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為心理學理論的實踐,結合了阿德勒理念的父母效能訓練,以及吉利根的自我關係療法。
‧有別於一般親職書羅列各種有效管教孩子的技巧與方法,本書紀錄作者與孩子的日常故事,親子間的對話有著生命的真實與純粹,發人省思。
‧特別設計親子互動卡,當遇到教養困境時,可依循卡片上的頁碼,翻開書本閱讀,從中汲取靈感。
作者簡介:
王理書
兩個孩子的媽,與丈夫定居新竹。
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教育科技與心理諮商雙碩士。曾任物理老師、諮商員、親職輔導者;現以演講、工作坊與寫作為主。
理書的專長是與自己觸碰,無論是透過所帶領的活動、文字或隱喻故事,都能使人觸碰到內心深處的自己,被感動,並感受到愛與光。
她的生活簡單,喜歡喝咖啡,吃巧克力;喜歡隨興唱歌,瞎掰故事;當他專心陪小孩玩時,空間充滿笑聲與光亮,是一場愛的饗宴。
理書每天的時間規劃為:〈給自己:給小孩與生活:給工作的時間 = 1:2:1〉
她說:「透過平衡,我找到了自己的神聖之路。」
個人部落格—幸福之旅http://lishu.typepad.com/
章節試閱
愛的序位
現代有許多真心願意聆聽與尊重孩子的父母;然而,從孩子受虐事件逐年升高的數字來看,有些父母忽視孩子的基本需求,或施以語言上與肢體上的虐待;有些父母則過於順從孩子,孩子透過哭泣、生氣來控制父母的故事也時有耳聞。無論哪一端,都失了平衡,愛的序位失調,愛無法流動。
什麼是愛的序位?
愛的序位這概念,來自家族系統排列。家族系統排列是德國治療師海寧格(Bert Hellinger)的創見,這幾年在世界各地舉辦各種工作坊,運用排列的方式來尋找家庭間如何擁有平衡的序位,讓愛恢復流動1 。海寧格根據多年觀察而得的工作經驗,發現在親子間有一順暢的序位,那就是:
□父母先來,孩子後到。
□父母大,孩子小。
□父母給予,孩子接收。
□父母帶領,孩子跟隨。
海寧格經常在排列現場(非真實生活情境)上,要孩子對父母鞠躬,說:「親愛的爸爸媽媽,謝謝你們給予我生命,照顧我,撫養我長大。」這段話是詮釋〈父母大,孩子小〉這個概念的最佳佐證。生命的給予,撫養長大,這事情如同水由上游流到下游般的自然,無法逆轉。也因此,孩子要在心裡敬重父母,接收父母的給予,在這情形下,家庭序位中的愛最能流動。
這概念帶回親職生活,提醒我們什麼?
□父母照顧子女,給予子女關懷。
□父母教導孩子尊重父母,在家庭的事物上跟隨父母的決定。
□父母聆聽孩子,負責帶領親子協商,同時父母得切記自己的序位,不能放棄自身的權力。示範敬重自己的父母,並教導孩子敬重自己。
□父母承擔自己性格上的特色以及自身的困境,讓孩子明白,這與他們無關。
這些原則就是美好的倫常法則。在現代社會中,不容易用道德教誨的形式傳遞,而透過家族系統排列實務上的展現,帶給人們更清晰的領悟與感動。
----------------------------------------
1 臺灣由海寧格臺灣機構負責,定期舉辦排列工作,或排列師訓練與督導的工作。
父母,修行之路
你如何看待身為父母這件事情的意義?
除了傳宗接代,除了延續生命……,對個人而言,成為父母有什麼好處?
現代人越來越少有養兒防老的想法了。養小孩除了傳宗接代,除了孩子可愛活潑,能增添生活情趣之外,還可能帶來什麼?當孩子的需求讓我們疲憊不堪,當孩子讓我們傷腦筋,當孩子讓我們氣炸了的時候……,有什麼樣的觀點,能支持你在這個時刻,依然堅信自己選擇成為父母的意義呢?
以生命的角度來看,心靈的渴望與俗世的期待往往不一樣。
心靈最大的渴望就是活得完整,經驗生命的豐富面向。而俗世的期待可能只是平安順利,舒適快樂。養育孩子會帶領我們敞開學習,在支持孩子需求的同時,我們在擴展自己的能力,以及人的格局。要支持孩子成為一個有活力的孩子,每個父母都需要面對自身的侷限,擴展視野,去除限制性信念,讓自己活得更完整。所以,對我而言,父母之路也是修行之路。身為父母最大的靈性意義在於,在陪伴孩子成長的歷程裡,我們與生命更靠近,我們越來越完整而成熟。
所以,當你感到疲憊的時候,當你在親子關係或親職角色扮演遇到挫折的時候,不妨問問自己下列的問句,換個角度思考:
□若用修行的角度來看,這個挫折或困難,顯露出我性格中哪裡的侷限?
□若用修行的角度來看,面對親子困難而生的挫折和無力,是否源自於我對人生的限制性信念?
□若用修行的角度來看,我如何轉變,如何能更成熟,將影響我在親職角色上更勝任愉快。
□若用修行的角度來看,孩子呈現出我無法接納的特質,是否像是鏡子一樣,讓我也看見自己?看見對待自己的態度,或看見自己平日不願意承認的自己?(參考【期待、投射與陰影】,頁14)
當我們用修行的角度,來觀看親子的困難時刻,會將受困的認知框架,轉換成學習的角度。而學習成長,視野的展開,人格的成熟完整,就是心靈感受到活得豐盛的最佳感受,雖異於平順無困難的俗世心願,卻更能感受到活的充沛與意義。
期待、投射與陰影
父母最大的陷阱就是,「將孩子視為自身的延續或擁有物」,忘記「孩子不屬於我們,孩子屬於他自己,屬於生命」。有時候,我們會不由自主,看著孩子剛起步的生命,做著自己的白日夢。
「我要將她打扮得像個小公主。」
「希望他以後能學鋼琴。」
「小時候想要一臺很帥的腳踏車卻一直要不到,這次我一定要買給孩子。」
「小時候爸媽很少陪伴我,所以我一定要當全職媽媽,全心全意陪小孩。」
……
舉這些例子,並不是說不要為孩子打扮,不要逼孩子學鋼琴或不能買腳踏車給孩子,這裡強調的是,父母在想像這些時,眼睛看見的不是孩子的靈魂,感受到的不是孩子的渴望或需求,而是自己童年時未完成的夢想。父母用迷濛的眼光凝視著童年的缺憾,想要透過給予孩子,來完成當年未完成的期待。
這樣的期待,我們稱為「投射」,不是基於理念的合理期待,而是基於自身童年的缺憾、內在的不滿足感等等。當父母的往往會不自覺地將之投射到孩子身上,藉由滿足孩子來完成心裡虛假的滿足,這種對孩子的期待無法真正支持孩子或給出力量,反而有種夢幻般地執著。
這執著在於,我們不願結束當年的缺憾,不願如是地接納自己的童年。心裡帶著比較,羨慕別人的生活,或用理想中的幸福樣版來批判自己擁有的童年,並下一個「不夠好」的定義。
這樣的態度,往往會讓過往成為一個「匱乏的坑洞」,彷彿每隔一陣子,人生就會迴帶一次,明明時間已經過了,但卻還耗費我們許多力氣,去滿足內心當年的匱乏感。於是,那態度以及無覺察的迴返,成了一種耗損能量的坑洞。
建議你,覺察並釋放不適合的期待吧!
覺知你對孩子的期待,看看是否真是孩子所需要,抑或,想藉由孩子延續自己未完成的理想?
□若對孩子的期待是一種投射,請帶著覺知,練習收回投射。
□思考你對孩子的期待,真的是必須的嗎?抑或只是你從你心中的恐懼出發,試圖保護孩子?
□放掉從恐懼出發的期待吧!這些期待,會束縛孩子發展出內在真實的潛能。
□父母大孩子小,在家庭的抉擇上,由父母負責。相反地,孩子新父母舊,心靈的擴展,新世代的思想,父母反而得通過孩子來學習。孩子活在比我們新的世代,他自然地吸收新世代的結構。因此,父母基於舊世代恐懼而產生的焦慮以及期待,通常會框住孩子的發展。請放下吧!
□對於這些期待,父母要做的就是面對自身的陰影,將那些放在控制孩子滿足自身期待的能量收回,轉回愛自己的方向。
收回投射是一件困難的工作,我們在此,只列出簡單的大原則:
□在平日的生活裡,做到【自我照顧】。
□愛自己,接納自己。
□觀照每一份期待:對孩子的情緒反應,或經常重複的無效行為模式,看這些期待背後,是否有童年未盡理想的影子?
▲你可以自問:「這讓我聯想到小時候的什麼?」
▲若聯想到的是抗拒的受苦經驗,則需要照顧的是自己,而不是期待孩子。
□當找到童年未盡理想的影子,尋找一個可以愛自己的行動。
▲我希望當年的父母如何對待我?這份對待背後的本質是什麼?我是否能現在就給自己這份本質?例如:
●期待孩子學鋼琴,因為童年好羨慕練琴的同學,那讓你感受到浪漫高雅。而對貧窮有點自卑的你,學鋼琴像光一樣,照亮了童年貧窮的陰影。
●浪漫高雅、照亮貧窮的陰影、自卑……,這幾個關鍵字,共通的本質是什麼呢?
●是自在,自信吧!
●那麼,就從每一個瞬間,選擇接納如是的自己,讓自己隨處自在,充滿自信吧!
●於是,孩子是否學鋼琴這件事情,父母可以表達自己的想像,以及願意提供的支持。接下來,就交給孩子決定吧!
▲當我們在行動上給予自己所需的本質之後,心中匱乏的坑洞會慢慢地填平。對於孩子的期待,也就能更有彈性,甚至能全然放下。
支持與教養
支持與教養,是兩股力量。
支持,贊助孩子的靈魂完整,無論孩子冒出什麼奇怪的行為,都盡可能支持。支持他在經驗中,與自己(包含負向行為與負向情緒)有份好關係,與人有份好關係,以及與世界有份好關係。
教養,協助孩子紀律自我,慢慢地學會在社會中規範自身野性的衝動,能夠有禮貌地融入社會文化中。
我們的孩子同時需要兩者,他需要維持自身的完整(包含動物的野性),需要活得靈魂充沛而像他自己;也需要融入文化、融入社會,擁有自我紀律。
這兩股力量雖然方向不一樣,但二者並無衝突。
然而,在一般的教養系統中,經常因為過於嚴謹的管教而失去支持力,或過度「以孩子為中心」而失去了教養力。
孩子如同神祕的大海,在日常生活的刺激下,隨時會冒出不可思議的內在,若父母無論孩子出現什麼,都能給予支持,則孩子會存在於一個「有連結的流動狀態」,在此狀態下,孩子會發展出自我支持的方式。無論是可愛天真或是憤恨生氣,若孩子能在父母的支持下,都與之連結,並練習用一個「人性化且社會能理解」的創造性方式表達,則孩子可以不損其完整性地活在人間,並對社會有所貢獻。
這本書提出的親職技巧,包含【自我照顧】、【溝通技巧】、【親密技巧】及【支持技巧】,都是支持力的具體展現。也就是無論如何,即使孩子出現負向情緒或偏差行為,父母都可以使用【自我照顧】技巧而回到一個平靜狀態,因此能給出一種帶著祝福特質的支持。在這情形下,孩子學會自我支持,即使自己產生負向情緒或偏差行為,孩子依然感受到生命本身的祝福,以及安穩的內在連結力量。當孩子能自由彈性地展現人性的各個面向時,孩子就有了靈魂發展完整的可能。同時,孩子也能感受到自我支持的力量,這就是自我紀律的基礎。
自我紀律的基礎,就是孩子感受到安穩的支持力量,加上,清晰明確的人生理念,這是需要父母明說並定出要求的。也就是,當父母與孩子在一份流動的親密關係下(參考【親密技巧】,頁167),父母可以明白表達對孩子的期許和要求,以及人性高尚的品德規範。這將成為燈塔一般,在孩子協調人性的均衡時,成為指導方向的明燈。
反之,大部分的父母,畏懼人性中的陰暗面。當孩子出現負向情緒或偏差行為時,父母立即進入緊張或擔憂,還有自身期待的失落。在此情形下,父母沒有意識到需要先【自我照顧】,反而在緊張狀態下,給出責罵、懲罰、批判、忽視、甚至獎賞等等控制手段。這時候孩子感受到一種緊張,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無法得到祝福,甚至得到的是父母的詛咒。於是孩子無法完整地與他的負向情緒或偏差行為共處,孩子與他的負向情緒與偏差行為有了一種「複雜的壞關係」,孩子可能自責、罪咎,覺得自己是個糟透的小孩,讓父母如此羞愧,從此有了低的自我價值感。或孩子可能叛逆故意與父母唱反調,仰賴負向情緒與偏差行為來控制父母或與父母爭權奪力。這樣的孩子,無法有安穩的內在支持力量,因此,也無法有良好的自我紀律。
這樣的孩子,即使父母花許多時間諄諄善誘,講許多人生的大道理,孩子由於失去內在安穩的支持力量,失去了與自己的連結,道理無法融入內在,依然會有負向情緒或偏差行為。因此,這些人生的紀律,孩子可能陽奉陰違,或在壓抑狀態下勉強為之。
若要孩子有良好的教養,就先給孩子完整的支持力。
若要給孩子完整的支持力,父母得做好完整的自我照顧。
無論孩子言行如何,父母都擁有平靜敞開的支持時,只要清晰而明確的提醒,孩子就能擁有良好的教養。
多元的教養風格
夫妻從不同家庭長大,雖都是臺灣人,但在教養方式上的差異,有時彷彿來自兩個不同的星球。不同意配偶管教孩子的方式,經常是兩人衝突的來源。
我的觀點是:「孩子選擇了自己的父,也選擇了自己的母。所以,即使配偶對待孩子的樣子我看不順眼,但誰知道那裡沒有他們兩個的功課呢?因此,尊重他們,除非必要,否則不當場干涉。即使是事後討論,也尊重並了解配偶原生家庭的文化。」
這觀點以信任為前提,信任多元文化能使孩子人格發展更趨完整。孩子可以有一個人本的媽媽,日式教育的爸爸,加上溺愛的阿嬤(保母)……。只要這三人之間相親相愛,互相分享,尊重地討論,孩子的受惠可能會比三個一樣理念的教養者還多喔!孩子可以清晰地學習到:「媽媽的原則」、「爸爸的原則」、「阿嬤(保母)的原則」,就像在學習三種語言一樣。
也許你擔心教養觀念不一致,孩子將學會投機,運用此差異牟取私利?
我的觀點是:
1.只要媽媽、爸爸與阿嬤(保母)之間,可以坦誠地分享,彼此了解並尊重各自有不同的原則,平時能說說孩子在自己身邊時的故事,就不會讓孩子在教養差異間有投機的可能。
2.若孩子在以上的情境下,能夠規劃並謀取私利,這也是一種訓練。
3.當然,三人之間,在大原則下有一致的分寸,是最好的。
針對教養觀的差異,對孩子最重要的是大人間的和諧與彼此尊重。若大人之間能彼此尊重,在孩子心中這三種文化之間就能和諧共存(參考【自我與人我關係】,頁9)。若大人之間因教養價值觀而衝突或爭執,則孩子內在的多元文化也會形成衝突對立的關係。
說謝謝
說謝謝讓這世界更美好,讓我們感受到存在的恩典。
許多謝謝,是你從來沒想過的,讓我來提醒你。
謝謝我的眼睛,讓我看見你。
感謝我的耳朵,讓我聽見聲音。
謝謝我的鼻子,讓我聞到味道,讓我能呼吸。
感謝我的舌頭,讓我嚐到好味道。
謝謝我的嘴巴,讓我能表達,能吃東西。
謝謝我的牙齒、肺、胃、手、腳、腿……
謝謝我的心,讓我有了愛。
謝謝地球,給了我們美麗的森林、浩瀚的海洋。
感謝天空,給了我們自由的白雲、明亮的陽光,以及美好的風。
謝謝大地,孕育出食物滋養我長大,
謝謝大地,平穩地支持我,讓我站穩腳跟。
感謝農夫,種米種菜。
謝謝麵包師傅,烘焙香噴噴的麵包。
謝謝眼前的食物,感激所有奉獻的生命。
感謝媽媽,煮東西給我吃。
感謝爸爸,陪我玩遊戲。
謝謝爸媽投入工作,賺錢維持我們的生活。
感謝爸媽,讓家裡舒適、乾淨又整齊。
謝謝妹妹這麼愛笑,讓我們很快樂。
謝謝哥哥這麼體貼,讓家裡感受到許多溫柔。
感謝老公專心聽我說話,讓我感受到愛。
謝謝老婆泡的好茶,讓我覺得享受。
謝謝昨夜的夢,為我抒解了壓力,為我喚起心中的想念。
謝謝我的直覺與創造力,讓我更感受到生命的驚喜。
謝謝我的困難,磨練我,讓我更茁壯。
謝謝我的生氣,提醒我,我多麼在乎;也提示我,我可以放下。
謝謝我的哀傷,讓我記得我的愛有多深。
謝謝我的疲憊,提醒我重新規劃時間與目標。
謝謝我的痛苦,讓我有了堅定的決心做改變。
謝謝神,你一直默默看顧與守護我。
說謝謝,表達感恩之情,是讓人生美好的仙女棒。
請讓它成為新習慣,請在孩子面前示範,請帶領孩子說謝謝。
愛的序位
現代有許多真心願意聆聽與尊重孩子的父母;然而,從孩子受虐事件逐年升高的數字來看,有些父母忽視孩子的基本需求,或施以語言上與肢體上的虐待;有些父母則過於順從孩子,孩子透過哭泣、生氣來控制父母的故事也時有耳聞。無論哪一端,都失了平衡,愛的序位失調,愛無法流動。
什麼是愛的序位?
愛的序位這概念,來自家族系統排列。家族系統排列是德國治療師海寧格(Bert Hellinger)的創見,這幾年在世界各地舉辦各種工作坊,運用排列的方式來尋找家庭間如何擁有平衡的序位,讓愛恢復流動1 。海寧格根據多年觀察而得的工作經...
推薦序
根深於地,光通透天,情濃滿人間 趙文滔
認識理書超過二十年,我看著她從女孩,到女人,到人妻,到人母。不變的是,無論在生命的哪個階段,理書總能用她慧黠的眼睛洞察世界,用她溫婉的語言打動人心。有她在的地方,空氣裡會充滿溫柔,周圍的人也會不知不覺跟著輕柔起來。
她盡可以當一個優雅的心理學專業講師、受歡迎的親職團體帶領者、網紅部落客。不過她心中有一份對世界的深情,讓她總是願意奉獻時間心力,撫平他人傷痛,提供滋養與療癒。
在二十多年的親職教育工作中,她逐漸整理出許多實用的方法,讓心力交瘁的家長重新看到希望。她的方法,有從心理學整理出來,有從十多年為人母的經驗提煉出來,還有從她自己的靈性實修中淬鍊出來的智慧與慈悲。這使得理書的親職教育,帶著一份獨特的質地,同時具備草根生命力與智慧。
但她不僅是一個親職教育專家。這些年來,透過一場場講座、團體、工作坊,她溫柔地陪伴許多家長,在父母修練的這條路上攜手同行。這些求助無門、瀕臨崩潰的父母獲益的,不僅是理書提供的巧妙教養方法,更是她的愛與慈悲,讓辛苦的父母學會接納自己,重新找回愛孩子的力量。
我看理書的書,裡面有專業、有人情、有慈悲、有智慧、有愛、有力量。像是一顆大樹,樹根札入土壤,與土地深深連結;樹枝伸向天際,從天而降的光透過枝葉灑向人間;樹下陣陣幽香,讓人神清氣爽,恢復元氣。
希望這本書,可以讓更多父母學會停下來,找回自己內在的平靜與力量,從孩子的各種挑戰中,看見珍貴的愛在親子間交流,而讓彼此都有所成長。
(本文作者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家庭治療師)
根深於地,光通透天,情濃滿人間 趙文滔
認識理書超過二十年,我看著她從女孩,到女人,到人妻,到人母。不變的是,無論在生命的哪個階段,理書總能用她慧黠的眼睛洞察世界,用她溫婉的語言打動人心。有她在的地方,空氣裡會充滿溫柔,周圍的人也會不知不覺跟著輕柔起來。
她盡可以當一個優雅的心理學專業講師、受歡迎的親職團體帶領者、網紅部落客。不過她心中有一份對世界的深情,讓她總是願意奉獻時間心力,撫平他人傷痛,提供滋養與療癒。
在二十多年的親職教育工作中,她逐漸整理出許多實用的方法,讓心力交瘁的家長重新看到希...
作者序
再版序
十年再版序,最想探索的是,書中兩個孩子長大後的樣子。書中記述了兒子四歲時想要買手錶的故事,巧合地,他最近有個買耳機的故事,我們來看他在關係中怎麼協商自己的物質需求?
十六歲,高一,熱愛YouTube音樂,迷上無伴奏合唱,喜歡的歌手包含Home free團、Peter Hollens、Mike Tompkins等。不同於我是視覺型,聽覺是他主要的學習感元,好聲音可以引發整體的知覺好感,就連在學校聽課,老師講課的頻率質地、感情、口音或腔調,都會成為他的學習樂趣,情感連結,甚至記憶之索引。
一個月前,「媽媽,我想要一副入耳式的耳機,因為……」他邊說邊列出理由以及網路資訊,結尾時:「媽媽,還好,這是我的想要,不是需求,因為我已經有一副爸爸iPhone附的耳機,還有得用,可以慢慢來。」我說:「入耳式?就是那個泡泡矽膠耳塞,可以塞入耳洞很舒服的那種?我有一副,三年前在機場買的,紅色那組,當時買超過1000元呢!」他一臉驚喜:「哇!真的,媽媽,那妳可以借我聽嗎?」我:「你喜歡可以送你,因為我用耳機來蒐集資訊,沒有要享受音樂。」他很期待,謝了我幾次。
沒想到,不曉得把耳機塞哪兒的我,幾週了也沒時間去找出來。這孩子雖想要態度卻很鬆,他每天放學就來問我,然後,輕鬆放下,回去研究更多耳機資訊,又來跟我們討論。某天,我認真翻箱倒櫃後跟他道歉,說我可能沒把握找出來了。
幾天後,我在臺北,他發訊息給我:「媽媽,請求允許,今天下課後跟爸爸去看耳機。」我回:「沒問題。」「提醒你:選擇的依據是,符合你的本質需求,並且,百分百用自己的錢買還願意接受的預算。」幾小時候,我回文:「看你要自己出錢,或擱置一個月,當生日禮物。」他回了:「耶!生日禮物!」幾天後,我的書桌上多了一盒新耳機,紙條寫:「媽媽,幫我包裝成生日禮物,謝啦!」
幾天後,他問:「媽媽,妳要不要聽聽我去挑耳機的經驗?」他仔細說明他如何選歌然後去測試耳機,不同特色的歌在不同耳機中的表現都不一樣,然後,有些自得地說:「媽媽,我真的聽得出來每個耳機的特點都不同耶!」啊!原來我曾說過,好耳機是貴的,而且,要能分辨音質不同的耳朵,才值得擁有。當時還開了自己玩笑,說自己耳朵辨識力沒有很強,只需要普通耳機,就夠開心了。在他自得時,我說:「耳機的心願你完成了,希望你的下個心願是跟消費無關的,可能是自我挑戰,也可能是對世界的好影響。」
家裡兩個孩子的特色是,我們討論過的概念會成為他們的一部分。就像兒子記得應對物質慾望的重點:去辨別需要與想要,為自己的想要努力並負責,需要幫忙時就用請求的,需求滿足延宕能力很重要,好東西不是用來增添虛假的自我感,而是真心享受世界的美好,接著要問如何用來創造世界的美好。我們家一直擁有很多對話、辯證與思考,無論是自己的事情、學校帶回來的故事或電影小說與新聞,永遠有人性與社會知識在裡面,永遠有核心原則要掌握。
四歲時,在逛誠品時,他迷上一只藍色的SWATCH錶,一次次央求我帶他去看,問我能否買給他,最後我說:「如果你可以把爸爸的手錶,戴在手上超過一個小時,都沒有想要拿下來,媽媽就買給你。」初戴上的十分鐘,他歡天喜地,一個小時不到,他取下手錶,說自己不需要了,他說:「我只是感覺戴手錶可以像爸爸而已。」這則四歲的小故事,很像是他生命的隱喻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
高一上結束時,同學簇擁他當班長。他站起來表明:「我只會當體育股長,而且上學期我做得不錯,如果給一個從來沒當過班長的我當班長可能會很慘,況且,下學期還有班際足球賽。」這聲明讓他得到全班的支持,繼續留任體育股長(國一到高一他當了六學期的體育股長,而小學六年的每個下課,風雨無阻地,他都帶領同學們去操場踢足球)。他想要的東西,不一定是多數人要的,而是適合自己的。上個月,他說:「媽媽,高二時我想爭取足球隊長,因為我想要把一些練球的紀律,帶給我們足球隊。」這讓我訝異,原以為他不愛承擔大責任,原來,他只是做其所當做而已。
女兒,也有類似的特質。她是個安靜而踏實的孩子,不退縮也不特別進取,卻在班上有奇妙的影響力。上個月,班上在討論畢業典禮謝師的奉茶儀式,需要徵選十六人願意在大禮堂上臺奉茶給老師,班導一個個問,沒人自願,一路問下來幾乎全班都拒絕了。問到她時,全班轉頭看她,她淡定地點頭答應,一時全班譁然;這時,前面那些拒絕的同學,忽然都願意了。這件事,就這樣輕鬆搞定。
當媽的我,經常從他們口中聽到這樣的不思議的妙事!事實上,在他們六歲以前我還是教導者,而在他們與世界互動以後,反而是他們的前進引導我怎麼當母親。他們帶回家的故事打開我的眼界,世界的格局超越了我原先的認識,還有無數的層次,是細微的、有光與希望的。
《養出有力量的孩子》是學心理學的我,將理論內化後的實踐,裡面有阿德勒(Alfred Adler)理念的父母效能訓練,以及吉利根博士(Dr. Stephen Gilligan)的自我關係療法。最主要的精神是:先與自我柔軟中心連結,而後向關係場域敞開,自然就能與孩子的潛意識連結,在其中理解孩子、找到共識或解決困難。雖然在書中示範了積極傾聽、鼓舞、正向等技巧,而我得再強調,這種神入彼此潛意識的關係聯繫,才是讓技巧有效的關鍵。
出書十年後再細讀《養出有力量的孩子》,覺得這書真是經典又雋永。到底,這本書養出來的孩子,具有什麼力量?我會說,那是掌握了回歸中心力量的孩子,他們穩穩地與自己同在,知悉並能陪伴自己的每個內在起伏或衝突;那是自然向環境敞開對人有同理心的孩子,他們因為曾被足夠的聆聽與尊重,因而,不會被世俗的偏見絆腳,而用真誠與人相遇;因為由內而外的和平與精神自足,即使環境顛簸坎坷,也能自然找到出路,那是屬於他們獨特路徑。這【碰→恰→恰】步驟走出來的【回歸中心與人連結在連結中以直覺行動】核心精神,自然成為孩子的力量。
理書 二○一八年五月
再版序
十年再版序,最想探索的是,書中兩個孩子長大後的樣子。書中記述了兒子四歲時想要買手錶的故事,巧合地,他最近有個買耳機的故事,我們來看他在關係中怎麼協商自己的物質需求?
十六歲,高一,熱愛YouTube音樂,迷上無伴奏合唱,喜歡的歌手包含Home free團、Peter Hollens、Mike Tompkins等。不同於我是視覺型,聽覺是他主要的學習感元,好聲音可以引發整體的知覺好感,就連在學校聽課,老師講課的頻率質地、感情、口音或腔調,都會成為他的學習樂趣,情感連結,甚至記憶之索引。
一個月前,「媽媽,我想要一副入耳式的耳機...
目錄
推薦序 1
推薦序 2
推薦序 3
再版序
自序
翻開書之前的約定……
本書使用指南
【概念篇】
1 教養觀念
愛的序位 003
父母,修行之路 006
自我與人我關係 009
期待、投射與陰影 014
支持與教養 019
主體性 023
紀律與規範 028
選擇與責任 034
回應不同階段孩子的需求 039
需求與核心需求 047
行為法則的運用 052
邏輯結果法則 056
條件式關愛 060
太緊或太鬆 068
多元的教養風格 072
回歸本質 074
說謝謝 082
【技巧篇】
2 自我照顧
平靜 089
回歸中心 091
釋放 096
語氣 102
生氣 106
擔憂 109
失落 112
祈禱──請求祝福 116
3 溝通技巧
碰→恰→恰 125
聆聽 130
聆聽感覺的雙重性 134
確認 136
真誠表達 141
聆聽→表達→協商 145
情緒的名字 150
往內走:【情緒階梯】與【選擇步道】 155
用「要」取代「不」 162
4 親密技巧
同在 169
連結 172
交流的表達 176
鼓勵 180
美好的動詞 183
讚嘆 187
溫柔觸摸 192
生命沉重時喚起美好 195
引發正向的語言 198
5 支持時刻
孩子哭 203
孩子很拗 210
孩子固執 213
孩子失控 216
孩子有困難 219
【實務篇】
導讀 224
依附與放手 225
這就是愛 227
讓孩子平靜 229
割捨玩具的儀式 232
媽媽沒關係 235
道別冥想1到11 238
藍色的手錶 241
母子協商 244
長大的男孩 247
生氣計時器 252
硬漢男孩的柔軟 256
誠實與說謊 259
贏爸爸 263
給撞牆的孩子 267
兩個孩子,兩種學習 270
附錄:親子互動卡使用說明
推薦序 1
推薦序 2
推薦序 3
再版序
自序
翻開書之前的約定……
本書使用指南
【概念篇】
1 教養觀念
愛的序位 003
父母,修行之路 006
自我與人我關係 009
期待、投射與陰影 014
支持與教養 019
主體性 023
紀律與規範 028
選擇與責任 034
回應不同階段孩子的需求 039
需求與核心需求 047
行為法則的運用 052
邏輯結果法則 056
條件式關愛 060
太緊或太鬆 068
多元的教養風格 072
回歸本質 074
說謝謝 082
【技巧篇】
2 自我照顧
平靜 089
回歸中心 091
釋放 096
語氣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