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讀過本書,別說你了解秦俑、秦文化!
《南渡北歸》作者岳南長期關注、親身走訪帶你直擊秦俑考古現場
◎中研院院士.秦漢史專家 邢義田推薦
──羋月(秦宣太后)才是秦陵兵馬俑的真正主人?
──秦人平均身高超過姚明?
──秦軍是只攻不防的敢死隊?
──秦軍弓弩射程居然是AK47步槍的兩倍?
──下和村民如何靠秦始皇一夜致富?
──柯林頓與兵馬俑也扯上關係?
一九七四年旱魃為虐,驪山下的西楊村居民打井尋水,卻打出一堆「瓦爺」,從此展開了秦始皇陵兵馬俑的發掘工作。
秦始皇自登基至駕崩,歷時三十九年,役使七十餘萬人,營造了一座空前絕後的「地下帝國」。四個兵馬俑坑中,近八千件栩栩如生的陶俑、陶馬,配備戰車與青銅武器,構成嚴密的軍陣。陵園四周,還有馬廄坑、珍禽異獸坑、陪葬墓群、建築遺址等,布局複雜,規模宏偉,充分顯露了「事死如事生」的思想內涵,更是秦文化的極致表現。
秦始皇陵兵馬俑出土,堪稱是最令人驚嘆的考古成果之一,並被公認為「世界第八奇蹟」。一九九九年《復活的軍團》首次出版,作者詳述秦俑發現的契機、開挖經過、介紹出土文物、火燒秦陵事件、秦始皇的功過、大秦帝國的興衰……等,當時掀起一股兵馬俑旋風。
十餘年來,隨著考古人員的努力和開挖技術的進步,秦陵陸續出土驚人文物:石鎧甲俑、文官俑、百戲俑、巨人陶俑、皮質漆盾、木質弓弩等,擴展了我們對秦代歷史文化的了解。其間,作者增補篇章,刪修冗文,以全新版本面世,為新世紀讀者提供珍貴紀錄!
作者簡介:
岳南
原名岳玉明,山東諸城人,一九六二年生,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北京師範大學•魯迅文學院研究生班。歷任宣傳幹事、編輯、臺灣新竹國立清華大學駐校作家等。著有《風雪定陵》、《復活的軍團》等考古紀實文學作品十二部,有英、日、韓、法、德文出版,《風雪定陵》獲中國時報一九九六年十大好書獎。另有《陳寅恪與傅斯年》等傳記作品十餘部。《南渡北歸》三部曲出版後,在海內外引起轟動,《亞洲週刊》評其為二○一一年全球華文十大好書之冠,稱其為首部全景再現中國最後一批大師群體命運劇烈變遷的史詩巨著。
章節試閱
第一章 穿越世紀的曙光
天氣久旱無雨,西楊村農民在驪山腳下揮钁打井,偏偏滴水不見,只有殘破的「瓦爺」從土層中冒出。「瓦爺」身陷絕境仍無言,中新社記者識破英雄真面目。一紙內參引起「文革旗手」江青的重視和惱怒。李先念的批示,使埋藏了兩千餘年的地下軍團再現人間。
走出混沌
一九七四年初春,嚴重的旱情威脅著中國西部八百里秦川。返青的麥苗在乾渴的折磨下趴伏在塵沙飛揚的大地上,有氣無力地祈求著上天的恩賜。
水,在這片堅硬廣袤的黃土地上,一切生命都需要水的滋潤。
忠誠的祈禱並沒有感動上帝。日復一日,不曾有一滴水珠從天上灑下。此時,坐落在驪山腳下的西楊村也不例外,或許,因村的大部分土地正處於驪山北麓大水溝口的山前洪積扇上,沙質土壤蓄水性極差,農作物的成長多半靠天,才越發加重了村民們對水的關注與對麥苗的厚愛。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成年人都深深懂得,當田園的麥苗枯萎之時,也是他們自身的生存受到脅迫之日。
一切的故事都從這裡開始——
夕陽的餘暉籠罩著村南的柿樹園,折射出令人心焦的光。奔走了一下午的西楊村生產隊隊長楊培彥和副隊長楊文學,站在柿園一角的西崖畔上,兩人眼望著這片只長樹木、不長莊稼的荒灘,再三猶豫,躊躇不定。
太陽從西方落下,小鳥跳動著在樹林中急匆匆地尋找棲身之處。楊培彥吐了一口煙霧,將紙捲的煙蒂扔到地上,又狠狠地踩了一腳,終於下定決心,揮起笨重的鐝頭在腳下石灘上畫了一個不規則的圓圈:「就在這裡吧!」
楊文學望望驪山兩個山峰中間那個斷裂的峪口,正和身前的圓圈在一條直線上,心想水往低處流,此處既然跟山峰間的溝壑相對應,地下水肯定不會少。於是他點了點頭說:「也好,但願土地爺幫忙吧。」
此時的他們,誰也沒有想到,這個不規則的圓圈意味著什麼。
翌日晨,以西楊村楊全義為首的楊新滿、楊志發等六個青壯年,揮動大鐝在楊培彥畫的圓圈裡挖掘起來。他們要在此處挖一眼大口徑的井,以解決燃眉之急。儘管地面布滿了沙石,鐝到之處火星四冒,但在乾旱中急紅了眼的農民,還是以銳不可當之勢穿越了砂石層。將近中午,工程進度明顯加快。
當挖到一米多深時,出乎意料地發現了一層紅土。這層紅土異常堅硬,一鐝下去只聽到「咚」的碰撞聲,火星濺出,卻無法穿透土層。
「是不是咱們挖到磚瓦窯上了?」井底的楊新滿放下鐝頭,擦把額頭上的汗水,不解地望著眾人。
「可能。聽老人們說,咱這一帶過去有不少燒磚瓦的土窯。」楊全義說著,遞過一把鎬頭,「來,用這玩藝兒挖挖看。」
井下又響起了「咚咚」的聲音,堅硬的紅土層在楊新滿和楊志發兩個壯漢的輪番攻擊下,終於被鑿穿了。這是一層大約三十釐米厚的黏合狀紅土,很像燒窯的蓋頂,此時大家並未深究,只憑著自己有限的所見所聞,真的認為是一個窯頂(實則是兵馬俑坑封土的夯土層)。正因為有了這樣一個概念,在以後的挖掘中面對出現的陶片,都被他們和磚瓦窯聯繫在一起,也就不再奇怪了。
越過了紅土層,工程進展迅速。不到一個星期,這口直徑為四米的大井就已深入地下近四米。此時,沒有人意識到,他們手中的鐝頭離那個後來震驚世界的龐大軍陣,只有一步之遙了。
歷史記下了這個日子—一九七四年三月二十九日。
當楊志發的鐝頭再掄下去又揚起來的瞬間,秦始皇陵兵馬俑軍陣的第一塊陶片出土了。奇蹟的第一線曙光劃破黑暗露出地面。
遺憾的是,這塊陶片的面世並沒有引起楊志發的重視,他所渴求的是水,在他的心目中,水遠比陶片重要。於是,楊志發和同伴的鐝頭便接二連三地向這個地下軍陣劈去。
一塊塊頭顱、一截截殘肢、一根根斷腿相繼露出,這奇特的現象終於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這個磚瓦窯還有這麼多爛東西?」一個青年將一截陶質殘肢撿起來又狠狠地摔在地上,沮喪地小聲嘀咕了一句。
「磚瓦窯嘛,還能沒有點破爛貨?快挖吧,只要找到水就行。」楊全義在解釋中做著動員。那青年歎了一聲,又掄鐝劈向軍陣。
幾分鐘後,在井筒西壁的楊志發突然停住手中的鐝頭,大聲喊道:「啊,我挖到了一個瓦罐。」
聽到喊聲,正在運土的楊彥信湊上前來,見確有一個圓口形的陶器埋在土中,便好心地勸說:「你慢慢地挖。要是還沒壞,就拿回家到秋後焐柿子,聽老人們說,這種瓦罐焐出來的柿子甜著呢!」
一旦人的具體目的改變,行為也隨之轉換。在能夠得到和利用的欲望驅使下,楊志發不再盲目地大刀闊斧劈下去,而是鐝、手並用,連刨帶扒,輕輕地在這個瓦罐四周動作。土一層層揭去,楊志發心中的疑竇也一點點增加,當這件陶器完全暴露在眼前時,他才發現自己上當了。
眼前的東西根本不是要找的可以用來焐柿子的瓦罐,而是一個人樣的陶製身子(實則是一個無頭空心陶俑),他晦氣地搖搖頭,然後帶著一絲失望和惱怒,用足了勁兒將這塊陶俑身子掀入身旁的吊筐,示意上面的人拉上去扔掉。
當這塊陶俑身子剛剛被拋入荒灘時,井下忽然又發出一聲惶恐的驚呼:「瓦爺(當地農民對陶質神像的俗稱)!」
眾人又一次隨聲圍過來,幾乎同時瞪大了眼睛,臉上的表情較之剛才有了明顯變化,肌肉在緊張中急驟收縮起來。
擺在面前的是一個陶製人頭,形象極為恐怖。
只見這個人頭頂上長角,二目圓睜,緊閉的嘴唇上方鋪排著兩撮翹捲的八字鬚,面目猙獰可怕。有一大膽青年用鐝頭在其額頭上輕敲,便聽到「咚咚」的響聲。
「是個瓦爺。」有人做了肯定的判斷,緊張的空氣稍有緩解。
「我看咱們挖的不是磚瓦窯,是個神廟攤子,磚瓦窯咋會有瓦爺的神像?」有人推翻了以前的判斷,同時又提出了新的見解。這個見解得到了多數人的認可。
「甭管是磚瓦窯還是神廟攤子,找到水才是正事,快挖吧!」組長楊全義出於對大局的考慮,又理性地把大家的注意力拉回到現實生活中來。滿身泥土的農民們又開始揮鐝揚鍁挖掘起來,沒有人再去為剛才的「瓦爺」發表不同的見解並為此大驚小怪了,擺在面前的確如楊全義所說,找到水才是最為要緊的大事。
隨著鐝頭的劈鑿、鐵鍁的揮舞,一個個陶製俑頭、一截截殘腿斷臂、一堆堆俑片,被裝進吊筐拉上地面,拋入荒灘野地。
出土的陶俑終於引起了一群兒童的興趣,他們紛紛奔向荒灘撿拾俑頭,先是好奇地玩弄,接下來便將俑頭立於荒灘作為假設的壞蛋,在遠處用石頭猛烈轟擊。有聰明的孩子則採取「古為今用」的方法,將俑身和俑頭一起搬到自家的菜園中,在俑的手裡塞上一根長杆,杆頭上拴塊紅布,然後再找來破草帽,將陶俑打扮成一個活脫脫的看園老翁,立在院中,日夜守護菜園,使麻雀不敢放肆地前來啃啄返青的菜苗。
在所有拿走俑頭的人們中,只有一個七十多歲的老嫗與眾不同。她把俑頭的塵埃用水沖洗乾淨後,在自己那兩間低矮灰黑的土屋裡擺上案桌,將俑頭小心地放在上面,點燃香火,虔誠地大加叩拜。此後,她家中整日香煙繚繞、咒語不斷,老嫗的精神日漸爽朗,和兒媳的吵罵、打鬥明顯減少。
正當人們對陶俑大加戲弄、損毀丟棄或頂禮膜拜之時,村前的井下又發現了更加奇特的情形。在離地面約五米深處,大家發現了青磚鋪成的平面台基,同時,還有三個殘缺的弩機和無數綠色的青銅箭頭。
這是地下軍陣向兩千年後的人類發出的最後一絲信號,兵器的出土意味著對磚瓦窯和神廟兩種推想的徹底否定。隨之而來的應是一種更切合歷史真實的構想誕生。可惜,這裡沒有人去理會最後的訊息,更沒有人再圍繞這稍縱即逝的訊息去思考些什麼。讓眾人欣喜和激動的是,儘管沒有找到地下水,但卻找到了碩大的青磚和銅器。
早在二十世紀二○年代,驪山腳下的秦始皇陵周圍,不斷有秦磚在農民的耕作中出土。這些刻有精巧圖案的秦磚,引起了官僚、軍閥以及小姐、太太們的興趣,從而興起一陣搶購秦磚之風。時任陝西省省長的宋哲元,就曾用一塊秦磚一斗麥的高價,收購了一汽車秦磚拉往省城自己的宅第收藏倒賣。一開始,當地農民並不知道秦磚漢瓦的文物價值,見搶購之風興盛,便好奇地四處打聽和猜測,最後所得的結論是:用秦磚做枕頭,可以避禍免災,延年益壽。出於這樣一種單純的動機,農民們開始捲入四處尋掘秦磚的風潮中。
對於今天正在打井的農民來說,磚層的出現自然是個喜訊。儘管一時還不能辨別是不是秦磚,但畢竟是古代的東西,多數人認為先拿回家當成枕頭睡它幾個晚上,再做好壞真假的結論,則是最明智的辦法。於是,井下的秦磚很快被哄搶一空,走入各家的炕頭、被窩。
正當大家在井裡井外大肆哄搶秦磚之時,有一位青年卻棋高一著,他默默地伏在井下,從泥土中撿拾看上去並不顯眼的青銅箭頭,待撿拾完畢,脫下身上的破褂子一包,然後直奔附近三里村的廢銅爛鐵收購站,以十四.四元的價格,將幾公斤青銅箭頭售出。當這位青年摸著已經明顯鼓起來的上衣口袋,叼著香煙,一步三搖,滿面春風地返回時,村人才驀然醒悟:「還是這傢伙有心計。」悔恨之中蜂擁於井底,卻已經晚了。
整個西楊村圍繞著「瓦爺」的出現事件,在沸沸揚揚熱鬧了一陣子之後,終又歸於靜寂。大家像什麼事也不曾發生過一樣,重新掄起手中的鐝頭,在井下向大地母親的肌體劈去。
那支龐大的地下軍隊,不惜以個體毀滅的代價向光明的世界投遞出一絲訊息,卻未能得到破譯和救援的回聲。人類的目光,在穿越軍陣之後又匆匆掠過,雙方都未能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契機。縱然地下擁有千軍萬馬,但它們已無法再向世人發出一絲哪怕是微弱的呼喚了。
第十章 再驚世界殊
梅開二度,陽關三疊,兵馬俑坑的大規模發掘再次展開。盜擾坑的發現,引火口的推斷,彩繪俑的出土與保護,奏響了時代的主旋律。石鎧甲、百戲俑、文官俑、青銅仙鶴,以及秦代首腦機關的連續面世,再度震驚寰宇。
秦俑坑的再度發掘
秦陵考古隊在經過了八個月的風起雲湧、大喜大悲之後,隨著將軍俑頭案的爆發而宣布夭折。又經過了一陣的喧譁與騷動,陝西省文物局從文物安全保衛方面考慮,同時也為了便於工作,報請國家文物局批准,將秦陵考古隊的部分人員如王學理、屈鴻鈞、程學華等人的組織人事關係留在省考古所,其他的人員從一九八八年十月起重新組成秦陵考古隊,由袁仲一出任秦俑博物館館長兼考古隊隊長,吳永琪、張仲立、張占民擔任副隊長(後為劉占成),考古隊直接隸屬於秦俑博物館領導。
(文略)
自一九九○年春開始,秦陵考古隊又組織人員對一號坑東端前五方底部所留的考古遺存進行了細部清理。為了進一步給觀眾提供更多的展覽內容,讓遊人更直接地感受秦俑坑整體氣勢的宏偉,考古隊對原留的部分地層土臺和探方間的預留隔梁進行了清理。就在這漫長的細部清理中,考古人員共處理各種遺跡四百餘處,提取入庫文物約七千七百六十件。至一九九三年八月,一號坑發掘清理的考古工作暫告一個段落,工作重心轉入二號坑。
由於此前所敘述的各種複雜的原因,兵馬俑坑的發掘一直在發掘—停止、停止—發掘—再停止這個怪圈中打轉。因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秦俑博物館所展示給觀眾的只有三號坑和一號坑的部分兵馬俑的雄姿,二號坑遲遲沒有向觀眾開放,號稱八千之眾的兵馬俑群,仍有大部分在短暫的面世之後又被迫重新埋入三尺黃土之下。那氣勢磅礴、恢弘雄壯的軍陣;那奧妙無窮、深不可測的軍事戰略戰術;那精美絕倫、蓋世無雙的整體雕塑藝術群,都無法讓慕名而來的觀眾親眼目睹,也無法讓研究者作更加深入的瞭解和全面的探究。種種原因和現象,給這裡的考古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所帶來的遺憾與前來觀光的遊客及不同學科的研究者是相同的。面對這諸多的遺憾,陝西方面為二號坑的再度發掘曾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在經過中央和地方的一番漫長的關係調整、理順後,一九九四年三月一日,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秦俑二號坑才得以發掘。
(文略)
由於秦俑二號坑的考古發掘被列為國家重大發掘專案,所以從一開始就備受國內外傳媒關注,並給予了廣泛報導。這次發掘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一九九四年三月至一九九六年年底,主要對二號坑建築棚木層以上進行發掘和清理。通過一系列工作,基本搞清了二號坑遺址的地層堆積和平面形制,同時揭示了坑內約一千五百多根棚木及建築遺跡,較確切地推斷出二號坑共有車、步、騎、弩四個兵種陶俑九百三十九件,挽車戰馬和乘騎戰馬四百七十二匹,戰車八十九乘,整個俑坑應屬於一個屯居待命的陣營體系。在第一階段俑坑上層的考古工作中,除清理數座現代墓葬、擾坑、近代水井和秦末盜洞外,尤其重要的是發現了一個早期盜擾坑(編號為H8),根據其開口層位及有關跡象推斷,不但是一個早年的盜擾坑,而且是一個點火口。這一發現,為二號坑早期的人為破壞和焚燒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考古依據。為了滿足觀眾早日瞭解二號坑真相的渴望,同一號坑一樣,二號坑的發掘採取了邊發掘邊開放的模式,於一九九四年十月十四日正式對外開放。
由於二號坑的發掘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重視,考古隊又在原有隊領導的基礎上,先後增補劉占成、張穎嵐、張天柱三人為考古隊副隊長,其他各方面的力量也不同程度地得以加強。在這種社會大背景下,參加發掘的考古隊員把二號坑的發掘看做是時代所賦予的特殊責任,無論是盛夏還是嚴寒季節,隊員們都在陰暗、潮濕的環境下,堅守崗位,一絲不苟地從事著一個個細部的清理和發掘。每一位參與此項工作的考古人員,都為自己能夠在這世界第八大奇蹟的考古事業中貢獻一份力量而感到光榮和自豪。
當二號坑發掘告一段落後,秦俑館的主體工作進入了研究、保護出土文物階段。二○○九年六月十三日,經國家文物局批准,考古人員重返一號坑,進行第三次發掘清理。本次發掘的地點位於一號坑北側中段,具體區域包括三個隔牆和兩個過洞。經過三年的努力,共出土了陶俑、車馬器、兵器、生產工具等各類文物共計三百一十餘件(組),其中揭露陶馬三組十二匹,陶俑一百零二件;清理戰車二乘、戰鼓二處、漆盾一處、兵器柲十處、弓弩箭箙十二處,另有建築材料朽跡如木、席、夯窩等痕跡多處。鑑於以往的發掘經驗,一號坑遭多次破壞且焚燒嚴重,出土文物的顏色應大部分脫落,即使有也不會保存太好。但經耐心細緻的發掘,還是在陶器和漆木器上發現了不少彩繪,且比預想的要好,其中柲、弩、鼓等各種器物上的彩繪均有保留。出土的陶俑彩繪雖然保存面積較小,但數量卻很多,秦俑服飾上的顏色也非常多,有的極為鮮豔。發掘中,考古人員還先後發現了黑色眼睛、灰褐色眼睛的兵馬俑,甚至發現了一個眼珠為紅色、瞳仁為黑色的彩繪兵馬俑頭,讓人驚喜不已。如此明顯的服飾和人體不同器官的不同彩繪,使考古人員對兵馬俑「千人千面、千人千色」的猜測進一步得到印證。
在出土文物中,令考古人員特別是新聞媒體格外驚喜、興奮的,是一個級別頗高的將軍俑。因為俑的鎧甲甲片較小,說明其級別相當高。(甲片越大、越粗糙,級別越低。)俑身的魚鱗甲做工精細,鎧甲邊緣處有彩繪圖案,呈現幾何形狀。腰部以下保存完整且殘存顏色較濃的彩繪,「這在歷次出土的將軍俑中是罕見的,而且顏色的鮮豔程度也突破了我們的想像。」考古隊專家申茂盛如是說。
到了二○一二年六月十日,一號坑的發掘又有新進展,且有喜訊傳出,考古人員在一輛戰車上發現了秦軍使用的盾,屬於皮質漆盾,這是三座秦始皇兵馬俑坑中出土的第一件盾。經測量,盾牌高七十釐米,寬四十餘釐米,有些殘破。其尺寸恰好是秦始皇陵銅車馬上發現的銅盾的一倍。因秦陵出土的銅車馬各部件是按原尺寸的二分之一製造,剛好印證了之前考古學家對秦軍使用盾牌大小的推測。因這件盾位於九號過洞第二輛車的右側,考古學家認為是車右側的武士配置使用。但因使用者級別的關係,與銅車馬上的盾紋飾差別很大。當年發掘秦陵一號銅車馬時,在車輿右欄板內側前部發現一銅盾,為實用盾的一半大小,銅盾邊欄內繪有天藍色的流雲紋飾,雲頭波折捲曲相互勾連,流雲外的空白區域填滿白色的穀壁紋,在邊欄圍繞的中央界域內繪有四條變相夔龍紋,兩兩左右相對回顧成為一組。而此次在一號坑清理出來的漆盾,邊欄繪製多層幾何紋,線條隱約,有紅有綠有白。背面朝上,因此可看到握手部分,只髹漆(油漆)未彩繪,雖然因為等級的區別,此次出土的秦漆盾比不上秦陵一號銅車馬所攜銅盾精緻,但這是秦始皇兵馬俑三座俑坑中出土的第一件皮質漆盾,正確的稱呼是「孑盾」。因其出土在車上,應是與劍、矛等武器配合使用的實用兵器。此前,考古學家根據兵馬俑坑出土的戈矛劍戟等兵器,認為秦軍在戰場上的格鬥搏殺是沒有防禦器具的,只是一味向前、向前,要麼死去,要麼殺死對方取得勝利,拎著敵人的頭顱活著回來領賞晉職加爵。秦俑一號坑漆盾的出土,對這個推斷產生了動搖,秦軍還是有一部分防禦器具的。但是,仍不能以這件漆盾的出土改變秦軍在戰場上總體的以進攻為主的制度,所謂攻防之戰的「防禦」仍微乎其微,偶爾有軍吏手持防禦器具,或只是象徵性的擺設—這是秦的政治、軍事制度以及最高統治者的意志所決定的。
第一章 穿越世紀的曙光
天氣久旱無雨,西楊村農民在驪山腳下揮钁打井,偏偏滴水不見,只有殘破的「瓦爺」從土層中冒出。「瓦爺」身陷絕境仍無言,中新社記者識破英雄真面目。一紙內參引起「文革旗手」江青的重視和惱怒。李先念的批示,使埋藏了兩千餘年的地下軍團再現人間。
走出混沌
一九七四年初春,嚴重的旱情威脅著中國西部八百里秦川。返青的麥苗在乾渴的折磨下趴伏在塵沙飛揚的大地上,有氣無力地祈求著上天的恩賜。
水,在這片堅硬廣袤的黃土地上,一切生命都需要水的滋潤。
忠誠的祈禱並沒有感動上帝。日復一日,...
推薦序
推薦人語 夢想與光榮
何尚
西元二○○○的最後一個週末,是一個日光散淡的雪天,岳南與他的一位朋友踏進我位於十三陵的寓所,並力邀我去拜謁皇陵。在看完了那座遊人如蟻的定陵地宮後,他堅持帶著我們一路朝北,去拜謁皇陵另一座少為人知的墓園——慶陵(明光宗朱常洛墓)。當我們尾隨著岳南踏進那座荒草瘋狂、殘垣四散的陵園時,已是昏鴉聒噪的黃昏。夕陽的餘暉散落在殘磚碎瓦之上,說不盡淒涼落寞。看著這座曾經王氣逼人的建築竟然在歲月無情的剝蝕下,衣衫襤褸地俯伏在這個不為人知的角落,我們不禁心下黯然。岳南在陵園寶城上默立良久之後,突然雙膝一彎,跪倒在了一片昏黃的暮色之中。等到他終於站起身來,我們看到他雙眼中飽含著淚水。這一意外的插曲讓同行的北大學子驚詫莫名,竟以為岳南是大明王朝的皇親國戚。
也許一樁隱祕的事件就能夠展示一個作家對蒼生萬物的真誠期待和遼遠厚重的國家情懷 !
新年伊始,從臺灣傳來消息,他與楊仕合著的《風雪定陵》一書獲臺灣《中國時報》十大好書獎,在那塊傾心文化的島嶼上一時洛陽紙貴、備受推崇。這種結果,我在五年前就曾有所預言,也算僥倖而言中。
那會兒中國文化界主義盛行,一派的浮華和淺薄,幾乎沒有幾位作家去關注文化命運、歷史音容,只有他還願意坐下來談論我們民族史上光被四表的秦漢氣象、協和萬邦的盛唐雄風,這多少讓我欣慰而刮目。我告訴他上帝從來就不會辜負自己優秀的子民。這個時代更需要我們去喚起同胞們對歷史的溫情和文化的關切!
英國作家H‧G‧威爾斯在《世界史綱》中談及中國唐初諸帝時期的文化騰達時,既滿懷景仰又充滿疑惑,似乎如此燦爛的文化景象多少有點似天方夜譚。為什麼就沒有一隻如椽巨筆來解答威爾斯心中的疑團與神話呢!?
蒼天可鑑,尚有岳南!
我不能不聊感慰藉!為這個悲苦而浪漫的民族,為這個喧鬧而寂寞的文壇!
但也由於岳南常常對西方文化近乎偏執的不屑與拒絕,曾經很長一段時間,我對這位立志呵護古老文化的同仁懷有隱憂,擔心他過於極端而陷進了狹隘的民族主義的泥潭,但當我鄭重地翻開擺在案頭這部《復活的軍團》的書稿時,我心裡的疑慮渙然冰釋。
這部顯然是岳南創作生涯中最嘔心瀝血又最為其本人滿意的作品,它不僅重現了大秦帝國的卓越風姿,再一次燭照了一段輝煌壯闊的歷史,而且從人類廣袤的大背景去闡述一種雄渾瑰麗的文明。其通篇一貫的深刻洞見 和胸襟穹張的雍容氣度,令人震動而歎服!
風吹舊事,雪蓋殘年,又是一個心事蒼茫的子夜。岳南坐在新年的屋簷下默默吸煙,在如幔的煙霧中,他凌空策馬自在穿行,從敦煌石窟到漢墓,從定陵到秦始皇陵園,從大國衰榮到滄桑歷史……在人文精神普遍坍塌的當代,他希圖給這個搖晃的世界打進幾顆古老而神聖的楔子,為人類苦難的心靈尋求依託,憂憤激昂,激情洋溢……直到東方泛白他終於道出了他的夢想與雄心——在世紀末晚鐘敲響的前夕,推出一套內容囊括中華文明的叢書, 力爭窮盡古國的文化淵源,從歷史的隧道中捧出一盞燈火,傳接千年脈動。
我不禁肅然。想想看,在一個天下熙熙、人欲橫流的時代裡,還有人在為人類文明的探尋求索傾盡一腔心血,下定如此決心,甘苦不顧,豈非難得?
我彷彿重新看到了那個千古壯士荊軻,正獨立易水河畔,慷慨悲歌,所不同的是荊軻仗劍上路,岳南執筆登程。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
同樣的從容與悲壯!同樣的夢想與光榮!
站在這個急速流變的城市河邊與他揮手作別,我不知道除了道聲珍重,夫復何言!
西元二○○○年十二月三十日
推薦人簡介:
何尚,土家族人,一九六二年生於貴州,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畢業,著有詩集、長篇小說《再燒圓明園》等。
代跋
一部認理求真的良心之作 王學理
兩千二百多年前建立的秦帝國,猶如明亮的流星劃過茫茫夜空,照耀蒼穹,輝映大地。但是,它稍縱即逝,留給後人的是太多的遺憾。秦始皇在西元前二二一年統一六國、創建秦王朝,在華夏大地上才真正實現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而他所採用的政治制度及維護封建政權的一系列措施,同樣對後代都具有深遠的影響。唐代柳宗元論及秦實行郡縣制時說:「繼漢而帝者,雖百代可知也。」近人章太炎評論秦始皇的功過時,也肯定「其法式詒於後嗣」。我們僅以「百代都行秦政事」而言,就足以看出秦王朝承前啟後的歷史地位了。
秦雖然起自戰國七雄而消滅六國,但只經過了十五個春秋,終為漢所取代。其興亡之速令人驚歎,其物質文化面貌呈現出來的也是一團撲朔迷離之態。那麼,長期以來,秦史的研究僅憑藉一部《史記》及其他零星材料,沿襲著「漢承秦制」的比附觀念在團團轉,終難有大的成果和突破。即便是研究雕塑、繪畫、建築、音樂舞蹈、冶金、機械的專題性著作,當談到有秦一代時,或者列舉幾則歷史故事了事,或者一併於漢算作交代。總之,擺在學術研究界人們面前的秦史,仍然是一疊疊有待破解的歷史密碼。教科書上留下的,同樣也只能是一頁空白。
二十世紀七○年代初期,天賜良機,考古發掘給秦史研究注入一股活水,出土了不少珍貴的書簡和實物資料。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竹簡、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竹簡、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帛書等考古資料相繼面世,部分地為我們揭示了秦漢時代法律文書、政治制度、生產狀況、社會生活、軍事關係的概況。而秦始皇陵兵馬俑坑的發現,在春秋戰國秦都城(雍城、咸陽)與墓葬考古相繼取得重要進展之際,更可說是一個石破天驚的偉大成果。它無異於打開了一扇歷史的窗口,使人們從這裡窺知早已沉埋在歷史底層的秦文化真諦。浩浩蕩蕩的秦俑大軍映現出兵強馬壯、氣吞山河的雄姿,彷彿使秦帝國一下子給復活了。世人驚歎莫名,上自國內外的國王元首、政府首腦,下及普通百姓,紛至沓來,以一睹這支地下軍團的風采為快。同時秦俑也走向全球五大洲,接受檢閱,用實際行動表明了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屬於全人類的共用財富。
人們之所以對兵馬俑興趣不減,就在於它無可辯駁地為秦帝國、秦文化乃至整個中國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了至關重要的科學依據。由此,秦始皇 陵的考古工作受到學術界的重視,並將其看作世界考古學史上的一件大事,就是可以理解的了。英國考古學史專家格林‧丹尼爾(Glyn Daniel)教授在一九八一年出版的《考古學簡史》(A Short History of Archaeology)上說:「在未來的幾十年內,對於中國重要性的新認識,將是考古學中一個關鍵性的發展。」他還特地把秦始皇陵兵馬俑坑的彩色照片印在封面上,作為他一生中 最後一部概述考古學史的紀念。秦俑獲得世界史學界的厚愛與矚目,正是其學術地位日益被肯定的結果。
秦始皇陵兵馬俑發現之後,就地建立了遺址性博物館——秦俑博物館。 隨即由陝西省文管會領導的「秦俑坑考古隊」轉入正式發掘工作。伴隨著秦俑二、三號坑的發現及秦始皇陵園諸多遺址、文物的面世,按情況說,考古隊的發掘清理、資料整理及計畫研究等工作應該更上一層樓。但內部無知的領導、工作步驟的混亂,以及由此引起外界的干預,竟使考古隊處於時續時停的「半癱瘓」狀態。面對上級業務領導部門的追究,秦俑坑考古隊的負責人,既不認真檢討過去的工作方式,也不對深層的開拓提出可行性意見,而只是喋喋不休地誇耀著早期取得的那麼點成績。這就為以後發生不正常的問題種 下了禍根。
秦俑所帶來的苦與甘、悲涼與輝煌,正因為我是個中人,體會似乎比駛順風船、搭乘便車或坐收漁利的其他人更深一些。其中是否也含有中國人獨有的文化特質?恐怕就是我們誰都明白但又不願回答的問題。
我直接參加秦始皇陵區考古工作近十四個年頭,具體地說:從「秦俑 考古隊」到「秦陵考古隊」兩大階段中,秦俑浮上來了,我卻長期沉在底層,不得翻身。一九七六年,我從秦都咸陽工作站抽借來參加秦俑館的籌建。一年後,我即轉到陝西省文管會領導的「秦俑坑考古隊」。作為一名考古隊員, 我參加了秦俑二、三號坑的試掘和測繪;接著正式發掘一號坑,隨後參加編寫秦俑一號坑考古報告,我獨力完成「兵器」等章節的寫作。由於陝西省文管會的「秦俑坑考古隊」領隊沒有科學發掘知識,違反田野操作規程,管理工作混亂,在一九七九年全國考古學會成立之後,中央接受了夏鼐等十六位專 家的報告,停止發掘秦俑,檢查總結。從一九八五年七月起,由陝西省考古研 究所重新組建了「陝西省秦始皇陵考古隊」,並由我擔任常務副隊長,全面主持秦始皇陵區考古及開展秦俑一號坑的發掘。遵照省文物局[85]85、[85]66 號文件規定,前後兩個考古隊的工作是階段性的結束,並不存在接替的關係。因為一個屬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一個屬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對以前發掘的文物,彼此也不存在接交。我由於受陝西省考古研究所領導,故而在自己的許可權範圍之內,對人員組成、工作秩序都做了切實的整頓,並制定出「技術性規程」等制度十一種。隨之,一九八六年三月,就恢復了停工四年半之久的一號坑發堀。我僅用了八個月時間,就科學地發掘了五個探方,計面積兩千多平方米,出土量可達到近一萬立方米,發掘的陶俑近千件,還有更多的跡象與珍貴文物。這年的豐碩成果,相當於過去考古隊四年工作的總和。特別是我們的科學發掘程序和嚴格有效的管理,得到了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的讚揚。省文物局和省考古研究所領導也交口稱道,認為 是為陝西省挽回了面子。秦俑博物館更是滿意,因為我按制定的「分工明確,密切配合」的協議,給他們帶來了展覽的方便和經濟效益。
但是,好景不常,一場天外飛來的橫禍終於將我擊倒。一九八七年二月十七日,原秦俑坑考古隊隱匿未交給秦俑館的「將軍俑頭」被盜,省文物局的主要領導人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以便以「一貫正確」的形象在仕途上繼續往上爬,竟閹割了原來的「政府文件」,吞食諾言,移花接木,在不經我本人核實問題的情況下,利用行政權力,突然下發了「處理」我的文件,並很快上報省政府及上級文物管理部門交差了事。我就在這有口不能辯、有冤不能伸的痛楚中,做了替罪的羔羊。
在蒙冤兩年之後,我再次復任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秦漢研究室主任。從一九九○年五月起,由我兼任陝西省漢陵考古隊隊長,開闢了漢景帝陽陵陵園 的大型考古工程。儘管漢俑坑的發現及其豐富的內容被稱作是「陝西省繼秦俑、法門寺之後的又一重大考古成果」,博得國內外的關注,但秦俑與秦始皇陵的課題研究並沒有因冤案的延誤和陽陵事務的纏身而中斷。一九九四年,我的《秦始皇陵研究》(三十萬字,陝西人民出版社)、《秦俑專題研究》(七十二萬字,三秦出版社)和《秦物質文化史》(合著,五十三萬字,三秦出版社)三大部學術專著同時出版。如果加上我在一九八八年出版的《秦陵彩繪銅車馬》一書,可以說我的研究涵蓋了當前秦始皇陵考古的三大課題。若算上我隨之出版的《咸陽帝都記》一書中專章把陵園視作都城組成部分的論述,想來我的學術貢獻當是無愧於在秦俑坑待過的十四年歲月!給看盡人情變化、世態炎涼的秦俑,終於留下了一塊難以磨滅的「紀念碑」!
當我主持發掘漢陽陵南區從葬坑的初期,工作千頭萬緒,繁忙、困頓, 但也令人振奮。這時,一位斯文沉靜的青年突然來訪。那就是後來以秦俑 為主題寫出《世界第八奇蹟》和《復活的軍團》兩書的作者岳南先生。記 得當初他還是某軍事藝術學院的學生,時間是一九九一年四月四日,採訪的內容 是秦將軍俑頭被盜的責任問題。一開始,我以冷淡的態度回應之。因為在四年前那場弄權害義的骯髒「處理」事件中,有人曾大書特書如「報導」、「紀實」、「專訪」的文章在多種報刊雜誌上登載,胡說什麼考古隊工作不認真,上班時在坑裡睡大覺、談情說愛,秩序一塌糊塗,這種無恥的捏造事實,源於官官相護,也就顛倒了將軍俑頭失盜的責任。甚至有人已經撰好劇本,即將搬上影視銀幕。但可惜的是,這些趨之若鶩的文字工作者捨不得花時間採訪我這些被冤枉的當事人,一味聽信陝西省文物局負責人編造 的謊言和謬論百出的文件,然後大加演義胡謅起來。他們既撈了名,腰包裡又賺滿了稿費,對於自己崇權、諂媚的一支毒筆所造成的影響是概不負 責的。所以,長期以來我一向輕視此類文章,也不願理會趨炎附勢的「採訪者」。自然,對岳南的突然來訪也提不起興趣來,直覺地認為他只是換個手法以引起讀者的注意力罷了。不料他窮追深究地發問,才使我看到他是位有正義感而嚴肅好學的熱血青年。由書信往來,隨著相互瞭解和情感的加深,我看到他的藝術才華和追求歷史真實的精神。也正為後者是一個作家 起碼應具備的品德,我就把自己多年來關於秦始皇陵、兵馬俑及銅車馬等 研究的著述成果毫無保留地相贈,作為他寫作時參考與借鑒的一部分。
《復活的軍團》比之岳南先生前此出版的《世界第八奇蹟》一書來,內容更加豐富精彩,讀後益智,受教匪淺。概括起來,該書具有如下的幾個 特點:
第一,選題固然常見,但作者能獨闢蹊徑,對秦俑的發現、發掘、建館、展出、接待、社會反響、陵園佈局,以及這裡發生的重大事件、存在 的問題等等,都做了全面深入的闡述。這就使讀者明白事件的情由、結果 及二者的必然關係,還獲得多方面的知識。在書中作者力求客觀公允,還歷史以本來的面目,其用心是顯而易見的。這同那些趨勢附炎、隱善揚惡、 小題大作、顛倒歷史、編造事實的文章有著根本的不同。岳南不愧是岳南, 自有其一貫的文風。他的書能不斷出版,深得讀者喜愛,正是其作品生命力的最好說明。
第二,結構嚴謹,文筆生動,語言流暢。作者把散見的、未見的、鮮 為人知的一件件事情經過取捨,巧妙安排,做到環環相扣而又有機地聯繫。平凡事故事化,賦予趣味,引人入勝,是岳南的作品讓人競讀為快的原因 之一。
我不能斷言《復活的軍團》是岳南創作生涯中的頂尖作品,因為他的潛力無窮,未來仍有廣闊的前途。但就這部書而言,我可以肯定它是秦始皇陵兵馬俑發現、發掘數十年來,在所有描寫這個題材的文學作品中,當屬最具體、最生動、最深刻的一部巨著。平心而論,如果不是我的孤陋寡 聞,也非他人的偏見,就接觸到的那些「一邊倒」的所謂「紀實文學」、「訪問錄」、「自敘」等作品,是不可與之同日而語的。
我作如是說的根據,就在於岳南先生熱愛生活,對現實的存在飽含著激情,因此能追尋歷史的真相,將滿腔的正義感訴之筆端。其次是他具有 較深厚的文學功底,再加之肯於吸收、借鑒各方的學術研究成果,而用文 學家的筆調寫出文史結合的作品,自然就較他人高出一籌。總之,這些都 是嚴肅的創作態度和敬業精神的外在表現。
透過《復活的軍團》一書,岳南先生不但讓古老的秦帝國在自己的筆下復活,還重塑了那段逝去不久的考古歲月,使得這部作品更具文學和藝術的靈性,讀後備感親切與激動,令人愛不釋手。在此,我謹以敬佩之情 寫出如上一些文字,也算是向讀者朋友的推薦之言吧!
一九九七年九月二十八日於古城西安稿
二○一○年十月一日再審校
推薦人簡介
王學理,陝西省蒲城縣人。一九六○年畢業於西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係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陝西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先後任陝西省考古 研究所秦漢研究室主任,並兼秦始皇陵兵馬俑、漢鼎湖宮、漢陽陵等考古 隊隊長、省文物局高級職稱評委會委員、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現擔當西 北大學文博學院兼職教授、研究生導師,中國秦文化研究會顧問、陝西省考古學會常務理事。
參加並主持過的大型考古工程有:秦首都咸陽、秦始皇陵園與兵馬 俑坑、漢鼎湖宮、漢景帝陽陵陵園等遺址的調查與發掘。出版學術專著主要有《秦都咸陽》、《咸陽帝都記》、《秦始皇陵研究》、《秦俑專題研究》、《秦物質文化史》等十四部,《陝西考古學文獻目錄》二部,發表學術論文百篇以上。其論著字數,累計五百餘萬字。曾先後到瑞典、挪威、奧地利、法國、德國、比利時、瑞士、美國等國參觀訪問,並作學術交流。
推薦人語 夢想與光榮
何尚
西元二○○○的最後一個週末,是一個日光散淡的雪天,岳南與他的一位朋友踏進我位於十三陵的寓所,並力邀我去拜謁皇陵。在看完了那座遊人如蟻的定陵地宮後,他堅持帶著我們一路朝北,去拜謁皇陵另一座少為人知的墓園——慶陵(明光宗朱常洛墓)。當我們尾隨著岳南踏進那座荒草瘋狂、殘垣四散的陵園時,已是昏鴉聒噪的黃昏。夕陽的餘暉散落在殘磚碎瓦之上,說不盡淒涼落寞。看著這座曾經王氣逼人的建築竟然在歲月無情的剝蝕下,衣衫襤褸地俯伏在這個不為人知的角落,我們不禁心下黯然。岳南在陵園寶城上默立...
作者序
修訂版導語:願世界第八大奇蹟永存
岳南
一九九九年一月,拙著《復活的軍團——秦始皇陵兵馬俑發現之謎》由遠流出版公司出版發行,在臺灣掀起一陣兵馬俑旋風。十七個年頭過去,彈指一揮間。藉著此次出版增訂版,向大家大略介紹這些年來秦兵馬俑坑與秦始皇帝陵園發現、發掘的最新狀況。
十七年來,秦始皇帝陵兵馬俑坑與秦陵周邊地區文物的發現、發掘仍在斷斷續續地進行,兵馬俑、銅車馬、將軍俑、武士俑、石鎧甲俑、文官俑、百戲俑等俑群的名聲越來越大,各色遊客每天潮水一樣從四面八方湧向陝西臨潼驪山腳下的秦俑博物館,爭先恐後一睹大秦帝國的孑遺,以及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的曠世真顏。與讀者當年讀罷拙著《風雪定陵》,決定赴北京昌平十三陵定陵地下宮殿參觀遊覽一樣,有相當一部分臺灣遊客,正是讀了《復活的軍團》,於大震撼、大感動、大困惑中,匆匆打點行裝,千里迢迢到達驪山腳下秦始皇陵園這塊埋藏著帝國萬千隱密的神奇之境,一睹「世界第八大奇蹟」的風采雄姿。
我因為職業與愛好的關係,幾乎每年都會到秦陵兵馬俑博物館一次,在走訪朋友的同時,也向考古工作者探尋有何新發現,以及在研究領域有何重大突破性進展等等。據我十幾年對秦陵、秦俑兩個發掘隊的瞭解,秦始皇兵馬俑考古隊雖在一、二號坑經歷了三次新的發掘,實際開拓面積並不大,當年那種幾百人揮舞鋤頭一起上陣的大兵團作戰方法,甚至一日開挖幾個探方,拋出幾百個兵馬俑,且進行「冷水澆、熱水燙」的野蠻魯莽時代一去不復返了。現在考古人員採取謹小慎微的態度,以保護地下文物為準則進行發掘。這樣的考古方法,費時費力,出土的器物雖然較少,但品質較高,比如出土了一批彩繪兵馬俑,這是過去發掘所沒有的。事實上,每件兵馬俑身上都塗有不同的鮮豔亮麗的彩繪,只是經過古代戰爭焚燒與千年土蝕水浸,有的已經褪色或變淡。但主要的原因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發掘時,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且沒採取相對的措施,致使兵馬俑發掘之後成為一個個灰不溜秋的瓦爺或光身的土馬。近十幾年的三次新式發掘,因各方面都採取了相應措施,出土兵馬俑色彩基本保持了俑坑被焚毀時的原貌,有少部分色彩鮮豔,幾有焚毀前剛入坑陪葬時的形狀,令人驚歎。
就出土文物的類型言之,近些年發掘的器物與以前的發現大同小異。唯在一號坑發現了一件皮質漆盾與一件弓弩,因保存較好,極富研究價值,屬考古方面的重大突破。
相對而言,在上世紀末與新世紀初,秦始皇帝陵園中的考古發現與發掘則格外引人矚目,成果也比秦俑一、二號坑的發掘重大得多。如石鎧甲坑的發現,那一片片明顯被大火焚燒過的石質鎧甲,特別是出土的一件件魚鱗鎧甲擺放開來,望之令人驚心動魄,大有漁陽鼙鼓動地來之感。而在陵園一側發現的文官俑坑、百戲俑坑以及青銅仙鶴的陪葬坑,又令人眼花瞭亂,歎為觀止。正如秦陵考古隊隊長段清波先生對我所言:「面對這些文物,才對司馬遷《史記》記載的『宮觀百官』四字描述豁然開朗,也對《漢書•劉向傳》中記載的秦始皇陵墓『水銀為江海,黃金為鳧雁』史實,有了新的體會和感悟。」由此可見,司馬遷、班固兩位史家祖宗未欺後人,秦始皇陵園出土的文物,正在對兩位元先賢的記載一一驗證。這些新近出土的文物,從發現到發掘以及保護,在《復活的軍團》修訂版中都有詳細的描述,想信讀者能夠喜歡並在震憾中為之感動。另外,關於美國前總統柯林頓與現任總統歐巴馬夫人在秦俑博物館參觀,以及與「兵馬俑發現第一人」楊志發老漢中間發生的故事或曰鬧劇,也有所描述,讀者閱罷因受刺激不慎噴飯之餘,或有所思考和啟示。
以上是從讀者普遍感興趣的新發現、發掘來講述秦俑坑與秦陵園考古進程的。令讀者不太感興趣卻不能回避的是,秦始皇陵園特別是兵馬俑坑出土的萬千兵馬,面臨空氣污染和日蝕風化的危局。據國內外相關報導,度過滾滾歷史洪流的兵馬俑,卻抵不住二千多年後的空氣污染,現在出現嚴重侵蝕現象。這些在地下埋藏了二千多年的老古董開始地面生活後,出現「水土不服」症狀。由於暴露於空氣之中,兵馬俑一直面對氧化、水侵的威脅。有科學家把一張光潔白紙放到兵馬俑博物館內。二十四小時後,佈滿炭微粒,變得灰黑。正是這些污染物令兵馬俑失去光澤。有專家預言,照目前的速度發展下去,最終,兵馬俑的鼻子和髮型都有可能消失殆盡,雙臂也有可能從身體上脫落。而中國社會科學院一名曹姓研究員、環境專家則對此憂心忡忡地說:「如果現在還不採取措施加以保護,一百年後,秦始皇兵馬俑將會遭到嚴重腐蝕。屆時,兵馬俑坑看上去與煤坑沒有什麼兩樣,將沒有任何美學價值。」另有報導稱,秦兵馬俑中已有一千四百件染上真菌,這些兵馬俑經受住了二千多年戰亂紛爭、地震災害,但是在出土後的四十年裡,卻受到展覽館內氣溫和濕度變化影響染上了真菌。秦兵馬俑博物館二號坑在發掘之初,就曾經發生過泥土上生長出黴菌的事情,文物保護專家用了一個夏天進行人工噴藥,才將黴菌暫時消除……。
目前,秦俑博物館保護人員正在與中外專家合作,研究對兵馬俑坑以及其他文物的保護措施,有的災害已受到扼制,有的正在試行扼制中。面對大自然不斷製造的給現代人類帶來的巨大困境,除了考古保護專家的努力,我本人與讀者的感情當是一樣的,但願兵馬俑的鼻子、雙臂不會因空氣的污染而脫落,成為少鼻缺臂的秦代將軍或武士。而雄偉恢宏的兵馬俑坑軍陣,也避免在嚴重腐蝕中變成煤坑或東倒西歪、張口叫喊呼救的黑色萬人坑。但願「世界第八大奇蹟」在東方這塊古老神奇的大地上,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阿門!
鳴謝
在本書的採訪、寫作過程中,得到了國家文物局、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陝西省文物局、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市公安局、臨潼縣公安局、秦俑博物館、秦俑坑考古隊、秦陵考古工作站、秦始皇陵考古隊等單位以及眾多專家、學者、工作人員的支持與幫助,在此一併表示感謝。
岳南
二○○一年十二月於北京
二○一○年十月修定
二○一六年六月新修
修訂版導語:願世界第八大奇蹟永存
岳南
一九九九年一月,拙著《復活的軍團——秦始皇陵兵馬俑發現之謎》由遠流出版公司出版發行,在臺灣掀起一陣兵馬俑旋風。十七個年頭過去,彈指一揮間。藉著此次出版增訂版,向大家大略介紹這些年來秦兵馬俑坑與秦始皇帝陵園發現、發掘的最新狀況。
十七年來,秦始皇帝陵兵馬俑坑與秦陵周邊地區文物的發現、發掘仍在斷斷續續地進行,兵馬俑、銅車馬、將軍俑、武士俑、石鎧甲俑、文官俑、百戲俑等俑群的名聲越來越大,各色遊客每天潮水一樣從四面八方湧向陝西臨潼驪山腳下的秦俑博物館,爭先恐後一...
目錄
實用歷史叢書 出版緣起
推薦人語:夢想與光榮 何尚
修訂版導語:願世界第八大奇蹟永存 岳南
第一章 穿越世紀的曙光
走出混沌/絕望中誕生/蒙在鼓裡的國家文物局/湮沒於歷史中的訊息
第二章 橫空出世
突然消失的神祕人物/劍光照空天自碧/歷史的紀念碑群/聶榮臻元帥的提議/天賜樂府鐘
第三章 三軍儀仗動地來
令人興奮與恐慌的二號坑/關於步兵、車戰的再回顧/騎兵的崛起/三號坑之謎/完整的古代陳兵圖
第四章 人類星光閃耀時
光照三洲的帝國/金色的羅馬/千古一帝震華夏/在歷史的跑道上/東方藝術的奇峰
第五章 世界第八奇蹟
令人難以置信的發現/風雨兼程/葉帥說,沒有軍銜是不行的/危機的爆發/世界第八奇蹟
第六章 陵園探寶
站在秦始皇陵的封土上/馬廄坑與珍禽獸坑/淒壯的祭壇
第七章 跨過歲月的長河
神奇的金泡/陵園內奪寶大戰/轟動、轟動/車馬走向的昭示
第八章 將軍俑頭被盜案
起死回生/將軍俑頭不翼而飛/為破案懸賞一百五十萬/神祕人物/雙方爭搶將軍俑頭/王更地雪夜盜俑頭/他的人頭落了地
第九章 時代的悲傷
劉占成說:我有功/王學理說:我無罪/屈鴻鈞說:我委屈/螞蟻的故事
第十章 再驚世界殊
秦俑坑的再度發掘/鎧甲坑的驚世發現/神祕的石質鎧甲/百戲俑的發現/秦陵驚現文官俑/仙鶴、鳧雁頗思量
第十一章 秦陵地宮之謎
史籍覓蹤/陵墓地宮的真實推斷/撥開歷史的迷霧/中外學者的探尋
第十二章 秦俑坑焚毀的對話錄
兇手的名字叫項羽/兇手原來是自己/兇手是個放羊娃/真凶就是項羽/不能一錘定音/抑或還有其他原因
第十三章 難以褪色的歷史底片
尼克森被困秦俑館/作家三毛觀秦俑/柯林頓夫婦訪問與老揚的官司/蜜雪兒‧歐巴馬與兵馬俑
第十四章 為了忘卻的紀念
廿年無限情/誰知精血凝/青山依舊在
代跋 一部認理求真的良心之作 王學理
鳴 謝
秦始皇大事記
實用歷史叢書 出版緣起
推薦人語:夢想與光榮 何尚
修訂版導語:願世界第八大奇蹟永存 岳南
第一章 穿越世紀的曙光
走出混沌/絕望中誕生/蒙在鼓裡的國家文物局/湮沒於歷史中的訊息
第二章 橫空出世
突然消失的神祕人物/劍光照空天自碧/歷史的紀念碑群/聶榮臻元帥的提議/天賜樂府鐘
第三章 三軍儀仗動地來
令人興奮與恐慌的二號坑/關於步兵、車戰的再回顧/騎兵的崛起/三號坑之謎/完整的古代陳兵圖
第四章 人類星光閃耀時
光照三洲的帝國/金色的羅馬/千古一帝震華夏/在歷史的跑道上/東方藝術的奇峰
第五...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