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飪教育家 傅培梅,
用美食溫暖了每個台灣人的胃,
且看一個連餃子都煮不好的家庭主婦,
如何變身名聞國際的烹飪大師?
酸鹹苦辣甜,
細看傅培梅老師以人生調味出的
五味八珍的歲月。
同一個電視頻道上,持續由相同一個人,做了四十一年的烹飪演出,傅培梅是世界紀錄保持人,她被戲稱是半世紀中電視「曝光率」最高的人,用美食溫暖了每個台灣人的胃。
她的「培梅食譜」是當年台灣第一本彩色食譜,幾乎人手一本。一九七一年她接受紐約時報的記者Raymond Sokolov採訪,報導中將她封為中國菜的「茱莉亞.喬德」。
從六○到八○年代,傅培梅儼然中華美食代言人,透過她的烹藝將中國菜的博大精深推向全世界。
在本書中,傅培梅娓娓道來她的美味人生,從果園裡度過的幸福童年,到經歷戰亂的青春年少,再到情竇初開的年紀,傅培梅做過打字員、辦公室OL,直到婚後,為了丈夫和孩子,她從一個連餃子都煮不好的家庭主婦,變身名聞國際的烹飪大師,這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串演成用人生調味的五味八珍歲月。
作者簡介:
傅培梅
五十多年前以一次三道菜給付半兩黃金的價格,徵求各大餐廳名廚到家裡來教授烹飪,學會中國各大菜系名菜。被夏元瑜先生推崇為「萬世傳飯統」唯一的接班人。
先在自家院子裡搭棚開課教烹飪,由於求學者日益眾多,民國五十年到教育局立案,正式成立台灣第一家專教中國菜的「中國烹飪短期職業補習班」。
隔年,台視開播不久,傅培梅應邀上電視示範,從此開始了四十一年的電視烹飪教學生涯。節目名稱從「星期餐點」、「週末美點」、「每週一菜」、「電視食譜」到「家庭食譜」,民國七十五年,烹飪節目由原來的每週一次改為每天一次,並將節目名稱改為「傅培梅時間」,每週五天播出,為了不重複教過的菜點,她絞盡腦汁創出一道道美味菜式。
四千多道食譜在電視螢光幕前的傳授,加上說明詳盡的食譜,使她名聞國際,民國六○至八○年間經常應邀出國訪問、教學,使她成為廚藝烹飪親善使者,對於發揚中華文化、促進國民外交貢獻卓著。
傅培梅在開課授徒時是絕不會「留一手」,一向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經由她教授學成的學員數以萬計,學員足跡遍布全世界,桃李滿天下。也經由她一大匙一小匙的實際操作及紀錄,成就了後來完整的中華料理食譜。
代表著作有:培梅食譜1、2、3冊(中英對照)、培梅家常菜、傅培梅時間的美味中國菜、培梅名菜精選、回味‧培梅創意家常菜、玩味‧培梅精緻家常菜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監製|王小棣
導演|徐輔軍
主演|安心亞
主演|孫可芳(小豆)
財團法人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
暖心推薦
名人推薦:監製|王小棣
導演|徐輔軍
主演|安心亞
主演|孫可芳(小豆)
財團法人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
暖心推薦
章節試閱
連水餃都煮不好
曾經有很多人,在許多不同的場合詢問過我,怎麼那麼會做菜?「怎麼」學的?這個「怎麼」,我想是雙重意思,也就是妳為什麼想學做菜,又怎麼(跟誰)學到的。
其實,我當年暗下決心,要學好做菜,都是為了要在先生面前爭回一口氣!
外子程紹慶的祖籍跟我一樣是山東大連,也是當時少數在台灣的大連同鄉之一。紹慶是標準的北方人胃口,尤其愛吃水餃,當然對餃子的要求也格外挑剔,不但要皮薄餡多,要帶汁,還得小巧。他最中意的是用明蝦(大蝦)包的大蝦水餃,或是用黃魚肉包的黃魚水餃。
結縭之初我們定居在高雄他公司的宿舍裡,只有一房一廳各六疊榻榻米大小。這個「廳」兼做客廳與飯廳兩用,晚上就變成麻將間了。宿舍內五家合用的廚房在長廊後頭,我為了討好外子,常常包水餃,但是每次吃了他都不高興。
終於有一天,我忍不住問他:「好吃嗎?」
他生氣的說:「這種餃子怎麼能吃,每個裡面都是一包水。」
我仔細一看,真的每一個餃子都有開個口,水大概從那裏跑進去的,但是怎麼會開口呢?我每一個都是用力捏邊的啊。
從那以後煮餃子的過程中,我便一直注視鍋中,一個一個來檢查,開口的就夾出留著我自己吃,即使如此小心,仍有滲水進去,經常煮得淡而無味。我看著他吃一口就丟一個,氣得筷子一摔拂手而去時,更是眼淚汪汪,無地自容。
在苦思不解其因之下,第二天我帶著餡料、皮子,去拜訪了年長的同鄉劉老太太,請她指教,怎樣才能讓餃子煮不破。
她一見我就笑說:「閨女啊!你怎麼長這麼大,還不會包個餃子?」於是我包給她看,先放餡在皮中間,用筷子抹一下皮邊,再對合起來用力捏緊,不對嗎?
「不對,不對,妳怎麼用筷子去抹邊呢?!筷子上有油,那不一煮就開口了嗎?」頓時,我清醒了,是啊!有油的筷子(因餡料中有拌油)去抹一下,濕濕的看似捏合了,但煮時遇到熱氣一定會開口(縫)的,這麼簡單的事,我當年都不懂,飽受怨氣,每次都對著煮熟的一鍋餃子「相面」,挑那看似未裂口的,一直擔心這次會被丟幾個。
外子吃水餃很講究,除了外形要完整,不滲水,蝦肉餡兒還必須要明蝦才行,從前在高雄不易買到明蝦,我有時專程跑到七賢三路的大市場找也找不到,就改買小蝦代替,他一吃就知道了味道不對,我雖強辯蝦的營養成分是一樣,但他要的卻是那鮮味和口感的不同。
大連人喜好吃魚餡餃子,黃魚餡是來台灣後才在高級專賣店賣出(當時一個十元),我為了滿足他的嗜好,不管黃魚在市價上賣得有多貴,也捨得買來包給他吃,以滿足他的口腹之慾。
虛心學菜,不恥下問
我學做菜,隨時都抱著研究的精神,不恥下問。
早年一位學員(林秋江夫人)問起她所吃的一道菜,上菜時油還在盤裡翻滾,上面還有很多大蒜。
這是個啥?我也沒吃過,於是找到復興園,照她形容的講給跑堂的聽,要點這樣的菜,跑堂操著蘇北口音告訴我說:「哦,那是炒鱔糊!」
上菜後我就邊吃邊研究,人家是怎麼做的。第二天就立刻買了鱔魚回來如法炮製。做出來覺得不夠道地,就再去吃一次,回來再實習,終於摸清楚了做法,可以告訴她了。
像這樣子「虛心偷學」所研究出的菜式實屬不少
記得一家有名的楓林小館,某學員說那店有一道甜甜酸酸的,一大片豬肉連著細骨的菜,叫「京都排骨」,我就按址找去,點那京都排骨,但怎麼也想不透為什麼骨頭會那麼細,肉卻又長又嫩?
實驗了多次,實在做不出來。於是找關係,出高酬,請那家餐廳的師傅來家裡教我,原來他們將豬小排自每一骨頭的中間,用刀劈開來成兩半,骨頭只有原來的一半粗,當然細得很啦。難怪這種醃過又炸,再配上甜酸醬汁的特殊排骨,人人愛吃。
我為學做菜,真是花了不少心思和金錢,我一向愛惜羽毛,做法不正宗不願教,尤其後來上電視教做菜,更是不敢馬虎,生怕做得不道地讓人看笑話。
我一向認為只要有恆心和毅力,天底下沒有什麼是學不成的。我的個性很急,有什麼事想要做,就一定要馬上去做,不論多苦多難,也要試試,哪怕後來做不成,至少已經試過了。若是不試,心裡老是不平,想起就後悔不已,也許會難過一輩子。
桃李滿天下
教授烹飪三十多年來,我從未登報做招生廣告,口碑都是由學員口傳或新聞採訪報導而來。我對自己教菜的內容與態度向來有自信,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個性,使我毫無保留甘心施教。每道完成的菜餚一定親自嚐過,先自我批評優劣,再分給學員吃,並告訴他們應注意的事項。
味覺因人而異,對菜餚的接受度也不盡相同,但每道菜總有一定的標準尺度,淡而不能薄、甜而不可濃、辣而不能烈、肥而不要膩,都是基本信條。
我也一再強調,中華料理可舉一反三,比如學會了宮保雞丁,就可變化出宮保魷魚、宮保蝦仁,甚至宮保雙脆等。
有時學員們也會笑稱傅老師總是買一送一,有時還買一送三呢?做菜只要學會調味和烹飪技法之後,再活用智慧去發揮創意,就能運用巧思發揮自如了。
為了核發結業證書,我設計了術科考試,初、中級與高級班的題目不同,但絕對可以看得出高低。學員要自購材料現場製做,考驗他們的刀工、火候、調味等,雖然學員們多半都能過關,卻很少有人獲得滿分。調味料的下鍋,會因先後順序不同而直接影響風味,最重要的還是要掌握住過油的油溫,時間長短和鏟動的速度快慢,都能影響成品的好壞。
中國烹飪班的畢業證書,在國外相當具有權威性,憑著證書就可以開業或就職,因此常有熟人前來說項,情商為其子女、親人不上課而領取證書,或付錢想買證書,我都一概婉拒。畢竟是多年維護的金字招牌,可不能因為人情或金錢而傷及清譽。
中國烹飪班在一九九○年,因為我萌生退休之意而寫下了休止符。
當時外子的身體每況愈下,我想利用時間在他有生之年多陪陪他,另外當時的「新新人類」及職業婦女型態的生活轉變,大都不愛下廚房,新式的廚房設計都是與客廳相通的開放空間,怕油煙,又懶於打掃,使得現代婦女紛紛遠庖廚,為此,學菜的盛況不再。
我這整整三十年,多彩多姿的烹飪補習班、教學相長的生活於焉告一段落。
第一次上電視就出糗
一九六一年我開始在自家院子裡設班教菜,很快就求教者眾多。隔年台灣經日本技術協助開創電視事業,台灣電視公司在一九六二年的十月十日正式開播。初初開播一天只有中午和晚間播出數小時的黑白畫面。台視開播不久,我經由一位學生推薦,與「幸福家庭」的節目製作人孫步菲女士見面,很快就談成了我的電視處女秀。
當年的烹飪節目屬於婦女節目的一部分,另有插花、服裝、美容、兒童保育,共分為五個單元,各播出一天。當時會去上電視純粹出於好奇,加上學生們一致鼓勵打氣,因此就打鴨子上架。
我被安排在十二月的第三週(禮拜三)上節目,母親為我連夜趕製了一條圍裙,當天陪著我去,幫忙拿東西,孩子們更是自告奮勇端爐子、提材料、抱碗盤,差一點連計程車都坐不下去。
現場播出的節目需要配合時間,我在走廊外邊,早早把炭火生好,等攝影棚大門開啟,進去擺妥炭爐、材料,這才發現不得了,竟然忘記帶菜刀來,真是百密一疏。
當天要做的菜是「松鼠黃魚」,不但要剔下魚骨、取肉,還要在肉面上切一排排的尖粒花刀,這許多動作沒有菜刀怎麼做?弄得我心急如焚。AD(現場導播)路長華小姐建議我快去公司員工餐廳借一把。
當時的搭景十分簡陋,那天灰色的佈景板上,畫著線條簡單的一尾魚,爐台、工作台都是木板釘的、空心不牢還晃動著、像隨時會倒塌。待爐子的火已不旺了,才叫我開始,那把借來的刀鈍得魚頭都切不下,急得我滿頭大汗,切花也像鋸東西,來回拉上好多下,等我把魚沾上麵糊炸熟時,已見導播在用手指畫圈圈(叫我快結束),心想那怎麼可以?我做事向來有始有終的,就不管她怎麼畫,還是匆匆炒料、煮汁、勾了芡,淋到魚上,當時急得連一聲再見也來不及說,就結束了生平第一次的電視教學。
守在家裡收看的外子,一見我回來就說:「妳慌慌張張的,做得可真差啊!」
其實我心裡早在懊悔著不該去的,丟人現眼的全被人家看到了(幸好當時中南部收視不到,台北的普及率也並不高)。
沒想到一星期後,製作人孫小姐又來請我,並告知上次播出過後,接到不少觀眾對我的好評,她拜託我再去一次,於是又挑起了我的好強心。
第二次我示範了另一道高難度的菜「紅燒海參」,從如何發泡到出水、煨、燴、爆、燒全部過程都交代和示範完整。
溫暖了每個台灣人的胃
一九九七年三月,我得到行政院新聞局頒發的社教節目金鐘獎,這是對我節目的一大肯定,令我萬分高興。一九八三年節目二十週年時,公司特別製作了一個「中華美味處處香」的特別節目,來紀念這個自開播以來與公司一同成長,廣受歡迎的長青節目。
一九九三年台視三十週年,我提出了辭職信,想為自己的電視教學生涯打上休止符,圓滿的結束這屬於表演性的生活。持續了六年多的五分鐘教一道菜的「傅培梅時間」,算是做到另一種的自我挑戰,我雖辛苦,總算走過了,內心已十分知足滿意。但是台視方面不肯放人,再三的慰留,節目部熊經裡還說,他擔當不起這麼元老的好節目,在他任上停播。經過多次的溝通,公司決定將一週五天的帶狀節目,調回以前的方式每週一次,為時三十分鐘。
從一九九四年起,我開始在節目中採用時令的材料,一次示範兩道菜,一繁一簡,當然調味與烹調法是迥然不同的。播出一年後,我深感市面上的中國菜在急驟的轉變,中餐廚師不斷轉型,菜色也推陳出新,為了提供一個廣為人知、展顯好手藝得機會,我在節目中開闢了「名廚名菜」的單元,讓各大飯店的主廚以及美食競賽中獲獎的師傅,都有機會亮亮相,向觀眾介紹他的拿手菜。
由於國外進口的材料日多,只要經名廚使用,觀眾不但學會了做法,也獲得許多對食材的新知識,當然我仍舊每次都會慣例的在開場時,先自己教一道菜,來滿足觀眾的期待。
天下雜誌在第二○○期有一特別企劃的報導,大題目為「影響二○○,起飛二○○」,刊登著近四百年來對台灣有貢獻、有影響,為台灣搭過希望之橋的各行各業的二○○人,其中分類有七個部分,即世界、開拓、啟蒙、行動、自重、豐富與共生,我很榮幸的也被收錄在其中,「豐富」篇內,記得同篇裡尚有梁實秋、瓊瑤、許文龍、紀政、高清愿、成舍我、林海音…等共二十七位,雖屬不同領域的工作,但對台灣社會的豐富性均有著貢獻,也是宣揚和保存社會中不同價值觀的功勞者。
那篇頭的引言中對我的介紹寫到:
「…『傅培梅』三個字,在那艱苦打拚的歲月,讓人解饞解愁,也讓大家開始懂得注重美食,享受生活…。在那個粗茶淡飯的年代,傅培梅溫暖了每個台灣人的胃。」
由此可見我的電視烹飪教學對台灣民主的影響力確實是深遠而宏大無比。在那個年代(民國五十年代)大家的生活單調,總期盼著一點紓解和一些想望,美食顯然就是最好安慰劑。
連水餃都煮不好
曾經有很多人,在許多不同的場合詢問過我,怎麼那麼會做菜?「怎麼」學的?這個「怎麼」,我想是雙重意思,也就是妳為什麼想學做菜,又怎麼(跟誰)學到的。
其實,我當年暗下決心,要學好做菜,都是為了要在先生面前爭回一口氣!
外子程紹慶的祖籍跟我一樣是山東大連,也是當時少數在台灣的大連同鄉之一。紹慶是標準的北方人胃口,尤其愛吃水餃,當然對餃子的要求也格外挑剔,不但要皮薄餡多,要帶汁,還得小巧。他最中意的是用明蝦(大蝦)包的大蝦水餃,或是用黃魚肉包的黃魚水餃。
結縭之初我們定居在高雄他公司的...
推薦序
推薦序1
擁有動人故事的台灣美食
這《五味八珍的歲月》裡有一個可愛的第一課:包水餃。都是來自東北的新婚年輕夫妻,先生為太太包出差勁的水餃不悅離桌,不難想像初嫁的自尊、傳統倫理的壓力,乃至於往後夫妻相處之道,都和這一盤寄予了離鄉愁情的水餃一起放上了檯面。
傅培梅女士走過戰亂流離的年代,在物質艱困的儉樸生活裡,用自己的勤奮智慧和一種應該是美德所加持予她的大氣和堅韌,打出了一個亮麗的「台灣品牌」。讀到她一個外省人卻跟許多本省長輩一樣受的是日本教育,一向自認國文基礎不好,禁不住驚訝地屏息了半晌。但歷史帶來的四面八方、千辛萬苦不就是台灣最動人的故事嗎?
現在台灣的美食享譽國際,接收了那一代苦難與奮進的成果,卻常常說「台灣市場太小」而畫地自限、困坐愁城的我們,真的要加油啊!
監製 王小棣
推薦序2
傅老師的精神教我學會料理
當我知道要飾演傅培梅老師這個角色的時候,我大叫,覺得不可思議,到底我是哪個點被選中,我既不會做菜,連刀都不會拿,甚至優雅都沾不上邊,但對我來說是個驚喜,我可以挑戰自己。不過我又開始想,做菜那麼難,我真的可以嗎?於是開始看傅老師的影片,壓力又更大了,她是如此的從容,面對一切的程序,不疾不徐,做菜的功夫更是不用講了,我心想,完了,這也太難了吧!
我開始看這本書,去認識、了解傅老師,她的心路歷程,讓我佩服不已!同時也去程安琪老師那開始學做菜,學了一兩次,便回家把想學的菜步驟整個演練一次,本來不大有信心,但是我想到了傅老師的精神,於是給了我很大的鼓勵,當我吃了一口熬出來的燉肉之後,竟然接近安琪老師做的味道(我覺得啦),媽媽吃了之後頻頻稱讚,讓我好有成就感,原來做菜真的不難,重要的是有沒有心。
我很幸運演到這個角色,讓我更深入認識傅老師,往後遇到所有的挑戰,我都會想起她的精神,要做就做到最好,無論多麼艱難,也要努力去試,往後想起不會後悔,去面對所有的困境!
這本老師的自傳,真的很值得一看,讓她的精神也給你們一些鼓勵吧!
主演 安心亞
推薦序3
感受料理中的溫度、回憶和愛
再一次讀完這本書,是在《五味八珍的歲月》改編拍攝而成的電視劇正式殺青後,我坐在客廳的地板上,眼淚不聽使喚地一直掉下來,書中的傅培梅老師,我來不及與她相遇,但心中卻覺得彷彿已經跟她認識好久好久了。
一直記得初收到試戲大綱的那天,當時還很失敬地對「傅培梅」老師這個名字感到異常陌生,更一度以為那會是一個描述革命女烈士的故事;開始閱讀劇本大綱後才知道,原來是一位美食教育家如此精彩的人生故事,而我以為是革命女烈士的傅培梅老師,除了是極為著名的電視前輩,更是當時家家戶戶無人不曉的烹飪專家。看了大綱後很是心動,又一向對「吃」很有興趣的我,立刻買了這本書回家看,看著書中跳出來的傅老師栩栩如生地、熱情地邊說話邊煮菜,想像著她沒日沒夜苦練廚藝的模樣,看著她不辭辛勞地抄寫著料理筆記,為了美食揮汗教學,為了「拋頭露面」創業努力,若真要說她是革命女烈士,徹底開創了美食料理界的局面,也實在不為過。
開拍前的準備階段,我們去程安琪老師(傅培梅老師的大女兒)家上了幾堂料理課,安琪老師跟書中的傅老師一樣給人開朗又有活力的感覺。忙了一整個上午,安琪老師端出一道又一道書中提到的料理,色、香、味俱全,我吃得津津有味的同時,也一直想起書中那位積極、有活力的傅培梅女士。在安琪老師家除了學煮菜以外,我的眼睛更是咕溜咕溜地看個不停,看著櫃子裡收藏著各地的美酒,想起書中那個愛旅行、敢冒險的她,看見滿牆的家庭合照,想起那個喜歡攝影、拿著照相機記錄生活的她,傅培梅老師的模樣,在這本書裡、在我從網路搜集來的影片中、在劇本裡、在我心中,越來越鮮明,也越來越真實。
在劇中我飾演的「阿春」,是傅培梅婚後的家庭幫傭、是她學做菜時的助手、是她生活中的好夥伴,雖然阿春是從劇本中虛構出來的人物,但我卻不斷地從這本書中看見阿春的影子;阿春是傅培梅的兒女、媳婦,阿春是傅培梅親如家人的好姊妹們、徒弟們,阿春在傅培梅人生的不同階段中陪伴她,然而從她身上得到的、學會的卻更多。傅培梅老師的堅持和努力是那樣動人,她的熱情是那樣有渲染力,讓身邊的人無不感到敬佩,我心中的阿春更是對這樣的傅培梅太太充滿敬愛、崇拜與感謝。
希望讀者在看這本書的同時,可以和我一樣感受到傅培梅老師是如何不放棄學習卻也努力守護著家人,是如何秉持著新女性的創業精神開創了烹飪課的制度,更重要的是,希望讀者也能感受到每道料理中暖暖的溫度、回憶和愛。
主演 孫可芳(小豆)
推薦序4
我心目中真正的行家
食藝的境界,需要投注多年的經驗與鑽研,才能吃出學問來。不論是烹飪或評食,在我心目中,傅老師就是一位真正的行家。
回溯起孩童時期,我常與母親一同看傅老師烹飪教學的電視節目,後來因緣際會下,兩人結識了十多個年頭,期間也多所合作。一直以來,我始終看到傅老師熱情不懈地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為飲食文化的薪傳努力播種耕耘。
記得在一九九一年,我們為了將台灣菜推向世界,曾效法《法國米其林》美食指南的做法,一起吃遍大街小巷、大小餐廳作評鑑,傅老師對於烹調法、食材、色香味,甚至用餐氣氛,都有著十分獨到的見地。她的行蹤遍及大江南北、世界各國,加上她個人精湛深厚的廚藝基底,及不斷求新求變的探究精神,才能達到如此高水準的品味。
當時只要一提到中國菜,大家腦海裡第一個浮出的身影一定是傅老師,她的食譜除了中文版之外,還有英文版、日文版,可說已經風行世界!那時台灣留學生經常帶著一只電鍋,和一本《培梅食譜》,就隻身遠赴他方求學;而那時的台灣美食,確實就因為留學生及國際人士對《培梅食譜》的喜愛與認同,而成為台灣行銷中華美食的一個重要媒介。
不斷為中華美食締造豐碩佳績的傅老師,其實已成為台灣歷史的一部分,更是許多人成長記憶中的重要代表人物!個人後來也一度在台灣餐飲技職教育的推動上略盡綿薄之力,雖今日看來已算百花齊放,但終究未能超越傅培梅時代的影響。而今傅老師已離開凡世,我也早已退出觀光與餐飲技職教育,甚為懷念……。
財團法人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嚴長壽
推薦序1
擁有動人故事的台灣美食
這《五味八珍的歲月》裡有一個可愛的第一課:包水餃。都是來自東北的新婚年輕夫妻,先生為太太包出差勁的水餃不悅離桌,不難想像初嫁的自尊、傳統倫理的壓力,乃至於往後夫妻相處之道,都和這一盤寄予了離鄉愁情的水餃一起放上了檯面。
傅培梅女士走過戰亂流離的年代,在物質艱困的儉樸生活裡,用自己的勤奮智慧和一種應該是美德所加持予她的大氣和堅韌,打出了一個亮麗的「台灣品牌」。讀到她一個外省人卻跟許多本省長輩一樣受的是日本教育,一向自認國文基礎不好,禁不住驚訝地屏息了半晌。但歷史帶來...
作者序
我那五味八珍的歲月
我曾有過一個十分愛我的丈夫,還擁有孝順我的一子二女,及一媳二婿和七個可愛的內外孫。父親自幼希望我能成為外交方面的人才,而我也陰錯陽差的曾被喻為「美食大使」,雖不敢說是功成名就,一輩子卻也東奔西跑為發揚美食盡了心力。
外子去世不久,我自己又因罹患肝癌而開刀,在經過死裡逃生之後,終於身體健康恢復,於是放棄大部分努力煩心的工作,愉快的過著悠閒的生活。小兒顯灝大力鼓勵我寫回憶錄,將這一生點點滴滴,多采多姿卻又多災多難的故事記下,可以給後人做個勤勞進取、追逐理想的榜樣。
我遲疑又惶恐著不敢下筆,一個只受過正統日制教育的我,對於中國文章如何摘要,分類與修辭均有著無力感,要如何去著手呢?
我開始計畫先去寫小抄,想到什麼事,就立刻記下來,身邊時時刻刻帶著紙筆。於是,床頭上、廁所裡、飯桌上、在車上、甚至飯局時都會偶然想起什麼便馬上筆記下來,不到一年、抄抄寫寫的已有不下百張的小紙頭,寫著我這一生所發生的大小事蹟。終於在二○○○年的春節過後,全部交給小媳慧懿去整理,她欣然接受,願全力為婆婆做這終身的一大記事。緣於她自婚後與我同住了十六年,許多事務皆共同參與,尤其對一些年份、人物的記憶比我還清楚些,加上她的文筆流暢、幽默風趣,曾受邀為報章雜誌寫烹飪專欄,頗受好評。我想,找一個了解我的個性、又身歷其境過的人來做這個工作,她是不做第二人想,於是我們婆媳倆開始了這個艱鉅的工作。
回憶往事,有著甜蜜、也有辛酸,藉著我的嗜好──聆聽老歌,來喚醒塵封往事,老的流行歌曲中雋永的辭句,往往觸動我的心弦,想起無盡的過去……。
憶起了歡樂天真的童年時代,勇敢刻苦的少年時代,浪漫純真的青春時光,奮鬥不懈的中年時代,大難不死的老年時代和怡然自得的現在。光陰如箭,時光飛逝,生命是如此短促而珍貴,如今的我已經練就了真正能隨遇而安、自得其樂的人生觀。
父親也曾教導我:「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要知足常樂,不要怨天尤人。」一直以來,這些話成了我努力向上的原動力。我們這一代的人,既可謂幸,也可謂不幸;生在動亂的時代,被迫離鄉背井漂流天涯,時代考驗青年,而青年也曾創造時代。也唯有在這樣國家多難的時代,政府才會想到以美食訴諸國民外交,以飲食文化來發揚敦睦邦交,宣傳國家的富強,靠嶄新廚藝宣慰僑胞,爭取歸心,文化地位超然,才使我有了表演的舞台,在烹飪界的同行中,也算是空前絕後了。
提筆之際,回顧七十年來,酸甜苦辣的生涯,有著許多心得及領悟,忍不住要與大家分享我的愛情、我的奮鬥故事、我的教學甘苦談,也不枉這一世走過的五味八珍的歲月。
傅培梅
我那五味八珍的歲月
我曾有過一個十分愛我的丈夫,還擁有孝順我的一子二女,及一媳二婿和七個可愛的內外孫。父親自幼希望我能成為外交方面的人才,而我也陰錯陽差的曾被喻為「美食大使」,雖不敢說是功成名就,一輩子卻也東奔西跑為發揚美食盡了心力。
外子去世不久,我自己又因罹患肝癌而開刀,在經過死裡逃生之後,終於身體健康恢復,於是放棄大部分努力煩心的工作,愉快的過著悠閒的生活。小兒顯灝大力鼓勵我寫回憶錄,將這一生點點滴滴,多采多姿卻又多災多難的故事記下,可以給後人做個勤勞進取、追逐理想的榜樣。
我遲疑又惶恐著...
目錄
推薦序
擁有動人故事的台灣美食|王小棣
推薦序
傅老師的精神教我學會料理|安心亞
推薦序
感受料理中的溫度、回憶和愛|孫可芳
推薦序
行家、吃家、美食家|嚴長壽
作者序
我那五味八珍的歲月|傅培梅
Chapter.01 我的易牙之路
連水餃都煮不好
為爭一口氣,開始學做菜
高酬徵名師,在家學烹飪
大師經典食譜──黃魚水餃
Chapter.02 果園裡的童年
魂縈夢牽東西園
三千寵愛在一身,小想子誕生!
力爭上游,「勉強上手」!
大師經典食譜──山東燒雞
大師經典食譜──炒炒肉
Chapter.03 味覺的啟蒙,親子丼
父親之愛
和父親一起吃的親子丼
從老爸身上得來愛唱歌的基因
懷念與父親共有的快樂時光
賢淑勤儉的母親
大師經典食譜──起士焗明蝦
Chapter.04 流離歲月
寄人籬下的日子
離鄉背井的流亡窮學生
我的家在松花江上
一技傍身,打字謀生
令人回味的OL生涯
大師經典食譜──砂鍋魚頭
Chapter.05 緣定三生
「待人親」定終身
數字天才V.S.數字白癡
酸甜苦辣夫妻情
大師經典食譜──程家大肉
大師經典食譜──墨魚大㸆
Chapter.06 學無止境
學菜,不恥下問
「可他次」與「蹦咖哩」作伴的留學生涯
大師經典食譜──咖哩雞
Chapter.07 教學相長的日子
初為人師──中國烹飪班的設立
引領烹飪熱潮
軍中教學
桃李滿天下
大師經典食譜──柴把鴨湯
大師經典食譜──鎮江肴肉
Chapter.08 生平第一遭電視教學
第一次上電視就出糗
初為製作人
絞盡腦汁推陳出新
大師經典食譜──松鼠黃魚
大師經典食譜──蜆肉韭菜鬆
Chapter.09 「夫人的廚房」前進日本
富士電視台「夫人的廚房」五年秀
做好菜,不讓他人「掛迷惑」
Chapter.10 創紀錄的電視人生
創世界紀錄的電視教學
五分鐘的烹飪挑戰
溫暖了每個台灣人的胃
大師經典食譜──醬爆青蟹
大師經典食譜──蝦子烏參
Chapter.11 篳路藍縷食譜路
食譜難為
由滯銷到大暢銷,人手一本「培梅食譜」
迎接日文食譜新挑戰
食譜辛苦誰人知
大師經典食譜──扣三絲
Chapter.12 再結來生緣
外子的病因
一同落難的日子──舊金山大地震
晴天霹靂,外子住進加護病房
Put your head on my shoulder,永別
大師經典食譜──干貝麵疙瘩
大師經典食譜──西炸明蝦
Chapter.13 一身煮藝走天下
英文演講練膽量
赴菲授課,成果收穫兩豐碩
南非之行意外多
春花燦爛韓國行
國台雙語,馬來西亞義演
獎賞之旅,澳洲行
歐洲行,獲得東方茱莉亞.喬德美譽
美國表演形形色色
大師經典食譜──咕咾肉
Chapter.14 飛天遁地顧問緣
華航飛機餐,傅培梅調和鼎鼐
由烹飪教學走入食品工業
「滿漢大餐」問世!
把中國料理的美味「包」起來
寓工作於旅行,領略四季之美
一團混亂的印尼速食麵顧問經驗
大師經典食譜──紅燒牛肉
Chapter.15 為中華美食盡心盡力
教而優則講
證照制度的推行
美食評審實難為
為美食推廣貢獻心力
Chapter.16 我的收藏
別開生面圍裙展
另類收藏,美不勝收的餐盤
Chapter.17 美食好朋友
君子之交Henry Sy
勤學大亨米濱鉦二
情如姊妹李秀英
Chapter.18 我的病號
子宮外孕差點丟了小命
稀世奇病──心包膜鈣化症
與肝癌搏鬥
大師經典食譜──鍋塌豆腐
附錄
我的母親傅培梅──程安琪
媽媽,我愛您──程美琪
母親,我心目中的「成功者」!──程顯灝
一件絢麗的金縷衣──林慧懿
推薦序
擁有動人故事的台灣美食|王小棣
推薦序
傅老師的精神教我學會料理|安心亞
推薦序
感受料理中的溫度、回憶和愛|孫可芳
推薦序
行家、吃家、美食家|嚴長壽
作者序
我那五味八珍的歲月|傅培梅
Chapter.01 我的易牙之路
連水餃都煮不好
為爭一口氣,開始學做菜
高酬徵名師,在家學烹飪
大師經典食譜──黃魚水餃
Chapter.02 果園裡的童年
魂縈夢牽東西園
三千寵愛在一身,小想子誕生!
力爭上游,「勉強上手」!
大師經典食譜──山東燒雞
大師經典食譜──炒炒肉
Chapter.03 味覺的啟蒙,親子丼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