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忙碌的現代人,以最經濟的時間,對佛教有基本的認識,了解純正的佛法核心,聖嚴法師以輕鬆的筆調和簡明扼要的敘述,將佛教的發展及佛陀的教義娓娓道來。為最佳的佛教入門書。
為了讓現代人在最經濟的時間內理解佛教,聖嚴法師根據當代佛教學界最新的研究成果,用深入淺出的筆法,勾勒出佛教的基本脈絡,還原佛教的根本面貌。
本書分為三大單元──
一、「佛陀示現」:佛陀的人格和思想、印度的環境、教團的發展和演變……
二、「基本教義」:何謂四聖諦、五蘊、十二因緣、因果、唯名、唯心……
三、「修持方法」:修行的層次和方法、學佛的基礎、在家居士如何學佛……
內容簡單扼要,論述明確,對於任何想了解佛教的人,這是一本絕對不容錯過的佛學入門書!
作者簡介:
聖嚴法師(1930〜2009年)
聖嚴法師1930年生於江蘇南通,1943年於狼山出家,後因戰亂投身軍旅,十年後再次披剃出家。曾於高雄美濃閉關六年,隨後留學日本,獲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1975年應邀赴美弘法。1989年創建法鼓山,並於2005年開創繼起漢傳禪佛教的「中華禪法鼓宗」。
聖嚴法師是一位思想家、作家暨國際知名禪師,曾獲臺灣《天下》雜誌遴選為「四百年來臺灣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著作豐富,中、英、日文著作達百餘種,先後獲頒中山文藝獎、中山學術獎、總統文化獎及社會各界的諸多獎項。
聖嚴法師提出「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主張以大學院、大普化、大關懷三大教育推動全面教育,相繼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文理學院、僧伽大學等院校,也以豐富的禪修經驗、正信的佛法觀念和方法指導東、西方人士修行。
法師著重以現代人的語言和觀點普傳佛法,陸續提出「心靈環保」、「四種環保」、「心五四運動」、「心六倫」等社會運動,並積極推展國際弘化工作,參與國際性會談,促進宗教交流,提倡建立全球性倫理,致力世界和平。其寬闊胸襟與國際化視野,深獲海內外肯定。
章節試閱
如何理解佛教?
對於中國人而言,不論他信不信佛,在日常生活及習俗之中,多多少少,均有佛教的成分在內。相對地,中國的佛教,也不全同於印度或其他國家的佛教;因為佛教到了中國之後,經過近兩千年的發揚光大,早已接受了中國文化的影響,形成了中國化的佛教。所以中國佛教,是外來的文化,也是中國自身的文化。可是,當佛教深入中國的民間而成為普遍化的信仰之後,對於佛教的根本面貌,反而不為大眾所知;大眾所知的民間佛教,乃是為求現世利益而供觀音菩薩,為求死後安樂而供地藏菩薩,為了消災祈福而念藥師、彌陀。活著的時候,為了求財、求壽、求子、求福、求平安,而到寺院敬香許願;死了之後,即由親屬請了出家的僧尼,為之誦經超度。一般人所知的佛教,大約僅僅如此。當然,這些觀念和現象,站在做為宗教信仰的功用上說,佛教並不反對,只是佛教的內容和佛教的根本精神,並不僅是如此。
這也難怪,縱然是中國的知識分子,自佛教於兩漢之間,由西域傳到中國以來,雖有不少的人接受了佛教,且為佛教的弘揚和實踐做了偉大的貢獻。但是眾所周知,所謂儒、釋、道三家的優劣論爭,尚在其次,而以儒家或道家的立場,主張毀佛滅釋的史實,也是歷歷可數。他們所據的理由是「尊王攘夷」,為了維護中國的國粹,就不得不打倒或消滅來自印度的佛教。這些知識分子,大多不先要求自己理解佛教,便豎起了滅佛的招牌,例如唐代的韓愈,便是典型人物。有些是先有了儒勝釋劣的成見,再來閱讀佛書,並進而採用佛理來充實他們的儒學思想,但仍抱著入主出奴的觀念,排斥佛教,此如宋朝的朱熹,也是典型人物。此後所謂宋明的理學家,無不走著崇儒闢佛的思想路線,他們所持的理由,總以為佛教是出世遁世之學,儒家才是入世治世之學。道家則更有趣,排斥佛教,卻又模仿佛經的形式,抄襲佛典的內容,編造成道教的經典。實則,佛教傳入中國之前,僅有方士而尚無道教,毋寧說中國的道教,是由佛教哺育而成的中國宗教;中國的儒學也由於佛教的滋潤而開出了宋明理學的新境界。所以說誰是入世治世?誰是出世遁世?根本難以分辨。如說儒者治世,中國的政治,歷代多以儒學為主,可是王朝的興替治亂,始終都在變動之中,更可以說,近世中國之衰弱,便是整個中國文化所造成的,難道儒教沒有責任嗎?反而是佛教始終以在野的立場,盡化風易俗的義務,未嘗有政治權力的野心,卻從未逃避現實。假如說,佛教果真是消極避世的話,一般人信佛之後,便會脫離世俗,那麼還有誰來向世俗的大眾做宣化的工作呢?假如無人入世宣化佛的教法,佛教不唯不能傳來中國,來了中國也無能深入民間而成為最普遍化的宗教。
當然,現代的知識分子,不會再以中國的儒家為正統而來排拒佛教;但也不是絕對沒有,只是這種思想已不合時代潮流,因為儒家本身也正遭受著各種角度的攻擊,我們倒要反過來同情儒學的處境了。比如今天的世界潮流中,雖有很多歐美及日本的學者研究儒家思想,但其絕不會以儒家的兒孫自居,儒家所說的「道統」觀念,在他們是無法承受的。至於佛教,在世界各地都有人在研究、在信仰、在實踐,雖然也有不少學者僅將佛教當作學術研究,卻有著更多的人在研究佛教,也信仰佛教。
佛教的修行方法
一、前言
非常謝謝貴紀念堂理事長吳俠民先生,昨天、今天一再給我介紹。我非常感謝有此機會到多倫多來為僑胞們講佛法,同時也覺得非常難得地有《醒華日報》的總編輯簡許邦先生擔任翻譯。今天星期一,所以聽眾沒有昨天多,請各位盡量坐向前排,把你們和我的距離拉近些,因為佛教徒向法師們請教和學習,稱為親近善知識,意思是親切地接近被你們尊敬的人。
二、修行的意義
今天的講題是「佛教的修行方法」。很多人認為修行是出家人到山裡去,或是關起門來在寺院裡才能修行。事實上修行二字固為佛教名詞,但在每個人日常生活裡也都用得到。修就是修理、修正或修持。我們房子壞了、破了要修理,家具破了、壞了要修理,同樣地,我們的生理行為或心理行為如果不常檢點的話,我們也會漸漸變成壞人。中國的曾子所講的「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說我們應該每天檢討自己的行為。每天若都這樣反省的話,縱有錯誤,也容易隨時改正。至於「修持」,是修正、修理而且要持之以恆,日日時時,乃至每一秒鐘都要修行。有些人做了錯事,當天或能覺察,且有悔意,到了第二天又會再錯,他沒有勇氣和決心把自己改正過來,那便不是修行。修行則一定要在發覺自己有錯誤之後,加以修正、修理,並且應該切切實實地照修正過的行為繼續努力下去。所以我們說修行要反省自己:不該做的事不再做,該做而尚未做的事,應該就開始去做。
三、修行的器量
從佛教立場講修行,有大器和小器之分,也就是大修行和小修行之分。中國的孟子曾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以人的立場看,如果能獨善其身地修行,已經不錯,真正能達到這種程度,並不容易,可是在我們佛教來說,這尚是小乘。所謂小乘是對大乘而言,大乘不但自己要修行,而且要兼善天下,幫助所有的人都能修行。譬如說:我們現代的交通工具有很多種類,從腳踏車一直到飛機,從水陸到空中,有大有小。但腳踏車只能載一人,而且走得很慢,坐火車則快些又可以載很多人,有時還必須乘輪船或飛機。所以大乘和小乘,事實上就是說自修自度的人,是乘用小的、慢的交通工具,自度度他的人,是乘用大的、快的工具。能自度已不容易,自度度他當然更不容易。譬如說:自度不了而度他者,就像不會游泳的人,看見有人掉下水喊救命,便跳下水中去救人,結果救不了人,反而自己也淹死在水裡。因此要做大乘也好,做小乘也好,最基本的原則是切實地修行。修小乘也得先學修行小乘的方法,好像買不起飛機的人,至少先要有錢買輛腳踏車。不論小乘或大乘,修行是第一。
佛教的修行方法
一、前言
非常謝謝貴紀念堂理事長吳俠民先生,昨天、今天一再給我介紹。我非常感謝有此機會到多倫多來為僑胞們講佛法,同時也覺得非常難得地有《醒華日報》的總編輯簡許邦先生擔任翻譯。今天星期一,所以聽眾沒有昨天多,請各位盡量坐向前排,把你們和我的距離拉近些,因為佛教徒向法師們請教和學習,稱為親近善知識,意思是親切地接近被你們尊敬的人。
二、修行的意義
今天的講題是「佛教的修行方法」。很多人認為修行是出家人到山裡去,或是關起門來在寺院裡才能修行。事實上修行二字固為佛教名詞,但在每個人日常生活裡也都用得到。修就是修理、修正或修持。我們房子壞了、破了要修理,家具破了、壞了要修理,同樣地,我們的生理行為或心理行為如果不常檢點的話,我們也會漸漸變成壞人。中國的曾子所講的「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說我們應該每天檢討自己的行為。每天若都這樣反省的話,縱有錯誤,也容易隨時改正。至於「修持」,是修正、修理而且要持之以恆,日日時時,乃至每一秒鐘都要修行。有些人做了錯事,當天或能覺察,且有悔意,到了第二天又會再錯,他沒有勇氣和決心把自己改正過來,那便不是修行。修行則一定要在發覺自己有錯誤之後,加以修正、修理,並且應該切切實實地照修正過的行為繼續努力下去。所以我們說修行要反省自己:不該做的事不再做,該做而尚未做的事,應該就開始去做。
三、修行的器量
從佛教立場講修行,有大器和小器之分,也就是大修行和小修行之分。中國的孟子曾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以人的立場看,如果能獨善其身地修行,已經不錯,真正能達到這種程度,並不容易,可是在我們佛教來說,這尚是小乘。所謂小乘是對大乘而言,大乘不但自己要修行,而且要兼善天下,幫助所有的人都能修行。譬如說:我們現代的交通工具有很多種類,從腳踏車一直到飛機,從水陸到空中,有大有小。但腳踏車只能載一人,而且走得很慢,坐火車則快些又可以載很多人,有時還必須乘輪船或飛機。所以大乘和小乘,事實上就是說自修自度的人,是乘用小的、慢的交通工具,自度度他的人,是乘用大的、快的工具。能自度已不容易,自度度他當然更不容易。譬如說:自度不了而度他者,就像不會游泳的人,看見有人掉下水喊救命,便跳下水中去救人,結果救不了人,反而自己也淹死在水裡。因此要做大乘也好,做小乘也好,最基本的原則是切實地修行。修小乘也得先學修行小乘的方法,好像買不起飛機的人,至少先要有錢買輛腳踏車。不論小乘或大乘,修行是第一。
在家居士如何學佛?
一、佛學與學佛
很多人都以為佛學很不容易懂,因為專門性的名詞太多、經典太多、論書太多、教理思想的派別也太多,初進佛門的人,頗有望洋興嘆而不知何取何捨的困難。即使是專門以研究佛學的學者而言,也很難找到幾位精通全部佛學而了無疑問的人來。因此,佛學兩字,對於一般人來講,的確是一門深奧的學問。
其實,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宣講的佛法,是將他親自體證到的如何成佛的方法,告訴了我們。他的目的是希望一切的人,都能依照他教的方法來修學,他沒有希望他的教義,被視為一派哲學的體系,當然不會希望學者們把他所證得的佛法,看作一門學術,放到研究室和圖書館裡去,讓人家用科學方法去研究它。所以,從佛教的根本之理而論,只有學佛,沒有佛學。學佛,是信仰佛教的目的,唯有學佛,始有轉凡成聖而至成佛的可能;佛學,是研究的一門人文科學,它能告訴我們佛教在型態和地域上的演變,以及在思想上的發展,也就是將佛教的教團史和教理史,做各種角度的分析和考察,而視之為佛教的考古學、社會學、文學和哲學,它並不負有勸人信仰和實踐的責任。
一般人所說佛教的難懂,應該是指的佛學,而不是學佛。因為,釋迦牟尼佛當時向弟子們宣說的佛法,如果是難懂的話,他的教化,便不可能普及到各階層去,即使現在,我們從比較原始的佛經中,仍可體味到,釋迦佛陀的教義,相當樸實,與一般人的生活行為有密切關係。所以,我敢向諸位肯定地說,學佛很容易懂,大家以為難懂的,是指佛學。凡一樁事物,歷史久了,在它上面堆積的東西,必然愈來愈多,清理這些堆積物,便是一門深奧的學問,假如要想從這些堆積物裡,找出最簡單、最根本、最平實的方法,來讓大家實行,便是學佛的工作,可是,要做這番找的工夫,也非普通的人能夠辦到。這就是我們身為法師者的責任,法師們應從難懂的佛學之中,找出易懂的學佛的方法,來告訴廣大的群眾及佛教徒。
因此,我們要弄清,佛學雖難,學佛卻易。佛學的研究,雖非釋迦佛陀設教的目的,站在文學的立場,對佛教做學術性的研究,仍是值得鼓勵的。不過,對於廣大的信眾而言,佛經不是讓你研究的,而是教你照著去實踐的,實踐佛的教義,便稱為學佛。
二、學習成佛的方法
佛教,當然不是唯物論的宗教,卻是無神論的宗教。不像其他一神論的宗教,雖然也有各種對於道德生活的教訓,那是為了求得神的眷顧和救濟,信徒們才去遵守那些所謂神的啟示,因為他們相信他們所信的經典中記載的神,是宇宙間唯一的、至高的、至大的、至尊的,人們除了接受神的啟示,沒有別途可以選擇。所以,他們是為信仰神有權威,而遵守道德生活的教訓,他們無權因為遵守道德生活而求達到與神同等的地位,甚至也無權向神要求,非把他們救濟到天國去不可。
這在佛教,頗不相同,佛教以為,我們所處的自然環境,是由我們生活在這環境中的每一個人的業力感得的,也就是說:我們在過去的無數生死之中,造作了相同相類的行為,結果,便形成一個讓我們共同來接受和生存的自然環境。所以,佛教不承認宇宙間有任何絕對權威的神。
佛教,同樣強調信仰的重要,那是信仰釋迦佛陀所說的法──成佛的方法,絕對正確,絕對真實。可是在你信仰之後,便該照著佛陀所示的方法,來實行於你的日常生活之中。因此,佛教徒雖將佛陀視為崇拜的對象,與他們的生活有密切關係的,寧可說是佛陀的教法。依照佛陀所示的生活方式來做,漸漸地,便能達到解脫一切身心苦惱的目的。佛陀,是從一切的身心苦惱中得到了解脫的人,也是至高、至大、至尊的超世界和超宇宙的偉大人格,但是,佛陀的偉大,雖充滿於時間與空間,卻不占固定的時空位置,所以,人人可以成佛。
釋迦佛陀在世的時代,隨緣開示,應機教化,所說的佛法很多,歸納起來,不出戒、定、慧三個項目的範圍,我們學佛,其實就是學這三項。世間可學的東西很多,那些都是苦樂相對的、有限的、得失交替的、變動無常的,所以佛教稱其為有漏之學。戒、定、慧名為三無漏學,學這三項東西,可以防止所得成果的漏失,繼續學到佛的程度為止。戒、定、慧雖分三個項目,事實上有連鎖的關係,如同一物的三個支點,缺一不可。要想求得智慧,須先有禪定的工夫,如希望得到禪定工夫,須先有持戒的宗教生活;持戒的宗教生活愈清淨,愈可助成高深的禪定,在深定之中,便能產生超人的智慧;回轉頭來,再以智慧的判斷和選擇,來指導持戒的宗教生活,來鑑別禪定工夫的深淺和邪正。
如何理解佛教?
對於中國人而言,不論他信不信佛,在日常生活及習俗之中,多多少少,均有佛教的成分在內。相對地,中國的佛教,也不全同於印度或其他國家的佛教;因為佛教到了中國之後,經過近兩千年的發揚光大,早已接受了中國文化的影響,形成了中國化的佛教。所以中國佛教,是外來的文化,也是中國自身的文化。可是,當佛教深入中國的民間而成為普遍化的信仰之後,對於佛教的根本面貌,反而不為大眾所知;大眾所知的民間佛教,乃是為求現世利益而供觀音菩薩,為求死後安樂而供地藏菩薩,為了消災祈福而念藥師、彌陀。活著的時候,為...
目錄
上篇 佛陀示現
如何理解佛教?
佛教為何出現在印度?
由人成道的佛陀
佛陀的教化工作
佛陀的根本教義
佛陀的教團
佛陀的晚年
中篇 基本教義
佛教的信仰與教義
因果與因緣
唯心與唯名
活佛與活菩薩
下篇 修持方法
學佛與日常生活
佛教的修行方法
在家居士如何學佛?
小乘當真不好嗎?
佛子能拜鬼神嗎?
觀世音菩薩
念佛與助念
學佛的基礎
上篇 佛陀示現
如何理解佛教?
佛教為何出現在印度?
由人成道的佛陀
佛陀的教化工作
佛陀的根本教義
佛陀的教團
佛陀的晚年
中篇 基本教義
佛教的信仰與教義
因果與因緣
唯心與唯名
活佛與活菩薩
下篇 修持方法
學佛與日常生活
佛教的修行方法
在家居士如何學佛?
小乘當真不好嗎?
佛子能拜鬼神嗎?
觀世音菩薩
念佛與助念
學佛的基礎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