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灣唯一,邀請學生、教師、家長和校友共學的心靈啟蒙課
三十年教育經驗,一千堂課的感動
課程精華集結:案例+教案+練習
一生最重要的一堂課:學習「選擇」過個快樂的人生
曾經捧在懷中、像天使般的孩子,為什麼不再有笑容、一臉冷漠?
明明是溫暖感人的情境,孩子卻輕蔑訕笑,除了尷尬,應該如何回應?
孩子心裡想什麼?孩子到底怎麼了?
這些情況學科老師沒餘力教,
品格教育只治標,治本得從心靈培育著手。
「心靈有約」課程創始於新北市八里的聖心中小學,
是全台灣唯一邀請學生、教師、家長和校友共學的心靈啟蒙課,
從小學三年級到高中二年級,每個聖心的孩子每一年都有完整的一天,和自己的心靈在一起,
由本書作者 Rosa老師引導,班級導師和輔導老師陪同,每次學習一個主題,例如:
.小學三年級:在心中種下一顆好種子
.小學四年級:迎接人生第二個十年
.高中二年級:畫一幅人生織錦圖(青少年階段的人生整理)
在這門課中,透過繪畫、攝影、音樂、文字與對話,孩子的心靈被撫觸,感受被理解,
在實作的體驗中,對自己與別人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心開始變得柔軟,
一顆柔軟的心,能讓他們看見自己的美麗,找到自己,更有力量走向未來的人生,
也因為經驗過被愛,而有了愛人的能力。
「心靈有約」的涵容,深具力量,為無數的孩子與家庭帶來極大的影響,
除了孩子,父母或家中扮演撫育角色的大人也被邀請來體驗課程,同時也為教師提供心靈的滋養,
甚至應校友要求,開辦校友的「心靈有約」。
本書是 Rosa 老師集結三十年教育經驗,一千餘堂課的感動,
以「心靈有約」課堂中和校園裡實際發生的故事,輔以教案和實用的練習,
分享與兒童、青少年心靈相遇的過程與啟發,
這些動人的篇章,記錄了孩子成長的關鍵時刻,
孩子看似脫繮的言行舉措,大人的回應方式,成為孩子一生心靈的點滴,滋養抑或浩劫:
‧習作時間結束,一張近乎空白的作品,要發怒?還是藉機解讀孩子內心的圖像?
‧只要五顆巧克力,啟動孩子開始表達內在的感受,原來他們要的不只是糖?
‧孩子踩踏草地、就非得抓昆蟲取樂?透過攝影活動培養他們的美感與慈悲心,開始懂得珍惜萬物。
‧大人的主導權和孩子的自主權,這場永無止境的拉鋸戰,大人要「靜」,成為孩子學習的典範。
‧校園中各種形式的霸凌,包括肢體衝突與人際關係的孤立斷裂,底層的根源其實是孤獨與無助……
【心靈是什麼?心靈在哪裡?心靈健康的孩子才是真正贏在起跑點。】
著重知識傳遞與物質追求的教育,導致社會上許多人成功卻不快樂。
「心靈有約」透過實作與體驗,引導學生靜心,覺察與聆聽內在的聲音,
找到自我,肯定自己,經驗被愛,也能愛人,這份篤定,是面對生命各階段挑戰的力量泉源。
跟著Rosa老師與孩子心靈互動:
‧引導孩子表達內在的感受與思緒,也接受別人與自己的不同
‧透過音樂與孩子的心靈調頻
‧請孩子畫人一幅織錦圖,鳥瞰現階段的人生
【調整看孩子的視角,開始與孩子的心靈對話。】
「我們和孩子同為人類,只是他們年份短,是資淺人類。」
以這樣的認知為基礎,才能取得孩子的信任,開始澆灌滋養孩子的心靈。
我們成人能做的是就是為他們增能,確保大方向不要錯,
最重要的是,讓他們學習「選擇」過個快樂的人生。
跟著Rosa老師與孩子的心靈對話:
‧練習「有一顆柔軟的心並不等於脆弱」
‧透過活動,帶孩子了解沉默的好人如何成為暴力事件的共犯
‧畫一張圖,開啟對話,聽到孩子真正的心聲
【寧靜篤定的大人,才能引領孩子走向豐美的未來。】
成長中的孩子如脫繮的野馬,父母及教育工作者猶如騎在馬背上的牛仔,
需要培養靜心的能力,才能辨識孩子雜亂的能量是因為缺乏方向感,進而欣賞他們內在的活力,
才能成為孩子心靈之依歸,與孩子一起面對未來。
跟著Rosa老師學靜心:
‧蓋一座心靈小屋,隨時可充電,因應充滿挑戰性的教育環境
‧孩子是天使還是惡魔?善與惡未必是天性,但絕對是選擇,教育的目的正是維護最好的環境,讓孩
子有機會做最佳選擇
‧心靈陪伴者基本的操練:孩子的愛,籃子裡的水……
◎本書特色
1.全台灣唯一,邀請學生、家長、教師、校友共學的心靈啟蒙課
2.三十年教育經驗,超過一千堂課的心得,課程精華集結
3.包含案例分享、教案與練習
4.特別針對超載的教育工作者與父母設計靜心課
5.收錄進階練習,適合包括學校班級、成長團體、企業部門等人數較大組織
【教育工作者、心理學家、諮商師、家長、校友誠心推薦】
透過這本書,我們有機會追隨 Rosa 多年來的教學經驗、與老師及學生之間的互動,深入她眼中的世界。閱讀這本書,不只是一段愉悅的時光,也將是一趟啓蒙的旅程。Rosa 的智慧與創意,對她的家人、親近的友人與所有認識她的人,是上天賜予的珍貴禮物,現在,成為她讀者的你,也將擁有這份禮物。──丁松筠神父(光啟社副社長)
心靈照顧好了情緒自然穩定,情緒會影響健康,也會影響學習效果,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心靈,學會呵護自己的心靈才是該花時間去經營的。──王先逸助理教授(國立陽明大學解剖學及細胞生物學研究所)
學校的導師,從事生命教育的教師,各學科老師想來一場班級活動課時,這是一本祕笈和寶典。──林思伶教授(教育部前政務次長)
我們於二○○三年開始了「心靈有約」,這門課逐漸成為學生最喜歡的課程之一,我想我們終於找到一種適合兒童與青少年的心靈培育方式,我們非常樂於與各界的家長及教育工作者,分享這份禮物。──孫知微修女(聖心女中創校修女)
台灣的教育太著重於知識的傳遞與物質的追求,導致學生總是往外尋找自我、定義自我。透過「心靈有約」的實作與體驗,學生得以認識更高層的靈性我,找到最美麗的自己。美能柔軟人生,美能找回自己,甚至超越自我。──陳美琴副教授(輔仁大學醫學院臨床心理學系)
作者擅長設計活動和歌曲選用,課程常能抓住孩子的心靈,並給孩子留下難忘的回憶。讀者可運用這些教材,更值得學習聆神功夫,師生都將受益。──鄭玉英教授(「懷仁全人發展中心」諮商心理師及督導)
「心靈有約」課程讓兒童及青少年,透過藝術表達、音樂、文字、對話,深深體會被愛的經驗,並且關照自己的生命,讓自己的心更柔軟、有溫度……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有被理解的機會......讓他們確知有一位大能者,守護他們的生活,看重並且深愛著他們,這樣的體會,希望讓他們更有力量走向未來的人生,也因為經驗被愛而有能力愛人。──劉綺芍老師(光仁中學輔導主任)
「心靈有約」讓我正視自己逃避的問題,省思親屬間的連結,也發現條列整理之後更明白改善的方向。「心靈有約」帶領孩子看自己、理出自己的想法、自省,然後隨時學習、終身學習,這樣的方式比任何制約式的公民教育還要能教化孩子成為友善、關懷的地球公民。──May Wu(家長)
「心靈有約」是每位聖心人共同的回憶。短暫的與世隔絕,隱身於美麗的校園中,全心與自己相處,並且感受每一次呼吸。即使已經相隔多年,對於那樣的感受我仍記憶猶新。我想我們都需要有段沈靜的時間,尤其是在這樣嘈雜的生活環境中。──王思方校友(台灣首府大學幼兒教育學系)
藉由攝影或繪畫,學生看到了自己的渴望,聽到了彼此內心的聲音;有時候,不知不覺間,生命的問題,竟然由徬徨無助,變得豁然開朗。──林佳紋老師(聖心女中校友)
王漪老師用很多美好、簡單的事物和生活的經驗,帶領我們鋪出一條能幫助自己和別人遇見「生活的天主」的路。──金銀貞修女(聖心修女會)
每個學生每一年有一天這樣的日子,心靈被碰觸,感受被理解,那種心頭一顫、暖暖的、卻又有點酸酸的感覺……,只要你感受過,便能理解那樣的涵容,深具力量。──許䕒尹老師(聖心女中輔導主任)
我將Rosa老師的課程稍做調整,每次一點點在課堂上嘗試,我驚喜於孩子們的創意,我看到孩子們不同於以往課堂上的一面,我感受到他們的改變……從他們的作品中我讀到了他們內在的想法,使我能用新的眼光欣賞他們。深深感謝老師的課程,不只改變了我,也讓我的孩子們有機會看到不同的自己。──林岱瑩老師(新北市青山中小學教師)
作者簡介:
王漪(Rosa Wang)
生於高雄,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畢業。擁有超過三十年的心靈培育經驗。自一九八一年起,在隸屬于教育部財團法人的傳播機構「光啟社」製作「人格教育視聽教材」,舉辦訓練課程,並曾赴法國、西班牙接受創作、靈修與影視媒體相關訓練。二〇〇〇年起任教聖心女中,主持「心靈有約」課程迄今。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推薦序1
孩子的心靈照顧好,是一切學習的基礎
文/王先逸助理教授(國立陽明大學解剖學及細胞生物學研究所)
很高興看見王漪老師的「心靈有約課程」要出書了。一直覺得這個獨一無二的聖心課程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現在能集結成書,分享給更多的人來認識這個課程的可貴,當然要極力推薦。
我是聖心校友,也是基督徒,工作又是從事精神疾病研究,所以深深體會到心靈成長的重要性,尤其是小學、中學這個階段,大腦的發育還在進行中,可塑性也是最強的,也是孩子人格發展的重要時段,此時大腦前額葉發育尚未完成,衝動行為管控力欠佳,兩性荷爾蒙開始大量分泌建立第二性徵,生理心理都是在一個大變動的時期。一個平和穩健的心靈是奠定孩子在這個時期面對各種成長上的挑戰與課業學習的基礎,照顧好心靈會一生受用。
常看到家長為了怕孩子輸在起跑點,送孩子學這學那忙得不得了,其實照顧好孩子的心靈才是最重要的。心靈照顧好了情緒就自然穩定,情緒會影響健康,也會影響學習效果,所以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心靈,學會呵護自己的心靈才是該花時間去經營的。
我自己也體驗過這個課程,我發現王漪老師輕聲簡短的帶領有四兩撥千金的效果,很容易讓同學進入探索自己心靈的主題,課程設計也讓同學之間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分享交流。我相信樣的氛圍除了是因為王漪老師「功力」精湛之外,還因為聖靈(聖神)運行在課堂中觸動每個人的心靈。
推薦序2
孩子的「靈性」,她看得到!
文/鄭玉英教授(「懷仁全人發展中心」諮商心理師及督導)
聖心是一所頗有歷史的天主教中小學,位於美麗淡水河畔山上,校園和學生都以氣質著稱。該校還有一個特色就是「心靈有約」的靈性啟發課程。王漪老師在這課程上屹立多年,以她的靈性高度和個人魅力經營這園地多年,設計從小三到高二年齡跨距的課程。本書是她的心得結集,也是一些授課綱領,可供其他同道參考。
作為王漪多年老友,深知她傳奇性的生涯轉折和心路歷程,看到這些她的寶貴經驗成為文字,很為她高興。站在心理工作者位置上,對她為學子所創的屬靈空間十分欽佩。心理學在早期是撇開靈性的,只有分析和行為兩大勢力,到第三勢力人本主義興起,才有了全人概念,尊重自主與個別差異。至於心理學第四勢力,人的靈性發展則在近年格外受到重視。
宗教的靈性修養在單一宗教內是可清晰界定、體驗、教導的;非宗教的靈性卻是一個難以言明的寬廣範疇。心理與靈性彷彿是兩個既可區隔又可相融的層面,心理輔導與心靈啟發是緊密相連,其實又有各自範疇的專業和不同的服務方式。心理學裡認知、情感、行動、動機,都有操作性定義。在教育心理學領域更是早有長足發展。至於靈性層面裡的直覺直觀、超越性的感應、纖細的良知、美的體察等等,更需優質啟發。孩子的心靈純真,在染上世界污濁之前,越早在真善美聖的氛圍中開發越好。然而,對於六歲到十八歲成長中的孩子,靈性是啥?如何啟發?相信對任何一位師長都絕非易事。
王漪住在聖心山腰,如同半隱士般生活,她極具藝術氣息和戲劇經驗,最重要的,她是一個聆聽神的人,又對孩子心靈獨具洞察慧眼。
王漪多次問我:「你不覺得那些孩子『有』靈性嗎?」我總說:「你『有』雙屬靈眼,自能看見孩子的活躍靈性。」王漪的眼與耳,一邊聽到天主輕聲細語,一邊見聞孩子心靈動靜。她的敏銳在書中時有描述。再加上她擅長設計活動和歌曲選用,所以課程常能抓住孩子心靈,並給孩子留下難忘回憶。讀者可運用這些教材,更值得學習聆神功夫,師生都將受益。
王漪自身與主親密交往,但是面對靈性尚是一張白紙的小孩,她一本天主教的涵容節制精神,輕巧帶領,等待神與孩子心靈相會的時刻。至於老師所在位置,如她所述,只像一個管道。這管道輸入「耶先生」的愛,又引導孩子到生命活水溪邊,相信在真善美的氛圍中,神聖必要發生。
名人推薦:推薦序1
孩子的心靈照顧好,是一切學習的基礎
文/王先逸助理教授(國立陽明大學解剖學及細胞生物學研究所)
很高興看見王漪老師的「心靈有約課程」要出書了。一直覺得這個獨一無二的聖心課程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現在能集結成書,分享給更多的人來認識這個課程的可貴,當然要極力推薦。
我是聖心校友,也是基督徒,工作又是從事精神疾病研究,所以深深體會到心靈成長的重要性,尤其是小學、中學這個階段,大腦的發育還在進行中,可塑性也是最強的,也是孩子人格發展的重要時段,此時大腦前額葉發育尚未完成,衝...
章節試閱
第4課 感動,需要勇氣──孩子冷漠無感?內心深處其實孤獨與無助
為什麼孩子會在一個數萬人的大演唱會裡,為某個來自異國的偶像團體,跟無數陌生人一起歡呼、鼓掌、流淚,卻在自己最熟悉的人當中築起高牆,不輕易讓自己被感動?
教室裡,有二十八個高一學生正在看一部由文學名著《絨毛兔》(The Velveteen Rabbit)改編成的電影,影片接近尾聲,整個故事的精華片段出現,絨毛小兔因為小主人托比真摯的愛,在被焚毀之際,變成了一隻真的兔子……。
這部影片是一個童話故事。當然,任何觀眾都知道影片的主題不是從科學角度去探索「絨毛兔是否可能變成真兔子」,九十多分鐘的影片,所有的鋪陳都是為了這關鍵的一刻──生命因為愛而成為真實的。然而,就在這時候,我卻聽到一些學生用絲毫不怕打擾到別人的音量,喳呼著:「哎喲!好噁~喔~~~!」其他學生,有些附和著,有些皺著眉、按耐著,默默忍受被打擾。無論那些喊「噁」的,或是沉默的,我都覺得這場電影,最後被這些「噁」人……毀了!
這些學生是上我的高一選修課「電影的創意與寫作」的孩子,總共二十八個人,由三個不同班級的學生組成。大部分的人選修這門課是因為對影音創作有興趣,我很喜歡她們,跟她們的互動良好。她們整體來說資質很不錯,陣容整齊,上課秩序良好,態度也溫文有禮,我有很多次稱讚她們學習認真,有創意,其中有幾個孩子已經顯露在影音藝術上的天份,是可造之材。
針對那些喊噁的學生,我按耐著心中的不悅,等影片放完,用下課前最後幾分鐘的時間,問了幾個問題:
「當你看到整個影片的核心是『愛,讓彼此的關係能成為真實的』,你真正的感受是什麼?」
「當你們當中一些人說:『好噁喔……!』你真正想表達的是什麼?是厭惡想吐嗎?如果不是這樣,那是什麼?」
「為什麼你無法表達內心真實的感受,卻要用一個負面的嫌惡詞句來掩蓋某些感受?」
「如果你真的覺得小兔子因為愛而成真,這讓你噁心,原因是什麼呢?」
「如果是在戲院看電影,你大概不會有這種反應,為何在同儕之間,你會有這樣的表現呢?」
全班一片沉默,有幾個人面無表情,也有不少人眼睛閃亮,隱隱帶著很清淡的微笑,我讀出她們眼中的訊息:「老師,你問的也是我們心裡想問的,只是我不敢說出來!」
接著我問了下面的問題:
「你們今天都在學習微電影的創作,都得學寫劇本、拍攝、製作,你們也知道創作的過程很辛苦。將心比心,如果你精心設計了一個感人的橋段,卻聽到觀眾嚷嚷著:『好噁喔!』請問你做何感想?」
另一個問題是:
「你們都在練習創作,如果你在創作時預估到某一場戲,你認為很關鍵,但你知道觀眾當中的某些人可能會起鬨喊噁,你還有那份勇氣按原來的構想呈現你的創作嗎?或是,你會投觀眾所好,屈就情勢,改變你的劇情讓大家很high、尖叫或笑倒在地上呢?什麼樣的劇情或表演,可以最快速的贏得滿堂采……而不在乎創作者的才華和夢想是否都被踩到腳底下呢?」
下課鐘響,學生難得的安靜地離開教室,但空氣中嗅不到「被教訓後的不滿」,不過,我仍能感受到一絲絲年少的嘆息:
「老師,你有必要這麼嚴肅嗎?!大家開開心心看完電影,紓解一下壓力,不也就很好嗎?」
我的想法卻是:「正因為你們這些學生資質這麼優秀,我才有把握跟你們分析這些事情,否則,大家噁就噁吧,充其量不過是對一部電影、對整個原著及影片創作團隊的不敬吧。這個故事,是歐美家喻戶曉的兒童文學經典名著,在我們當中,究竟有幾個人的成就能超越這位創作者呢?它是出版於二十世紀初的書,感動了千千萬萬的人,為什麼就感動不了你們呢?」
我所描述的這個現象,相信大家都曾經遇到過,例如,在戲院看電影,明明劇中人在講一個並不好笑的事情,甚至是很蒼涼的事情,但可能只因為對白某些措辭或演員的表情跟國人習慣的有點不一樣,就會引起一些令人尷尬的笑聲。二○○八年,當時擔任暨南大學校長的李家同先生到嘉義女中演講,在台下聽講的都是來自嘉南地區各校的資優生,當李校長談到印度的貧民會飢餓到跟猴子搶東西吃,全場哄堂大笑,使得李校長十分不以為然,這件事經過媒體的報導,也喧騰了一陣子,引發的很多議論不外乎教育失敗、年輕人愈來愈無感之類的批評。但,事情僅僅是如此嗎?當你看到同樣一批孩子,看到小貓小狗,或是提起她們崇拜的偶像歌手,所展現的熱情,她們絕對不是無感,你反而會不禁詫異:「天哪,這麼一點小事也能讓他們如此激動、真情流露……。」所以,表象的背後,到底是什麼?
針對這些現象,我開始在自己的成長經驗中找答案。
「我年少時容易被感動嗎?」
不容易,必須是某些特定的人、特別的事、特別的場合,才能引起我感動。
「我願意在我熟識的人面前表現我被感動嗎?」
當然不,我絕不願意輕易被人看透。
「如果我的感動被看透,會怎樣?」
我可能會哭泣,而哭泣就像是小狗把肚皮翻給別人看,等於把自己最脆弱的一面展示給人。
「那又怎樣?」
被人看到我脆弱的一面,等同繳械,你以後再也沒辦法「耍狠」了。
「還有嗎?」
如果我讓自己被感動,我的良知可能會催迫我做些態度上的改變,甚至要求我有所行動……。而我,並不想承擔…..,我還沒有準備好要改變態度或是採取行動。
我在這些自問自答中清楚的看見自己為什麼「避免有太多的被感動」。例如,看到臉書上有人幫助流浪狗,第一回合的感動會促使我去捐些錢或是為牠們募集飼料、冬衣……但是,當我漸漸發現這世界有永遠救不完的流浪狗,那龐大的需求和深深的悲哀無助感淹沒了我行善的能力,我開始練習「視而不見,略過那些報導」。如果我對每個憂傷的故事都要「有感」,我可能會被壓垮,對很多事情練習「無感」,是讓自己在各種已存在的壓力中,能繼續活下去的一種必要選擇吧。
記得在那堂課上,我跟學生講的最後幾句話是:
「抓住你真正的感覺,然後在適切的場合,以比較精準的方式表達出來。如果真的表達不出來,你可以保持沉默,至少要察覺,並且練習,不要用完全讓別人誤解你的方式,發出無意義的聲音!」
孩子,寧願在一個數萬人的大演唱會裡,在震耳欲聾的聲音、炫人耳目的燈光下,為某個來自異國的偶像團體,跟無數陌生人一起歡呼、鼓掌、流淚,卻很可能在自己最熟悉的人當中築起高牆,不輕易讓自己被感動。也許他們擔心的是,萬一流淚了,只能聽到「別哭了」之類讓人倍感孤獨的話;流淚了,沒有一個懷抱可以依靠,必須自己一人拾起散落一地的心碎;擔心萬一被感動、起了善念,卻沒有行動力,覺得自己的善念只是虛假……。
也是因為這種種原因,我在自己的課程中很節制,不想挑起太多的情緒,因為我知道在忙碌瑣碎的行事曆當中,我們彼此都沒有太多的空間和時間留給彼此。很無奈,但生活總是拖著每個人往前走的。
作為他們的老師,我能做什麼?哈哈,我自己得先有勇氣讓自己被感動吧!因為我跟他們其實是差不多的處境,只是我自保的對策是:冷臉以對,不讓任何人看出我的喜怒哀樂,而她們會發出聲音、噁來噁去而已。孩子,也包括很多成人,常會有無感、無情的表情或言語,或許他們也只是在保護自己,或是沒有機會學習適切的表達吧。我很希望孩子跟我在共處的時光裡,都可以有一些進步,要容許自己被感動,是需要一點勇氣的。
第4課 感動,需要勇氣──孩子冷漠無感?內心深處其實孤獨與無助
為什麼孩子會在一個數萬人的大演唱會裡,為某個來自異國的偶像團體,跟無數陌生人一起歡呼、鼓掌、流淚,卻在自己最熟悉的人當中築起高牆,不輕易讓自己被感動?
教室裡,有二十八個高一學生正在看一部由文學名著《絨毛兔》(The Velveteen Rabbit)改編成的電影,影片接近尾聲,整個故事的精華片段出現,絨毛小兔因為小主人托比真摯的愛,在被焚毀之際,變成了一隻真的兔子……。
這部影片是一個童話故事。當然,任何觀眾都知道影片的主題不是從科學角度去探索「...
作者序
以美為餌,引導我踏上心靈培育的道路
不知道其他人的經驗如何,但在地球上活過一甲子之後,我發現我個人生命中沒有所謂的「偶發事件」。
大約從七八歲開始,我意識到自己看世界的方式跟同齡的孩子們不太一樣,我可以很自然的把學習過的文字、看過的圖像、聽過的聲音結合在一起。記得在某個夏日傍晚,我坐在家附近一個寺廟的石階上,看著前方的稻田(當時的屏東,稻田四處可見),灰藍的天空很遼闊,堆積著厚厚的雲層,快要下雨的樣子。我想起父親教我念的北宋柳永的詞〈雨霖鈴〉中的「暮靄沉沉楚天闊」,心裡想,「暮靄沉沉……」大概就是這樣吧?心中竟然可以感受到文句中離愁的滄桑,那個畫面在半個多世紀後的今天,在我心中仍很清晰。
一個小孩,可以感受到色彩中的聲音,音符中的色彩,與文字相對應的圖像以及其中蘊含的情感,這些,對當時的我有什麼好處?坦白說:沒有!因為這些天生就有的能力經常帶來很多「不必要」的感知,它是一種負擔,有時甚至遭到成年人的指責;他們常認為小孩「應該」是天真快樂的,想太多,就需要被指正。但是,對美和情感的敏銳感受,如今想來,是上天給我放下的一個餌,這個餌連結著一條非常透明纖細、而且很長很長的線,讓追逐這餌的魚一直以為自己所選擇的一切都是出於自由意志的決定。如今想來,覺得那逐餌的小魚,真是有幾分……傻氣咧!
一個關鍵的事情發生在我小學五年級的時候。那年,我開始騎自行車上學,途中會經過一個修道院。那個修道院有一個陽台,幾乎每天我都會看到一個穿著米白胚布長袍、帶著修女頭紗的身影走過那個陽台,頭紗被風吹得飄逸舞動,真美。十一歲的我帶著近乎「追星」的熱忱,去按了修道院的門鈴。
來開門的是一位容貌端麗、有著湛藍眼眸的西班牙修女,她微笑問我:「你是要來聽道理的嗎?」我並不知道她說的「道理」是什麼,但是為了接近她,我說:「對呀。」那週的星期日,我第一次走進一座教堂,聽到很美的旋律,後來我才知道那是台灣早期,出生於淡水、極為傑出的音樂家江文也所作的〈聖母經〉。上天藉著一位美麗的修女和一首優美的歌曲,把我引進了天主教會。我不是為了親近上帝而來,但祂始終「見之在前,忽焉在後」的引領著我。雖然,過了很久很久之後,我才看懂這一切。
當年傻呼呼的學習成為基督徒,決定了我日後所有的人生走向。
十三歲那年,為了跟我所愛的修女更親近,我跟我媽說:「我要去當修女!」母親素知我桀傲不馴,用十分嚴厲而決斷的口氣跟我說:「等我死了,你就可以去當修女了!」我屈指一算,她那年才三十三歲,我可能要等好幾十年,而且我也不希望惹出天翻地覆的衝突,就打消此念。但,人的天命就是如此奇妙,從我十八歲去讀大學開始,一直到今天,我沒當成修女,但幾乎每一天,都是在某個修道院的屋頂下度過的。而且,每一步,都不在我原先的計畫中。
十八歲那年,南部小孩,功課中等的我,奇蹟式的考上師大,獨自北上求學。父母為了安全,幫我找到一家本篤會修女辦的宿舍,每天黎明之前,我會被修女們優美的誦經聲喚醒,那是一種中世紀葛麗果聖樂的旋律,曲調清純動人,我在那裡過了四年。
師大畢業後在學校服務兩年,然後唸了研究所,拿到學位之後,要找工作。我拿起報紙和紅筆,圈選了謀職欄上第一眼看到的工作,那是一個當時很出名的廣播電視和紀錄片製作公司──光啟社。考上之後我才知道那家公司是天主教耶穌會創辦的,當年有很多不同國籍的神父在那邊工作,他們的會院就在公司的四樓。我沒有特別要選在教會機構工作,但,不偏不倚的,我再度落腳在一個修會的氛圍裡,而且在那邊工作了十九年。在那十九年當中,我學會了所有到今天還在用的本事,童年時被我視為負擔的影像聲音文字融合的能力,在光啟社如魚得水,經過創作,這些能力得到抒發和切磋,不但為我賺得生活,也得到許多成就和喜樂。
當年的光啟社最大宗的節目是電視節目,我一開始也是做一般電視節目的企劃,但在一九八〇年以後,我進入了其中最小的一個部門,叫做「試聽教材策劃室」。光啟社可能是全國唯一隸屬於教育部財團法人的傳播機構,所以它有義務製作教育方面的視聽節目;這個部門當時以製作「人格教育視聽教材」為主,必須舉辦一些相關的訓練課程。為了做這些教材,我們得讀很多心理學、教育、靈修方面的書,採訪相關範圍內最傑出的專家和許多個案,融會貫通之後編成劇本和講義。我在一九八〇年和八五至八六年之間,被派往國外接受相關的訓練,所以大約從一九八一年開始,我就開始策劃與帶領心靈成長的課程,到現在已經超過三十年。
本該當老師的我,從研究所畢業後就開始換跑道,那麼從學校得來的教師證是否成了一張廢紙呢?上天仍有祂的計畫!
二〇〇〇年五月,看似偶然的,我代一個同事的班到八里聖心女中出外景。那次是錄一個演講,錄演講通常是一鏡到底,攝影師一個人就足以勝任,不需要我特別盯著。於是我在校園散步,不經意的產生這一段我覺得是跟上帝的對話。我心裡嘀咕著:「這地方好美,來這裡工作吧!」
然後,我聽到心中有個回應,而且還是講英語:「Why not!?」我感到非常驚訝,跟自己說:「別開玩笑了,我既不喜歡鄉下,也不喜歡小孩……。老天,如果你是玩真的,請你在兩分鐘之內派遣一個人來跟我談這件事!這演講拍完,我大概十年之內,也不會再到八里來!」。
大約二十秒鐘之後,一位頭髮花白的修女經過我身邊,喃喃自語的說:「我已經好久沒走這條路了。」這位張曼琳修女曾經來光啟社錄製教育類的節目,我們有幾面之緣,之後,我們之間展開了更不可思議的談話,我指著靈修中心問她:「您希望這裡興旺嗎?」她說:「當然希望啊,但我們沒有人……。」我聽見自己問她:「萬一……有人呢?!」修女看了我一眼,然後說:「那我們坐下來談談。」
這是我生平非常奇特的遭遇,在完全不可預期的情況下,僅僅花了七分鐘,發生了我生涯中最大的轉變。我離開在台北很好的工作,所有的朋友,還有可能領到的退休金,兩手空空來到聖心,而幾十年前領到的教師證,讓我無縫接軌的回到校園工作。
在這本書中我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從二〇〇〇年開始,我在聖心中小學所做的兒童和青少年的心靈培育工作。有很多的學習,很多的啟發,很多動人的故事。
上天在我年幼的時候,就以美為餌抓住了我,吸引我走上祂為我預備的道路,我自己在學校工作多年後,也確定在心靈培育這個領域,藝術,包含美術、音樂、戲劇和文學,是幫助兒童青少年心靈成長的最佳途徑之一。
神,以美為餌,而且祂的餌中沒有傷人的鉤,只有纖細透明的線,柔柔的在導引著人,要學習辨認出那條線,然後,以自己適當的速度,跟隨……,經過很多的前進、後退、周折……,最後甘心情願的……順服!
前言
資淺人類──孩子與我們同為人類,這件事比出生順序重要得多
某個冬日清晨,我到聖心小學附設的「善牧園註」去洽個公,當時並非下課時間,在教室外走動的孩子不多,我看見一個小小身影向我走來,在恰到好處的距離說了聲:「小烏雞媽媽早安!」
他是我同事的兒子,依他母親的品味,穿著淺灰上衣搭黑色長褲的休閒服(他很少穿那些圖樣幼稚的衣服),朝著洗手間走去。我說:「喔,你現在會自己上廁所囉?」猶記得不久前他還需要包尿片上幼幼班。他略帶得意的跟我說:「嗯,我長大了,我上小班了!」看我手上拎著一袋東西他就問我:「你剛剛出去了嗎?」我說是的,他接著就問了一系列環環相扣的問題,例如:「你等一下要做什麼?」「然後呢?然後你要做什麼?」「那然後呢?」接著他以同樣的邏輯和認真程度繼續問:「那小烏雞在做什麼?」「然後呢……她要做什麼?」「那然後呢……?」一直問到地老天荒,他才滿意的點點頭,神情嚴肅,步履莊重的進入標示著「BOY」的洗手間。
我站在那裡小小發愣了一陣子,回味著這個被盤問的過程。雖然問的和答的都有點單調的無厘頭,但,這孩子在母胎中我就認得他,也看過他喝奶、學步或是在馬路上為小事撒野的樣子,但這個當時不滿四歲的孩子,透過一連串的問題,展現對「未來」的探索。「未來」,原本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在反覆問「然後呢?」的當下,抽象思考的能力正在這小小心靈中成形,不免讓我對這孩子肅然起敬。──雖然我也知道,可能過幾小時放學了,他會為了要一個小玩具什麼的,跺著腳哭鬧;但,他是在日新月異的成長著。
稍微認識我的人大概都知道我不是個天生喜歡小孩的人。在重新回到教育界之前,每次有人邀我演講或是帶工作坊,我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給誰講?為誰做?十八歲以下的,免談!」這個條件一直維持到現在,除了學校本身的課程和活動,我不替十八歲以下的人開課,連對大學生,我也接得很勉強。
跟小孩互動不是我最感興趣的事,但是我很尊敬他們,我用同一把尺面對成人跟孩子,跟我互動的孩子也很清楚這一點,他們不太會跟我耍稚氣,其中滿多孩子明白的表達,如果他們喜歡我,是因為我沒把他們當小孩,他們只是比我晚數十年出現於地球的「資淺人類」,同為人類的事實比出廠年份的先後,重要得多。
我為什麼會自認為「不喜歡小孩呢?」探討其因素也滿源遠流長的。當我自己是小孩的時候,我就從來沒喜歡過「身為兒童」這個角色。我出生於「戰後嬰兒潮」,當時大部份的人都滿貧寒,必須在一個杌隉不安的社會中討生活,而且沒有什麼有效的避孕的方式,很多媽媽的肚子從來沒停過,生七個、八個孩子並不罕見,若再加上「拿掉」的,可能都超過十個。我家三個姐弟,在當時算少的。身為教師的父母,雖然不是最貧困的,但我們還是常常會聽到類似「兒女是債……」;「爸爸媽媽為你們做牛做馬……」;「如果不是因為懷孕,我本來是要去唸某某大學的……」;「你們只要不替父母招災惹事,就已經算很孝順了……」。
在那些年少的日子裡,我對「身為兒童」的概念就是:「一種無辜且無助的小人類,沒有人問你是否願意被生出來,但出生之後你卻必須背負著『造成別人犧牲,無法自由自在的過他們想要的生活』的罪名。父母訴說自己的辛苦與犧牲,並無惡意,但長期聽這些話,在兒童脆弱的心靈裡悄然形成一種指控。這個身份讓我毫無作為孩子的喜悅,我希望自己盡早脫離這種身份,還給父母親他們渴望的自由。──雖然我從小知道做個成人也不是很幸福的事。
數十年之後,我意識到這種「既不想成為小孩,也不想成為大人」的游離心態,一直影響著我,它造成的問題是:心靈上的某種孤寂,因為很難把自己歸納到哪個類型。好處是:我可以游刃有餘的跟九到九十九歲的人互動,孩子不覺得我把他們看小了,而成人覺得我可以看懂他們內在的小孩。或許那種童年帶給我的也是一種特殊的裝備,為了完成現世的某些使命吧。
在我眼中,十八歲以下的人,是資淺人類。對於人類在地球上生活的這段旅程而言,一般人習慣用你出廠的年份來計算你的年資,如果以平均壽命八十歲來看,○~十八歲的確算是資淺。資淺人類在這段時間中必須非常密集的被訓練成年後需要的謀生技能,這些訓練課程的忙碌與繁重是超乎我們所能想像的。大約六歲以後,他們被要求每隔四十~五十分鐘,就要轉換心思去學習另外一種東西。我們曾經在一個工作坊中練習以每十分鐘代表一節課,讓年輕力壯的男老師在七十分鐘之內,濃縮式的體驗一個七年級學生一天上八節課的狀況:從一早的晨讀、早操、到背誦古文、學習英語、自然科在實驗室觀察青蛙內臟、美術課拿出顏料畫水彩、收了顏料換體育服、打球、打完球一身汗,馬上回來上歷史課,可能又回到古代……。
整個練習做下來,我無法忘記那位男老師最後的姿勢:整個人趴在地板上,面朝下的癱在那裏喘息,休息了好一陣子才回過神來……,大叫一聲:「喔,我的天哪!」這個男老師,是現任聖心小學的校長,他非常能體貼學生。
資淺人類是否在人生的第一個十八年,在每件事上一直都淺呢?除非是極特殊的孩子,一般小孩大約在八歲以後逐漸在同儕中拉開距離,在屬於多元智慧的範疇內,許多孩子開始顯露特殊的天份,例如:語言文字的運用,數學,美術,音樂,舞蹈,空間感。如果在這些天賦上得到好的栽培,他們在其他方面的歷練也會隨之增強,例如:某個學音樂的學生遇到好老師,那個老師的能量會分享到這個學生身上,給予特別的養分,整體的發展都會快速的提升,但他們也有特別屬於早慧孩子的孤寂,覺得同儕太幼稚,談不來,打不進,也不想打這些提升使得他們的知識和生命經驗的領域擴大,在某些特殊的項目上,他們的境界會超過很多「地球年資」比他們高的人。進成人世界。除了某些特定的天份,他們在其他方面仍是孩子,無論在內心或外在世界。
這一類「半資深」人類自有其苦惱之處。當他們發出屬於孩子的呼救聲時,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你已經夠得天獨厚,夠天之驕子的了,擁有的比別人多,應該心存感激,不要再有那麼多抱怨了。」所以,提前進化的資淺人類,有時候並不快樂。
另外的一種可能是:有些孩子蓄意選擇滯留在資淺階段,刻意避免面對成長的苦,那是另一個值得探索的議題。在心靈方面拒絕成長的孩子,在大約二十五歲之前,可能還會得個「好可愛」的讚美,但愈接近中年,他們愈被期待成熟,他們可能會發現自己在心靈上被迫從幼兒直接跳到中年人,那段「失落的成長」,會形成某種一直搭錯車的迷惘,所以身為父母師長的人,不要為了想要延長孩子的可愛賞味期,而助長某些孩子拒絕成長的事實。
我不是無條件的喜歡小孩,但我尊敬他們,他們正在花十多年的時間,在身心靈各方面,以小小身軀,純真的心,淺淺的知識,以極沉重的負荷,被要求以極快的速度,在成人世界中跌跌撞撞的成長,身為教師,我們能做的就是為他們增能,讓他們的大方向不要錯,然後,最重要的,讓他們有機會學習愛與被愛,學習「選擇」過個快樂的人生。
以美為餌,引導我踏上心靈培育的道路
不知道其他人的經驗如何,但在地球上活過一甲子之後,我發現我個人生命中沒有所謂的「偶發事件」。
大約從七八歲開始,我意識到自己看世界的方式跟同齡的孩子們不太一樣,我可以很自然的把學習過的文字、看過的圖像、聽過的聲音結合在一起。記得在某個夏日傍晚,我坐在家附近一個寺廟的石階上,看著前方的稻田(當時的屏東,稻田四處可見),灰藍的天空很遼闊,堆積著厚厚的雲層,快要下雨的樣子。我想起父親教我念的北宋柳永的詞〈雨霖鈴〉中的「暮靄沉沉楚天闊」,心裡想,「暮靄沉沉……」大...
目錄
自序:以美為餌,引導我踏上心靈培育的道路
前言:資淺人類──孩子與我們同為人類,這件事比出生順序重要得多
Part One:與孩子心靈有約
第1課:心靈,在哪裡?──給你一顆巧克力,告訴我你的感覺
第2課:心靈圖像──靜下來,試著用內在的眼睛看世界,你看到什麼?
第3課:動物教我們的事──「心靈有約」助教小烏雞姊姊
第4課:感動,需要勇氣──孩子冷漠無感?內心深處其實孤獨與無助
第5課:暴力綜藝化──嬉鬧面具下的暴力,以為可以像電視轉台就看不到
第6課:帶孩子演一齣戲──洞悉他們對周遭世界如何解讀與反應
第7課:訓練攝影眼──培養孩子的慈悲心
第8課:音樂有聖俗之分嗎?──透過音樂與孩子的心靈調頻
第9課:耶先生,你好!──和孩子一起體驗信仰的力量
第10課:人生織錦圖──到目前為止,我如何看待我的人生?
Part Two:給大人的靜心課
第11課:打造自己的心靈小屋──和孩子心靈相約的關鍵能力:靜
第12課:日常的靜心練習──留時間給自己,聽聽風吹落葉的聲音
第13課:孩子是天使還是惡魔?──「善」因真誠淬鍊得更純淨,讓「惡」無以為繼
第14課:自由──大人的主導權和孩子的自主權,是場永不止息的拉鋸戰
第15課:以愛之名,需索無度──孩子拒絕你,是因為希望跟你長久在一起
第16課:男孩的黃金時代──珍惜他們的「柔性」,培養真正具有豐富內涵的紳士
第17課:我算不算混血兒?──表面上孩子雖然適應,內在可能迷失、掙扎......
第18課:認出生命中的貴人──「心靈有約」的師徒傳承
第19課:孩子的愛,籃子裡的水──心靈陪伴者最基本的操練
第20課:我的心靈啟蒙──寫給生命中深刻影響我的幾位老師
Part Three:進階練習
練習 1:為25歲的自己最一張名片吧
練習 2:迎接人生的第二個十年
練習 3:知己知彼
練習 4:我的房間是我心靈的鏡子
練習 5:人生織錦圖
後記
自序:以美為餌,引導我踏上心靈培育的道路
前言:資淺人類──孩子與我們同為人類,這件事比出生順序重要得多
Part One:與孩子心靈有約
第1課:心靈,在哪裡?──給你一顆巧克力,告訴我你的感覺
第2課:心靈圖像──靜下來,試著用內在的眼睛看世界,你看到什麼?
第3課:動物教我們的事──「心靈有約」助教小烏雞姊姊
第4課:感動,需要勇氣──孩子冷漠無感?內心深處其實孤獨與無助
第5課:暴力綜藝化──嬉鬧面具下的暴力,以為可以像電視轉台就看不到
第6課:帶孩子演一齣戲──洞悉他們對周遭世界如何解讀與反應
第...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