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大戰爆發前夕最後一線光明 抵抗納粹暴政的燦爛人性
50名孩童的生與死 60天的緊急救援行動 封存超過70年的祕密
40餘張珍貴照片 HBO紀錄片首度公開人類崇高心靈的真相
以民間組織之力拯救整批猶太孩子 史上首度成功案例
二戰時期唯一獲准進入自由世界最龐大、無成年人同行的兒童難民團
要從母親身邊把一個孩子帶走,是人類所能做的最低劣行為。
然而,由於人類對待其他人類的恐怖作為,創造了史上最悲慘的情境:這一回,父母心甘情願地交出自己的孩子,讓他們遠走他鄉。
在這片驚濤駭浪之中,陌生的訪客猶如駕駛救生船的天使,每個家長都期待著:請儘管將我的孩子帶往更安全的岸上吧!
一九三九年,吉伯特和艾蓮娜.克勞斯夫婦得知「水晶之夜」納粹的殘暴作為後,他們放下幸福安逸的生活,擱下自己的兒女,做了一個鄭重的抉澤:前往納粹占據的歐陸,營救五十名猶太孩子前往美國。
當時美國社會處於經濟大蕭條的陰影下,許多美國人擔心外來的移民會影響他們的生計。反猶太情節高漲,也讓官方頒布嚴格的移民法規,為寄望前往美國避難的猶太人設下極高的門檻。吉伯特前往維也納之前,甚至有幾位美國猶太領袖來警告他當地的危險,因為,其中也牽涉了不同團體的利益糾葛。
然而,克勞斯夫婦並沒有對自己看見的事實視而不見。他們依據美國法令,尋找拯救五十名孩童所需要的五十位個人贊助者,準備五十份詳細的財務細節宣誓書。對身為猶太人的克勞斯夫婦而言,前往納粹第三帝國,其實是相當兩難的考驗──他們的生命會受到納粹的威脅嗎?該如何在嚴苛的環境裡挑選出五十個孩子?能夠順利拿到五十名孩子的簽證,脫離納粹的掌握,順利返回美國嗎?
在納粹統治期間,猶太受害者總共有150萬人是孩童。
50相較於150萬,是多麼渺小;但50代表的不僅是生命,還是人類慈悲心匱乏的黯黑社會裡,人性光輝猶存的明證。
夜與日、辜負或慈悲、無能或勇氣、死或生……這些都是大屠殺期間的不同選項。在那段驚心動魄的時期裡,人們所做的選擇都會帶來深遠影響,而且常常造成生與死之間的差別。儘管險阻重重,情勢不利,但是吉伯特跟艾蓮娜‧克勞斯卻選擇了慈悲跟勇氣,在生死關頭搶救出五十個孩子的生命。他們的故事映亮了晦暗的風景,讓大家看到生而為人的能耐,並且強力地提醒眾人,人類潛能中最為高貴的特質持續活在人類的心中。每個人為所能為,確實可以發揮非凡的影響力。
作者簡介:
史提芬‧普瑞斯曼(Steven Pressman)
雜誌報紙記者資歷超過三十年,妻子是前出版人莉茲‧培勒(Liz Perle),也是本書主角吉伯特與艾蓮娜的外孫女。吉伯特與艾蓮娜經歷的往事原本不為人所知,七十年來塵封在家族回憶之中。直到普瑞斯曼拿到一份當事人的手稿,這段驚心動魄的歷程才重見天日;他並訪查當年五十名孩子,記錄他們今日現況,製播為《五十個孩子》紀錄片,出版本書。
另著有《Outrageous Betrayal: The Dark Journey of Werner Erhard from Est to Exile,》,並是HBO紀錄片《五十個孩子》(50 Children)導演、製作人兼編劇。
本書相關網站:http://www.50childrenfilm.com/www.50childrenfilm.com/The_Film.html
譯者簡介:
謝靜雯
荷蘭葛洛寧恩大學英語語言與文化碩士。非小說譯作有《最後的演講永不完結:送別蘭迪,擁抱新夢想》、《死亡的益處》、《生還者希望你知道的事》、《生塊叉燒好過生妳》等。其他譯作請見:http://miataiwan0815.blogspot.tw/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宋怡慧(丹鳯高中圖書館主任)陳藹玲(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黃春木(建國高中歷史科教師) 黃哲斌(新聞工作者)戴立忍(電影導演) 一致好評
媒體推薦:
亞馬遜書店當月選書 紐約時報 華爾街日報 富比士雜誌 紐約書訊
名人推薦:宋怡慧(丹鳯高中圖書館主任)陳藹玲(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黃春木(建國高中歷史科教師) 黃哲斌(新聞工作者)戴立忍(電影導演) 一致好評
媒體推薦:亞馬遜書店當月選書 紐約時報 華爾街日報 富比士雜誌 紐約書訊
章節試閱
◆前言
那疊厚達一吋的泛黃半透明薄紙,就放在棕色厚紙板資料夾內,由生鏽的金屬鉤環兜攏在一起。多年以來,我的妻子莉茲把這份資料夾收在我們舊金山家裡的書桌抽屜中,幾乎拋諸腦後,跟形形色色的一般文件混雜在一起,其中有銀行明細、就醫紀錄以及其他家用文件。可是這份幾十年前細心打字出來的易碎紙張裡,寫著絕非稀鬆平常的驚人故事。同一個書桌抽屜裡,還有個小塑膠袋卡在馬尼拉紙檔案夾之間,袋裡的物品,使資料夾裡的那些紙張憑添生動的戲劇性;裡面有十來本的德國護照,每份護照上都蓋有脅迫意味的納粹十字符號,而且還附有小女孩或小男孩的姓名與照片。
吉爾(吉伯特)跟艾蓮娜.克勞斯(我內人的外祖父母)在一九三九年春天所成就的事蹟梗概,並不算是祕密。長久以來,家族成員一直知道這對夫婦在大屠殺前夕勇闖納粹德國,以監護者的身分將五十名猶太孩童帶回美國。不過,兩人的餘生裡,都不曾跟家人或朋友提及這場不可思議冒險的相關細節。他們確實不曾提供任何線索,更不曾解釋一對費城的猶太夫婦怎麼──或者說為何──最後會前往納粹掌控的維也納,決心拯救命在旦夕的孩童。
不過,艾蓮娜把來龍去脈都寫下來了。她在某個時間點,將這項狀似異想天開的計畫,鉅細靡遺打字出來,而這個故事就從她丈夫吉爾跟友人路易斯.拉文之間一場簡單的討論開始。路易斯.拉文是名為「和平聖約」的全國猶太兄弟會組織的領袖。乍看之下,這份打字紙張裡的內容,讀起來就像是天馬行空的想像,如果不是絕對不可能,實際上發生的機率也不高。
不可思議的是,這場救援任務的發展正如艾蓮娜所描述的。事實上,它的歷史意義遠遠超過她的敘述。大屠殺期間,在無家長陪同的情況下合法進入美國的孩童裡,吉爾跟艾蓮娜.克勞斯所搭救的五十個男孩女孩,是人數最多的一梯。
我跟莉茲在西元兩千年夏天結識,不久之後我初次得知艾蓮娜的這份私人手稿。可是又過了十年,我才能夠全心面對這份手稿,並深入探索這個藏在不起眼角落裡的迷人插曲。我很快就明白,這遠非一般的大屠殺援救故事。當我深入調查吉爾跟艾蓮娜.克勞斯未受矚目的功績時,對於他們英勇無畏地(就吉爾來說,是一心一意地)執行任務期間所遭逢的各種阻礙,也有了更深切的理解。這項救援計畫發生的當時,美國無論是社會跟政治環境都充滿了深深的敵意,相形之下,他們的成就顯得更為驚人;悲哀的是,卻也更加獨特。再者,克勞斯夫婦啟程的時間,正是納粹決心將第三帝國裡的猶太人剷除殆盡,但依然允許(事實上是逼迫)猶太人離開的那段短暫時期裡。悲劇在於,更大的挑戰是要先找到願意收留他們的國家。
吉爾跟艾蓮娜.克勞斯從未打算扮演英雄。他們這樣平凡的人,卻有如此超凡的表現,而他們勇氣十足的作為險些就要遺失在歷史的洪流裡。艾蓮娜的那疊紙張,脆弱得不耐碰觸,一直細心地收藏在書桌抽屜後方。相隔多時之後,我終於能夠讓他們毫不張揚但高潮迭起的英勇事蹟重見天日,真是與有榮焉。
◆「這個計畫太扯了!」
(一九三九年一月 費城)
艾蓮娜.克勞斯環顧家裡的飯廳,這棟寬敞的三層磚造樓房坐落於費城菲特勒廣場高級社區的絲柏街上。晚餐的時間即將到來,艾蓮娜想先確定桌上的餐具都已擺設妥當。雖然丈夫吉爾尚未從市中心的法律事務所下班回家,可是艾蓮娜已經為晚上梳妝完畢,選穿絲質洋裝配搭T繫帶尖頭高跟鞋,雙條珍珠項鍊跟一副新耳環相得益彰,緋紅指甲油更有畫龍點睛之效。吉爾的姪女卡洛塔.葛林菲德即將帶未婚夫前來吃晚飯,而艾蓮娜一如既往,希望事事盡善盡美。
六點才過幾分鐘,吉爾就從前門信步而入,艾蓮娜朝他的臉頰匆匆送上一吻,提醒他客人隨時即將抵達。吉爾對著妻子會心一笑,脫掉大衣,放下磨舊的皮製公事包。艾蓮娜正要轉身衝回廚房,查看廚子準備晚餐的狀況,吉爾對上她的目光。「我有事要跟你討論一下。我刮鬍子的時候,你也到浴室來。我在裡面邊穿衣服邊跟你談。」
艾蓮娜尾隨他上樓,走進跟這對夫婦臥房相連的浴室。吉爾解開領帶,把漿挺的正式白襯衫拉掉,只留汗衫,準備要刮鬍子。他四十二歲,跟艾蓮娜結褵了十四年多。可是當他站在浴室裡,把蒸騰熱水注入洗臉台,拿著筆直剃刀小心刮過面龐時,艾蓮娜忽地覺得他跟往昔一樣健美英俊。吉爾的肩膀寬闊、上身肌肉結實,維持著二十多年前的體格,當年他在賓州大學就讀大學部,同時參加了摔角校隊跟足球隊的賽事。
當艾蓮娜靠坐在浴缸邊緣上,吉爾提到好友路易斯.拉文當天稍早臨時來訪。拉文在紐約是相當成功的不動產仲介,可是他到吉爾的事務所來訪卻跟公事毫無關係。他是以「和平聖約」總導師的名義過來的;「和平聖約」是全國性的猶太兄弟會組織,吉爾也是成員之一。
兩個男人整個下午都在談一個天方夜譚似的構想──是不是有機會幫忙救出困在納粹德國的猶太孩童。吉爾跟拉文非常清楚,在希特勒的第三帝國境內,猶太人的生活每況愈下,他們在討論「和平聖約」是否可能贊助某種救援行動。拉文提醒吉爾,這個團體近來在學院村城區的佩奇歐門溪溪畔建造了一個兒童夏令營地,那個半鄉村地區距離費城市區大約一個鐘頭。「和平聖約」也在營區另一側打造了一幢石砌大宅,裡面有二十五個臥房。這個大宅原本打算作為老人之家,目前完全閒置未用。
吉爾非常敬重拉文,仔細聆聽朋友激昂講述納粹德國的猶太居民面臨逐漸升高的險境──長幼皆然。隨著午後時間過去,拉文終於講到了來訪的重點。吉爾是個堅毅不撓的律師,無論面臨何種挑戰,似乎都有辦法解決,拉文十分清楚他的這種名聲。拉文直言詢問吉爾,願不願負責這項孩童救援計畫。
吉爾幾乎以直覺來反應,當下表示同意,讓自己都覺得意外。他當然很清楚,這樣的計畫即將面臨重重艱難(也許克服不了)的阻礙,能不能成功都還很難說。納粹會考慮讓孩童離開德國嗎?即使他們願意,美國嚴格的移民法條又是另一道高聳的障礙。可是,拉文對他朋友瞭若指掌:吉爾對於正義跟對錯都有很強烈的感受,而這個救援構想就是對的事情。巧的是,費城三位赫赫有名的貴格派教徒──魯福思.瓊斯、羅伯特.亞諾、喬治.瓦頓,吉爾都頗為熟稔。他們幾個星期之前才主動前往柏林,試圖協助猶太人離開德國。打從希特勒在一九三三年掌權以來,美國的貴格教派團體就以「美國公益服務委員會」的名義組織起來,積極從事各式各樣的猶太救援行動。這個費城三人組一開始希望能夠跟納粹高層官員,甚至是希特勒本人會面,並且替猶太家庭說項,讓他們更容易離開第三帝國。可是,這項立意高遠的任務被打了回票。費城《晚間公報》在十二月九日的頭條上寫著,「德國人揶揄來訪的友人」,搭配的文章是柏林美聯社的快電,報導內容說,由納粹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控制的某家德國報紙「今天表明『我們非得嘲笑』貴格代表團不可,他們從美國來這裡調查德國猶太人跟其他少數民族的現況」。
其他團體,包括幾個主要的猶太組織,從一九三四年(希特勒就任總理的那一年)起就一直孜孜矻矻,為了安全的考量而想把猶太孩童帶來美國。這樣的努力成效卻不彰,才救出了寥寥無幾的孩童,就受到美國嚴格移民規定的阻擋。沒人想得出有何辦法可以一舉帶出大批孩童。路易斯.拉文在那年一月午後離開吉爾的辦公室時,吉爾就知道自己無法拒絕這個他人因應不了的挑戰。
艾蓮娜耐著性子傾聽吉爾轉述跟拉文之間的那場對話。他用她遞來的小棉巾把臉擦乾的時候,一邊跟她說,拉文很有信心,認為「和平聖約」的成員會很樂意籌募將孩子帶來美國所需的一切經費。吉爾瞥瞥鏡子,然後轉身面對艾蓮娜。他說,拉文問他願不願意接下這項計畫。整個任務當然非常複雜,可是他向朋友承諾說自己一定會好好考慮。至少吉爾決定暫且先不要跟妻子說,其實自己當場早已拍板定案。
最後,輪到艾蓮娜說話了。「吉爾,這個計畫太扯了!」她驚呼,「腦袋清楚的人都不會挑這個時候到德國去。那裡不安全,對猶太人來說尤其危險。我都不確定你有沒有辦法忍到二十四個小時那麼久。即使納粹衝鋒隊願意讓我們入境,我也會怕得不敢踏進那個國家一步。」吉爾默默無語地走進臥房,開始為晚餐打扮。她會有這種反應,他並不意外。他很清楚推動這個救援計畫會牽涉到何種風險。即使有美國護照的保護,對猶太人來說,納粹德國之旅實在沒什麼吸引力。吉爾也知道,這項計畫到時肯定需要他在歐洲停留幾個星期,甚至長達幾個月的時間。即使到了那個時候,也不清楚這個計畫有沒有成功的機會。
◆五歲小男孩生病了
(一九三九年五月十三~十七日 布達佩斯—維也納)
回到布里斯托飯店,海蒂.紐菲德留了個訊息,需要他們立刻處理。入選美國之行的孩子,有個長相甜美的五歲男孩海因里希.史坦伯格生病了,必須找人頂替他的位置。吉爾跟鮑伯都明白,他們不能冒著攜帶病童旅行的風險,尤其是孩子獲准離開德國之前,必須先到柏林檢查有否任何健康問題。
艾蓮娜一想到必須把那個小男孩留下來就很喪氣。當初在猶太社群辦事處面談所做的筆記,對他的描述是「乖巧的男生,聰明又健康」,沒有任何嚴重疾病的紀錄,比方說肺結核或砂眼。他父親約瑟夫原本在維也納的保險公司工作,他母親希爾達是家庭主婦。這家人有個親戚住在底特律,可是現在那全都不重要了。艾蓮娜不忍去想,海因里希未來會有什麼遭遇。吉爾雖然跟妻子一樣都為這男孩擔心,但是確定自己別無選擇,只能將他從這群人當中剔除。
吉爾跟鮑伯回頭再看一遍美國之旅的落選名單。這些孩子全都有資格入選;家長一想到自家孩子要是沒被選上,最後會落得什麼下場,都陷入了極端的恐懼。吉爾決定換成阿佛列德.伯格,一個高䠷的十四歲少年,比這群孩子的年紀都大。可是選他還滿合理的,因為他妹妹夏洛特之前就入選了,這批孩童裡還有另外六組是手足。
就在吉爾忙著替阿佛列德安排完成文書作業並取得護照之時,簽證方面又橫生枝節了。在華府,有個國務院官員在五月十六日擬了一份內部的備忘錄,至少在表面上看來,讓人無法從維也納的美國領事館取得簽證。這份由簽證部R.C.亞歷山大所寫的備忘錄表示,「只要辦公室裡還有合格的優先申請者正在等待簽證,維也納的美國總領事如果在德國配額之下,發放非優先簽證,就是違法的。」(這些孩童全都屬於「非優先」類別,跟那些符合優先取得簽證資格的申請者正好相反,後者包括美國現任公民的父母以及直系親屬。)同一天,維也納的總領事里蘭.墨利斯收到一封用字簡潔的機密電報,是由國務卿科德爾.赫爾簽署發送的。電報寫道,「從柏林分配給你、供德國孩童使用的五十個非優先德國配額人數,如果你有合格的……優先申請者在等候,就不應該把配額數量發放在非優先簽證上。」隔天,駐維也納的領事館確認會把五十份簽證全數退回柏林的大使館。
那些電報只是確認了吉爾先前跟墨利斯、維也納其他領事館官員那些讓人喪氣的對話內容:如果希望把孩童帶去美國,簽證必須直接由美國駐柏林的大使館發放。吉爾只能盼望蓋斯特當初說要代替他們盡力爭取的承諾是真心的。
他當時不可能知道,這項救援計畫在美國當地也惹惱了一些人。有人在費城巧遇路易斯.拉文,聽說了吉爾前往維也納出任務的事,而「德國猶太孩童扶助會」的難民倡議者西西莉亞.拉佐夫斯基湊巧從中得知此事。拉佐夫斯基害怕吉爾取得簽證的手法將會破壞她所屬團體的救援行動,於是在五月十五日連忙發信給國務院簽證部主管 A. M.瓦倫。「由『和平聖約』推動的這項計畫,在我們的官員跟選民心中引發了不少疑問,」拉佐夫斯基告知瓦倫,「我們有很多免費的住處等著接待我們一年前挑選的孩子,而且就因為我們在限額的規範之內等待,我們的孩子一直無法入境美國。此刻得知有孩童正要透過其他途徑進入美國,我們當然非常有興趣。」瓦倫在他實事求是的回覆裡,只是告訴拉佐夫斯基說,「和平聖約」那年稍早曾經「非正式地」接觸過國務院,而院方並未核准或贊助吉爾提出的任務。瓦倫這種淡然的回應勢必無法讓西西莉亞覺得滿意。
幾天之後,另一位猶太難民倡議領袖也針對「和平聖約」的行動發出了類似的警訊。「准許這樣的行動進行下去,我覺得風險很高。」芝加哥猶太兒童局的執行長雅各.克佩可斯寫信給貴格執事克雷倫斯.皮基特,後者現在正負責主導近來才成立的「德國難民兒童無宗派委員會」。「就我所知,『和平聖約』分會對於安排寄養孩童沒有任何經驗可言。它的計畫如果獲准通行,會對參與的孩童帶來風險,而其他代表孩童發起的行動,在信用上可能會連帶受到損害。」
◆前言
那疊厚達一吋的泛黃半透明薄紙,就放在棕色厚紙板資料夾內,由生鏽的金屬鉤環兜攏在一起。多年以來,我的妻子莉茲把這份資料夾收在我們舊金山家裡的書桌抽屜中,幾乎拋諸腦後,跟形形色色的一般文件混雜在一起,其中有銀行明細、就醫紀錄以及其他家用文件。可是這份幾十年前細心打字出來的易碎紙張裡,寫著絕非稀鬆平常的驚人故事。同一個書桌抽屜裡,還有個小塑膠袋卡在馬尼拉紙檔案夾之間,袋裡的物品,使資料夾裡的那些紙張憑添生動的戲劇性;裡面有十來本的德國護照,每份護照上都蓋有脅迫意味的納粹十字符號,而且還附有小女...
推薦序
導讀:無己、無功、無名--一則鼓足勇氣、超越死生的不凡事蹟
黃春木(臺北市立建國高中歷史科教師)
初看《五十個孩子》這個發生於一九三九年四月至六月的「故」事,既驚訝,也不驚訝。
驚訝,來自於故事主角,美國費城的名流吉伯特和艾蓮娜夫婦,他們優渥的生活甚至在經濟大恐慌期間也未受影響;正因如此,夫婦倆竟願意冒險遠赴納粹掌權下的奧地利營救出五十個猶太兒童,令人讚嘆。
不驚訝,是因這些年來陸續有許多幾乎遭到遺忘的事蹟為人發掘,或重新闡述、補充、修正,使得我們對於人性的尊嚴和勇氣有了更為清楚的認知。尤其拜小說出版和電影發行之賜,二次大戰期間許多軍人、平民等平凡小人物的不凡事蹟逐漸為人所了解。
吉伯特.克勞斯是平凡小人物嗎?乍看之下似乎沒錯,仔細一想,其實不然。吉伯特是猶太人,祖父於一八四○年代從德國移民美國,經過兩代的奮鬥,已在費城擁有顯赫地位。吉伯特本身是成功的律師,活躍於社交圈,人脈豐沛,同時也是受人尊重的社團領袖;具備這些「優異」條件,他才能夠策動與執行如此大膽的計畫,並且順利解決諸多難題,包括美國對於移民(尤其無父母同行的兒童)的法令限制等。
由此看來,吉伯特和艾蓮娜夫婦是不凡的。他們冒著喪失安逸生活、寶貴生命的風險,運用社交人脈與專業知識,營救非親非故的兒童,而且事成之後毫不張揚。人溺己溺的不忍心,以及謙沖淡泊的不居功,是整個故事最為不凡之處。
本書作者史提芬.普瑞斯曼的妻子是艾蓮娜的外孫女,他因此得知這個不凡的故事,深深著迷,也有緣取得艾蓮娜未曾出版的回憶錄,因此我們才有機會能夠共同享有這個驚心動魄的故事,以及因為人性的高貴而帶來的感動和激勵。
從歷史探索的方法來看,普瑞斯曼之能完成本書,單靠艾蓮娜的回憶錄是不夠的。他花費數年時間,廣泛查閱一九三○和一九四○年代費城與紐約等地的報紙、猶太通訊社報導、國會與政府機構的官方檔案,以及當時相關重要人士往返的公務和私人書信,同時也蒐集戶口資料,並訪談到那些「孩子」。有了這樣多元的材料,加上一番設身處地的想像工夫,以及統整組織史料的本事、論理抒情的寫作技巧,普瑞斯曼才得以精采呈現這個歷史研究成果。
本書原文出版於二○一四年,「孩子」們都已是八十歲以上的老人,而吉伯特和艾蓮娜夫婦早已逝去。普瑞斯曼掌握了三十七位「孩子」的概況,其中有十九位還健在;他細心地在本書簡述「孩子」們抵達美國後的生涯發展,我們因此知道「孩子」們大都成家立業,許多人有子孫承歡膝下。於是,一九三九年春天的冒險,遂有了生生不息的深遠意義!
學習歷史多年,隨著年歲增長,我看到許多典型的消逝,並且因後人的健忘,或者鄙視,而錯愕不已。我曾一度質疑,人究竟能否在歷史中留下影響?後來終於想通,我是被「留名青史」這個傳統給誤導了。
不要想著「留名」,就是直道而行,做應做之事,「無名」又何妨!有一句我很喜歡的希臘諺語,頗能闡述這種簡樸曠達的心境:
A society grows great when old men plant trees whose shade they know they will never sit in.
至於「留名」,那是探索歷史者的工作,甚至是媒體和出版商的事了,反正與己無關。
今年是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七十週年,大戰似乎已很遙遠,但相關歷史探索仍方興未艾,而世人苦難依舊。只盼我們能繼續從人性高貴處獲得感動的力量,並在「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省察、修養中,超越人性的幽暗。
導讀:無己、無功、無名--一則鼓足勇氣、超越死生的不凡事蹟黃春木(臺北市立建國高中歷史科教師)
初看《五十個孩子》這個發生於一九三九年四月至六月的「故」事,既驚訝,也不驚訝。
驚訝,來自於故事主角,美國費城的名流吉伯特和艾蓮娜夫婦,他們優渥的生活甚至在經濟大恐慌期間也未受影響;正因如此,夫婦倆竟願意冒險遠赴納粹掌權下的奧地利營救出五十個猶太兒童,令人讚嘆。
不驚訝,是因這些年來陸續有許多幾乎遭到遺忘的事蹟為人發掘,或重新闡述、補充、修正,使得我們對於人性的尊嚴和勇氣有了更為清楚的認知。尤其...
目錄
導讀 無己、無功、無名──一則鼓足勇氣、超越死生的不凡事蹟 黃春木
第一部 計畫
第一章 「這個計畫太扯了!」
第二章 過著優渥生活的費城名流
第三章 快樂童年瞬間化為一場夢魘
第四章 因為我們犯下了身為猶太人的重罪
第五章 水晶之夜
第六章 拯救猶太人的性命將會是一場搏鬥
第七章 美國就是對歐洲的悲慘情勢不為所動
第八章 救援計畫正式展開
第九章 準備前往德國
第二部 救援
第十章 前往維也納
第十一章 初嘗納粹德國令人不寒而慄的滋味
第十二章 蓋世太保很清楚我們做了什麼、去了哪裡
第十三章 一個已然消逝的世界
第十四章 救援計畫有了進展
第十五章 將孩子交給來自另一世界的陌生人
第十六章 五歲小男孩生病了
第十七章 在艱困時期讓人難忘的母親節
第十八章 孩子們終於可以上車了
第十九章 你永遠都不用再寫莎拉了
第二十章 這艘大船要載我們去美國
第二十一章 我們逃出了納粹德國
第三部 新生活
第二十二章 現在,我多了五十個孩子
第二十三章 成功的救援行動,何以招致他人的批評
第二十四章 我已經是真正的美國人了
尾聲
五十個孩子的今天
後記 慈悲與勇氣的不凡
導讀 無己、無功、無名──一則鼓足勇氣、超越死生的不凡事蹟 黃春木
第一部 計畫
第一章 「這個計畫太扯了!」
第二章 過著優渥生活的費城名流
第三章 快樂童年瞬間化為一場夢魘
第四章 因為我們犯下了身為猶太人的重罪
第五章 水晶之夜
第六章 拯救猶太人的性命將會是一場搏鬥
第七章 美國就是對歐洲的悲慘情勢不為所動
第八章 救援計畫正式展開
第九章 準備前往德國
第二部 救援
第十章 前往維也納
第十一章 初嘗納粹德國令人不寒而慄的滋味
第十二章 蓋世太保很清楚我們做了什麼、去了哪裡
第十三章 一個已然...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