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吃一口肉,這個世界就更靠近毀滅一步。看完這本書,也許不會讓你變成徹頭徹尾的素食者,
但會引發你的思考,重新燃起同理心,
喚起你未遭肉食主義入侵前的價值觀。
★本書在美國亞馬遜上擁有四星半的高度評價!
★書中根據不同章節主題,附上可供讀書小組討論的導引,能更快吸收書中內容。
你分得清這兩者的差別嗎?
肉食者-需要靠吃肉維生,沒得選擇。
葷食者-吃肉不是出於需要,而是出於選擇。
你有沒有思考過這兩者的不同,人類又是屬於何者呢?
你有沒有思考過以下這些事情?
*吃豬肉就可以,吃狗肉就會良心不安?這種觀念差異從何而來?
*時常耳聞工廠化農場的血腥內幕,但要進一步了解卻不得其門而入,到底是誰在掩蓋真相?
*為什麼畜牧業和近年來的環境變遷、全球暖化有密切的關係?
*是什麼樣的信念在告訴我們,吃肉是正常、自然且必要的?
吃肉的習慣不是原先就有,而是後天養成的,重點在於,這個信念是由誰植入我們的腦海?而我們被影響的層面又有多麼廣泛?
素食主義是我們已經十分熟悉的名詞,就算本身不是素食主義者也對其概念略知一二。而本書當中的核心議題「肉食主義」又是個什麼東西呢?
肉食主義的概念與素食主義恰恰相反,它是一種隱形的體系,藏匿於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無所遁形。遭體系迫害而得出的產物除了肉以外,還有蛋奶製品,以及放眼望去的一切都有可能殘存著動物的一部分──舉凡速食店、超市、魚市場、皮革專賣店……等等,皆有遭肉食主義踐踏過的痕跡。它蒙蔽我們的雙眼,扭曲我們的價值觀,讓我們輕易地剝奪動物的生命,甚至認為吃肉這件事情是如此的正常、自然又必要,更支配我們的想法,讓我們相信這些行為的正當性,並做出可怕的決定:
光是美國境內每年殺死的動物數量就高達一百億隻。
不包含被屠宰的陸地動物,光海洋生物就多達百億。
美國每分鐘有一萬九千零十一隻動物遭到宰殺,相當於每秒三百一十七隻。
美國人為了吃禽肉或蛋,每年屠宰食用的家禽約達九十億隻。
為了產出更多肉蛋奶製品,我們就必須飼養更多的牲畜和種植更多的作物,也因此必須砍伐更多的林木以供畜牧業使用。而畜牧業所帶給環境的負面影響不勝枚舉:
亞馬遜百分之七十的林地現已成為餵養家畜用的草地。
地球上百分之三十的陸地現在是家畜專用,過去曾是野生動物的棲地。
畜牧業很可能是全球最大的水污染源頭。
牛及牛糞排放出的甲烷造成的全球溫室效應,相當於三千三百萬輛汽車的排氣量。
在本書中除了告訴你:是誰在利用這個體系搞鬼;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這些情形在哪些地方不斷上演;以哪些殘酷的形式呈現之外,更會告訴你要如何漸漸地逃脫體系,進而瞭解自己每天入口的食物從何而來,會不會造成環境和自身的附加損害。
從一開始吃肉而上吐下瀉的慘痛經歷,一直到自創了「肉食主義」這個新穎的理念,作者做了詳實且深入社會死角的細膩研究,將之編篡成書,為的是告訴我們,只要掙脫肉食主義的禁錮,破除從小到大被植入腦海的肉食迷思,我們的道德感便會浮出混濁不清的水底,重新映照出原本清澈的心靈。
作者簡介:
梅樂妮.喬伊
麻州大學波士頓分校心理學與社會學教授,《動物行動的戰略》(Strategic Action for Animals)作者。榮獲賽布魯克(Saybrook)研究所社會心理學博士學位,哈佛教育研究所教學與課程的教育碩士學位。作品詳情請見 melaniejoy.org 與 carnism.com。
譯者簡介:
姚怡平
台灣苗栗縣人,政大英語系畢業,蒙特瑞國際研究院筆譯碩士,現為自由譯者。主要從事書籍翻譯與軟體在地化,譯作已達十餘本。如果說書籍翻譯有如剷雪,軟體在地化就有如拔蘿蔔。有時剷雪有時拔蘿蔔,兩種勞動方式替換著做,日子比較有意思。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專業推薦
「對於許多號稱愛動物, 卻又經常大口吃肉的人, 在矛盾的糾結中, 或許可從這本書裡找到一些答案與改變的力量。」
──陳瑞賓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祕書長
「什麼是盲目的肉食主義?就是把吃肉當作『權利』,甚至是一種『文化』,且深受『暴力意識形態』謀害而不自知。讀完本書,你會知道你的肉食主義是如何被建構的,以及該如何敞開心胸逐步解構。」
──朱增宏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
台灣素食推廣協會理事長 謝政峯
「如欲了解我們吃進的食物,以及我們為何要吃,那你絕對不能錯過這本書。」
—紐約時報暢銷書《素食者》(Veganist)作者凱西.佛斯頓(Kathy Freston)
「這本傑作可以改變社會對於將動物吃下肚的觀感,其註定成為經典之作。」
—《正視你的食物》(The Face on Your Plate)作者傑佛瑞.慕薩耶夫‧麥森(Jeffrey Moussaieff Masson)
「本書充分驗證了一件事:為什麼人類會對某些動物抱有喜愛之情與同理心;對其他動物的痛苦卻視若無睹。」
—《出版家周刊》(Publisher Weekly)
「甘地肯定會喜愛這本書。在本書的帶領之下,讀者可從否認走向感知,從被動走向主動,從聽天由命走向懷抱希望。」
—《新美國飲食》(Diet for a New America)和《食物革命》(The Food Revolution)作者約翰.羅彬斯(John Robbins)
名人推薦:專業推薦
「對於許多號稱愛動物, 卻又經常大口吃肉的人, 在矛盾的糾結中, 或許可從這本書裡找到一些答案與改變的力量。」
──陳瑞賓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祕書長
「什麼是盲目的肉食主義?就是把吃肉當作『權利』,甚至是一種『文化』,且深受『暴力意識形態』謀害而不自知。讀完本書,你會知道你的肉食主義是如何被建構的,以及該如何敞開心胸逐步解構。」
──朱增宏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
台灣素食推廣協會理事長 謝政峯
「如欲了解我們吃進的食物,以及我們為何要吃,那你絕對不能錯過這本書。」
—...
章節試閱
第二章 肉食主義:事情本來就是這樣
「隱形與不存在為極其類似的兩者。」
—哲學家狄洛斯.麥康(Delos B. McKown)
「我的語言之界限即是我的世界之界限。」
—哲學家維根斯坦 (Ludwig Wittgenstein)
我們在第一章做了個假想實驗。你想像自己參加晚餐派對,吃著美味的餐點,此時朋友對你說,那鍋燉肉是狗肉。你對這件事的反應,前文已探討過了。然後,朋友又對你說,開玩笑的啦,你吃的其實是牛肉。你在此時的反應,前文也探討過了。
試試另一個練習吧。請想像一隻狗,此時你的腦海裡浮現了哪些用語?可別急著自我審查。接下來,想像一頭豬,此時你的腦海裡又浮現了哪些用語?現在,把你對這兩種動物的用語加以比較,注意到什麼了嗎?你想到狗的時候,是不是想到了「可愛」?「忠心」?你想到豬的時候,是不是想到了「泥巴」或「流汗」?是不是想到了「骯髒」?如果你的答案跟這些用語很像,代表你是多數人。
我在地方上的一所大學教心理學與社會學,每個學期我都會花一堂課的時間,講述人對待動物的態度。這些年來,我教的學生已有成千上萬名,但每次做這個練習,學生的討論過程都是大同小異,答案也很雷同。
首先,正如我之前要你做的,我會請學生列出狗的特性,再列出豬的特性,學生一邊回答,我一邊把答案寫在板子上。對於狗,常用的形容詞我們已經提過了,另外還有「友善」、「聰明」、「好玩」、「重感情」、「保護」,有時會出現「危險」。描述豬的用語就沒那麼好了,這點不出乎意料之外。關於豬的形容詞有「汗涔涔」、「骯髒」、「愚笨」、「懶惰」、「肥胖」、「醜陋」。接著,我請學生說明他們對這兩種動物的感覺。學生喜歡狗(而且往往是很愛),覺得豬很「噁心」,這情況照樣不出乎意料之外。最後,我請學生描述他們跟狗的關係,還有跟豬的關係。狗當然是我們的朋友和家人,而豬當然是食物。
此時,學生開始露出困惑的表情,不曉得這場討論的方向在哪裡。然後,我針對學生先前的回答,提出一連串的問題,我們討論的內容大致如下:
「那麼,你為什麼會說豬很懶惰呢?」
「因為牠們一整天都躺著啊。」
「是野外的豬都這樣?還是只有肉豬這樣?」
「不曉得。可能是牠們在養豬場的時候吧。」
「為什麼你會覺得養豬場——或者更精準點,工廠化農場——的豬都是躺著的?」
「可能是因為牠們就是待在豬欄或籠子裡吧。」
「豬為什麼很笨?」
「牠們就是笨啊。」
「其實,豬比狗還要聰明。」
(有時,會有一名學生插話,說自己看過一頭豬,或認識某個把豬當寵物養的人,然後舉一兩個例子證明豬很聰明。)
「為什麼你說豬會流汗?」
沒人回答。
「大家知道嗎?其實,豬根本沒有汗腺。」
「豬都很醜嗎?」
「對。」
「那小豬呢?」
「小豬很可愛,大豬很噁心。」
「為什麼你說豬很骯髒?」
「牠們會在泥巴裡滾來滾去。」
「為什麼牠們會在泥巴裡滾來滾去?」
「因為牠們喜歡泥巴,牠們很骯髒。」
「其實,天氣熱的時候,牠們在泥巴裡滾來滾去,是為了降溫,因為牠們不會流汗。」
「那狗會很骯髒嗎?」
「有的時候啦。狗做的某些事情很噁心。」
「為什麼不把『骯髒」拿來形容狗?」
「因為牠們不是一直都很骯髒。只是有的時候很髒。」
「豬一直都很骯髒嗎?」
「沒錯。」
「你怎麼知道?」
「因為牠們看起來一直都很骯髒啊。」
「你什麼時候看過豬?」
「不曉得。我想是在圖片看到的吧。」
「圖片裡的豬一直都很骯髒嗎?」
「沒有一直啦。豬不是一直都很骯髒啦。」
「你說狗很忠心、聰明、可愛,為什麼你會這麼說?你怎麼知道?」
「我看過狗啊。」
「我跟狗住在一起。」
「我接觸過很多狗。」
(肯定會有一位以上的學生舉例說明,某隻狗做了特別勇敢、聰明或可愛的事。)
「那麼狗的感受呢?你怎麼知道狗會感受到人的情緒?」
「我發誓,我難過的時候,我的狗也很傷心。」
「我的狗一知道自己做錯事,就會一臉愧疚地躲在床下。」
「每次我們帶我的狗去看獸醫,牠就嚇得要命。」
「每次我們家的狗看見我們打包行李,準備出門度假,牠就一直哭,不吃東西。」
「這裡有沒有人覺得狗可能沒有感覺?」
(無人舉手。)
「那豬呢?大家覺得豬有感情嗎?」
「當然有。」
「大家覺得豬的感情跟狗一樣嗎?」
「或許吧。可能一樣。」
「其實,豬很敏感,被關起來的話,會出現神經質的行為,例如自殘,可是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這點。」
「大家覺得豬能感受到痛苦嗎?」
「當然,所有的動物都能感受到痛苦。」
「那麼,為什麼我們吃豬不吃狗?」
「因為培根很好吃(笑聲)。」
「因為狗有自己的個性。我們不能吃有個性的動物啊,牠們有名字,牠們是獨特的個體。」
「大家覺得豬有個性嗎?豬跟狗一樣是獨特的個體嗎?」
「對,我想如果我們了解豬的話,答案應該是肯定的。」
「你真的看過豬嗎?」
(多數人都沒有,只有一位學生是例外。)
「那麼,你所知道的豬,是從哪裡得知的?」
「書。」
「電視。」
「廣告。」
「電影。」
「不曉得。社會吧。」
「如果你把豬看成是聰明又敏感的獨特個體,也許不流汗,不懶惰,也不貪心,那麼你對豬有何感覺呢?如果你直接去了解豬,就像你了解狗那樣呢?」
「那我會覺得吃豬很奇怪,可能會覺得有點內疚。」
「那麼,為什麼我們吃豬不吃狗?」
「因為豬養來就是要給人吃的。」
「為什麼我們養豬是要吃掉牠們?」
「不曉得,我從來沒想過。我猜,因為事情本來就是這樣。」
事情本來就是這樣。花點時間想想這句話。好好思考一番。我們把某個物種送到屠夫那裡,卻把我們的愛和善良給了另一個物種,不是為了其他理由,就只是因為事情本來就是這樣。我們對待動物的態度與行為自相矛盾,而這樣的矛盾卻沒有受到檢驗,我們可以說是一直在被灌輸荒謬的說法。我們吃豬愛狗,卻連原因也不曉得,未免荒唐可笑。很多人會長時間待在藥妝店的走道,仔細思考要買哪條牙膏。可是,自己會吃哪些品種的動物,背後的原因又是什麼,多數人根本不花時間思考。身為消費者的我們做出選擇,推動肉品產業,光是美國境內每年殺死的動物數量就高達一百億隻 。如果我們選擇支持該產業,所能想出的最佳理由就是「因為事情本來就是這樣」,那麼當中顯然出了差錯。到底是什麼因素導致一整個社會的人都把思考帽寄放在門口,連自己沒在思考都不曉得?這個問題相當複雜,答案卻是相當簡單——都是肉食主義惹的禍。
第二章 肉食主義:事情本來就是這樣
「隱形與不存在為極其類似的兩者。」
—哲學家狄洛斯.麥康(Delos B. McKown)
「我的語言之界限即是我的世界之界限。」
—哲學家維根斯坦 (Ludwig Wittgenstein)
我們在第一章做了個假想實驗。你想像自己參加晚餐派對,吃著美味的餐點,此時朋友對你說,那鍋燉肉是狗肉。你對這件事的反應,前文已探討過了。然後,朋友又對你說,開玩笑的啦,你吃的其實是牛肉。你在此時的反應,前文也探討過了。
試試另一個練習吧。請想像一隻狗,此時你的腦海裡浮現了哪些用語?可別急著自我審查。接下...
目錄
誌謝
前言
第一章 是要愛你?還是吃你?
第二章 肉食主義:事情本來就是這樣
第三章 事情的「真實」樣貌
第四章 附帶損害:肉食主義導致的其他傷亡
第五章 肉食神話:合理化肉食主義
第六章 透過肉食之鏡:內化的肉食主義
第七章 見證:從肉食主義到慈悲心
讀書小組討論導引
參考資料
註釋
參考書目
其他資料來源
誌謝
前言
第一章 是要愛你?還是吃你?
第二章 肉食主義:事情本來就是這樣
第三章 事情的「真實」樣貌
第四章 附帶損害:肉食主義導致的其他傷亡
第五章 肉食神話:合理化肉食主義
第六章 透過肉食之鏡:內化的肉食主義
第七章 見證:從肉食主義到慈悲心
讀書小組討論導引
參考資料
註釋
參考書目
其他資料來源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