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所有的讀者,我也常感到好奇,作者不僅能把工作與生活照顧得面面俱到,優游其中,還能文思泉湧,著作等身,這樣一身神奇的本事究竟是如何練就的。終於,答案揭曉了。《成為我自己:歐文‧亞隆回憶錄》一書出版,其多采多姿、引人入勝、發人深省,作者的一生及他走過的年代盡在其中。絕佳好書!」 ──亞伯拉罕‧佛吉斯,醫學教授、暢銷作家,《雙生石》作者(Abraham Verghese, auther of Cutting For Stone)
「在《成為我自己:歐文‧亞隆回憶錄》的壓軸篇章,歐文‧亞隆宣稱自己是個「新手老人」,對於這一點,我有話要說:「拜託喔!──無論哪一方面,你無不在行,這方面的表現同樣精彩。」說到人類心靈的探索,無論重要性或成就,舉世首推歐文‧亞隆,好一本無話不說、發人深省的回憶錄!」 ──丹尼爾‧梅納克爾,小說家,電影《治療》原著作者(Daniel Menaker, author of The Treatment)
「歐文‧亞隆,一個精神科醫師,其思有如哲學家,其文有如傑出的小說家。《成為我自己:歐文‧亞隆回憶錄》不僅具體呈現了一位出類拔萃人物精彩的一生,同時也閃耀著人生及生活智慧的光芒。」 ──蕾貝卡‧高德斯坦,作家、哲學家,《柏拉圖上Google:為何哲學總是在》作者(Rebecca Newberger Goldstein, author of Plato at Googleplex: Why Philosophy Won’t Go Away)
「身為歐文‧亞隆多年來的大粉絲,我尤愛《成為我自己:歐文‧亞隆回憶錄》。這本書,他深入自己的人生走了一趟……記錄了他的和我們的時代,我們期待好久了,值得一讀再讀。」 ──傑伊‧帕里尼,詩人與小說家,電影《為愛起程》原著作者(Jay Parini, author of The Last Station)
如今回顧起來,我這才明白,在我的作品中,這種白日夢的解救與拉拔所在多有。在我的小說《斯賓諾莎問題》(The Spinoza Problem)第三章,斯賓諾莎漫步前往老師法蘭西斯卡斯‧凡‧丹‧安登(Franciscus van den Enden)的家,途中就因為沉湎於一個月前他們初次見面的白日夢中而忘記了自己的目的。凡‧丹‧安登,前耶穌會教授古希臘羅馬經典的教師,開設了一家私塾,一日逛進斯賓諾莎的店裡,要買些酒和葡萄乾,卻被斯賓諾莎心智的深厚廣博所撼動,力勸他加入他的私塾,想要把猶太人以外的哲學及文學世界介紹給他。小說純屬虛構,我卻盡可能使之符合歷史,不過斯賓諾莎在他家店裡工作這一段還真是無中生有的;他家經營進出口生意,並不開店零售。反倒是我自己,才真是在自家的雜貨店裡打工。
這種有人賞識並加以解救的空想,以多種形式深植在我的內心。最近看了一場表演,大衛‧艾維斯(David Ives)執導的《穿皮裘的維納斯》(Venus in fur)。舞台布幕升起,場景是一個後台,出場的是一個導演,剛做完女主角的試鏡,累了一整天。他精疲力竭,沒有一個試鏡的女演員讓他滿意。正準備要離開,一個精神萎靡的女人慌慌張張闖了進來,說是要來應徵,卻已經遲到一個小時。導演告訴她,今天已經收工,但她苦苦哀求,撒嬌耍賴,要求試鏡。看她明顯是個大外行,毫無氣質可言,導演一口拒絕。無奈她卻嗲工十足,加上人又機靈,死纏爛打,最後,導演終於讓步,同意讓她做個簡單的試鏡。兩人便開始唸台詞。不料才一開口,卻見她換了一個人似的,口齒清晰,字正腔圓,說起話來有如天使。導演大為驚艷,整個人為之傾倒。這不正是自己所要找的人,甚至超過了自己的預期,怎麼可能會是半個小時前那個俗不可耐、有如一團爛棉絮似的女人?於是,繼續讀下去,一發不可收拾,直到漂漂亮亮演完全劇。
生命中的心靈頓悟 亞隆的一生,看似平順,其中仍有不少的重大轉捩點。人生經歷的意義通常出現在遇到困境時,陷入困境會出現「心靈頓悟」(Epiphany)。丹津(Norman K. Denzin)認為個人遇到問題及困境,並顯露出性格特徵的這一刻,常常表明人生活中的重大轉折點,有些重大的「心靈頓悟」現象。丹津稱之為「主顯節」或「心靈頓悟」。
亞隆自述:「人生走到某個時候,我的寫作從研究取向的學術論文與書籍,轉移到為一般讀者所寫的心理治療文章,追索此一轉變,要從一本內容十分不同,書名異乎尋常的書說起,那是《日漸親近 》(Every Day Gets a Little Closer)。在這本書裡,我拋棄量化的調查語言,嘗試把自己當成一個說故事的人,學習那些我一生都在讀的書。當時,完全沒有想到,自己會透過四本小說和三本故事集,教授心理治療。」自此之後,亞隆成了「說故事」的人。
「一如所有的讀者,我也常感到好奇,作者不僅能把工作與生活照顧得面面俱到,優游其中,還能文思泉湧,著作等身,這樣一身神奇的本事究竟是如何練就的。終於,答案揭曉了。《成為我自己:歐文‧亞隆回憶錄》一書出版,其多采多姿、引人入勝、發人深省,作者的一生及他走過的年代盡在其中。絕佳好書!」 ──亞伯拉罕‧佛吉斯,醫學教授、暢銷作家,《雙生石》作者(Abraham Verghese, auther of Cutting For Stone)
「在《成為我自己:歐文‧亞隆回憶錄》的壓軸篇章,歐文‧亞隆宣稱自己是個「新手老人」,對於這一點,我有話要說:「拜託喔!──無論哪一方面,你無不在行,這方面的表現同樣精彩。」說到人類心靈的探索,無論重要性或成就,舉世首推歐文‧亞隆,好一本無話不說、發人深省的回憶錄!」 ──丹尼爾‧梅納克爾,小說家,電影《治療》原著作者(Daniel Menaker, author of The Treatment)
「歐文‧亞隆,一個精神科醫師,其思有如哲學家,其文有如傑出的小說家。《成為我自己:歐文‧亞隆回憶錄》不僅具體呈現了一位出類拔萃人物精彩的一生,同時也閃耀著人生及生活智慧的光芒。」 ──蕾貝卡‧高德斯坦,作家、哲學家,《柏拉圖上Google:為何哲學總是在》作者(Rebecca Newberger Goldstein, author of Plato at Googleplex: Why Philosophy Won’t Go Away)
「身為歐文‧亞隆多年來的大粉絲,我尤愛《成為我自己:歐文‧亞隆回憶錄》。這本書,他深入自己的人生走了一趟……記錄了他的和我們的時代,我們期待好久了,值得一讀再讀。」 ──傑伊‧帕里尼,詩人與小說家,電影《為愛起程》原著作者(Jay Parini, author of The Last Station)
如今回顧起來,我這才明白,在我的作品中,這種白日夢的解救與拉拔所在多有。在我的小說《斯賓諾莎問題》(The Spinoza Problem)第三章,斯賓諾莎漫步前往老師法蘭西斯卡斯‧凡‧丹‧安登(Franciscus van den Enden)的家,途中就因為沉湎於一個月前他們初次見面的白日夢中而忘記了自己的目的。凡‧丹‧安登,前耶穌會教授古希臘羅馬經典的教師,開設了一家私塾,一日逛進斯賓諾莎的店裡,要買些酒和葡萄乾,卻被斯賓諾莎心智的深厚廣博所撼動,力勸他加入他的私塾,想要把猶太人以外的哲學及文學世界介紹給他。小說純屬虛構,我卻盡可能使之符合歷史,不過斯賓諾莎在他家店裡工作這一段還真是無中生有的;他家經營進出口生意,並不開店零售。反倒是我自己,才真是在自家的雜貨店裡打工。
這種有人賞識並加以解救的空想,以多種形式深植在我的內心。最近看了一場表演,大衛‧艾維斯(David Ives)執導的《穿皮裘的維納斯》(Venus in fur)。舞台布幕升起,場景是一個後台,出場的是一個導演,剛做完女主角的試鏡,累了一整天。他精疲力竭,沒有一個試鏡的女演員讓他滿意。正準備要離開,一個精神萎靡的女人慌慌張張闖了進來,說是要來應徵,卻已經遲到一個小時。導演告訴她,今天已經收工,但她苦苦哀求,撒嬌耍賴,要求試鏡。看她明顯是個大外行,毫無氣質可言,導演一口拒絕。無奈她卻嗲工十足,加上人又機靈,死纏爛打,最後,導演終於讓步,同意讓她做個簡單的試鏡。兩人便開始唸台詞。不料才一開口,卻見她換了一個人似的,口齒清晰,字正腔圓,說起話來有如天使。導演大為驚艷,整個人為之傾倒。這不正是自己所要找的人,甚至超過了自己的預期,怎麼可能會是半個小時前那個俗不可耐、有如一團爛棉絮似的女人?於是,繼續讀下去,一發不可收拾,直到漂漂亮亮演完全劇。
生命中的心靈頓悟 亞隆的一生,看似平順,其中仍有不少的重大轉捩點。人生經歷的意義通常出現在遇到困境時,陷入困境會出現「心靈頓悟」(Epiphany)。丹津(Norman K. Denzin)認為個人遇到問題及困境,並顯露出性格特徵的這一刻,常常表明人生活中的重大轉折點,有些重大的「心靈頓悟」現象。丹津稱之為「主顯節」或「心靈頓悟」。
亞隆自述:「人生走到某個時候,我的寫作從研究取向的學術論文與書籍,轉移到為一般讀者所寫的心理治療文章,追索此一轉變,要從一本內容十分不同,書名異乎尋常的書說起,那是《日漸親近 》(Every Day Gets a Little Closer)。在這本書裡,我拋棄量化的調查語言,嘗試把自己當成一個說故事的人,學習那些我一生都在讀的書。當時,完全沒有想到,自己會透過四本小說和三本故事集,教授心理治療。」自此之後,亞隆成了「說故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