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幾乎每三十年便有一新景象,我們豈能只被動地守着它在蛻變下遺留的滄桑?
本書先以十九世紀末的中環如何成為維城核心作背景,再從「上半山」、「下中環」、「去填海」三個截然不同的發展模式作深入探討,藉着昔日珍貴的老照片、舊報章、地圖及文獻,回顧中區在海濱規劃、經濟命脈、街道、文娛康樂及交通變化等等各方面的百年變遷,揭示為何一個歐陸城區會由古典之都,蛻變成今時今日的石屎森林?
借古鑒今,其實經歷二次大戰、六七暴動到九七回歸等多個重要歷史時刻,無數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築都因着政治、經濟、商貿急速發展而被逐一拆卸。回歸後,我們對本土保育的態度,亦由事不關己變為積極關注,在位者應該如何正視海濱規劃及保育政策?作者在書中末章寫下對舊城中環的保育願景,盼望為歷史留下回聲。
作者簡介:
余震宇,土生土長香港人。博士候選人、北京大學中文系碩士、樹仁學院畢業,現職中學教師。熱愛香港歷史。「香港舊照片」網主,專頁讚好人數超過十萬人次。
香港舊照片專頁:http://www.facebook.com/oldhkphoto
香港舊照片網站:http://www.oldhkphoto.com
作者序
看老照片中的香港,很多人會略帶感慨地説:「這個城市曾經很美,很優雅。」依山而建的大宅、長長的花崗石階梯、屹立維多利亞海濱的典雅建築、港口內的大洋船──這個自十九世紀中逐漸走向繁華的殖民地城市,曾經被視為世上獨一無二的發展奇蹟。
中環一直是維多利亞城的心臟地帶,是政治、經濟及商業中心。殖民地政府講究城市規劃,政府山、主教山、中區警署及域多利監獄這些大型建築群雄踞東面的山坡上。政府山下是一片廣闊的公共空間:皇后像廣場、遮打花園、愛丁堡廣場及香港大會堂,都是市民的休憩用地和文娛場所。西面的皇后大道中、德輔道、干諾道一帶是商業天下,而山坡上則是露天市集和稠密的平民居所。這個既緊密又多元的市中心,呈現香港城市的獨特性格,令人着迷。
二○○六至二○○七年,香港政府因填海計劃而清拆維港地標天星、皇后碼頭,引起極大的公眾反響,激起了市民對民主規劃及文化保育的關注。自此,各區的民間團體透過積極監察政府主導的城市規劃及市區重建,爭取好好保育社區的文化遺產。公民社會的發展,正正反映香港人已真正視這城市為家,不再像從前那樣事不關己,而是投入心力去直接參與,去改變這城市的命運。
香港政府的文物保育政策實在十分過時。法例來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本身已經是「古董」,除了少量的法定古蹟,法例完全無力保護其他為數不少的文化遺產。民間社會一直倡議設立舊城保育區,透過城市規劃和法例去保護中環舊城內的歷史街區、老建築、露天市集,限制過度發展,避免對舊城的文化地景造成破壞。政府一直處於被動,未有回應這合理的訴求,甚至繼續容許在舊城內進行大型增建,例如市區重建局的推土機式重建,是造成舊城碎片化的主要原因。
在民間社會的推動下,政府近年將一些原本決定清拆的歷史建築保留下來,包括荷李活道警察宿舍、舊政府總部西座及中環街市,這些都是珍貴的現代主義公共建築,經過復修即可有創新用途及讓市民享用。期望政府繼續聆聽公眾意見,改變清拆中環郵政總局的計劃,保留這座深具文化意義的地標建築。
即使部分歷史建築受到破壞,我們的舊城尚在,香港依然是美麗的。透過余震宇收集的老照片和他的文字,我們重溫中環過去一百七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了解歷史,我們會更加珍惜香港,我們的家鄉,一個值得我們去捍衛的地方。
羅雅寧
中西區關注組
二○一七年七月
自序
開埠之初,港島被抨擊為「鳥不生蛋之地」,地小、荒蕪、骯髒、無趣及糟透。皇后大道中原是泥路,春夏多雨之際,時常遍地泥濘;秋冬乾燥之時,屢屢積聚厚塵。破敗草棚隨處可見,頹垣敗瓦俯拾皆是,醉漢、苦力、小販穿梭橫街窄巷,山頂纜車通行之後,行經各處幾乎是未開發的山丘,政客甚至批評港島猶如非洲的蠻荒之地,毫無價值可言。然而,半世紀之後,泥坑及草棚一掃而空,皇后大道變成通衢大路,規劃井然有序,畢打鐘樓成為中環地標,沿岸廣設商行。不僅如此,設若是基督徒,可參加聖約翰座堂的崇拜;如果是天主教徒,亦可前往堅道總堂望彌撒。沿海設有香港大會堂,舉辦歌劇,供市民洗滌心靈;設有圖書館,堪稱知識寶庫。另外,若想購買時尚精品或緊貼潮流,亦可稍移玉步,造訪柏拱行大破慳囊。以上的驚人改變,描述的是開埠六十年的中環面貌,是大英帝國的歷史奇蹟。
二十世紀初期,政策導致中環朝向多元發展。為了凸顯洋人的地位,保障其居住質素,港府頒佈條例,禁止華人居住半山,只准興建西式住宅,究其本質,實在是種族隔離政策,故半山與中環,其建築風格判若兩途。然而,自十九世紀末期始,華人勢力逐漸抬頭,故半山區域雖建有西式住宅,亦有不少華人居住,隨後中國軍閥混戰、日本侵華及國共內戰,陸續亦有政商官黑著名人士居於該處,何東、何甘棠、胡漢民、杜月笙及余東璇等人聚集半山,叱吒風雲,實在難能可貴。
港島山多平地少,憑着移山填海解決發展問題。一八八九年,港府説服沿海商行,落實填海計劃,並於一九○三年完成工程。皇后像居中的廣場,連同附近以皇室成員命名的建築,包括以皇后、太子、皇帝及皇室等冠名的商廈,富麗堂皇,氣派非凡。可是,如此壯麗海濱,旨在宣揚英廷國力,閒人免進,否則須負刑責。直至戰後填海,港府闢建愛丁堡廣場,皇后碼頭對出成為港人的集體回憶,皇室成員依舊取道碼頭上岸,市民平日則可散步閒逛,海濱搖身一變成為官民共用之所。毗鄰的天星碼頭更興建有蓋步道,有效避免日曬雨淋,考慮周致,成為海濱規劃的里程碑。
至於中環腹地,位於半山與填海區之間,其性質多元而且充滿活力。基於開埠以來,港府多次填海,所謂中環與新填地的劃界隨時變遷。開埠初期,娼妓一度合法,故擺花街、威靈頓街、德忌笠街〈現稱德己立街)等處,一度是煙花之地,而商戶洋行正位於其側,戲院亦只在數步之遙,拼湊成一幅有趣的圖畫。戰後重光,官商鋭意發展商業,拆卸狂潮席捲中環,匯豐、渣打及東亞銀行為了擴充業務,經歷數度改建。置地公司作為中環大業主,改建旗下建築,並順利投得多幅地皮,興建康樂大廈及交易廣場等摩天大樓,延續位於中環的領導地位。區內的交通,亦由最初的肩輿,變成人力車、汽車,其後更有地下鐵路,見證一區之內的交通變遷。
開埠至今,無數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築逐一拆卸,其原因莫過於功利主義作祟。上世紀五十年代,為了配合中區填海工程,天星碼頭及皇后碼頭拆卸,前者以塔樓設計,後者則以鋼頂作為特色。設若論其美學及歷史價值,或許較十年前拆卸的天星皇后更為重要。戰後建築的逐一殞落,天星皇后絕對只是冰山一角,就以中區而言,皇后行、太子行、舊香港會所、舊郵政總局等,均逐一拆卸,絕少為上一代香港人所過問。除此以外,半山的古典大宅,隨着七十年代的逐一傾覆,今日所剩無幾,極大多數被豪宅取代;中環腹地的古舊建築,諸如閣麟街 / 吉士笠街民房遺址、威靈頓街永和號及荷李活道警察宿舍等,若非民間團體竭力爭取,早已蕩然無存,淪為商廈或豪宅,成為投資者的樂園;新填地方面,政府帶頭圈地,明碼實價,向商業團體出租,市民無法免費享用,較戰後的規劃大為倒退,故保育於今日社會而言,具有討論的價值。
本書擬以中環作為探討軸心,首章探討開埠規劃,指出十九世紀的中環已具規模;次章介紹半山大宅,探索居住條例頒佈之後,此地的建築風格及風雲人物;第三章反映中環變遷,涉及街道、商廈、銀行、戲院及交通等範疇的變遷;第四章探討填海區發展,由戰後初期的自由空間,至今日的嚴重倒退,借古鑒今,反思海濱規劃。末章探討文物保育,在功利主義的中環價值下,保留具有價值的歷史建築,作出適當保育,不僅是教育歷史的最佳教材,而且是發展多元中環價值的重要一步。
余震宇
二○一七年六月二十日
序於寓所
看老照片中的香港,很多人會略帶感慨地説:「這個城市曾經很美,很優雅。」依山而建的大宅、長長的花崗石階梯、屹立維多利亞海濱的典雅建築、港口內的大洋船──這個自十九世紀中逐漸走向繁華的殖民地城市,曾經被視為世上獨一無二的發展奇蹟。
中環一直是維多利亞城的心臟地帶,是政治、經濟及商業中心。殖民地政府講究城市規劃,政府山、主教山、中區警署及域多利監獄這些大型建築群雄踞東面的山坡上。政府山下是一片廣闊的公共空間:皇后像廣場、遮打花園、愛丁堡廣場及香港大會堂,都是市民的休憩用地和文娛場所。西面的皇后大道中、...
目錄
「消失中的風景」系列總序 002
序 羅雅寧 004
自序 007
第一章 維城核心:開埠初期規劃
十九世紀末的中環 016
管治核心 政府山 022
司法機構 彰法治 027
金融工商 佔席位 031
城市配套 漸完備 034
面對挑戰 危與機 048
第二章 上半山
鳥瞰中環 056
名人第宅 劃時代象徵 062
歐陸建築 古典氣象 089
第三章 下中環
街道 世紀變遷 102
經濟 繁榮命脈 132
交通 百年發展 171
慶典 粉飾太平 184
娛樂 多彩文化 196
第四章 去填海
遙望海濱 古城今昔 214
開埠初期 海濱規劃 221
沿海商行 反對填海 225
宣示主權 新規劃 229
戰後中環 休憩空間 256
海濱空間 商業化 277
今日:假借皇后像歷史之名 掠奪公眾海濱使用權 279
第五章 在香港:未來保育願景
舊城中環 逐漸消亡 284
拒絕整全 保育考慮 285
民間崛起 保育力量 298
中環價值 遍佈全港 302
修訂法例 普及港史 304
參考書目 306
後記 307
鳴謝 308
「消失中的風景」系列總序 002
序 羅雅寧 004
自序 007
第一章 維城核心:開埠初期規劃
十九世紀末的中環 016
管治核心 政府山 022
司法機構 彰法治 027
金融工商 佔席位 031
城市配套 漸完備 034
面對挑戰 危與機 048
第二章 上半山
鳥瞰中環 056
名人第宅 劃時代象徵 062
歐陸建築 古典氣象 089
第三章 下中環
街道 世紀變遷 102
經濟 繁榮命脈 132
交通 百年發展 171
慶典 粉飾太平 184
娛樂 多彩文化 196
第四章 去填海
遙望海濱 古城今昔 214
開埠初期 海濱規劃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