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的姿態,聳立在你面前。
每隔個一陣子,它就會讓人冷不防得吃個大驚,彷佛被作弄了一般。
台北變得太快太花枝招展了,以至於我的相機往往只能捕捉到它那正在變魔術般的花招,而無法找出幻象的漏洞,一窺它真實的面目。
作者簡介:
一九五○年出生於台灣宜蘭。早年曾任《幼獅文藝》編輯,退伍後任職《漢聲》雜誌英文版,開始攝影生涯。一九七五年轉任《家庭月刊》攝影,同時撰寫本土攝影報導文章。一九八一年,由攝影跨行到電視節目製作,以紀錄片《映象之旅》等廣為人知。一九八八年起任教於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長達二十五年。
三十多年來,阮義忠跋山涉水,深入鄉土民間,尋找動人細節,拍攝了大量以百姓日常生活為題材的珍貴照片,作品也成了台灣獨一無二的民間生活史冊。
著作豐富,出版《想見,看見,聽見:走出鏡頭之外》《想念亞美尼亞》《失落的優雅》《正方形的鄉愁》《北埔》《八尺門》《人與土地》《台北謠言》《四季》……等;論著《當代攝影大師》《當代攝影新銳》被視為海峽兩岸的攝影教育啟蒙書;創辦的《攝影家》雜誌(1992-2004)被譽為攝影史上最具人文精神的刊物之一。阮義忠攝影作品為海內外重要機構展出及收藏。多年來深刻且廣泛影響全球華人地區的攝影視野。
2016年成立阮義忠攝影人文獎
作者序
把鄉愁框得更緊
阮義忠
小時候,我們看到照相機的機會不多,只有在大年初一拍團圓照時,才會看到照相館師傅和助手扛著大大的木頭相機和三腳架,來到鎮上一個齋堂前的廣場集合。那裡比較清靜,而且地方夠大,裝得下我們阮家幾十口人。
穿著新衣的小孩興奮地四處狂奔,被大人抓回來後,動也不能動,一站老半天。師傅用一塊大黑布把頭蒙住,湊在木箱後調調弄弄,又把頭伸出來叮嚀我們不能轉頭、不能閉眼;同樣的程序重複好幾遍,才會慎重其事地按下快門,以免浪費昂貴的底片。總之,拍照在童年印象中是磨人的苦差事,可也隱隱約約地明白,那是一種神密的儀式。
那時最輕便的相機就屬120片幅,拍出來的照片是6x6cm的,四四方方,大小跟小孩玩的紙牌差不多,不用放大,光是印樣就可看得清楚。風流倜儻、受過日本教育、在鎮公所當民政課長的四叔就有這麼一台奢侈品。雖然他只拍自己的小孩,很少將鏡頭轉向我們,可我最喜歡盯著他擺弄機器,覺得真是神奇啊!把他最愛的人、最在意的東西攝入那神奇的盒子裡,就能變成一張張永遠都在的影像。
他像拼圖那樣,把所有照片貼在一個很大很大的相框裡,掛在最醒目的地方。那個大相框讓人百看不厭,每次到他家,我都會再瞧瞧年輕時的四叔、四嬸,看看含著奶嘴在地上爬的堂兄、堂弟,感嘆長大後的他們真是討人厭多了!攝影把時間停格的魔力,我還真是從四叔那裡最早感受到的。
直到現在,我都記得四叔的那部相機是日本出產的Yashica D。離開家鄉多年後,我成了職業攝影人,有天在台北一家二手店看到一部同款的老相機,立刻湊錢買了下來,真希望它就是四叔的那一部,被老人家淘汰換新後,輾轉流到了我的手裡。可惜,用過才知道,那部相機在光線充足時還不錯,拍較暗的景物,解像力就差了。
常用35mm相機捕捉畫面的我,每隔一陣子就喜歡用120相機來調劑一下。將雙眼鏡頭的相機捧在胸前,垂頭望著毛玻璃取景,整個人自然而然就會謙遜起來,靜心享受等待的滋味。使用這種相機,好像跟童年、故鄉有了聯繫。
《正方形鄉愁》出版在即,前一陣子我剛好為了下一個展覽在暗房裡放了好幾天照片。看著一張張影像逐漸浮出,感觸極深;相較於長方形的外放,這些四四方方的構圖顯得格外內斂,彷彿將鄉愁框得更緊了。
(寫於2014年)
把鄉愁框得更緊
阮義忠
小時候,我們看到照相機的機會不多,只有在大年初一拍團圓照時,才會看到照相館師傅和助手扛著大大的木頭相機和三腳架,來到鎮上一個齋堂前的廣場集合。那裡比較清靜,而且地方夠大,裝得下我們阮家幾十口人。
穿著新衣的小孩興奮地四處狂奔,被大人抓回來後,動也不能動,一站老半天。師傅用一塊大黑布把頭蒙住,湊在木箱後調調弄弄,又把頭伸出來叮嚀我們不能轉頭、不能閉眼;同樣的程序重複好幾遍,才會慎重其事地按下快門,以免浪費昂貴的底片。總之,拍照在童年印象中是磨人的苦差事,可也隱隱約約地明白...
目錄
永不妥協的尊嚴和正直 6
一個時代的刻痕 10
家園去來 50
難得的時光 78
鄉愁不再狹隘 134
把鄉愁框得更緊 187
年表 188
永不妥協的尊嚴和正直 6
一個時代的刻痕 10
家園去來 50
難得的時光 78
鄉愁不再狹隘 134
把鄉愁框得更緊 187
年表 188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