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是你能與孩子相遇的唯一時刻
成功取用「當下的力量」,就能成為被孩子敬愛的父母
心靈經典《當下的力量》作者 艾克哈特・托勒,罕見專文推薦!數位時代的父母,愈來愈難安住在「當下」,
孩子憑著本能,就知道跟你之間缺少了根本的連結。
你不曾「全然的在」,總是迷失在自己的頭腦裡……
孩子多麼希望,
你能看見並接納當下的他,
不去譴責過去的他,也不去預設未來的他。
請放下手機、電腦、處理不完的公事和待辦事項……
就這一刻,心無旁騖,和你的孩子在一起。
用「活在當下」的方式,建立你們超越語言的深層連結!
這或許是為人父母者,最難面對的真相:
孩子的問題,大多都是你自己未解課題的反映。
這是一份覺醒的邀請,讓親職轉化為你最好的心靈修行。
●三種教養迷思教養迷思1:問題出在孩子身上,所以想盡辦法企圖改變孩子。
【正解】孩子本身沒有問題,你如何看待孩子才是問題所在。一旦你覺知到自己的思維與情緒模式,並改變它,孩子回應你的方式自然會隨之轉化。
教養迷思2:父母是施予教育的一方。
【正解】孩子是你最棒的老師,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你最棒和最糟的面向。在你教小孩之前,先讓小孩來教你「自我覺察」。你們其實教學相長。
教養迷思3:永遠把孩子當成小孩子看待,不論他幾歲。
【正解】我們不是在養育小孩,而是在養育一個成人,不論他幾歲。
●四種類型父母1.被動型:
習慣壓抑自己的感受、裝沒事;害怕惹惱孩子,容易向孩子的要求低頭,或拚命想得到孩子的喜愛。
【代價1】:孩子永遠不知道你真實的想法、感受,侵犯了你的界線都不自知。
2.咄咄逼人型:
習慣以威脅、恫嚇的方式管教小孩,強迫孩子屈服於自己的安排。
【代價2】:孩子從此不會跟你親密,因為在你面前表露情緒並不安全。
3.被動攻擊型:
習慣利用羞恥感和罪惡感來控制孩子,讓孩子覺得自己必須為父母的需求和快樂負責。
【代價3】:嚴重挫傷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從此失去為自己而活的力量。
4.堅定自信型:
扮演「船長」角色,訂定規則,不刻意討好孩子,也不害怕惹孩子不開心;跟孩子保持健康的「界線」,允許他們有自己的感受、需求、欲望、喜好。
●孩子需要學會的四件事1.對人仁慈,但要建立「人我界線」
如果你看到有人溺水,你可以伸出援手,把他從水裡拉回來;但是,如果他抓住你的手臂,想把你拖下水,你要記得全力推開他。
2.學會享受獨處
如果我們沒有幫助孩子學會如何獨處,他們將會永遠寂寞。人只有在能真心接納自己時,才能發展出健康的人際關係。
3.聆聽直覺的指引
想要養出有自信的孩子,就得鼓勵他們聆聽內在的智慧,信任直覺,能引導他們走上個人成就之路的內在指引。
4.追隨自己的熱情
每個孩子生來就有內建的獨特熱忱,我們必須敞開心胸,接受他們的心之所向,而不是依據自己的偏好、社會的價值觀,將他們推向不感興趣的方向。
(原書名:當下的教養:找回你的自我覺察,就能教養健康小孩)
作者簡介:
蘇珊•史帝佛曼(Susan Stiffelman)
國際知名親職教育專家,美國安提大學臨床心理學碩士,婚姻家庭治療師(MFT),《哈芬登郵報》(Huffington Post)的「親職教練」專欄作家。十五歲時,讀了尤迦南達大師的《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深受感動,開始踏上靈性成長之路,直到結婚生子後,驚訝地發現孩子的出現,竟讓她原本規律、平靜的「靈性生活」亂了套,於是矢志在心靈活動與塵世家務之間找到平衡點。
三十多年來,已成功輔導無數親子關係,著有《教養不是作戰》、《當下的父母》等書,目前居住在加州洛杉磯。
個人網站:www.SusanStiffelman.com
譯者簡介:
謝佳真
自由譯者,近期譯作有《富裕,屬於口袋裝滿快樂的人》、《你並不特別》、《無人地帶的製圖師》、《別找到我》、《速效運動》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各界讚譽】
「這本書示現給我們,如何將親職工作轉化成自己的心靈修行。」
──心靈大師 艾克哈特・托勒(Eckhart Tolle),《當下的力量》、《一個新世界》作者
「史帝佛曼的這本好書,是全天下父母作為一名船長的必備工具,從此無論是在風平浪靜或波濤洶湧的海面上,都可以自信地領航。」
──美國《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當下的父母》溫柔卻強力地提醒我們……重點在我們為人父母者,而不是孩子們。我們向自己下工夫,就能阻斷使情況雪上加霜的負面能量流。這是一部重要的著作。」
──提姆•萊恩(Tim Ryan),美國俄亥俄州議員,《正念國度》(A Mindful Nation)作者
「在我長久以來讀過的親子教養書裡面,這是名列前茅的一本。蘇珊•史帝佛曼以清楚、溫暖、智慧的文字,在靈性蛻變與親子教養的俗世現實之間搭起橋樑。《當下的父母》寫滿了將父母們送上療癒與喜樂之路的真知灼見。高度推薦!」
──艾立夏•高斯坦(Elisha Goldstein)博士,《發掘快樂:以正念和自我慈悲克服憂鬱》(Uncovering Happiness: Overcoming Depression With Mindfulness and Self-Compassion)作者
「身為人母,《當下的父母》裡的見解和練習令我萬分感動。蘇珊•史帝佛曼靈巧地探討許多親職專家迴避的主題──恐懼、愧疚、羞恥感的深層成因,這些都會阻礙我們全然臨在……我會一直送這本書給父母們的,不論他們是新手或身經百戰。」
──凱薩琳•伍沃德•湯瑪斯(Katherine Woodward Thomas),《清醒分手》(Conscious Uncoupling)作者
「《當下的父母》披露的核心祕密在於,臨在是跟孩子互動的唯一有效方式。臨在包括支持與章法──做得到,孩子就成長茁壯;不然的話,孩子會混亂,教養會成為惡夢……這本書讓我們對促進文化健康的教養程序有新的認識。推薦給全天下的父母和準父母!」
──哈維爾•漢瑞克斯(Harville Hendrix)與海倫•拉凱利•杭特(Helen LaKelly Hunt)博士,《滋潤的愛》(Giving the Love That Heals: A Guide for Parents)作者
「蘇珊•史帝佛曼明白,親職不只是一份差事,更是靈性的修持……她了解我們在養育孩子時,也是在養育我們自己……這本書會協助成人療癒自己,而他們養育的孩子就不會需要那麼多療癒了。」
──葛倫儂•道爾•梅爾頓(Glennon Doyle Melton),「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堅持下去吧,戰士》(Carry On, Warriors)作者,Momastery.com創辦人
「閱讀《當下的父母》時,我一直對自己說:『但願我的爸媽當年看過這本書!』總算有一本談到『內在小孩』所有層面的親子教養書了!」
──珍娜•布瑞•艾特伍(Janet Bray Attwood),「紐約時報」暢銷書榜《熱情測驗:不費吹灰之力發掘你的人生目的》(The Passion Test: The Effortless Path to Discovering Your Life Purpose)作者
「誰知道在隔壁房間哭泣的孩子或青少年其實是我們的靈性老師?誰會想到討厭的鬧情緒跟挑釁行為有助我們走向更覺察、更靈性、有效率、甚至愉快的親子教養關係?蘇珊•史帝佛曼在這部創新、平易近人的教戰手冊,傳授我們如何養出意識更清明、對人更有愛的孩子。」
──凱西•艾爾登(Kathy Eldon),創意願景基金會(Creative Visions Foundation)創辦人暨主席
「我從母親那裡摸來這本書,欲罷不能地看完!應該強制所有父母閱讀這部精彩的著作。真恨不得這書快快出版,我才能送給所有認識的人。」
──艾咪•艾爾登•特透陶博(Kathy Eldon Turteltaub),創意願景基金會(Creative Visions Foundation)共同創辦人暨副總裁
「孩子會決定我們星球的未來,蘇珊為我們奠定基礎,讓我們引導新生代走向一個較少傷痛、人道、連結的世界,就從我們自己開始。」
──艾拉妮絲・莫莉塞特(Alanis Morissette),歌手、作曲家、行動主義者
「體恤的柔情貫穿這一部睿智又實在的親職指南,教人以更覺察的心為人父母。你可以感覺到蘇珊•史帝佛曼是真心關愛她輔導的家庭,她相信我們每個人都能夠成長到克服親職的挑戰,鍛練出教養的才能。」
──麥菈•卡巴金、喬•卡巴金(Myla and Jon Kabat-Zinn),《正念父母心,享受每天的幸福》(Everyday Blessings: The Inner Work of Mindful Parenting)作者
「凡是想讓孩子了解人生怎樣才算是成功的父母,《當下的父母》會是無價的參考書。蘇珊•史帝佛曼以她實用的訣竅及私房故事,示範如何打造充滿愛的親密家庭關係,娓娓道出為人父母也可以令人脫胎換骨、心滿意足。」
──雅莉安娜•哈芬登(Arianna Huffington),《從容的力量》(Thrive)作者
「這正是為人父母所需的建議與支持!老練、睿智、實用的《當下的父母》協助家長們深呼吸,以同情、愛、正念照顧自己和孩子們。」
──傑克•康菲爾德(Jack Kornfield),《踏上心靈幽徑》(A Path with Heart)作者;楚蒂•古德曼(Trudy Goodman)博士,頓悟洛杉磯(InsightLA)創辦人
「本書是有見地的親子教養指南,教你養育出懂得關懷、快樂、有韌性的孩子,同時療癒自己尚未解決的童年傷痛。《當下的父母》充滿高明的教養智慧,還有取材自現實生活的豐富範例。無疑是本佳作!」
──瑪西•許莫芙(Marci Shimoff),《快樂,不用理由》(Happy For No Reason)作者
「大名鼎鼎的專家蘇珊•史帝佛曼傳授了兼具智慧與慈悲的教養方式……協助我們為人父母者跟孩子建立慈愛與同理的連結,激發我們最好的一面──我們的臨在、喜悅、體貼、寬容。」
──圖登•金巴(Thupten Jinpa),達賴喇嘛英文譯者,《無畏的心》(A Fearless Heart)作者
名人推薦:【各界讚譽】
「這本書示現給我們,如何將親職工作轉化成自己的心靈修行。」
──心靈大師 艾克哈特・托勒(Eckhart Tolle),《當下的力量》、《一個新世界》作者
「史帝佛曼的這本好書,是全天下父母作為一名船長的必備工具,從此無論是在風平浪靜或波濤洶湧的海面上,都可以自信地領航。」
──美國《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當下的父母》溫柔卻強力地提醒我們……重點在我們為人父母者,而不是孩子們。我們向自己下工夫,就能阻斷使情況雪上加霜的負面能量流。這是一部重要的著作。」
──提姆•...
章節試閱
第一章 孩子是一面真實無偽的鏡子
印度人把戶長稱為瑜伽士,意思是,堅定不移地走在靈性道路上的男女,決定攜手建立家庭,不住在洞穴或修道所裡。他們選擇從家庭和職場的歷練中成長、進化,把日常生活的挑戰當作是個人蛻變的工具。
很多人相信,靈性成長是天天靜心冥想、參加正念營、聆聽智者開示的成果。但有一位能夠讓你有所收穫的明師,就跟你住在同一個屋簷下,就算這個明師會(尤其是如果他們會的話)惹你生氣,或不斷地挑戰你的極限。
在親子教養中,狀況總是來得又嗆又快。摸索出你要怎麼接受孩子把果汁潑灑在新買的沙發上,或當孩子們在去奶奶家的長途車上不斷地互相揶揄,你要如何控制自己的反應,這其實就是個人成長的進階課程。你會崩潰嗎?還是能保持臨在,並且愈來愈能安住於「現狀」中,作出「回應」,而不是「反應」?
真正的靈性,不會發生在洞穴裡或山頂上,而是就在這裡──擦鼻涕,再玩一遍桌遊,或是在半夜兩點抱著腹絞痛的嬰兒搖晃。你的「靈性導師」就在隔壁房間哭泣。你處理這些事,是再進化、靈性不過了。
孩子為父母開設的「親子課程」
把兒女視為上天派來協助我們心靈蛻變的導師,是能令很多人陶醉的想像。儘管以兒女為師的概念帶著抒情、開明的氣息,但採納一件事的概念和擁抱實際情況,卻是兩回事。
孩子或許真的能在我們內心,催化以前我們認定不可能存在的愛。但孩子也會擾動我們內心黑暗面的強大元素,激發我們的本性,諸如沒耐心、不夠寬容,令我們事後感到羞慚、被擊倒。
保持泰然自若是活在當下的關鍵,但最能考驗我們靜定工夫的,莫過於親子教養。養育小孩絕對一點都不寧靜,手足口角、作業災難、為了電玩遊戲而爭吵,全都是家庭生活裡再熟悉不過的場景。有孩子在身邊的時候,高尚的原則很容易跟日常生活的實際情況相牴觸。即使是靜坐經驗最多的人或瑜伽士,都可能發現自己在大吼大叫、威脅利誘或懲罰小孩,完全顧不了自己決心無論如何都要保持慈愛、平靜。
俗話說,「當學生準備就緒,老師就會出現。」我早已發現這是真的。每當我準備好擴展我的智識、心理、靈性,便會出現彷彿是上天安排好的機會,於是我得以伸展、成長、學習。話雖如此,但我並不是隨時都想要伸展、成長、學習。有時,我覺得自己是被押著去修一門我根本不想學的課!
關於親子教養,我們可能在不知情下,註冊了孩子開設的「課程」,但我們還是會發現自己被迫(「受邀?」「得到機會?」)大幅成長,成為大人。就這一點來說,我相信孩子可以是我們的最佳老師。我們不見得會故意去生育兒女,來療癒我們的童年創傷,或藉此讓自己變得更好。事實上,這些機會,以及其他幾千個機會,是隨著孩子誕生而降臨的權利。
我們可能得面對不耐煩的自己,學會慢慢來,因為小傢伙需要我們停下腳步,聞一聞人行道上的每一朵花。或者,我們會在咬牙撐過孩子的噩夢時學到堅韌,發現在一連串無眠的夜之後,心底依然保有相當的柔情。
同等重要的是,孩子能協助我們解決自己尚未克服的問題。寫功課拖拖拉拉的孩子,或許會讓我們體認到自己那些不討喜的特質,察覺(假如我們願意的話)我們碰到討厭的事情時,也會因循苟且。或者,當容易受挫的孩子稍一不順心就鬧情緒,我們可能會覺得自己像在照鏡子──我們眼睜睜看著色彩鮮活的畫面,重演我們以前(可能就在不久前,比如今天早上!)因為事情不如意而發脾氣的情境。
有時,我們從孩子身上學到的道理是溫馨甜蜜的;小傢伙會把我們付出和接受更多愛與幸福的能力,拓展到我們以前認定不可能的程度。但往往,孩子的個性和特質,也會徹底挑戰我們。我們或許會把自己的需求投射到孩子身上,從早到晚都處於戰鬥模式,只因為孩子打死都不去做能夠平息我們恐懼和焦慮的事。每天,我們在一日終了時,疲憊不堪地倒在床上,害怕明天早上起床後還要重來一遍。
我看待難纏人物的其中一種方式,是選擇把他們當作讓我的心靈進化的必經之路,想像我們兩人都處於投胎轉世的狀態──我們是沒有實體的靈魂,對彼此只有純粹且無盡的愛。(這只是一個點子,不需相信投胎轉世也能從中受益。各位讀者暫且配合我一下,看看這招有沒有用。)
我想像我們兩個在對談(以兩個沒有實體的存在體能夠溝通的任何方式),各自說明想在下一世學習的課題。我們其中一個說:「我想學會耐住性子。」而我們的靈魂朋友說:「我想要更能夠接受別人的愛和關懷。」「不然我投胎做你的殘障小孩,你覺得如何?這樣,我就能學會更徹底地接受愛,而你也會有磨練耐心的機會。」
「一言為定!」雙方就這麼展開具備敏銳直覺的講師凱若琳.密思(Caroline Myss)所說的「神聖契約」(sacred contract),也就是我們跟生命裡重要的人締結協議,精確設計能讓我們更圓滿地活出應有面貌的情境。
每個孩子都讓我們有機會面對內心黑暗的蒙塵角落,他們創造恰到好處的情境,促成讓我們從舊有模式中解脫的學習經驗,讓我們活出更開闊、更圓滿的生活。接著,我們就來分享一個有這種互動關係的母女故事。
凱薩琳的教養功課:在要求孩子前,先明白自己的需求凱薩琳有兩個女兒,分別是十四歲的艾拉和十六歲的霞伊。「我跟兩個女兒相處很融洽,我們很親密。但是坦白說,霞伊有點懶散。她會把自己用過的毛巾扔在浴室地上,衣服丟得整個房間都是。她從來不會主動洗自己的碗,一定要人叫才會動。這種行為真的讓我很生氣。我們討論過這件事情了,但除非我在一旁嘮叨,不然她不會主動收拾自己弄髒的東西。」
凱薩琳又說:「昨天我很客氣地跟霞伊說,晚上有客人要到家裡吃飯,能不能請她在客人來之前,整理一下自己的房間。我講話的時候,她幾乎連看都不看我一眼,然後翻個白眼說:『媽,他們根本就不會進我的房間!你放鬆一點嘛!每次家裡有客人來,你就緊張兮兮的。』我簡直氣炸了!我替她做了那麼多,為什麼她就不能替我做這一件小事?」
我聽了一會兒,然後問凱薩琳:「當你跟父母提出自己的希望或需求時,他們怎麼回應你?他們會聽你說話,然後答應你的要求嗎?還是連理都不理你?」
她立刻說出答案,有點挖苦地表示:「當我需要什麼的時候?他們根本不准我有任何需求。在我們家可沒那種事。要是我膽敢跟母親或父親說,我不想做他們吩咐的事,他們會瞪著我,活像我瘋了,說我太自私。我從小就學會不要說出自己要什麼。在每一段我很在乎的人際關係中,我總是待在乘客座,包括我的婚姻。」
我請凱薩琳聽我打個比方。「你應該知道遊樂場的碰碰車是什麼吧?好,我發現有的小孩,坐上小小的碰碰車以後就愣住了。他們沒有操縱過車子的方向盤,也不懂踩油門來讓車子移動的概念,所以就坐在車道中央,每個瘋狂的駕駛都會狠狠地撞他們。
「有的小孩是另一種極端,他們會把油門踩到底,腳絕對不收回來。不論他們把方向盤轉向哪一邊,沒幾秒就會撞上東西。這兩種類型的小駕駛都不懂適度踩油門,不管他們是一動也不動,或是不顧一切地全速向前衝。」
我解釋,很多人覺得很難開口說出自己想要什麼、需要什麼。「有的人會保持被動沉默,不要求什麼,覺得自己被漠視、不重要,充滿忿恨。」
「我就是這樣。」凱薩琳回應我,「那是我人生的寫照,從童年一直到結婚,再到離婚。我從很小就學到,要是我要求什麼,就會惹惱周遭的人。」
「別人會火力全開地提出要求。」我回答,「他們會騎在周遭的人頭上,決心要貫徹自己的意志,不管那有多惹人討厭。」
「所以,」我說,「你願不願意換個角度看待你和女兒的情況?你能不能就當她是一位老師,而她出了一份很棒的作業給你呢?你是不是準備好學習提出自己的要求,充分表達你明白自己的需求,跟你周遭的人一樣天經地義?」
凱薩琳沉默了。當她輕柔地回答,語氣已經沒有半點諷刺。「哇,一點都沒錯。我是該學學請別人滿足我的需求了。」
我回答:「當你檢視為什麼孩子的行為讓你暴跳如雷,你就得到療癒陳年傷痛的機會,成長為一個比較健康、完整的你。」
凱薩琳買了我的帳。我們的諮商從「矯正」她女兒的邋遢,轉變成療癒她從小就判定自己的欲望和需求不重要的童年悲傷──那些她早已埋在心底的感受。我協助她了解,她那麼強勢地逼迫霞伊聽話,是因為她很想知道自己的期望和需求也很重要,只不過希望落空了,於是便把情緒投射到女兒身上。
我解釋,孩子沒有療癒父母的責任。其實,他們常在我們帶著需求和絕望攻詰他們時,堅持自己的立場。他們憑著直覺,就知道以某些行為來療癒父母以前人際關係所造成的創傷,並不是他們的責任。因此,孩子不規矩的行為,確實真的可以是一份禮物,因為如果我們願意檢視內心,不把自己的傷痛投射到他們身上,我們便能著手了結那些懸而未決的情緒。
我鼓勵凱薩琳,無論女兒反抗她時,她有什麼感受,一律單純地與感受同在。
「練習不帶批判的覺知,不管你被挑起什麼情緒,都讓情緒有存在的空間,讓情緒能夠發聲。悲傷、憤怒,困惑、擔憂。然後,或許又一次悲傷。讓感受流過你,但不加審查或控制。
「找出經歷你感受的身體部位。那個部位的感覺是沉重?尖銳?顫動?單純地容許你的體驗存在,不必讓情緒加重或減輕。慈愛地描述那些感覺。『我的心口有股悲傷。那股悲傷是沉重、扁平、黑暗的。現在,憤怒冒出來了,非常銳利、堅硬,遍布我的全身!』」
「別讓重視理性的左腦,為你不舒服的感覺編出一套解釋。克制怪罪你女兒或某個情境的衝動。就只是觀察自己有什麼感覺。要有耐心。情緒會過去。到時,你心裡就會比較舒坦。唯一的出路是走完這個歷程。這是讓你為以前沒有的發言權、沒有得到想要的、覺得自己是隱形人的傷痛而悲傷的歷程。」
在當時以及現在,這都是非常深刻的歷程。這並不容易,也快不起來。舊傷需要喘息的空間才能癒合。我鼓勵各位在走這個過程時,要對自己慈悲,要有耐心,即使你的孩子觸動了你往日的傷痛,而你嘗試換一套做法處理時也一樣。如果你謹慎一點,你可以開始療癒親子的互動方式,以及你自己。
當凱薩琳允許自己為一直害怕表明個人願望的那個自己而悲傷,她便準備好嘗試以新的方式向女兒們提出她的請求。我告訴她,曾有人請教美國ABC電視台新聞主播黛安.索耶(Diane Sawyer),長期維持婚姻幸福的方法。她回答:「我很早就學到了,以批評提出要求,真的是糟糕透頂的做法。所以……直接提出要求就好了!」
親子互動的四種形式
我們的人際互動關係,通常不出四種形式:被動型、咄咄逼人型、被動攻擊型、堅定自信型。
我們處於「被動」模式時,會壓抑自己真實的感受,假裝一切安好。被動的時候,我們嘴上說好,但其實是不好;我們把別人看得比自己的需求更重要,畏懼會觸怒別人。被動型的父母害怕會惹惱孩子,拚命地想得到孩子的喜愛,因而總是向他們的要求低頭。
我們「咄咄逼人」時,則是以威脅和恫嚇對付小孩,強迫他們順從我們的意志。
表面上,這一套很有效──不良行為停止了──但代價高昂。孩子不會跟我們親密,因為在我們面前展露情緒並不安全。
「被動攻擊型」的父母,會利用羞恥感和罪惡感控制孩子。他們或許不會太咄咄逼人,但他們幽微的罪惡感心態和操控手段,卻嚴重傷害孩子正在發展的自我意識。
這些孩子覺得自己必須逾越本分,為父母的需求和快樂負責,而不是照顧好自己的需求和快樂。如果你說:「家裡好像只有你一個小孩學不會怎麼擺餐具。」你就羞辱了孩子。跟孩子說:「你說一定要參加班上的旅遊,害我一夜沒闔眼,煩惱要上哪兒去弄錢。」孩子免不了會有罪惡感。這些都是非常不健康的親子互動方式。
「堅定自信型」的父母,會在孩子的生活中扮演我說的「船長」角色(詳見第二章)。在這個模式中,我們與孩子保持健康的界線,允許他們有自己的需求、欲望、感受、偏好,就算這些跟我們的立場並不完全吻合,我們也不會認定孩子錯了。我們不需要孩子喜歡我們,也不怕惹孩子不開心。我們體認到,要是我們解決了孩子全部的問題,將會破壞他們培養真正的適應力。孩子知道父母愛的是他們的本來面目,而不是他們能替父母做什麼,或他們的成就讓父母在別人眼中多有面子。
而當我們是堅定且自信時,我們可以承認孩子不見得肯照著我們的要求去做,不把他們的怨言視為個人攻擊,或把歧見升溫成權力鬥爭。我們能夠同理孩子的立場,允許他們有自己的感受,但不會因此不忍心訂立會令他們失望的規矩。
我跟凱薩琳的諮商重點,一開始是協助她為自己不曾有過的甜蜜溫馨童年而悲傷。那是項很敏感的工程,但她決心投入,勇敢地穿越往日的感受。接著,我們開始練習堅定自信。由於凱薩琳在童年和婚姻裡都沒有體驗過堅定自信的行為,這對她來說是未知的疆域。但過程妙趣橫生,我們以角色扮演來演出情境,讓她練習以不會咄咄逼人(把油門踩到底)、消極被動(一直愣住不動)與被動攻擊(利用羞愧或貶低)的方式,表達自己想要的事。凱薩琳很喜歡堅定自信地說出自己需求的感覺。
由於卸除了情緒包袱,凱薩琳在提出要求時,便不再那麼銳利、絕望,霞伊就比較願意答應母親的要求。凱薩琳練習跟女兒並肩而行(我稱為「第一幕教養」,Act I Parenting),讓霞伊知道,母親很清楚她認為即使房間裡全是亂扔的衣服,也沒什麼大不了。「你或許甚至認為既然那是你的房間,你應該有權決定如何使用它。」霞伊覺得媽媽懂她、覺得自己受到肯定,心防就減輕了,因此比較能聽進母親的話。
「但是,親愛的,」她堅定自信的母親繼續說,「我真的很介意一走進你房間,就看到四處亂丟的衣服;而且付房租的人是我,我希望你多用一點心保持房間整潔。
「我要你在每天晚上睡覺前,花個五分鐘、十分鐘收拾東西。如果你用完浴室後能恢復原狀,也就是你用過的毛巾都要丟進籃子裡,那就太棒了!」
在凱薩琳發現自己對女兒缺點的過敏反應底下埋藏了什麼之前,她不是不踩油門(消極的不說什麼,只有滿溢的壓抑怒火和怨心),就是把油門踩到底(以批評和憤怒對女兒咄咄逼人)。
凱薩琳選擇將女兒視為一位優秀的老師,而老師給她的作業是重拾自己的發言權,以尊重的態度提出自己的需求,結果是,她和霞伊更親密了,家裡當然也比較整潔了。
第一章 孩子是一面真實無偽的鏡子
印度人把戶長稱為瑜伽士,意思是,堅定不移地走在靈性道路上的男女,決定攜手建立家庭,不住在洞穴或修道所裡。他們選擇從家庭和職場的歷練中成長、進化,把日常生活的挑戰當作是個人蛻變的工具。
很多人相信,靈性成長是天天靜心冥想、參加正念營、聆聽智者開示的成果。但有一位能夠讓你有所收穫的明師,就跟你住在同一個屋簷下,就算這個明師會(尤其是如果他們會的話)惹你生氣,或不斷地挑戰你的極限。
在親子教養中,狀況總是來得又嗆又快。摸索出你要怎麼接受孩子把果汁潑灑在新買的沙發...
推薦序
當下的父母來自當下的力量
想想要取得駕駛汽車的資格,就必須通過理論和實務的考試,以免危害自己和別人的安全。除了最簡易的工作,每件工作都有一定的資格要求,複雜點的還得經過多年訓練。但難度名列前茅又攸關重大的工作──親職,卻不必先受訓或取得資格。
「親職是最多業餘人士的大本營。」作家艾文.托佛勒(Alvin Toffler)如此寫道。缺乏親職知識或教育,是那麼多父母感到力不從心的一個原因(不過我們會在本書中看到,這並不是主因)。這些父母不見得沒有滿足兒童的生理、物質需求。他們或許真的很愛孩子,想給孩子最好的,只不過孩子幾乎每天都會拋出棘手的教養問題,令他們束手無策;而對成長中孩子的情緒、心理、靈性需求,父母也感到不知所措。
舊時代的父母是極度專制的,而在現代社會,很多父母沒能給孩子迫切需要並殷殷期盼的明確指引。往往,孩子們的生活環境全然沒有章法,就像被船長拋棄的船一樣,群龍無首,在汪洋中漂流。蘇珊.史帝佛曼說得很貼切──父母不明白,孩子需要他們擔任「船長」。「船長」一詞絕對不是指我們要回歸專制的管教模式,而是在秩序過度嚴明和混亂無序之間,找到平衡點,摸索出中庸之道。
但說到底,家庭功能失調的深層原因,並不是父母的知識或教育不足,而是缺乏覺察(又稱「正念」或「臨在」)。父母不夠覺察,在教養兒女時便不可能有覺知!多數人免不了不時地會喪失覺察,但意識清明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維持一定程度的覺知。當你不覺察,你看待孩子的眼光就跟大家沒兩樣,是建立在心智的制約上──你受制於精神上或情緒上的反應模式、信念,以及你從父母身上和成長環境中學來的渾然不覺的假設。
這些模式,很多都能回溯到不知多少世代之前的遙遠過去。但如果你能夠覺察(我比較喜歡稱為臨在),你就能覺知到自己的心智、情緒、行為模式。你開始能夠選擇自己要如何回應孩子,而不盲從於以前的模式。還有,最要緊的是,你不會再把這些模式傳承給孩子。
不臨在的話,你只能以思考的心智(thinking mind)和情緒跟孩子連結,而不是透過較深層的存在(Being)狀態。即使你只做對的事,你和孩子的關係,依舊缺少了最重要的元素:存在的層面,這屬於靈性的範疇。亦即,你與孩子之間根本沒有較深層的連結。
孩子憑著本能,就知道自己跟你的關係,缺少了某種極為重要的東西。你不曾全然臨在,從來沒有,你總是在自己的心智裡。孩子會不自覺地認定你扣留了某種重要的東西,或者說,他們會那樣覺得。這經常導致孩子有股說不上來的怒意或怨懟,這種情緒可能會以各種形式宣洩出來,或是蟄伏到青春期才發作。
儘管親子之間的疏離仍是常態,然而改變正在發生。懂得覺察的父母愈來愈多,他們可以超脫心智的制約模式,從較深層的存在狀態與孩子建立連結。
造成親職功能不彰或無意識的原因有二:一方面,關於養兒育女,在過度專制的老派作風與現代同樣失衡的作風之間,缺乏取得平衡的知識或教育。另一方面,在比較根本的層次上,則是父母缺乏臨在或清明的覺察。
有很多書籍已經為那些會看書的父母,提供有益的「教戰守則」;卻還沒有多少書籍探討父母缺乏覺知力的情況,並指引父母如何在親職的日常挑戰中,培養自己的覺察力。蘇珊.史帝佛曼的書,在兩個層面上都能協助讀者,我們可以稱之為「做」(Doing)和「存在」。她傳授做(佛教稱為「正行」)的深刻知識,同時不忽略比較基本的存在層面。
《當下的父母》告訴父母,如何將教養兒女變成靈性修持,將孩子挑戰你的方式,變成一面供你檢視自己目前不自覺的模式的鏡子。一旦你覺察到這些模式,你就能開始超越它們。
作家彼得.德.維里斯(Peter De Vries)寫道:「我們之中有誰是在下一代誕生之前,就成熟到能夠教養下一代?婚姻的價值不在於讓成年人繁衍兒女,而是藉由教養兒女,讓人長成大人。」不論我們是已婚或單親,兒女絕對能幫助我們成長為比較成熟的人類。對,是孩子讓人變成大人,但更重要的是,蘇珊.史帝佛曼這一部獨一無二的著作,會讓你看到孩子如何磨練出有覺察力的成人。
艾克哈特.托勒(Eckhart Tolle)
《當下的力量》、《一個新世界》作者
當下的父母來自當下的力量
想想要取得駕駛汽車的資格,就必須通過理論和實務的考試,以免危害自己和別人的安全。除了最簡易的工作,每件工作都有一定的資格要求,複雜點的還得經過多年訓練。但難度名列前茅又攸關重大的工作──親職,卻不必先受訓或取得資格。
「親職是最多業餘人士的大本營。」作家艾文.托佛勒(Alvin Toffler)如此寫道。缺乏親職知識或教育,是那麼多父母感到力不從心的一個原因(不過我們會在本書中看到,這並不是主因)。這些父母不見得沒有滿足兒童的生理、物質需求。他們或許真的很愛孩子,想給孩子最好的,...
目錄
【推薦序】當下的父母來自當下的力量 艾克哈特.托勒
【前言】「自我覺察」是身為父母的必修課
第1章 孩子是一面真實無偽的鏡子
第2章 養兒育女,同時是自我成長
第3章 如實接受孩子的本來面目
第4章 給孩子留點不滿足的空間
第5章 成為孩子自愛與自覺的典範
第6章 有覺知且正向的溝通藝術
第7章 以身教教導孩子如何面對錯誤
第8章 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與慈悲心
第9章 培養孩子調適壓力和挫折的能力
第10章 改變思考習慣,感恩當下的美好
第11章 56個供父母實作的練習
【後記】安住當下!你所渴求的已在那裡
【附錄】延伸閱讀與輔助資源
【推薦序】當下的父母來自當下的力量 艾克哈特.托勒
【前言】「自我覺察」是身為父母的必修課
第1章 孩子是一面真實無偽的鏡子
第2章 養兒育女,同時是自我成長
第3章 如實接受孩子的本來面目
第4章 給孩子留點不滿足的空間
第5章 成為孩子自愛與自覺的典範
第6章 有覺知且正向的溝通藝術
第7章 以身教教導孩子如何面對錯誤
第8章 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與慈悲心
第9章 培養孩子調適壓力和挫折的能力
第10章 改變思考習慣,感恩當下的美好
第11章 56個供父母實作的練習
【後記】安住當下!你所渴求的已在那裡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