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只不過是大自然中最柔弱的蘆葦,但他是會思想的蘆葦。」──巴斯卡(B. Pascal)
人難免老病衰亡,然而思考改變了一切。
人不單單只是會思想的蘆葦,更可能是會關懷、會施予且擁有生命喜悅的蘆葦!
「人,為何而活?」「人生的意義是什麼?」諸如此類現代人常有的大哉問,在傅佩榮教授的書中往往可以找到解答。他主張人生意義的發現,必須透過「覺醒」的過程,由渾渾噩噩的日常生活與俗務羈絆中「驀然回首」,生命才能向上提升。
以巴斯卡哲言為題的《會思想的蘆葦》,闡明蘆葦極易受到風雨摧折,正如人之難免老病衰亡。但是人能夠「思想」,由此卻改變了一切;而思想要如何提升並深化,才能煥發光明、燭照生命意義並展示生命境界,可說是這本書關心並探究的主旨。
傅佩榮教授以哲學為豐厚基底,融會中西偉大思想家的智慧以及作家本身的體悟,寫成這一系列啟發思考、勉勵人生的精華文章。全書分為四大部份,首先「闡明境界」,由抉擇、覺悟、修行、智慧而開顯四種不同的境界,期許每個人都可以由辨認自己的鼓聲,走出自己的人生。接著開展的「致知途徑」,八篇文章簡明而深刻,是對於思想方法之簡單而完美的導引,之前沒有機會研究哲學的讀者皆可以用為參考。
十分特別的是,「人間關懷」一輯中有多篇評述宗教問題的文章,對於始終莫衷一是的宗教現象的釐清界定,有一些幫助。而最後的「返本開新」,以淺顯方式說明傅佩榮多年來研究儒家人性論的心得及其與現代社會的關係。
人生難免遇到挫折、困惑與徬徨的低谷,此時哲學最能賦予勇氣和智慧。這本傅佩榮教授的經典文集,多年來鼓勵了不少青年朋友,經由這獨立思考與判斷的養成過程,發現人的本質在於創新,進而能超越自己,提升自己,實現更完美的生命。
本書特色:
★傅佩榮教授經典勵志文集新版重出。
★精闢闡述引用中西偉大思想家的智慧,加上作家自身的研究體悟,寫成這一系列啟發思考、勉勵人生的精華文章。
★全書深入淺出,解答青年朋友對人生及生涯規劃的困惑。
作者簡介:
傅佩榮
上海市人,台大哲學研究所畢業,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台大哲學系主任兼哲學研究所所長,比利時魯汶大學、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現任台大哲學系教授。
在台大開設「哲學與人生」課程,座無虛席,受教者上萬人;另外,多次應邀前往馬來西亞、韓國、美國、新加坡等地的華人社團作傳統文化講座,亦在大陸多家電視台主講國學。曾獲國家文藝獎、中正文化獎、教育部教學特優獎,及大學生社團推薦最優通識課程、新浪、搜狐二〇〇七年度傑出文化人物、《民生報》評選校園熱門教授等獎項。
傅佩榮潛心研究國學,專心注解,並重新解讀《論語》、《孟子》、《易經》等傳統經典。他不但長年致力於國學的普及與推廣,更兼具中西文化之深厚學養,集四十年潛心治學心得,以哲學建構和邏輯分析的視角,搭建起東西方思想的橋樑,堪稱中西文化的擺渡者。
已出版作品有《不同季節的讀書方法》、《傅佩榮與青少年讀易經》、《原來老子這樣說》、《原來孔子這樣說》、《原來莊子這樣說》、《原來孟子這樣說》、《論語的人文之美》[第一部]、論語的生命解惑(論語的人文之美第二部)、《人生困惑問莊子》[第一部] 、《人生困惑問莊子》[第二部]、《荒謬之外──卡謬思想研究》等書。
章節試閱
生活就是哲學
今天清晨起來,陽光柔和,微風拂面。你順著人行道,往學校或公司的方向走,忽然看見前面一位老太太摔跌。這時你毫不猶豫地趨前將她扶起,還問她受傷沒有。
你為什麼這麼做?這個問題值得想一想,不要輕易回答:「因為我覺得應該」,或者「因為我高興」。
前幾天的一個清晨,天色昏暗,風強雨驟,你在同一條人行道上也瞥見有人摔跌,但是卻自顧?著傘走過去了。為什麼同樣是你,卻有兩種相反的待人態度?
難道是天氣影響你的心情,心情再決定你的行為?仔細反省一下,似乎不是如此單純。人的任何行為,背後都有一個信念做為預設。譬如,當我幫助別人時,我心中相信:人與人應該互相扶持,人類形成一個大家庭,人生是有意義的,別人會在我需要時伸出援手。反之,當我拒絕幫助別人時,我心中相信:人與人各自孤立,人類並無共同關懷,人生難免老死,我也無法逃避命運的擺布。
問題是:你有時樂於助人,有時又拒絕助人,難道是在心中同時接受兩套相反的信念?如果是的話,你又如何認定自己是「一個人」呢?你怎能期望別人瞭解你?甚至,你瞭解自己嗎?
如果你對這些問題覺得好奇,想要進一步探索答案,那麼你就走上哲學之途了。哲學是用比較系統的方式去思考人生的現象,然後為人生的種種抉擇提供指引。為了找到指引,你可以參考古今中外哲人智士的心得,也可以由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著手,看看自己心中究竟潛存著那些互不相容的信念,進而予以疏導、整理、融合,使其顯示統一的立場。這種「化隱為顯」的工作,是哲學上關鍵的第一步。哲學之有益於人生,也由此開始。這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得到的。
確立自己心中的基本信念之後,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就可以免許許多不必要的困惑、徬徨、掙扎、挫折。氣候不能再影響我們,因為我們心中自有溫暖的陽光;環境不能再干擾我們,因為我們心中自有堅定的主張。我們可以開始活出真正的自我,不僅內外如一、表裡一致,而且始終清楚知道自己正在做什麼,以及為什麼這麼做。
當然,從外表看來,這樣的人有時讓人覺得頑固、自大、或狂妄。有些人也確實打著「擇善固執」的招牌,特立獨行、或標新立異。我想,這是「過猶不及」的結果,因此哲學家無不強調反省沈思與自我約束。希臘哲學初期最著名的兩句格言是:「認識你自己」與「凡事皆勿過度」。孔子則主張好學深思與忠恕之道,因此他一方面勇於堅持理想,「知其不可而為之」,另一方面則「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顯示了溫良和樂的人格特質。
由此看來,思想的功用真是偉大。人可以憑藉思想,突破有限的時間與空間,掌握自己內心的真我,亦即不受氣候、環境、人群所拘束的自我。這個自我,既有清楚的信念,又有明確的方向,因此一顰一笑、一舉手一投足、一言一行,都是非常真誠、非常踏實的。不僅如此,思想還能引領我們樹立典範,見賢思齊,使我們在面臨重大抉擇時,會去想一想:若換了是孔子,是耶穌,是蘇格拉底,是佛陀、或是其他聖賢,處在我的情況時,又將如何決定行止?
如此念頭一轉,平平凡凡的人生就可能展現壯闊的波瀾,高潮迭起。人生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值得珍惜。因為其中充滿了新的挑戰,等著你以新的精神去回應,從而開拓新的人生境界。
有人說:生活就是文化,生活就是教育。我們也可以說:生活就是哲學──不過還須加上一個小小的習慣,亦即思想。孟子肯定人的尊嚴,聲稱「人人有貴於己者,弗思耳矣。」只要養成思考的習慣,生活的品質自然會隨之提高,生命的內涵也將更為充實。哲學的確是我們品味人生的開始。
如何認識真相
人與人之間最深刻的關係之一,恐怕是兩位陌生男女由相逢、相識、相愛,到結為連理了。夫妻互相認識的程度,不是局外人所能想像的;但是結婚多年之後,偶爾會迸出下面的話:「想不到你是這樣的人!」我到現在才算認識你的真相!」這些話可能是在生氣時說的,但是其中未必沒有道理。原因十分簡單:人是會變的。但是會變的東西又如何能有真相呢?因此,更正確的說法是:人有不變的真相與會變的外貌。認識一個人的真相,並不容易。古人說:「人之相交,貴在知心」,「相識滿天下,知交有幾人?」可見一般人對於認識真相是十分嚮往與十分需要的。
人的真相最難認識,物的真相則較為容易掌握,我們就先從認識事物談起。英國哲學家培根(F. Bacon)建議我們破除四種「假相」,以便認識事物真相。第一是「種族假相」,就是人把自己當成宇宙萬物的中心,以人的眼光來看待一切。這樣一來,人就會抹煞事物本身的價值,譬如認為:狗的存在是為了替人看門,豬的存在是為了讓人食用,花的存在是為了供人玩賞。這種「利用」心理,使人無法正確認識動物植物,進而不知珍惜,造成生態失衡,再回過頭來威脅人的存在。只有破除種族假相,我們才能以平常之心認識事物及欣賞事物。
第二是「洞穴假相」,就是以個人的成見來評價一切,像井底之蛙,或者像帶了有色眼鏡來觀察事物。譬如,有些人受過西式教育,產生崇洋思想,喜歡用外國的標準來判斷自己社會的優劣,然後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或者,由於個人遭遇了逆境,就咀咒人生黑暗。因此,只有破除洞穴假相,才能在光天化日之下看清一切。
第三是「市場假相」,就是在聽到人云亦云的傳言時,不經考慮便以為真。市場是消息散布最快的地方,這些消息往往是捕風捉影的無根之談。如果無法細加明辨,就難免迷失在群眾中,這時不僅不能認識事情的真相,反而會連自己是誰都忘記了。除非破除市場假相,否則無法擺脫別人的干擾,也無法以清醒的頭腦去區分真偽。
第四是「劇場假相」,就是盲目接受一套觀念架構或思想系統,用以解釋宇宙與人生。我們在觀賞戲劇的時候,很容易受劇情影響,隨之喜怒哀樂,甚至把自己想像為劇中人物。從這種角度來認識一切,怎能不偏離事物的真正面貌呢?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哥德說:「一切理論都是灰色的,生命之樹卻是常青的。」真正的智慧是由親自體貼生命而孕發的。
破除以上四種假相之後,我們的心靈就能不受遮蔽,可以讓事物的真相自然而然的呈現出來。但是,「人」的真相又要如何去認識呢?這個問題大概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我個人喜歡採用「自由想像法」與「價值界定法」。所謂「自由想像法」,就是先把一個人的所有特色列出,像身高、體重、家世、性格、學問、專長、財富、地位、名聲等,然後自由想像:刪除某一樣特色,他還是他嗎?如此,一樣一樣刪除,直到不可刪除的部分,那就是他的本質了。但是,一個人不可刪除的部分往往不只一樣,因此還需要採用「價值界定法」。
所謂「價值界定法」,就是要瞭解一個人對於事物的本末輕重的看法。譬如,他對愛情、事業、家庭、子女、權力、功名、利祿等,究竟有何優先順序;更重要的是,什麼是他的一生目標?亦即,他的終極關懷是什麼?瞭解一個人的終極關懷,就等於認識他潛藏心底、恆存不改、永不褪色的真相。有慧眼,才能識英雄;是好漢,才會相惺惜。我們若想認識英雄好漢,必須自己先有超凡的胸襟與眼光,否則難免失之交臂。因此,我們在認識別人的真相之前,首先要認識自己的真相,就是要認清:我是誰?我正在做什麼?我做的對不對?為什麼?
如何進行推論
看過「神探福爾摩斯」這部影集的人,對於福爾摩斯的推理技巧往往會覺得十分佩服。他的推理技巧可以歸納為三點特色,前兩點是細心觀察與大膽聯想。這兩點的預設是:任何可見的蛛絲馬跡都可能洩漏秘密的情節,因此必須細心觀察,收集一些相關資料;同時,人、地、事、物之間的組合關係,可以經由大膽的聯想,找出每一種合理的狀況,其中必有正確的解答。這兩點都不難學會及應用。
不過,第三點特色才是福爾摩斯的真正本領,那就是他對人的透澈認識。他對於人性的弱點,如貪嗔痴,對於人際的複雜關係,如恩怨情仇,都有基本的瞭解。他知道人有理性,說話做事都有一定的邏輯步驟;他也知道人是自由的,可以不按牌理出牌,做出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換言之,他除了善於推「理」之外,也善於推「情」、推「意」,因此能夠屢破奇案,贏得「神探」的雅號。這種本領不是一般人可以輕易學會的。
我們在應用推論時,很容易忽略「人」的因素,以致無法明辨真相。孔子的學生裡面,精於言語論辯的首推宰予,宰予曾以嚴謹的推論技巧向孔子提出一個難題:為父母守喪三年未免太久了,應該守喪一年就夠了。理由是:如果三年不去照應及實行「禮樂」,則將禮壞樂崩;何況我們食用的稻穀一年即可收成,我們用的火種也是一年換新;因此,守喪一年就夠了。宰予這種推論相當有力,因為他兼顧了人文世界的要求以及自然世界的規則。那麼,孔子如何答覆他呢?孔子並不否認他的各種理由,卻只是反問他:在三年之內吃得豐盛、穿得華麗,「你心裡覺得安適嗎?」這是推之於「情」;然後又說:「只要安心,你就自行去做吧!」這是推之於「意」。凡是與人有關的問題,都必須兼顧理、情、意,然後才能進行正確的推論。
關於情與意,當然並非全是不合理的,因為其中也有基本的運作方式。不過,由於它們牽涉主體太深,很難抽象憑空談出什麼結果。我們不妨先說明推理的部分。
推理由近及遠,從眼前明確的資料推知它的合理結論。因此,其中最重要的並非結論的真偽,而是推論的形式與過程是否合乎邏輯。以演繹法中的「三段論證」為例,我們可以略加說明。例一:
大前提:「黃牛會耕田。」
小前提:「張三是黃牛。」
結論:「張三會耕田。」
例一的結論也許是對的,就是張三真的會耕田,但是這個論證卻是錯的,因為大小前提中的兩個「黃牛」是歧義的。換言之,它犯了「四個名詞」的錯誤,以致形成無效的推論。再看例二:
大前提:「人是會說話的。」
小前提:「白人是會說話的。」
結論:「白人是人。」
例二的結論也對,但是論證還是無效,因為「會說話的」在兩個前提裡都不周延,無法扮演媒介的角色。否則請看例三:
大前提:「人是會說話的。」
小前提:「有些鸚鵡是會說話的。」
結論:「有些鸚鵡是人。」
這個論證的結論顯然錯了。因此,推論的形式是否正確,有時與其結論的真偽無關,但是如果我們想從事整體的、長期的、深入的研究,就不能靠運氣碰巧找到正確的結論,而應該熟習各種論證的運用規則,以便保障推論的有效性。像上述三例的錯誤,只是最粗淺的例子而已,這些在每一本「理則學」書中,都會有系統而完備的介紹。本文限於篇幅,只能點到為止。
推論本身就會帶來樂趣,使人有發現結論的喜悅。但是在與人有關的事務上,務必要謹慎,在沒有考慮到情與意時,請暫時保留你的結論。
如何解釋人生
人生像是一場無法逃避的考試,每一個人面對的題目都大同小異,但是大家不可能互相抄襲答案,只能互相參考解法,因為人生的試題根本沒有標準答案。所謂「沒有標準答案」,並不表示人生可以不必分辨善惡是非,更不表示人生只是南柯一夢。相反的,它的意思是:每一個人都必須提出自己的答案,就是以自己的抉擇與行動去作答;同時自己也須參與評分,論斷自己的成敗;更重要的是,只要還有一口氣在,每一個人都有希望贏得這場考試。
既然大家的題目都大同小異,不外乎是生老病死的處境,窮達順逆的際遇,以及喜怒哀樂的感受,那麼為什麼有些人樂觀奮鬥,有些人悲觀泄氣?有些人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有些人卻像失舵之舟隨波逐流,浪費生命?關鍵的差別就在於大家對人生的解釋不同。
我們應該如何解釋人生呢?以下四個步驟可以做為參考:一,認清自己的現況;二,欣賞古人的典型;三,評估今人的作為;四,選擇自己的方向。
首先,認清自己的現況,必須兼顧外在與內在自我。外在自我是一個人在各種團體(如家庭、學校、機關、社會、國家)裡面所扮演的角色之總和。由於這些角色具有多樣性、異質性而不易充分協調,因此內在自我顯得更加重要。要想認清內在自我,首先可以看看自己所交的朋友。朋友得自「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在不知不覺中反映了自己的性向。其次不妨回憶生平最苦之事與最樂之事,在這兩極之間為自己定位,找出趨吉避凶之道。當然,最好的辦法是經常反省,給自己時間,與自己交談,跟自己作朋友。如果你不能接受自己、肯定自己,又怎能正視命運的挑戰?
接著,我們要欣賞古人的典型。古人之可貴,在於他們通過歷史的檢驗,在有限的文字紀錄中,留下各種生動的畫面,我們可以「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們在不同的時間空間裡,展現完整的生命風格,為人類的潛力定下座標。我們在閱讀英雄豪傑的傳記時,油然而生「有為者亦若是」的嚮往之情,從而激發蹈厲飛揚的志節,不願虛度此生。存在主義哲學家雅士培(K. Jaspers)綜觀歷史上的偉人,推舉「蘇格拉底、佛陀、孔子、耶穌」為四大聖哲,值得所有的人奉為典範,原因之一就是他們證明了人類在精神上、智慧上、道德上,可以達到無限完美的地步。
然後,為什麼要評估今人的作為呢?因為今人與我們生活在相同的時空裡,承受相似的命運,好像風雨同舟的旅客,必須攜手合作,才能渡過難關。耶穌的門徒不僅要彼此相愛,還須以慈愛對待一切的人。佛陀的悲憫普及眾生,人人都應互相擔待。孔子的弟子也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我們並不因此抹煞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卻反而由於珍惜共同的前景,要深刻思索現代人的作為所隱涵的價值系統,看看它是否偏離了人性的常軌,正在走向瀰天大禍?我們不能撇開現實來談理想,卻反而要以清醒的心智投入現世的搏鬥,讓世界因著我們的存在而更為美好。
最後也最重要的,就是選擇自己的方向。所謂「自己的方向」,並不是指標新立異或衝決習俗,而是指內心的態度:在清楚知道自己的意願之後,能以堅定的步伐向著目標前進。人生不是直線賽跑,大多數時候都是在迂迴往返的過程中;但是只要不迷失、不倦怠、不放棄,則過程本身的每一階段都足以使我們的心靈充實欣慰。凡走過的,必留下足跡;凡奮鬥的,必經歷成長。希臘悲劇裡「伊迪帕斯王」的遭遇至為悽慘,但是他在放逐異鄉、目盲體衰的老年,仍然坦承內心的信念:「一切都很好!」
我們有理性,可以明白事理,因此經由好學與深思,能夠澈悟人生真相。然而,解釋人生,不能光靠理性,還須付諸行動,擔起責任。真正的解釋就是創造。
生活就是哲學
今天清晨起來,陽光柔和,微風拂面。你順著人行道,往學校或公司的方向走,忽然看見前面一位老太太摔跌。這時你毫不猶豫地趨前將她扶起,還問她受傷沒有。
你為什麼這麼做?這個問題值得想一想,不要輕易回答:「因為我覺得應該」,或者「因為我高興」。
前幾天的一個清晨,天色昏暗,風強雨驟,你在同一條人行道上也瞥見有人摔跌,但是卻自顧?著傘走過去了。為什麼同樣是你,卻有兩種相反的待人態度?
難道是天氣影響你的心情,心情再決定你的行為?仔細反省一下,似乎不是如此單純。人的任何行為,背後都有一個信念做...
目錄
【序】會思想的蘆葦◎傅佩榮
輯一 闡明境界
1 人生的構圖
2 人生有境界嗎
3 領悟人生境界
4 人生需要抉擇
5 人生需要覺悟
6 人生需要修行
7 人生需要智慧
8 孤獨與寂寞
9 正確的覺悟
10 良知不會消失
11 進化
12 謙抑
13 含蓄
14 和諧
輯二 致知途徑
1 生活就是哲學
2 哲學對當代人的意義
3 如何運用思考
4 如何運用語言
5 如何認識真相
6 如何進行推論
7 如何解釋人生
8 如何展現自我
輯三 人間關懷
1 人文素養
2 愛與人性
3 美的體驗
4 敬畏之心
5 現實指南
6 承受考驗
7 青年的夢
8 母親的愛
9 正視殘障
10 崇拜明星
11 美國式英雄
12 命理哲學
13 宗教現象
14 宗教與社會
15 新興宗教
16 浮雲不能蔽日
17 勸人為善
18 打破偶像
19 宗教與理性
20 世紀之疾
21 科技時代的人文關懷
輯四 返本開新
1 儒家的人生態度
2 儒家如何正視生死
3 現代處境
4 儒家人性論今詮
5 儒家為現代化提供倫理基礎
6 青年的誠心與公心
7 青年的內涵與修持
8 走向成功的人生
【序】會思想的蘆葦◎傅佩榮
輯一 闡明境界
1 人生的構圖
2 人生有境界嗎
3 領悟人生境界
4 人生需要抉擇
5 人生需要覺悟
6 人生需要修行
7 人生需要智慧
8 孤獨與寂寞
9 正確的覺悟
10 良知不會消失
11 進化
12 謙抑
13 含蓄
14 和諧
輯二 致知途徑
1 生活就是哲學
2 哲學對當代人的意義
3 如何運用思考
4 如何運用語言
5 如何認識真相
6 如何進行推論
7 如何解釋人生
8 如何展現自我
輯三 人間關懷
1 人文素養
2 愛與人性
3 美的體驗
4 敬畏之心
5 現實指南
6 承受...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