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世代顛覆年齡、翻轉社會新主張!
「年紀變大最棒的就是能夠自由自在去做想要做的任何事,成為你想要成為的人。」———歐普拉60歲生日感言
我不覺得自己老,不覺得自己在走下坡;我正站在山巔,我喜歡這裡的風景,開始思考接下來要攀爬哪一座山。
這是人類史上第一次出現「長壽不稀奇」的年代──如果你今年五十歲,眼前還有三、四十年的歲月。這個新的生命階段給予我們更多時間慷慨付出、自我實現、為社會貢獻一己之力。
年齡增長代表持續的成長,熟年是一段繼續前進、不斷開展的故事。
我們關注的焦點與其說是「老後」,不如說是「生活」。
我們依然懷有夢想與目標,積極探索新的人生角色並重新自我定義。
我們不再計劃度過傳統的退休生活,而是期待度過三、四十年充實豐富的人生。
我們不該接受和延續社會對「老」的刻板印象,「年紀」不是讓人害怕、必須全力對抗的事,而是讓人欣然接納的過程;個人和社會都要迎向全新的機會與挑戰。
我們的老年風景,取決於生活中每一天所做的選擇──
.如何提升健康,作為追尋幸福的基礎?
.如何做務實的財務規劃,使生活沒有後顧之憂?
.如何建立有意義的人際關係,累積情感資本?
.如何安排老後的居所,兼顧安全、自主與經濟?
.如何維持某種「工作」形式,和社會保持連結?
.如何讓心智更敏銳,持續學習與創造?
.如何盤點半輩子的人生智慧,傳承年輕世代?
此外,我們必須重新建構社會制度與公共政策,包括醫療保健、工作與退休、財務規劃、都市計畫、住宅改造、社區發展、社會福利、教育學習……等各個層面,再加上「創新」與「科技」的推動,打造讓所有人安心終老的社會──熟齡族群被視為寶貴的公共資產,能夠獲得所需的照護、資訊和服務,老得有尊嚴、有目標、有意義。
我們必須鼓吹倡議,促使改變發生。我們必須改寫規則。
生命像座巍峨的山峯,我是否為這趟旅程儲存足夠的精力?
是該為另一場登山之旅接受訓練與做好準備了。
延伸閱讀:
《老得好優雅》(改版)
《老後所煩惱的事,有九成都不會發生》
《享受吧!50後的第三人生》
作者簡介:
喬‧安‧詹金斯 Jo Ann Jenkins
現任美國退休協會(AARP)執行長;該協會是全世界最大的無黨派非營利組織,致力改革社會,提升熟齡族群的生活品質,鼓勵熟齡族群參與社會,老得有尊嚴、有目標、有意義。
詹金斯加入AARP前曾任國會圖書館營運長,榮獲國會圖書館傑出服務獎、科技業年度女性領袖獎。其他重要事蹟包括獲選美國國家品質獎研究員、2013年榮獲非裔婦女會經濟發展獎、2013年及2014年入選「《非營利時報》影響力人物 Top 50」(NonProfit Times’s Power and Influence Top 50),並於2015年獲《非營利時報》提名為「年度非營利組織大人物」(Non-Profit Influencer of the Year)。現居維吉尼亞州北部。
譯者簡介:
葛窈君
台大外文系、師大譯研所畢業,現為專職譯者。譯作包括《致命廚娘:不要叫我傷寒瑪麗》、《從No到Go》、《致命的均衡》、《讓孩子不被未來淘汰的7種關鍵能力》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丁菱娟 | 世紀奧美公關創辦人,著有《享受吧!50後的第三人生》
彭懷真 | 中華民國幸福家庭協會理事長
楊寧茵 | 社會企業銀享全球共同創辦人
詹鼎正 | 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院長
蕭新煌 |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總統府資政
雪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 Facebook營運長暨非營利組織Lean In創辦人
雅莉安娜‧赫芬頓(Arianna Huffington)| 赫芬頓媒體集團共同創辦人、總裁暨主編
約瑟夫‧考夫林(Joseph Coughlin)博士 | 麻省理工學院老年實驗室(Age Lab)主任
雖然肉體的青春留不住,但是心靈永遠保持著學習成長的動力,就是青春最佳的定義。我們這個世代的人有責任重新定義「老」這個字,在年齡增加的歲月裡活出「不老」的姿態。──丁菱娟(世紀奧美公關創辦人,著有《享受吧!50後的第三人生》)
這本書提出許多關於熟年的智慧、知識和資訊。與其看電視,不如把書中的行動方案付諸實踐。加油,人生太精采,而且多數精采的事都還沒出現。──彭懷真(中華民國幸福家庭協會理事長)
當今老人的面貌已經改變,年齡不再是定義我們是誰、能做什麼的條件。唯有先翻轉自身的觀念,才有機會翻轉體系,最終翻轉老年。這本書就是你顛覆年齡想像的開始!──楊寧茵(社會企業銀享全球共同創辦人)
唯有正視老,才能自在談防老。書中許多實例,告訴大家如何老得很精采、充實熟年的人生,提升健康、財富及美好的生活,好讀推薦。──詹鼎正(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院長)
光是「50+好好」這個書名,就會讓很多熟齡族群感到好奇和興奮。整本書的訊息很清楚:不要讓「老化」成為「熟年新生涯」的阻礙或負面因素。這本書不只是對「新熟年人」的個人諄諄建議,而是勾勒出讓更多熟年人過有尊嚴、健康、積極、平安的「好社會藍圖」。──蕭新煌(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總統府資政)
媒體推薦:
本書顛覆刻板印象,啟發我們重新思考「老」和「老年」的意義。──邦諾網路書店讀者俱樂部(Barnes and Noble Reads)
這本書是為所有年齡的人寫的,以正向積極的觀點和別具創見的提議,指出人人都有選擇的自由、賺錢的自由、學習的自由和追求幸福的自由。不管是熟齡族群或年輕人,都能從中得到啟發。──《書單雜誌》(Booklist)
人生中的每一年都是一份禮物。本書挑戰一般人對「變老」這件事的刻板印象,幫助所有人活出精采的每一年。──雪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臉書(Facebook)營運長暨非營利組織Lean In創辦人
詹金斯把過時成見通通打碎,讓我們看到熟年期可以和壯年期一樣有貢獻、有目標、有意義。本書適合所有致力活出積極人生的人,不管幾歲。──雅莉安娜‧赫芬頓(Arianna Huffington),赫芬頓媒體集團共同創辦人、總裁暨主編
名人推薦:丁菱娟 | 世紀奧美公關創辦人,著有《享受吧!50後的第三人生》
彭懷真 | 中華民國幸福家庭協會理事長
楊寧茵 | 社會企業銀享全球共同創辦人
詹鼎正 | 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院長
蕭新煌 |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總統府資政
雪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 Facebook營運長暨非營利組織Lean In創辦人
雅莉安娜‧赫芬頓(Arianna Huffington)| 赫芬頓媒體集團共同創辦人、總裁暨主編
約瑟夫‧考夫林(Joseph Coughlin)博士 | 麻省理工學院老年實驗室(Age Lab)主任
雖然肉體的青春留不住,但是心靈永遠保持著學習成...
章節試閱
在人生下半場貢獻所長
我們這些五十歲以上的人正在探索新的可能性,尋求新機會去成長、學習與發現,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專注於生活而不只是變老這件事,也就是說,我們不會只把目光放在我們需要什麼,同時也會注重我們想要什麼。我們不再是為工作而活,而是為了生活而工作。我們不再計劃度過十到十五年傳統的退休生活,取而代之的是期待度過三、四十年以上充實豐富的人生。
研究顯示員工生產力可能隨著年齡增加,主要歸功於經驗和工作年資。在很多情況下,五十歲以上的人和年輕人一樣有生產力,或者甚至超越經驗沒那麼豐富的年輕員工。事實上,密西根大學研究了熟齡勞工對經濟和技術發展的貢獻,結果發現隨著勞動力的平均年齡增加,整體生產力更高。
身為五十歲以上的勞工,我們為工作團隊帶來許多益處,並且在許多不同方面創造價值。我們的價值包括展現出今日經濟體系中備受青睞的特質,像是經驗、成熟和專業、敬業、忠誠、可靠、知識和理解力,以及輔導他人的能力。我們的情緒也比年輕員工更穩定,比較少流露負面情緒,更能應對緊張情境,更善於合作。還有,我們不像年輕員工那樣動不動離職,因而省下了員工流失可能耗費的時間和金錢成本。
我們正在經歷的人口高齡化結構變遷為企業組織帶來新的機會,可以利用熟齡族群的經驗與智慧,搭配年輕人的數位知能和想像力。對熟齡勞工來說這也是個機會,可以思考如何在延長的中年期善加活用經驗,投入工作。我們開始看到企業組織中有四代人並肩工作。年輕人和熟齡者需要發展出互相學習的文化,尊重每個人對工作的貢獻。
找出這些問題的解決之道不只是為了熟齡勞工,而是對所有勞工來說都很重要。工作是支持我們度過更長壽命的重要經濟來源,也是持續對社會做出貢獻的重要方式,所以有必要擴充工作選項,讓想要或需要繼續工作的所有人都能有所選擇。
我們所知的工作模式已走到盡頭。在傳統退休年齡之後選擇繼續工作的人數增加提醒了我們,這未必是件壞事。透過顛覆工作模式,我們將能活用經驗工作到老,並且找到一生中最有意義的任務。
熟年的四大自由
羅斯福總統曾經提出人民的四大自由:言論自由、宗教自由、免於匱乏的自由、免於恐懼的自由,直到今日依然擲地有聲。我效法他提出「熟年的四大自由」,藉此勾勒出熟年生活新願景,鼓勵大家顛覆年齡,使願景化為現實。
一、選擇的自由:能夠選擇想要的生活方式以及想要住在哪裡。人各有所好,絕對沒有哪個方案能夠同時滿足所有人。不論你是想要過傳統的退休享清福日子,還是想過積極活躍的生活,應該都要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選擇。
二、賺錢的自由:在我們大部分人成長的過程中,「退休」的一大特色是享有「不工作的自由」。今日延長的中年期的一項重要主張則是「工作的自由」。很多人想要或需要繼續賺錢維生,我們也希望透過所從事的工作對社會產生影響。要實現這個目標,需要重新思考工作的意義與型態,破除社會和體制障礙。
三、學習的自由:世界變得太快,新技術、溝通傳訊的新方法、資訊接收與處理的新方式,在在使人眼花撩亂,難以跟上。想要在延長的中年期以及之後的人生中持續積極參與社會,貢獻一己之力,就必須持續學習。想要繼續工作,也必須持續學習,讓工作技能跟上時代腳步。
四、追求幸福的自由:找出人生目標、實現人生使命,將能使我們獲得幸福。更長的壽命讓我們有絕佳的機會成為我們一直想要成為的人。我們不必再繼續背負許多日常的壓力,這些壓力在追求職涯發展和養兒育女的一路上,不斷消耗我們的心力。很多人利用延長的中年期內省,致力找出人生目標並加以實現。
「自由不是被給予的,而是爭取得來的。」為了贏得熟年的四大自由,我們必須齊心協力,創造出讓我們能夠取得所需照護、資訊和服務的社會,才能過著獨立、有尊嚴而且更健康的生活,在這個社會中,人人享有與更長壽命匹配的財務資源與機會,年長者被視為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資產。
打造安樂窩
百分之九十的人想要在自己家中安老,而不是搬進安養院。但是當我們年老時,很多人環顧自己的家和社區才發現不再適合居住。可能是身體上的阻礙,像是愈來愈爬不動的階梯;基礎設施的阻礙,像是路燈照明不足;或是源自個人改變而形成的阻礙,像是住在郊區或鄉間但不再想要或無法開車。如果任由情況發展下去,很可能每一件事情都會變成獨立完整生活的阻礙。
現在我們有雙層玻璃窗、附衛浴的主臥室、中央空調系統、家庭劇院和休閒娛樂室等讓生活更舒適的設備,但卻沒有考慮到屋主老年的生活。除了非常少數顯著的例外,今日美國住宅有很多地方延續一百年前的設計,但是當時的平均壽命不到五十歲。
想想看:如果平均壽命只有五十歲,那麼大部分人應該能夠輕鬆上下樓梯。因為沒有多少人會活到需要使用輪椅或助行器的年紀,所以出入口、門檻和走廊窄一點也無所謂。因為沒有多少人老到罹患關節炎使手腳變得不靈活的年紀,所以球形門把也不成問題。但是今日有更多人活到八、九十歲,而且期盼在家裡住到不能住為止,這些百年不變的房屋設計就成了問題。
大部分人知道存退休養老金很重要,對吧?然而對於老後我們可能需要修改家中的設計,大部分人並未清楚的意識到這一點。有多少人在家中裝設手持式蓮蓬頭、防滑扶手、拉取式的櫥櫃?有多少人是在歷經挫折、忍無可忍之後才終於做出這些改變?家的價值不能僅以價格來衡量,其價值在於能夠提供舒適的環境,支持我們度過人生的每一個階段。
對於身體行動力稍微減弱的人來說,在樓梯鋪上止滑踏板或防滑條、增加樓梯間和走廊的照明這些措施,足以大幅改善生活品質。同樣的,在浴缸裝設防滑扶手、把球形門把換成水平把手、移除不必要的門檻這些舉措,也能造成大大的不同。還有很多類似的例子,只需要簡單實惠的修改或添加一些東西,就能改善現況。
這類通用設計能夠適應所有年齡的需求。要走到房子前門得經過一大堆台階,對推娃娃車和輪椅或助行器來說同樣不便。寬敞的走廊如果目前不需要讓輪椅通過,可以用來擺放書架而且保留足夠的走動空間。這類設計讓房子更有彈性,更有可能實現我們居家安老的願望。在人口不斷高齡化的今日,我們應該把這些基本設施視為住宅建造時就應該具備的選項,就像水電管線一樣必要。
在人生下半場貢獻所長
我們這些五十歲以上的人正在探索新的可能性,尋求新機會去成長、學習與發現,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專注於生活而不只是變老這件事,也就是說,我們不會只把目光放在我們需要什麼,同時也會注重我們想要什麼。我們不再是為工作而活,而是為了生活而工作。我們不再計劃度過十到十五年傳統的退休生活,取而代之的是期待度過三、四十年以上充實豐富的人生。
研究顯示員工生產力可能隨著年齡增加,主要歸功於經驗和工作年資。在很多情況下,五十歲以上的人和年輕人一樣有生產力,或者甚至超越經驗沒那麼豐富的年輕員工。事實...
作者序
顛覆年齡的想像
我們只會變老,不會變年輕,不論如何努力也沒辦法逆轉青春。不如讓我們重新定義現在的年紀代表什麼樣的意義。我可不想再回到三十歲,你呢?當然,有時候我會希望能夠看起來像三十歲,感覺像三十歲,但是歲月帶給我的經驗和智慧使我受益良多,無可取代,千金不換。
今日五十歲以上的人面臨與以往不同的挑戰,和三、四十歲世代有著不同的目標。我們處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受到不同的動機驅動。人生經驗讓我們學會以不同的眼光去看這個世界;這些塑造我們的經驗,包括生命中的起起伏伏、從歷練中獲得的智慧,以及因為更了解自己、更了解自己想要什麼而獲得的安適感。
我們是照顧者,可能是照顧年邁雙親的成年子女、是照顧兒女的家長、照顧孫輩的祖父母,或是以上這些角色的組合。
我們這一代的人富有行動力,渴望持續探索各種可能性。我們不斷尋求機會,並且在機會出現時牢牢把握。這種樂觀的態度,這種想要按照自我主張生活的欲望,想要有所作為、改變世界—是實實在在的念頭,使我更加堅信,沒有人應該因為年紀而受限,人生經驗是有價值的。
但我也知道,這個世代仍然要面對現實的挑戰,很多人為了滿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而竭盡心力,包括健康、財務、照顧自己和家人。他們不願意被這些問題打敗或因此受限,想要奪回人生的掌控權。
為了讓中年世代迎向挑戰,擁抱機會,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我們必須顛覆對「老年」的印象。我們必須改變面對「變老」這件事的態度,從害怕恐懼轉為欣然期待。
讓我們來改變這一切吧!我們早就該這樣做了。改變談話的內容和方式,就能改變現實。首先就從個人和社會最需要改變的三個領域開始:健康、財富、自我。
第一步,我們必須把焦點放在身心的健康,而不是著重於衰退的情況;我們該做的是預防疾病、增進身心健康,而不僅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我們也需要理解,財富不是指有錢到超乎想像的程度,真正的定義應該是擁有「財務韌性」,不會到老來才發現錢不夠用。如果能使熟齡族群積極投入工作與就業,將更有可能促進景氣繁榮而不是造成社會挑戰。
最後,我們必須發自內心改變看待自己的態度,從「年齡增長代表走下坡」轉變為「年齡增長代表持續的成長」。
如果我們能夠顛覆年齡的想像,欣然擁抱熟年,認為這是值得期待的生命階段,就能開始創造真正的機會去活出我們一直想要的人生。
顛覆年齡的想像
我們只會變老,不會變年輕,不論如何努力也沒辦法逆轉青春。不如讓我們重新定義現在的年紀代表什麼樣的意義。我可不想再回到三十歲,你呢?當然,有時候我會希望能夠看起來像三十歲,感覺像三十歲,但是歲月帶給我的經驗和智慧使我受益良多,無可取代,千金不換。
今日五十歲以上的人面臨與以往不同的挑戰,和三、四十歲世代有著不同的目標。我們處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受到不同的動機驅動。人生經驗讓我們學會以不同的眼光去看這個世界;這些塑造我們的經驗,包括生命中的起起伏伏、從歷練中獲得的智慧,以及因為更了解自己...
目錄
前言 顛覆年齡的想像
1 熟年和你想的不一樣
.更長壽,更健康
.生命歷程的重新定義
.延長的中年期
.熟年的五項新事實
.愈活愈快活
2 遇見現在最美好的自己
.抗老不如抗歧視
.五十歲又怎樣?
.「也不想想看你都幾歲了?」
3 設計理想老後生活
.中年探索
.追求幸福
.傳承和使命
.下一步是什麼?
.活出美好人生
4 儲存健康資本
.改變健康文化
.從「病人」轉變為「醫療消費者」
5 打造安樂窩
.改造你的家
.交通便利性
.居家安老以外的更多選擇
6 為未來理財
.改變談話內容
.為了美好人生而儲蓄
.從計算數字轉為想像未來
.開創新的未來理財之道
.為未來理財的新方案與工具
7 在人生下半場貢獻所長
.推翻成見
.活用經驗工作到老的創新方案
8 翻轉刻板印象
.健康
.財富
.自我
9 熟年生活新願景
.熟年的四大自由
行動方案
前言 顛覆年齡的想像
1 熟年和你想的不一樣
.更長壽,更健康
.生命歷程的重新定義
.延長的中年期
.熟年的五項新事實
.愈活愈快活
2 遇見現在最美好的自己
.抗老不如抗歧視
.五十歲又怎樣?
.「也不想想看你都幾歲了?」
3 設計理想老後生活
.中年探索
.追求幸福
.傳承和使命
.下一步是什麼?
.活出美好人生
4 儲存健康資本
.改變健康文化
.從「病人」轉變為「醫療消費者」
5 打造安樂窩
.改造你的家
.交通便利性
.居家安老以外的更多選擇
6 為未來理財
.改變談話內容
.為了美好人生而儲蓄
.從計算數字...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