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他們看似反社會,無法理解絕對的權威與服從,
社會替他們貼上標籤:學習障礙、注意力不集中、過動、亞斯伯格、自閉……
其實,他們是散發靛藍氣場的新世代小孩,需要你我的尊重、陪伴與支持。
★ 這些靛藍孩童非常坦率,你唯一需要的就是傾聽,如此而已。
★ 儘管放手讓他去做;不要在意他的年齡,他辦得到,只要小心注意過程就行了。
★ 不要讓靛藍孩童背負成人的責任,但要以對待成人和同儕的態度對待他們。
★ 在靈性層面對孩子一視同仁,但也要體認到你依然是他們的家長,你對他們有責任。不能放任他們作主,但要尊重並榮耀他們的存在,給他們充分的選擇及可控制的自由。
這些新世代靛藍小孩非常特別,他們生來便「明白」自己是誰,大人必須認清他們的真實身分,歡喜接納他們獨特的天性,並以愛與關懷引導他們。
認識靛藍小孩
靛藍小孩展現一組全新而與眾不同的心理特質,其行為模式通常無法以舊有理論來解釋,需要父母與師長改變對待與教養方式,以便協助他們過平衡與和諧的生活,避免一再遭遇挫敗。
-最常見的特質
1. 自覺以皇族之姿降生在這個世界(行為也像個皇族)。
2. 自覺「應該來到地球」,對沒有這種想法的人感到訝異。
3. 自我價值不是大問題,他們經常主動告訴父母「他們是誰」。
4. 他們很難服從絕對的權威(泛指沒有任何解釋或選擇餘地的情況)。
5. 某些事他們就是不做,例如排隊,這對他們來說很難辦到。
6. 制式化與不需要發揮創意的活動,會令他們洩氣。
7. 不管在家中或是學校,他們經常有一套更好的做事方法,使得他們看起來像是「制度破壞者」(與任何體制不相容)。
8. 除非和同類在一起,否則他們看起來像是反社會人格。如果身邊沒有同類,他們通常會縮進內心世界,覺得知音難覓,學校的社交生活常令他們感到非常痛苦。
9. 他們對「罪惡感」之類的教條無感。
10.他們會大方讓你知道他們的需求。
-特別提醒
1. 並非所有靛藍小孩都罹患注意力缺失症或過動症!
2. 並非所有罹患注意力缺失症或過動症的孩子,都是靛藍小孩!
教養靛藍小孩的祕訣
享譽全球的作家和講師──李‧卡羅(Lee Carroll)與珍‧托勃(Jan Tober),在靛藍議題扮演開路先鋒的角色。他們向全美各地公認可信的社工、教師、哲學博士、醫學博士和作家等,蒐集一系列報導、評論及故事,於書中穿插朵琳‧芙秋(Doreen Virtue)、南西‧安‧戴普(Nancy Ann Tappe)等二十多位協同撰稿人的文章,以合乎現實及科學的方式驗證這群孩童的存在,並指出合宜的教養態度。
面對這群靛藍小孩,高壓而權威的態度是行不通的,必須把他們視為成人,理性地尊重對待。但父母若以「靛藍小孩」為由,放任孩子行為不端,沒有設定界限與準則,對他們沒有任何幫助。有了界限後,孩子才能學習自我控制,進而發揮他所擁有的獨特天賦。
內容簡介
本書首先列出靛藍小孩的特質,再進一步談到如何與靛藍小孩相處,以及可行的替代教育方案。接著從靈性觀點來闡述靛藍小孩現象,說明這些孩童普遍具備、但在大人身上非常罕見的特質。另外,由於靛藍小孩經常被診斷為罹患注意力缺失症或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因此書中也提供一些傳統與非傳統的方法,希望孩子不需靠藥物就能保持鎮靜,也讓父母有一些替代方案可以試用。最後,呈現幾位已經長大或即將長大的靛藍小孩所撰寫的訊息,透過他們的觀點回顧成長歷程,期望讓為人父母者能深入了解靛藍小孩的內心世界,而學會與孩子自在相處之道。
作者簡介:
李‧卡羅(Lee Carroll)、珍‧托勃(Jan Tober) 巡迴全球舉辦研討會,經常對數千位學員傳授自助與增權益能的技巧。李‧卡羅在十年間出版七本自助類著作,在許多國家都有譯本。珍‧托勃撰寫大量文章,並出版多項自助類有聲書。兩人曾三度接受邀請,前往聯合國發表愛與希望的訊息。
譯者簡介:
蔡心語 江大學英文系畢,曾任編輯、記者、作者,目前為專職譯者。
章節試閱
第一章 什麼是靛藍小孩? 什麼是靛藍小孩?為什麼以「靛藍」稱呼他們?在這裡,我們先解釋定義:靛藍小孩展現一組全新且與眾不同的心理特質,其行為模式通常無法以舊有理論來解釋,而且普遍具有獨特性。在生活中與他們互動的人(特別是父母)往往會改變對待與教養方式,以便取得平衡。一旦忽視他們全新的行為模式,可能使得寶貴的新生命陷入失衡與挫敗的困境。本章旨在點明、解說並驗證靛藍小孩的特質。 靛藍小孩似乎有幾種不同的型態,我們將在各章逐一說明。以下條列出最常見的十種行為模式,請想一想,在你認識的人中,是否有人符合下列的描述。 十種靛藍小孩最常見特質: 1. 自覺以皇族之姿降生在這個世界(行為也像個皇族)。 2. 自覺「應該來到地球」,對沒有這種想法的人感到訝異。 3. 自我價值不是大問題,他們經常主動告訴父母「他們是誰」。 4. 他們很難服從絕對的權威(泛指沒有任何解釋或選擇餘地的情況)。 5. 某些事他們就是不做,例如排隊,這對他們來說很難辦到。 6. 制式化與不需要發揮創意的活動,會令他們洩氣。 7. 不管在家中或是學校,他們經常有一套更好的做事方法,使得他們看起來像是「制度破壞者」(與任何體制不相容)。 8. 除非和同類在一起,否則他們看起來像是反社會人格。如果身邊沒有同類,他們通常會縮進內心世界,覺得知音難覓,學校的社交生活常令他們感到非常痛苦。 9. 他們對「罪惡感」之類的教條(「等你爸回家,看看你做的好事」)無感。 10. 他們會大方讓你知道他們的需求。 以上某些特質會在後面詳加闡述,接下來我們想要讓你了解,為什麼以「靛藍」稱呼這些孩童。 自心理學問世以來,人類的行為模式被劃分為幾種系統。一般人確實常落入「群組」行為模式中,當你閱讀相關資料,發現自己符合某一組行為模式的描述,有時會覺得很有趣。各群組以不同方式試圖解明並連結人類的行為,其目的顯然是為了找出準確套用在每個人身上的公式,以便心理學家進行各種研究。有些研究體系具有悠久歷史,有些則是劃時代的新學說。 接下來,我們將焦點轉向心理醫師,一窺心理學的分類,以可靠的學術理論做為本書的開端與立足點。理查‧席格爾(Richard Seigle)不僅是開業醫師,也透過原住民的醫療方式研究人與心靈。 人的分類系統──醫學博士理查‧席格爾 綜觀西方文明史,西方人熱中於探索、定義與評判。隨著新土地與住民不斷被發現,西方人的第一個念頭往往是:誰像或是不像我們,以及我們可以拿走什麼東西? 在漫長的西方歷史中,那些膚色、信仰、文化和語言不同的民族,幾乎都被判定為下等人。 在科學術語中,我們試著將人按照頭型、膚色、智商等等分類。人類學家與心理學家花費多年苦心,為人類的思考、感覺及行動各方面進行評估。以下列舉一些分類法: ‧ 智商測驗: 例如魏氏(魏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 與史比人格量表(Stanford-Binet Personality)。 ‧ 人格測驗:例如明尼蘇達多相人格測驗(MMPI)、米隆臨床多軸量表(MCMI)、A型性格與B型性格。 ‧ 投射性人格測驗:例如羅夏克測驗(Rorschach)、主題統覺測驗(TAT)與社會認知理論(SCT)。 ‧ 記憶測驗:例如魏氏記憶量表(WMS)與班達(Bender)測驗。 ‧ 特定心理因素:下列因素偶爾用來做為行為分類的基礎,如家庭結構和習俗、文化、夢想、自我心理學、連結與依附、神話、宗教、意識與無意識動機與思想。 ‧ 廣獲認可的精神學家所提出的理論:例如,佛洛伊德(Freud)、榮格(Jung)、阿德勒(Adler)、柏尼(Berne)、弗洛姆(Fromm)、肯伯格(Kernberg)、克蘭(Klein)、馬斯洛(Maslow)、佩爾斯(Peris)、瑞克(Reich)、羅哲斯(Rogers)、史金納(Skinner)與蘇利文(Sullivan)等,皆各自運用了不同的人格類型系統。 甘地(Gandhi)曾說:「我們在多元文化中融為一體,打造美麗的文明,也為文明帶來考驗。」上個千禧年結束,象徵全人類在愛與接納上,展現更高層次的覺醒。如果西方人不曾貶低原住民,早在數世紀前便可透過其文化學會更寬容的愛與接納。 -以色彩劃分人類行為 除了傳統心理學,還有許多靈性與形上學的分類系統,它們試圖以下列各種方式做為分類依據:生日屬性(星座)、生命能量,或是與神聖的動物連結(中國人與美洲印第安人的文化根源)。不論你是否覺得上述星座與某些系統並不科學,它們都被公認為最古老的科學,在許多早期文獻中都能發現它們的存在。從古到今,所有系統都是為了幫助人類更了解自己。 一九八二年,南西‧安‧戴普(Nancy Ann Tappe)出版《透過色彩了解生命》(Understanding Your Life Through Color)一書,首度提及並闡明新孩童的行為模式。南西以色彩劃分人類行為,憑直覺打造精準無比且深具意義的分類系統。該書雖屬於形上學範圍,但讀起來不但不枯燥,反而妙趣橫生,令你忍不住在她開創的系統中尋找自己的特質,時而被一語道破的內容逗笑,甚至嘖嘖稱奇。時至今日,南西依然走遍全球,針對人類行為舉辦演說與研討會。 有些人認為以色彩劃分人類行為太過怪異了,有些人則只對形上學感興趣,在此推薦他們閱讀這本全新的《顏色密碼:從顏色看性格》(The Color Code: A New Way to See Yourself, Your Relationships, and Life),作者是泰勒‧哈特曼(Taylor Hartman)博士。本書與靛藍小孩無關,只是表明以色彩為人格特質分類並非靈異團體的專利!哈特曼的著作以希波克拉底(Hippocratic)或中世紀模型為依據,探討四種性格─熱情、憂鬱、沉靜與急躁,並分別歸類為紅色、藍色、白色及黃色。 前面提到南西‧戴普憑直覺與觀察,用色彩來為人格分類,結果精準無比。在她的著作中,其中一種色彩是什麼呢?你猜對了,就是「靛藍」。這個類別對新型態兒童的描述非常準確……而且早在十七年前便已問世!(這代表至少有人注意到這件事。)我們認為南西對人性有非凡的見解與體認,卻不曾受到應有的推崇,這個世界應該還她一個公道。如果你對相關議題的預言有興趣,可參閱第三章介紹的影視圈名人,在他的預言中曾經提到全新的「深藍」孩童! 珍在深入研究後,發現有必要當面與南西會談,針對其書中提到的「靛藍生命色」提出幾個基本問題,以便撰寫本書。我們一致認為,南西的發言最適合做為探討靛藍現象的開場白,畢竟她是引進並闡明這個議題的先驅。本書將在各章引述珍與南西的談話,針對不同主題擷取相應的談話內容。 靛藍小孩序論──南西‧安‧戴普/由珍.托勃(代號J)訪問之第一部 J:南西,妳在《透過色彩了解生命》一書中提及並闡明靛藍現象,成為相關議題的先驅。究竟什麼是靛藍小孩,為什麼以「靛藍」稱呼他們? 我稱呼他們靛藍小孩,因為我實際「看見」的就是靛藍色。 J:這是什麼意思? 這是指生命色彩。我藉由觀察每個人的生命色彩,明白他們來地球的使命,包括他們要學習哪些事物,此生的規畫又是什麼。一九八○年代,我覺得將有兩種新的色彩加入這個系統,因為有兩種顏色消失了。其中紫紅色不再出現,洋紅色則廢棄不用。於是,我認為這兩種生命色彩將被取代。不過,有一次我在加州度假勝地棕櫚泉(Palm Springs)看見一個人呈現紫紅色,不禁大吃一驚,因為這個顏色早在一九○○年代就已經不再出現,至少我是這麼聽說的。 我告訴大家將有兩種新的生命色彩,但我自己也不知道答案。我到處尋找,終於「看見」靛藍色。當時我到聖地牙哥州立大學(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做研究,試圖歸納出完整的心理分析,以便禁得起學術界的考驗。一同參與研究的,還有精神病學專家麥葛雷格醫師(Dr. McGreggor)。 另一位醫師的名字我想不起來了,他在兒童醫院服務,是第一個引起我注意的人,因為他的妻子原本不孕,後來居然懷了身孕。孩子誕生後,心跳出現嚴重雜音,他來電拜託我過去一趟,想了解我究竟會「看見」什麼。我抵達後仔細觀察,確認這是一種新的顏色,尚未納入生命色彩系統。然而,寶寶在六週後不幸逝世,小生命來去匆匆。那是我首次親眼見到不一樣的孩子,從此我開始尋找他們的蹤跡。 一九七五年,我辭去聖地牙哥州立大學的教職,上述事件發生時我尚未辭職。不過,我並沒有專注在這個議題上,直到一九八○年開始寫書後才有所改變。我足足花了兩年時間編寫那本書籍,一九八二年第一版問世,現今的版本則是一九八六年出版。由此推斷,我應該是在七○年代開始注意這件事。 一九八○年代,我正式為它取名,並著手研究相關人格學。當時有幾位五到七歲的研究對象,我單憑觀察就能「讀」出他們的性格。最大的收穫是,我發現一般人都有生命藍圖,但在他們這個年紀還看不到,必須等到八年後。靛藍小孩在二十六、七歲時,會出現重大轉變,也就是生命意義終於底定,較年長的人將會逐漸確立人生目標,年輕的人則尚在摸索階段。 J:聽起來,未來似乎仍有待我們努力。 這個議題仍處於研究階段,正因如此,我的靛藍小孩相關著作一再延後出版。我很高興你們也加入研究行列。 J:大眾對這個議題似乎具有高昂的興致和旺盛的求知欲。 沒錯,確實有,因為大家對靛藍小孩依然陌生。他們是「電腦化」孩童,意謂他們的頭腦比心更發達。我認為這些孩童天生具備視覺心像的能力,他們深知一旦掌握技巧,就能成為個中高手。他們也是科技導向的孩童,我據此認定未來的科技將突飛猛進,這些孩童三、四歲時的電腦素養往往超越六十五歲的成人。 他們是科技孩童,為科技而生,這代表我們可以大膽預測,未來十年的科技發展將達到出人意料的地步。我相信,這些孩童正在開啟一扇門,幫助人類擺脫各種苦差事,未來唯一需要辛勤工作的只有大腦。 J:我同意妳的看法。 這就是他們存在的目的。我看過一些案例,由於成長環境過於封閉,有時候會導致孩子們殺戮。如今我信奉矛盾理論,這個世界必須具備黑暗,也要具備光明,以便我們選擇。沒有選擇,人就不會成長。如果我們只是像個機器人般守規矩,自由意志便不存在,也等於沒有選擇;沒有了選擇,一切都沒有意義。這段話雖然離題,但我自有道理。 我最近一再告訴學生,如果真要相信人類的起源,真要相信《聖經》,需知經文是這樣寫的:「起初,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經文始終如此陳述。接著神說:「要有光。」祂創造了善,創造了光。祂並沒有創造黑暗,黑暗本來就存在。接下來,祂的創造歷程是一連串分離。祂分開黑夜與白天、光明與黑暗、天與地、天空與空氣,以及地與水。祂分開男人和女人,創造男性和女性,創造法則便是分開然後選擇;沒有選擇,我們就不會成長。 因此,我的看法是,人類在各方面都有極端,尤其是這個層面。我們已經有了最極端的人─最神聖的人與最邪惡的人。大多數人都置身於兩者之間,一邊渴望達到神聖,一邊犯錯。如今我發現,極端正在漸漸整合。最神聖的人正在成為普通人,最邪惡的人也漸漸變成普通人,這種平衡已經達到更精微的地步。目前為止,我見過的那些殺害同學或父母的年輕兇手,每一個都是靛藍小孩。根據我的觀察,其中只有一位是人文型靛藍小孩,其餘都是概念型靛藍小孩。 J:這些殺害其他孩子的都是靛藍小孩,妳的觀察確實很有趣。根據妳的談話,我歸納出以下結論:他們的道路本來很明確,卻基於某種因素而受到阻礙,他們只好致力於清除阻礙,對不對? 這是一種新型態的生存之道。你我在幼時都有過可怕的念頭,也曾想過逃離一切,但我們會畏懼,他們不會。 J:他們不畏懼,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是誰。 他們信任自己。 J:接下來我們深入其他問題。根據妳的了解,世人何時開始注意到靛藍小孩?目前靛藍小孩在全體人口中占有多少比例? 我認為,目前十歲以下的孩童有百分之九十是靛藍小孩。我無法明確指出第一批靛藍小孩誕生於何時,但我知道自己從何時開始關注這件事。一九八六年,我的著作《透過色彩了解生命》問世,代表我在此之前已注意到它。我想,最早可以追溯到一九八二年。雖然我已經關注它很長一段時間,但始終沒有給它一個正式的名稱。直到大約一九八五年,我終於確認這些孩童的存在。 J:靛藍小孩有沒有不同的類型?如果有,個別特點是什麼? 靛藍小孩共有四種類型,每一種都有一個人生目標: 一、人文型:首先是人文型靛藍小孩,他們將來會與大眾共事,是未來的醫師、律師、教師、業務員、商人和政治家。他們為大眾服務,十分活躍,也善於社交。他們任何時候都能跟任何人攀談,態度非常友善,主張強而有力。他們的肢體動作笨拙,誠如我剛才所說,他們相當活躍,因此偶爾會忘記踩煞車,以致不小心撞牆。他們不知道如何玩一個玩具,必須把每件東西都拿出來,全部攤開,但很可能不碰任何一個。他們是這種人:如果你要他們打掃房間,一定要再三提醒,因為他們很容易分心。他們進房間,開始打掃,不久看到一本書,然後就坐下讀起書來了,因為他們是閱讀狂。 我昨天搭機時看到一位三歲的靛藍小孩,他顯得煩躁不安,於是母親給他一本安全手冊。他打開印滿圖片的手冊,正經八百地坐在那裡,彷彿正在閱讀,態度非常嚴肅又專注。他研究了五分鐘,我知道他根本看不懂,但我認為他覺得自己看懂了。這就是人文型靛藍小孩。 二、概念型:接著談到概念型靛藍小孩,他們比一般人更擅於規畫,是未來的工程師、建築師、設計師、太空人、飛行員與軍官。他們的肢體動作並不笨拙,往往像小孩一樣好動。他們是控制狂,如果是男孩,最想控制的是母親,女孩則最想控制父親。如果他們僥倖得逞,問題可大了。這一型靛藍小孩有上癮的傾向,少年時期特別容易染上毒癮。父母必須嚴加注意他們的行為模式,一旦他們開始躲躲藏藏,或是說出「不准靠近我房間」之類的話,做母親的就需要搜搜他們的房間了。 三、藝術型:接下來探討藝術型。這一型靛藍小孩很敏感,身材多半嬌小玲瓏,但也不是個個都如此。他們具有藝術傾向,創造力十足,是未來的教師和藝術家。他們在每個領域都擔任與創意有關的職務,如果學醫,可能會擔任外科醫師或研究員。他們從事藝術表演時,絕對是演員中的佼佼者。在四到十歲這個階段,他們可能會對十五種別具創意的藝術感興趣,但每種只有五分鐘熱度。所以,我總是告訴那些家中有藝術家或音樂家的母親:「不要買,用租的! 」藝術型靛藍小孩也許會同時學五、六種樂器,進入少年時期後,他們就會專攻其中一種,成為該領域的行家。 四、超空間型:最後探討第四種,也就是超空間型靛藍小孩。他們的體型比其他靛藍小孩高壯,在一、兩歲的階段,你不能命令他們。他們會說:「我知道,我辦得到,別來煩我。」他們會為全世界引進新哲學與宗教。由於體型壯碩,又沒有其他三型適應環境的能力,他們可能會變成小霸王。
第一章 什麼是靛藍小孩? 什麼是靛藍小孩?為什麼以「靛藍」稱呼他們?在這裡,我們先解釋定義:靛藍小孩展現一組全新且與眾不同的心理特質,其行為模式通常無法以舊有理論來解釋,而且普遍具有獨特性。在生活中與他們互動的人(特別是父母)往往會改變對待與教養方式,以便取得平衡。一旦忽視他們全新的行為模式,可能使得寶貴的新生命陷入失衡與挫敗的困境。本章旨在點明、解說並驗證靛藍小孩的特質。 靛藍小孩似乎有幾種不同的型態,我們將在各章逐一說明。以下條列出最常見的十種行為模式,請想一想,在你認識的人中,是否有人符...
推薦序
推薦序 自主又敏感的現代小孩 ──光流聯合診所院長楊紹民醫師 先不管各位讀者是否熟悉「靛藍小孩」這個名詞,不知道大家是否發現到現在的小朋友跟過去的小孩非常非常不同。 光流聯合診所為全人預防醫學診所,在過去十年來,我們運用自然醫學、能量醫學、營養醫學,以及情緒療法,陪伴非常多的小朋友處理他們的環境適應障礙、分離焦慮、學習障礙、人際障礙、情緒障礙,以及自我認同障礙等各種問題。 許多家長,包括我周圍的朋友,都發現他們的孩子,真的跟以往非常不同。 首先,他們對於三C電子產品,彷彿上輩子就已經知道該怎麼使用,一拿到就立刻上手,完全不需要他人指導,也不像上一個世代的我們,必須將說明書研究透徹,才能使用得順手。比起這些電子產品的主人,他們彷彿對這些東西更為熟悉。此外,日文、韓文等各種語言的電子遊戲,對他們來說都不會受到什麼限制。 再來,他們比起上一個時代的小孩,彷彿更會講道理,即使口才不好或沉默寡言的小孩,一旦你讓他開口了,他講的許多道理都比大人還要深入,讓周圍的大人們根本都不知道該如何回應。甚至,話不用多說,一句話就能打中我們的死穴,非常直白地點破,讓我們不得不更深入思考的問題本質,釐清更多之前沒有想清楚的事情。 還有,就是固執,或者說執著。即使是外在行為看起來唯命是從的小孩,但一旦他願意講出真心話,就會發現他非常有自己的想法,才不理會大人說的那一大套自以為是,卻跟現實世界非常不一致的大道理。他們非常堅持自己的想法及選擇。另一種,就是他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非常堅持自己想要的,怎麼講也講不聽,怎麼說服也說服不了。 在我工作二十多年的前半段,許多家長會以為是大人把小孩子寵壞的,會覺得現在的小孩越來越難教,越來越講不聽。再來就是,用西方心理學與醫學進行兒童心理健康評估的專家,開始告訴我們,這個時代的小孩罹患自閉症、過動症和注意力缺乏症候群者越來越多了。在這些專家所知道的心理學與醫學方法用盡之後,接著就是開始要求這些孩子吃藥。 如果您關心環保、地球永續等議題,會發現其實小孩子的這些現象,跟整個地球、大環境,以及人類文化與文明的變遷,有著非常深的關連。我們日常生活最常使用的通訊、交通、多媒體、網絡等工具,其運作與發展速度,比起十幾、二十年前快上數十倍甚至數百倍。文化交流的速度也有著同樣的發展。 前幾週,侄子來我家玩時,我非常訝異地發現,他竟然使用手機的App,跟不同國家的小孩,包括說英文、日文及韓文的,在網路上直接面對面的交流。比起三十年前,我的大學時代,我們寫一封英語信給筆友後,往往要等待一年半載才能夠收得到回信,實在大不相同。有線及衛星電視頻道、網路電視等資源,讓我們隨時隨地可以看到異國的風光及美食,甚至在極端氣候下極端環境中的各種生物生態。包括現在最夯的網路直播,只要透過網路,地球上任何一個地方發生什麼事情,我們幾乎都可以在非常短的時間內接收到這些訊息。許多資訊用更快的速度(可是相對也比較表象化)的方式在傳遞。 我們的小孩,這些未來世界的主人翁,在成年後,甚至在成長的過程中,就必須面對一個更快速、更多變、更多元的時代。因此,他們不得不變得更敏感、更敏銳、更有主見,更堅持自己想要做的是什麼,否則就很容易淹沒在這些形形色色、變化多端的資訊中而迷失了自己。 他們的身體也必須比過去的孩子們更敏感!他們很容易出現各式各樣的過敏性疾病。真正的原因是他們必須能夠更快地偵測到許多對健康有危害的環境微細變化,並且透過身體的症狀,讓他們有能力快速離開那些有危害的環境或有危害的生活方式。如果我們的孩子有成癮的問題,喜歡不當的飲食,包括高糖、高熱量、高人工添加物的食物或零食,其實最大的問題一定是來自於生活周圍的大人與所成長的環境中,存在著讓他們的身心不舒服、混亂的潛在問題。他們有點像是以毒攻毒,不自覺地用這種方式來緩解自己的不舒服,或者轉移自己的注意力。這個部分是我們在跟無數個求助於光流團隊的家庭合作過程中,一步步求證出的心得! 這些不管是身體或心理情緒的問題,如果只用傳統的醫學心理學觀點,非常容易帶來長期用藥的結果。因為大人們並沒有提供這些孩子能夠有效成長及發抗壓的技巧!最重要的是,這很可能會讓孩子失去了真正了解自己的天賦特質,並發揮這些天賦特質去幫助他人及社會的機會;然後反過來終其一生,要背負著自己有注意力缺失症候群、過動症等疾病的稱號過一生! 靛藍小孩,只是這群高敏感特質者的其中一個稱號。而這本書即將帶領我們從不同的領域來理解這個議題。更重要的是,要讓更多人一起來面對、共同來思考,如何面對這個蛻變中的世界?如何陪伴這些走在蛻變前端的孩子們,讓他們能得到更快樂、更健康、更不同凡響的未來! 備註:本文中所提到的資訊中,一部分已獲得國際論文研究驗證,跨領域論述則源自筆者多年臨床觀察、透過整合式思索得出。僅供個人參考,如果有醫療需求請徵詢醫師的意見。
推薦序 自主又敏感的現代小孩 ──光流聯合診所院長楊紹民醫師 先不管各位讀者是否熟悉「靛藍小孩」這個名詞,不知道大家是否發現到現在的小朋友跟過去的小孩非常非常不同。 光流聯合診所為全人預防醫學診所,在過去十年來,我們運用自然醫學、能量醫學、營養醫學,以及情緒療法,陪伴非常多的小朋友處理他們的環境適應障礙、分離焦慮、學習障礙、人際障礙、情緒障礙,以及自我認同障礙等各種問題。 許多家長,包括我周圍的朋友,都發現他們的孩子,真的跟以往非常不同。 首先,他們對於三C電子產品,彷彿上輩子就已經知道該...
作者序
帶著自覺降生地球的新型孩童 當你開始閱讀這本書,可能會想:怎麼,又是一本「悲慘絕望」的書,告訴我們社會如何改變孩子?但事實並非如此,它或許是人性中最令人興奮(哪怕有些奇特)的改變,儘管所有團體以各種工具進行研究,但它從未被人注意並觀察過,也不曾被記錄下來。 珍和我走遍全美擔任講師和作者,教導人們如何自我幫助。六年來,我們的足跡遍及全球,在大眾和小眾面前演說。我們處理各年齡層的議題,橫跨多種文化和語言。我兒子在多年前便已長大自立,珍則沒有孩子,但她總覺得有一天會從事相關研究(她猜對了)。我們曾經聯合出版六本著作,其中沒有一本針對孩童,因為那不是我們的研究重點。那麼,為什麼我們現在會聚焦在這個議題上呢? 如果你從事心理諮商,很多時候必須與他人親近,使會不由自主地注意到某些人類行為的模式正在漸漸成形,於是將它當作研究主題。我們的研究與本書出版商露意絲‧賀(Louise Hay)秉持的精神一樣,旨在激發大眾自立自強,加強他們的自尊心,使其懷抱希望,並賦予提升自我的力量,突破內心「認定」的自己。它也包含靈性治療(非宗教),並鼓勵人們自我檢查,希望大家在向外尋求奧援之前,能夠先尋找「內在神性」。它也談到自我治療,以及在負面思想盛行的多變世界中,如何擺脫煩惱憂愁。這是一項收穫非常豐富的研究,但也令我們注意到許多現象。 多年前,人們便開始和孩子討論某些特定問題,由此看來,現在還有什麼新鮮話題?孩子往往是我們生命中最大的恩賜,也是最困難的挑戰。現今市面上探討教養與兒童心理的書籍琳琅滿目,但我們注意到的現象和這些書的主題完全不同。 我們愈來愈常聽見一種新型孩童的出現,或至少可說是父母正面臨新的問題。這些難題之所以奇特,在於成人與孩子的立場互換,令父母始料未及,也不符合我們這一代的成長歷程。起初,我們對此議題並沒有多加注意,後來聽見兒童專家談到他們也面臨相同的挑戰。許多專家為此惱怒不已,而且窮於應付。全國具有三十年以上資歷的幼兒園所教職員中,也有些人回同樣的情況,指出現今的孩子不知道為什麼就是有些不一樣。接著,我們發現一種可怕的情況,隨著「新」問題日益嚴重,社會上出現壓倒性的聲浪,最後竟以合法毒害孩子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一開始,我們以為這只是一種文化特質,反映了變遷中的美國。美國人具有偉大的情操,一方面靈活地度過一次又一次的巨變,一方面還能維持穩定的政治基礎。問問現今的學校教師,他們會告訴你,美國的教育體系確實需要革新。也許時機已經成熟,但這並非革命性的新消息,我們也沒有為此開始撰寫本書。 珍和我始終致力於解決個體問題,從未觸及政策或環境「因素」。並非我們不感興趣,而是身為顧問和講師,我們注重的是如何幫助個別的男人和女人(儘管我們常對著一大群人演講)。這份工作的前提,始終是打造身心靈平衡的人,讓他們擁有積極的心態並致力於幸福安康,必要時能夠強力扭轉任何局面。也就是即使個體在理智和情感上同時面臨巨大的社會衝擊,依然可以安然度過。 此外,我們認為,即便現今的孩童有很大的變化,專業人員與學者必定會互相交流,所謂的「專家」也會密切觀察。數年前,我們原本以為可以看到由初等教育機構及幼兒園發表的「新型孩童特質」相關報導或分析,然而,什麼都沒有發生,就算有也不足以引起大眾的注意,家長並未知悉,也沒有獲得實質的幫助。 由於事情不如預期,使得我們對原先的想法更為篤定:我們觀察到的現象,也許沒有想像中來得普遍,再說孩童本來就不是我們關注的焦點。過了幾年,我們終於改變主意,總覺得不管這個議題有多麼奇怪,都該有人蒐集相關資料並加以報導。就這麼決定了! 讀者可以看到,以上就是促使本書問世的因素,在你盲目聽信我們所謂的「發生在生活中的無解難題」之前,首先應該了解它的成因。 如今,我們已經明白下列事項: ‧ 它不只是美國現象而已,我們親眼目睹三大洲也有相同的情形。 ‧ 它似乎跨越了文化的藩籬(包含多種語系)。 ‧ 心理學界向來將人性視為固定不變,而它在各種型態的學說中都屬於「異類」,於是不受主流重視。一般來說,社會傾向於相信革命,但只相信曾經發生過的革命。我們可能正目睹一種新的自覺現在正慢慢地出現在地球上,並顯現在你我的孩子身上,而這個想法已遠遠超出固有而保守的觀念。 ‧ 這個現象正逐漸擴大,愈來愈多相關報導浮上檯面。 ‧ 它由來已久,許多專家已經開始觀察。 ‧ 當中許多難題漸漸有了答案。 綜合以上所述,我們已注意到一個必定會在多方面引起爭論的議題,並決定公開自己的見解,盡可能為你傳達最好的訊息。據我們所知,這是第一本專門探討靛藍小孩的書籍,許多人閱讀時會發現它與自身密切相關。我們由衷盼望藉由本書拋磚引玉,以使將來有更專業的人士繼續探討這個議題。 -本書目標 這本書專為父母而寫,為靛藍小孩議題開宗明義,而非「總結」。本書的目的在於協助你與家人的相處,並提供資訊,用以辨別自己是否面臨類似的局面。我們要求你運用本書一一檢視所有浮上檯面的問題,若非確信這本書能幫許多人找到答案和解決方法,我們也不會將它付印並出版。我們曾在世界各地與數百位家長和教師懇談,本書的問世主要來自他們的鼓勵,還有少部分來自他們的請求。 -方法 我們曾經想過,呈現無數父母養育靛藍小孩的故事一定很棒,因為有太多案例可以書寫。但這些畢竟只是故事,不符合研究人員(或邏輯思考者)驗證行為的模式。因此,我們決定運用人脈,蒐集一系列報導和評論(當然也包括少數故事),蒐集對象包括全美各地公認可信的社工、教師、哲學博士、醫學博士和作家。讀者閱讀本書時將會發現,我們透過工作以非科學的方式觀察到一種現象,且盡力以合乎現實的方法來驗證它的存在。當我們認為某些部分適用科學分析時,也會在書中加入一些個案。我們在這個領域並未從事可信的研究,因此提出專家的報導和發現,將有助於驗證本書的議題。 -各章大要 我們盡可能為本書設定可產生最大助益的結構,透過接下來的介紹,將幫助你對我們有所認識,也盼望你能明白,我們真的非常關心你的孩子! 第一章中,嘗試列出這些孩童的特質,並引介幾位參與者或協同撰稿人,他們將在某些章節登場。 第二章隨即談到如何與靛藍小孩相處。許多書籍都將這類實用資訊擺在結論,但本書後續各章主要在探討醫學和/或一些奧祕的題材,需要單獨完整地呈現。因此,在第一章和第二章首先提出答案和實用資訊,而這部分單獨完整呈現,也有助於你及早決定是否要繼續深入研究這個議題。另外,本書也探討靛藍小孩的教育進程以及替代教育方案。 第三章闡述靛藍小孩現象的靈性觀點,當中並未涉及宗教,而是報導這些孩童普遍具備、但在大人身上非常罕見的特質,這是本書必須討論的議題。這群孩童似乎打心底「明白自己是誰」,而且很早就對父母交代清楚!我們怎麼能夠漏掉它呢? 第四章描述靛藍小孩的診斷。並非所有靛藍小孩都會遇到嚴重的精神問題,然而一旦發生時,下場往往是被診斷出罹患注意力缺失症(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ADD)或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e Disorder, ADHD)。請注意,並非所有罹患注意力缺失症的孩子都是靛藍小孩。不過,你是否想了解有效的注意力缺失症替代療法?我們試著在第四章提供一些傳統與非傳統的方法,並列出相關個案。這是一種嘗試,希望孩子不需靠藥物就能保持鎮靜,也讓父母有一些替代方案可以試用。 請仔細想想這個嚴肅的議題:如果你是家長,有一個服用鎮靜藥物的孩子,也許你會覺得利他能(Ritalin)是真正有效的良藥。這孩子的行為改正了,似乎變得更冷靜,在家中和學校的表現也更穩定,太好了!然而,利他能使得孩子的行為停滯,說不定連孩子都喜歡自己變成這樣。但是,在往後的人生中,一旦塞子拔出瓶口(孩子停藥),內心潛藏的泡沫仍會一鼓作氣地湧現。當他們長大後回顧兒時,某段日子只剩下一片模糊,而且脫離了真實自我,可能會覺得喪失部分童年。利他能常延遲成長期的問題,也延遲了伴隨成長而來的智慧,使人無法學習社會化。這個副作用已經過醫界的證實並列入紀錄。 也許真的有其他方式可處理孩子的問題,而不需仰賴利他能,好比某些替代療法。不妨抱持開放的心態嘗試,我們也會在本章介紹幾位資歷豐富、熱心助人的專家,他們提倡的方式普遍具有良效。 第五章將為你呈現幾位靛藍小孩撰寫的訊息,包括已經長大或即將長大的靛藍小孩,透過他們的觀點回顧成長歷程。相信我們,他們明白自己與眾不同!這些訊息具有深遠的意義。 第六章是本書的總結,為你呈現每位作者撰寫的簡短訊息。 -協同撰稿人 我們每介紹一位協同撰稿人,都會列舉對方的資歷,至於完整資料與所屬機構則詳列於書末。如果你對本書有任何問題,或想購買他們的著作或產品,我們鼓勵你寫信、寄電子郵件或打電話聯絡。如果他們代表某個機構,我們也會盡可能附上該機構的網址。如果對方沒有電子郵件或網址,也沒有其他聯絡資料,儘管寫信給本書的出版社賀屋出版(Hay House),由公司代為轉交。信中務必寫上本書的英文書名,公司收到信後就會將你的問題轉達給相關人士。你也可以來信提問,但我們畢竟不是專家,在這個領域比較像是記者,負責尋找一群更有資格的專業人士,請他們幫忙解明並處理靛藍小孩議題。也許我們會將你的問題轉交適合的協同撰稿人,由他們來回答。 -參考資料 每當某個議題有更進一步的資料可供查詢時,你會看到文字有註記的數字,每個數字代表書末有一條附註,列出其他參考書目、產品或是機構。
帶著自覺降生地球的新型孩童 當你開始閱讀這本書,可能會想:怎麼,又是一本「悲慘絕望」的書,告訴我們社會如何改變孩子?但事實並非如此,它或許是人性中最令人興奮(哪怕有些奇特)的改變,儘管所有團體以各種工具進行研究,但它從未被人注意並觀察過,也不曾被記錄下來。 珍和我走遍全美擔任講師和作者,教導人們如何自我幫助。六年來,我們的足跡遍及全球,在大眾和小眾面前演說。我們處理各年齡層的議題,橫跨多種文化和語言。我兒子在多年前便已長大自立,珍則沒有孩子,但她總覺得有一天會從事相關研究(她猜對了)。我們曾...
目錄
推薦序 自主又敏感的現代小孩 譯者序 改變舊思維,全心全意尊重孩子 序論 帶著自覺降生地球的新型孩童 第一章 什麼是靛藍小孩? 理查‧席格爾──人的分類系統 南西‧安‧戴普──靛藍小孩序論 芭芭拉‧迪林傑──關於靛藍小孩 朵琳‧芙秋──是天賦還是麻煩? 凱西‧麥克羅斯基──全新且強大的孩童 黛博拉‧海格爾──靛藍小孩 羅伯‧傑拉德──天堂的使者 第二章 你該怎麼辦? 南西‧安‧戴普──引導孩童 朵琳‧芙秋──養育靛藍小孩 凱西‧麥克羅斯基──養育靛藍小孩的要點 黛博拉‧海格爾──厭煩與誠實 茱蒂‧史匹勒‧麥基──給孩童傳達正面有力的訊息 羅伯‧傑拉德──如何讓靛藍小孩遵守紀律 羅伯‧歐克──心靈之旅:獻給模範先鋒的教育願景 凱西‧派特森──引導靛藍小孩的策略 羅伯‧歐克──榮耀這群如同恩賜的小朋友 珍妮佛‧帕瑪──教導靛藍小孩 蒙特梭利學校 華德福學校 寶琳‧羅傑斯──非競爭的生活遊戲 喬依絲‧謝朋──養育健康快樂孩童的七個祕訣 第三章 靛藍小孩的靈性層面 米蘭妮‧梅爾溫──尊敬靛藍小孩 羅伯‧歐克──從心出發的旅程 南西‧安‧戴普──靛藍靈性 朵琳‧芙秋──養育靛藍小孩 蘿莉‧喬伊‧平克翰──我親愛的靛藍小孩! 第四章 健康問題 朵琳‧芙秋──順從是否合乎健康? 基斯‧史密斯──當今特殊孩童的慢性兩極反轉 凱倫‧艾克──透過營養找到答案 黛博拉‧葛洛斯曼──過動兒營養補充備忘錄 凱倫‧博斯基──肢體整合:個案研究 第五章 靛藍小孩的訊息 萊恩‧莫魯斯基──成長中的靛藍小孩 康蒂絲‧克里曼──愛是唯一所需 第六章 總結 附錄 協同撰稿人簡介 注釋
推薦序 自主又敏感的現代小孩 譯者序 改變舊思維,全心全意尊重孩子 序論 帶著自覺降生地球的新型孩童 第一章 什麼是靛藍小孩? 理查‧席格爾──人的分類系統 南西‧安‧戴普──靛藍小孩序論 芭芭拉‧迪林傑──關於靛藍小孩 朵琳‧芙秋──是天賦還是麻煩? 凱西‧麥克羅斯基──全新且強大的孩童 黛博拉‧海格爾──靛藍小孩 羅伯‧傑拉德──天堂的使者 第二章 你該怎麼辦? 南西‧安‧戴普──引導孩童 朵琳‧芙秋──養育靛藍小孩 凱西‧麥克羅斯基──養育靛藍小孩的要點 黛博拉‧海格爾──厭煩與誠實 茱蒂‧史匹勒‧麥基...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