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花令│桃花依舊笑春風(節錄)
溫風如酒,春光燦爛的季節終於來了,這時桃花是當仁不讓的主角。蘇軾有詩:「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詩詞中只要出現桃花字樣的,無一不是春意融融。
§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春意融融的桃花
豔麗的桃花仿佛就是春天的象徵,農曆二月叫桃月,春雨叫桃雨、桃花雨。唐代戴叔倫有詩〈蘭溪棹歌〉:「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就是指春雨中的桃花。白居易曾有〈題大林寺桃花〉一詩:「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常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見到了桃花,就仿佛追到了春天。
詩經‧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這是一首慶新婚的詩。詩中用美豔的桃花來形容新娘子,又用將來會結實累累的桃樹來預祝新娘子多生貴子。桃花燦爛、桃實累累、桃葉青蔥,洋溢著一派生機,滿堂喜氣,用以祝賀新婚實在是再恰當不過了。
桃花,往往伴隨著一個個美麗的愛情故事。其中,最著名的當屬「人面桃花」的故事,它源自唐代詩人崔護所寫的〈題都城南莊〉: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千百年後,我們讀到此詩,那個桃樹下凝睇含笑、脈脈含情的少女,仍如同親見,桃花樹下那段如灩灩春光一樣的美好愛情,依然讓我們憧憬嚮往。
唐太宗的妻子長孫皇后有一首詩,名為〈春遊曲〉:
上苑桃花朝日明,蘭閨豔妾動春情。井上新桃偷面色,簷邊嫩柳學身輕。
花中來去看舞蝶,樹上長短聽啼鶯。林下何須遠借問,出眾風流舊有名。
這首詩出現了兩次桃花的影像,長孫皇后可不像後世中的女子那樣羞答答的,而是大膽地說:「蘭閨豔妾動春情」,那燦爛明媚的桃花,正代表了盛唐女子的青春活力。
此後的詩詞文賦中,一提到「桃花臉」「桃花面」,都不覺讓人記起愛情的故事,不過後世的許多文字中,不免都掛上了傷感的色彩。晚唐擅寫閨情詩的韓偓,曾在〈復偶見三絕〉第二首中這樣寫道:
桃花臉薄難藏淚,柳葉眉長易覺愁。密跡未成當面笑,幾回抬眼又低頭。
這名女子因為種種原因,不得和有情人成為眷屬。她現在默默地望著這個她深愛的男人,心中悲欣交集,卻不敢脫露形跡,此時此刻,情何以堪!韓偓還有一首名為〈新秋〉的詩:「一夜清風動扇愁,背時容色入新秋。桃花臉裡汪汪淚,忍到更深枕上流。」我認為這兩首詩中都用「桃花臉」來形容的女子,應該是同一人,她或許正是韓偓念念不忘的情人。
同是晚唐詩人的韋莊,相傳其愛姬為蜀主王建所奪,他刻骨的思念化作這首夢中的小詞〈女冠子〉: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夢見。語多時。依舊桃花面,頻低柳葉眉。
半羞還半喜,欲去又依依。覺來知是夢,不勝悲。
直到現代,張愛玲有一篇名為〈愛〉的散文,其中寫了村莊裡的女孩子,一個春天的晚上,她手扶著桃樹,和一個男子打招呼:「你也在這裡嗎?」然而,他們的故事從此沒了下文,後來女孩子被拐賣到他鄉外縣,幾次三番地轉賣,經過無數的驚險和風波,但老了的時候她還記得,那個春天的晚上,那棵桃樹下,那個年輕男子。
桃花,一直都代表著那美好易逝的愛情。正所謂:「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
古來多少癡情人都傷嘆:桃花落,閒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宋‧陸游〈釵頭鳳〉)
§ 桃花庵裡桃花仙——桃花的仙隱情結
桃花代表的意象,不單單是青春妙齡的女子,芬芳甜蜜的愛情。由於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一文,桃花也代表著隱逸和超脫的氣質。
〈桃花源記〉一文大家都非常熟悉,王維有詩:「采菱渡頭風急,策杖林西日斜。杏樹壇邊漁父,桃花源裡人家」,就堪稱「詩中有畫」,道出了隱者之居的剪影。王維還有一首長詩〈桃源行〉,幾乎將〈桃花源記〉複述了一遍: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去津。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
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遙看一處攢雲樹,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
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雲中雞犬喧。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
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
峽裡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縣。
出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遊衍。自謂經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
當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曲到雲林。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詩中開頭和結尾都提到了桃花,前後呼應,文勢活躍多姿,情韻悠長。
……
屢受挫折、心灰意冷後的唐伯虎,曾自號「六如居士」,在蘇州桃花塢種滿了桃花,他有一首著名的〈桃花庵歌〉:
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裡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
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車塵馬足富者趣,酒盞花枝貧者緣。
若將富貴比貧者,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將貧賤比車馬,你得驅馳我得閒。
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唐伯虎雖有江南第一風流才子之稱,但〈桃花庵歌〉中的「桃花」,卻不是桃花運,此中情趣,應該是抒發隱者之情。
金庸先生在其小說中,塑造了桃花島主黃藥師這一形象,比起其它三大高手來,黃藥師更加特立獨行、蕭然出塵。這桃花島上,桃花遍地,落英繽紛。有道是:「桃花影落飛神劍,碧海潮生按玉簫」,極好地烘托了東邪黃藥師那絕世高人的身份。
桃花不單有隱的意象,而且還沾著「仙道」的氣息。相傳漢代,有劉晨、阮肇二人去天姥山採藥,結果遇到二位仙女留住與之結為夫妻。過了十天,劉、阮要求回鄉(你說這倆傻瓜回去做什麼呢?元稹就曾大惑不解,有詩道:芙蓉脂肉綠雲鬟,罨畫樓臺青黛山。千樹桃花萬年藥,不知何事憶人間),仙女們苦苦挽留半年後終於允許他們回去,然而人世已是滄桑巨變,幾百年過去了,只找到二人的第七世孫。想回去再找仙女吧,卻再也無路可通,只留下感慨無限。
晚唐詩人曹唐最喜歡寫遊仙詩,有詩名〈劉阮再到天臺不復見仙子〉,就是寫此事:
再到天臺訪玉真,青苔白石已成塵。笙歌冥寞閒深洞,雲鶴蕭條絕舊鄰。
草樹總非前度色,煙霞不似昔年春。桃花流水依然在,不見當時勸酒人。
相傳仙人呂洞賓亦有詩道:「曾隨劉阮醉桃源,未省人間欠酒錢。」
§ 桃花亂落如紅雨——紅顏薄命的感傷
然而,自古紅顏多薄命,桃花也禁不起風吹雨打。正如李漁《閒情偶寄》中所說:「噫,色之極媚者莫過於桃,而壽之極短者亦莫過於桃,『紅顏薄命』之說,單為此種……然勿明言,至生涕泣。」
李漁說,百花中顏色最媚者就是桃花了,而花期最短的也是桃花,「紅顏薄命」之說,似乎就是專說桃花的,然而還是不要說明白,說明白就太傷人心了。
……
桃花,雖然鮮豔,但卻匆匆而開,匆匆而落,落時的那一片片紅,令人感傷無限,正是:「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宋‧辛棄疾〈摸魚兒〉)
《紅樓夢》中林黛玉所葬的正是那匆匆飄落的桃花。除了〈葬花吟〉外,林黛玉還有一首詩〈桃花行〉,專寫桃花:
桃花簾外東風軟,桃花簾內晨妝懶。簾外桃花簾內人,人與桃花隔不遠。
東風有意揭簾櫳,花欲窺人簾不卷。桃花簾外開仍舊,簾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憐人花亦愁,隔簾消息風吹透。風透簾櫳花滿庭,庭前春色倍傷情。
閒苔院落門空掩,斜日欄杆人自憑。憑欄人向東風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桃葉亂紛紛,花綻新紅葉凝碧。霧裹煙封一萬株,烘樓照壁紅模糊。
天機燒破鴛鴦錦,春酣欲醒移珊枕。侍女金盆進水來,香泉影蘸胭脂冷!
胭脂鮮豔何相類,花之顏色人之淚。若將人淚比桃花,淚自長流花自媚。
淚眼觀花淚易乾,淚乾春盡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飛人倦易黃昏。
一聲杜宇春歸盡,寂寞簾櫳空月痕!
書中寫寶玉看到此詩的感受是:「寶玉看了,並不稱讚,卻滾下淚來,便知出自黛玉。」確實,「明媚鮮豔能幾時,一朝飄泊難尋覓」的桃花,正是薄命紅顏的寫照,詩雖然寫得好,但寶玉聯想到這些,又怎麼還有心情說出「贊詞」來。
「胭脂鮮豔何相類,花之顏色人之淚」。在《桃花扇》一劇中,李香君濺到扇子上的斑斑鮮血,被點染成了一朵朵桃花花瓣,更為怵目驚心,令人惋嘆:
春風上巳天,桃瓣輕如翦,正飛綿作雪,落紅成霰。不免取開畫扇,對著桃花賞玩一番。濺血點作桃花扇,比著枝頭分外鮮。
這是《桃花扇》中的唱詞,這裡的桃花已不全是柔媚可憐的形象,而是體現出一種如傲雪紅梅般的剛烈。
三月花令│丁香空結雨中愁(節錄)
丁香名字的由來,是因為花筒細長如釘,而且有濃郁的香氣。而古詩中常提到的丁香結又是怎麼回事呢?我們用宗璞女士文章中的一段文字解釋一下:
「只是賞過這麼多年的丁香,卻一直不解,何以古人發明了丁香結的說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著斜伸過來的丁香枝條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圓圓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盤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結!
丁香結,這三個字給人許多想像。再聯想到那些詩句,真覺得它們負擔著解不開的愁怨了。每個人一輩子都有許多不順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來。所以丁香結年年都有……」(摘自〈丁香結〉一文)
是的,在詩軸畫卷中,丁香仿佛就是那些愁腸百結、為情所困的幽怨女子。所以丁香的形象更常出現在晚唐詩和宋詞中,如果在初唐和盛唐的詩中就比較難找。雖然宋之問很早就懂得把丁香(即雞舌香)含在嘴裡治療口臭(宋之問想當武則天的男寵,但女皇嫌他有口臭),卻沒有寫過丁香詩。
到了李商隱的這首詩,丁香的「情結」就扣在了我們的心上:
樓上黃昏欲望休,玉梯橫絕月如鉤。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詩中的芭蕉和丁香象徵著一對想愛又不能愛的男女,蕉心不展,丁香緘結,他們的情愫想吐露卻不能吐露,只好默默地在春風中惆悵。
李商隱的這首詩深為多情人喜愛,後人詩詞中也反復引用。據《能改齋漫錄》卷十六記載,北宋詞人賀鑄曾和一女子相戀,分別後,這個女子思念之情甚切,於是寫了〈寄賀方回〉一詩:「獨倚危欄淚滿襟,小園春色懶追尋。深恩縱似丁香結,難展芭蕉一寸心。」
賀鑄收到情人的詩,感動之餘(賀鑄人稱賀鬼頭,臉色烏青,竟有美眉如此喜歡,哪能不感動?),就寫下〈石州引〉一詞:
薄雨收寒,斜照弄晴,春意空闊。長亭柳色才黃,遠客一枝先折。煙橫水際,映帶幾點歸鴻,東風銷盡龍沙雪。還記出關來,恰而今時節。
將發。畫樓芳酒,紅淚清歌,頓成輕別。回首經年,杳杳音塵都絕。欲知方寸,共有幾許新愁?芭蕉不展丁香結。枉望斷天涯,兩厭厭風月。
他們所唱和的詩中,都直接引用或化用了李商隱「芭蕉不展丁香結」一句。那些愁思鬱結,無力穿越重重障礙的苦情人,他們的心結正像丁香花結一樣,「任是春風吹不展」。(宋‧秦觀〈減字木蘭花〉)
所以,丁香,一名百結花,又名情客。
§ 丁香花發一低徊
有關丁香花的故事,也都十分令人傷情。相傳古時有一書生趕考,投宿在一家小店。店主女兒和書生一見鍾情,二人月下盟誓,兩心相傾。這個姑娘也是冰雪聰明,她以和書生對對子為樂。書生說出了一個巧聯:「氷冷酒,一點,二點,三點。」姑娘正要開口說出下聯,她父親突然來到,棒打鴛鴦,將二人生生拆散。姑娘不久鬱鬱而死。
後來,姑娘的墳頭上,竟然長滿了丁香樹,書生每日都上山看丁香,突然悟出這丁香花就是姑娘念念不忘要對的下聯。書生當時出的上聯是:「氷冷酒,一點,兩點,三點」,而姑娘墳前開的丁香花就隱喻了下聯:「丁香花,百頭,千頭,萬頭。」
提起丁香花,也不得不提晚清時那個著名的「丁香花詩案」,這其中同樣包含了一個悲情故事。男女主角是晚清著名詩人龔自珍和一代才女顧太清。
顧太清嫁給乾隆第五子永琪(就是《還珠格格》中永琪的原型)之孫,也就是綿億之子──貝勒奕繪為側室福晉(妾)。她是晚清著名才女,有「八旗論詞,男中成容若(納蘭容若),女中太清春」之說。
顧太清,又名顧春,在丈夫奕繪死後,龔自珍經常出入於王府,和顧太清傳出緋聞,並傳出這樣一首詩〈己亥雜詩‧憶宣武門內太平湖之丁香花〉:
空山徒倚倦遊身,夢見城西閬苑春;一騎傳箋朱邸晚,臨風遞與縞衣人。
這太平湖畔距貝勒王府不遠,此處有一片茂密的丁香樹,龔自珍常流連其間,大概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詩中提到的「縞衣人」是誰呢?人們一想就想到顧太清,因為她住在「朱邸」(王府)中,又常著一身白衣裙,她與龔自珍是詩友,龔寫的這首「情詩」不是給她是給誰?
清朝時的人對於男女大防,已經是變態般的嚴謹,而且對於男女關係方面的事情,也傳得非常快,想像得越來越離譜。正如魯迅所言:「一見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胳膊,立刻想到全裸體,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雜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國人的想像唯在這一層能夠如此躍進。」
龔自珍和顧太清,或許只是精神上的戀愛,並無出軌之事,但一時間人們沸沸揚揚,都傳著龔顧二人的緋聞。這流言蜚語鋪天蓋地而來,顧太清母子被驅出了王府。她只好帶著兒女在西城養馬營購買了一處房子(辟才胡同以西的舊城牆附近),靠變賣金銀首飾度日。
龔自珍也待不下去了,只好拉著一車破書,離開了京城,不久就暴卒。據說被奕繪之子載鈞派殺手下毒毒死。死時,龔自珍留下的書箱中有顧太清的一幅畫像和一束枯萎的丁香花。這就是所謂的「丁香花疑案」。
所以近代文人冒鶴亭在〈讀太素明善堂集感顧太清遺事輒書六絕句〉中嘆道:
太平湖畔太平街,南谷春深葬夜來。
人是傾城姓傾國(暗隱「顧」字),丁香花發一低徊。
「丁香空結千般恨,柳線難縈一片心」 ,丁香花給我們帶來的是亂絲般纏結的愁緒,正如柳永所說:「要識愁腸,但看丁香樹。」
這世上無人不苦,有情皆孽。然而多少癡情的女子卻堅持:
本想不相思,為怕相思苦,幾番苦思量,寧可相思苦。(胡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