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是利害關係的協調機制,經濟發展不能沒有宗教!
弄懂宗教,你就能弄懂經濟!
全盤理解東西方的國民性、社會性、文化性
看懂全球資本流動與衝突的根源
為何猶太教能產出優秀的企業家?
為何資本主義是由新教徒所創?
伊斯蘭教的「聖戰」是為徵稅而啟動的?
吳哥窟的建造是因為富豪欲尋找投資標的?
神創造了經濟基礎!
●信仰讓心中自有一把尺
未有國家、法制形成之前,相信神的存在,使人類的良心獲得保證,而有互信合作的基礎,經濟活動得以發展。
●猶太人創造金融商業之始
因猶太教諭示「金錢雖是無情的主人,但同時也是這世上最優秀的僕人」,認可金錢的價值、建立財產寄放制度,並徵收保管費、進行貸放以賺取利息,金融商業買賣自此展開。
●佛教不殺生有助於經濟成長
印度歷代王朝將佛教定位為國教,因佛教嚴禁殺生,有利於王朝的穩定與維持秩序,可安心進行商業活動,都市開始興起,王朝稅收豐厚無虞。
●伊斯蘭教的理性思維
伊斯蘭教針對異教徒發動戰爭的行為被稱為「聖戰」,但異教徒只要繳稅,就不必戰鬥,認為與其強制異教徒改信教,稅收的利益更務實。
●基督新教肯定獲利儲蓄
推動宗教改革的喀爾文教派,主張所有的職業來自於神的恩賜,肯定中產階級的價值,並認同追求利益的行為,促成近代資本主義的發展。
◎全球化時代商務人士必備的「宗教×經濟」知識
只要有信奉宗教的真人真事存在,我們就無法逃避宗教議題,而且在全球化不斷發展的當今,也與各種宗教之間產生必然的關聯性,尤其在商業、經濟領域中,與宗教的關聯更是越來越深入。理解宗教,其實就是進一步全盤理解異國文化的國民性、社會性、文化性等面向的出發點。
本書比對佐證各宗教觀與經濟其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概括性地介紹了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儒教、印度教、佛教等各大教派在教義上、歷史上與經濟興衰的關聯。以適合迅速吸收知識的形式寫成,佐以圖表、重要人物介紹,讀來淺顯易懂、毫無壓力,讀後不僅對此議題有融會貫通的全盤理解,也系統性地了解各宗教誕生的經緯與演變過程。
作者簡介:
宇山卓榮
1975年出生於大阪。慶應義塾大學經濟學系畢業。現職作家,同時在日本知名連鎖升大學補習班「代代木講座」教授世界史,並以個人投資家身分投資新興國家股票、債券,以座右銘為「親眼目睹、親身經歷」,遊歷世界各國。
著作有《全世界最有趣的世界史課》(日本角川出版)、《大圖解世界史》(日本學研出版)、《日本現在的問題,世界史已經有答案了》(日本學研出版)等。
譯者簡介:
周芷羽
畢業於政治大學日文系、日本研究碩士。目前從事政治經濟與科技領域的新聞編譯。
接觸翻譯,是因為至今十年的追星經歷。本書則是與所學較有關連的翻譯處女作。
喜歡閱讀和創造風格的換句話說,持續在深奧的翻譯世界求知探索。
章節試閱
【序章】理解何謂「經濟宗教」吧!
◎經濟的發展中,宗教不可或缺
因財富而起的爭執
經濟活動的目的在是獲得財富。但由於財富有限,人類為爭奪財富,必然會引起爭執。
各自擁有一○○個單位財富的兩人,在發生非將對方置於死地不可的爭執中,勝者可奪取敗者的財富,而獲得二○○個單位的財富。但如果這兩人能停止爭執,互補彼此的不足,進而合作,就能將各自的財富從一○○增至一二○,兩人總資產相加後就會達到二四○個單位財富,也就是多創造了四○個單位財富。
如此相互合作,就是真正的經濟。在糧食不足的情況下,並非相互搶奪對方擁有的糧食,而是相互禮讓,彼此交換衣服、建材等其餘資源做為回饋,成就一段對彼此皆有好處的合作關係,這就是所謂的經濟。
為確保這種相互禮讓的關係得以成立,就必須建立起互信互賴的關係。但光是口頭約定,恐加深彼此的不信任。在尚無法治觀念、也無取締非法行為的警察組織的古代社會,人類究竟如何確保契約、誓約確實履行呢?
答案是,人類向宗教尋求保證。
一般來說,人類都擁有良心,而良心才能引領出倫理與道德。
人類領悟到暴力為惡,也與他人有共同的善惡價值觀判斷,也能克制圖利己身的衝動,這正是因為人類對於他者或全體的利益有所自覺,並採取與他者之間的協調態度以追求共存。
但是,對於所有人而言,倫理或道德的善惡價值觀判斷,不見得是理所當然的認知。因此,制度與法典儀式有存在的必要性,並將之一而再,再而三地,硬是將之烙印於人類意識中。而能因應如此需求的,只有宗教而已。
神創造經濟的基礎
宗教帶來了超越一切的監督權,將「惡」這樣的價值觀判斷,強制置換成「罪」,並深植於人類的深層心理。直到這樣的觀念成為跨越世代自然生成的道理,人們皆將超越一切的存在,或是具有儀式性存在意義的神,融入宗教制度中。
然後終於,人類對於「罪」的認知覺醒,延伸成為宗教性的啟示與悟性,與人類的意識合而為一。
於是人類對於神一般的絕對存在起誓,將藉著遵守宗教規範,產生共通的信賴基礎。
對於絕對權力者心懷畏懼的人絕對不會背叛信仰。而藉由信仰,人與人之間對於爭執或暴力相向的行為也達成停止的共識,如此一來,可消除爭執或暴力行為。
由此可見,「信仰」這樣的動機,是最為強力的保證,社會整體也將之視為基礎並形成共識。有了神的存在,人類的良心獲得了保證,這樣的背書在社會形成廣泛的相互協調與信用產生的契機,促進和諧的經濟活動生成。
在「看到人就懷疑是小偷」的社會風氣中,經濟活動是無法順利進行的。必須在將「敬愛鄰居」之類的宗教規範視為優先的社會,經濟活動才能成立。
如今搜查科學愈來愈發達,警察對於犯下殺人、強盜罪者,可根據各式各樣的證據檢證,動用公權力將之逮捕。在高度發達的搜查網絡中,犯罪者要逃離警網是極為困難的。
但是在前近代中,犯罪搜查的技術尚屬貧乏,犯罪檢舉率與現代相較幾乎無法相提並論,數據相當低。
在這樣的時代,阻止犯罪的關鍵並非搜查,而是宗教。在搜查權有其限制的前近代社會中,防範犯罪的方式,也只有訴諸於人類的良心,除此之外別無他法,也因此,在共同體經營中宗教系統成為必要的因應對策。
若是犯罪,神將降下懲罰,這是全世界的宗教共通的原則。但是,光是只有罰則規定,宗教仍是無法收服人心的。
有罰必有賞。若遵照神的旨意所執行的善行,將為自己帶來死後世界的安樂,也能獲得神的恩寵。由於相信神恩威並施,使得人們對於神的存在抱持敬畏,而宗教其實就是按此制度設計而成。
赤裸的本能
人類不論是誰,在本質上近似於殺人兇手。舉例來說,深夜聽到小偷的腳步聲時,你勢必會拿著尖銳刀物或木棒,靠近發出腳步聲的來源。當小偷注意到你的靠近,持刀物向你襲來的瞬間,你會怎麼做呢?是什麼也不反抗,等著被刺殺嗎?
不論是什麼樣的人,本能上都會加以抵抗,在自己被刺殺之前,先刺傷小偷,或是毆打對方吧。
人類比起其他生物,還更以保全自身為優先目的。這是人類的本能,也是難以迴避的衝動。在人類的意識中,犧牲他人以圖自身生存的本能早已深刻烙印,光是這一點,就可證明每個人都是潛在的殺人兇手。
活躍於十七世紀的英國思想家湯瑪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將人類赤裸的本能稱為「自然狀態」,並以下列敘述定義特徵。
「孤獨而悲哀、冷淡而殘酷。」
霍布斯所定義的人類「自然狀態」,不論是誰都無法否認吧。根據霍布斯的說法,處於「自然狀態」的人類在陷入「人皆相伐」的狀態時,必然相互殘殺,相互爭奪,相互欺騙。
而處於赤裸「自然狀態」的人類,則是為爭奪有限的財富等而發生爭執。人類若持續發生相互殘殺、相互陷害等行為,結果就如大家所知,無法為彼此著想。
這時,人類向對方要求相互停止「自然狀態」、停止爭執。但是,由於人類的力量無法真正阻止爭執產生,因此需要一個比人類更高次元的調停者出現,而神一般的絕對權力者就出面扮演該角色。
宗教與經濟的迴圈
意氣風發的心理學者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的著作《人性中的良善天使──暴力如何從我們的世界中逐漸消失》(The Better Angels of Our Nature:Why Violence Has Declined),問世後掀起一陣話題熱潮。
根據平克的說法,在基督教或佛教等宗教尚未出現的史前時代,人們的死因大部分是因為暴力所致。強盜/強姦後殺害、掠奪/戰鬥後奪命,公開處刑、如奴隸般強迫勞動導致過勞死等原因,人類的死因大半可說是人類對另一方行使人為因素致死。平克的說法引起相當程度的衝擊。
該論點真真切切地,印證霍布斯所主張的人類「自然狀態」。
平克主張,自史前時代以來,宗教就賦予人類「殺人是罪過」的意識,因此死因是殺人導致的比例大幅減少。人類為滿足自己的欲望,所進行的奪取、欺騙、殘殺等惡行,不僅是個人,團體也會。
為壓抑那些人的欲望,社會必須存在可啟動強制力的裝置,也就是宗教。基督教所主張的博愛精神、伊斯蘭教或佛教提倡的戒律、印度教的日常生活規範、儒教的祭祀與祭祖等,宗教教導人類的是,如何與他人協調以及共存的方式。
若殺人的情況減少,人類也能安心地捨棄武器,將注意力轉向勞動、生產,利用剩餘的產物進行交易,而得以追求整體的利益。從相互爭奪,到相互給予,人類開始形成社會基礎,也就是經濟。宗教層面的協調將帶來經濟的和諧與發展,經濟上的和諧將可更促進宗教面的和諧,於是宗教與經濟形成了迴圈,並讓社會整體持續發展。
宗教基於合理目的,做為呼應人類所求的存在之際,大眾對於宗教的思考層次,就不僅是停留在精神層面,而須注意宗教其實是個擁有廣泛社會性機能或角色的制度或系統。
皮凱提公式的魔咒
近來,托馮.皮凱提(Thomas Piketty)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Le Capital au XXIe siècle)之所以高度備受矚目,必然有其理由。在全球貧富差距逐漸擴大,所得與財富的分配不均不斷惡化的情況下,人類正面臨嚴峻的貧富差距問題。在日本,曾經因經濟高度成長而累積豐厚資產的中產階級也逐漸瓦解,朝向富者更富,貧者愈貧的兩極化社會變化。
皮凱提將貧富差距的原因以公式呈現,也就是以「資本獲利率(r)>經濟成長率(g)」來說明。比起因經濟成長而獲得財富的一般大眾,少數經營者的資本應得份額,因經濟成長獲得更多。如此一來,掌握資本的經營者,與領取薪資的勞動者的財富持有規模之間,差距愈來愈大。
這樣的情況不僅發生在近代資本主義時代,從古代起,人類開始從事經濟活動之際,成功者獲取財富,並將之做為資本以獲取更多財富,因此貧富差距愈來愈大。在經濟成長,不斷發展的時代中,貧富差距必將愈趨擴大,而貧困者也會愈來愈不滿。當貧富差距達到一定程度後,貧困層的消費活動就會停滯,使得經濟活動變成一灘死水。
這時,宗教就扮演促進經濟平衡發展,與恢復流動性的角色。宗教揭示「神之前人人平等」的精神,使貧者團結,相對於化為既得利益層的成功者,宗教保障貧者發起政變的正當性。
誠如基督教以「心靈貧乏者有福」諭示信徒,而伊斯蘭教集結貧困者,用武力驅趕麥加(Makkah)的商人世家等例子,宗教藉由行使武力、徵稅或稅賦減免、捐贈或捐獻、否定階級等手段,消除貧富差距。
皮凱提為修正現代全球性所得差距惡化的現象,力促各國在國家、法律層級架構中,推動徵收全球資產課稅,或是採用累進課稅的方式。而在國家、法律概念尚未成形的時代,宗教被賦予救濟大多數貧者的正當性,以神之名,打破既得利益者階級社會的保守性與停滯現象,創造嶄新的經濟發展局面。
◎一切都是以財富為考量、為協調利害關係的裝置
並非神聖,而是世俗本身
那麼,宗教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呢?
一言以蔽之,就是「協調利害關係的裝置」。
宗教絕非超凡的存在。為協調在俗世中生存且慾望貪婪的人類之間的利害關係,雖然必須得利用神這種超凡的存在,但宗教本身並非如此。
「愛你的鄰居」這句耶穌基督曾說過的話,說明藉由寬宥的心胸可以達到相互合作,提升生活福利品質的主張。在這過程中,儘管宗教訴說著慈悲,與人類之間的愛等倫理論述,但最終仍將回歸福利經濟所追求的,協調功利性利害關係的目的。
不論是生產或是買賣等等,經濟活動都無法獨力完成,而是必須由多數人所構成的集團才能運作。集團最初是以血緣關係為主的部族、氏族等單位所組成。而人類為追求更富裕的生活,不斷擴大經濟活動的規模。此時,為組織一個範圍廣大的集團形成所需的共通理念,宗教就成了不可或缺的存在。
在國家這個近代概念尚未出現的時代,宗教可以說是集團雛形的組成理念。
宗教是為促進經濟活動而產生,一面融合於經濟活動中,一面逐漸達成理念上的成熟發展。在這層意義上,宗教是經濟的一環,在本質上則展現世俗姿態的生活樣貌。
也因此,從經濟發展的脈絡來梳理所有宗教,其本質將自然而然地明朗化。相反的,若只將宗教視為一種倫理規範,或是神學理念,將無法看清其本質。簡而言之,宗教事實上就是處理金錢等財富分配問題的處世原則。不過或許這樣的說法會引來「這是多麼輕率的發言!」的批判吧。
但是,若一直將宗教視為神聖不可侵犯的存在,將是愈來愈遠離宗教的做法,而日本人對於宗教觀的不理解,其實正是出自於這種心態。
為了財富而戰
宗教在社會中,不見得總能順利發揮「協調利害關係的功能」。當該功能無法正常運作之際,宗教反而成為助長利害關係對立的幫兇。
即使是同一個宗教集團,也會發生因爭奪有限的財富資源而導致衝突的情況。當集團開始分裂、出現派別,甚至爭奪財富之際,各派別為正當化自身的立場,於是利用宗教。當某派以「誤入歧途」、「扭曲教義解釋」等各種理由指責另一派的行動,其實就是該派打算揮舞正義大旗,征討對方的前兆。
這樣一來,即使是同一個宗教也有教派之分。如基督教舊教與新教、伊斯蘭教的遜尼(Sunni)派、什葉(Shia)派等各式教派應運而生,而歷史上激烈的宗教戰爭不斷發生。
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爆發衝突的十字軍東征等,異教徒間的戰爭相當頻繁。這些宗教戰爭的本質上,並非是因信仰問題而導致戰爭發生,而是源自於經濟利害關係的對立。至於信仰的對立等說法只不過是事後辯白之詞。
因財富的分配而發生的利權爭奪,便轉換成各式各樣的宗教戰爭。
不過,若是本質即是醜陋的戰爭,怎樣也無法改變醜陋的事實,因此各自陣營內部也難以確保團結向心力。有鑒於此,美化爭執成為必須,而宗教就成為美化的最佳藉口,於是硬是強加以神之名的「聖戰」,向大眾宣傳。
貫徹信仰的理想,或許在歷史洪流中,終究只是局部的,屬於個人的做法,抑或只是暫時性的存在,但綜觀歷史性脈絡發展,其實社會性集團也不脫此法則,比起宗教理念,最優先順序,還是自身集團的經濟利害關係。
多數日本人都會將宗教戰爭的發生誤認為是為了教義、信仰而戰,這樣的認知,基本上是不存在於歷史的。
與現實利害關係緊密相連的我們,也就是一般大眾的想法,其實也可以套用至宗教。不論是怎樣的宗教,若是能建立在「宗教其實不過是世俗間社會百態的一部分」的認知前提下,想必對於宗教將有更深一層的理解。
【第一章】古代:神是人類所創造的存在
◎猶太教──神的形體與金錢的樣貌
宗教的形成
在文明誕生之地,也會有宗教存在。之所以必須形成宗教這樣的規範意識的原因,正是因為存在著集結勢力的社會性集團。而這樣的社會集團即是文明。
宗教最初的原形,是來自於自然崇拜的概念。人類因獲得大自然給予的恩惠,獲得食物來源,也從豐收盈餘中產生財富,進而醞釀成文化。因為大自然,人類得以存活於世,就是這樣最單純的哲理,孕育出了宗教。太陽、水、天與地等,都有神靈棲息其中,而將這些視為崇拜的對象,即為古代的宗教觀。日本人信仰的八百萬神(譯注:「八百萬神」的說法出自於《古事記》,《日本書記》中也可見「八十萬神」的說法。原意是強調日本認為世間萬物皆由神所創造,萬物皆有神靈棲息其中的「神道」思維。而「八」數字因被認為是象徵吉利的數字,也形容數量多,因而出現該說法。),也是一種自然崇拜。這時期即為宗教的第一階段發展時期。
因為宗教信仰而產生羈絆的社會持續地高度發展,規模也隨之擴大。在這過程中,需要一套全新的系統,讓社會運行的規範或是公共規則得以適用於更大範圍。即使宗教身負上述使命,但對一個一貫信奉自然崇拜多神教的結構而言,要如何將約定成俗的習慣明文化成文字規則,其實是有難度的。
多樣化的自然神祇就如同希臘神話的眾神般,各自擁有如人類般的人格特質,且成為故事題材流傳後世。自然神的世界是經由蒐羅、編纂民間流傳的稗官野史,並累積人類對神祇的幻想所建構而成的。而感覺與現實生活距離不遠的神祇所下達的命令,一次也未成功傳達。自然神祇其實是與人類世界分離的虛擬故事。
隨著社會發展,人類逐漸脫離自然崇拜的多神教,神祇提示世界必須整合為一,且須存在一個可主導現實世界的人類的組織,於是「制度宗教」應運而生。這就是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宗教,在歷經第一階段後,開始進入第二階段發展的情況。
這個超凡者身分從人類的生活開始統轄一切,甚至掌握聖書等「聖典」中,人類必須遵守的戒律與規範所組成的律法的演繹權,並將社會整體打造成如宗教般的體系化,強化團結感。
神並無名號
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是屬於皈依創造世界全知全能唯一的神的一神教,因此各教的神其實是共通的。另外,基督教、伊斯蘭教等的誕生,其實是從猶太教世界觀延伸而成的。
猶太教的神名為「耶和華(Yahweh)」或是「Yahveh」,是取自於希伯來(Hebraea)語中,「曾存在過,現在也依然存在的人」的頭文字縮寫而成。
伊斯蘭教中的「阿拉(Allah)」也並非神的名稱,而是阿拉伯語中稱呼「神」的一般名詞。
至於基督教,耶穌基督是與神合為一體的存在。「基督」本身即是「救世主」的意思。
但是,就像猶太教的《舊約聖經》、基督教的《新約聖經》、伊斯蘭教的《可蘭經》,以及其他宗教的聖書名稱各有不同,各個宗教的教義和信仰內容也有所不同。
猶太人也稱為希伯來人,雖然居住在西奈半島,但因受到埃及迫害,預言者摩西率領眾人,移居巴勒斯坦。這個地方,在西元前一○○○年左右,也就是大衛王、所羅門王時代,是一個獨立國家。
這時的猶太教原型,是集結希伯來民間信仰而形成。西元前五○○年左右,位於耶路撒冷的耶和華神殿建築竣工,而《舊約聖經》也進入正式編纂階段,猶太教開始組織化。
再者,經過五百年之後,約西元前四年,耶穌在猶太教社會中誕生,並掀起猶太教改革運動,因而形成基督教。
以及,在六百年後,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上受到猶太教與基督教大天使加百列的啟示,創立了伊斯蘭教。
猶太人創造的金融商業之始
基督教在《新約聖經》中稱頌清貧,相反地,猶太教則肯定獲得富裕與財物是有價值的善。猶太教諭示「金錢雖是無情的主人,但同時也是這世上最優秀的僕人」,承認金錢的價值。
另外,猶太教也認同擁有私有財產,因此若是盜取、奪走他人財物的犯罪者,將必須承受猶太教含極刑在內的嚴厲懲罰。甚至,就算只是損壞,猶太教也有相當詳細的罰金和賠償規定,對於個人的所有權給予最高等級的尊重。
事實上猶太教徒有相當合理的理由,將個人財產權、所有權的不可侵犯制定成戒律。原因是,當猶太人將個人財產權、所有權視為戒律般嚴格遵守,也會自然而然地獲得其他民族的信任。於是,猶太人開始在神殿設置金庫,各地富豪也將自身持有的金銀財寶寄放於此,而且也建立一套讓寄放者安心使用的制度。
猶太人也善用財產寄放制度的建立,徵收保管費。然後,在得到財產所有者的了解後,將金錢借貸給有需要的第三者,從中賺取利息。在猶太教裡,賺取利息、放貸的做法是合情合理的。
另外,猶太人利用寄放財產做為債券擔保並對外發行,藉此募得鉅額投資資金,並用做建設等開發計畫資本,以獲得更大規模的利益報酬。
就這樣,猶太人所創造出劃時代席捲全球的金融商業買賣,於焉展開。
古代的支付系統
猶太教看透人與人之間爭執的根本原因,就是圍繞在經濟層面的富裕與財物問題上,於是在戒律中加入仲裁系統。藉由神的監督,人類不僅獲得所有權,還獲得認證與管理,並將規則法制化,避免再發生無意義的所有權糾紛。而這種確保所有權的不可侵犯性,也是催生如同前述的金融業等信用經濟的出現。
猶太教在各層面的制度設計,是在合情合理的情況下,將協調經濟社會的關係視為最優先。在法治國家尚未出現的時代,市場的信用.授信,是因猶太教制定戒律.律令所創造出來的。
「神」這種絕對理念,可以說就此成為人類的信用根本,並發展成古代高水準的支付系統。
但對我們而言,由「宗教=精神層面」造就「經濟=物質層面」的印象,其實是怎樣都難以理解的。自近代以來,社會也逐漸形成一種健全的思考,也是一種默契,也就是宗教這般神聖的象徵,應自政治、經濟等世俗面分割。但是在前近代,「聖」與「俗」並未被明確切割,反而比近代的我們所想像的,整合性更高,關聯性更為密切。
因此,僅以貼近當時歷史實際情況,而非從宗教與經濟較高層次綜觀全局,就會成為誤判本質的原因。
我們日常生活的經濟活動、市場皆有其運行的規則。如詐欺、盜領、榨取、妨礙、獨占等,任何阻礙公平公正的經濟活動發展的舉動,國家將可依法加以取締。
那樣公正的基準,並非只是因為隨著近代國家的成立,突然變成強加在人們身上的基準。而是自古以來,宗教藉由戒律,將遵守倫理規範視為至高無上的命令,並在相當長的歷史年月中,強制大眾義務遵守規範,最後終於成為人類與社會的共同認知,並擁有共通的公正評判基準。
【序章】理解何謂「經濟宗教」吧!
◎經濟的發展中,宗教不可或缺
因財富而起的爭執
經濟活動的目的在是獲得財富。但由於財富有限,人類為爭奪財富,必然會引起爭執。
各自擁有一○○個單位財富的兩人,在發生非將對方置於死地不可的爭執中,勝者可奪取敗者的財富,而獲得二○○個單位的財富。但如果這兩人能停止爭執,互補彼此的不足,進而合作,就能將各自的財富從一○○增至一二○,兩人總資產相加後就會達到二四○個單位財富,也就是多創造了四○個單位財富。
如此相互合作,就是真正的經濟。在糧食不足的情況下,並非相...
作者序
【前言】
從宗教史的角度剖析經濟
儘管市面上不乏經濟相關的書籍,但從宗教角度解說經濟的書籍幾乎不存在。再說,也幾乎沒有從經濟觀點解釋宗教的書籍。
一般而言,經濟與宗教之間風馬牛不相干,然而事實上這兩者之間有相當強烈的關聯。
特別是對日本人而言,早有先入為主的觀念,也就是「宗教=精神層面的寄託」、「經濟=物質層面的脈絡」。因此,我們多數人都會抱持著,經濟與宗教是天秤的兩端,更是處於對立面的既定認知。對於依循合理的經濟活動前進的上班族而言,大概很多人都會以為經濟與宗教等領域是無關的吧!
但事實上,宗教與經濟是一體的,並且在經過諸多相互影響的過程後,形成當今的社會面貌。
因此,如何整合經濟與宗教角度來思考、探究我們所生存的社會全貌與社會的本質,是相當重要的,也是寫作本書最主要的目的。在探討經濟議題中,宗教絕對是不可或缺的一環,而在討論宗教的過程中卻不提及經濟議題,也說不通。
我在補教界教授世界史的資歷已超過十五年。以自身教學經驗而言,讓多數學生最感到困惑的,就是宗教問題。若能理解每個時代的宗教涵義,就能更為清楚地掌握該時代的社會全貌。
畢竟如果不明白宗教,也就無法理解當時時代的政治與經濟制度,自然也無法理解當時的社會。到頭來,很容易就會以「那是好久遠以前的事情」,而無法進一步與當今的時代脈絡連結,而放棄理解。
但只要有信奉宗教的真人真事存在,我們必然無法逃避宗教議題。而且在全球化不斷發展的現今,也與各種宗教之間產生必然的關聯性。
尤其是,在商業、經濟領域中,與宗教的關聯更是愈來愈深入。
由於對大多數無明確宗教信仰的日本人而言,宗教議題不過爾爾,因此對於宗教幾乎都是抱持相當疏遠的態度。但是,若能理解宗教的「物質思考方式」、理解教徒的思考迴路,就能更加明白各國的「國民性」。
所謂的「國民性」,雖然是由土地民情、國情所決定的人民氣質,但在國民性的背後,決定國民性為何如此表現的宗教,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因為宗教是人類最根本的意識,也是在我們接觸異國文化之際,最先橫亙於彼此眼前的隔閡。因此,若要縮短異國文化之間的距離,理解宗教是最好的方法。
理解宗教,其實就是進一步全盤理解異國文化的國民性、社會性、文化性等面向的出發點。
而理解宗教,也絕非艱澀又困難的事情。
本書提及較抽象的宗教概念時,將就經濟方面等生活中具體案例來解釋,便於讀者更容易理解。
也期盼各位讀者透過本書掌握「經濟宗教」的重要元素。
宇山卓榮
【前言】
從宗教史的角度剖析經濟
儘管市面上不乏經濟相關的書籍,但從宗教角度解說經濟的書籍幾乎不存在。再說,也幾乎沒有從經濟觀點解釋宗教的書籍。
一般而言,經濟與宗教之間風馬牛不相干,然而事實上這兩者之間有相當強烈的關聯。
特別是對日本人而言,早有先入為主的觀念,也就是「宗教=精神層面的寄託」、「經濟=物質層面的脈絡」。因此,我們多數人都會抱持著,經濟與宗教是天秤的兩端,更是處於對立面的既定認知。對於依循合理的經濟活動前進的上班族而言,大概很多人都會以為經濟與宗教等領域是無關的吧!
但事實...
目錄
前言
序章 理解何謂「經濟宗教」吧!
1. 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宗教不可或缺
2. 日本人的無特定宗教信仰觀念能拯救世界?
3.一切都是以財富為考量、為協調利害關係的裝置
第1章 【古代】神是人類所創造的存在
1 猶太教──神的形體與金錢的樣貌
2 基督教──貧者的革命
3 儒教──符合全球化永續價值的精神
4. 佛教──分配財富給所有人
5. 印度教──以容易理解為宣傳點
第2章 【中世】宗教源於經濟,也孕育經濟
1. 伊斯蘭教──從扭曲的經濟中誕生
2. 宗教對立的機制
3. 基督教推動「市場」的發展
4. 因十字軍與伊斯蘭教激烈衝突而發展的地中海交易
5. 吳哥窟的「皇家之道」
第3章 【近世】宗教助長、控制人類對經濟的欲望
1. 單一市場、單一貨幣帶來繁榮
2. 神的語彙「主權」
3. 金錢遊戲所帶來的宗教改革
4. 「經營者」喀爾文與資本主義的發達
5. 基督教促進資本主義興盛?
第4章 【近代】經濟.科學.宗教的分立改革了時代
1. 在神逐漸消失的世界裡
2. 法國大革命──宗教與理性的鬥爭
3. 美國建國──戒律主義者的變化
4. 因尊崇儒教而遭腐蝕的清朝
5. 伊智提哈德之門
第5章 【現代】全球化時代的宗教與經濟
1. 猶太教若採取行動,世界將啟動
2. 最後的巨大市場──伊斯蘭世界
3. 從亞當.斯密理論中學習經濟、人類與宗教
結語
前言
序章 理解何謂「經濟宗教」吧!
1. 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宗教不可或缺
2. 日本人的無特定宗教信仰觀念能拯救世界?
3.一切都是以財富為考量、為協調利害關係的裝置
第1章 【古代】神是人類所創造的存在
1 猶太教──神的形體與金錢的樣貌
2 基督教──貧者的革命
3 儒教──符合全球化永續價值的精神
4. 佛教──分配財富給所有人
5. 印度教──以容易理解為宣傳點
第2章 【中世】宗教源於經濟,也孕育經濟
1. 伊斯蘭教──從扭曲的經濟中誕生
2. 宗教對立的機制
3. 基督教推動「市場」的發展
4. 因十字軍與伊斯...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