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跑跳,做人的道理要知道!
人渣文本《渣誌》第三擊 -→ 什麼是德行?
清清楚楚做人,避免成為「假貨」的33則生存實戰帖。
※輕鬆讀,自然懂:多元角度解析「德行」在現代的內容與行動方法。
※看穿假貨:各章特闢「假貨」番外篇,戳破各種德行常見的誤知與錯用。
※認真生活,活出一種「厚度」:人渣文本寫給現代人最深刻的叮嚀。
道德,不應該設下聖人般的門檻。
我們從小念到大的「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德、四維、三達德,
在當代社會究竟還有沒有用?
在東西方的倫理學發展史中,「德行」曾有過許多種定義。而在歷史的進程中,特定德行的實質內容更會不斷演化:孔子腦海中的「仁」,必然與我們現代口語所講的「仁」有所差別。但再好的德性只要成為標語,大家就會覺得好像有毒、有壓力,而這些傳統德行,卻是當代台灣人的「道德基因」。
人一出生就屬於某個社群,並在接下來的人生不斷加入新的社群,每個社群都會傳達給你某些價值觀與道德原則。這些標準會影響身為一個人看待事情的立場,以及所選擇的人生目標。對於活在社群中的個人而言,任何行動都並非獨自一人做的決定,背後都有集體的智慧在支撐。
這個世界已經沒有明顯的標準答案,人生就是個「追問」並「成就」個人轉屬答案的過程。這需要花很長的時間與環境碰撞摩擦,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答案。在這過程中需要努力,也要學著放手,甚至逃避。
適時盡己,就算落跑,也要認真跑。
「當年在政治圈基層,我完全無法想像現在這個由網路影音文字內容主導的時代,但許多那時看不出用途的雜學,卻能在現代工作與生活中產生莫大的作用,所以任何『敦』出來的經驗,都有多元利用的可能。認真生活,活出一種『厚度』,你所儲存下來的,會是一輩子取用不盡的寶藏。」
──〈德之三十二.敦〉
作者簡介:
人渣文本(周偉航)
是個人類。臺灣哲學學者、作者及專欄家。現任輔仁大學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著有《大學生不要當的28種人:寫給每個人的性格補強計畫》、《渣誌:打手槍到死的99神功》、《渣誌:78個不正常的哲學問題》等。
人渣文本在SOSreader的超小型媒體計畫:「渣誌:一人雜誌社」。
SOSreader網址:sosreader.com
章節試閱
●德之九.禮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正好四十歲,是不上不下的年紀,雖然不算「長輩」,但也有很多二十來歲的人把我當「前輩」,講起話來畢恭畢敬;一開始雖覺得沒必要,後來也聽習慣了。或許就像一些女士漸漸習慣其稱謂從「大姊姊」變「阿姨」那樣,不再反抗。
日前有學長(自然是比我老)問我對某位年輕友人的評價如何,我想了許久,才想出個:「他對我們這種年紀的人,也是用平輩口氣說話。」
這個評語讓學長略感興趣,我也是說出口之後,才覺得有各種詮釋的空間。但這的確是那位年輕朋友的特質,和其他同齡者有明顯不同。但這到底是好還是壞呢?
你如果已經出社會十幾二十年,甚至更久,碰到社會新鮮人是用平輩語氣對自己說話,或許也會和我同樣有種「新鮮感」,因為這狀況很罕見。台灣年輕人雖然常被說沒有禮貌,但是進到職場環境,就算沒人教,也都會自動切換成「標準語」或「敬稱」模式。就算「很熟」、「很親」,兩個年紀差了一輪以上的社會人,溝通上仍常有某種代間的無形隔閡。
台灣並未如韓國那樣有「全國學長學弟制」,依年齡嚴格劃分交談語彙,台灣人使用的國語,也沒有像日本那麼複雜的敬語格,但我們仍會透過語意上的細微差別,在人我之間架構出一個年齡位階。
最常見也省力的方法,就是運用代稱,像「老師」、「大哥大姊」、「長官」、「學長學姊」之類的。許多人會稱之為「禮貌」,少了這種稱謂上的「禮貌」,像是改用「你」、「ㄟ」,就會出現強烈的「平輩感」。
那,講話有平輩感,會是個道德問題嗎?
在社會多元開放的今日,這種用語特質並不見得只有負面評價,甚至會是具吸引的人格表徵。像我就認為,在一堆唯唯諾諾的小朋友中,這種平輩感別有一番清新氣息,會讓我覺得這傢伙頗有自信,甚至是有趣。
有些人認為對長輩講話有平輩感,就是「沒禮貌」,而禮貌是個道德問題,因此這會是錯誤的行為模式。但中國古代的「禮」,與一個龐大的社會制度直接相關,需要透過執禮者來運作這個系統。
這個禮法制度系統相當細膩,其原理是來自於內心的道德關懷,不過至少在形式與規則部分是和當時政治經濟體制直接相關的,若這個體系消亡,原有禮法的形式就會失去意義。雖然其精神仍值得參考,但或許應該轉換成更符應現實需求的形式。
講得好像很深奧喔?簡單來說,在現代世界裡,古禮已經不合用了,與其做一些表面工夫,叫一些無啥意義的稱謂,不如發自內心關懷對方。所以講話雖然「沒大沒小」,但如果能讓對方感受到自己的真切關心,就會比滿口深奧的敬語要來得有道德價值。
我們的社會已不採宗法制度,法律也和繁複禮儀脫勾,因此我們的「禮」在形式面上已嚴重退化,只剩社會潤滑劑的作用,是用來耍「假掰」,以避免和陌生人發生衝突。不信的話,想想你「自發性」的有禮貌,是否正好是身邊陌生人最多的時候。
在西方倫理學的視野中,「禮」並非德行,沒禮貌的人會被看成是對於文化習俗缺乏認知,而不是道德本質上的壞人。像是當你參加歐洲上流社會晚宴,可能連叉子都不會拿,因為你搞不清楚正確的用餐禮儀,但這種「不懂」在道德上是應該被包容的,反而是瞭解狀況的人有教育你的道德義務。
在台灣社會中使用平輩語氣與長輩溝通的人,通常會被看做是「nonsense」,是「之前沒人教」、「沒有好好學」、「觀念不夠」,但這種看法顯然是種偏見。像是最前面提到的那位出社會不到一年、講話都是平輩語的年輕朋友,我認為他並非「沒觀念」,而是正好反過來。他其實很有觀念。
因為這種語氣是刻意為之的。還在讀大學時的他,反而非常「有禮貌」,在和年長者溝通時會架構出一個藏在語言中的身分落差。但他現在的工作環境充滿威脅,至少對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而言,是極度不友善的。
所以他必須武裝自己,這種表面的「沒觀念」就是他氣勢十足的武器,在第一手就逼迫對手把他當個人來看,再用表現證明自己的實力。
我認為這種操作算是成功,因為他讓一些四十歲、「不上不下」的大叔和阿姨們很認真的記住了這號人物。至少和同儕相比,他已超車不少。這就夠了。
●德之二十八.慎
某次演講的最後,有聽眾問我「最難做到的道德行動是什麼?」我當時的答案是「超義務行為」,例如「為他人犧牲自己的生命」。但在回程時反覆思考,我認為多數人都會願意為自己的親人犧牲,不少人更會基於瞬間的道德直覺而出手拯救不認識的人。
仔細比對各種道德要求之後,我認為對於凡人來說,最難做到的是「慎獨」。慎獨的意思是在只有自己一人的狀況下,仍小心注意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要求,甚至比在他人面前更加專注。
有些人認為不用別人「盯」就能把事情做好,是來自於天生個性,但人類「天性」正好與此相反,是很需要別人盯的。一生下來就擁有「自律」特質的人非常的少(往往會成為資優生),普通人要有如此表現,需要經過辛苦的自我道德訓練。
這難在哪呢?依知名的心理學實驗,在有眼睛監視的狀況下,人類行為的確會更加符合道德規範;甚至只要是「假的眼睛」,例如佛塔上畫的大眼,或是沒接電的監視器,也都能產生相同的效果。
這代表你會害怕他人的眼光,是種天生的、內建的反應機制,那要在沒人看到的狀況下仍保持同樣表現,就會是一大挑戰了。因為受到基因的影響,在自然狀況下,多數人要做到人前人後一致,就必定得經過一番磨練。
古人常以宗教心態來補強這方面的不足。「舉頭三尺有神明」這種說法,就是其中的東方代表,而在西方,也有全知全能神的概念,這些神會知道你在幹嘛,不論你躲到哪,祂都會知道。透過這種宗教式的想像,人創造出隨時監視自我行動的眼睛,並規訓自己的外在行動。
但這樣的想法在當代倫理學中並不討喜,因為對於不信神的人就沒什麼效果。雖然「因眼睛而改變行動」是人的天生特質,而「就算沒眼睛也覺得有眼睛在看自己」也是天生特質(同樣是演化出來的),但後者明顯比較弱,這也讓我們經常在沒人看到的狀況下選擇墮落。
要改變這種惡行,就只能透過一連串的心靈強化訓練,像是練習在獨處時保持思考的習慣。許多人之所以有自我控制上的困難,就是一沒人看到,就進入放空狀態,或是讓一些惡習(不自覺的滑手機、抽菸)佔滿時間。
要直接改變耍廢的習慣沒那麼簡單,但你可以讓自己在這些時段中進行一些腦力活動,像回憶這時段之前所發生的人事物,或是否能把方才聽到的話再復誦一次。就算你外表還是在放空或滑手機,你也已讓獨處時間產生比較正面的效用。
如果沒辦法思考,就觀察他人。這不見得是要在獨處的時候,平常就可以練習觀察身旁人物的一舉一動,看看他們思考與行動有什麼特點,這些特點又是怎麼來的,有什麼樣的意義。只要你建立這種習慣,就算隻身前往沒有人認識你,可以盡情耍廢、放任惡習的空間(如咖啡店或人多的公共場所),你也會自然進入觀察狀態,將獨處(沒人認識你或在意你的時候,也是種獨處)的時間做最有效的利用。
還有,如果你是人家盯才會動的人,那建立照表操課的習慣就很重要。這是我們在「毅」那邊提過的方法:你要習於依工作清單來執行,每天開工就是一一把待處理業務做完、畫掉。這種流程做久了,自然就會產生內在價值(樂趣),你每畫掉一行,就會有一行的爽度。這時推動你做事的就不是外在規約,而是自我價值實現,也就能在沒人看到時保持同樣表現。
但如果照表操課,全都快快做完之後,還是會耍廢,那又該怎麼辦呢?
不怎麼辦,人都是要休息的,都做好做滿了,那就休息、放鬆啊。你可以把與人共處的某些時段定位成休息、放鬆的階段。許多人把「人前」時間當成認真工作與行動的階段,卻把「人後」當成休息時段,這樣反而會讓人前部分更累人,人後部分更頹廢。不如試著反過來,人後先拚命把事情搞定,人前的時刻以輕鬆的精神狀態與他人互動。
記得那些總是一派悠哉,但考試出來永遠電爆全班的同學嗎?雖然看來讓人惱火,但你仔細想想,就知道他們在自我控制面上,是有下過真功夫的。
「慎」這種德行,不只是要逼自己在沒人看到的時候格外認真,而是透過訓練注意力的方式,讓自己在獨處時自然就會集中精神,久而久之,你在孤單時就能展現出戰鬥力。
最後我還是要強調,這種能力是要硬練才會有的,別把他人在相關表現上的成功當成是天賦。
●德之九.禮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正好四十歲,是不上不下的年紀,雖然不算「長輩」,但也有很多二十來歲的人把我當「前輩」,講起話來畢恭畢敬;一開始雖覺得沒必要,後來也聽習慣了。或許就像一些女士漸漸習慣其稱謂從「大姊姊」變「阿姨」那樣,不再反抗。
日前有學長(自然是比我老)問我對某位年輕友人的評價如何,我想了許久,才想出個:「他對我們這種年紀的人,也是用平輩口氣說話。」
這個評語讓學長略感興趣,我也是說出口之後,才覺得有各種詮釋的空間。但這的確是那位年輕朋友的特質,和其他同齡者有明顯不同。但這...
作者序
講到德行,我認為可從「華人傳統德行在當代社會中還有沒有用?」這個很容易引戰的主題談起。
許多反華、解殖,或單純只是覺得反傳統比較潮的人,常認為以儒家思想為主軸的華人德行是「毒素」、「劣質基因」,或是「癌細胞」,台灣人如果要大步向前行,就要先進行文化的攝護腺排毒,把華人傳統觀念「弄出去」、「切除」。
要搞這樣的偉大事業(或特殊行業)並非不可,只是在開工前,需要先確定兩件事:第一,那些有問題的「華人傳統德行」,到底指的是什麼?忠孝仁愛信義和平?
第二,要進行實務工作,就要先確定我們「能」達成這件工作設定的目標。那有可能把上述德行從文化中清除出去嗎?如何可能?或許我們可以規定以後任何教育與官方文件中都不准提及這些德行(把它們變成「佛地魔」),但是這些德行的內涵,又該如何從我們生活中排除出去?找新的德行來取代遺缺部分?那這些新的德行是什麼?
我相信絕大多數「反華人傳統」者無法回答上述兩個問題,因為這兩個問題非常專業,只有倫理學家能提出具說服力的答案。
這些反華人傳統的熱血者多半不清楚「華人傳統德行」指的是什麼,因為他們缺乏對於德行流變過程的史學知識,更對這些德行的當代面貌存在一堆誤解,那就更別說砍掉重練之後,要拿什麼新的德行來補了。因為他們也不清楚西方最新的德行論觀點有些什麼。
講白一點,這些人根本不懂倫理學,只是單純討厭中國或討厭過去而已。更可怕的是,他們用以反對華人傳統的價值觀,其實也算是華人傳統的價值觀,即:「我是王道,你是歪道。」「吾道一以貫之,其他人均為口是心非的偽君子。」
是不是?你自己回想一下,那些狂熱反儒家、反傳統的人,往往也不是什麼真正的自由主義者,反而相當極端主義,對於其他價值觀的忍受度極低,活脫是儒家3.0版。當然也可能是3.0 beta版,還在測試中,很不穩定。
先放棄這些人,轉頭來看「德行」這個概念。在歷史的長流中,特定德行的實質內容會不斷演化,孔子腦海中的「仁」,也必然與我們口語中所講的「仁」有些差別。兩千多前的德行,如果一分不改的用在當代,就算不鬧出人命,也會非常古怪;所以在時空環境變化的同時,只要某種德行概念持續存在於一個具有歷史的社群中,那就代表其內容必然已有一定程度的轉化。
學者們可以透過觀察德行的演化過程學到一些東西,但這類知識對大多數人來講,意義不大。奇妙的是,有些台灣人熟知各種德行的古典定義(春秋戰國時期,或宋朝),卻對其當代樣態缺乏瞭解,但只有德行的當代內容,才能和現代人生產生關聯。而解決這種認知落差,就是本期渣誌的核心問題意識。
在德行理論上,我依循阿拉斯代爾•麥金泰(Alasdair MacIntyre)的理論脈絡,但本書並未打算作為其相關研究的延伸或補充。我會引用他的理論,但為了避免造成讀者理解上的困擾,我也會想辦法避開大多數的專有名詞。
另外,本書雖然提到三十三種德行,不過卻未打算以「德行典」這種辭書式的方法來介紹現存德行的大概樣貌,所以不用期待會看到多麼「正典」的內容。這本書就是打算讓你輕鬆讀,自然懂,然後瞭解到華人傳統德行在當代世界中的樣貌為何,以及如何做到。
講到德行,我認為可從「華人傳統德行在當代社會中還有沒有用?」這個很容易引戰的主題談起。
許多反華、解殖,或單純只是覺得反傳統比較潮的人,常認為以儒家思想為主軸的華人德行是「毒素」、「劣質基因」,或是「癌細胞」,台灣人如果要大步向前行,就要先進行文化的攝護腺排毒,把華人傳統觀念「弄出去」、「切除」。
要搞這樣的偉大事業(或特殊行業)並非不可,只是在開工前,需要先確定兩件事:第一,那些有問題的「華人傳統德行」,到底指的是什麼?忠孝仁愛信義和平?
第二,要進行實務工作,就要先確定我們「能」達成這...
目錄
序
導讀
德之一 忠
德之二 孝
德之三 仁
德之四 愛
德之五 信
德之六 義
德之七 和
德之八 平
德之九 禮
德之十 廉
德之十一 恥
德之十二 智
德之十三 勇
德之十四 恭
德之十五 寬
德之十六 敏
德之十七 惠
德之十八 溫
德之十九 良
德之二十 儉
德之二十一 讓
德之二十二 誠
德之二十三 柔
德之二十四 剛
德之二十五 毅
德之二十六 恕
德之二十七 嚴
德之二十八 慎
德之二十九 定
德之三十 靜
德之三十一 敬
德之三十二 敦
德之三十三 中
序
導讀
德之一 忠
德之二 孝
德之三 仁
德之四 愛
德之五 信
德之六 義
德之七 和
德之八 平
德之九 禮
德之十 廉
德之十一 恥
德之十二 智
德之十三 勇
德之十四 恭
德之十五 寬
德之十六 敏
德之十七 惠
德之十八 溫
德之十九 良
德之二十 儉
德之二十一 讓
德之二十二 誠
德之二十三 柔
德之二十四 剛
德之二十五 毅
德之二十六 恕
德之二十七 嚴
德之二十八 慎
德之二十九 定
德之三十 靜
德之三十一 敬
德之三十二 敦
德之三十三 中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