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西法效應」作者--菲利普.津巴多教授最新力作
探討男性在科技時代所面臨的危機與出路!「我們出版這本書,就是要針對這個問題提出解決方法,同時啓發男性,以及愛他們的人,在他們的人生以及他們四周的新世界中,找到自己的聲音,創造出正向的社會改變。」
--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
王浩威(精神科醫師和作家)、吳靜吉(政大創造力講座/名譽教授)真心推薦
劉世南(國立成功大學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副教授.成大-港中大正向社會科學聯合研究中心執行長) 專文推薦
男性遇到危機了。年輕男人面對了從所未有的挫敗。為什麼會這樣?我們需要做些什麼?
國際知名心理學家、也是暢銷書《路西法效應》作者的菲利普.津巴多博士和他的研究夥伴妮基塔.庫隆布讓我們看到男子氣概在數位科技當道的今日是如何瓦解。顯現出來的徵狀包括有學習成就落後、選擇離開職場、過度的男性雄風、沉迷電玩遊戲、變的過度肥胖、過度使用色情影片、與過度仰賴藥品和使用毒品等等。在大社會與小環境的各種因素影響下,大批年輕男性選擇放棄。
在《當男人不MAN了!》書中,津巴多與庫隆布檢視了這個現代問題的成因。他們認為數位科技創造出一個另類的現實,一個比較不吃力、有報償的現實,但是這個現實也扭曲了男性對性的觀點,阻礙了他們的社交能力,讓年輕人不敢在真正的現實中實踐人生的各種可能。
但這一切並非無解。《當男人不MAN了!》指出了解決之道——從政府到媒體、從學校到家長、從女性到男性本身。《當男人不MAN了!》讀來有爭議、有刺激、有洞見,為當代人們所忽視的危機敲響了警鐘。
作者簡介:
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
菲利普.津巴多是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榮譽教授,也在耶魯大學、紐約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任教。他曾擔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兩任的西方心理學會主席、科學學會主席聯合會主席。他目前是西方心理學基金會主席。他的作品曾經得到無數獎項和榮譽,包含2015年庫爾特.勒溫獎的社會議題傑出研究獎。他曾撰寫包括《路西法效應》和《時間悖論》…等知名著作。
妮基塔.庫隆布(Nikita D. Coulombe)
跟隨菲利普.津巴多工作多年,擔任他的個人和執行助理,並與他合作進行早期的《英雄想像力計劃》,一起合寫了《男性的消亡》(The Demise of Guys)。她為本書創造了問卷、執行諸多面談。
譯者簡介:
丁凡:
專業譯者與口譯員,翻譯主題包括教育、特殊教育、心理學、心理治療和精神醫學等專業領域,曾經譯過《正念的感官覺醒》、《超越成敗》、《敘事治療的實踐》、《以畫為鏡》(以上為張老師出版)、《愛的能量》、《療癒寫作》、《躁鬱症完全手冊》(以上為心靈工坊出版)及《分心不是我的錯》(遠流出版)等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如果你擔心男生們一直關在房間裡上網會不會出事,那這本書正是解答。作者系統性的科學探討,讓我們看到科技如何瓦解男子氣概。」
--劉世南(國立成功大學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副教授.成大-港中大正向社會科學聯合研究中心執行長)
「將永遠改變你對『我們為何如此採取行動』的認知。」
--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引爆趨勢》等暢銷書作者
「吸引人…精彩而誠實。」
--瑪麗.窩諾克(Mary Warnock)
《時代雜誌高等教育專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
名人推薦:「如果你擔心男生們一直關在房間裡上網會不會出事,那這本書正是解答。作者系統性的科學探討,讓我們看到科技如何瓦解男子氣概。」
--劉世南(國立成功大學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副教授.成大-港中大正向社會科學聯合研究中心執行長)
「將永遠改變你對『我們為何如此採取行動』的認知。」
--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引爆趨勢》等暢銷書作者
「吸引人…精彩而誠實。」
--瑪麗.窩諾克(Mary Warnock)
《時代雜誌高等教育專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
章節試閱
我的問題和第三世界難民遷移到美國郊區後,第一次去超市時面對的問題一樣。他們看到這麼多不同商品,完全癱瘓了,無法從眾多類似但是不同牌子的麵醬中作出選擇。他們卡住了,一直不開心的逛,害怕選錯。想想看,如果麵醬讓你勃起的話,那個決定該會有多困難。
——喬.史坦(Joel Stein),《花花公子》(Playboy)雜誌投稿者
以前的家長會擔心青春期孩子有性行為。現在的家長擔心孩子沒有性行為。
——海倫.朗比羅(Helen Rumbelow),《泰晤士報》(The Times)
1996年,彼得.馬利-騷特(Peter Morley-Souter)看到一張漫畫,描繪他最喜愛的漫畫人物凱文(Calvin)和幻虎(Hobbes)正在和凱文的媽媽發生性行為。他畫了一張漫畫,表達他的震驚。他想,如果連凱文和幻虎都有色情版,一切都可以有色情版了。於是,彼得想出了他這張漫畫的說明:「網路規則#34:一切都有色情版。」我們可以安全的說,網路上的色情就是虛擬愉悅的市場。雖然最常見的5%描述性標籤和90%的色情片有關,很受歡迎的網站XNXX收集了七萬條不同的標籤,協助使用者尋找任何特定而少見的內容。網路上充斥著各種限制級影像與影片,你想像得到的任何色情片內容都可以在網路上某處找得到。這一點越來越毋庸置疑了。事實上,我們很確定有些色情片類型早已經超過了一般人能夠想像的範圍了。
1997年,全球信息網(World Wide Web)只問世了六年,就有大約九百個色情網站。2005年,網路上大約發行了13500部色情商業電影,相較之下,那一年的好萊塢才發行了大約六百部電影。今天,上百萬個公司和通路出口在網路上直接發行色情影片,數量多到無法估計。光是2013年,PornHub有一百五十億次點閱。也就是說,在這一整年裡,每天平均每小時有168萬人次的點閱。美國是發行最多色情網頁的國家,共有2.446億色情網頁,佔了全球色情網頁的89%。只要搜尋「色情」,就會找到百萬、千萬條結果,第一頁充滿了免費立即播放的影片。根據可靠消息來源,俄國正在大量生產色情片,併吞了從匈牙利到捷克的歐洲市場。
像是PornHub、Youporn和Redtube這樣的色情網站運用各種不同分類和彙整,迎合了男性充滿性的腦子,提供無限的視覺刺激,還可以隨時暫停或快轉。PornHub使用一種叫做PornIQ的工具,甚至可以根據顧客的獨特慾望列出他的選片單。
在2013年的英國,PornHub是6歲到14歲兒童最常造訪的第35大網站。現在,三分之一的男孩算是「重度」色情片使用者,觀賞的次數連他們自己都無法估算了。英國一項調查發現一般男孩每週看幾乎兩小時的色情片。三分之一列為「輕度」使用者的年輕男性每週花不到一小時看色情片,五分之四列為「重度」使用者(只佔調查的少數)的人每週看十小時以上。三分之一的輕度使用者說他們曾經因為無法停下來而錯過了重要期限或約定。有一個新的詞彙描述這個現象——自慰拖延(procrasturbation)——指的就是因為看色情片而拖延事情。此外還有全國以及全球的老男人、已婚男人和商人在網路上、職場、家裡和旅館裡看成人影片。旅館經由成人電視或「深夜」頻道提供色情片,讓顧客隨時看到飽——餐前、餐後、出門辦事前、辦事後。
這些人能夠彌補失去的時間嗎?這要看他有多麼容易受到媒體影響,也要看他看多少色情片。2014年比利時研究了325位青春期少年,發現經常觀看色情網站會降低學業表現。研究者發現,較早開始青春期的男孩,以及喜歡追求感官刺激的男孩會比同齡男孩看更多的色情片。時間花在看色情片上,不只是取代了其他活動,也會造成認知吸收的效果。完全浸潤在非常愉悅的活動——色情片——會刺激認知、感官和想像力的好奇心,直到男孩忘記時間,也忘記其他需要注意的事情,於是表現不佳。運用心理學家道夫.奇歐曼(Dolf Zillmann)的刺激轉移模式(excitation transfer model)和唐.邦恩(Donn Byrne)的性行為順序,研究者也認為看色情片達到的高度刺激,會激發衝動和「不安」的行為,可能阻礙了需要長期持續專注的行為。為了探索這個有趣的理論,我們需要有更多的研究。
英國每日郵報網路版(Mail Online)專欄作家潘妮.馬歇爾(Penny Marshall)認為,少年在網路上花好幾小時觀看色情片的另一個後果就是他們會將女朋友視為性玩物。一位十六歲的女孩說:「男孩只要我們做色情片明星做的所有事情。」TED的精彩演講者,同時也是《做愛,不做色情片:科技對人類行為的嚴重影響》(Make Love Not Porn: Technology's Hardcore Impact on Human Behaviour)一書的作者,辛蒂.葛勒普(Cindy Gallop)說,結果就是,年輕男性不知道做愛和實境演出色情片內容有何差別。東倫敦大學(University fo East London)的一項網路調查顯示,五分之一的16歲到20歲男孩說「靠著色情片刺激以達到真實生活的性。」
2014年,公共政策研究學院(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 IPPR)調查了五百位青少年,三分之二的男孩和四分之三的女孩說他們相信色情片導致不切實際的性態度。三分之二的男孩和女孩相信色情片會上癮,62%男孩和78%女孩相信色情片可能對年輕人如何看待性與關係有負面影響。或許最有揭示意義的是,77%男孩和83%女孩相信「年輕人太容易不小心就在網路上看到色情片了。」同儕之間認為看色情片是典型行為的男孩中,幾乎有三分之二說到了十五歲,看色情片就很普遍了。
我們認為,對於從未有過真正性行為的年輕人,過度觀看色情片和社交孤立的負面影響更嚴重。為什麼呢?他們認為性只是肢體表現,是身體各部分的機械動作,沒有浪漫、情緒、親密感、溝通、協商、分享,甚至沒有撫摸和親吻。性變成了無關個人的「物件」。對於男性,渴望的性伴侶只是物件,一旦「結束」,就和他沒有連結了。成人可能理解,色情片的重點是將真實生活變成幻想,但是某些年輕人則剛好相反,將色情片視為真實生活努力的目標。一位英國少年說:「色情片的意義就是將幻想變成真實生活。」
此外還有其他非現實和無可避免的負面社會比較:演員一般長得很好看,身材維持得很好,有無限的耐力,可以持續進行性行為而不達到高潮。看了一部又一部的影片,裡面的男主角都有巨大的陰莖,可以立即勃起,甚至在高潮後還可以保持勃起,對年輕人顯然不會有好的影響。
最後,色情片充斥著未受保護的性行為,從口交到肛交,提倡陰莖、陰道、胸部和嘴的各種姿勢。色情片提供一個幻想的世界,不是性教育。如果沒有恰當的真實世界性教育,觀眾就很容易忽略了色情片中隨意發生的某些性行為的高度危險性。2014年,澳洲伯內特學院(Burnet Institute)公眾健康中心(Centre for Population Health)調查發現每週看色情片的行為和過早發生性行為、有時不用保險套、發色情短訊以及肛交息息相關。在美國,1992年時只有16%18歲到24歲女性曾經嘗試肛交。今日,至少五分之一的18歲和19歲女孩,以及五分之二的20歲到24歲女孩都嘗試過了。很多時候,因為肛交不會導致懷孕,年輕人認為不需要戴保險套。他們不知道的是肛交更容易傳染性病。順帶一提,15歲到24歲的年輕人到25歲之前,有一半都會得過一次性病了。
(摘自本書第六章--過度使用色情影片:隨時都可以高潮)
在第八章提到,相對於和父親一對一、面對面的相處半小時,年輕男性平均花44小時在螢幕前面。怪不得我們的問卷問「什麼因素造成年輕人缺乏動機的問題?」時,幾乎三分之二的人說:「關於可以接受的男性行為,從媒體、組織、父母和同儕得到矛盾的訊息」。
如果廣告、新聞和娛樂工業願意用更正面的角度描繪男性,那當然很好,但是只要他們從男性無用的角色中繼續賺得到錢,他們就很難脫離刻板印象。改變的壓力需要來自外界,只有大家願意承認性別歧視也影響男性,年輕男性多麼需要媒體中正向、可以尊敬的男性模範時,才會發生。
提升公眾意識是一件很微妙的事情,最簡單的就是用男性的角度呈現女性主義者的訊息。例如,如果有針對男性的貝克德檢驗(Bechdel Test)檢視電影裡的男性角色,比如說根據電視影集英雄命名的馬蓋先檢驗(MacGyver Test),電影或電視節目的男性角色必須符合以下條件之一,才算是合格:
.無須母親不在場才呈現稱職的父親。
.誠實努力的男性,事業成功或身為領導人,而不是個木頭人。
.男主角成為英雄之前,女主角就對男主角有興趣了。
.男主角用創意解決問題,為了達成任務,只有在不得已時才使用暴力。
我們猜,合格的名單會很短。男女雙方越能真誠理解對方的處境,就越容易感激和欣賞對方。
另一個方式是將電影和電視節目中的男女對調,然後重新檢視情節。例如,將得到奧斯卡獎的兒童卡通電影《冰雪奇緣》(Frozen)裡無畏的安娜公主(Princess Anna)和粗糙的冰人克里斯多夫(Kristoff)對調。在電影裡,安娜的姊姊愛爾莎(Elsa)無法控制自己有魔法的手不斷產生冰雪,因此放逐自己,遠離城堡。安娜出去尋找姊姊,帶她回家。一開始,口才便給的漢斯王子(Prince Hans)主動協助安娜。安娜立刻愛上了他。但是最後是誰真正幫助她呢?一文不毛的冰人克里斯多夫。安娜決定用克里斯多夫的雪撬和麋鹿完成自己的任務,不管克里斯多夫是否也需要用(她沒問他)。最後,克里斯多夫幾乎被害死,雪撬也毀了,才救了愛爾莎。安娜與克里斯多夫分道揚鑣。直到漢斯王子露出邪惡的本性,雪寶(Olaf)——呆呆的雪人配角——跟安娜說,克里斯多夫會是個好對象,安娜才想到他。
想像一下,電影裡如果有一位王子,認為自己可以隨意利用工作認真的女人,而這位女人僅有的財產就是她的雪撬和麋鹿,這是她的生活工具。王子拿了她的雪撬和麋鹿去拯救他的兄弟。這位女人毫不猶豫的冒險犯難,幫助他回到自己的生活。政治正確的人們將被克里斯多夫的行為嚇壞了,觀眾將揭竿起義的反抗!我們會說:「為什麼他不能靠自己完成任務?」但是我們看《冰雪奇緣》時可沒有這麼想。我們認為安娜很能臨機應變、很敢冒險。對了,《冰雪奇緣》沒有通過馬蓋先檢驗。
更好的約會網站
關於網路約會,除了文法很爛、訊息缺乏內容之外,女性最大的抱怨就是信箱收到一大堆剪貼拷貝的制式信件,她們對這些人一點興趣也沒有。反過來說,男性對於約會網站的最大報怨除了約不到人之外,就是他們必須送出許多訊息才能找到一個願意對話的女人。這是不斷磨擦之戰。解決方法是什麼呢?建立一個對女性友善的網站,讓女人挑選。
當然,這個app的目標是異性戀者。網站可以改變男女接近對方的方式。2014年的尼爾森(Nielsen)調查發現,會使用網站約會的男人是女人的兩倍(13%男人與7%女人)。但是建立或修改個人資料時,願意求助的男人只有女人的一半。女性花更多時間修改個人資料並非偶然,因為她們是被追的一方。
年輕男性用app,例如Tinder(運用衛星定位系統,並根據長相配對)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約會時,雖然被拒絕的機率和其他約會網站相等,但是在時間和金錢上比較不容易吃虧。如果女性採取主動,男性的拒絕會降到零,他們可能只需要多花點時間修改個人資料,讓自己看起來更稱頭、更有意思。可能有人會說,男人會假造自己的資料,讓自起更有吸引力,但是想騙人的人在任何約會網站都會騙人。建立新結構的重點是讓女人在網路約會上擁有更多控制,而不用被隨意的回應干擾。並且,這將可以讓男人有機會專注於更有意思的討論,因為他們知道對方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被他吸引了。
大家越來越忙,出去認識異性的時間和耐性都越來越少。女性尤其在尋找約會競技場的中土。大家對網路約會的態度越來越正向,將會需要更多元的方式讓大家聚會,彼此連結。如果女性可以主動聯絡,將可以改變整個約會遊戲。但是大問題是,會有人使用這種網站嗎?女性願意寫第一封訊息,男性願意接收嗎?
另一個點子是延展現有的社交網路。不久的未來,年輕的英國app設計家、史丹佛校友娜米莎.派莎莎拉西(Namisha Parthasarathy)就要發表一種新的約會app,稱為「一度」(One Degree)。這個網站會介紹有共同朋友的人認識,建立有意義的連結。她說:「這個概念就是,因為雙方擁有共同的朋友圈,比較不會對彼此不好,,而且…朋友是很好的診斷工具。」
色情工業能夠做什麼?
色情片平均有二十分鐘長。如果你擁有色情網站,尤其是免費的網站,請考慮在每部片子前面演出十五秒的廣告,宣傳安全的性行為。這只佔了整部片子的1%長度。如果觀眾想跳過廣告,要求他們付費。這些直接觀賞影片的人將為你創造收入。
另一個點子是打破色情工業的壟斷。辛蒂.蓋洛普(Cindy Gallop)創立了「做愛不要色情電視頻道」(MakeLoveNotPorn.tv,MLNP.tv)。辛蒂的哲學就是「贊成性行為。贊成色情片。贊成知道差別在哪裡。」並將她的哲學應用在她的頻道裡。內容都是觀眾提供的,影片必須遵守一套規定,內容都是原創且符合現實的。蓋洛普認為她的頻道和業餘色情片不同。她認為她的頻道反映了真實世界。
問題是我們的社會如何使用「色情片」一詞——往往是指和裸體以及性有關的任何內容。大家用「色情」一詞涵括了一大堆東西,讓我很挫折。就好像用「文學」一詞涵括所有的文學,好像它們都是一樣的。色情的景觀各個不同,有各種類型、亞類型和不同的形式,就像文學的景觀一樣多元。很多東西被歸類為「色情」,嚴格說起來其實不是…語言確實重要。這正是為什麼我們做的事情之一就是(為現實世界的性)創造新的語彙。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實世界的性)要和一般的色情片(專業製作、表演性質的、特地為了娛樂而產生的片子,也包括所謂的業餘製作)劃清界線。
最佳分辨方式可能是,當觀眾看一般的色情片時,會想要自慰,看MLNP.tv的片子時,會想與人做愛。另一位觀眾寫信說:「我剛剛看到你們的網站,覺得很棒。我是個典型的24歲男性,從裝模做樣的女性那裡聽到(看到)一大堆關於性的廢話,同時接觸了一大堆網路色情片。從來看不到中庸的角度:不認為性是壞事或羞恥,但也知道可能的負面後果。」
色情網站也可以挑戰觀眾,改革色情工業。企業家比爾.蓋茲(Bill Gates)捐出幾百萬美元,挑戰發明家創造大家真正願意使用的保險套。主要色情網站也可以做類似的事情,挑戰使用者,改變大家消費色情網站的方式,讓色情網站更令人滿足、更有療癒效果、甚至具有教育功能。
至少,色情網站應該清楚標出色情片上癮的觀眾可以運用的資源——就像賭場提供資源給賭博上癮的人一樣。
電玩工業可以做什麼?
2012年,認知學研究者達芙妮.巴甫利爾(Daphne Bavelier)在TED演講時表示,電玩設計者需要孕育電玩「有營養」的部分,創造新的遊戲,讓人無法抗拒,但是擁有正面刺激和發展腦部的元素。最大的挑戰將是說服業者冒險,脫離賺錢的既定公式。
電玩公司大賺其錢的方式是保持愛用者人數,同時設計改變越少越好。所以,我們很少看到業者超出運動、暴力和射擊遊戲的範圍。如果遊戲能夠將幻想和現實結合在一起,使用者打電玩的同時也可以改善現實生活的能力或做出超乎個人的貢獻,將會大受歡迎。目前,電玩工業可以做出改變了,他們有工具和能力,可以將遊戲的心態運用在現實世界的問題上,創造真實生活中的英雄。
珍.麥克哥尼葛(Jane McGonigal)在《現實誕生:為何電玩遊戲讓我們更好?遊戲如何改變世界》(Reality Is Born: Why Games Make Us Better and How They Can Change the World)書中討論了群眾外包(crowdsourcing)的力量。她觀察到成功的群眾外包計劃的結構就像多角色電玩遊戲。她舉的例子就是2009年的國會經費醜聞。當年,英國國會許多議員涉及違法報銷,總額高達數百萬英鎊。這些違法開銷包括32000英鎊(以今天的匯率相當於超過五萬美金)的個人園藝開銷,以及1645英鎊(幾乎2600美金)的「漂浮鴨島」。
政府公佈了超過一百萬份沒有分類的電子掃描開銷表格。《衛報》(Guardian)一直在報導這個醜聞,報館沒有足夠人力整理這些文件,於是僱用了軟體設計師賽門.威利森(Simon Willison)設計一個網站,任何人都可以檢查這些文件,尋找犯罪證據。經過威利森的協助,《衛報》發表了「調查你的議員開銷」(Investigate Your MP's Expenses)網站,世界上第一個大量多人調查媒體計劃。僅僅三天,超過兩萬民眾檢查了十七萬份文件。這個網站擁有驚人的56%到訪者參與率。
調查導致幾十位議員下台,法律程序開啓序幕,包括停職和起訴。最後,引起廣泛的政治革。
就像《湯姆歷險記》裡的湯姆.索亞(Tom Sawyer)說服鄰居男孩,幫他把籬笆刷白是一件很好玩的事一樣,如果玩家將1%打電玩的時間——總共是每週三千萬小時——貢獻給現實世界,那會是多麼大的力量。就像「調查你的議員開銷」的影響一樣。想像一下,維基百科(Wikipedia)代表了大約一億小時的人力,理論上,如果玩家投資1%的時間在群眾外包上,每年就可以完成15.6個維基百科規模的計劃。誰會不願意參與呢?
(摘自本書第二十一章--媒體能做什麼)
我的問題和第三世界難民遷移到美國郊區後,第一次去超市時面對的問題一樣。他們看到這麼多不同商品,完全癱瘓了,無法從眾多類似但是不同牌子的麵醬中作出選擇。他們卡住了,一直不開心的逛,害怕選錯。想想看,如果麵醬讓你勃起的話,那個決定該會有多困難。
——喬.史坦(Joel Stein),《花花公子》(Playboy)雜誌投稿者
以前的家長會擔心青春期孩子有性行為。現在的家長擔心孩子沒有性行為。
——海倫.朗比羅(Helen Rumbelow),《泰晤士報》(The Times)
1996年,彼得.馬利-騷特(Peter Morley-Souter)看到一張漫...
推薦序
推薦文
失去雄風的數位英雄
劉世南
(國立成功大學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副教授.成大-港中大正向社會科學聯合研究中心執行長)
如果你擔心男生們一直關在房間裡上網會不會出事,那這本書正是解答。作者系統性的科學探討,讓我們看到科技如何瓦解男子氣概。
科技的創新經常是推動人類文明的動力。然而,科技作為實踐人類價值以及追求幸福的工具,就必須謙虛地時常反省對人們的服務:我們必須考慮到科技為我們帶來什麼樣的生活。從人類文明的歷史上,常見突破性的科技,革新我們生活的可能,然而也意外的創造了新的問題(例如,Ronald Wright所寫的《失控的進步》)。正如Sherry Turkle所講的:「科技挑戰我們是否能堅持人類的價值,我們需要先想清楚科技是什麼,科技在對我們做些什麼?」。科技與人文必須共同創新與實踐,正如國際電機電子學會(IEEE)的宗旨:「科技進步是用來服務人性」(advancing technology for humanity)。
數位科技帶來的三大隱憂
當前科技對生活最大的衝擊之一,就是互聯網建構的數位生活。本書就在揭開數位科技所帶來的新威脅:奪走男性的雄風。數位科技以及互聯網環境固然為現代生活創造新可能:我們可以不受距離時間的限制,即時與隨時更新資訊以及互相聯繫。這項科技所創造的生活,不僅改變了人們學習以及使用知識的方式,也改變了人們相處的社會生活。而這本書提出了另外一個衝擊,那就是數位科技所造成的性格改變。
(一)網路讓我們變笨卻更自以為聰明(Google effect)。網路改變了人們獲得與使用知識的方式。資訊時代讓我們可以卸下平凡的心智瑣事,交給「心智的僕人」處理。就如哈佛大學 Daniel M. Wegner指出網路改變了人類腦部處理資訊的方式:雲端互聯網已經成為我們的主要外接存儲系統,人們也因此認為自己比實際上更為聰明。資訊委外的的解放,卻也使我們的世界充滿了「智慧手機和愚蠢的人」。《網路讓我們變笨?》作者 Nicholas Carr 認為問題在於:「當一個人無法把事實、想法或經驗儲存在長期記憶裡時,他就沒有知識的材料進行心智其它功能。」。儲存長期記憶不但不會讓心智能力停滯下來,而是會提升心智能力,讓我們更容易學習新的想法與技巧。後果是我們越「資訊委外」就越無法保留資訊,結果就是懂得的越少,卻誤以為自己什麼都知道。
(二)社群媒體連結下的孤寂(Facebook effect)。麻省理工學院科技與自我創新中心創辦人Sherry Turkel指出,現行的即時通訊(例如Line, Twitter)片段的簡訊加在一起並無法構成完整的對話,我們需要與人對話以學習進行有建設性的內在對話與獨處。常見人們不斷檢查在社群媒體的連結狀況,正反應現代人無法獨處的焦慮。這種「孤獨的相處」(alone together)的同步多點聯繫,事實上很少真正對話而限制了自省和深刻思考的能力;當急於應付迅速片段的問答,快速轉移注意力,是無法體驗包括同理心和慈悲心的深沈情感,阻礙未來的社交與親密關係。
(三)男子氣概不斷的瓦解(Game & porn effect)。這本書進一步提出的警告,互聯網上滋生的線上遊戲以及色情影片,正在使男子氣概不斷的瓦解。
科技如何瓦解男子氣概:症狀-成因-對策
本書的結構,分別呈現令人擔憂的現象和問題症狀,並且根據科學研究與同理訪談,分析其中的可能成因,最後提出潛在問題的解決之道。這種「症狀-成因-對策」的問題分析邏輯,也正是「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的創新歷程。而作者Philip Zimbardo分析的方法,亦承繼著他在《路西法效應》(Lucifer Effect)書中所主張的系統模式:整體分析個人(individual)的特質(例如害羞、衝動和缺乏責任感);引發個人行為的物理或社會情況(situation)(例如普遍的父親缺席、容易取得令人興奮的電玩遊戲、免費接觸的網路色情;以及行為底下的權力系統(system)如何創造、維持或改變這些情況(包括重視女性需要卻沒有重視男性需要的法規所引起的政治和經濟後果、環境造成的生理改變、媒體影響、經濟不景氣造成的失業率、教育系統無法創造刺激的環境以挑戰男孩的好奇心)。
現代年輕男性正淪陷在網路而以各種方式危害自己,本書探索了各種徵狀以及彼此相連的成因,更完整顯露與前述Google effect和 Facebook effect構成數位科技帶來的三大隱憂。
(一)徵狀。現在男性不再熱衷教育,學業表現不佳已在全球各地敲起警鐘。並且逐漸離開職場,OECD記錄顯示,全球二十五歲到三十四歲年輕男性的平均失業率已升高到百分之九。此外,男生傾向純粹男性參與的社交場合,一旦離開立刻會感到社交孤立及無聊。過度的遊戲,在二十一歲之前,平均會花一萬小時打電玩,而一般大學生只需要一半的時間就可以得到學士學位了。學生晚上打電玩,白天在學校專注力嚴重不足,「跟不在場是一樣的」。年輕人的肢體活動減少了,變得過度肥胖。過度使用色情影片,例如光是2013年,PornHub每天平均每小時有一百六十八萬人次的點閱,而且是六歲到十四歲兒童最常造訪的第三十五大網站,導致不切實際的性態度,以及色情片上癮。兒童們學到了吃顆藥就能解決問題,成年後反而失去原本沒有服藥時應該有的動力。
(二)成因。(1)現代家庭缺少父親,結果就是我們的男孩,每週花四十四小時坐在電視、電玩和網路螢幕前,而沒有花時間和人生導師或長者相處,指引男孩「通往成年男性的地圖」。缺乏正向男性角色模範的男孩會開始在別處尋找男性認同感。不幸的,流行數位媒體充斥著扭曲的男性形象。(2)學校變得無趣,學校老師為了測驗成績教學,而不是刺激學生的好奇心和批判性思考。(3)環境的改變。壓力、肥胖、過度使用電腦或電玩,也造成精子量過低。現在年輕男性比他們的父親和祖父更缺乏生殖力。(4)科技的魅力與刺激上癮。許多年輕男性認為網路色情與電玩的世界,比真實人生的日常生活更為刺激。而且,電玩會定期提供虛擬獎勵的操作制約。而問題就出在「原本受到內在動機驅使而追求成就的人,可能變得依賴外在獎勵,失去成就人生的內在動機。」。此外,色情影片和電玩隨傳隨到的樂趣、滿足、控制和壓力釋放使得耐心降低,對事物有不切實際的期待,以及社交無能。電玩和色情影片所造成的「興奮上癮」與一般上癮有兩點不同:網路上癮單純只是為了「享受人生樂趣」,不是為了「減少人生痛苦」。隨時尋找新刺激以達到或維持高度興奮。興奮上癮將對生活裡任何牽涉到靜態、重複、需要計劃、延遲滿足、設定長期目標的事務造成負面影響。並且造成心智淺薄化,社交孤立,虛實混淆,扭曲的性態度,以及對大腦長期影響。(5)認同的矛盾。現代壓力要求我們在人生的各方面一直表現完美,我們告訴年輕男性,他們可以成為任何人,可是事實上並不像這麼回事。我們的文化缺乏教導孩子面對「發現自己不是未來的偉人」的「巨大的失望」。年輕人於是試圖經由網路上模擬人生尋找他的認同,而不是經由真實世界的日常考驗與苦難。問題是這種「高度的自我形象是不會自動轉化到真實世界」,最後仍將面對無法逃避的現實,引發嚴重的認同危機。(6)女性的崛起與父權迷思。我們談權利平等,卻不容易談責任平等。女性需要探索和承認自己對男性的偏見、雙重標準和反向的性別歧視。兩性之間缺乏更多的慈悲和合作,合理的責任平等。
(三)對策。作者調查所得理想男性形象是:「誠實地做自己、有信心地做決定、積極追求夢想的時候,最覺得像個男人。男性天生就喜愛冒險探索,喜歡掌握事物。知道有人需要自己,可以給他動力。他們希望得到同儕的尊敬,尤其是別的男人的尊敬。這份尊敬來自他們本身,以及他們做的事情。」現在男性如何重建這些雄風?正如本書第三部份提出解決方法,必須分別在政府,學校,父母,男人,女人,媒體共同行動。
人文與科技的共同創新與實踐
創意與文化是交互演進:科技創新有助於以體現傳統文化在現代生活中,而文化的演進也會帶動科技的創新。然而,更重要的是生活價值的實踐。或許傳統的騎士雄風已走入歷史,然而反省科技如何貢獻人類的價值及社會的發展,重新思考如何創造人們的生活,是人文與科技必須共同創新與實踐。
推薦文
失去雄風的數位英雄
劉世南
(國立成功大學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副教授.成大-港中大正向社會科學聯合研究中心執行長)
如果你擔心男生們一直關在房間裡上網會不會出事,那這本書正是解答。作者系統性的科學探討,讓我們看到科技如何瓦解男子氣概。
科技的創新經常是推動人類文明的動力。然而,科技作為實踐人類價值以及追求幸福的工具,就必須謙虛地時常反省對人們的服務:我們必須考慮到科技為我們帶來什麼樣的生活。從人類文明的歷史上,常見突破性的科技,革新我們生活的可能,然而也意外的創造了新的問題(例如,Ronald Wri...
目錄
推薦序
前言:給讀者的話
介紹:順水漂流
第一部份:徵狀
1.不再迷信教育
2.男性選擇離開職場
3.過度的男性雄風:社交強度徵狀
4.過度的遊戲:在自己的臥房掌握全宇宙
5.變得過度肥胖
6.過度使用色情影片:隨時都可以高潮
7.生活中的激情,或是使用任何物品達到的激情:過度仰賴藥物和非法毒品
第二部份:成因
8.無舵之家,缺席的父親
9.失敗的學校
10.環境的改變
11.科技的魅力與刺激上癮
12.酸葡萄:權利與現實
13.女性的崛起?
14.父權迷思
15.經濟不景氣
第三部份:解決方法
16.政府能做什麼
17.學校能做什麼
18.父母能做什麼
19.男人能做什麼
20.女人能做什麼
21.媒體能做什麼
結論
附錄一:TED問卷結果
附錄二:社交強度徵狀——規模與元素
謝辭
推薦序
前言:給讀者的話
介紹:順水漂流
第一部份:徵狀
1.不再迷信教育
2.男性選擇離開職場
3.過度的男性雄風:社交強度徵狀
4.過度的遊戲:在自己的臥房掌握全宇宙
5.變得過度肥胖
6.過度使用色情影片:隨時都可以高潮
7.生活中的激情,或是使用任何物品達到的激情:過度仰賴藥物和非法毒品
第二部份:成因
8.無舵之家,缺席的父親
9.失敗的學校
10.環境的改變
11.科技的魅力與刺激上癮
12.酸葡萄:權利與現實
13.女性的崛起?
14.父權迷思
15.經濟不景氣
第三部份:解決方法
16.政府能做什麼
17.學校能做什麼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