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學會傾聽,學會用對方需要的方式去愛。光禹──「夜光家族」節目主持人
◎感動推薦我們之所以傾聽,一心一意想瞭解對方的話語,是因為彼此的愛。
當我們專注傾聽到極致,也許能感覺到我與對方之間,不再有分別。
我們之所以傾聽,是因為不想和對方斷了關係。
對方也許是我們的孩子,是親人,是摰友,或是自己……
找到對方的情緒波動時,學會平靜地、柔柔地,將對方的心拉得更靠近。
我們之所以傾聽,是因為每個人都不是孤獨的存在。
這是不干涉他人最尊重的方式,是以關愛作為交流的陪伴。
讓我們學會傾聽,學會用對方需要的方式去愛。
讓我們不忘了自己的分寸,給雙方輕鬆自在。
讓我們看顧與我們相遇的孩子,並藉此使自己內在的孩子重生,
和新的自己手牽手,歡喜前行。
《我想傾聽你》以「陪伴與傾聽」、「理解與諒解」、「尋找自在的關係」與「建立新的自己」四個面向,與讀者朋友們一同面對親子與人我關係中難解的課題。透過洪仲清臨床心理師彷彿正傾聽著你的一字一句,希望你能被滯礙難行的關係釋放一點,能瞭解自己多一點,並且,給他人與自己的笑容更溫暖一點。
◆關於本書攝影 太陽的情書影像 LLFTS Photography
珠漪 LEE Chu I
阿良 HSIAO Chih Liang
兩人原本從事電影與動畫後製工作,後因興趣跨足攝影,作品榮獲多項國際攝影比賽獎項,並參與國內外多場攝影聯展,現為自由攝影師與影像工作者。
「太陽的情書」臉書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llfts.photography
個人作品網頁:
珠漪 http://www.leechui.com/
阿良 http://hsiaochihliang.com/
作者簡介: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目前於佳家人際智慧開發心理治療所擔任所長,專長在協助自我探索與覺察、情緒管理訓練、親職教養諮商、人際與家庭溝通、正向思考引導、兒童遊戲治療、心靈成長等領域。
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臨床組畢業,領有臨床心理師合格證書。曾經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擔任臨床心理師近7年,工作之餘,他仍希望透過書寫,和大家分享自己在生活及工作中的想法,期待藉由溫暖的筆觸及心理學的專業知識,幫助在人生旅途中困頓的朋友們,能找到心靈上的寧靜,並接納、修復自己與關係。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的臉書粉絲頁,經營4年半多以來,人數已突破16萬人,目前仍持續增加中。每天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網友參與留言、討論,學習做好情緒管理,學習覺察自己與原生家庭間的課題,學習在溝通中傾聽,並自在地付出與接受愛。
著有:
2015年《謝謝你知道我愛你:在關係中,面對愛,接受愛,學習愛,放下愛》
2015年《找一條回家的路:從跟家庭和解出發,再學會修復自己與關係》
2015年《跟自己和好:為情緒解套,瞭解生存原來可以有很多種方式》二版
2014年《跟自己和好:為情緒解套,瞭解生存原來可以有很多種方式》
2013年《讓孩子有好人緣,人際力養成法》
FB粉絲專頁: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https://www.facebook.com/redbeaniceteacher
章節試閱
〔原來我讓自己變得很貧窮〕
「我們以為貧窮就是飢餓、衣不蔽體和沒有房屋;然而最大的貧窮卻是不被需要、沒有愛和不被關心。」──德蕾莎修女
她說,如果不是信了宗教,她到現在還是心靈匱乏的人。是她讓自己變得貧窮,還好她現在覺醒了。
她是以前公立托兒所的老師,唸的就是幼保相關科系。她喜歡小孩,所以想以帶小孩為職業。她很快就知道自己錯了,她是喜歡「玩」小孩,不是真的喜歡帶小孩。她發現自己對孩子,非常沒有耐心,可是又不知道還想做什麼職業,而且在公家單位福利又好,家人都勸她不要離職,只好硬著頭皮繼續做下去。
她說,是後來自己當高齡產婦,生下有情緒障礙的孩子之後,她才知道自己錯了。她對待小孩的方式,完全沒辦法用在自己的兒子身上。這剛開始讓她覺得很丟臉,特別是孩子還沒去看過醫生的時候,她自己當老師的,連自己的孩子都帶不好,被其他老師嫌她的孩子難帶。她這才從家長的身分,體會到自己以前所做的事,有多麼不應該。
她說,以前她看我的文章,是根本看不下去的。談什麼尊重孩子?鼓勵與肯定能建立好行為,教養就是傳達愛?根本就只是紙上談兵,她甚至懷疑寫這種文章的人,一定沒有帶過小孩。
她說,以前在托兒所,最常做的事,就是罵孩子跟處罰孩子,基本上就是一直對孩子發脾氣。而且新進同事管不住孩子,她還會分享她的經驗。什麼鼓勵與肯定、什麼培養群性同時發展獨特性,這些冠冕堂皇的話,大部分都是講給家長聽的,這些她很會講。
可是,家長只要一離開,沒多久就開罵了,她已經習慣用吼的,大小事都吼,有時候還會接近尖叫,她下班常覺得喉嚨不舒服。但是家長來接的時候,又要變得輕聲細語,眼神充滿溫柔的光輝,這些表面工夫,她已經很有經驗了。
她說,以前就是覺得,在公家機關工作,就是求個退休,不要出事就好。所以她有很多種處罰方式,讓孩子怕,孩子怕了,就乖了。
她不是沒有鼓勵孩子,但是罵跟處罰比較快,她是不敢用打的,怕孩子回去跟家長講,怕孩子身上有傷痕。可是,她回想過去,在很沒有耐心的時候,她會用很大力的肢體動作拉扯小朋友,甚至還會推孩子,推到孩子差一點跌倒,但又不至於受傷的狀況。孩子怕她,事情就好辦。她說,這還要練習與經驗,不是很容易的事。
她在很煩的時候,會固定找幾個家裡比較弱勢的孩子來開刀,殺雞儆猴。她知道自己很不應該,這是她心底的秘密,可是在當時,真的很有效。
她說,有的同事很有愛心,但是班上就會比較吵。她最受不了班上吵,一吵她就火大,她當時還覺得有愛心的同事很會裝。而且,說實在話,即使是她私底下好像沒有愛心,還是會有孩子喜歡她,畢竟是孩子嘛,也知道討好大人求生存。在家長面前給孩子幾句稱讚,孩子就可以開心起來了,很容易忘掉之前發生什麼事。
她覺得,就所有的老師來說,幼教老師是工作最累、最雜,但薪水最低、最不被尊重的一群。動不動就要輪值加班,她有一陣子覺得很不公平,更無心在工作。所以,她曾經有一段時間,整個心思都在研究股票、基金上面,想要讓自己多賺一點錢。
她很自豪,就算是金融海嘯那陣子,她也沒賠到。但是現在回想起來,殺進殺出的,根本沒賺多少。不過,卻是大大犧牲掉她在工作上的耐心。
等到自己的兒子出生,剛開始請育嬰假的時候還好,覺得日子還算過得輕鬆。後來等孩子大了,可以上幼幼班,她再回到職場,就發現一切都不對了。
她發現自己的體力變差,脾氣變得更不好,越來越無法忍受小朋友的哭鬧,偶爾還會跟同事發生口角。不只是工作,她在家裡,她的那一套,不但沒辦法用在自己兒子身上,還造成她兒子會有長期間哭泣、退縮、咬指甲、不想上學、做惡夢,甚至傷害自己的現象,連她先生都怪她。
直到看了醫生,醫生診斷孩子在社交情緒方面發展遲緩,然後,又是鼓勵媽媽要有耐心,常擁抱跟陪伴孩子。她才慢慢體悟到,自以為帶孩子很有經驗的她,其實只是「管」孩子,管著他們平安上學、放學而已,根本沒跟孩子們培養多深厚的關係。
在最苦悶的時候,她接受宗教的幫助,她禱告與參加聚會。漸漸地,她更明白,自己面對家長,跟面對孩子時的不一致,讓她有罪惡感,而且她的互動裡面沒有愛。她以前也一直覺得家長很難搞,當然其中有一部分是家長的要求非常不合理,但另一部分,是她覺得自己沒有同理心。
還好,後來有個機會,她能轉做行政。雖然薪水少一點,但她覺得比較安心,至少不需要偽裝自己是個很有愛心的老師,也不用那麼累。
現在她能感覺到,她被兒子需要、被愛,她也願意付出更多關心,給孩子與家人。她也能有耐心地陪著兒子,很少罵他,更覺得沒必要處罰他了。
她願意一切重新來過,做個心靈富足的人。
〔把部分當成了全部〕
有一位朋友,講到在我這邊聊一聊,真心覺得自己實在不需要為了一些小事,就跟孩子打壞關係。可是一回家,看到孩子便當盒又沒放到水槽,功課還沒做就開始看電視,要他去洗個澡也慢慢吞吞的……情緒一上來,就忘了在我這邊默默許下的承諾,又開始劈哩啪啦罵小孩,母夜叉上身。
她問我,其實她真的有那個心,想跟孩子好好相處。她也知道,如果按照她自己訂的標準,她要不對孩子發脾氣很困難。可是,要她放下她的標準,她真的做不到!
我問她,那是什麼感覺?她說,很挫折、很氣、很煩。
我問她,那孩子回到家是什麼感覺?她想了想,應該也會很煩、很挫折,因為他常做不到,然後,被處罰的時候,應該是很氣、很害怕,或者難過……
她突然停頓,看著我,我也等著她。然後,她說:「老師你是故意想讓我知道,我的孩子跟我有很類似的感覺嗎?都是達不到一種目標的感覺嗎?」
我說,我沒有這麼聰明,我也不可能預先知道她會怎麼回答,更不清楚她能這樣頓悟。不過,如果在親密關係裡面,通常我們有負面情緒的時候,對方的情緒不會正面到哪裡去,這很自然。
然後,罵人的人、被罵的人,都為了一個暫時達不到的目標而受苦。我問,她還想為這個目標,跟她的孩子一起互相折磨多久?
她說,她當然立刻就想擺脫這種狀態,可是以她的個性,大概會唸到孩子不住家裡為止吧!她無意中又補了一句話:「因為我媽也是這樣……」
她又停頓了,這次我大概知道她在想什麼,就不講話幹擾她了。當她再說話的時候,好像明白了什麼:「對,我來這邊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很不喜歡我媽這樣,結果我現在又對孩子這樣……」
機不可失,我問她,在她是小孩的時候,被媽媽管,心裡在想什麼?她說,就很不喜歡媽媽這樣,小事也要管那麼多,時間到了她自然就會去做,不需要她媽媽催。
我再問,她媽如果只提醒她不念她,她小時候真的會去做嗎?她說,應該不會,至少不會馬上去做。如果以她對自己的瞭解,大概就是功課寫不完,隨便洗洗澡,便當會裝死不想放水槽……
我繼續問,這樣會很嚴重嗎?她也很坦白,她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她小時候覺得不嚴重,現在會覺得有點嚴重。
我說,如果放手一個禮拜,就只有提醒,沒有處罰,當成實驗,她會覺得對孩子的人生有「毀滅性」的影響嗎?她說,不會啦,沒那麼嚴重啦!
我說,如果這是家庭作業,她願不願意試?她點點頭。
這個作業,是給她的練習,讓她練習面對自己的情緒,那種怒氣被充飽的感覺,那種可能被他人責怪的尷尬,那種覺得自己沒盡到責任的罪惡感。然後,這些種種感覺襲來的時候,告訴自己:「這些感覺只是我的一部分,不是我的全部!」
當我們太過投入,我們常把部分,當成全部。我們沒有經過練習,就不清楚,原來,我們還是有能力選擇不讓部分牽著我們的全部走;原來,在關係中,對方沒有達到我們為他設定的目標,其實沒那麼嚴重。
榮格說:「所有別人惹惱我們的事情,都能讓我們更瞭解自己。」
優雅媽媽是一種夢,只要動動嘴孩子就會主動去做,這個狀況很少見,請趕快醒過來吧!真正的優雅,只在我們的內心,能應對自己的情緒,讓母夜叉退散,那時優雅才會現身。優雅是自己的,不見得跟別人有關係,也不見得孩子就會變乖,但是通常會讓關係可以再好一點。
〔有必要那麼客氣嗎〕
最近剛好有朋友跟我聊到尊重的話題:「有必要對孩子講話那麼客氣嗎?一定要用商量的、用溝通的嗎?我們那個年代的父母,都用命令的、罵的,我們還不是長那麼大了?」
我簡單問了一句:「你希望教出來的孩子,是被認為有教養的孩子嗎?你認為是誰要先做孩子的榜樣與模範?」
這個部分朋友沒意見:「對啊!當然是父母啊!」
通常一個講起話來有教養的人,語氣會比較客氣,不管是對長輩、平輩或晚輩。平常一般大小事,懂得商量與溝通,尊重大家的意見。不過,那也不是遇到什麼事都這樣,像是遇到擺明瞭要欺負人的狀況,語氣上還是要堅定,甚至大聲都有可能。
一個人講話比較客氣,平常比較不會無故惹麻煩,家庭氣氛也會比較和諧。有話就好好講,通常不會剛好一直都有人來欺負你,或者想辦法佔你便宜。
像我在臨床情境,遇到各式各樣的人,其中不乏有情緒很敏感的人。講話稍一沒注意,就會被解釋為不尊重他,要不然就可能會當場發飆,要不然就是心裡默默記恨,下次就不來了。有時候溝通莫名其妙觸礁,這也是原因之一,只是我們自己不知道而已。
講話比較客氣,通常這個人的情緒也比較穩定。反過來說,如果在臨床上,我們看到一個家庭裡,講起話來就大小聲,很容易生氣或者出現敵意,那這個家庭成員通常比較有可能罹患相關心理疾病,因為高張的情緒表達是一種壓力源,對任何人來說都是這樣,包括講話最不客氣的那個人。
一個人如果講話常帶刺,通常別人的話也聽不太進去,或者根本比較少人願意跟他講話。這樣就少了學習的機會,很多事也沒辦法就事論事地談,帶太多情緒,容易模糊焦點。
客氣,是因為在溝通的時候,對溝通有幫助。換個講法來說,就是注意禮貌。對外人注意禮貌,並不代表對家人不需要,也不代表對孩子不需要。
一個人見多識廣,會像飽滿的稻穗,身段柔軟,懂得謙虛,說起話來不用大呼小叫,有時候這樣做起事來比較方便。遇到半桶水響叮噹的人,講話很不客氣,也不會那麼介意,也不一定要別人對我們惡言,我們就要回以難聽話。有些人,真的不值得花時間在他身上,降低我們自己的格調,寧可把握時間來照顧自己更好。
有必要那麼客氣嗎?其實不見得是我說了算,重點要試驗過之後,才知道效果。不能說自己只會用很難聽的方式,不會用商量溝通的語氣說話,就否定這種方式。有些人,對他客氣,他就會覺得你好欺負,對你不客氣,面對這種人當然我們要先學會保護自己。
可是,面對孩子,真的比較少孩子天生是來欺負人的,我們好好說話,至少賺到一個我們自己的情緒穩定,家庭氣氛比較和樂。然後,如果孩子也學著我們的榜樣,會對我們父母講話客氣,那是他有教養,那是他自己的福分,這種人,在現代社會上是很值得敬重的人物。
〔你現在高興了吧〕
我認識一位長輩,講起話來,常要帶著許多情緒。我年輕的時候總不懂,為什麼要用這麼多情緒,讓大家都不好過?
像是,孩子如果弄壞東西,他就會說:「就叫你不要玩,你看吧,壞掉了,你現在高興了吧?!」
「你現在高興了吧?!」這一句我印象很深刻,因為通常講這句的時候,沒有人是高興的。話中常隱含著,好像對方是故意這麼做的指控。這句話,是為了讓孩子更有罪惡感嗎?還是,是大人因為自己的話之前沒被重視,所以現在可以趁機讓孩子多一點挫折,讓自己的情緒得到平復?
不管我怎麼想,我想不太到這句話的好處。我也不知道,這句話對解決問題有多大的幫助。所以,我把這句話,或這種話,當成是情緒話。這跟單純表達自己的情緒,來促進溝通不一樣,情緒話不夠直接與具體,而且通常會傷人。
類似的例子有,孩子不聽勸,結果跌到樓梯下。大人說:「活該,誰叫你不聽我的話,摔死算了!」
在我的認知裡面,講情緒話是為了自己,通常是為了宣洩自己的情緒,不是真正為了別人。通常以負面情緒居多,對解決問題沒太大幫助,在大多數的情況下,不但破壞關係,也製造更多問題。
對我來說,類似的狀況,我會這樣處理。
「你把東西弄壞了,你會不會修?能不能找人幫忙修?如果不能修,你要拿你的零用錢出來賠!然後,要說什麼話道歉?」
如果牽涉到他人,就請他人發表意見,「你希望他怎麼做?怎麼做你才不會那麼生氣?……」讓孩子清楚他的行為與後果,鼓勵孩子承擔責任。
第二種狀況,我會這樣處理。
「很痛齁……剛剛你沒有注意看樓梯,所以跌倒了。如果頭暈要跟我講,這有可能是腦震盪,想吐也可能是……走慢一點,會比較不容易跌倒!」
不管怎麼處理,都不需要太多的情緒話。情緒話多說無益,為什麼還要說呢?如果我們不把自己整理清楚,注意自己的言行與背後動機,任由情緒亂跑,我們就有可能說出不少情緒話。
不只是親子,像在愛戀關係中也是,如果真心不想分手,別動不動就把分手掛在嘴邊。偏偏,這麼簡單的道理,還是有人在情緒來的時候,忍不住又把這兩個字嚷嚷了起來。真的分手了,又氣對方絕情,氣自己愚笨。
情緒需要理智導引,可是,這需要不斷地練習。譬如,每天反省自己的言行,就是一種練習的方式。
不知道各位朋友,還能不能幫忙想出其他很經典的情緒話,常製造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
我希望所有觀看文章的朋友,都能藉由彼此的分享,對自己說出口的言語做深切的反省,練習好好說話,有效溝通與表達。
〔為什麼我哭哭你覺得很好笑〕
孫子在享用雞塊,看起來好滿足的樣子。他還小,兩旁的臉頰胖胖的,讓人忍不住想捏。
阿嬤說:「你回去不可以跟媽媽說喔,你現在感冒還沒好,還不能吃!」
孫子:「嗯……」
阿嬤:「你想要去保母家,還是阿嬤先帶你回家?」
不知道,是不是阿嬤帶孫子出來看醫生,阿嬤的包包裡隱約看到白色的藥袋。
孫子說:「我想要跟阿嬤回家!」
他這年紀,大概三、四歲,表達算是很清楚了。大概閒來無事,阿嬤開始逗孫子。
阿嬤:「我看你這麼不乖,我還是帶你去保母家好了!」
所謂的不乖,我在旁邊看,大概就是吃得高興,雙腳亂動,踢到桌子。不過,實在不是什麼嚴重的事,沒造成什麼嚴重的傷害,阿嬤本身也沒制止。
孫子開始醞釀哭鬧:「我不要,我想要跟阿嬤回家!」
阿嬤歡喜地抱了一下孫子:「我知道啦!你喜歡阿嬤對不對?」
孫子夾著哭聲說:「對!」
阿嬤又抱了一下孫子:「好啦好啦,跟阿嬤回家!我本來就要帶你回家啊,哭什麼哭?」
阿嬤似乎很享受孫子表達對她的喜愛,至於她所引發的孫子的不安,好像沒發生一樣。反而搞得哭鬧,好像是孫子的錯一樣。
孫子繼續享用著雞塊,一樣恬靜可愛。不自覺地,腳又踢了起來。
阿嬤還是沒制止,但又開始說了同樣的話:「我看你這麼不乖,我還是帶你去保母家好了!」
然後,又是同樣的歷程,孫子說不要,說喜歡阿嬤,阿嬤很高興,說要帶孫子回家。然後,出乎我意料的是,這個過程,大概重複了三次,最後一次,孫子哭出了眼淚,阿嬤才沒再繼續。
讓我吃驚的是,這個孩子很聰慧,問了一個問題:「為什麼阿嬤在笑?」
阿嬤回答:「因為你很可愛啊!阿嬤很喜歡你啊!」
我在想,孩子心中問的,會不會是「為什麼阿嬤妳讓我哭,妳卻在笑?」
或許,是我投射了吧!
不過,我很好奇,不該吃雞塊而吃,是為了討好孫子,讓孫子喜歡自己嗎?如果阿嬤真的不喜歡孫子腳動來動去,為什麼一開始不制止、不明講呢?然後,為什麼要一直讓孫子的情緒陷入不安,來確認孫子對自己的愛呢?把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特別是自己喜歡的孫子,真的很開心嗎?
然後,阿嬤這樣操作,下一次孫子去保母家,會不會累積了一些負面情緒?好像去保母家是某種處罰,不乖的孩子要去的地方?
一個成熟的人,愛一個人,是希望對方幸福快樂,自己因此也感到快樂幸福。一個不成熟的人,會不斷確認對方對他的愛,才願意愛對方,這樣的關係,本身包含著綑綁與壓力,讓人愛得不輕鬆,關係也容易因為一些風吹草動,而陷入僵局。
我認識一些本身就很懂得照顧自己情緒的朋友,不管孩子是因為什麼原因開心,能因為他開心而開心,畢竟孩子的笑容就足夠療癒。自己就算不開心,也不需要逗孩子來滿足自己。至於孩子最愛的人是誰,愛不愛我們,大致上不太會幹擾我們因為孩子開心而開心的過程。
〔原來我讓自己變得很貧窮〕
「我們以為貧窮就是飢餓、衣不蔽體和沒有房屋;然而最大的貧窮卻是不被需要、沒有愛和不被關心。」──德蕾莎修女
她說,如果不是信了宗教,她到現在還是心靈匱乏的人。是她讓自己變得貧窮,還好她現在覺醒了。
她是以前公立托兒所的老師,唸的就是幼保相關科系。她喜歡小孩,所以想以帶小孩為職業。她很快就知道自己錯了,她是喜歡「玩」小孩,不是真的喜歡帶小孩。她發現自己對孩子,非常沒有耐心,可是又不知道還想做什麼職業,而且在公家單位福利又好,家人都勸她不要離職,只好硬著頭皮繼續做下去...
作者序
我們與孩子的邂逅
一位朋友跟我分享她的家庭故事,我也回報以另一個故事。
A媽媽這個人從小常被罵、被批評,所以她一心想著賺錢,想趕快離家,想有個成功的人生,讓罵她的人閉嘴。她沒錢沒背景,所以非常節省,錙銖必較。慢慢存下一筆錢,開始從投資小套房入手,想靠房地產賺大錢。
她教養孩子,是希望孩子知道社會的殘酷,所以罵得更兇、批評得更厲害。孩子怕她,所以她的處罰,不只處罰到孩子的不良行為,也處罰了親子關係,更處罰了孩子的自尊自信。
於是,出現了一種循環,孩子平常不太跟她說話,在心裡築起一道牆。出大事了,她才會知道,然後更是又罵又批評,孩子更是什麼事都藏得緊。她總是擔心,孩子背地裡不知道又犯了什麼錯,她常捕風捉影,放大孩子的缺點,孩子的鬼鬼祟祟都像是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再出現一次危機?
B媽媽這個人從小常被罵、被批評,所以她選擇就讀教育。她沒當老師,但是她學到了一段話「教育無他,愛與榜樣而已」,這是她教養孩子的中心思想。
她跟孩子相處,是想要跟孩子一起享受人生的美好。美好不在金錢,在彼此真心相對待。所以她常看到孩子的好,鼓勵孩子,營造情境讓孩子累積成功經驗,跟孩子一起慶祝彼此的成長。
於是,出現了一種循環,她把孩子帶得有自信,不是只有孩子表現好的地方,能繼續保持與成長。遇到困難的事情,孩子也願意試試看,因為不管成功失敗,努力就會得到肯定,肯定讓孩子願意繼續。孩子越來越瞭解自己的能力,自信更堅定。
我請這位朋友做為參考,重新把自己的家庭故事再看一次,想想自己的父母與親人,想想自己的孩子,還有我們自己的人生。我們跟孩子的相遇,是一種應當擔負的責任,還是一種創造與重生?
我想邀請這位朋友一起欣賞一首詩,那是席慕蓉的〈邂逅〉:
你把憂傷畫在眼角
我將流浪抹上額角
你用思念添幾縷白髮
我讓歲月雕刻我憔悴的手
然後在街角我們擦身而過
漠然地不再相識
啊
親愛的朋友
請別錯怪那韶光鱌改人容顏
我們自己才是那個化裝師
《我想傾聽你》這本書,在談我們的孩子,也在談我們曾經扮演過的孩子的角色。讀著讀著,兩者之間的界線也許越來越模糊,但是祝福各位朋友,我們的內在因此越來越清楚。
我們與孩子的邂逅
一位朋友跟我分享她的家庭故事,我也回報以另一個故事。
A媽媽這個人從小常被罵、被批評,所以她一心想著賺錢,想趕快離家,想有個成功的人生,讓罵她的人閉嘴。她沒錢沒背景,所以非常節省,錙銖必較。慢慢存下一筆錢,開始從投資小套房入手,想靠房地產賺大錢。
她教養孩子,是希望孩子知道社會的殘酷,所以罵得更兇、批評得更厲害。孩子怕她,所以她的處罰,不只處罰到孩子的不良行為,也處罰了親子關係,更處罰了孩子的自尊自信。
於是,出現了一種循環,孩子平常不太跟她說話,在心裡築起一道牆。出大事...
目錄
Chapter1 陪伴並傾聽你
我們之所以聽
回到讚美的本質
不忍心孩子長大
我不值得我想要的愛
我心裡不是這樣想
不聽話就是不孝順?
只想找一個懂我的人
忍不住喜歡兩個人
你的生氣在家嗎
移動腳步,才能改變視野
你做的很好啦,但是……
用語言限縮孩子的挫折感
我有那麼笨嗎
到底是為誰好
負面標籤與負面眼光
我的努力會不會白費了
粉碎孩子夢想的家長
愛過了界
接情緒的人很倒楣耶
填不滿的洞
誰有權力決定孩子的生死
簡單平靜單純幸福
當老、病、死在我們面前的時候
塵爆事件的心理復健
我們可以重新開始嗎?
陪伴,是我送你的耶誕節禮物
愛並未終止
那只是浪潮的起落
傾聽你而不帶走你的問題
Chapter2 理解與諒解
一天一藉口,幸福遠離我
人怎麼可能沒有感情
不勉強自己難過
不是有意扭曲事實
不處理自己情緒有關係嗎
不貳過的迷思
什麼時候我們真的失敗了
父母不是神
父母該不該在孩子面前吵架
他值得一個真心的道歉
替某位老媽媽寫的一封信
生悶氣
有必要那麼客氣嗎
妳知不知道?妳讓我覺得我很沒用
你現在高興了吧
你這個人很固執耶
形式上的道歉反而讓人生氣
我不相信你了
我還有什麼好說
把部分當成了全部
為什麼你不跟我談?
碎碎念背景音樂
落井下石式的教養
請假裝我已經長大了
諒解讓關係能長遠
霸淩是種層層疊疊的困境
Chapter3讓關係自在
我需要你來找到我
在關係中實現自我
關係中的災難四騎士
他不是我兒子
他可以不愛妳嗎
可以不要這種愛嗎
用情而不困於情
不同心就是背叛
用結果去否定過程
如果我傷到他該怎麼辦
成為孩子喜歡的媽媽
有效的溝通,常同時包含說明事情與表達心情
妳到底能付多少責任
希望孩子長大想起我還會笑
更好的可能
那你去當別人家的小孩啊
放下更有力量
為什麼我哭哭你覺得很好笑
原來還有人需要我
氣他一次就是想他一次
情緒管理保護自己
被局限的跑道
當初追我的人很多條件都比他好
關係像鏡子
Chapter4 跟新的自己手牽手
一件小事念一天
比較來的幸福
你會為我驕傲嗎
我太認真抱爸爸了
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
原來我讓自己變得很貧窮
愛不等於喜歡
建築在別人身上的夢想
移動的安全城堡
愛孩子勝過自己
跟新的自己手牽手
讓感覺跟上來
替她難受
管教與關懷
小黑來了
老逞強
你跟這個角色之間有什麼感覺
我沒感覺
為什麼要照顧好自己
當她醒來的時候
獨處時找得到家嗎?
Chapter1 陪伴並傾聽你
我們之所以聽
回到讚美的本質
不忍心孩子長大
我不值得我想要的愛
我心裡不是這樣想
不聽話就是不孝順?
只想找一個懂我的人
忍不住喜歡兩個人
你的生氣在家嗎
移動腳步,才能改變視野
你做的很好啦,但是……
用語言限縮孩子的挫折感
我有那麼笨嗎
到底是為誰好
負面標籤與負面眼光
我的努力會不會白費了
粉碎孩子夢想的家長
愛過了界
接情緒的人很倒楣耶
填不滿的洞
誰有權力決定孩子的生死
簡單平靜單純幸福
當老、病、死在我們面前的時候
塵爆事件的心理復健
我們可以重新開始嗎?
陪...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