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裝之革,百年焉成。
金縷自縛,不如自真如初。
長衫,不只是一件「衫」。
長衫新穿,細味華衣蛻變的故事。
《花樣年華》令東方旗袍為世人所識,但旗袍的故事不是太多人說得清。旗袍有轉折而豐富的意涵:從滿服演變卻盛載新思潮;是上海摩登,卻於香港發展出其黃金時代。《別出心裁》補足了一般時裝書漏掉的香港旗袍歷史,也為南方長衫正名。
──方太初(作家)
長衫與旗袍,其實兩者是有分別的。
旗袍,專指二十年代後上海流行的女裝袍服,至今仍為上海的代表性符號。
長衫,由海派旗袍蛻變而來的男女中式長袍,是廣東地區獨有的服飾文化。
在廣東人佔多數的香港,長衫,盛載濃厚的本土文化和情懷。
10+1個匠人故事,16套新裝演繹。
回到初衷,讓手作技藝代代傳承,展現華服新生。
本書特色:
1. 有別於一般手工藝書,全書以華服文化為基調,結合長衫的歷史淵源、旗袍老師傅的故事和華服愛好者的分享,從新演繹華服的傳承與蛻變,推廣華服文化,重振香港式微的手作技藝。
2. 備有長衫製作小知識,以圖解構領位、袖式、襟型等華服元素,讓入門者有初步了解,兼具實用價值。
3. 圖文並茂,輔以短片(QR Code),是實實在在的聲畫圖文書。
作者簡介:
林春菊(Janko Lam),香港中式時裝設計師,「新裝如初」創辦人,以推廣華服文化普及化為己任。
香港時裝設計師協會會員,畢業於香港明愛白英奇專業學校時裝紡織設計系。畢業後任職無線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服裝設計師,為旗下藝員設計舞台及劇集服裝,作品包括《蒲松齡》、《正識第一》、《巴不得爸爸》等。2011年參加香港慈善機構Redress主辦的「衣酷適再生時尚設計」比賽奪得金獎,獲邀前往英國知名可持續時裝品牌From Somewhere實習。
一直以來,林積極參與各項可持續時尚活動及展覽,作品曾於巴黎羅浮宮、德國、上海、港澳等地展出。2012年與品牌Esprit合作,在香港推出首個以再生織物為主題的再生活時尚別注系列;同年獲香港時裝設計師協會邀請在「時裝•視野」展覽作品,並獲香港文化博物館永久收藏。2013年,獲透視雜誌頒發「40 under 40 2013」時裝及首飾獎項,及後受邀參與本地獲獎年輕創意人才廣告項目「靈感傳港」。2014年7月在元創方PMQ開設新店,推廣自創品牌「新裝如初」。
新裝如初 Classics Anew,致力於傳承中華傳統生活之風雅,保護日漸枯竭的民間衣藝。以現代語言闡釋傳統旗袍理念,沉浸於一針一線的巧妙構思,為新時代女性圓一個舊上海夢,又遊刃有餘地行走在國際潮流尖端,迎來一個新的衣着時代。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每次看見旗袍,都會浮現我對母親的回憶:兒時定期跟她往中環或銅鑼灣找師傅度身訂造旗袍。唐裝,更直接勾起我對她的思念:母親平日在家都會穿唐裝,不時帶我到花布街買布,再自行畫紙樣、剪裁、結紐……一針一線親手縫製,這或許也是六、七十年代女士們日常生活的一部份。雖然我對旗袍或唐裝認識不深,但我認為旗袍及唐裝不只是衣服,它們還包含了香港文化、歷史、工藝和創意的傳承。
八十後的Janko,一直致力推動中華服飾文化,身體力行,打造當代華服時尚。喜見她牽頭編撰《別出心裁》,訪問了多位隱世名師,將他們的寶貴經驗公諸於世,這份誠意實在難能可貴。
──馬桂榕太平紳士(亞太文化創意產業總會 榮譽會長)
今年,Janko榮獲亞太文化創意產業總會的亞太文化創業產業大獎,作為創會會長,本人非常高興香港仍有設計師對華服有這麼大的熱情及堅持。《別出心裁》一書見證着她對華服的鑽研過程,其中〈華服學堂〉篇章也充分體現她致力傳承此珍貴的文化,此書值得香港新一代再三細讀。
──蔡漢成教授,MH(亞太文化創意產業總會 創會會長)
創意是社會進步與動力的來源,春菊的「新裝如初」為中國傳統服裝注入源源創意,帶動香港大眾進一步重視欣賞東方服飾,可說是文化與產業的有機結合;今年更用心編撰《別出心裁》一書,在保護及推廣本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上,實在不遺餘力。
──許曉暉,SBS,JP(民政事務局副局長)
旗袍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服裝,Janko的「新裝如初」,將創新概念結合經典元素,使旗袍成為時尚和典雅的服飾,有助傳承旗袍的技藝和中華文化。而《別出心裁》一書,必定是旗袍愛好者的珍藏。
──嚴志明教授,太平紳士(香港設計中心主席)
推廣華服任重道遠,春菊身體力行,以其設計專才及過人魄力為瀕危的寶貴文化傳承注入新生命,開闢新出路,值得鼓掌!
──李惠玲博士(西藏文史及香港長衫文化研究學者)
《花樣年華》令東方旗袍為世人所識,但旗袍的故事不是太多人說得清。旗袍有轉折而豐富的意涵:從滿服演變卻盛載新思潮;是上海摩登,卻於香港發展出其黃金時代。《別出心裁》補足了一般時裝書漏掉的香港旗袍歷史,也為南方長衫正名。
──方太初(作家)
名人推薦:每次看見旗袍,都會浮現我對母親的回憶:兒時定期跟她往中環或銅鑼灣找師傅度身訂造旗袍。唐裝,更直接勾起我對她的思念:母親平日在家都會穿唐裝,不時帶我到花布街買布,再自行畫紙樣、剪裁、結紐……一針一線親手縫製,這或許也是六、七十年代女士們日常生活的一部份。雖然我對旗袍或唐裝認識不深,但我認為旗袍及唐裝不只是衣服,它們還包含了香港文化、歷史、工藝和創意的傳承。
八十後的Janko,一直致力推動中華服飾文化,身體力行,打造當代華服時尚。喜見她牽頭編撰《別出心裁》,訪問了多位隱世名師,將他們的寶貴經驗...
章節試閱
第一章 香港長衫的歷史變遷
百年霓裳.源遠流「長」
旗袍,於上世紀二十年代開始流行的一種傳統中國女裝袍服,起源說法不一:有指是晚清旗人與漢人服飾交融而生,有指是旗人長袍和外穿的馬甲背心合二為一,更有說法指是清末民初期間女權覺醒,男袍女穿再另行演化。但在廣東人佔多數的香港,由於袍款與廣州婦女慣常穿的「衫」相似,只是加長蓋着褲管,是以百年來「長衫」一詞更廣泛通用於香港男女裝的長袍。綜觀兩岸三地,除了香港在二次世界大戰後才交替使用「長衫」和「旗袍」二詞,其他地區一律採用後者。長衫,盛載着我們濃厚的香港本土文化和情懷。
香港女裝長衫的發展過程或者稱不上為一段「歷史長河」,但亦非資歷顯淺;泰若娓娓道來,可分作五個階段,分別是:萌芽期、過渡期、黃金期、低潮期,以及回歸期。
初露尖芽──晚清至1920年代
清代中晚期典型的旗女長袍寬身平直、闊袖,長及掩足;服裝裝飾花紋極為繁縟,低領圈、袖邊、衣襟、袍身都有多重的精美彩繡鑲邊,大方華麗。同期漢族婦女維持上衣下裳的傳統,下身穿裙或穿褲子。上衣及褲子以寬大為有穩重美,綴以寬鑲邊或精緻花邊;裙子有繁縟刺繡,花團錦簇。滿漢經過了近300年的長期接觸,服裝文化互相交融:漢女的上衣變得越來越長,似滿族長袍;滿族的長袍向上縮短,似漢女露出足部。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滿清政府,把滿族長袍暫時打入冷宮。1920年代,旗女長袍脫胎換骨,興起一種新式「馬甲旗袍」――套在上衣外面的背心長袍。長馬甲及後逐漸與短襖合二為一,變成了連袖的長袍,消除了中間重疊的部份,成為現代旗袍的雛型。清代長袍式的寬闊平直,配以簡單滾邊、「倒大袖」短袖至手腕或手肘,衣袖、袍身隨時間慢慢收窄、裙擺短至小腿,形似當時男性長袍。
相比於內地大城市長衫文化風靡,二十世紀初期的香港女性,除了大家閨秀和影視名流之外,一般甚少穿着長衫。當時長衫全用人手縫製,直身無曲線,剪裁、設計較為簡單,大多不能水洗。
暫緩過渡──1930至1940年代
在這段過渡期,旗袍長度、袍側的開衩及領子高度在潮流的變化中時有變更,最後定格於縮短至小腿的長度,更有極多旗袍改以拉鏈及撳紐代替花紐。旗袍風格漸趨成熟自成一格,完全脫離滿清制式,容納西方流行元素和配搭。儘管設計花俏的「海派旗袍」在三、四十年代發展蓬勃,還是未能影響到當時較為保守、裁縫技術有待提升的香港社會。然而在三十年代末,上海和廣州的淪陷為香港長衫帶來新契機:裁縫湧入,自創風貌,整體設計仍然趨於簡約、窄身修長。
黃金時代──1950至1960年代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66年中國「文化大革命」爆發,旗袍被批鬥為「資產階級情調」而消失;長衫卻在香港五十年代開始發展蓬勃,背後主要有三個主要因素:
一、戰後大批江浙地區的海派師傅帶着他們成熟的製衣技術與工藝南下,使香港長衫師傅的團隊得以迅速壯大;
二、香港受到西方文化影響,師傅們開始運用西式裁剪方法創造出立體結構,使長衫更加貼身,也加入了花紐、花扣、開衩、下擺收窄等細節,精益求精,創出長衫黃金時期;
三、當年香港無論學界師生、歌影伶人或是大家閨秀,通通都以一襲長衫示人。而且不論是婚喪還是喜慶場合,長衫都是中、上層女性出席重要場合的首選。
長衫,盛載着我們濃厚的香港本土文化和情懷。香港女性的社會地位及穿着品味逐漸提高,也促進了香港長衫發展愈見蓬勃。但由於戰後香港社會並不富裕,即使有富戶訂造較隆重、款式較複雜的長衫,簡約實用的款式仍然主導巿場。
光華漸黯──1970至1980年代
1967年「五月風暴」(六七暴動)開始,香港社會變得動盪,使七、八十年代掀起中上層人士一陣移民潮,直接令訂造長衫的生意走下坡。長衫客減少,香港的西式成衣業同時抬頭,製造成本又快又便宜,在售價上把「慢工出細貨」的長衫比下去;同時百貨公司興起賣更方便的恤衫、西褲,款式之多令人眼花繚亂,成了女性服飾的主流。
社會人口的年輕化、西式風潮的領導,加上長衫製作的耗時耗費、學徒驟減、裁縫移民等因素,讓七、八十年代的香港長衫市場逐漸黯淡。雖然全盛時期不再,長衫仍見於各種隆重場合,例如國際選美比賽,突出女性的婀娜多姿、端莊嫻熟和衣着的民族色彩。很多學校也以長衫作為校服秉承傳統。此時長衫設計脫離簡約,向精細邁進。
華麗回歸──1990年代至今
風水輪流轉,長衫也不例外。二十世紀末,國際時裝界掀起了一股強勁的「中國風」。同時,影視作品、國際盛會紛紛向長衫拋出橄欖枝,令其魅力重新活現於人們眼前,吸引更廣闊的顧客群。香港亦湧現一批設計師跨入中式服裝的大門,為其注入新鮮血液,更令長衫脫離純本土色彩,躋身國際時裝之列。
在年度的電視選美比賽,都會有一個環節,讓所有參賽佳麗穿上一襲旗袍展現東方女性的美,這也許已是大多八、九十後一窺旗袍風貌的最常途徑。在2000年,電影《花樣年華》也讓有逾半世紀歷史的香港旗袍重獲第二生命;服裝指導張叔平及主角張曼玉小姐,共同把曾經盛於一時的華服以完美的方式展露於世界各地的觀眾眼前。如果當年Google盛行,年度搜索最高的關鍵字應該是旗袍。
因着《花樣年華》的成功,香港女裝長衫潮流也開始復甦,但離「復興」和「普及」還很遠。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代表性服裝。旗袍最能夠展現華人女性的柔美,其獨特的氣質和韻味非其他服飾可比擬。這關乎民族自信心,有自信心才見民族精神。作為一種文化載體,長衫也最能表現本土文化色彩的一種女性服飾,在浩瀚的服裝文化歷史中佔據不可忽視的一席位。
長衫訴說香港女性的成長故事,展現女性的地位和種種變遷。長衫已不是單單一件「衫」,而是知識傳承與文化交流的媒介,通過復興,重新向世界介紹華服,使人們對歷史和文化有更深層的認識。
經典不能被遺忘,華服所蘊含的本土文化和情懷,需要薪火相傳下去。
第二章 與師傅對話
顆顆匠心.傾聽傳承經典的手藝人故事
「師傅」,是香港人對工業技師的尊稱,他們通常由傳統學徒出身。學徒又稱「學師仔」,與童工無異,普遍受人舉薦或與師傅有親屬關係,拜師於十二、三歲。收生師傅多是服裝店和工場老闆,通常以三年為限,朝七晚十一,無工資,或有個別師傅每月給一、兩塊錢作零用;食宿全包。幸運的學徒可以睡在裁床,裁床被佔則睡裁床底。學徒工作零碎,打理上下大小雜務,由調漿糊到街巿買菜,由選購配料到送衫給客人;並無正式培訓,師傅亦不會主動教授,學徒能否偷師全靠自己天份、觀察力和有多勤力。學師三年,學徒真正親自操刀的機會只有拆線、縫邊、改舊衣等等,挨過三年便「滿師」,又稱「出師」。由於實戰經驗少,甚少滿師學徒立即有能力當師傅,一般還要在師傅處工作多一段日子吸取經驗,半年至三年不等,稱為「補師」,每月有幾十元作薪金。
一眾華服師傅辛勤奮鬥差不多一個世紀,經歷過香港華服的變遷和興衰,讓一襲襲旗袍大放光華,一件件長衫仍然保持強韌的生命力和後勁。他們的故事,又是怎樣的?從中又能否揭示華服的出路和將來?
《花樣年華》背後──梁朗光師傅
說王家衛電影《花樣年華》是一場長衫表演,大抵沒有人會反對。戲中女主角張曼玉一共換了二十多套旗袍,花款顏色各異;如果你夠細心的話,你會看得出每一件旗袍都反映女主角的心情,隨劇情跌宕起伏。這些華麗的旗袍,原來大部分都出自梁朗光師傅的雙手。
(下文簡稱梁朗光師傅為「梁」,新裝如初為「新」。)
新:梁師傅你好!請問你是哪裏人?今年貴庚?
梁:我是佛山南海西樵人,行年八十二。
新:你幾歲開始學做旗袍呢?
梁:我二十幾歲開始學做裁縫,算起來已經有六十年經驗了。當年學師,就是跟着師傅同吃同住,落戶在中環閣麟街。約一年多以後,我學滿師就在佐敦寧波街工作,那時候油尖旺區也有挺多裁縫店。
新:當時的裁縫中西剪裁的衣服都會做,對嗎?
梁:是的,我早年做過時裝,也做過制服。後來也幫《麗的呼聲》一些藝員做些登台的衣服。
新:那後來為甚麼只做旗袍呢?
梁:就是因為我認識美術指導張叔平的助理,他要找人做旗袍,就找上我了。張叔平他連布料也是自己帶過來的。我記得做那批旗袍的時候,他有時候也會來看一下。張曼玉也有親自過來試身。那一批衣服做了兩年多,邊做邊拍。
新:導演王家衛有催你交貨嗎?
梁:沒有,我都依時交貨。而且戲服由張叔平負責。
新:從《花樣年華》到《2046》,之後再到《上海風雲》,你和一線女明星如張曼玉、章子怡、鞏俐都合作過,你覺得她們哪一位穿旗袍穿得最漂亮?
梁:大概是張曼玉吧,因為每一套旗袍在她身上都顯得好看,她又穿得自然,身材均稱,線條俐落。張叔平找來的布料也很適合她。而且張曼玉的脖子長,她的旗袍領位我也特意做得高一點,高貴又好看。因此每次有不同的傳媒朋友來採訪,都問我那些戲服的下落!
新:那你知道在哪裏嗎?
梁:不在我這裏呀,大概是他們自己留着吧,又或許是張叔平收藏着。
新:依你的經驗,梁師傅你覺得旗袍的哪一部分,是最難做的?
梁:最難做是胸圍和腰圍,因為貼身的關係,起了一點皺紋也不好看。另外,襯花也非常講究,例如大小花看比例;兩塊布料接駁位置的花要對準。此外,如果旗袍不夠貼身也不好看,這就是旗袍跟成衣的不同,非訂造不可。
新:可並不是人人都擁有女星般完美的身型去穿旗袍呀,梁師傅!
梁:的確。旗袍都帶點成熟美,特別是帶綑邊的,所以現在有些年輕女士會刻意選不綑邊和不加花紐的款式。其實貼身剪裁反而比鬆身剪裁更顯瘦,若身材胖的話只要選顏色深一點就可以。我的客人當中有好些闊太太,她們會穿着我做的旗袍在馬場亮相,也挺出眾。
新:你從事了這行那麼久,遇過甚麼事情最難忘呢?
梁:就是為王家衛做旗袍。其他客人沒太特別。不過大多是熟人介紹過來。
新:你有想過退休嗎?
梁:我這裏(觀塘)剛繼了約,多做一年就退休了,反正兒女都長大了。
新:這門手藝沒有再傳下去,你會覺得有點可惜嗎?
梁:這也沒辦法呀!年輕人如果現在入行,收入一定不夠糊口,因為現在不多人穿旗袍了。
第一章 香港長衫的歷史變遷
百年霓裳.源遠流「長」
旗袍,於上世紀二十年代開始流行的一種傳統中國女裝袍服,起源說法不一:有指是晚清旗人與漢人服飾交融而生,有指是旗人長袍和外穿的馬甲背心合二為一,更有說法指是清末民初期間女權覺醒,男袍女穿再另行演化。但在廣東人佔多數的香港,由於袍款與廣州婦女慣常穿的「衫」相似,只是加長蓋着褲管,是以百年來「長衫」一詞更廣泛通用於香港男女裝的長袍。綜觀兩岸三地,除了香港在二次世界大戰後才交替使用「長衫」和「旗袍」二詞,其他地區一律採用後者。長衫,盛載着我們濃厚的香港本...
作者序
自序
給 我的兒子陳霖
今年是忙碌的一年,除了忙着公司「新裝如初」的旗袍展覽和長衫工作坊外,更在年頭迎來一個小生命:我的兒子陳霖。在他未出世之前,其他人都跟我說:「現在你即管盡情發展自己的事業!到孩子出生後,他會是你的一切。」我以前不相信,說「新裝如初」就是我的孩子,現在我相信了──我偏愛剛出生的小兒子。話雖如此,我兩個「孩子」都想兼顧,為母則剛,於是便要在工作和家庭中取個平衡。
兒子生於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我這個當媽媽的除了希望他健康快樂成長外,有時不禁想怎樣為他遮風擋雨,怎樣才能教導他成為頂天立地的人。我想我一定會教他有關長衫的一切,我想沉蘊細緻的文化承傳可以豐富他的見識和內涵,他日面對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希望他可以不忘追求一絲不拘的耐性,和謙虛勤勉的初心。
於是,這本書就此誕生。
林春菊
二零一六年九月
自序
給 我的兒子陳霖
今年是忙碌的一年,除了忙着公司「新裝如初」的旗袍展覽和長衫工作坊外,更在年頭迎來一個小生命:我的兒子陳霖。在他未出世之前,其他人都跟我說:「現在你即管盡情發展自己的事業!到孩子出生後,他會是你的一切。」我以前不相信,說「新裝如初」就是我的孩子,現在我相信了──我偏愛剛出生的小兒子。話雖如此,我兩個「孩子」都想兼顧,為母則剛,於是便要在工作和家庭中取個平衡。
兒子生於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我這個當媽媽的除了希望他健康快樂成長外,有時不禁想怎樣為他遮風擋雨,怎樣才能教導他成為頂天...
目錄
第一章 香港長衫的歷史變遷
初露尖芽──晚清至1920年代
暫緩過渡──1930至1940年代
黃金時代──1950至1960年代
光華漸黯──1970至1980年代
華麗回歸──1990年代至今
長衫小知識
一、長衫各部位名稱
二、長衫領位和袖式
三、長衫襟型
四、長衫製作工具
五、製作長衫測量部位名稱及位置
第二章 與師傅對話
《花樣年華》背後──梁朗光師傅
塑造一幕幕經典──殷家萬師傅
裝飾她人的夢──簡漢榮師傅
「紐」轉乾坤──浦明華師傅
妙「針」生花──范小英師傳
第三章 女裝長情
長年的婀「娜」多姿──華慧娜女士
萬麗叢中「旗袍男」──袁建偉先生
第四章 新瓶老酒 脫胎不換骨
新裝演繹
華服學堂
新裝如初
第一章 香港長衫的歷史變遷
初露尖芽──晚清至1920年代
暫緩過渡──1930至1940年代
黃金時代──1950至1960年代
光華漸黯──1970至1980年代
華麗回歸──1990年代至今
長衫小知識
一、長衫各部位名稱
二、長衫領位和袖式
三、長衫襟型
四、長衫製作工具
五、製作長衫測量部位名稱及位置
第二章 與師傅對話
《花樣年華》背後──梁朗光師傅
塑造一幕幕經典──殷家萬師傅
裝飾她人的夢──簡漢榮師傅
「紐」轉乾坤──浦明華師傅
妙「針」生花──范小英師傳
第三章 女裝長情
長年的婀「娜」多姿──華慧娜女...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