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試閱
孫子三論--導言
概括言之,今天所保存的《孫子兵法》十三篇應為原始著作。雖其中不免有後人竄改錯錄之處,但絕非偽書,也非殘稿。那是一本完整的書,有其完整的邏輯結構,代表完整的思想體系。儘管後世有人提出不同的意見,但都不足信。尤其是自從漢簡出土之後,更可證明原文確為十三篇。至於《漢書•藝文志》所云:「孫子兵法八十二篇,圖九卷」,只表示孫子在十三篇之外可能還有其他的著作,而並不意味著十三篇不是一本完整的書。事實上,在銀雀山出土的漢簡中除十三篇以外,還有若干有關《孫子》的佚文,那也許即為《漢書•藝文志》所云八十二篇的一部分。
孫子是一位治學態度相當嚴謹的學者,此種態度在古代尤其難能可貴。從現代學術標準來看,他的書也應獲得高度的評價。他對於重要名詞常有精確的界定,其基本觀念也始終一致,而殊少矛盾。雖然書中也有若干脫落或難以解釋之處,但大致都可能是由於後人竄改之所致,而並非作者本人的過錯。像這樣一本古書,其中有脫落遺漏之處在所難免;而經過後人無數次的整理注釋,也自然很易於使原文受到若干改動,實為事理之常,並不足怪。不過,又還是很僥倖,留傳至今的《孫子》十三篇仍然還是一本相當完整的書,而且從書中可以看到孫子戰略思想的全貌,並找出其中的精華。
《孫子兵法》是兩千年前的古書,從古到今自然會有多種不同的版本。據陸達節的《孫子考》,《孫子兵法》有八十餘種版本,現存者約三十餘種,這是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的估計。最近大陸學者許保林指出:據現存書目粗略計算,歷代注解批校《孫子》者有二百一十家,各種版本近四百種。版本雖多,但現存者大致又可分為兩大系統:一為武經系統,另一為十一家注系統,二者均起源於宋代。雖然兩種版本在文字上有若干差異,但並不會因此而對於內容的解釋產生嚴重的歧見。過去研究孫子的人多以「武經本」為依據,而大陸近來則以「十一家注本」較為流行。
一九七二年漢簡在山東臨沂縣銀雀山出土,曾經引起極大的震撼。經過精密的整理,所謂「漢簡本」終於在一九八五年正式出版。這是孫子的最新版本,也是現有的最古版本。據考證,這一批漢簡入土陪葬的年代約在西漢建元元年(西元前一四○)到元狩五年(西元前一一八)之間,而抄寫的年代當在秦代到文景之間。所以要比早期著錄《孫子兵法》的古書(包括《史記》,《敘錄》,《漢書》等)都要早數十年到二百餘年不等。漢簡本不僅殘缺不全,而且文字辭句與傳本也有若干差異。其中有些差異的確很重要,並且可以幫助我們解決過去一直被認為難以解決的疑問。不過,大致說來,整個內容也還是大同小異,這又可以證明各種版本都是出自同一來源。
最近大陸上又有所謂「櫻田本」的出現。這是根據日本人櫻田迪(一七九三-一八七六)所收藏的《古文孫子正文》,在日本嘉永五年(一八五二年,即我國清代咸豐三年)刊行的版本。據考證,所謂「古文」與傳本在內容上有二百八十餘處異文,並且更有人認為那是我國唐朝貞觀時代(六二七-六四九)的抄文,所以其價值似乎有過於出自宋代的傳本。不過,大陸上又早己有人對於這個古本表示懷疑,換言之,很難確定其真正年代。
面對著如此眾多的版本,研究者又應如何選擇?魏汝霖在一九七○年(民國五十九年)所編著的《孫子兵法大全》中曾說明其對原文作「總集校」時所採取的原則為:「共選定古今版本二十五種作為校勘之依據,雖以十家注與武經兩大系統為主,但仍採輯眾說,不專一家,衡其長短,擇善而從。」在大陸出版的《孫子兵法大全》系列叢書第一種《孫子校釋》中,其主編吳九龍在書中「凡例」內說明:校勘是以十一家注本為底本,並主要參之以武經七書本和漢簡本。他又接著指出:
傳本與漢簡本相讎,文字,篇次,段落順序諸方面的不同之處大約三百餘條。凡傳本與漢簡本的異文,屬於古語通假者,一般從傳本。凡引起文義歧異的地方,則再以子書,類書等進行參校,以定孰是。漢簡本乃今所見最早的抄本,在校記中,漢簡本義長者,多從之,力圖近於孫子兵法原本。
此外,他又說明對明清以來學者的意見,凡能特成一說者,也悉為甄錄。
實際上魏汝霖的總集校已相當完備,但因出書較早,未能將漢簡本列入實屬憾事。吳九龍的《孫子校釋》至少就目前而言,應該要算是最新也最好的版本。所以,我這本書在引用孫文原文時,大體都是以其為依據。不過,當傳本與簡本有重大差異,而傳本又有其特殊意義時,則將作對比的討論。嚴格說來,無論何種版本,其間的差異都並不太大,至少不至於因此而對於孫子的思想產生嚴重的誤解。
對於《孫子》的注解是比版本還要更複雜。歷代注解《孫子》的人真是多到不可勝數,留傳至今的除宋代即已存在的十(一)家注之外,明清兩代也還有很多自成一家的注釋。不過,若對於這些注釋作一概括觀察,即可以發現其中又以注解文字,和引用歷史為例的兩種形式占極大多數,至於對孫子思想作綜合探討的人則可謂少之又少。因此,過去的許多注釋都有捨本逐末,見樹而不見林之弊,對於今天想對孫子思想從事創新研究的工作所能給與的幫助似乎並不太大。
前人的意見又可以概分為三大類:(一)已成定論或眾議僉同者;(二)尚有疑問或有人表示異議者;(三)已發現或已被公認為謬誤者。關於(一)、(三)兩類的意見似乎已無再加檢討之必要。因此,在這本書中只有第二類的意見才有時會成為評論的對象。因為這本書的目的是從事創新的研究而非檢討過去,所以,我決定把對於《孫子》原文的分析限制在下述三個方面:(一)過去人所未言者;(二)見解與眾不同者;(三)由於時代不同而應有不同解釋者。反而言之,將盡量避免人云亦云和引述已有的成見。
從方法學(methodology)的觀點來看,戰略研究(strategic studies)是可以分為四種不同的境界(dimension)或途徑(approach),即為歷史、科學、藝術、哲學。概括言之,戰略學家在其治學過程對於這四種途徑通常都會采用,並且也形成四個連續的階段,而愈是後來的階段也就愈難達到。但又必須歷經此四階段,然後始能成為真正偉大的戰略思想家。
幾乎可以確認戰略研究是必須從歷史研究入門,換言之,一切戰略思想的形成都必須以前人的經驗為基礎。《孫子》十三篇所代表的只是孫子的最後研究成果,至於孫子是怎樣從事研究和如何獲致其結論,則並無任何紀錄。不過,從其書中可以發現他曾引述史例,並表示尊重古人經驗的態度。所以,以常理度之,孫子對於歷史是應有相當深入研究。
所謂科學途徑即為科學方法的使用。歐洲學者高利科夫斯基(Krzysztot Gawlikowski)曾就這一點對《孫子》作下述精辟評論,值得引述:
孫武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他對於現實所採取的科學研究途徑。他的書在中國,甚至於在全世界,都是最早提倡對於社會現象採取科學分析方法的第一本書。其中包括若干量化評估的觀念,以及對自然法則的引用。當然,孫武所用的分析方法並不能令現代學者感到完全滿意,但在整個中國古代思想領域中,他卻是一位孤獨的先驅者。
簡言之,科學方法就是客觀的,邏輯的,和有系統的現象分析法。在《孫子》書中,對於此種科學方法的使用,以及其精神的表現,可以找到很多的例證。誠如高利科夫斯基所云,在中國古代學人中能夠如此重視科學方法的確實是十分罕見。
僅憑歷史與科學兩種途徑,又還是不能夠達到戰略領域中的較高境界。主要原因是戰略本為藝術,藝術有藝術的特質。戰略家本身必須具有藝術家的心態和氣質,否則很難成為第一流的戰略家。換言之,必須進入第三階段,即為藝術境界,而那也是一種遠較微妙的境界。藝術的目的為創造,而其關鍵在於智慧(wisdom)。智慧固然必須以經驗(歷史)和知識(科學)為基礎,但僅憑此二者又還是不一定能產生智慧。所以藝術是一種奇妙的東西,有時甚至於不可學而致,而必須有賴於天才。
從孫子的書中可以發現他的確是天才,其智慧是高不可及。所以他的著作一向被人視為藝術。西方人將其譯為「戰爭藝術」(The Art of War)適足以顯示此種認知。讀《孫子》的人常會有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感覺,這也正是暗示其藝術境界的高超。譬如說,他在書中一再強調「無形」的觀念,例如「形兵之極,至于無形」。「微乎微乎,至於無形」,「形人而我無形」。凡此一切都表現出一種奇妙的境界,令人有悠然神往之感。
此外還有一項不太為人所注意的事實,也最足以顯示孫子的藝術天才,那就是其文辭的優美真是令人十分欣賞和欽佩。日本學者高瀨武次郎曾指出:
孫子之文,精到而簡約,曲折而峻潔,不愧春秋傑作……。而其文亦虛虛實實,簡盡淵通,不能增減一字……故《孫子》一書不但為兵家之祕寶,亦為文學上不可多得之大雄篇也。
大陸研究《孫子》的學者劉伶也有同樣的看法,他在一九九○年的第二屆孫子兵法國際研討會中曾發表論文指出:
作為我國古代百科全書式的人物,孫武是中國文化史上偉大的軍事家,哲學家,同時也是當之無愧的語言文學藝術大師……他的不朽著作《孫子兵法》是突出的代表。《孫子兵法》不僅是一部卓越的軍事哲理著作,而且也是一部開議論散文之先河的文學精品……對於後世散文發展給予深遠的影響。古代兵法卷帙浩繁,為何《孫子》十三篇卻能長期流傳,其盛不衰,這與孫武駕馭語言的卓越才能和超群技巧是直接相關,可謂文辭人皆誦習。
從孫子的書中可以發現以上所云都是事實。在先秦時代的著作中幾乎很少有其他的書在這一方面可與《孫子》媲美。由於文辭之美,遂易於誦習,於是不僅使其書獲得廣泛的流傳,而且更使其內容始終能保持相當完整。
戰略思想能達到藝術境界已經非常難能可貴,不過,此種成就固然可謂盡美矣,但仍未盡善也。要想成為不世出的偉大戰略思想家,則還必須進入另一層更高的境界,此即所謂哲學的境界。在戰略領域中,那不僅是最高的境界,而且也是最後的境界。事實上,任何思想家當其思想爐火純青時,也就自然會有超凡入聖的趨勢,戰略思想家自不例外。誠如當代已故戰略大師,法國薄富爾(André Beaufre)將軍所云:「我深信戰略也像所有一切的人事一樣,其中的支配和導引力量必須是理想,但那也就會把我們帶入哲學的境界。」薄富爾的這句話是出現在其主要著作《戰略緒論》的結尾處,可以代表其個人的領悟。我們研究孫子時,遲早也會獲得同樣的領悟。
孫子的書雖然簡短,但其中卻含有極深奧的哲學思想,這也是其深受後世景仰的最重要理由。馮友蘭先生對於《孫子》曾作下述的簡評:「它是古代一部優秀的兵書,也是一部出色的哲學著作。」高利科夫斯基認為孫子思想中含有一種「鬥爭哲學」(philosophy of struggle),那是一種獨一無二的理論,在西方找不到與其平行的思想。他同時又指出這是一種高度抽象性的觀念,其所能應用的範圍並非僅限於戰爭,而可以推廣及於任何其他的情況。
藝術還是人的境界,哲學則是天人合一的境界。藝術家能探無形之祕,但他還是有我的。哲學家則余欲無言(因為天何言哉),所以他是無我的。方東美先生曾指出,「每一種哲學之後都暗藏著一種更重要的哲學。」此種潛藏而更重要的哲學」即為「不言之教」。孫子書中不僅充滿智慧,而更蘊藏著一種無法形容的靈感,此即所謂「不言之教」,那也是其戰略思想中的最奧祕部分,留待後世有志之士去發掘和領悟。
基於以上的分析,即可了解孫子在思想領域中的成就真是已經登峰造極,令人有高山仰止之感。其研究是已經貫通歷史、科學、藝術、哲學四個階層,其著作是由經驗、知識、智慧、靈感所整合而成的結晶。所以,國人尊之為「兵聖」,而以色列戰略學者克里費德(Martin van Creveld)之言則可代表國外的總評:「在所有一切的戰爭研究著作中,《孫子》是最佳(the best),而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則只能屈居第二(second best)。」
孫子三論--導言概括言之,今天所保存的《孫子兵法》十三篇應為原始著作。雖其中不免有後人竄改錯錄之處,但絕非偽書,也非殘稿。那是一本完整的書,有其完整的邏輯結構,代表完整的思想體系。儘管後世有人提出不同的意見,但都不足信。尤其是自從漢簡出土之後,更可證明原文確為十三篇。至於《漢書•藝文志》所云:「孫子兵法八十二篇,圖九卷」,只表示孫子在十三篇之外可能還有其他的著作,而並不意味著十三篇不是一本完整的書。事實上,在銀雀山出土的漢簡中除十三篇以外,還有若干有關《孫子》的佚文,那也許即為《漢書•藝文志》所云...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