是建構並振興國家社會的根本,也是貫穿《背叛 – 推倒卸責、貪婪、忌恨的高牆》核心理念的主軸。今(二〇一四)年應邀來台灣發表演說的法國經濟學大師、全球暢銷書「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作者托瑪.皮凱提也是榮鎮兄仔細討論的對象在皮凱提與企業、學界討論成長與社會不公平現象時,一致都認同「教育」是解決不公平社會問題的重要關鍵。皮凱提更具體指出,教育是台灣、中國、韓國等國家追趕上歐、美先進國家的因素。這一針見血之論,不但見證於哈佛大學教授傅高義所著的《亞洲四小龍》,與柏克萊加州大學高隸民(Thomas B. Gold)所津津樂道的「台灣奇蹟」,更凸顯於出身三級貧戶的台灣之子可以經由教育而翻轉,成為民主社會的領導人之事實。
「教育改變社會」的關鍵,也出現於非洲貧窮農村出生的現任賴比瑞亞女總統瑟莉夫。經過艱辛的掙扎,與後來的哈佛大學之經濟專業教育,她成為領導賴比瑞亞逐步踏出長期內亂與赤貧,並以無比毅力團結國人對抗伊波拉病毒的肆虐。
可惜我們的「台灣之子總統」 與賴比瑞亞總統瑟莉夫命運大不相同。最主要的原因是近代台灣教育忽略了經濟學始祖,《國富論》作者亞當∙史密斯所強調的廣義教育之核心觀念:「道德情操理論」(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與放諸四海皆準的「同理心」(sense of empathy)。
在「亞當∙史密斯論教育」(Adam Smith on Education) 一文中,學者凱恩(E. D. Kain) 引用《國富論》的內容,證明史密斯強調教育在經濟發展與社會公平正義所扮演的關鍵角色。這道理也說明了為什麼《背叛 – 推倒卸責、貪婪、忌恨的高牆》這麼吸引我的原因。
台灣在八十年代時期的經濟繁榮、國際化教育、工商業跨國發展、社會進步、安定與和諧,曾在九十年代被前美國教育部部長芮理查(Richard W. Riley)譽為世界的典範、美國學習的標竿。可惜好景不常,《亞洲四小龍》中的韓國和新加坡如今已經取代了台灣的領先地位。原因無他,影響台灣經濟發展與國家安定的正念教育工程,在民粹猖獗與非理性的泛政黨惡鬥中,已經成為缺乏公平正義的犧牲品。年輕世代也有樣學樣,逐漸迷失在這背離亞當∙史密斯,與托瑪.皮凱提所強調的「教育是關鍵」之社會中。就事實而論,近代台灣,成是教育,敗也是教育。
榮鎮兄在第十六頁所臚列的最近台灣驚悚社會現象,不但暴露當前不少台灣富家子弟價值觀的扭曲、社會風氣的丕變,更凸顯全民教育的亟需反思與強化的迫切性。當前的台灣社會好似英國大文豪狄更斯筆下所描述的世界:「最美好、光明的時代;也是最惡劣、黑暗的年頭。」台灣在國際間一直被譽為維繫中華文化的唯一淨土,同時也以「最美的風景是人」被大陸遊客讚美不已。然而,當廣設大學所造成的高等教育品質日益衰退,以及二十年教改廢除國、高中「生活與倫理」和「公民與道德」課程後,台灣社會兩極化的變質益趨明顯。在政府與民間積極求新求變、追求現代化與全面國際競爭力的努力中,人民的素養與倫理道德觀念,反而日益淪落。透過《背叛 – 推倒卸責、貪婪、忌恨的高牆》,我們可以得到全部的確切答案。
德國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一八四四-一九九〇)有一句名言:「痛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力」。《背叛 – 推倒卸責、貪婪、忌恨的高牆》雖然為榮鎮兄的孩子而寫,但其實是呼籲台灣的知識份子要起而行,以各種可能的作為和途徑,努力把台灣從「卸責、貪婪、忌恨」的狂潮中挽回。
《背叛 – 推倒卸責、貪婪、忌恨的高牆》讓我回憶起一九八三年當美國經濟衰退時,雷根總統引用了芝加哥詩人桑德柏格的一句言來激勵國人:「當前我們迫切需要的是『夢想、信心、行動』。」的確,最壞的時代,也有可能成為最好的時代。現代英文有一句流行的話語:We have got to do something now!!!,意味著大家「該起而行動」-為拯救台灣而努力。這也是《背叛 – 推倒卸責、貪婪、忌恨的高牆》這本人人必讀之精采好書所揭櫫的深層意涵。細讀該書,大家必然會有點燃當前暗夜的慧炬,照亮台灣無盡未來的同感。
推薦序(一)屏東偏鄉到台北博愛特區
周祝瑛(政大教育系教授 教改論壇執行秘書)
不久前,筆者曾撰文探討教育可以翻轉從屏東偏鄉到台北博愛特區學生的命運,主要靈感來自一個不甚醒目的新聞:「教育部一〇三年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創新應用」優勝團隊名單出現了,包含一所來自全村沒有一家便利超商的偏鄉代用國中,以及一所來自台北中正特區的著名女高,當兩邊的孩子一起上台領獎時,許多人在思考:透過教育,真的可以縮減社會不公與貧富差距嗎?
吳教授「背叛—推倒卸責、貪婪、忌恨的高牆」這一本著作,是透過半自傳式的題材,寫給他孩子...
作者序
寫給謙謙、鴻鴻和安安
親愛的孩子們:
這是一本寫給你們的書信,述說著台灣和老爸有關的生命故事。我之所以要寫這書信給你們,是因為我不確定出生在一九八〇年代的你們對台灣和老爸的過往和現在有多少認識?也不確定你們是否一直儆醒著聖經的教導,因為卸責、貪婪和忌恨,而背叛神的故事:一是上帝告訴亞當他可以吃園中各樣的果子,只是分別善惡樹的果子不可吃。後來亞當和夏娃違背神的命令,吃了那果子,亞當不但不悔改,反而推卸責任,將自己不順服的行為歸咎於上帝及夏娃;二是該隱因為忌恨弟弟,亞伯的獻祭獲得耶和華的喜悅,動手殺了亞伯,事後該隱不但不認罪,反而向上帝說謊;三是耶穌的門徒猶大為了貪婪三十個銀錢,背叛出賣了耶穌。耶穌在逾越節的筵席上,已經預告十二門徒中的猶大要出賣他,猶大不但不立刻悔改,停止出賣計畫,反而裝蒜,反問耶穌說:「拉比(老師),是我嗎?」
迄今,台灣不但未記取聖經的歷史教訓,還不斷重演背叛、卸責、貪婪及忌恨的故事。因此,書信中我述說的是:一九四九年迄今,一些值得借鑒的背叛、卸責、貪婪及忌恨的故事,以及我對台灣這塊土地的心情、反省和寄望。反省的是:為何從大陸撤退時的巨浪世代,所匯集的一股集體向上提升的力量,如今卻逐步走向焦慮、背叛的世代。寄望的是:如何借鏡巨浪世代,重新充滿著你、我彼此的關係,流動著我們的故事,一代又一代傳唱著,把我們的價值重新找回來。
孩子們,二〇一三年九月迄今,老爸無數次從屏東到台北,搭乘高鐵來來回回。踏上台北街頭,頂著迎面而來的風雨,總是令人焦慮不安。我時常裹著外套,撐著雨傘,穿梭在人群間,思索著:為什麼「假」、「黑」字被票選為年歲的總結?又為什麼馬王政爭、政黨惡鬥、關說文化、司法獨立、食品安全、國土安全、就業問題、核能問題、十二年國教、太陽花學運、服務貿易協定、鄭傑捷運殺人、葉世文貪瀆、高雄氣爆、頂新餿水油、九合一選舉國民黨慘敗等問題陸續發酵,紛擾不安的現象,佔據多數媒體版面?走出捷運站出口,一陣強風吹來,雨傘歪斜了,直覺地緊握著雙手,突然驚醒:這些紛擾不安從何而來,又將從何而去?
我時常急急地趕回家,眺望著靜靜的河水,思索回顧:一九四九年以後,「經濟成長」是國家發展的主要指標。但是,在追求經濟成長的同時,卻產生世代矛盾、倫理崩解、薪資倒退、貧富不均、生態惡化、人性異化等問題。這些問題已逐漸壓縮了下一個世代的生存空間。在人民普遍處於焦慮與紛擾氛圍的時候,我能做什麼?或許,可以回顧那別無選擇的時代:它是一所最好的學校,或者它只是個咒詛?對它要心存感恩,或者只是不住地抱怨?或許,可以跟我的同事、學生、勞工朋友和老農鄰居聊一聊,談談他們的心情和想法;或許,可以把這些整理、歸納、分析和發現:人民的焦慮和紛擾,從何而來,又如何解開?或許,可以背叛舊有的意識與行為模式,更新認知,尋求改變,重新找出路,找尋台灣人的價值。
人民的焦慮和紛擾像一個即將爆裂的壓力鍋。如何處理這即將爆裂的壓力鍋?又誰來負責?如果,我們繼續擁抱傳統的意識價值,拒絕任何的改變,那麼,我們將很快有機會共同見證這個結果:「台灣人氣爆了,成了歷史的灰燼。」到底是哪些因素導致人民的焦慮和紛擾?
其實,一九九〇年以後,雖然歷經兩次中央政黨輪替,地方政府更是經歷無數次的政黨輪替,但是,台灣卻仍然無法免於慢慢地走入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這個趨勢是:在這看似什麼都不缺的時代,人民的焦慮和紛擾的壓力鍋卻逐漸加溫。這是因為社會生態和自然生態,持續轉向非永續發展。社會生態方面,陷入「塔西佗陷阱」,而這個效應正在持續發酵。自然生態則是大自然環境的持續惡化,以及核能災害的疑慮。
孩子們,我們有責任重新思考:每個人的角色,以及「當責」(accountability)是什麼?當責,就是各政黨、各行各業、每個人為自己職分的「最終成果」負「完全責任」。身為「當責者」的我們,有責任重新反省:在過去的歲月曾經背叛過自己、他人、社會及自然生態?曾經因為背叛而失去了什麼?應該向哪些人或哪些事說:「我要背叛你」?未來又該如何背叛?該有哪些滋養,才有能力背叛,才有出路?
孩子們,背叛,是機會,是權利,是責任,更是出路。當責者背叛自己、社會與自然生態的時候,就是人民背叛的緣由和開始。「當責」是檢視人民背叛之所在,以及有否能力背叛的指標。當背叛成為一種權利時,人民必須承擔責任。迄今,政府、社會與人民的分工還存在「卸責」的階段,尚未從「卸責」轉向「當責」演化。大家交出的成績單,有些是藉口,有些是抱怨,不是成果。台灣愈來愈需要「烏班圖」(Ubuntu)的精神,從「主宰分配」走向「主動分享」。「烏班圖」是一個「吾幫他」的精神:「我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我有歸宿,我參與、我分享。我們肯定他人的能幹優秀而不會感到威脅,因為我們知道自己屬於更大整體的社會裡。」
孩子們,你們讀過羅傑.康納斯(Roger Connnors)等人所著的《當責,從停止抱怨開始》嗎?這本書有這麼一段提醒:「大多數企業都因為管理上的錯誤而失敗,但是,相關的執行長和高階經理人之中,卻沒有多少人願意承擔這個事實。有太多企業的領導者不願扛起努力不足與成果失敗的責任,卻費心編出五花八門的藉口---從缺乏資源、員工懶散,到競爭對手的破壞等等。從橢圓形辦公室的總統到修車廠裡的企業家,都沒有人願意為自己的錯誤判斷和種種閃失負起責任。」
對照多年來的台灣,雖然中央政府有過兩次政黨輪替、各地方政府更經歷無數次的政黨輪替,整個社會及大自然也歷經種種風暴,我們大多數人卻都還未記取教訓。迄今,政黨、財團和部分人民的貪婪、地方和中央政府的交相卸責、執政黨和在野黨相互忌恨依舊。
「卸責」、「貪婪」、「忌恨」等意識已迅速在台灣社會滋長。法國大文豪雨果(Victor Hugo)說:「當一個意識成熟時,它的力量勝過千軍萬馬」。如果「卸責」、「貪婪」、「忌恨」意識成熟,就會形成一股莫之能禦的社會主流意識,就會推著我們走向群體盲思,彼此在台灣這艘小船上,用盡各種手段,相互扭打,總要把他人從船上推落海底,卻渾然不知更大的危機風暴即將到來,看不見未來的出口在哪裡。
孩子們,當前,台灣無論政黨如何輪替,人民的出路不在政治,也不在經濟,在於意識價值的抉擇,推倒卸責、貪婪、忌恨的高牆。意識價值的抉擇在於「當責」。當責於自覺;自覺在於不姑息;不姑息在於道德;道德在於勇氣;勇氣在於能力;能力在於眼光;眼光在於格局。因此,要為政治、經濟、司法、教育、知識分子和人性等問題找出路,我們必須擁有新的意識、當責、自覺、道德、勇氣、能力、眼光和格局等能量的滋養,才能走出背叛的時代,為自己、社會和自然生態闖出一條路。
孩子們,要永遠記得:支撐台灣的永遠是平民。書信中提出若干意識、認知與作為,期能有助於滋養我們當責的能量,解開背叛的枷鎖,裨益為紛紛擾擾的台灣,找出嶄新的未來,將法國浪漫主義作家雨果(Victor Hugo)的名言「當獨裁成為事實,革命就是正義」改寫為「當背叛成為權利,出路就是責任」。
孩子們,老爸之所以有勇氣在這紛亂敗壞,幾無是非的時候,剛強壯膽,給你們寫這儆醒的書信,首先要感謝耶和華,我們的神,主耶稣基督加添給我的力量,在過去漫長的歲月裡,祂帶領我們處事領受智慧、仁義、公平、正直的訓誨,以及儆醒耶和華祂心所憎惡的:就是高傲的心,撒謊的舌,流無辜人血的手,圖謀惡計的心,飛跑行惡的腳,吐謊言的假見證,並弟兄中布散紛爭的人。
其次,要感謝智庫文化發行人華文衡先生的鞭策和鼓勵,所有編輯團隊夥伴的努力,以及那無可選擇的時代、父母、師長、金門、北碇島,秋風蕭瑟和北風冷冽的滋養,還有孩子們,你們的鼓勵。這些滋養給予我無限的成長與淬鍊,時刻在我的心中迴盪,不斷地提醒著我:無可選擇的時代,是一所祝福勝過咒詛,感恩勝過抱怨的學校。因為,處於焦慮和背叛的我們,才有機會借鏡「巨浪的世代」,重新凝聚一股集體向上提升的巨浪和信心,推倒卸責、貪婪、忌恨的高牆,那麼看似什麼都缺乏的年代,其實什麼都不缺。
吳榮鎮
寫給謙謙、鴻鴻和安安
親愛的孩子們:
這是一本寫給你們的書信,述說著台灣和老爸有關的生命故事。我之所以要寫這書信給你們,是因為我不確定出生在一九八〇年代的你們對台灣和老爸的過往和現在有多少認識?也不確定你們是否一直儆醒著聖經的教導,因為卸責、貪婪和忌恨,而背叛神的故事:一是上帝告訴亞當他可以吃園中各樣的果子,只是分別善惡樹的果子不可吃。後來亞當和夏娃違背神的命令,吃了那果子,亞當不但不悔改,反而推卸責任,將自己不順服的行為歸咎於上帝及夏娃;二是該隱因為忌恨弟弟,亞伯的獻祭獲得耶和華的喜悅,動手...
目錄
目錄
給讀者的信
推薦序一、黃國慶 董事長
推薦序二、李振清 教授
推薦序三、周祝瑛 教授
推薦序四、何進財 教育部前教育委員會常委
自序:寫給謙謙、鴻鴻和安安
第一部 巨浪的世代
一、那邊的人
二、無汙染的大地
三、兩條布巾
四、海峽的水,靜靜的流
五、二十燭光的燈火
六、向著標竿直跑
第二部 焦慮的世代
一、支撐台灣的是平民
二、人民的集體憂慮
第三部 背叛的世代
一、政治的背叛
背叛成為權利
塔西佗陷阱
國家認同偏激化
權力集團收益最大化
人民權利走太快
二、經濟的背叛
經濟信任價值墮落
菁英偏好的經濟制度
火耕式的生產思維
代工王國的策略迷失
反覆的拼經濟模式
處理欺騙行為失策
消費行為被誤導
司法風險不成比例
行政缺乏當責角色
產官學關係曖昧
司法輕放存心危害者
三、司法的背叛
社會秩序崩潰的禍首
淪為財團法權的律法
立法怠惰下的法律適用
徇私舞弊的司法人員
司法獨立的﹁酷斯拉﹂
司法人員的素養不足
法學教育現實主義
四、人性的背叛
缺乏「烏班圖」
心靈物化虛無
金權貪婪之島
鷹族行業掠奪
欺騙作假的DNA
五、教育的背叛
缺乏平凡的典範
民粹的教育政策
異化的教育價值
權力者的知識結構
霸凌教育的幽靈
選舉崩解學習楷模
文化霸權阻卻國際化
有樣學樣的作弊文化
權力者不認同國家
六、知識分子的背叛
弱勢者有理的冠冕
說謊成為商標
國家與真理的背叛
權力話語的背叛
商業化的背叛
分裂人格的背叛
道德分別的背叛
知識分別的背叛
深陷心靈的戒嚴
無法帶頭反省
第四部 台灣的出路
一、調整﹁西伐里亞﹂意識
二、戳破﹁政治肉桶﹂
三、思考﹁如何當家作主﹂
四、警覺知識分子會帶來災難
五、相互的自由,才是自由
六、跳脫﹁平均主義﹂
七、幸福無法依賴制度
八、不要存心危害
九、著手生命教育
十、不拿真的當假的教
十一、有品格才有能力
十二、民粹無法解決教育問題
十三、教育的價值是習得智慧
十四、整體的智慧學習
後 記
目錄
給讀者的信
推薦序一、黃國慶 董事長
推薦序二、李振清 教授
推薦序三、周祝瑛 教授
推薦序四、何進財 教育部前教育委員會常委
自序:寫給謙謙、鴻鴻和安安
第一部 巨浪的世代
一、那邊的人
二、無汙染的大地
三、兩條布巾
四、海峽的水,靜靜的流
五、二十燭光的燈火
六、向著標竿直跑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