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證精細,描繪唐太宗李世民精采一生,同時展現其他所創下的盛唐榮景盛況。
★本身是一位傑出軍事家,書中記述唐太宗爭戰的經典戰例,這些體現作戰指揮上的軍事思想,對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產生了深刻影響。
★透過「玄武門之變」弒兄弒弟慘案、「貞觀之治」,以不同角度解晰唐太宗為人、為政特色。
透過史實考核與分析,努力探索歷史真相,
對唐太宗的功過是非,做出最公正的評價。
俗語曰「打天下難,守天下更難」,兼而能之者寥寥無幾,然而唐太宗做到了,而且做得十分出色。他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唐太宗李世民(五九八-六四九),是唐高祖李淵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年號貞觀,在位二十三年,享年五十二歲。在中國歷史幾百多位皇帝中,成為眾多封建帝王楷模,他在位不過二十三年,為何能建立讓後世帝王欣羨不已的豐功偉績?是他的雄才大略,還是有其他因素,讓他帶領大唐王朝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本書以時間為序,運用豐富資料對他隨李淵發動「晉陽起兵」到創立「貞觀之治」的歷史各方面,包括其軍事、政治活動和思想作風及宮闈生活等,均有詳細敘述,翔實評價他在歷史上的功績,也探討當時社會狀況與階級關係。
作者簡介:
趙克堯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
許道勛(1939-2000)
浙江平陽人,196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歷史系,考取研究生,1965年畢業後留校任教。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及博士生導師,中國古代史教研室主任,中國唐史學會、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員。著有《唐太宗傳》、《唐玄宗傳》、《貞觀政要今注新譯》、《中華文化通志‧經學志》,另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
章節試閱
第一章 青少年生活
我國歷史悠久,古代曾產生過許多的政治家與軍事家,但是,像唐太宗這樣傑出的代表人物,在歷代帝王中還是不多的。他的言行事蹟與文治武功,至今仍然引人矚目。本書作為歷史著作,將透過史實的考核與分析,力求對唐太宗的功過是非,作出恰如其分的評價。
從隋末到唐初的歷史時代
唐太宗姓李,諱世民。死後廟號「太宗」,諡曰「文皇帝」,所以史書上通常稱之「唐太宗」,有時也叫做「文皇帝」。他生活的時代,恰恰是從隋末喪亂到唐初「大治」的歷史轉變時期。時代的需要,造就了這位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隋朝的興亡過程,自西元五八一年隋文帝創建隋朝起,至六一八年隋煬帝被殺止,僅僅三十七年。唐初編撰《隋書》時,史臣曾把隋朝和秦朝作過比較,説:「其隋之得失存亡,大較與秦相類。始皇併吞六國,高祖(隋文帝)統一九州;二世虐用威刑,煬帝肆行猜毒,皆禍起於群盜,而身殞於匹夫。原始要終,若合符契矣。」①這裏道出了歷史的某些相似之處。
當然,隋文帝的政績,不能跟秦始皇的暴政同日而語。隋文帝稱帝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開皇元年,頒布均田新令,注意發展農業生產。同時,大規模地檢括户口,使封建國家的財政收入大為增加,出現了相當富庶的局面。開皇九年,出兵滅陳,統一全國,結束了魏晉南北朝的幾百年分裂狀況。這無疑地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緊接著,「帝以江表初定,給復十年。自餘諸州,並免當年租賦。」②以後,又多次頒布減免賦役的詔令。可見,隋文帝勤勞思政,務在節儉;平徭賦,倉廩實。唐初公認他是「勵精之主」③。
但是,隋朝不是經歷農民起事之後建立的新王朝,隋文帝是以外戚的身分「入宮輔政」而取得帝位的。「古來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④由於這種歷史特點,決定了隋初政策措施的自我調整是有限度的,其廣度與深度遠遠不及唐初。隋文帝體會不到「安天下」必須先存百姓的道理,正如唐太宗所批評的:「隋文不憐百姓,而惜倉庫」⑤。所以,隋王朝儘管是富饒的,但不可能得到「長治久安」。此外,隋文帝獨斷於上,聽不進臣下的意見,施政未能盡於合理。尤其是暮年,持法嚴酷,喜怒無常,過於殺戮,加深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因此,可以説,隋朝的滅亡不僅僅在於煬帝,而和文帝也是有關係的。「跡其衰怠之源,稽其亂亡之兆,起自高祖(文帝),成於煬帝,所由來遠矣,非一朝一夕」⑥。
當然,隋煬帝即位後,殘暴的統治大大地加速了隋亡的過程。隋煬帝作為歷史上著名的暴君,不只是個人的荒淫無恥,而是集中地反映了黑暗腐朽勢力的貪婪本性。他憑藉隋朝的巨量財富,大興土木,造宮苑、修長城、開運河、築馳道,加上對外用兵,結果是「徭役無時,干戈不戢」,「民不堪命,率土分崩」⑦。隋煬帝的倒行逆施,嚴重地破壞了社會生產力,致使「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棄於匡床,萬户則城郭空虛,千里則煙火斷滅。」⑧既然百姓大眾到了無法生存的地步,那就只有鋌而走險,去推翻腐朽的隋王朝。
大業七年,山東鄒平王薄起事,接著,各地農民軍紛紛響應。大業九年,隋朝貴族楊玄感趁機起兵,聲稱「為天下解倒懸之急,救黎元之命耳。」⑨這話雖然是煽動之辭,但説明百姓確實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楊玄感起兵屬於統治者內部的爭鬥,不過,客觀上卻為農民起事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據統計,在隋煬帝被殺前,從京畿到山東,從東南到嶺南,群雄蜂起,共計百餘起。⑩其中有些是隋朝官吏起兵,多數則是農民軍。無數支農民軍匯合成了三股巨大力量,即瓦崗軍、江淮義軍和河北義軍,從根本上打垮了隋煬帝的反動政權,顯示了偉大的歷史作用。可見,隋末大亂是極其深刻的。回顧一下歷史,就會知道,秦末、西漢末年和東漢末年,農民起事的廣泛性,都比不上隋朝末年的情況。唐太宗曾跟魏徵議論過這個問題,説:「古來雖復時遭喪亂,未有如隋日者。」(11)張玄素也向唐太宗説過:「臣觀自古以來,未有如隋室喪亂之甚。」(12)
凡是農民革命後建立的統一的新王朝,總要在政策措施方面作出較大的調整或革新。農民革命力量打擊了統治者的反動氣焰,不允許再出現秦始皇和隋煬帝那樣的暴君。這是為當時階級鬥爭所制約的必然結果。所以,秦之後即為漢,出現過「文景之治」。隋之後即為唐,也會出現新的太平盛世。而且,由於隋末農民事變如此廣泛而深刻,所以唐初政策措施的調整,取得了更大的成效。李世民正是順乎歷史潮流的需要,才能成為大有作為的帝王。
貴族世家的子弟
西元五九九年一月二十三日,即開皇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李世民「生於武功之別館」(13)。武功別館是李氏家族的舊宅之一,在武功縣南十八里,南臨渭水。武德六年,改稱慶善宮,所以史籍上又説:「太宗生於武功慶善宮」(14)。
(一)出身於關隴貴族高門
據陳寅恪先生考證,李唐先世若不是趙郡李氏之「破落户」,就是趙郡李氏之「假冒牌」,至宇文泰入關後,才改為隴西郡望(15)。這可能是事實。然而,對於李世民的性格與生活道路有所影響的,只是關隴集團的家世。
曾祖父李虎,西魏時賜姓大野氏,官至太尉;追隨宇文泰開創關中政權,因佐周代魏有功,成為著名的八柱國之一,位極榮貴,死後追封唐國公。祖父李昞,襲封唐公,曾任北周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父親李淵,年幼時襲封唐公,而且是隋文帝獨孤皇后的姨侄。在隋朝時,他歷任譙、隴、岐等州刺史,滎陽、樓煩等郡太守,以及殿內少監、衛尉少卿等職務。可見,「李氏昔在隴西,富有龜玉。降及祖禰,姻姬帝王。」(16)這就清楚地説明了李氏家族是關隴貴族集團之一。
李世民的母親竇氏,即紇豆陵氏,是隋朝貴族神武公竇毅的女兒,其先世源於西北少數民族。她聰明能幹,善於書法,學李淵的筆法,竟使別人不能辨別。「工為篇章規誡,文有雅體。」(17)可惜,過早地於大業九年在涿郡去世。李世民孩提時較多地受到母親的教誨,其愛好書法可能與母教有關。因此,武德年間,「世民每侍宴宮中,對諸妃嬪,思太穆皇后(竇氏)早終,不得見上(李淵)有天下,或歔欷流涕」(18),表達了對母親的深切懷念。
李世民有一個哥哥,名叫建成。還有幾個弟弟,即玄霸、元吉、智雲。兄弟之間,建成老大,世民老二,當時人們習慣地稱之為「大郎」、「二郎」。玄霸早年夭折。智雲不是竇氏所生,在晉陽起兵後被隋朝官吏殺害,年僅十四。李淵稱帝後,頒布《皇子玄霸智雲追封王制》,追封玄霸為衛王,智雲為楚王。(19)
至於為什麼取名「世民」呢?據説,四歲那年,有個看相的書生説他是「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年將二十,必能濟世安民矣。」(20)這當然不足為信。古代往往以為「龍種自與常人殊」,李世民既然做了皇帝,必屬「龍鳳之姿」,所以編造了那個離奇的故事。但是,「世民」名字,不管是誰起的,確實有「濟世安民」的寓意。
李氏祖祖輩輩為武將,跟西北少數民族關係密切,始終保持著尚武的習俗,家庭傳統教育也是騎射征戰。據李世民後來回憶説:「朕小好弓矢,自謂能盡其妙」(21);「朕少尚威武,不精學業,先王之道,茫若涉海。」(22)透過這些自我表白,可以看到,少年時代的李世民不是彬彬有禮的文弱書生,而是強悍驍勇的貴族子弟。讀書甚少,善於騎馬,好弄弓矢;性格豪放,意志倔強。武德年間,陳叔達曾説秦王世民「且性剛烈」(23)。這是從小就培養成的性格特點。
(二)娶長孫氏為妻
大約在大業九年,李世民十六歲時,與長孫氏結婚。長孫氏,河南洛陽人,其先世源於北魏皇族拓跋氏,因擔任過宗室長,故改姓長孫。祖父長孫兕,曾任北周左將軍。父親長孫晟,則為隋朝右驍衛將軍。可見,長孫氏家族與李氏家族一樣,都是軍事貴族高門。長孫氏「年十三,嬪於太宗」(24)。他們之間的婚媾關係,確實是門當户對。
但是,長孫氏和世民有所不同。如果説李世民尚武,那麼長孫氏就是愛文的了。原來,長孫晟病故後,長孫氏和哥哥長孫無忌,境遇孤單,被舅父高士廉收留撫養。高氏是渤海著名的衣冠右姓,從曾祖到父輩歷任北魏、北齊、隋朝顯官。士廉素有才望,頗涉文史。在這個家庭教育下,長孫無忌「好學,該博文史」(25);妹妹長孫氏「少好讀書,造次必循禮則」(26)。這種風氣跟原來的武俗迥然有別。通過長孫氏與李世民的婚姻關係,渤海士族高氏就被牽入關隴集團之中(27)。
初露頭角
李世民初露頭角是在解雁門之圍的戰役中,後來又隨父親李淵到太原,鎮壓過甄翟兒等起事,開始顯露出他那勇敢機智的軍事才能。
(一)解雁門之圍
大業十一年四月,李淵調任山西、河東撫慰大使,攜家眷至河東。八月,隋煬帝巡視北方邊塞,突然遭到突厥始畢可汗數十萬騎兵的襲擊。雁門一帶四十一座城,竟被突厥攻占了三十九座。隋煬帝龜縮於雁門,城中兵民十五萬,糧食僅只夠供應二旬。面臨萬分危急的形勢,隋煬帝根據臣下的「堅城挫銳」建議,把詔書繫在木頭上,投入滚滚的汾水,順流南下,命令各地募兵前來援救。這時,李世民年已十八歲,應募入伍,隸屬於屯衛將軍雲定興部下。他向將軍説:「始畢敢舉兵圍天子,必謂我倉猝不能赴援故也。宜晝則旌旗數十里不絕,夜則鉦鼓相應,虜必謂救兵大至,望風遁去。不然,彼眾我寡,若悉軍來戰,必不能支。」(28)看來,李世民還是善於分析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提出「多齋旗鼓為疑兵」的策略,真是有點初生之犢不怕虎的氣概。
據舊、新《唐書•太宗本紀》記載,雲定興採納此計,作了部署,突厥果真以為「救兵大至」,便引兵北還。把解雁門之圍,描繪成李世民的功勞,這顯然是史官的溢美之辭。(29)事實上,當時齊王暕以後軍保於崞縣,而雲定興軍隸於其下,僅能自保,未能赴援。由於其他的原因,加上東都及諸郡援兵到達忻口,突厥始畢可汗於九月間撤兵後退了。這次戰役中,李世民沒有什麼功勞,但他初次從軍,展現了機智靈活的才華。
(二)鎮壓甄翟兒起事
李淵為山西、河東撫慰大使,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發河東兵討捕群盜」(30),鎮壓地方上叛亂分子。李淵行至龍門時,擊潰了毋端兒等數千人。李世民是否參加鎮壓,史籍上沒有提及,但當時他隨同父親至河東,可能經歷此事。
大業十二年,李淵奉詔為太原道安撫大使,以後又升為太原留守。大概因為李世民有點戰爭閱歷,喜談兵事,又好弓矢,所以,李淵把他帶到太原,留在身邊。而把建成和元吉等安置在河東,託給河東縣户曹任瓌照顧。
李世民來到太原後,參與了鎮壓甄翟兒起事。甄翟兒是魏刀兒軍隊的將領。大業十一年二月,魏刀兒在上谷自稱歷山飛,擁眾十餘萬,北連突厥,南寇燕、趙。次年四月,別將甄翟兒率眾騷擾太原,隋朝將領潘長文被打死。李淵既為太原留守,就率兵前往征討。至西河郡永安縣雀鼠谷,雙方發生了激烈的遭遇戰。起事的甄翟兒在這裏的部眾多達二萬餘人,李淵所率的步騎只有五、六千而已。據《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上記載,李淵「乃分所將兵為二陣,以羸兵居中,多張幡幟,盡以輜重繼後,從旌旗鼓角,以為大陣」。這跟前面説到的「多齎旗鼓為疑兵」是何等的相似!是否出於李世民的建議,不得而知,或許是李淵父子精通的戰術之一。接著,李淵率領精騎數百,在李世民的配合下,衝破甄軍的包圍,化險為夷,取得了勝利。據《舊唐書•太宗本紀》記載,「太宗以輕騎突圍而進,射之,所向皆披靡,拔高祖於萬眾之中。適會步兵至,高祖與太宗又奮擊,大破之。」這裏盛讚世民驍勇超眾,自有誇大之處。但是,李世民善於騎射,大有「所向披靡」的氣魄,並且跟李淵一樣,善用騎兵戰術,以少勝多,也是事實。
李世民作為貴族子弟,站在鎮壓農民起事軍的立場上,那是必然的,也可説是他生平經歷中的污點。然而,由此他領悟到單靠鎮壓的辦法是不行的,曾對父親李淵説:「今盜賊日繁,遍於天下,大人受韶討賊,賊可盡乎!要之,終不免罪。」(31)這種認識正是李世民後來參與起兵密謀的思想基礎。
李世民在太原約近一年,後來回憶當時的生活情況説:「朕少在太原,喜群聚博戲。」(32)在「群聚博戲」之中,李世民結交了一批豪友。例如,岳父長孫晟的族弟長孫順德,因逃避遼東之役,躲在太原,李世民跟他相親善。劉弘基是個「少落拓,交通輕俠,不事產業」的人,亡命至太原,李世民和他結成好友,「出則連騎,入同臥起」(33)。還有個名叫竇琮的,也亡命在太原,本來和世民有過矛盾,心懷疑懼。而世民心胸坦然,以禮待之,出入臥內,彼此成了好友。李世民的聲望,引起了晉陽令劉文靜的注意,他們互相訪問,議論形勢,談得十分投機。總之,年近二十的李世民在政治上逐漸成熟了,他「見隋室方亂,陰有安天下之志,傾身下士,散財結客,咸得其歡心。」(34)一條新的生活道路,已經展現在他的面前。
第一章 青少年生活
我國歷史悠久,古代曾產生過許多的政治家與軍事家,但是,像唐太宗這樣傑出的代表人物,在歷代帝王中還是不多的。他的言行事蹟與文治武功,至今仍然引人矚目。本書作為歷史著作,將透過史實的考核與分析,力求對唐太宗的功過是非,作出恰如其分的評價。
從隋末到唐初的歷史時代
唐太宗姓李,諱世民。死後廟號「太宗」,諡曰「文皇帝」,所以史書上通常稱之「唐太宗」,有時也叫做「文皇帝」。他生活的時代,恰恰是從隋末喪亂到唐初「大治」的歷史轉變時期。時代的需要,造就了這位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
推薦序
唐太宗李世民一生五十二年,以他登上皇位為分水嶺,可以分為前後兩個階段。他隨父兄起兵打天下時才十八歲,以當時的標準來看還未成年。此後十年,他統率大軍四處征討,面對複雜多變而難以掌控的情境,投身於生死交關的戰場。這段戰爭的歷練讓他學會領導統御,懂得評估局勢、規劃策略,看準機會大膽一搏,更集結一批效忠他的學士和武將,建立起獨當一面的勢力。在這過程中,他的意志和欲望也逐漸膨脹,直到二十九歲那年,他發動政變,殺死同胞兄弟、逼迫父親退位,成為君臨東亞世界的統治者,滿足了自己成為皇帝的野心。
凡有實力候補或角逐皇位的人,可能都曾經懷抱稱帝的美夢,但真正成為皇帝之後,現實的難題才慢慢浮現:身為皇帝,該如何統治國家?該如何作個好皇帝?哪些歷史上的君主,值得效法?又該如何避免重蹈亡國之君的覆轍?如何制定政策,以求政權穩定發展?這些複雜的問題,恐怕都不是李世民奪取皇位之前認真想過的。然而,他在稱帝之後開始面對這些問題。在他人生分水嶺的後半段,從即位到死去這二十三年的時光,他一邊作皇帝,一邊學習如何作皇帝;最後也對自己身為皇帝的功過得失,有所反思。
如何作皇帝?皇帝該如何治國?可說是中國政治史上最深刻的問題之一。先秦時代的思想家著書立說,提出各種理想君主的典範和治國的方法。到了漢代,士大夫為了幫助皇帝認識這些理念與教訓,撰文介紹歷史上君主的事迹。而且為了引起皇帝的注意,畫家繪製歷代帝王的肖像,增添說明文字,想藉由生動的圖像來提昇皇帝的興趣。在宋代,皇帝必須固定聆聽士大夫發表學術演講,共同討論治國的道理。在清代,作為皇位候選人的皇子,每天早上天還未亮就起床讀書,比一般士大夫更刻苦。凡此種種,目的是將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理想君主的知識儲備與品德要求,融鑄到最高權力的統治者身上。在中國史上,這種帝王教育深受重視,但歷代以來數百位的君主中,仍有許多平庸無能、品格低劣的君主,不曾正視如何作皇帝與皇帝該如何治國的重大議題。
李世民即位之前,對這些治國的思想理念與歷史經驗,了解很少。年少的他常呼朋引伴,外出狩獵,沒有興趣坐在學堂聽夫子吟哦詩文、習字讀書。這群輕浮尚武的權貴子弟,有點看不起讀書這件事,騎馬打仗才是他們最認同、也最開心適意的活動。而且李世民是個位居統治階級最頂端的貴族,幾乎不了解一般農民的生活。他成為皇帝後,在皇宮後苑試著拿起鋤頭種田除草,感到疲累,才明白勞動的辛苦。這樣一個具有軍人性格、貴族氣質的人,真的知道如何治國、適合擔任皇帝嗎?在隋唐之際,許多統治集團的菁英都富有相當的知識水平,比如隋煬帝的學問與文才可能就比李世民高出一些。
或許李世民也明白這一點。他深知自己的不足,但決定正視這個弱點,所以在當上皇帝後開始學習,認識書籍所承載的知識和文化,花上許多時間心力和博學的士大夫討論問題,目標就是為了作皇帝和治國。在中國歷代皇帝中,唐太宗之所以受肯定,並不在於他是個沒有缺點的君主或治國盡善盡美;他的可貴之處在於願意學習。他年輕時的性格與資質,或許和被他殺死的兄弟沒有太大差別,但從他即位後努力作個好皇帝來看,他有一股追求理想自我的深層動力,這正和他當年爭取皇位的企圖心一樣。
儘管李世民有心治國,但還是有他不易克服的性格障礙:自信。生下來就是統治階級頂端的李世民不只自豪於貴族身份,更在於他明白自己是在劣勢中堅定、忍耐和奮鬥,才贏得成功的果實:在開國戰爭中,他並非光靠騎兵正面衝鋒取勝,反而經常沉潛拒戰以消耗敵人的士氣與軍資才迎來最佳的戰機;就像他不是皇帝的第一順位繼承人,但始終不放棄才取得最後的勝利;他和突厥的關係也是如此。突厥從李唐立國之初就不斷施以威脅。李世民同樣隱忍、周旋和準備,看準機會派兵出擊才扭轉雙方長期以來不對等的局勢。在讀書這件事,他從剛開始只能聆聽文臣講述道理,逐漸進步到可以表述自己的思考。所以,李世民的驕傲也來自他對自己一生努力的肯定。
作皇帝和治國的道理放在不同的時代,具體的作法與統治的方針往往視個別的歷史背景而不同。但不變的是皇帝治國的基本原理:運用他所操控的政治權力,對統治範圍所及的一切人事物之間的關係、地位與勢力的分布和比重,進行調整。在這方面,李世民除了任用大臣、召募士人加入統治階級、重建官僚組織與制定政府機關的運作方式之外,還派遣軍隊東征西討,但更重要的是他企圖以政權的力量,去改變當時中國政治與社會的基本架構。比如地方上的世族豪門與佛教寺院在過去三百年來發展成龐大的社會勢力,隱然高過皇帝與官僚所組成的政治力量;唐太宗企圖改變這個局面。他甚至想分封土地給宗室與功臣,創建世襲的封建制度來鞏固政權,取代漢朝以降由隸屬皇權的官僚來管理地方州縣的郡縣制度。如果唐太宗在這件事上一意孤行,唐代的歷史可能就不是我們現在知道的面貌了。
正因為皇帝權力的影響太大,他犯的錯誤往往也比普通人的過失更巨大。發動不必要的戰爭,殺傷人命,就是最難諒解之事。這也正是為什麼士大夫對皇帝的心性有所期許,或希望皇帝「無為」的原因——不作為,刻意不或不輕易運用權力。如此說來,皇帝究竟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推手,還是反作用力?在李世民心中,就有一個負面的例子:隋煬帝。隋朝結束了魏晉南北朝的長期分裂,重建中央集權的政府,掌握大量編戶齊民。但前後兩代不到四十年,隨即土崩瓦解。李世民剛即位時,政府所能掌握的戶口數量,還不到隋朝鼎盛時期的三分之一。為什麼隋煬帝會傾覆了國家?
對李世民而言,隋煬帝的一切充滿了吸引力,但他又不得不抗拒、否認,結果成為他既想逃避、但又想超越的對象。隋煬帝曾統領大軍、征服江南;李世民的戰功也毫不遜色;隋煬帝以才學著名;李世民可能不如。隋煬帝揮霍父親積累的財富,但李世民卻得在戰亂後的廢墟中重建國家。隋煬帝廣建離宮別館,享受旅行的樂趣與舒適的生活;但李世民為了避開溼氣和暑熱而想營建樓閣,不但大臣進諫規勸,連他自己也猶豫不決。隋煬帝對西域深感興趣,多次出巡塞外;唐太宗則堅持派兵入侵高昌,控制絲綢之路的貿易,建立唐帝國的霸權。隋煬帝三度遠征高麗,造成社會動蕩,引發民眾叛亂;李世民也在他人生的末年,忍不住不出兵高麗,最後以撤軍告終,為一生功業留下最後的敗筆。
這就是李世民的情結之一。其實他也是個普通人,有自己的個性、脾氣和缺點,以及喜怒哀樂的情緒,還有內心的矛盾與衝突、傷心與自責;有時徘徊在壓抑與暴燥之間,有時擺蕩在志得意滿與自我檢討之間。他在當上皇帝十年後,對自己身為皇帝的自我要求,漸漸不如以往,驕傲慢慢掩蓋過對運用權力的自我警惕,終於帶來不幸的後果與挫折。除了親征高麗失敗之外,他的兩個兒子也因爭奪皇位而引起紛爭,讓他感到極大的痛苦。但在人生最後幾年,他慢慢對自己一生有越來越清晰的看法。他曾自認功高蓋世,古今無人可比;但他終於不再迴避自己的失策而有所省思。在這一點上,他可能真正勝過了隋煬帝。
這篇導讀提示讀者去留意李世民在治國之道的探索與表現,他一生的成長與蛻變、定型與停滯,以及當中的心理過程。我們從他的自我追求、認同與反思,可以看到中國中古「自我意識」的展現。這本書的作者則從他們關心的角度去描繪唐太宗及其時代的幾個側面。但以上這些看法都只是個人的詮釋,不應妨礙讀者翻閱此書時馳聘的思緒,所以開卷時不妨放寬胸懷,接收各種訊息,然後心中或許會逐漸出現疑惑與問題,接著慢慢凝聚出關注的焦點,進而踏上自己尋找答案的閱讀之旅。讀者可以首先根據書中引述的史料,其次依循作者提供的基本資訊,藉由閱讀史料產生自己的理解與心得,然後進行推測與判斷,在心中形成對李世民這個人、唐太宗這個皇帝,以及中國在七世紀上半葉這段時間的歷史圖像。
唐太宗李世民一生五十二年,以他登上皇位為分水嶺,可以分為前後兩個階段。他隨父兄起兵打天下時才十八歲,以當時的標準來看還未成年。此後十年,他統率大軍四處征討,面對複雜多變而難以掌控的情境,投身於生死交關的戰場。這段戰爭的歷練讓他學會領導統御,懂得評估局勢、規劃策略,看準機會大膽一搏,更集結一批效忠他的學士和武將,建立起獨當一面的勢力。在這過程中,他的意志和欲望也逐漸膨脹,直到二十九歲那年,他發動政變,殺死同胞兄弟、逼迫父親退位,成為君臨東亞世界的統治者,滿足了自己成為皇帝的野心。
凡有實力候補或角...
目錄
第一章 青少年生活
從隋末到唐初的歷史時代
貴族世家的子弟
初露頭角
第二章 晉陽起兵
起兵的醞釀過程
起兵內幕
直驅長安
勝利的客觀條件與內在因素
第三章 統一戰爭
討伐薛舉、薛仁杲
對劉武周的戰爭
對王世充、竇建德的戰爭
平定劉黑闥
統一戰爭勝利的歷史原因
李世民的軍事才能與戰略戰術
第四章 玄武門之變
唐初統治集團內部的爭鬥
奪位鬥爭的公開化
東宮與秦府對壘的複雜形勢
流血事變的經過與性質
第五章 正式即位
高祖讓位
處理政變後的遺留問題
穩定山東地區的局勢
調整最高決策集團
第六章 撫民以靜
貞觀前夕的辯論與決策
撫民以靜的施政方略
重農政策的具體措施
「天下大治」的實現
貞觀後期不如前期
第七章 任賢致治
兼明善惡,捨短取長
廣開才路,善於驅駕
「才行俱兼」,任賢致治
科舉與恩蔭
用人政策的歷史條件
第八章 求諫與納諫
「恐人不言,導之使諫」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共相切磋,以成治道」
保證廣開言路的措施
忠諫及其局限性
第九章 貞觀法制
從《武德律》到《貞觀律》
貞觀司法的重要措施
一代「守法」之風
貞觀法制的階級實質
第十章 封建侯王與修《氏族志》
封建侯王
修訂《氏族志》
第十一章 統一邊疆
抗擊東突厥
平定吐谷渾
統一高昌
傑出的軍事才能
第十二章 開明的民族政策
和親政策
團結政策
德化政策
歷史的局限性
第十三章 「偃武修文」的措施
尊儒崇經
大興禮樂
重視學校教育
第十四章 以史為鑑
「以古為鏡」與史書編纂
「覽前王之得失」
進步的歷史觀
歷史的局限性
第十五章 抑佛崇道的宗教思想
從尊佛到抑佛
崇道尊祖
「示存異方之教」
第十六章 廢立太子之爭
嫡長子李承乾
魏王李泰
晉王李治
第十七章 宮闈生活與愛好
后妃群中
喜愛弓馬
詩文與書法
晚嗜丹藥
後 記
附錄一 歷史上對唐太宗和「貞觀之治」的評價與討論
附錄二 唐太宗大事年表
第一章 青少年生活
從隋末到唐初的歷史時代
貴族世家的子弟
初露頭角
第二章 晉陽起兵
起兵的醞釀過程
起兵內幕
直驅長安
勝利的客觀條件與內在因素
第三章 統一戰爭
討伐薛舉、薛仁杲
對劉武周的戰爭
對王世充、竇建德的戰爭
平定劉黑闥
統一戰爭勝利的歷史原因
李世民的軍事才能與戰略戰術
第四章 玄武門之變
唐初統治集團內部的爭鬥
奪位鬥爭的公開化
東宮與秦府對壘的複雜形勢
流血事變的經過與性質
第五章 正式即位
高祖讓位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