睽違65載 臺灣第一本工藝主題專書 增修出土在傳統與創新之間,在工業與科技的巨輪之下,在經歷了代工與模仿後,臺灣工藝漸漸走向設計與風格塑造之路,但到底我們的定位、特色、脈絡、優勢是什麼?
西方有英國威廉.莫里斯發起的工藝美術運動,東亞則有日本柳宗悅倡議的民藝運動,臺灣呢?屬於我們自己的工藝美學脈絡何處尋?
臺灣工藝之父顏水龍言論集首次完整出土,或許能帶給我們完整的視野與啟發!
「顏水龍一生為我們留下龐大的美術資產,珍貴的手工藝設計與寬闊宏觀的現代視野。他是臺灣美術史上非常特殊,甚至是反主流的一位藝術家。他的使命感兼具理想與實用主義,期許改善傳統,開拓臺灣的物質美與崇高的精神價值。」 ──顏娟英博士
顏水龍的代表作《臺灣工藝》是臺灣第一本工藝主題專書,自1952年自費印製出版迄今已超過一甲子,原書早已絕版,但其歷史意義與觀念價值卻歷久彌新,尤其在今日手感復興的時代,更需要一個先驅典範,引領我們找尋屬於這塊土地的工藝美學。
本書以原版《臺灣工藝》一書內容為主軸,並收錄前後六篇顏水龍發表於其他當代期刊的工藝文章,從多方角度重新打造經典:
時間之書──全書依各篇發表的時間序為軸線,期使讀者循序認識顏水龍一生跨足日治與民國兩個時期的工藝軌跡,並希望透過其推動臺灣工藝的角度,回顧臺灣工藝的發展歷程,讓讀者了解臺灣生活工藝的精神所在,除此之外還可以藉由顏水龍對臺灣工藝所做的努力,激發現代從事工藝業者的熱情與力量,作為未來臺灣工藝向全球邁進的指標。
時代之書──其中,1952年的《臺灣工藝》一書,是由顏水龍撰述、繪圖、設計、出版,明顯反映出1940年代臺灣造形運動之美學精神;新刊版之視覺風格,從內頁、封面、到裝幀,都以還原1940年代致力挖掘臺灣特色的美學精神出發,並鏈結工藝手感的表現,向這位臺灣工藝先行者致敬。
手感之書(書中有書)──最特別的是,翻開新刊版〈臺灣工藝〉此篇,可見一本舊版的《臺灣工藝》小冊,將原書之序言、木刻畫作、廣告復刻置入。古今交雜,虛實交錯,新舊融合,以紙本為舞臺,展現書工藝的精緻與趣味,創造豐富的閱讀層次感。
作者簡介:
顏水龍(1903~1997)
臺南下營人,畫家、工藝教育家,被譽為「臺灣手工藝導師」、「臺灣工藝之父」。
1929年自東京美術學校西洋畫研究科畢業,之後前往巴黎習畫,油畫作品曾入選法國巴黎秋季沙龍、臺灣美術展覽會。因深感所學現代美術與大眾生活有所隔閡,1937年起,開始進行臺灣工藝產業調查,其身分逐漸由一名畫家轉換為工藝指導者。
1951年,受聘省政府建設廳顧問,輔導各鄉鎮縣市舉辦手工藝講習班,並出版《臺灣工藝》(1952)一書,提供臺灣手工藝產業發展的建言。先後規劃成立南投工藝研究班、平地山胞手工業訓練班等,培訓出許多具設計意念的本土工藝技師,也為今日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奠定良好基礎。六○年代,投入臺灣公共藝術的先驅工作,作品以臺北市中山北路劍潭公園100公尺長的〈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馬賽克壁畫最為浩大。
1971年受聘至實踐家專(今實踐大學)創立美術工藝科,直至81歲方從教職崗位退休。他一生創作長達76年,其生活工藝的前瞻理念,及知行合一的實踐精神,迄今仍深刻影響著臺灣現代工藝的發展。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出版序〉
重新打造經典,向臺灣工藝之父致敬
文/ 許耿修(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主任)
顏水龍是臺灣第一代西畫家,同時更是臺灣工藝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前輩,世人稱譽為「臺灣工藝之父」。自一九三○年代起,即開始著手調查及推廣臺灣傳統工藝技術與材料,推動美化生活,計劃開辦學校培育工藝設計人才,實踐以藝術改善庶民生活的理想,後期並跨足公共藝術,其成就貢獻深刻地影響著臺灣現代人的生活。
顏水龍的代表作《臺灣工藝》則是臺灣第一本工藝主題專書,自一九五二年自印出版迄今已近七十載,內容包括:帽蓆、竹材工藝、蓪草紙、金屬工藝、骨角、珊瑚、貝殼、染織、刺繡、籐、藺草、月桃等編織工藝、木材、漆工藝、皮革、大理石、山地工藝、玻璃工藝等等均納入討論,書後並附有顏水龍對臺灣工藝發展與指導機構的草案。誠如他自己在原序中所言:「書中的內容重點在於工藝生產要素、工藝材料和振興方策。」原書雖早已絕版,但其中揭櫫的觀念價值卻依然歷久彌新,尤其在今日手感復興的時代,我們更需要一個先驅典範,引領大家找尋屬於這塊土地的工藝美學。
為了能完整認識「臺灣工藝之父」顏水龍一生跨足日治與民國兩個時期的工藝軌跡,本書以原版《臺灣工藝》一書內容為主軸,並補充收錄前後六篇顏水龍發表於其他當代期刊的工藝文章,希望透過顏水龍推動臺灣工藝的角度,回顧臺灣工藝的發展歷程,讓民眾了解臺灣生活工藝的精神所在,除此之外還可以藉由顏水龍對臺灣工藝所做的努力,激發現代從事工藝業者的熱情與力量,作為未來臺灣工藝向全球邁進的指標。
原書由顏水龍撰述、繪圖、設計、出版,新刊版則試圖透過「時間之書」、「時代之書」、「手感之書」三種思考角度,將顏水龍一生、包含《臺灣工藝》原書內容之所有工藝相關文章與圖像素材重新整理,從多元角度重新打造經典,向這位臺灣工藝先行者致敬。
(一)時間之書——全書脈絡依發表之時間序落版,並於刊頭明顯位置標誌當年發表書刊封面及說明,閱讀時可充分體現顏水龍先生對臺灣工藝探索的軌跡,以及做為一先行者之高瞻遠見。另由編者針對內文適度酌予加註,彌補讀者時空落差。
(二)時代之書——視覺裝幀重現一九四○年代臺灣造型文化運動之美學精神。顏水龍先生自一九四○年代初開始發表工藝相關論述,彼時為大東亞戰爭末期,皇民化運動如火如荼,但另一波由文化學術界所發動、戮力發掘臺灣特色的「本島造形文化運動」亦於此時揭開序幕,顏水龍亦參與其中。因此新刊版之視覺風格,以還原一九四○年代的美學精神出發,並鏈結以工藝手感方向表現。
(三)手感之書——為考慮可讀性,新版採十八開,舒朗可親之版型;又為創造閱讀之層次感、手感與趣味,在書中架設另一本小書的舞臺,大書翻開會看見裡頭有一本舊版的《臺灣工藝》小冊,將原書之序言、木刻畫作、廣告復刻置入。古今交雜,虛實交錯,新舊融合,多層次組構,以紙本為舞臺,展現書工藝的精緻與趣味。
在傳統與創新之間,在工業與科技的巨輪之下,在經歷了代工與模仿後,臺灣工藝漸漸走向設計與風格塑造之路,但到底我們的定位、特色、脈絡、優勢是什麼?西方有英國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發起的工藝美術運動,日本則有柳宗悅倡議的民藝運動,臺灣呢?屬於我們自己的工藝美學脈絡何處尋?藉著這次臺灣工藝之父顏水龍言論集首次完整出土,或許能帶給我們較完整的視野與啟發。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出版序〉
重新打造經典,向臺灣工藝之父致敬
文/ 許耿修(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主任)
顏水龍是臺灣第一代西畫家,同時更是臺灣工藝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前輩,世人稱譽為「臺灣工藝之父」。自一九三○年代起,即開始著手調查及推廣臺灣傳統工藝技術與材料,推動美化生活,計劃開辦學校培育工藝設計人才,實踐以藝術改善庶民生活的理想,後期並跨足公共藝術,其成就貢獻深刻地影響著臺灣現代人的生活。
顏水龍的代表作《臺灣工藝》則是臺灣第一本工藝主題專書,自一九五二年自印出版迄今已近七十載,內容...
推薦序
〈前言〉
天際明亮的光芒――臺灣手工藝的導師顏水龍
文/顏娟英(美國哈佛大學藝術史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我們去學美術,而我們對鄉土要如何使其在藝術上有所啟蒙。這也是一個很大的責任感。」(一九八八年六月筆者採訪)
顏水龍一生為我們留下龐大的美術遺產,珍貴的手工藝設計與寬闊宏觀的現代視野。他是臺灣美術史上非常特殊,甚至是反主流的一位藝術家。當許多畫家投入創作,意圖在畫壇揚名時,唯有他獨自深入山地鄉間,記錄傳統藝術文化。這位留學東京、巴黎的畫家,原本可以專心創作,享譽畫壇,卻為了他的理想,深入農村與偏遠部落,藉著保存手工藝品的價值,提升臺灣文化素質。
幼年失怙的顏水龍珍惜恩人與摯友,並且抱持感恩圖報之心,善盡藝術家的力量,奉獻廣大社會。他的使命感兼具理想與實用主義,期許改善傳統,開拓臺灣的物質美與崇高的精神價值。當他從東京美術學校研究科畢業時,曾考慮到山地當警察兼教育者,實踐他對原住民的關懷。一群熱心朋友為他介紹仕紳、企業家,加上林獻堂(一八八一~一九五六)等人組成後援會,湊出留學巴黎的旅費。顏水龍晚年帶著落葉歸根的決心,回歸霧峰投入創作與手工藝工作,他說:
「我年輕的時候……林獻堂先生總是幫助我,他的長公子攀龍兄也是每在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及時伸出援手,……所以選擇林獻堂先生故居所在地─霧峰當作我的故鄉,住在這裡可以常想起恩人。」
一九二○~一九三○年顏水龍求學東京,從一位鄉下青年轉變成前途無量的都會藝術家,親身經歷關東大地震(一九二三),目睹東京從廢墟轉變為摩登的現代大都市。他半工半讀,縮衣節食卻決心不參加美術團體競賽,走自己的路,努力揣摩如何成為對社會大眾有用的藝術家。油畫科五年級時,面對將來出路問題,他選修教育學與圖案學等以取得教師資格。後來才知道,想要在臺灣覓得中學教職非常困難。不過,圖案學的訓練成為他日後發展工藝設計的助力。
一九三○年夏,顏水龍踏上巴黎國際藝術舞臺,卻不斷反思自己的人生目標、臺灣特殊文化,以及在世界中的位置等問題。一九三一年五月世界殖民地展覽在巴黎展出,他反覆觀察世界各地原始藝術的特質,以及如何在現代生活中活用原始藝術。他發現傳統手工藝若與現代設計結合,改良後外銷,從而改善民眾生活,既可保持傳統技藝,又能豐富文化素質。他建立人生的重要信念:若只是成為一位在展覽會上獲獎的名畫家,影響有限。不如以更宏觀的理想,走入農村與部落,設計符合現代生活的用具,輔導民眾生產,透過美術與工藝技術的交會,兼顧社會文化啟蒙與國家經濟利益。
一九三二年秋末顏水龍返回日本,以商業設計及文藝插畫謀生,但他掛念著在故鄉臺灣的理想。一九三五年受邀返臺協助籌備「始政四十週年紀念博覽會」工作。夏天,他展開原住民調查工作,在蘭嶼停留短短十天,發表圖文並茂的文章涵蓋島嶼的地理、人口、衣食住行、藝術等,宛如一位人類學家。自此,他與各地原住民建立長期友誼,經常前往拜訪、寫生、研究,而原住民朋友到臺中時,也習慣在顏家停留,尋求諮商與友情。
一九三七年起,不顧戰爭影響,以及官民對於工藝教育的冷漠,顏水龍頻繁地往返臺日,調查臺灣傳統手工藝,並研究日本工藝教育訓練課程,期待將工藝教育帶入家鄉。一九四一年,他陸續在臺南組織南亞工藝社、藺草、竹細工產銷合作社,外銷成功。他又成立「竹藝工房」,推廣適合現代生活風格的工藝設計,卻不幸燬於空襲。一九四三年春,日本民藝運動領導者柳宗悅(一八八九~一九六一)來臺,由顏水龍帶領到臺南、屏東,以及臺中霧峰林家觀察民宅、生活工藝等。柳宗悅肯定臺灣手工藝產業的重要性,令他頗為欣慰。
戰後,顏水龍先後規劃成立南投工藝研究班(一九五四~一九五九)、平地山胞手工業訓練班等,培訓許多工藝技師,並將他多年調查整理出版《臺灣工藝》。一九五三年報紙商業專刊中,稱他為臺灣手工藝導師。他的成果受到美國專家顧問重視,特別指定運用美援經費補助其推廣計畫。但他的教育推廣理念,終究與急功好利的官員心態不合,如龍困淺灘,難以長期合作。他曾單身赴任臺北的手工業推廣中心擔任設計組長,在辦公室日夜工作兩年多,最後卻黯然離開。回到南投縣工藝研究班培訓人才,又因為經費無以為繼而辭職。不過,十年間的努力訓練了一批具有設計意念的工藝家,更為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奠定良好基礎。
一九六五年,臺中自由路太陽堂餅店改建新店面時,顏水龍與建築師合作設計新樓房,並且聘用手工藝匠師,利用竹、籐等原生材料完成室內裝潢。他親自設計美觀大方的向日葵餅盒,為產品增添亮麗的特色。接著,他在店門口製作一幅繽紛華麗的向日葵花叢的馬賽克壁畫,成為餅店的總體設計文化標誌。
一九六一年,顏水龍展開臺灣公共藝術的先驅工作。這一年臺中市省立體專的體育館落成,他接受委託在外牆製作一幅大型馬賽克。他身兼領隊與創作者,從素描、製圖、拜訪廠商找適當的陶瓷材料,到搭鷹架,爬上爬下地校對圖色、反覆檢查結構與黏貼效果,冷靜地搶救各種突發狀況。為了在街道旁,長期供民眾鑑賞美術的機會,他不辭辛勞地工作。一九六九年,臺北市長高玉樹(一九一三~二○○五)禮聘他加入市容美化委員會。他陸續參與國父紀念館等外圍美化環境,以及規劃敦化南路、仁愛路林蔭大道等工作,最重要的是中山北路劍潭公園,面積浩大的〈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作品,他曾住在附近的旅館半年以上,就近監工。
一九七一年顏水龍受聘到實踐家專創立美術工藝科。他誘導女孩的愛美心理,鼓勵她們在學期間,動手不斷地嘗試設計、改善美化自己的外貌與氣質,發展自己的創意及獨特風格,更從中建立自信。他禮聘業界一流人才參與教學,更親自帶領學生參觀相關產業工場與原住民部落,深入學習。他相信工藝設計師的責任在於改造生活造形,創造舒適而有效率的生活空間,因此,除了技術,更需要自然與人文的學養,深耕在地文化意涵。他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因此同事與學生都被其精神所感召,共同為臺灣手工藝的發展而奉獻。一九八四年,他年滿八十一歲方從教職崗位退休,繼續堅持創作,並輔導各地方工藝產業發展。
顏水龍一生創作長達七十六年,但是生前個展僅有五次。他寧可與家人過著樸素、低調而優雅的生活,也不願意用自己的創作換取生活享受。相對地,他對推動手工藝發展的努力可謂百折不撓,義無反顧,因為他相信,在日常生活中推動美術工藝品, 才能全面改變社會的文化價值觀。
一九八八年採訪顏水龍時,他曾說:「要安靜地做,在臺灣要靜靜地做,不要想著要出名,才能把事情做好。」這正是他走在寂寞的漫漫長路,領導臺灣藝術界創造新文化圖像,堅持理想推動美術工藝產業以提升生活的心境。如今,這位藝術家的智慧逐漸散播開來,我們好比看到天際遠處北斗星穩定的光輝,引領著未來走向更美麗的世界。
〈前言〉
天際明亮的光芒――臺灣手工藝的導師顏水龍
文/顏娟英(美國哈佛大學藝術史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我們去學美術,而我們對鄉土要如何使其在藝術上有所啟蒙。這也是一個很大的責任感。」(一九八八年六月筆者採訪)
顏水龍一生為我們留下龐大的美術遺產,珍貴的手工藝設計與寬闊宏觀的現代視野。他是臺灣美術史上非常特殊,甚至是反主流的一位藝術家。當許多畫家投入創作,意圖在畫壇揚名時,唯有他獨自深入山地鄉間,記錄傳統藝術文化。這位留學東京、巴黎的畫家,原本可以專心創作,享譽畫壇,卻為...
目錄
〈出版序〉 重新打造經典,向臺灣工藝之父致敬/許耿修
〈前 言〉 天際明亮的光芒──臺灣手工藝的導師顏水龍/顏娟英
●臺灣「工藝產業」之必要性∣《臺灣公論》,1942.2
●工房圖譜-竹工藝、角工藝、染房、筆屋工房∣《民俗臺灣》 1943.4.5.6.9
●關於臺灣工藝產業∣《工藝ニユース》,1943.7
●引言/ 帽蓆/ 竹材工藝/ 蓪草紙及其他諸紙/ 金屬工藝/ 骨角、珊瑚、貝殼工藝/ 染織及刺繡工藝/ 籐、藺草、月桃等之編組工藝/ 木材工藝/ 漆工藝/ 窯藝(陶器及玻璃製品)/ 其他工藝(皮革、大理石等)/ 山地工藝/ 結言/ 附錄一:臺灣工藝品之貿易價值/ 附錄二:臺灣工藝指導所(假稱)設立案∣ 《臺灣工藝》,1952.9
●我與臺灣工藝─從事工藝四十年的回顧與前瞻∣《藝術家》,1978.2
●臺灣民藝∣《臺灣風物》,1978.9
●臺灣區的造形文化∣《歷史文物》,1997.12
〈年表〉 顏水龍的工藝軌跡
〈出版序〉 重新打造經典,向臺灣工藝之父致敬/許耿修
〈前 言〉 天際明亮的光芒──臺灣手工藝的導師顏水龍/顏娟英
●臺灣「工藝產業」之必要性∣《臺灣公論》,1942.2
●工房圖譜-竹工藝、角工藝、染房、筆屋工房∣《民俗臺灣》 1943.4.5.6.9
●關於臺灣工藝產業∣《工藝ニユース》,1943.7
●引言/ 帽蓆/ 竹材工藝/ 蓪草紙及其他諸紙/ 金屬工藝/ 骨角、珊瑚、貝殼工藝/ 染織及刺繡工藝/ 籐、藺草、月桃等之編組工藝/ 木材工藝/ 漆工藝/ 窯藝(陶器及玻璃製品)/ 其他工藝(皮革、大理石等)/ 山地工藝/ 結言/ 附錄一:臺灣工藝品之貿...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