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是人生的更新期
讓我們更可以理直氣壯當個「冒險王」!知名作家、企業顧問、社會企業家一致推薦:
丹尼爾‧品克(Daniel H. Pink)/《未來在等待的人才》作者
艾瑞克‧魏納(Eric Weiner) /《尋找快樂之國》作者
凱倫‧瑞維奇(Karen Reivich) /《一生受用的快樂技巧》作者
羅伯特‧瓦爾丁格(Robert J. Waldinger) / TED講者暨哈佛大學教授
國內中年生齊聲喊讚:
老黑(田臨斌) /《今年開始,人生都是自己的》作者
丘引/《四捨五入:讓50歲後的身心更健康美好!》作者
羅祥安/巨大捷安特前執行長
當人生走到一半,攬鏡自照,望著鏡中魚尾紋已爬上的臉龐、頭上白髮增加的速度快到讓你怵目驚心,突然你發覺,自己老了,青春不再!體力、記憶力大大不如從前;年邁的父母需要你照顧;再看看工作,期待它能為自己的職涯帶來更多的成就感,卻發現熱情像沙漏中的沙礫已所剩無幾……。甚至,覺得自己已往人生的終點一步一步邁進!……
大多數的中年人往往會深陷上述所謂的「中年危機」。然而,它並不是必然的事實。
本書作者芭芭拉‧布萊德里‧哈格提身為「中年生」的一員,透過自身中年轉換的經歷,實際訪談長期以「中年」為研究對象的各領域專家學者,從腦神經科學、心理學、生物學及社會學等角度,一一探索中年世代所可能面臨的問題與現象。另一方面,也試圖經由科學驗證告訴讀者,並不是人人都一定得經歷「中年危機」,中年也不是所有事情都開始走下坡的人生階段。相反的,作者將中年這個階段視為「更新期」,這是一段可以讓人重新衡量目標、再次聚焦自己的人際關係,並對周遭事物及自身想法改觀的時期。
中年,讓我們更可以理直氣壯當個「冒險王」,因為,成熟的心智、累積的經驗、精準的判斷力等等,在在讓我們擁有更多的優勢去擁抱新機遇、找尋新目標,追尋新樂趣。正如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史蒂文森所說:「我會把中年定義為,當你開始打量未來的時間,停止測度過去的時間,也就是你開始說『我怎麼善用這段燦爛的歲月,產生最大的效果?』時。」
中年,更可以理直氣壯過得豐富精采!!
作者簡介:
芭芭拉‧布萊德里‧哈格提 (Barbara Bradley Hagerty)
任職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記者近二十年,獲獎無數,主要報導法律及宗教。著作有《紐約時報》暢銷書《上帝的指紋》(Fingerprints of God)。曾獲頒坦伯頓─劍橋科學及宗教新聞學研究獎助金及耶魯法學院奈特研究獎助金。在任職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之前,曾在《基督教科學箴言報》擔任記者。她與丈夫現居住華盛頓特區。
譯者簡介:
賴皇伶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微生物學學士、環境衛生學碩士。曾任職牛頓雜誌、康健雜誌、外貿協會。中年有機會人生重開始、簡單過生活,發現世界很大、了解太少,譯作有:《青春不老》、《女人魅力50》、《關於長大,我比你還晚懂的那些事》等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重新定義人生下半場》,大概是截至今日書寫中年最好的著作。從三十歲到七十歲都應該讀它。閱讀愉快!」
──喬治‧韋蘭特醫師(George E. Vaillant, M.D.),前哈佛大學成人發展研究主任,《成功的經驗》(Triumphs of Experience)作者
@「以熟稔的說故事能力與詳盡的研究,芭芭拉‧布萊德里‧哈格提道出令成千上萬人振作的真相:好好處理,中年可以是更多參與、充滿目的及愛的精彩時期。」
──丹尼爾‧品克(Daniel H. Pink),《未來在等待的人才》作者
@「千萬不要有中年危機。倘若你有,放下一切讀這本書吧。芭芭拉‧布萊德里‧哈格提寫了一本目光精銳、心胸寬大的書,讓人一邊讀,一邊不斷的標示其中的重點。大方、明智而且饒富趣味,這本書將讓你重拾活力。」
──艾瑞克‧魏納(Eric Weiner),《尋找快樂之國》作者
@「以幽默、誠心與紮實的報導,芭芭拉‧布萊德里‧哈格提觸動了每位邁入中年者的心弦,而且好消息是,你最後將微笑以對。」
──琨‧艾佛爾(Gwen Ifill),《突破:歐巴馬時代的政治與種族》作者
@「將她的報導能力,結合個人故事及有趣的資訊,芭芭拉‧布萊德里‧哈格提描繪了變老的藍圖。這本書敘事引人入勝。」
──可琪‧羅伯茲(Cokie Roberts),《我們都是媽媽的女兒》作者
@「《重新定義人生下半場》帶著力量且激勵人心。哈格提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寫作,筆觸充滿機智及熱情。」
──凱倫‧瑞維奇(Karen Reivich, Ph.D.),《一生受用的快樂技巧》作者
@「這本書將成為嬰兒潮世代,善用中年之後紅利年華的經典。」
──馬克‧福瑞德曼(Marc Freedman),安可職涯Encore.org)總裁 ,《大轉移》作者
@「拿起這本書,準備好改變你看待自己人生的方式。芭芭拉‧布萊德里‧哈格提融合最新科學發現與豐富的個人省思,不僅提供資訊並且鼓舞人心,最終創作了一部維持快樂與健康的智慧指南。」
──羅伯特‧瓦爾丁格(Robert J. Waldinger, M.D.),哈佛大學成人發展研究主任
名人推薦:@「《重新定義人生下半場》,大概是截至今日書寫中年最好的著作。從三十歲到七十歲都應該讀它。閱讀愉快!」
──喬治‧韋蘭特醫師(George E. Vaillant, M.D.),前哈佛大學成人發展研究主任,《成功的經驗》(Triumphs of Experience)作者
@「以熟稔的說故事能力與詳盡的研究,芭芭拉‧布萊德里‧哈格提道出令成千上萬人振作的真相:好好處理,中年可以是更多參與、充滿目的及愛的精彩時期。」
──丹尼爾‧品克(Daniel H. Pink),《未來在等待的人才》作者
@「千萬不要有中年危機。倘若你有,放下一切讀這本書吧。芭芭拉‧布...
章節試閱
3. 中年的腦,還能記住新把戲嗎?
三月
二○一三年三月十六日星期六
寒冷、陰暗、泥濘的早晨,不過七點三十分,曼哈頓中心區愛迪生聯合電氣大樓裡,亂中有序。數十位來自「科學電視台」的攝影師、錄音師、製作人,全都穿著螢光橘,在十九樓的大禮堂架設器材,現場一片混亂。在成排的長桌中,五十幾位參賽者三三兩兩聚集一處,有些緊張的笑,有些正在細讀一張張紙。這些年輕人(幾乎都是男士),看來從二十幾歲到三十幾歲都有,大部分來自鄰近的一所高中。歡迎蒞臨美國記憶錦標賽,在這裡,腦袋勝過肌肉,思考贏過行動。
我掃視全場,對有如寶時捷跑車暖車中的年輕大腦不感興趣;我想找的是有如一九六七年雪佛蘭跑車的中年大腦,試圖很快地加速,然後緊緊握牢。
我看到布萊德˙祖柏坐在一張長桌的一端,瘦瘦高高的,娃娃臉上戴著一副無框眼鏡,看起來比他實際年齡四十四歲還年輕。你可以把他想像成偵探節目中早熟的數學天才。他正在看一疊卡片,一張張翻閱著。我走近他,有些遲疑。距離競賽開始只有一小時,他戴著耳塞、以手掌輕矇住眼,與世界保持距離。
雖然不太願意這麼做,我還是走到他面前。「我的頭腦無法專注,」他痛苦的說,「心思沒有放在對的地方,著實讓我感到有點壓力。」
祖柏代表了我對中年最深的期許:去年他名列第五。一九九八年,美國開始舉辦這項競賽,挑戰「心智運動員」使出不可思議的本領,例如在幾分鐘內,記住幾十個名字和臉孔、原創的詩詞、長串的數字、甚至多達三組的撲克牌順序。前三年由一位女士獲勝,但是二○○一年以來都是由年輕男士奪冠。
前一日的訪談中,祖柏告訴我,他對名字和數字的記憶向來不好。「如果打電話給查號台,對方說:『號碼是……』,我必須寫下來,因為即使只過了掛上電話再撥號的短短時間,我依然無法記清楚這組號碼。」他承認,「名字和臉孔也是如此。」
四十出頭時,他採取防禦行動,買了訓練記憶的書,開始練習。一開始每日幾分鐘,很快便有了進步。記憶曾經是他的弱點,現在卻成為他謀生的方法:他教導小學生記憶的藝術,搭配雜耍和歌舞表演,使他們持續注意並參與其中。對父母、小型企業或任何希望學習如何讓頭腦靈敏的團體,他也如法炮製(但是不會有雜耍)。
祖柏可以在九十五秒內記住一組撲克牌順序(世界紀錄是二十一秒)。比較實用的是,他不再忘記鑰匙放在哪裡,方法是:想像這些鑰匙在放置的桌面上炸出一個洞。我現在也用這一招。他對於記住臉孔依然感到費力,不過當你告訴他電話號碼,他從來不需要用到筆。他說記憶靠的是努力,與年齡無關。
「想像剛開始刷牙時,令人感到不舒服。『啊,這麼做不值得,長大後牙齒也不會有問題的。』突然五年或十年後,你去看牙醫,他說:『嗯,因為你沒有好好照顧牙齒,我們必須把這些牙齒都拔掉。』我們的記憶力也是如此。」
現在,在這個參加競賽的早上,祖柏的自信心降低了。他低頭瞄著手上的卡片,在競賽開始前,焦急的把更多東西塞進腦袋裡。我讓他繼續這麼做,抬頭看到保羅˙梅勒,他揮手要我過去。
五十四歲的梅勒是另一位我在追蹤的中年參賽者。他曾經進入決賽,相信今天自己仍有機會。他正在與衛冕的尼爾遜˙戴里斯閒聊。正值而立之年的戴里斯,其特質組合,書呆子看似不可能擁有:絕頂聰明、嚴守紀律、泳裝模特兒的體格、登山家——他即將二度嘗試攀登聖母峰。他選擇穿著短袖圓領汗衫,將滿身的肌肉緊緊地包起來。我猜想這並非偶然。攝影機主要會對準他,因為他可以在四十秒內記住一組撲克牌,五分鐘內記住三百一十個數字,十五分鐘內將一百九十三個名字與臉孔配對,而且連續兩年衛冕成功。1
「你覺得自己準備好了嗎?」我問戴里斯。
「我睡得不多,」他指出,「不過我覺得還不錯,鎮靜、對展開競賽感到興奮。」
我轉向梅勒。
「我很興奮,」梅勒說,看起來很開心。「今天大腦運作良好,看看會發生什麼事吧。我已準備妥當,不會比現在更好了。」
*
前一天我開車到維吉尼亞州威廉斯堡,觀察梅勒如何在公司培訓大會的一百五十位行銷經理人面前,展現他的記憶魔法。結實、身高超過一百八十公分、鼻梁挺直、一頭銀髮,梅勒對著熱切希望相信這一切的觀眾,證實了中年的頭腦仍令人驚奇。
開場時,他先請一位自願者寫下二十個字,然後每隔一秒念出一個字。過了幾分鐘,梅勒講了幾個故事、說了幾則笑話後,又以發射機關槍般的速度和準確性,快速的講出這些字。接著,他請自願者將順序倒過來,每隔一個字便圈出一個字。
「所以第二十個字,你圈出的字是『杯』,對嗎?」梅勒問,對答案胸有成竹。「第十八個字是『酒』,第十六個字是『墊』,」他繼續往前推,不斷加速直到「第二個字是『車』」,正確無誤的結束。
觀眾坐著,一陣鴉雀無聲,接著爆出掌聲。
以九十分鐘時間、不用任何筆記,梅勒教導他們記憶的祕訣。先前他也曾對著數十場的觀眾,教導警察如何記住車牌號碼與犯罪現場,訓練辯護律師如何不靠筆記而記住口供證詞、陪審團的臉孔及結辯,還有銀行行員、政治人物、郵局職員、業務員等,任何需要把容貌與姓名、相關事實連結在一起的人。
最令我欣賞的是梅勒的演講很實用。我打賭他的觀眾中,沒有什麼人在乎記住一組撲克牌順序,或是一長串數字;不過能夠記住購物清單,或是把名字和臉孔連結起來,這些能力就好比紅寶石般珍貴。
「我常常見到某人,他們才剛說出自己的名字,我就想不起來了,」他告訴觀眾,「然後你心裡想:『糟糕!』這樣的事曾發生在你身上嗎?」他這麼問,觀眾會意的點頭。
梅勒說,如果你想記住名字,那就重複它並且運用想像力。當他認識一個名叫華爾特(Walter)的人,便會在腦海裡把他朝著牆(Wall)丟過去;名叫羅克珊(Roxanne),則會想起警察合唱團的歌曲;裘莉(Julie)全身穿戴珠寶(Jewels);東尼(Tony)是獎座,但是注意不要叫他奧斯卡(Oscar)。
「我真的相信記憶會隨著年齡而變好。」他做出結論。現場觀眾有如嘆了口氣,如釋重負。
梅勒的記憶並不完美:他承認自己會忘記眼鏡放在哪裡,或是離開家時是否啟動了防盜警報器。他想起有一次瘋狂地尋找自己的手機,最後才發覺自己正在通話中。
即便如此,當他全神貫注,一定能夠記得住你的名字。例如我是芭芭拉˙布萊德里˙哈格提(Barbara Bradley Hagerty),就是鐵絲網(Barbed wire)、本˙布拉德利(Ben Bradlee)、惡作劇到令人屁滾尿流(haggarty)。他採買時不需要購物清單,也不需要找紙寫下你的電話號碼。他記得《聖經》經文,演講時不需要備忘稿,當然也可以在五分鐘內記住超過一百個數字。
「如果吞下一顆藥丸就可以增強記憶力,那麼排隊等著領取的人大概可以繞地球一圈了。」梅勒說,「我們的記憶力不足,答案早在自己的大腦裡。我們肩上有個最偉大的電腦系統,只是沒有人教我們如何運用。」
年輕人勝出
準時於上午九點,參賽者接到幾張紙,上面有一百一十七個臉孔,名字寫在下方。他們有十五分鐘時間可以把這些臉孔和名字銘刻在腦海裡,之後他們會收到另外幾張紙,上面只有臉孔、沒有名字,順序也不一樣,任務是填上名字,愈多愈好。
我看著這些中年的參賽者。祖柏皺著眉頭,緩慢又小心。梅勒看起來很放鬆,鉛筆停在一個臉孔上。戴里斯潦草的寫下名字,速度快如在聽寫。
「我感到很欣慰,」戴里斯事後告訴我,「我可以完全答對,非常順暢,有如一切都同步進行,這種感覺很好。」
梅勒承認自己過去表現的比較好。「我不會名列前茅,」他笑著預料,「但是你也知道,總有一份免費的午餐,沒什麼比這更好了。」
梅勒的話聽來充滿哲理,祖柏則是身心交瘁。
「我的處理速度變慢了,」祖柏承認,「比起三十幾歲時,我知道思考需要花更多時間。」
繼續觀察我的中年夥伴,狀況很快就變得更差了。到了上午場次結束,歷經以狂飆的速度記憶數字、撲克牌及詩詞,梅勒、祖柏及所有其他中年參賽者都被淘汰了。戴里斯遠遠超前,是競賽進入最後幾個回合,眾人最看好的。
如同我們所預期的,在要求快速處理的競賽中,決賽屬於年輕人:有兩名高中生、兩名大學生,另外四位男士,年齡都在三十六歲以下。在決賽中,他們需要記住一組或兩組撲克牌順序,然後大概是為了電視播出,參賽者戲劇性的輪流報出牌序,一個接著一個。很快的,只剩下兩位還站著。
令所有人十分訝異的是,戴里斯在說出牌序後,立即露出如受重創的神情。
「不對!」主持人嚴肅又緩慢的說。觀眾真的倒抽一口氣,有如置身電影中。
戴里斯不是敗在處理速度,而是野心:他試圖記住兩組撲克牌順序,因此混淆了。觀眾在一片沉寂中,等待因為戴里斯出現失誤而感到震撼的瑞姆˙卡立,猶豫的說出最後一張撲克牌。
「我們產生新的冠軍得主。」主持人宣布。三十二歲的卡立咧嘴笑了。2
*
幾天後,我在家為紐約之旅作準備。傍晚時分,我聽到來自側門有些遲疑的敲門聲。一位幫我們修理屋頂的工人,有點難為情的站在外面,實際上他是在等我。他指了指我的車。
「你的車一直在運轉。」他觀察並說道。
隨著他注視的方向,看到我的本田汽車還在震動。我讓車子空轉了近四個小時,耗掉四分之一油箱的汽油,還有因為收音機開著,已經過了三個節目,《通盤考量》節目早已播出一半了。
如果這是例外,我可能會覺得好笑,如同在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停車場,我首次讓車子空轉一整天。不過這些日子以來,我與狡猾的敵人——健忘的大腦,不斷地打游擊戰。我內在的小小失憶症,一直巧妙地找出遺忘的新方式;而當我打最後一仗時,它總是比我搶先一步。在鳳凰城,我把處方藥遺留在飯店房間裡?好吧,從今以後退房時,我都會仔細檢查浴室。到了亞特蘭大,我把外套留在機艙裡?好吧,離開飛機前,我會一再檢查座位上方的置物箱。即使如此,我仍無法預測下一個健忘的舉動會在哪裡出現。
兩週前,在從辦公室到車子的路上,我忘記自己把那件最喜歡的黑色毛線背心放到哪裡去了,那是妯娌凱薩琳送的禮物。我明明記得在鎖辦公室的門時,我把背心連同電腦袋與皮包披放在手臂上,不過回到家,背心卻不見了,而且沿途我並沒有停下來。單單只有背心消失了,從我若有所思的心眼中脫逃。散漫的大腦再次獲勝。
祖柏告訴我,過去他常常分心,但是透過不斷的訓練,現在他可以在一小時內記住九組撲克牌順序。對此,我說:「但這不會幫我找回背心啊!」不過我採納他想表達的重點。每天都需要給記憶一些挑戰:也許是學習三個新單字,或是記住一個剛認識的人的姓名兩分鐘,這麼一來,我會變得聰明些。希望他是對的。我要嘗試大腦訓練。
激起最深的恐懼
我聽過衡量智力的方式之一,是回想最早的童年記憶在何時發生。我刻意選擇不去證實這個理論。我不想知道答案,因為我最早的記憶之一,只能回溯到小學三年級。沒錯,我活了八年,只有另一件事在更早之前在腦海中留下永久的印象:四歲時我從蘋果樹上摔下來,很痛。大半時候我做著白日夢,真實的世界包括乘法表及SRA閱讀實驗室,皆有如過度曝光的照片般模糊。
記得三年級的某個週六上午,我坐在教室裡參加SSAT測驗,以取得資格進入一所私立學校。我就讀的公立小學校長告訴我父母,我的學業落後,可能需要去「特殊學校」。我的父母拒絕這麼相信,認為我不過需要在人數較少的班級,以及比較嚴格的老師。
「請開始作答。」在那個寒冷的早春上午,監考官宣布。我拿起二號鉛筆,回答第一題,接著是第二題,然後無意中瞥見一個東西。「是一隻知更鳥嗎?」我邊想邊凝視著窗外。「這些是知更鳥寶寶嗎?不知道牠們會不會試著飛行?」
「放下鉛筆。」監考官指示。我只回答了兩題,卻度過了不可思議的一小時,想像這些知更鳥新朋友的生活。
我很幸運,父母不贊同校長的請求——把我留級,或是找另一所比較適合我看起來的智商的學校。父親除了幫助我理解家庭作業,相信我,他還每天為我禱告。四年級的老師塞爾斯女士看到了我的努力,把我抱在懷裡,斷言道:「我知道你曉得九乘七是多少。」很快的我就會了。煙霧消散,白日夢逐漸遠離,我的成績開始突飛猛進,這一切不過是因為我比其他同學更努力。不管在大學或研究所,在《基督教科學箴言報》或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我相信任何成就皆歸功於一個事實:如果我好好努力,就可以表現得比智商所顯示的更好。
四月的某一天,我帶著這樣的心理包袱進入馬里蘭大學的實驗室。幾週前,我讀到兩位瑞士學者所做的研究。蘇珊˙賈姬(Susanne Jaeggi)與馬丁˙布希庫爾(Martin Buschkuehl)是夫妻,正好在離我家幾英哩之處教書。二○○八年他們顛覆了長久以來對智能的信念。大多數研究智能的人,相信人天生或「流質」智力(fluid intelligence)是由基因所決定,而且在幼年就定型了。這兩位瑞士學者則認為,人的流質智力可以改變,透過訓練便得以加強。我想測試這樣的理論,希望看看腦力訓練是否可以提升我的智商。
他們樂意這麼做,並且表示我應該前往實驗室接受一連串的智力測驗。最後他們會給我一個電腦隨身碟,內含腦力訓練遊戲。接下來一個月內,我必須至少進行二十堂的練習,然後再回去接受第二組測試,就可以看出腦力訓練是否提升了我的智商。
初次拜訪他們的前一晚,我幾乎沒有闔眼。我確信很快就會顯示我不過是個騙子,愚笨卻裝聰明,有如一幢以撲克牌搭建的房屋,假象隨時可能崩毀。第一個非正式測驗:找到前往實驗室的路,我就不及格了。我必須打電話給實驗室的管理人艾莉˙史戴格曼,請她來找我。
整個上午,艾莉引導我進行認知測驗。她約莫二十來歲,身材嬌小,留著瀏海與褐色長髮,滿臉笑意,讓我感到輕鬆不少。她引導我到一個沒有窗戶的房間後,我們隨即開始一系列令人感到煎熬的測驗,用來衡量我在推理、將物件在空間中重新定位,以及記憶愈來愈長串數字及字母的能力。
有兩項測驗,我的印象格外深刻。高級圖形補充測驗,又稱瑞文氏測驗(Raven Test),題目中出現好幾個有圖案的立方體,以及一個空白的立方體,你必須找出少了哪個圖案。這是流質智力的標準鑑定測驗,小學與軍方都經常使用。我努力應答這項基本智力測驗,三年級時曾有的自我懷疑排山倒海而來。我喃喃自語、邊想邊說,對自己的表現感到難為情。
緊接著艾莉說明一項更有挑戰的測驗,稱為博奇墨氏圖形測驗(Bochumer Matrices Test,簡稱BOMAT)。她把一小疊紙推到我面前,我翻頁看到第一題,有十四個複雜的圖案,方形、圓形、箭頭、三角形、十字交叉的組合令人眼花撩亂,還有一個空白,需要填入少了哪個圖案。艾莉說明,解答可以從橫向、縱向或對角找出來,或者後退,憑直覺看出缺少的圖案。我盯著紙上的組合,然後茫然的看著她。我聽不太懂她的指示。
她站起來,走到門口。
「如果來不及完成測驗,不必擔心,」艾莉安慰我,「這些題目有點難。」
就這樣,她輕輕的關上門,讓我獨自面對夢魘。從一開始解題,我就碰到困難,花了兩分鐘才答完第一個題目,第二題則完全不知道怎麼作答。我不斷自言自語、斥責自己,漫長的十分鐘後,才剛開始進入第五題。我快哭出來了,幾乎要站起來,走出去。然後我想,「如果這件事攸關生死?如果這是電視影集《24小時反恐任務》劇情之一,而想要避免美國遭受核子恐怖攻擊,全靠我在這些測驗中的表現?」我繼續坐著,但是表現並沒有變好。二十五分鐘後,當艾莉回來時,我只做完十五題,而且我猜其中有十一題的回答是錯的。
「有沒有簡單的測驗啊?」我問。
「沒有。」艾莉回答,懊惱的微笑著。3
在測驗之間,賈姬與布希庫爾這兩位讓我們對智力改觀的巨擘,走進實驗室與我會面。四十歲的賈姬,中分的褐色長髮下垂到接近腰部處,臉上脂粉未施,戴著褐色眼鏡,穿著V字領褐色長袖運動衫和綠色工作褲。賈姬的丈夫布希庫爾比她小四歲,身高約一百九十五公分,體格強健,短短的捲髮中有些早熟的灰白,典型的英俊面容,下顎方正,金屬邊的眼鏡後面是親切的眼神。我們走到校園的咖啡館聊聊。他說話緩慢而輕聲,她說話則快得有如機關槍。
他們兩人在瑞士伯恩的大學裡相識,從此合作進行認知研究。幾年前有一天,布希庫爾讀到一篇論文,一位認知神經科學家發現,年輕人接受數週腦力遊戲訓練後,一項稱為「工作記憶」的關鍵智力型態會有所改善。
布希庫爾對此有些質疑。
「我對蘇珊說,『嗯,我不認為這行得通。』然後我們決定,『好吧,試試看重複這項實驗。』」他如此回顧過往。「我們在另一組人身上進行了這項實驗,結果真的有效,對此我們其實很訝異。基本上研究就是這麼開始的。」
他們告訴我,大多數研究大腦的人將智力分為兩大型態:流質智力與晶質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流質智力指解決新問題、推理、不依賴過去經驗及知識理解事物的能力。這種原生的智力直到二十幾歲都會不斷增加,不過研究人員認為極限受制於基因。
「因為這種型態的智力具預測性,試圖改善它很有意思。」賈姬補充,「它可以預測學業及專業成就。」
晶質智力則指從學校、工作、日常生活學到的所有事物:字彙、常識、特定技能、數學、閱讀能力。這種智力直到中年,甚至對許多人而言,到了七十幾歲都會持續提升。《危險邊緣》電視智力競賽的優勝者即具有強大的晶質智力:鮮為人知的首都、俄國芭蕾舞者的姓名、一九五○年代的電影明星。美國記憶錦標賽的優勝者所擁有的晶質記憶便有些不同,不是靠天生過目不忘,而是透過訓練記住一組撲克牌。依流質智力,我應該去讀特殊學校,但是晶質智力拯救了我。
長久以來,大家知道藉由練習特定的技巧,可以增進記憶與許多其他的認知能力。例如,記住上百個數字,或是透過射擊敵對太空船的電玩遊戲來改善感知速度。盛行的觀點是,磨練一項技能對另一項並沒有幫助,亦即無法「轉移」,因此,記憶競賽的冠軍記得住一組撲克牌,但是記不住雪花的圖案;《危險邊緣》競賽優勝者知道許多事實,但是把臉孔與名字配對,他的表現不見得會比你我好。
賈姬與布希庫爾也曾經這麼相信,但是當他們以特定的電腦遊戲訓練年輕人,他們開始認為從根本上變得更聰明,確實可行。
具體來說,這些年輕人增進了「工作記憶」。工作記憶是短期記憶的高階版,指在操控、同步處理與更新資訊時,把資訊留存在腦海裡的能力。不單是看到單字,而是明白串連成一句時,它們所代表的意義。這是流質智力很重要的元素。
「我們描述工作記憶就好比是大腦的心血管功能,」賈姬解釋,「是各種不同更高級的認知能力基本的運作機制,包括晶質智力、閱讀理解與數學技能。」
賈姬與布希庫爾推論,找出增強工作記憶的方法,也許可以從根本、流質智力的層次,讓人變得更聰明,有如以某種方式鍛鍊身體,讓你在其他方面也更健康。
「如果你藉由慢跑來改善心血管功能,」賈姬這麼說,「對於仰賴心血管功能的其他活動,例如騎自行車、爬樓梯或游泳,可能也有所助益。」
他們所做的,本質上就是增進大腦的心血管系統,請年輕人玩某種電玩遊戲,每天二十分鐘。有些接受八天的訓練,還有些最多接受訓練十九天,並且在接受電玩遊戲前後,以不同方式測試他們的流質智力,就是稍早我所忍受的測驗。令人又驚又喜的是,研究人員發現參與者不僅對電玩遊戲愈來愈擅長,各種流質智力測驗的表現也進步了,同時也看得出「劑量效應」(dose effect):訓練的天數愈多,測驗所得的分數愈高。4對於害怕面對智力無可避免地衰退的中年人而言,還有更令人高興的發展——這兩位瑞士籍的研究人員後來又發現,對平均年齡六十九歲的年長者,腦力訓練依然可以提升流質智力,而且與年輕人一樣,接受的訓練愈多,改善的幅度愈大。5
二○○八年五月,這兩位研究人員在著名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發表成果,震撼了認知心理學界。有些評論宣稱這不可能是真的,堅持這樣的結果無法複製。不過在認知研究學界,有些聲望頗高的學者認真看待這些結果,很快地有人複製研究,也獲得相同的結果。
即使是現在,腦力訓練的爭議依然熱烈進行著,而我只能描述發生在我身上的事。
這一天到了最後,布希庫爾給我一個內含訓練遊戲的隨身碟。接下來這個月,每週五天我會「玩」這些遊戲,然後再回來看看智力是否有所提升。我對於自己即將面對的折磨與自我懷疑一無所悉,便遲疑地看著賈姬。
「所以我可以讓自己變得更聰明嗎?」我問。
「有可能。」她說。
我倒不這麼肯定。也許年輕人會變得比較聰明,但是我懷疑自己五十三歲的大腦是否可以學會新把戲。
3. 中年的腦,還能記住新把戲嗎?
三月
二○一三年三月十六日星期六
寒冷、陰暗、泥濘的早晨,不過七點三十分,曼哈頓中心區愛迪生聯合電氣大樓裡,亂中有序。數十位來自「科學電視台」的攝影師、錄音師、製作人,全都穿著螢光橘,在十九樓的大禮堂架設器材,現場一片混亂。在成排的長桌中,五十幾位參賽者三三兩兩聚集一處,有些緊張的笑,有些正在細讀一張張紙。這些年輕人(幾乎都是男士),看來從二十幾歲到三十幾歲都有,大部分來自鄰近的一所高中。歡迎蒞臨美國記憶錦標賽,在這裡,腦袋勝過肌肉,思考贏過行動。
我掃視全場...
目錄
第一章 結束與另一個開始
第二章 請不要出現中年危機
第三章 中年的腦,還能記住新把戲嗎?
第四章 中年友誼的風景
第五章 心主導了你的人生
第六章 中年婚姻是荒漠,還是綠洲?
第七章 找到小小的目標,全力以赴
第八章 調控中年的情緒溫度
第九章 付出,讓中年的生命更具意義
第十章 重塑熟齡世代工作的意義
後記 把中年過得豐富精采
結語 給中年的十六項建議
致謝
第一章 結束與另一個開始
第二章 請不要出現中年危機
第三章 中年的腦,還能記住新把戲嗎?
第四章 中年友誼的風景
第五章 心主導了你的人生
第六章 中年婚姻是荒漠,還是綠洲?
第七章 找到小小的目標,全力以赴
第八章 調控中年的情緒溫度
第九章 付出,讓中年的生命更具意義
第十章 重塑熟齡世代工作的意義
後記 把中年過得豐富精采
結語 給中年的十六項建議
致謝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