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個孩子來說,最可怕的不是棍棒、拳頭,而是失去尊嚴。
回歸到孩子成長過程中最根本的人格特質、生活習慣的養成,可能反而是最重要的。
讓成員之間建立起心理上的平等關係,
是給於孩子尊嚴的基本要求。
不能尊重孩子的教育,一切將只是空談
每個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學業成功,將來考個好大學,有個好工作,有個幸福家庭。但孩子的將來真是一張文憑就可以決定的嗎?家長引導與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成績,是應盡的義務。家長重視孩子的考試分數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分數畢竟是學習狀況的一種重要反映,但成功的教育不應該是這樣的,人的生活也是這樣。
教育是一個艱難的過程,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並且是一個家庭、學校、社會緊密配合的過程。這其中,沒有比父母的教育力量更有力、影響更大了。孩子其實就是一張白紙,形成什麼樣的人完全在於父母如何去引導。
兒童教育專家說過: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能影響孩子一生的,不是學校分數、不是學力的高低,而是父母對孩子的人格教育。在中小學階段,家長應該給孩子打兩個基礎:一個是身體的基礎;一個是習慣的基礎。當孩子們把學校受到的教育都忘記後,剩下的東西才是真正的教育,而剩下的東西其實就是身體和習慣。
⊙ ⊙ ⊙ ⊙ ⊙ ⊙ ⊙ ⊙ ⊙ ⊙ ⊙
我們必須要認識到這一點:每個孩子都不一樣,都考第一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魯迅在中小學的成績,大都在七八十分,甚至還有些課不及格,可他為什麼能成為偉大的文學家呢?說明成功在於發展和選擇,在於家庭教育的人格培養。
有很多家長認為,孩子不打不能成器。難道一手拿著棍子,另一隻手拿著錢,就能將孩子培養成才了嗎?許多孩子畢業後,感覺自己讀了十幾年,甚至二十年的書,一旦走入社會仍然如迷途的羔羊,不知所措。捧著燙金的文憑,曾幾何時,以為可以靠它贏得尊重,征戰世界,可到頭來發現重視它的好像只有自己。
因此,回歸到孩子成長過程中最根本的人格特質、生活習慣的養成,可能反而是最重要的。然而,一切教育,都必須遵循一個基本的原則方能成功,這就是「互相尊重」。
⊙ ⊙ ⊙ ⊙ ⊙ ⊙ ⊙ ⊙ ⊙ ⊙ ⊙
日本教育家鈴木鎮一曾說:「任何一個孩子都可以成材,誰都可以培養孩子的能力,但能力的大小則與自己正確努力與否有直接關係。」孩子的教育只有在相互信賴尊重的基礎上才能做到,如果不能尊重孩子的自尊,所有的教育也只能是空談。
自尊、自信是一個人成才與成功必備的因素,也是做人不可或缺的重要品格,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尤為重要。父母不但要尊重孩子,更應該努力培養孩子的自尊心。
尊嚴可以帶給人自信,也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對一個孩子來說,最可怕的不是棍棒、拳頭,而是失去尊嚴。對待孩子,沒有比保護他的自尊更重要的事了。孩子的自尊心像稚嫩的小苗,一旦受到傷害,會留下難以癒合的傷口,甚至會影響他的一生。
所謂自尊心,是指個人要求得到他人或集體尊重的情感。有的人以為孩子不懂事,不懂自尊心,其實不然,尤其是叛逆期的孩子自尊心特別重,做什麼是都怕丟臉、沒面子。看看我們的孩子,小時候出門要父母牽、長大出門卻跟父母離的遠遠的,深怕父母跟他牽手,很丟臉。這就是青春叛逆期對自尊的過度追求的表現,等過了叛逆期,孩子徹底明白自尊的涵義後,出門又會跟父母牽在一起了,尤其是女孩子。
⊙ ⊙ ⊙ ⊙ ⊙ ⊙ ⊙ ⊙ ⊙ ⊙ ⊙
因此,父母平等對待家裡每一個成員,讓成員之間建立起心理上的平等關係,是給於孩子尊嚴的基本要求。父母子女任何一方的優越感都會對其他家庭成員造成心理上的壓力,並產生隔閡。一般來說,缺少平等關係的家庭,孩子容易養成怯懦、自卑、自私等不健康心理。調查也表明,一些容易衝動的孩子、古怪多變的性情,與父母經常不給予孩子尊重、亂發脾氣有直接關係。所以當父母自己心情不佳,應儘量克制不向子女發洩,對孩子做錯事時,也要真誠地向孩子道歉,讓孩子真正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平等地位。
在民主、平等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很容易使孩子思想成熟起來,感覺到自己是個大人了,能夠獨立做出決策了,自己已經具備了在社會中獨立生活的能力,進而完善孩子優良的品格。
大多受到父母良好尊重的孩子與父母非常合作,他們待人友善,懂禮貌,與大人談話沒有一點局促感,自我獨立意識強。心理學家認為,這些都是孩子們受到了應有的尊重的良好反應。「尊重」也可以說是一切教育的基礎。
作者簡介:
水靈
畢業於心理學專業,專攻青少年心理、兒童早教心理研究,早教機構的專業指導教師。
章節試閱
PART 1
你無法永遠跟著孩子,卻能影響他一生
有人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沒有比父母的教育力量更有力、影響更大了,能影響孩子一生的,不是學校分數、不是學歷的高低,而是父母對孩子的人格教育。
教育的藝術不是在學校老師的手上,它全在父母的方寸之間;教育最重要的任務是建築人格長城;教育孩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做父母親的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才能將其培養成才。
1.學生時代所學,有多少東西你現在還記得?
作為家長,引導與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成績,是應盡的義務。家長重視孩子的考試分數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分數畢竟是學習狀況的一種重要反映。
但身為家長的我們,你應該還記得,當自己還是學生時,每天通宵達旦、拼死拼活背誦、計算著,那些關係我們成績好壞的知識,到現在還能記下多少呢?我相信是所剩不多吧!當學生時期辛苦學習後,到頭來卻又記下不多的知識中,試問,現在的你又還有多少知識是你踏入社會後一展長才、升官發財時派上用場的呢?
如此說來,家長們是否認真想過:「到底孩子為什麼還要上學?」孩子到了學齡,大家都送他們去學校,你的孩子就要跟著進學校嗎?用魯迅的話說:從來如此,便對嗎?當父母把孩子送進學校的時候,並不是把看管的責任、教育的責任轉手的時候,孩子在學校裏面到底學到了多少東西,孩子這樣起早貪黑地讀書到底值不值得,這些更嚴肅而又重要的話題,都要父母來衡量。
⊙ ⊙ ⊙ ⊙ ⊙ ⊙ ⊙ ⊙ ⊙ ⊙ ⊙
到底孩子為什麼還要上學呢?如果你的答案是「為了拿個好文憑」,那孩子很可能只是拿個文憑、混個好學歷,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書呆子。因此,若家長們只會逼著孩子,花全部精力去背誦課程內容,即使多考了五分、十分,在班上名列前茅,對培養未來競爭力而言,恐怕會讓父母大失所望。
但不少父母卻過分關心孩子學習,只要考出好成績,什麼要求都答應,什麼願望都滿足,品德低下卻不被關注。然而,學習知識在幾年後,孩子還能記下多少呢?影響孩子未來發展的好壞,絕不是成績的高低,而是品格。因此,這樣的教育理念、方式教育孩子,實在令人憂慮。
更何況為了學習而學習的孩子,他們心中並沒有對學習產生足夠的動力,並不知道為什麼而學、為什麼要學,既然目標都不明確、動力都不強勁,還怎麼能充分去相信學習的知識能對孩子將來有幫助呢?
⊙ ⊙ ⊙ ⊙ ⊙ ⊙ ⊙ ⊙ ⊙ ⊙ ⊙
孩子上學到底要學什麼?如果你認為是「為了學習到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識」,那麼你的引導,孩子就有可能真正的學有所用、學有所長。為什麼只是有可能呢?因為學校所學技能到了社會說不定已經被社會所淘汰了,或者不一定用的到呢!
每個孩子在踏入社會職場之前,幾乎都在校園學習了十多年的時間。國中之前的學習教育都是一些基本的學習課程,但進入大學以後、或是進入職業學校後,孩子們所要學習的就是某種專業的技能了,以便之後踏出校園時,能夠利用所學技能,為自己、為社會盡一份力量。所以,簡單的來說,學校學習的目的,除了教導孩子基本的做人道理,讓孩子的人生朝著正面的發展之外,最重要的便是能讓孩子將來維持生計的一技之長了。
但全球化時代最大特徵就是變動迅速,各個學門,各種產業,所謂「典範轉移」的速度非常快,現在所學的知識或技能,往往三年、五年後,就完全淘汰了。直至現在,我們還經常可以聽到一些從學校畢業到社會打拼幾年之後的青年人,由感而發地說:「以前在學校學的東西,沒有一樣可以在現在社會上派上用場……」的確,現在學校教育,大都是過度注重課本上「死知識」的過時產物,令孩子刻苦學習十幾年的知識,到頭來不是忘記了、用不上,就是被所淘汰了。
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也說:「下一個社會與上一個社會最大的不同是,以前工作的開始是學習的結束,下一個社會則是工作開始才是學習的開始。」我們的學校教育十年來如一日,鮮少隨著時代的演進而更新教育內容,因此,現在的年輕人,離開學校之後,只靠著在學校學習到的「過時知識」闖蕩職場,是注定要在職場競爭的叢林中被淘汰,更不要奢望薪水能夠年年升級。如此看來,孩子到學校去上學,不就是在浪費時間、浪費生命嗎?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思考了這個問題,而且寫了一本書《孩子為什麼要上學》。
⊙ ⊙ ⊙ ⊙ ⊙ ⊙ ⊙ ⊙ ⊙ ⊙ ⊙
大江健三郎說:最初我很懷疑,孩子是否要上學。當我十歲那年夏天,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戰敗。日本人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之前我們接受的教育一直在說我們國家最強大最有力量,然而戰後我們明白,天皇也是人。
當時的美國,是我們最害怕、最憎恨的國家,可後來又是這個國家成為我們要從戰爭廢墟中重新站起來最需要依賴的國家。
戰爭剛結束一個月,我就不願去學校上學了。我在樹林中度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時光,直到有一次我大病痊癒,才開始想上學。
我的長子叫光,他出生的時候腦部異常,到了五歲還不會說話。相反他對聲音的高低卻特別敏感。他一聽到鳥兒的叫聲,就能說出鳥的名字來。鳥的名字他是從唱片上學來的。
光七歲的時候才上學,進入特別班。集中在那裏的孩子,身體上都有不同的殘疾。有的總要大聲喊叫,有的不能安靜,要不停的地動。一會撞桌子,一會掀椅子。從窗戶望進去,看到光總是用手捂著耳朵,身體呈現僵硬的姿態。
進入特別班之後不久,光發現了一個和自己一樣不喜歡雜訊的小朋友。於是,兩個人便總是坐在教室的角落裏互相握著對方的手,一起忍耐教室的吵鬧。
不僅如此,光還開始幫助這個活動能力比他差的小朋友去上廁所了。能幫助小朋友做一些事情,對光來說,實在是種充滿新鮮感的快樂體驗。漸漸地,他們兩個人開始在距離其他孩子遠一點的地方擺上椅子,一起聽廣播裏的古典音樂了。
又過了一年,我發現光超越了鳥的聲音,人類創造的音樂開始成為光可以理解的語言了。他甚至能從播放過的曲子裏面記上朋友喜歡的曲目名字,而且回家還可以找到這張碟片。老師也發現這兩個很少開口的孩子的語言之中,已經出現了巴赫、莫札特的名字。
現在對於光來說,音樂是他蘊藏於內心深刻而豐富的東西,也是他將內心的情感向他人、向社會傳達的唯一語言。這種語言是在家庭裏發芽,在學校裏發展成型的。不僅僅是語文,還有自然科學,算術,體操,音樂,這些都是深刻瞭解自己、與他人交流的語言。
為了學習這些,無論是什麼時代,孩子都是要去上學的。
大江健三郎的文章寫得很樸實,他的道理也很簡單。孩子要上學,是因為有很多東西從家裏是無法學到的,與陌生人相處、找到自己的夥伴和愛好,系統地瞭解知識等等,不僅要學到很多新的東西,更要學會怎樣在這個社會中生存、很好地生活。
一個人是需要綜合發展的,既然如此,那父母為什麼不能照顧他的感情,考慮到孩子學習是為了開發孩子的發展呢?孩子上學讀書,學的是人生這門課,父母永遠不要忘記了這一點。
2.父母最在乎的成績,對孩子將來影響很大嗎?
想成功一定要學習。你可能聽過這麼一句話:窮人不學,窮無止境,富人不學,富不長久。學習很重要,我們每個人都要學習,哪怕是為了起碼的生存。人能夠成為萬物之靈,靠的是學習。國外有句名言,叫做「不學習就滅亡」。一九七二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發表著名的研究報告,題為《學會生存》,就把學習與生存直接聯繫在一起,可見學習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性。
⊙ ⊙ ⊙ ⊙ ⊙ ⊙ ⊙ ⊙ ⊙ ⊙ ⊙
每個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學業成功,將來考個好大學,有個好工作,有個幸福家庭。可以說,二十一世紀的父母比任何一代的父母都更關注孩子,都對孩子充滿了期待和希望,竭盡全力甚至是節衣縮食地去滿足孩子的種種需求。因此,也幾乎所有的家長都很在乎孩子在校的學習成績,因為好的成績是考入好高中、好大學的保證。而好大學的保證就在於專業技能的紮實教育,讓孩子能夠以燙金的文憑得到更多工作的青睞。
但孩子的將來真是一張文憑舊可以決定的嗎?相信所有的父母親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事。做父母的應該時常有機會聽到某些人意氣風發的說:我們公司青一色都是××大學畢業的,是屬於××大學幫,想進我們公司就必須把書讀好,不然沒機會。真是偉大的公司啊,但只問清楚公司的薪資制度,卻比一個木工師傅或是廚師都還低呢。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經常能夠發現,一些工程技術人員儘管學歷不高,卻常常具有較深的專業知識和較強的實際工作能力,反之,一些高學歷人員,儘管各方面都表現不錯,卻沒有強烈的技術作支撐,反而給主管們留下不適任的印象。
一個人實際工作能力的高低,並不可以光從學歷或應聘時筆試、面試的成績,就能看得出來的。有了實際工作經驗,也並非見得能力就強,創造性就高。因此,父母應該轉變看待孩子學習的態度,對孩子將來影響深遠的,絕不是現在考試成績好、取得高學歷,將來就一定比較好,而是孩子學習過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盡情發揮自我,對孩子將來發展才會更好。
現在社會上,有很多人並沒有很高的文憑,但是他們一樣有所成就。不是說學校知識不重要,而是說,我們不能忽略了孩子的全面發展。除了分數,孩子的品德修養、性情習慣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分數,不過是衡量孩子的一個指標,還有很多指標才能綜合評判一個人,父母怎能「因分廢人」呢?
⊙ ⊙ ⊙ ⊙ ⊙ ⊙ ⊙ ⊙ ⊙ ⊙ ⊙
美國著名的心理衛生專家J•E•瓦林,曾經研究並介紹許多偉人的成長過程。這些偉人大多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因為小時候都有缺點,所以總是被老師認為資質低劣,不可造就。例如,發表進化論而成名的達爾文、發現地心引力的牛頓、英國浪漫詩人代表拜倫、及開啟近代哲學之風的黑格爾……不勝枚舉。他們在小時候,都被認為是愚昧不堪的笨孩子。但是,他們並沒有受到別人的影響,而是自我肯定,追求自己的人生價值。結果證明,他們不僅不愚笨,反而個個功成名就、對人類有著偉大的貢獻。
愛因斯坦和愛迪生都是被學校退學的孩子,諾貝爾沒有接受過正規的學校教育,……如今在各個領域活躍的優秀人物,很少有從小分數滿分的人。
實際上,分數不是衡量孩子能力的唯一標準。考試是檢驗孩子學習情況的一種手段,它是一項比較單一的檢測。這基本上是對孩子學到書本知識的抽查。分數永遠只是個形式和手段,它不能證明孩子真正學到了多少知識,也不能證明一個孩子的品格與才能如何。它不是衡量孩子聰明與否的唯一標準。
分數也並不能完全真實地反映一個孩子的能力。有很多孩子平時學習特別好,各方面能力也不錯,但是一考試就考砸了。還有一些孩子,平時小測驗沒問題,但是到了升學考試這樣的關鍵時刻,就發揮失常。這就是一個心理素質問題,考試怯場,就無法發揮自己的正常水準。
⊙ ⊙ ⊙ ⊙ ⊙ ⊙ ⊙ ⊙ ⊙ ⊙ ⊙
成功的道路不是唯一的,但對於孩子來說,總有適合自己的一條,即最適合自己發展的路。對於一個肯奮鬥的人來說,成功在於選擇,而選擇在於自知。成功者就是選擇了最適合自己的路,失敗者則是選擇了最不適合自己的路。權衡能力也是一種選擇能力,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
教育除了提供基本的生活知識和技術訓練外,尤其應該鼓勵孩子對生活有一個完整的看法,幫助孩子去體驗生活的完整過程,找出屬於自己適合的路。光有理論的學習而沒有內心的體驗,則只會導致膚淺的、片面的紙上談兵。
這個社會是一個飛速發展的社會,這個社會是充滿變革的社會。如果做父母的還只會讓孩子沉浸在書本之中,天真地認為讀好書走遍天下都不怕,那麼被時代甩在後面的,就是我們的孩子了。
成績的好壞並不能絕對地決定孩子的成才與否,並不能只以一紙分數去衡量自己的子女。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是高分低能的人嗎?如果不希望,奉勸每一位父母,用正確的方法和態度去關注孩子的學習吧。
父母不要以為只有待在學校才是學習,不要以為讀書本就是求知,當然這是最經常見到、最為人們所接受的方式,可是如果一味只陷入這種思想當中,未免會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書呆子。看看學校裡有多少為了讀書而讀書的孩子,看看有多少為了考試而考試的學生,再看看有多少絲毫不知道讀書有什麼用、為什麼而讀書的年輕人,你就知道。
3.碩士、博士,為什麼到頭來卻什麼都不是?
教育是一項複雜工程,父母的責任尤其重要。然而有些父母對子女的培養和教育煞費心機,為了培養孩子成才,他們甘願不辭辛勞,費盡心血,但是卻往往並沒有取得相應的成效,其原因就在於孩子的父母沒有從孩子的實際出發,還在用傳統的理念教育孩子。傳統的道路必定走向平庸,因為一個陷於傳統的頭腦無法洞察什麼是真實的。傳統可能只有一天,也可能追溯上千年。一個工程師拋開上千人的經驗積累起來的工程知識顯然是荒謬的,但他完全根據前人的建築成果依葫蘆畫瓢,那也只能被時代所淘汰。
⊙ ⊙ ⊙ ⊙ ⊙ ⊙ ⊙ ⊙ ⊙ ⊙ ⊙
名噪一時的「神童」魏同學。從小到大,母親對其的唯一要求就是專心學習。在其母親「瘋狂」的督促和智力訓練下,魏同學六歲就已經完成了小學課程,十三歲考上了大學,十七歲成為了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碩士研究生。然而,由於生活中的事情完全由母親包辦,魏同學不懂得如何跟周圍的人交往。讀研究所碩士研究生後,因為生活長期不能自理,知識結構不適應中科院的研究模式,而被學校勸退。在母親看來,本應兒子自己做的事情都是無關緊要的小事,只有讀書、學習才是最重要的。從小學,到大學,母親一直陪讀。上大學期間,母親從來沒有讓魏同學洗過衣服,甚至洗頭都是媽媽幫忙。他就是只重視智力發展,忽視了與人交往的能力,導致學業也無法繼續下去。
父母把一切事物都安排得十分妥帖周到,從來就沒有想到什麼是需要孩子自己去考慮、去想辦法、去解決、去處理的,長此以往會扼殺孩子的思考能力,更談不上解決問題的能力了。雖然說現在應式教育制度的體制下,存在許多錯誤的學習教育,但父母古老呆版的舊思維,卻可以說是妨礙孩子未來發展最大的原因。
⊙ ⊙ ⊙ ⊙ ⊙ ⊙ ⊙ ⊙ ⊙ ⊙ ⊙
只有知識,無論是多麼廣泛和聰明的知識放在一起,都不能解決我們人類的問題。如果我們的頭腦中只填滿了各式各樣的知識,那麼就沒有任何自由的空間去觀察和思考當下新鮮的問題了。生活就會變得膚淺,變成一條單調乏味的、具有災難性後果的庸俗小道。
生活中,我們常常積累了很多關於事情以及很多事物的大量知識,但是要按照學到的知識去明智地行動,看起來幾乎是不可能的。學校傳授人們有關行為、宇宙、科學和各種技術的知識和技能,但是這些教育機構很少幫助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做一個優秀的人。一個在講臺上或實驗室裡誇誇其談的專家,並不一定懂得一些生活常識。
古希臘的哲學家們一再強調知識與智慧的區別:知識是人類對有限認識的理解與掌握,智慧是一種悟,是對無限和永恆的理解和推論。因此,博學家與智者是兩種不同類型的人,智者掌握的知識不一定勝過博學家,但智者對世界的理解一定深刻得多。兩者比較就如一個知識女性和一個聰慧女性的比較,後者令人心儀的不是其掌握知識的多少而是在其靈性。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差別,根源在於知識是有限的,再博學的知識在無限面前也會黯然失色;智慧是富於創造性的,其不被有限所困,面對無限反而顯得生機勃勃。
⊙ ⊙ ⊙ ⊙ ⊙ ⊙ ⊙ ⊙ ⊙ ⊙ ⊙
孩子到學校來主要目的是學習什麼?很多家長可能會說:掌握知識。而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善意地提醒我們:「一個人到學校裏來上學,不僅是為了取得一份知識的行囊,而主要的還是為了變得更聰明,因此,孩子主要的智慧與努力,就不應當用到記憶上,而應當用到思考上去。真正的學校應當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
在美國,當孩子在學校學習了生活的基本知識後,學校的老師及家長便會要求孩子自己思考學習上的知識是應如何運用、發揮,他們學習成績的考量著重在孩子學習思考後的總結報告上,並不注重孩子記下了多少,更注重的是孩子學習後的思考,學習後能活用了多少。美國教育認為:知識不一定要記在心裏,能夠取得使用即可。
然而,在我國,當孩子在學校學習了生活的基本知識後,學校的老師及家長便會要求孩子花時間把學習記起來,以便取得成績。因此,學校會給予許多的家庭作業,希望幫助孩子記住學校所教的內容,家長們更是怕孩子這樣的練習、記憶不夠,更把孩子其餘的時間拿來補習、買參考書增加孩子的練習,從未有過引導孩子學習後的思考。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對於讀書人來說,最忌諱的就是死讀書、讀死書。如果真的像古人說的那樣,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唯讀聖賢書,那麼怎麼能將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經驗?怎麼能將有用的知識財富轉化為社會財富?怎麼能跟得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 ⊙ ⊙ ⊙ ⊙ ⊙ ⊙ ⊙ ⊙ ⊙ ⊙
當今社會,已經進入了科技時代,資訊社會,我們要結合社會的需要,有目的地去教導孩子學習,才能學有所用,學有所成。如果我們不管社會的變革,一味讓孩子做個啃讀書本的書呆子,那麼即便滿腹經綸,也不是有用之才。做父母的必需知道,無論對於哪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家長都應該讓孩子認識他內心的一切,不要單純為了讓孩子學習而學習,學習不過是一種手段、是一個過程,透過這個過程來提升孩子自己,而不是讓孩子在這裡越走越遠、找不到出口。
思考好比播種,行動好比果實,播種愈勤,收穫也愈豐。一個善於思考的孩子才能品嚐到金秋的瓊漿玉液,享受到大地賜予的豐收喜悅。正如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所說:「學會思考和判斷比獲得知識更重要。」他還說:「不下決心培養思考習慣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樂趣。」父母應該要培養孩子思考的習慣,循序漸進地引導孩子認清世界,體會人生,思考自己的未來。
教育要讓學生能夠思考,不是指頑固不變、死守理論、生搬硬套、死記硬背的思考,而是直接地、真實地思考和體驗。因為,真正的教育、父母該給孩子的教育,其實是那些能開發和培養孩子思維能力的教育。
一個人的知識並不能代表他的智慧。智慧無法在書中尋獲,無法加以聚集、背誦、或儲存,它是對每天人與人之間所發生的種種事故加以觀察和瞭解。
PART 1
你無法永遠跟著孩子,卻能影響他一生
有人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沒有比父母的教育力量更有力、影響更大了,能影響孩子一生的,不是學校分數、不是學歷的高低,而是父母對孩子的人格教育。
教育的藝術不是在學校老師的手上,它全在父母的方寸之間;教育最重要的任務是建築人格長城;教育孩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做父母親的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才能將其培養成才。
1.學生時代所學,有多少東西你現在還記得?
作為家長,引導與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成績,是應盡的義務。家長重視孩子的考試分數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分數畢竟...
目錄
序:不能尊重孩子的教育,一切將只是空談
PART 1你無法永遠跟著孩子,卻能影響他一生
1.學生時代所學,有多少東西你現在還記得? 016
2.父母最在乎的成績,對孩子將來影響很大嗎? 024
3.碩士、博士,為什麼到頭來卻什麼都不是? 031
4.教育要適合孩子,不是讓孩子去適合的教育 038
5.父母認清教育的真正本質,孩子才能成功 044
6.跟著孩子一生一世的,是父母的家庭教育 051
7.青春期孩子,父母的教育將左右他的一生 058
PART 2 教育是引導,而不是決定孩子的將來
1.不要用自己的價值,干擾孩子的發展 066
2.不要強迫孩子,成為父母的繼承者 073
3.父母應瞭解孩子心理,發揮導向作用 079
4.留出空間給孩子,不過多干涉孩子 087
5.孩子的選擇,父母應扮演從旁協助者 094
6.把事情最後的決定權,交還給孩子 100
7.尊重孩子的意願,幫助孩子實現夢想 107
PART 3 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最重要的基礎
1.你孩子是否被批評過「家教不好」呢? 116
2.是否讓孩子學習生活自理的基本技能呢? 123
3.孩子發生錯誤時,你是如何看待呢? 129
4.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一台人生記錄器 136
5.孩子的性格,會隨著家庭教育而發展 143
6.家庭教育中,最忌父母的態度不一致 151
PART 4教養中,父母必須小心的慢性毒藥
1.父母教育孩子,切忌過度保護與干涉 160
2.父母過於嚴厲,會逼使孩子學說謊 168
3.父母過於溺愛,會讓孩子過於依賴 175
4.父母過度的讚揚,孩子會自以為是 182
5.父母的同情教育,會讓孩子無法吃苦 188
6.過多的物質,會養成孩子嬌奢習氣 195
7.切忌使用金錢取代親子之間的情感 202
PART 5孩子人生最好的影響教育是習慣
1.訂家規和協議,培養孩子守規矩的習慣 210
2.每日例行作息,可培養孩子生活好習慣 218
3.父母要以身作則,培養孩子的讀書習慣 224
4.從生活細節中,培養孩子勤勞儉樸的習慣 231
5.不幫孩子擦屁股,培養孩子負責的習慣 239
6.提高孩子情緒控管,造就孩子一生成功 246
序:不能尊重孩子的教育,一切將只是空談
PART 1你無法永遠跟著孩子,卻能影響他一生
1.學生時代所學,有多少東西你現在還記得? 016
2.父母最在乎的成績,對孩子將來影響很大嗎? 024
3.碩士、博士,為什麼到頭來卻什麼都不是? 031
4.教育要適合孩子,不是讓孩子去適合的教育 038
5.父母認清教育的真正本質,孩子才能成功 044
6.跟著孩子一生一世的,是父母的家庭教育 051
7.青春期孩子,父母的教育將左右他的一生 058
PART 2 教育是引導,而不是決定孩子的將來
1.不要用自己的價值,干擾孩子的發展 066
2.不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