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5年,只剩下1成的人類能保有工作?
一場人類與AI的決鬥戰,似乎近在眼前
當人工智慧翻轉了世界,你是進化或被淘汰?
「至2030年全球將有8億人的工作被機器人和自動化所取代,相當於全球勞動力總量的1/5。」──麥肯錫全球研究院
「面對AI時代,數據的分析、理解和解讀能力,是將來人類的基本技能,未來五年內,人工智慧最先取代的是大量重複的工作。」──台大新任校長管中閔
近幾年來,全球各大研究機構、顧問機構競相評估預測未來10年、20年,將有多少工作會被「AI人工智慧」所取代,無論覺得危言聳聽或是擔憂恐慌,面對日本軟銀機器人Pepper、3D感測人臉辨識、亞馬遜Echo音控……等AI應用科技早已悄悄滲透日常生活的事實,這已是我們不能不面對和理解的趨勢和議題。
世界不僅是平的,人才競爭無國界;世界同時也以摩爾定律在汰換革新,未來當AI靠著深度學習自我進化,你可以抗衡的終身就業力在哪裡?
★日本銷售突破100,000本
★2017新書大賞BEST10
★Amazon 商業和IT類No.1
有競爭力的特質或技能是什麼?AI搶不走的人類鐵飯碗是什麼?本書指出,需要與他人擁有共同感覺才有辦法從事的工作──作者定義為CMH類的工作,將是未來生存利器。
當自動駕駛車普及化,計程車司機將會失業,卻不會完全滅絕,因為勢必有些人比較喜歡搭乘可以跟真人司機聊天的計程車。新技術不會徹底消滅某個職業,而是將勞動僱用削減到一定的程度。只不過現今世上存在的人工智慧全部都是「專業化人工智慧」,也就是說只能解決一種專業化領域的問題。將棋的人工智慧就只下將棋;西洋棋的人工智慧就只下西洋棋,專注於各個領域。然而2030年是「泛用型人工智慧」預計開發完成的時間點,「泛用型人工智慧」是指,能夠像人類一樣從事腦力工作的技術。當此技術成真,世界勢必呈現翻天覆地的改變。也就是泛用型AI、機器人全面導入生產活動的經濟體系,亦即不需要人類勞動力的「純粹機械化經濟」可能到來。
AI進化會剝奪人類工作,卻也能提升生產力成長率,促進經濟成長
反科技、禁止AI技術研發的AI鎖國政策,只會淪為霸權國的盤中飧
不知不覺中,日常生活中早已充斥Amazon、iPhone、Google,收益全進了強國的口袋
掌握了AI最新技術,等同掌握了世界經濟霸權
2030年之後,泛用型AI將會徹底改變經濟跟社會的樣貌;2045年AI超越人類智慧,只有不到一成的人類有工作。如果未來世界AI成了主要勞動力,全球經濟勢必產生巨大激烈變革。那個時候的人類應該只會分成「只從工資獲得收入的勞工」和「光靠利息跟股利就可以獲得足夠收入的資本家」兩種人。作者主張導入社會保障制度「基本收入」,透過提高所得稅的方式徵集財源,再無條件發給每個人每個月一筆補助金額,此措舉不但可以維持多數人類的基本生活,更可以重新分配財富所得,達成烏托邦的境界。
本書即以AI科技進程為經,總體經濟學為緯,綿密織成2030至2045年未來大圖像,幫助讀者在瞬息萬變的世界尋得立身之處,擺脫生存困境。
本書特色
▎前瞻性
本書旁徵博引AI過去發展歷程至未來科技進展的預測,另輔以相關勞動人口統計數據,讓「2045年只剩下1成的人類能保有工作」這樣的預言更有可信度和真實感。作者更提出相對應生存之道,讓此前瞻性預言不流於聳動空泛或無稽之談。本書讓你站在巨人肩膀上按圖索驥。
▎跨領域
作者兼具電腦科學及總體經濟學跨領域的專業訓練,本書從具備深厚AI知識的總體經濟學學者角度,討論AI將對未來經濟產生何種影響。除此之外,在論述未來人類何類工作將被機器人取代的文章或著作中,很少有人去分析當那現象逐漸成真後國家經濟會產生何種劇變,本書提供了經濟學的觀點和具體解決方案。
▎易讀性
利用你我都耳熟能詳的電影《魔鬼終結者》、《全面進化》、《哈利波特》,或史蒂芬.霍金等著名學者的小故事作為討論範例,貼近讀者生活。
★有以下念頭的人都需要讀這本書!
✔少子高齡化加上科技化,人類將會面臨哪些經濟結構改變,想要一探究竟的人
✔報章雜誌常看到AI、深度學習、大數據、演算法等關鍵字,覺得困惑、但渴望一本書就完全理解的人
✔覺得自己毫無技能,未來恐將被AI取代而想提前準備因應的人
✔對於AI最新趨勢與發展有資訊焦慮的人
✔未來世界真如科幻小說一樣將被機器人統治等,有這類懷疑的人
作者簡介:
井上智洋
駒澤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
慶應義塾大學環境資訊學系畢,早稻田大學經濟學研究所博士課程修畢,經濟學博士。
專業領域為總體經濟學、貨幣經濟學、成長理論。亦為研究人工智慧與經濟學兩者關係的先驅,於學會和政府等單位廣泛建言。為AI社會理論讀書會的共同發起人。
著有《直升機撒錢》、《新Java教科書》、《計量途徑的政治經濟學讀本》(共著)等書。
譯者簡介:
謝敏怡
台北人,現居日本名古屋。這本書點出了我進入社會以來的疑惑跟憂慮:「為何科技越來越發達,生活卻越來越辛苦」。沒有一技之長似乎無法在社會上生存,但科技又可能隨時取代專業。或許,如作者在後記談到的,在這個無時無刻都強調著「效率」、「專業」、「有用」的社會,是時候重新定義「價值」了。
章節試閱
第二章 人工智慧將會如何進化?(節錄)
生命之牆:AI也有食慾和性慾嗎?
幾位隸屬於「全腦架構啟動計畫」的學者也預測,十五年之後,也就是大約在二○三○年左右將出現泛用型AI。雖然我也支持這個預測,但是要開發出完全相當,或是超越人類智慧的AI,應該相當困難。
如前章所述,「超越絕大部分」人類智慧,跟「超越整體」人類智慧,兩者天差地遠。用一句話簡單來說,原因在於「生命之牆」。AI沒有生命,跟有生命的人類擁有的智慧不同,因此有先天性的缺陷,也可以說是「人工智慧和自然智慧之間無法填補的差距」。「自然智慧」是指,人類在長久演化過程的最後,演化出現在擁有的智慧。
文組的人可能會認為「人工智慧當然不如人類的智慧」,他們應該會認為,電腦即便模仿人類的智慧行為,做得再怎麼像,沒有生命的機械一定在某些地方比不上有生命的人類,特別是做不到創作震懾人心的藝術品吧。
但是,那並非自明之理。另一方面,經常可以聽到理組的人這樣主張:「只要存在實際運作的物體,沒有道理做不出具有相同運作機制的機械。」對他們而言,無法還原到大腦物質性的概念,例如靈魂等,只不過是未開化的人迷信的事物罷了。
在我最近參加的政府官方會議上,相關的文理科學者齊聚一堂,針對「AI有辦法從事創造性的工作嗎?」「AI有自我意識嗎?」「AI應該背負跟人類一樣的責任嗎?」等各種議題進行了討論,但總是沒有辦法彙整出結論,問題難度可見一斑。
在此,針對 AI能否超越人類智慧的問題,我想提出個人現階段的見解。首先,我想強調的是,依據「全腦仿真」跟「全腦架構」兩種不同的方法,泛用型AI可以做到的範圍也截然不同。
就連AI的研究人員也沒特別注意到這個地方,但對我而言卻相當重要。因為依據不同的途徑實現的泛用型AI,在就業議題上,也就是在人類的工作是否會全部都被AI搶走的問題上,討論的方向會截然不同。
如果是採用全腦仿真的途徑,則「人工智慧和自然智慧之間的差距」基本上為零。如果神經系統網路的結構決定了思考運作機制的話,重現那個網路結構的軟體,基本上應該跟人類的大腦擁有完全相同的運作機制才對(只是,後面篇章會提到,AI可能難以獲取「經驗型知識」)。
因此,我並不否定電腦軟體有可能做出跟人類完全一樣的智慧行為。那個時候,只要電腦的資訊處理速度跟記憶體容量有辦法超越人類,那個軟體應該可以凌駕人類的智慧了吧。
然而,那只限定於全腦仿真的方法。透過這個方法製作的程式,雖然被叫做是人工智慧,但因為是複製人類的大腦,並非人工設計製作而成的,全腦仿真的人工智慧也可以稱作是自然智慧(因此,以下提到的AI,並不包含全腦仿真方式的人工智慧)。「電腦上的自然智慧」應該會超越生命之牆。
另一方面,全腦架構的方式是,以理解大腦的運作如何主導人類的行為作為基礎,設計製作人工的智慧程式。
然而,即便解開大腦運作的原理,也無法滴水不漏地完整重現人類全部的智慧。因為,人類的智慧與我們無數的慾望跟感受緊密相連。現階段的技術無法完全挖掘出潛在於人心當中的慾望跟感受。
人類的慾望是多面向的,人類不僅有食慾和性慾等與生存跟繁殖相關的慾望,同時也擁有自殺跟自我毀滅的面向。就像是微風吹拂於臉頰覺得很舒服,但強風打在臉上卻會覺得不愉快,人類的感受是既細膩又複雜的。
這邊我所說的「生命之牆」是指,機械對慾望跟感受有所限制。因為依據全腦架構方式製作的泛用型AI並非生命,只會擁有人類賦予範圍內的慾望跟感受。
大阪大學的石黑浩教授,以擔任製作貴婦松子的「仿生人松子」機器人的技術指導而廣為人知。石黑浩教授另外開發的機器人「Erika」,擁有「想被誇獎」跟「想休息」的慾望。
機器人的慾望當然是研發人員賦予的,而人類也只能賦予AI機器人,人類自己有察覺到、外顯的慾望。
然而,人類也可能擁有就連自己也不知道的潛在性慾望,舉例來說,自己可能不知道「想聽這樣的曲子」。正因為如此,當遇到新類型的曲子時,有可能因此深深迷上。
收集消費者的購買履歷彙整而成的大數據,也只不過是人類顯現於外的慾望跟感受,我們無法找出連自己也不知道的潛在慾望跟感受。有辦法全部挖掘出人類的慾望跟感受的,應該是類似全腦仿真的技術。
全腦架構方式的泛用型AI無法理解人類潛在的慾望跟感受,因此相對於人類,可能不利於藝術創作。
第四章 第二次大分歧──第四次工業革命後的經濟樣貌(節錄)
不容易被機械搶走的工作
儘管如此,人類在好幾個領域,一點也不輸給泛用型AI機器人。我認為,只要有生命之牆擋在AI面前,這三種領域的工作是人類的鐵飯碗:
・創造型的工作(creativity)
・經營管理的工作(management)
・款待服務的工作(hospitality)
「C:創造型的工作」,如寫小說、拍攝電影、發明創新、構思新產品、做研究寫論文等工作。「M:經營管理的工作」,如工廠、店面跟專案的管理,以及公司的經營管理等工作。「H:款待服務的工作」如,照顧服務員、護理師、教保人員跟教師等工作。
我將上述的工作簡稱為CMH。需要與他人擁有共同感覺,才有辦法從事CHM類的工作。暫且不論創造型跟款待服務的工作,為什麼經營管理的工作,需要與他人擁有共同感覺呢?
因為無論是工廠還是店面的管理,當發生突發狀況,沒有前例可以參考時,如果無法理解一般人的感受,是無法應對得當的。如第二章提到的,若沒有事前設定好規則,當餐廳出現老鼠時,AI機器人無法判斷是否應該要打死老鼠。但人類可以用大腦思考,自行判斷。
佛雷和奧斯本在《就業的未來》當中指出,「創造力」跟「社交智慧」是人類難以被取代的工作能力。在此,我將社交智慧再往下細分成經營管理和款待服務,並且特別強調款待服務的重要性。
例如,《就業的未來》書中舉出,酒保這項職業有非常高的機率會被取代(請參考圖4-1)。的確,如果只是倒酒、調酒,機器人當然也做得到,但是擁有肉體、與他人有共同感覺的真人,可以發揮款待服務的本領,跟客人搏感情、炒熱氣氛。
在不久的未來,無論是酒吧還是餐廳,主打低價路線的店應該會配置機器人店員,而走高質感的店則應該會是由人類提供服務吧。
只有一成人口有工作的未來
當機械一個一個搶走人類的工作,三十年後,也就是二○四五年左右,社會可能只有總人口一成的人擁有工作。二○一五年日本的就業人口,大約是總人口的一半,約六千四百萬人。
依據日本總務省統計局「產業、職業別就業人數」的勞動力調查數據,分別對應創造型、經營管理跟款待服務類的工作,如「主管經理人員」、「技術人員」(研究者、教育人員和醫師等)跟「服務銷售人員」(照護人員、廚師和接待服務人員等)職業,合計人數約有兩千萬人。
如前所述,AI也可能取代原本人類占優勢的工作。又或者是說,未來餐廳可能會分成「接近無人的低價餐廳」跟「真人服務的高級餐廳」,走向兩極化,必須將這種可能性也考量進去。
如此一來,也就是說,未來可能只有CMH類就業人口的一半,也就是大約只有一千萬人左右的勞工能保住飯碗。就業人數大約不到總人口的一成,但總之先當作是一成。
各位應該覺得,這個預測非常不切實際吧。再講得詳細一點,在未來,雖然剩下的九成人口當中,可能有些人有工作,但那可能只是打打零工,即便是做全職也無法賺到足以溫飽的錢。或者也有可能會發生公司內失業的現象,因終身僱用制度而持續被公司聘用,但工作內容可有可無,幾乎等同於失業。
這邊我指的是,到了二○四五年,從事有內涵的工作,並且可以獲得溫飽的人,可能只剩下總人口的一成。
但上述的預測,是以二○三○年時泛用型AI技術成熟為前提。再者,即便達到了這個前提條件,那也只不過是其中一個可能的未來樣貌罷了。而依據AI技術的發展速度、企業導入的速度以及經濟政策,未來的經濟結構也有可能讓更多人從事有意義的工作。
未來只有不到一成的人有工作,是我最為悲觀的預測(從AI研究人員的立場來看,可能是最樂觀的預測),是假定條件下推論出來的的結果。
在此,讓我們從更有權威的研究,來簡略推估一下未來的就業人數。佛雷和奧斯本在《就業的未來》的報告中指出,十五年後(他們推估為十到二十年,這邊取中間數十五年)的二○三○年,就業人數會減至大約現在的一半。
雖然佛雷和奧斯本並未再往下推算,但是再過個十五年,到了二○四五年時,就業人數應該會減為現在的一半再一半,也就是只有現今的四分之一吧。日本現在的就業人數大約為總人口的五○%,若就業人口減至四分之一的話,大約是一二・五%,果然也是接近一成。
我的預測跟他們的稍有不同。但這邊希望各位理解的是,到了二○四五年左右,只有不到一成的人口有工作的推測並非無稽之談,這不只是我個人天馬行空的想像,而是有可能成為現實的未來。
第二章 人工智慧將會如何進化?(節錄)
生命之牆:AI也有食慾和性慾嗎?
幾位隸屬於「全腦架構啟動計畫」的學者也預測,十五年之後,也就是大約在二○三○年左右將出現泛用型AI。雖然我也支持這個預測,但是要開發出完全相當,或是超越人類智慧的AI,應該相當困難。
如前章所述,「超越絕大部分」人類智慧,跟「超越整體」人類智慧,兩者天差地遠。用一句話簡單來說,原因在於「生命之牆」。AI沒有生命,跟有生命的人類擁有的智慧不同,因此有先天性的缺陷,也可以說是「人工智慧和自然智慧之間無法填補的差距」。「自然智慧」是指,...
作者序
前言 掌握了AI先機,等同掌握了未來世界霸權
近年科技進步速度之快令人目瞪口呆,今後發展的速度也應該會越來越快。在我精通英文之前,技術成熟的自動翻譯機可能早已出現;而在我開始禿頭之前,高效生髮劑應該上市了吧。
特別是「人工智慧」的技術,應該會對我們的生活、社會跟經濟帶來巨大影響。就這個意義上,我認為二十一世紀絕對是「人工智慧」的世紀。
「人工智慧」是指利用電腦從事腦力工作的技術。最貼近日常生活的人工智慧,例如,利用語音操作iPhone等行動裝置的軟體「Siri」。我也使用著這項功能,只要向Siri下達「八點鐘叫我起床」等指令,鬧鈴就會在指定的時間準時響起,當然我起不起得來又是另外一回事。
隨著人工智慧越來越發達,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也會逐漸改變吧。例如,豐田跟本田等汽車公司欲在二○二○年東京奧運舉辦之前,開發出取代有人駕駛的自動駕駛汽車。也有調查預測,於二○五○年所有的汽車都將具備自動駕駛功能。
就算在居酒屋喝得爛醉,也可以用智慧型手機等裝置呼叫無人的自動駕駛汽車,在車內補個眠,不知不覺當中就到家了。如夢般的未來即將實現。
除了自動駕駛技術之外,變化最明顯的還有自動口譯筆譯等技術。人工智慧的權威──東京大學的松尾豐副教授預測,在二○二五年左右,電腦的理解能力將有突破性的發展,能夠徹底理解語言的意涵,自動口譯筆譯無礙。
松尾豐副教授用「前自動翻譯」跟「後自動翻譯」,來形容這項技術的時代意義。二○二五年之後,在「後自動翻譯」的世界,無論是日本企業拓展海外市場,還是國外企業開發日本市場,都會比現在容易很多,未來將掀起一波真正的全球化。
又或者是說,學生可能沒有必要學英語了。英語可能從大學的必修科目消失,變成是部分好學的學生選修的冷門科目。
大家也許會覺得,這些容易想像的變化只是細枝末節,但我則認為,二○三○年之後的人工智慧會徹底改變經濟跟社會的樣貌。
為什麼呢?因為二○三○年剛好是「泛用型人工智慧」預計開發完成的時間點。「泛用型人工智慧」是指,能夠像人類一樣從事腦力工作的技術。
現今世上存在的人工智慧全部都是「專業化人工智慧」,只能解決一種專業化領域的問題。如Siri就是以操作iPhone等行動裝置的專業化人工智慧。將棋的人工智慧就只下將棋,西洋棋的人工智慧就只下西洋棋,專注於各個領域。
專業化人工智慧所帶來的衝擊程度,大概等同於耕耘機跟自動剪票機等等自動化機械,本質上可能沒有差很多。
但近來,人工智慧可能會搶走人類工作的議題很熱。實際上,若自動駕駛汽車跟搭載人工智慧的小型無人機的送貨功能普及化,計程車司機、卡車司機跟送貨員恐怕面臨失業。
但是,人類即使飯碗被機械搶走,也可以換個比機械相對有優勢的工作。就這點而言,和自動駕駛汽車或是自動剪票機並無差異。然而,今後人工智慧的技術不斷發展,如果創造出泛用型人工智慧,對社會的影響程度應該遠遠超過至今的技術。
也就是說,一旦跟人類一樣擁有智慧的泛用型人工智慧出現並普及的話,可以預見既有的技術也會發生本質上的變化。因為勞動將被泛用型人工智慧,跟搭載泛用型人工智慧的機器人等機械所取代,經濟結構會有劇烈變化。
那個時候,我們的工作會消失嗎?經濟成長會停滯嗎?抑或是引發爆炸性的經濟成長呢?
我大學的時候主修電腦科學,隸屬人工智慧相關的實驗室。雖然資質駑鈍,但也系統性地習得了相關知識。
而我現在則是在大學教授總體經濟學。總體經濟學是研究整體國家的經濟現象,探究國內生產毛額(GDP)、失業率跟經濟成長率等決定因素的經濟學。因此,於本書,我想從具備人工智慧相當知識的總體經濟學者的角度,討論人工智慧會對經濟將產生何種影響。
總體經濟學如其名,是鳥瞰整體經濟的學問,因此,人工智慧的技術會如何改變各種產業跟職務類別,並不是本書的主題。此議題的重要性無庸置疑,我自己也很有興趣,但那並不是總體經濟學者應該置喙的領域。
我特別想要著墨的議題是,泛用型人工智慧如果在二○三○年左右出現,在那之後經濟體系的結構會如何改變,那樣的改變又會對經濟成長跟僱用產生何種影響。
近年來,日本的經濟成長低迷,國民的富裕生活風光不再,陷入了被稱為「失落的二十年」景氣長期疲靡不振的狀態。為重振日本經濟,安倍政權提出了「安倍經濟學」。
媒體不時批評安倍經濟學的經濟成長策略空洞。然而長期觀察日本經濟,可以發現少子高齡化的現象越來越顯著,經濟成長率越來越低。
泛用型人工智慧是解決這些問題,成為拯救日本的神呢?還是說,最終會搶走人類所有的工作呢?即便後者變成現實的可能性高,也不應該停止泛用型人工智慧的研究開發。
自二○一五年,全世界都爭相競逐開發泛用型人工智慧,因為最先實現、導入這個技術的國家有機會掌握世界的霸權。而太晚起步的國家,則有可能會變成人工智慧霸權國的盤中飧。而日本也有可能會跌到後頭,變成人工智慧的落後國家。泛用型人工智慧普及的結果,會使世界變成人人生活便利富足的烏托邦?還是變成只有一部分的人才享受得到富足生活,其他人則越來越窮困的反烏托邦呢?
關鍵就在於我們想選擇怎麼樣的未來。如果想建立烏托邦,恐怕必須徹底改革當今的社會制度才行吧。我認為,在泛用型人工智慧普及的世界,都必要導入「基本收入」(Basic Income)的制度。
基本收入是,無收入水準限制,所有人都無條件給付最低限度生活費的社會制度。此外,其特徵是以個人為單位進行給付,而不是以家庭為單位。例如,不分男女老少,每個月都給付全體國民每個月七萬日圓。基本收入是未來不可或缺的社會福利制度,亦為本書的論點。
本書章節結構如下:
第一章將開門見山地介紹,「人類 vs. 機械」二元對立的最新熱門議題,人工智慧究竟是搶走人類工作的威脅?還是超越人類智慧的希望?
第二章我將針對人工智慧今後的發展提出個人見解。三十年後,也就是二○四五年前後,人工智慧將進化到怎樣的境界?什麼是人工智慧做得到的,什麼是做不到的?雖然本章主要是討論人工智慧的技術,但那是探討人工智慧對未來經濟產生衝擊時的重要基礎。
第三章則是探討在二○三○年之前,人工智慧會如何影響經濟結構。亦即,本章的討論重點在於,專業化的人工智慧會如何搶走人類的工作,又會如何促進經濟的成長。
第四章則描繪當二○三○年左右人工智慧發展成熟,發生第四次工業革命之後的經濟樣貌。泛用型人工智慧應該會消滅多數的勞動,徹底改變經濟結構吧。此外,這時點迅速導入泛用型人工智慧的國家,經濟成長將急遽成長,跟未導入的國家快速拉開距離。也就是說,可以預見「第二次大分歧」的發生。
以第四章的預測為前提,第五章將論證,因應大多數的勞動都即將消失的未來,基本收入會是最合適的社會福利制度。
前言 掌握了AI先機,等同掌握了未來世界霸權
近年科技進步速度之快令人目瞪口呆,今後發展的速度也應該會越來越快。在我精通英文之前,技術成熟的自動翻譯機可能早已出現;而在我開始禿頭之前,高效生髮劑應該上市了吧。
特別是「人工智慧」的技術,應該會對我們的生活、社會跟經濟帶來巨大影響。就這個意義上,我認為二十一世紀絕對是「人工智慧」的世紀。
「人工智慧」是指利用電腦從事腦力工作的技術。最貼近日常生活的人工智慧,例如,利用語音操作iPhone等行動裝置的軟體「Siri」。我也使用著這項功能,只要向Siri下達「八點鐘...
目錄
前言 掌握了AI先機,等同掌握了未來世界霸權
第一章 人類 vs. 機械
AI發展成熟,人類滅絕?
《魔鬼終結者》變成現實?
技術性失業再現?AI逐漸搶走人類的工作
消失的職業
二○四五年當AI超越了人類
電腦超越全體人類智力的時間點──奇點近了
人類的意識有辦法上傳到電腦嗎?
當科幻走入現實生活
AI會超越全體人類的智慧嗎?
第二章 人工智慧將會如何進化?
第五代電腦的失敗
Amazon推薦系統成為趨勢的理由
「深度學習」的突破
「深度學習」的成果:程式自我學習辨識人臉與貓臉
語言的高牆:AI能理解「自由」嗎?
泛用型AI不僅會下棋,也會閱讀,也會與人交談
人腦可以被複製嗎?
生命之牆:AI也有食慾和性慾嗎?
AI有辦法創作出巴哈的〈G弦之歌〉嗎?
AI機器人能練瑜珈嗎?
AI會惱羞成怒打翻棋盤嗎?
第三章 創新、經濟成長與技術性失業
少子高齡化=經濟衰退?
經濟成長的果實已被啃食殆盡?
巨人肩膀效應:通用技術對工業革命的影響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終結與後現代
第三次工業革命
當航空公司導入了自助報到服務
技術外溢:新的生產技術向外擴散至全世界
AI會搶走人類飯碗嗎?
AI導致的技術性失業會變成長期問題嗎?
社會需要什麼樣的總體經濟政策?
產品創新,創造新需求有必要嗎?
第四章 第二次大分歧──第四次工業革命後的經濟樣貌
第四次工業革命引發的世界霸權爭奪戰
「AI個人祕書」不再是夢想
不容易被機械搶走的工作
勞工有辦法生存嗎?
只有一成人口有工作的未來
沒有人類勞動力的純粹機械化經濟
大分歧:成為主宰,或成盤中飧
既有資本主義的經濟成長
純粹機械化經濟的經濟成長
第二次大分歧:AI鎖國政策可行嗎?
資本主義的自然死亡
勞工恐全數餓死
第五章 為何人工智慧的時代需要保障基本收入?
生活補助金能夠解救勞工嗎?
蘇聯式的社會主義會再次復活嗎?
股份式市場社會主義的可行性
什麼是基本收入?
基本收入的優點
財源不是問題
試算基本收入
純粹機械化經濟的基本收入
後記 AI世代人類的價值
前言 掌握了AI先機,等同掌握了未來世界霸權
第一章 人類 vs. 機械
AI發展成熟,人類滅絕?
《魔鬼終結者》變成現實?
技術性失業再現?AI逐漸搶走人類的工作
消失的職業
二○四五年當AI超越了人類
電腦超越全體人類智力的時間點──奇點近了
人類的意識有辦法上傳到電腦嗎?
當科幻走入現實生活
AI會超越全體人類的智慧嗎?
第二章 人工智慧將會如何進化?
第五代電腦的失敗
Amazon推薦系統成為趨勢的理由
「深度學習」的突破
「深度學習」的成果:程式自我學習辨識人臉與貓臉
語言的高牆:AI能理解「自由」嗎?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