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諒」就是釋放一名囚犯
然後發現那名囚犯其實就是你自己
一本帶來心靈自由的實踐指南,為生命尋找新未來
★美國三大國家級圖書獎強力肯定:
2010年《獨立出版雜誌》活在當下圖書獎
2010年 獨立圖書出版專家團體獨立圖書獎
2009年《前言評論雜誌》年度圖書獎
諮商心理師許皓宜/諮商心理師貴婦奈奈
中華民國幸福家庭協會理事長彭懷真/魅麗雜誌發行人賴佩霞
——暖心推薦
為什麼最親密的家人無法共處一室?為什麼相愛結合的夫妻卻成怨偶?
過去種種不愉快縈繞在心,讓我們失去快樂的能力。
為自己決定原諒,為自己選擇放手;原諒他,其實跟他沒關係。
原諒不是要你喜歡那些傷害你的人,不必說服自己他們是天使,更不需忍耐對方的惡行、讓自己再度受害,而是放下無止盡的煩惱痛苦,鬆開被怨懟束縛的心靈,迎向自由的新鮮空氣。
「原諒」不是軟弱的表現,反而需要超凡的勇氣。
本書是原諒基金會(The Forgiveness Foundation)創辦人吉米‧丁克奇(Jim Dincalci)研究40多年集大成之作,內容以最有效率的順序編排,具有讓你擺脫困擾、奪回人生主導權的3大特點:
1. 貼心化解讓你無法原諒的種種障礙
作者博覽原諒相關研究報告、書籍,從心理、迷思輿論、大腦科學等各種不同角度,深入淺出分析無法原諒的原因,帶著你一一跨越障礙,鬆開被怨懟束縛的心靈,迎向自由的新鮮空氣。
2. 豐富案例與科學依據助你建立信心
作者具豐富諮商輔導經驗,書中分享超過60個真實案例,以及科學證實的原諒好處、妨礙原諒的大腦機制,說明「拒絕原諒」很正常,但為了自己的幸福而放下,你辦得到,也不孤單!
3. 用心提供能夠立即見效的練習技巧
作者發展出「強效原諒處方」於美國大專院校、社區、教會傳授,幫助無數人找回輕盈的自己。書中還有另外40多種不同方法,每個人都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順著引導,立刻察覺自己的改變。
作者簡介:
Jim Dincalci吉米‧丁克奇
美國知名心理學家、史丹佛大學原諒計畫學者、甘迺迪大學諮商心理與跨文化研究博士、原諒基金會(The Forgiveness Foundation)創辦人。
在過去15年中,吉姆・丁克奇博士一直致力發展協助人們原諒的各種方法,其中有的是源自心理學的現代觀點,也有的是傳統的靈性方法與跨文化的療癒練習。他花費超過40年時間在學習與運用情緒、精神、心理以及生理上的各種方法幫助人們過得更好、療癒他們的生命。
他精通諮商心理學,同時具有宗教研究與神學博士學位。他於1968年就讀紐約醫學院研究所,開始接受心理學領域訓練,此後便持續學習和運用能有效療癒心理、精神和身體的方法,甚至在1993年協助他原諒自己,讓生命從此不同。
30年來,除了個人練習外,丁克奇的諮商輔導經驗囊括協助國內暴力團體、擔任夏威夷「健康與教育部」國家校園體系內的臨床治療師、出席「超個人心理學機構」及「原諒研究運動」舉辦的專業會議,也在大專院校、醫院、校園與教會中傳授他發展出的「強效原諒處方」。
丁克奇研究世界宗教信仰及其實踐做法超過45年,其中包含原住民療法。因此,本書不僅具有心理學領域的療癒方案,也涵蓋經得起時間考驗的靈性觀點,像是禱告、冥想及激勵等方法。
譯者簡介:
郭庭瑄
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系、輔系政治系國際關係組。曾任出版社編輯,後於文化行政公部門負責影視協拍等文創業務。喜歡電影、藝術、旅行、在陽光下看書發懶、隨手拍拍照、畫畫和寫寫東西,樂於發現小細節、探索新事物。現為自由文字工作者及譯者。
聯絡信箱:realelise@gmail.com
荷童
本名張馨文,淡江英國文學系畢業,曾任五南圖書出版社大眾心理系列翻譯叢書編輯、美商麥格羅希爾出版公司特約編輯,也與名揚翻譯社長期合作,擔任兼職譯者。
荷童具多年翻譯經驗,深知在信、達、雅的基本原則外,翻譯工作其實還需要加上一點創意、想像力、豐富的常識以及追根究柢的精神。對她來說,這是一種享受。
荷童是基督徒。滿懷感恩的她深信能力乃神所賜,為人所栽培,希望繼續藉此能力對神有所奉獻,對人有所貢獻。儘管書籍能發揮的影響有限,但若能啟發一個人的心靈,就是她最大的回報。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許皓宜 諮商心理師
貴婦奈奈 諮商心理師
彭懷真 中華民國幸福家庭協會理事長
賴佩霞 魅麗雜誌發行人/身心靈老師/作家
這本書講的不只是原諒,還有幫助自己處理壓力的方法。
事實上,你並不需要讓對方知道你是否已經原諒。選擇原諒,選擇接納與放下,最大的受益者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的身心靈,你不再被過去曾發生的事情牽制,終於可以把注意力放在美好的事物上。
這就是原諒的力量與美好。
──貴婦奈奈/諮商心理師
想太多,就難以原諒。不認真想,永遠被怨恨纏擾,更難真正原諒。為了療癒、為了重建人際關係、為了使自己不再被恨所纏繞,需認真檢視原諒這個人生難題。作者帶領你我一步步認識原諒、練習原諒、保持原諒,使恨與煩不再纏擾,更能放下痛苦,開展新生。
──彭懷真/中華民國幸福家庭協會理事長
還有什麼比「不原諒」更痛苦的事?我想不出來。
各宗教提到人性淬煉的最高指標「愛與放下」,其背後關鍵在於是否具備「原諒」的能力。除非原諒,否則哪能放下?除非原諒,否則哪有愛?原諒,是到達最高修行的關鍵法門;這本書帶著我們一步步向前推進。
──賴佩霞/魅麗雜誌發行人、身心靈老師、作家
名人推薦:許皓宜 諮商心理師
貴婦奈奈 諮商心理師
彭懷真 中華民國幸福家庭協會理事長
賴佩霞 魅麗雜誌發行人/身心靈老師/作家
這本書講的不只是原諒,還有幫助自己處理壓力的方法。
事實上,你並不需要讓對方知道你是否已經原諒。選擇原諒,選擇接納與放下,最大的受益者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的身心靈,你不再被過去曾發生的事情牽制,終於可以把注意力放在美好的事物上。
這就是原諒的力量與美好。
──貴婦奈奈/諮商心理師
想太多,就難以原諒。不認真想,永遠被怨恨纏擾,更難真正原諒。為了療癒、為了重建人際關係...
章節試閱
(摘錄1)
心靈本質的愛
「我們必須發展與維持原諒的能力,沒有能力原諒的人,也沒有能力愛人。」
──馬丁路德・金恩
「愛」會帶來喜悅,以無限多種方式讓我們的生命獲得滿足,因此,「原諒」尤其不可或缺。如果生命和心靈中缺少了「愛」,我們便會輕易向痛苦、打擊與匱乏等悲慘情況屈服,讓生活陷入令人難以忍受的不愉快之中。
為什麼原諒他人和自己的功效這麼大、療癒速度這麼快?答案其實非常簡單:在複雜的情感、反應以及生存機制的表面下,我們的本質是純粹的精神、心靈與誠實,這也是「原諒」能強而有力改變生命的原因。
一般來說,人們大多很誠實,都正直到會為了自己的過錯而懲罰自己,即使是個沒愛心的小動作都能讓我們產生罪惡感。而「取得原諒」能把我們拉回高功能狀態,帶我們回到自己更真實、更純粹的狀態。
愛與心的驅動力
我們是打從「心」裡感受到愛。儘管我們不時會聊到關於「神聖」、「更高的力量」或「上帝」之類的感受,但其實「愛的體驗」是真真切切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即使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也能明白「真誠」與「愛」的模樣。
藉由稍稍轉變觀點,我們就能看見他人基於「愛」而採取行動的理由。無論是要為家庭、為國家犧牲自己的生活,或是為了保護心愛的人而殺人,「愛」和「心」都在驅動、引導我們的所作所為,甚至連「憎恨」都是一種扭曲歪斜的愛。無論我們接不接受、有沒有親身體驗,「愛」的精神與全然都確實在鼓動我們的人生。
當我們違背了愛與生命的原則,罪惡感便會隨之而來,讓我們距離內在與外在的最高境界越來越遠。罪惡感不但會使我們偏離遠大的思想與目標,也會阻擋我們擁有平靜與喜樂。「放下罪惡感」是一條讓我們能回到「生命至高原則」的路徑,讓我們重新體會到愛、和平與喜悅,這是原諒的真諦,也在回歸幸福的過程中,賦予「原諒」極大的動力。
超越生存本身的至高能量
為了更深入說明所謂「真實的正面狀態」,請仔細想想下面這個例子:
把你的心神想像為一條躺在桌上、巨大又鬆弛的圓形橡皮筋,沒有任何張力,只有飽飽的滿足、善良和愛,然後想像一下你正生活在這種狀態之中。因為擁有清晰明亮的思緒與心靈上的富足,你就能在日常生活的大小事中感受到安詳平靜,發揮自己的最高功能。
然而一旦開始製造張力、拉緊橡皮筋(就我們的例子來看,那張力可能會是怨恨或罪惡感),橡皮筋環繞的所有空間就會消失,就像你受到壓力時呈現的樣貌。加諸在橡皮筋上的拉力越大,就需要花費越多力氣才能維持平衡。因此,緩解張力的方式,就是讓你的心神回歸到自然狀態,也就是滿載富足、力量、清澈和愛的空間。
「原諒」能透過一個重要性遠大於生存的「本源」來解放、療癒我們的身心。這個「本源」有許多不同的名字,像是「愛」、「大自然」、「上帝」、「阿拉」、「偉大的靈魂」等,自古都是相當強大的力量,這股超越名稱的力量激發了我們崇高的思想、目標與極大的潛力。藉由放下過去所有的怨恨、傷害和苦痛,我們不但能放鬆緊張的心神,還能更輕易感知到屬於自己的「至高能量」,正在引領自己生活在更快樂、更有創造力、更加滿足的境界。
練習:更深刻感受到「愛」
請試著做做看:
1. 把突如其來的憂鬱放一邊,然後開始練習放鬆。將緊張從身體裡釋放出來,由頭部慢慢往下,讓壓力從腳底流瀉出去。
2. 現在,覺察心中的「愛」,試著強化這股感受。
3. 感覺「愛」正自然而然由你所在的地方流向左鄰右舍,或是你周遭的環境。
4. 擴大這種感覺來填滿你所在的城市。
從你的周圍延伸到你愛的人、其他人、樹木、郊區和別的城鎮,直到整個地區都在「愛」的懷抱之中所觸摸。
5. 讓「愛」瀰漫到你的國家,然後到其他國家。
6. 去看、去感覺「愛」正在填滿整個地球和地球上的所有人。
7. 看見你持續發送的「愛」正造福所有生命。
8. 當你準備好時,就回來吧。
清理傷口
如果你腿上的傷口裡有灰塵,除非把灰塵清理乾淨,否則它始終沒辦法真正痊癒。在傷口癒合之後,可能還是會留下疤痕一陣子,但受傷部位的外觀和功能總會比之前好上許多。這條腿在歷經癒合過程、重新恢復美麗之前,必須先清除灰塵與髒污,而遺留下來的疤痕也需要透過時間來撫平。當你除去了心中的怨恨,雖然記憶猶存,但傷口與疤痕最終會慢慢癒合平復,而非隨著憤怒和罪惡感一同發臭潰爛。
同樣的,假如你緊緊抱著憤恨和罪惡感,即使很努力祈禱、建立樂觀態度或冥想,還是很難真的做到正面思考。因此,你必須先清除心裡的灰塵,當你拂去不安、怨恨和憤怒等負面情緒後,取而代之的就會是痊癒。不然你就得一而再、再而三重複那些情感上的積極鼓勵、禱告或冥想,因為覆蓋在心靈上的塵垢會阻擋傷口癒合,或妨礙你達成崇高的願景。
療癒來自於一個簡單的心智原則:你的思想無法在背道而馳時抵達任何終點。怨恨、罪惡感、憤怒和恐懼會把你的心靈帶往跟愛、快樂和平靜完全相反的方向;除非你真的願意放下那些怨氣和懼怕,否則不會發生任何深刻與實際的改變。
由於「愛」是我們存在的重要本質,廣義來說也是大腦最高階的功能運作,因此當我們放下(原諒)了所有不安、憂慮、失望和憤怒等情緒,心靈便會經歷充滿愛、和平及喜悅的改變。
練習:「你要把你的心靈放在哪裡?」
試試看透過下列方法來協助回答這個問題:
●將你的心靈放在愛裡,然後把這份愛傳遞給傷害你的人與你自己。
●為傷害你的人和你自己禱告。
●如果渴望平靜,就保持心靈安定,然後把這種感覺傳達給傷害你的人和你自己。
這些方法都能清除愁苦煩悶,讓你擁有快樂的前景。用你所需要的餵養你自己;如果混亂不安在心中肆虐,就選擇平靜吧。
(摘錄2)
為什麼我無法原諒?
除了大腦的壓力反應外,人們拒絕原諒是因為一直以來都存有誤解,我稱之為「原諒的迷思」。可悲的是,即使我們知道那不是真的,這些迷思卻還是持續廣泛流傳。以下是一些最常見的迷思,並沒有特別的先後順序,因為警覺到每一點都非常重要。
迷思1:對方已故或不在身邊,所以沒必要
你可能會想,反正「眼不見為淨」,但如果你仍然因此痛苦,表示心裡的傷口猶在。心中窩藏或大或小的怨恨,多少會影響你的生活及人際關係。
儘管原諒看似是在同理那個離開的人,但其實主要是要讓你從自找的憎恨與憤怒折磨中解脫。我常有學生和客戶原諒了去世已久的雙親後,生命就發生了重大改變。有位40多歲的婦人,自從原諒了童年時虐待她的父親後,在她腿上肆虐多年的疼痛就消失無蹤了。
迷思2:不必原諒,因為我不想再見到他們
原諒不代表和解。「和解」表示痛苦的雙方重修舊好,但這未必是原諒的產物。為了保護自己、遠離傷害,你可以在原諒之後還是選擇永遠不要再見到對方。
不過,如果要達成真正的和解,我們確實必須先原諒對方。有項針對曾經外遇、出軌過的情侶所做的研究證實,「先原諒」具有積極療癒雙方關係的力量。
有關和解,知名牧師、同時也是歐巴馬(Obama)二○○九年總統就職祈禱文的撰稿人瑞克‧華倫(Rick Warren)提到,聖經中教導,有3樣東西對恢復破裂的關係來說非常重要:就是「懺悔」、「償還」與「重建信任」。他強調,「實際上,信任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建立,必須透過行動重新贏得。」
迷思3:原諒就是容忍或把過錯合理化
原諒不是容忍不當的行為,或合理化一項錯誤。就如弗雷德‧盧斯金博士(Dr. Fred Luskin)在他傑出的《為愛原諒:健康長久關係的失落元素》(Forgive for Love: The Missing Ingredient for a Lasting Relationship)書中指出,倘若選擇容忍就表示我們認為「發生的事還好、還可以接受」而不願原諒,我們就會錯失受到傷害、覺得自己被錯待而憂傷的解藥。吸毒者的家人或許會原諒他的行為,但不等同贊成毒品濫用,家人也可能同時盡一切力量阻止他繼續吸毒。
雖然父母會原諒小孩常常打破東西,但不表示小孩可以老是弄壞東西。事實上,孩子需要隨著年齡承擔應當的後果。不過,所謂的「應當的後果」是源自於愛與諒解,是為了讓孩子從中學習、記取教訓,而不是以憤怒懲罰將恐懼慢慢侵蝕孩子的心靈、助長怨恨。研究顯示,不帶憤怒的懲罰或承擔後果會更有效果。
我常看到父母由於可能讓孩子情感受傷、覺得不被疼愛和支持而感到內疚,所以不願意強制執行懲罰,結果導致孩子無法從中學到教訓。理想上來說,我們必須為「打破行為準則」預先做好諒解和設定後果的準備,司法體系也是因此設立。
迷思4:我試過了,可是我做不到
也許你有很多無法原諒的理由,但那不表示你做不到。
現在,你已經擁有各式各樣有助於原諒的工具,你得再次嘗試、然後成功做到。有時人們會選擇原諒,然後又為此後悔,這是因為大腦對立的活動產生的結果。
只要讀完這本書,你就不會再為任何自己曾原諒過的人事物感到後悔,同時也能較善於控制大腦的壓力反應。
迷思5:我真的太生氣、太受傷了!
意識到自我情感是原諒的基本要素。你可以從憤怒導致的暴力行為中,看到太多情緒帶來的影響。每當你的憤怒和敵意同時湧出,整個生理機能便會進入壓力狀態,持續活化大腦的對立反應。
拒絕原諒而容許憤怒與苦惱繼續存在,只是終將失敗的暫時性替代方法。充沛自信不等同於憤怒,你可以學著不帶怒氣而為自己設下底限。
設定底限而不憤怒的能力,來自於相信正面力量與和平的價值,恰好相對於怒氣與怨恨。有時候,你需要平靜下來才能有效練習原諒,如冥想、太極、禱告、沉思、按摩、瑜珈、運動、與友人交談等方法,都能夠有效讓自己平靜下來。
潛藏在表面下的情感
察覺到自己主要支配情緒外的其他情感,能幫助你面對、處理各種苦痛不安。人們最常見的情形,就是為了已經發生的事感到憤怒。我曾經協助幾個由施虐者組成的團體,發現「憤怒」是他們在事件中較主要的情感是一種簡單的表面情緒。
麥克在處理女友蘇珊帶給他的痛苦時,注意到自己過去是以憤怒在控制蘇珊。在大多數哺乳動物的行為中,表現憤怒是建立領導地位的重要方式,人類也是如此。
有一天,麥克因蘇珊做的一件小事而極為憤怒,但後來他也知道:「那實在沒有什麼。」然而他當時卻勃然大怒,甚至打破自己正在做的某件東西。當然,他心裡認為那是她的錯。因此,麥克持續不斷在處理有關蘇珊的問題。
同個憤怒管理小組中有另一位成員尼克,他記得麥克有位好友在兩個禮拜前過世。尼克非常清楚,多數人對這種事第一個反應就是憤怒,但他也知道在憤怒之下總是藏有更深刻的情感。所以他問麥克,他當時對女友的過失那麼憤怒,會不會其實是為了好友之死而難過?當麥克檢視這些可能性時,雙眼不禁泛起淚水,原來他正是為此悲傷哀痛。麥克對蘇珊的不滿因而完全消失,後來他甚至還說,發洩憤怒要比面對好友死去的哀傷來得容易多了。
這種例子很常見。我傾向把「憤怒」稱為這類人的「錯誤情感」。生氣對他們來說輕而易舉,也可以把更深層、更令人不舒服的情緒埋藏其中。
在嘗試原諒的過程中,往往會發現有另一種情感潛藏於憤怒之下,或許是恐懼、哀傷,藉由深入覺察自己的內心,能把憤怒與其他深刻情感連結起來,進而萌生改變的契機。同樣的,當表現憤怒不被他人接受時(通常發生在女性身上),察覺到被壓抑在表面下的憤怒,反而可能創造出「解決負面情緒」的契機。
察覺自己的真實情感
表面下的情感與在某個情況下缺乏對其他情緒的感知,會讓我們遠離原諒。舊有的傷痛會在潛意識中影響我們。你可曾在持續戰鬥的狀態下,突然注意到脖子很痛很緊繃?但一分鐘前似乎並沒有感覺。然而,當你回過頭想想,才發現脖子已經痛了好一陣子,只是你沒有察覺而已。一旦發現自己一直很緊繃,你就會感覺疼痛,然後採取行動緩解痛楚。
潛意識會讓我們忽略過去的傷口,好保護我們免於舊的傷害。雖然我們可能不會意識到,但過去的事件仍然具有殺傷力,也許會以身體症狀、過敏或發怒等形式出現,甚至可能爆發、導致嚴重的傷害。這些舊傷與隨之而來的負面情緒態度,會持續對我們與這個世界的互動產生破壞性影響。
(摘錄3)
從大腦科學理解我們的反應
近年來的腦部研究已經能夠解答:
●為什麼我們會有這樣的行為?
●壓力如何導致我們以不尋常的方式反應?
●如何妥善處理壓力反應,以便控制自己做出適當的回應?
大多數人知道大腦是個資訊處理器,如同一部在頭殼裡、用於處理思想和身體各種機能的電腦,然而當你試著要原諒可怕的行為時,這樣的理解還不足以有所幫助。事實上,一般人目前對大腦的相關認知及理解,正在阻礙他們實行原諒。
深入認識壓力與大腦運作機制,能讓我們對不當行為有嶄新的認識與產生同理心。這種理解與同情不能合理化已經發生的過錯,但能幫助你放下負面情緒,因而擁有平靜的心靈。
我們總是必須藉由原諒來彌補曾犯下的過錯。因為人們不斷原諒,道路、城市和工作場所才能相對平順地發揮功能,否則就會產生極度混亂和暴力行為。當原諒在大腦反應系統中不受阻礙時,就是極為正常的人類心靈活動。我們越緊繃,就越難做到原諒。
不論你致力於何種目標,只要會牽涉到其他人,原諒都是成功的必備要素,在個人事業經營或承諾上,原諒自己也是通往目的地的必要途徑。了解生存機制影響你的方式,能使你以不同的角度看待生命中的負面情境。
當傷害與大腦的壓力反應同時發生時,要做到原諒確實相當困難,因為有關這件事的痛苦記憶,例如失業、破產或是失去愛人,全都會與大腦的壓力反應綁在一塊。因此,任何想起那件事的時刻,都會產生大量糟糕反應,就算多年之後也是如此。自然而然,你會想要避開痛苦的回憶。
然而,逃避不是真的對你有好處,因為痛苦依然存在潛意識中,以消極汙染你的生命。許多未原諒的、未解決的事件,會狡猾地令你處於消極狀態。倘若在這些持續存在的壓力(例如失業、家庭破碎、痛失愛人等威脅)上添加新的壓力,可能會讓人陷入絕望。但其實可以不必如此,「原諒」是一條非常強而有力的出路。
壓力引起大腦的戰爭狀態
1960-1970年代的研究報告顯示,我們體內有三個大腦機制同時在運作。通常這三個功能會相互合作,好讓我們擁有最佳的思考模式、快樂及實現目標。在安全的環境中,這三個大腦機制得以一起運作、發揮最佳功能;安全感讓我們的心靈形成和諧的交響樂,而非混亂的戰場。然而,當我們被壓力和恐懼擊垮的時候,大腦的戰爭就開始了。
原始的大腦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適應、演化,從原有的組織發展進化成現在的樣貌,而非全然重建。因此,人類仍舊保留遠古祖宗,哺乳類和爬蟲類的反應。至於演化而來的大腦構造,也就是大腦新皮質,除了有助於生存之外,也讓我們擁有重要的社交能力,甚至是愛。然而,具威脅性的情境與絕望,卻會關閉大腦新皮質的運作。
大腦新皮質是我們最大的腦,提供語言、邏輯、解決問題與原諒的能力。當大腦為了生存的緊急狀態,而啟動壓力反應關閉大腦新皮質時,我們會立刻以抗爭、逃避或冷漠回應,我們會無法清晰思考、處理問題,並失去機智表達的能力,以及現代人依賴、期待的一切積極面向。在充滿壓力的時候,這個壓力反應機制會過度影響我們的思維,導致我們做出會讓自己後悔的決定和行動。在史前時代,為了生存,人們必須直接做出反應,而不是深入思考該說什麼或該做什麼,但在現今社會,這種生存本能通常不太正面積極,已不符合社會期待。
艾薩克是個很好相處的好好先生,辦公室裡每個感到煩躁不安的人,都知道艾薩克會給他們一個肯定的微笑,並在需要幫忙的情況下伸出援手。然而,當艾薩克的女兒剛被診斷出罹患癌症時,不僅工作一蹋糊塗,為人也變得相當恐怖,甚至會為了一點小錯就對別人大吼大叫。整個辦公室因此陷入一片混亂,直到他們發現艾薩克變得暴躁的真相。接著,艾薩克的同事陪伴在他四周,幫助他度過初期大為震驚煎熬的幾個禮拜。數年之後,他依然對自己當時過當的反應感到不好意思,也很感激同仁給予的幫助。
當我們被拋進緊急狀況時,原始大腦會啟動交感神經系統,導致特定的身體反應,也就是所謂的「壓力」。除了典型的直接反應,如心跳加速、肌肉緊繃、隧道視野等,我們也會透過情緒反應感受到壓力,通常是伴隨讓人有逃跑衝動的恐懼、想攻擊的憤怒,抑或是嚇呆、困惑而造成的手足無措。每個人對壓力的承受度不同,當所承受的壓力超過極限時,原始大腦會持續啟動交感神經系統,直到我們感到安全為止。
為了找回真正的自己,你必須先讓自己感到安全,才能平靜交感神經系統的作用。不過,如果在工作場所或家裡不容易找到安全感,要關閉這個機制可能就會變得很困難,也可能導致社會上從吸毒到暴力事件等無數問題。
寫下負面情緒
寫下心中所有負面情緒有助於讓自己平靜下來。把煩惱、痛苦、怨懟寫在紙上這個簡單的動作,就代表願意面對、處理這些情緒的承諾。
就像你閱讀過的例子與檢視自己的人生,無可避免會對別人或自己有負面情緒。想要從練習原諒中得到最大的幫助,就必須寫下這些困擾,好讓你稍後可以回來對付它們,此外,在實際練習和回答問題時,也可以運用這些回憶。
即使多年來不曾回憶,這些情境還是會歷歷如繪浮現出來。這些事過去可能被心理防衛機制隱藏,以避免勾起精神上的痛苦,但若有件事仍然在煩你,就表示這個傷口尚未痊癒,會持續在潛意識中影響你,直到真的妥善處理為止。
著名的研究員暨知名作家甘德絲‧柏特博士(Dr. Candace Pert),在她自己的作品《情緒分子的奇幻世界》(Molecules of Emotion: The Science Behind Mind-Body Medicine,張老師文化)中提到,研究顯示,受害者寫下自己的創傷經驗後,確實發生了生理上的轉變。
請跟著書中的練習照著做,記下所有練習的結果,如此一來,你就會擁有一本記錄做了什麼、如何做、以及學到什麼的筆記。有些簡單的練習是採日記形式,所以買一本好看的、你會想在上頭寫些什麼的筆記本相當重要。書寫有助於推進達成原諒的過程。
(摘錄1)
心靈本質的愛
「我們必須發展與維持原諒的能力,沒有能力原諒的人,也沒有能力愛人。」
──馬丁路德・金恩
「愛」會帶來喜悅,以無限多種方式讓我們的生命獲得滿足,因此,「原諒」尤其不可或缺。如果生命和心靈中缺少了「愛」,我們便會輕易向痛苦、打擊與匱乏等悲慘情況屈服,讓生活陷入令人難以忍受的不愉快之中。
為什麼原諒他人和自己的功效這麼大、療癒速度這麼快?答案其實非常簡單:在複雜的情感、反應以及生存機制的表面下,我們的本質是純粹的精神、心靈與誠實,這也是「原諒」能強而有力改變生命的原...
目錄
Part1 重新看待「原諒」
序章 自我療癒,展開新生的起點
第1章 為什麼原諒能療癒心底的傷?
第2章 原諒到底是什麼?
第3章 為什麼我無法原諒?
第4章 原諒對我有什麼好處?
Part 2 深入探索「原諒」
第5章 從大腦了解我們的想法
第6章 擺脫本能造成的情緒困擾
第7章 讓原諒變得更容易
第8章 支持原諒的原動力
第9章 處理憂鬱情緒的7個步驟
Part3 拒絕原諒的真相
第10章 透過了解心理機制而徹底原諒
第11章 原諒自己,贏得人生主導權
第12章 如何面對巨大壓力與心理創傷
Part 4 開始實踐「原諒」
第13章 運用「強效原諒處方」前的準備
第14章 實際使用「強效原諒處方」
Part 5 讓原諒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第15章 療癒內心所有的傷痕
第16章 迎接更寧靜美好的未來
附錄
Part1 重新看待「原諒」
序章 自我療癒,展開新生的起點
第1章 為什麼原諒能療癒心底的傷?
第2章 原諒到底是什麼?
第3章 為什麼我無法原諒?
第4章 原諒對我有什麼好處?
Part 2 深入探索「原諒」
第5章 從大腦了解我們的想法
第6章 擺脫本能造成的情緒困擾
第7章 讓原諒變得更容易
第8章 支持原諒的原動力
第9章 處理憂鬱情緒的7個步驟
Part3 拒絕原諒的真相
第10章 透過了解心理機制而徹底原諒
第11章 原諒自己,贏得人生主導權
第12章 如何面對巨大壓力與心理創傷
Part 4 開始實踐「原諒」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