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簡化問題,就無法解決問題,而問題可以透過書寫而快速解決!
★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地「結構化」,並且寫下來「視覺化」。只要做到這兩件事,就能解決任何問題。
★不論是整理腦中的想法、作簡報或是開會整理,初學者也能立刻上手,全世界最簡單的框架思考!
【IBM資深專案經理15年愛用思考法】
世界上最簡單的思考架構術,
只要畫出X、Y軸就能解決任何問題!
3類22款架構圖表,讓你馬上套用!
頭腦混亂不堪、工作窒礙難行、
問題接連發生、進度不斷延宕、
面對龐大資料,不知如何處理……
不是你不聰明,也不是缺乏經驗或知識,
而是你想得太複雜了。
請試著在紙上畫2條線,
則任何事物都能夠在瞬時之間簡單整理!
在任何情況下,「思考速度」都會顯著提升,
也能夠在最快的時間之內獲得最大的成果。
※畫出框架,使用2軸思考3步驟來簡化思考!
STEP① 決定框架
STEP② 決定X、Y軸
STEP③ 填入資料
※2軸思考5大優點
優點① 「煩惱時間」變少了
優點②] 能夠「立即決定」
優點③ 能夠產生「新創意」
優點④ 能夠「簡單易懂地說明」
優點⑤ 能夠快速做出「簡單易懂的資料」
※本書教你建立
1 任何情況都能使用的「矩陣」類型
2 瞭解定位的「四象限」類型
3 掌握變化的「統計圖」類型
※最後附上22種架構圖表,讓你馬上套用!
不管是要做PDCA、流程、5W1H、整握整體狀況、將作業進度視覺化、
考慮未來風險、看出銷售額‧利潤的關係、看出異常狀況、
新專案進行的成果、進行細項分析、進行量化分析,
甚至只是要思考自我介紹的話題……
結合IBM的15年經驗,
作者詳細說明建立思考方法的「基本篇」與實際操作的「實踐篇」,
只要練習1個月,從此工作和思考都更快更迅速!
作者簡介:
木部智之
日本IBM資深專案經理。橫濱國立大學研究所環境資訊學府工學研究科畢業。2002年進入日本IBM擔任系統工程師。進入公司第三年升任專案經理。其後,因參與2006年的專案而有機會與菲律賓成員共事。發現他們除了英語之外,也能夠說日語等多國語言,工作表現也很優秀。受到這樣的衝擊而開始質疑自己是否稱得上是國際化的人才,並開始追求全世界通用的商業人士工作技能。2009年晉升管理階層,2010年被任命為最大規模系統開發專案負責人,也曾前往中國大連赴任,目前領導日本與大連五百多名成員的團隊。為了在專案內培養自己的團隊成員,開始舉辦各種商業技能講座,講座內容在公司內部亦受好評。著有《為什麽別人比我早下班?》
譯者簡介:
陳美瑛
畢業於輔仁大學國際貿易學系、(輔系)日本語文學系,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中日筆譯組。現為專業譯者。
譯有《經營之神的初心3:松下幸之助的職人精神》、《經營之神的初心4:松下幸之助的幸福之道》(春光出版)、《哈佛.慶應最受歡迎的實用談判學》(商周出版)、《TOYOTA職場教戰手冊》、《1秒鐘的用心之道》(台灣角川)等書。
章節試閱
》一遇問題就慌張的人與能夠精準行動的人之間的差別
「木部先生,工作發生問題了!無論如何都得趕上交件日期,我現在該怎麼辦呢?」
團隊成員慌張地來找身為專案經理的我求救……這是我參與系統開發工作中經常出現的景象。
問題或緊急狀態越複雜或是越困難,就越要求該名員工的工作實力。在如此極端的場合中,慌張而驚恐的人與沉著應對、設法解決問題的人,兩者之間到底有什麼差別呢?
是有人生來就天資聰穎嗎?
還是因為擁有豐富經驗的緣故?
當然也是有這樣的差別。不過,最主要的重點在於「是否以邏輯思考」。若要更具體來說,就是「能否俯瞰並掌握問題的整體樣貌」以及「能否將複雜事物簡化後再思考」。
→聰明的人就是能簡化複雜問題的人
再怎麼困難的工作,基本上也只有工作的應用型與變化型而已。如果能簡化複雜的事物並看出問題的本質,自然就能找到解決對策。
真正聰明的人可以把複雜問題切割成任何人都能夠解決的簡單程度,而不是在複雜的狀況下解決複雜的問題。
舉例來說,假設現在系統突然發生問題。如果你觀察團隊成員,就可明顯看出慌張的人以及能確實採取行動的人之間的差別。
對於混亂狀況,「依著複雜狀況思考」的人會對眼前的問題感到慌亂,「這個不做不行,那個非做不可」,像這樣想到什麼就做什麼,花費無謂的時間應對各種狀況,搞不好還會引發更嚴重的問題。雖然這種人總是會盡速報告「木部先生,發生問題了!」但如果反問:「問題是什麼?」他們反而無法整理狀況回答我的問話。
另一方面,能夠「俯瞰整體狀況」、「簡化問題後再思考」的人,他們會先停下五分鐘、十分鐘,冷靜地在白板寫下整體狀況、原因、要做的工作以及負責人等,先整理資訊之後再來處理問題。
例如,如果要處理系統故障的問題,就要如圖0-1那樣,先篩選應做的工作、時間以及負責人等,整理之後再開始行動。
→駐足思考的重要性
雖然這只是小事,不過能夠沉著做出這個行動的人,就能夠更順利且在最短時間內解決問題。因為在行動之前,他們已經把資訊化繁為簡,並將資訊視覺化,透過這樣的作業,最後大幅降低了應做的工作量。
比起慌慌張張急著動手處理問題,花五分鐘、十分鐘停下腳步較能找到最短路徑,也能夠早一點抵達終點。
發生突發狀況的時候,有時候我會指示專案成員「先別衝!」「停下腳步,先好好地靜下來想想!」
因為我從經驗上得知,比起匆忙行動爭取那幾秒鐘,靜下來仔細思考後再行動會更快獲得滿意的成果。
》「立即行動」不見得好
就著複雜狀況面對問題的人,很容易採取以下的行動。
.腦子想到什麼就做什麼,或是衝動行事
.看到眼前的問題就急著出手處理
.先做再說
如果沒有發生問題,或是難度不太高的單純作業,這樣的行動也能夠獲得成果。
例如「目標:打電話獲得一次見面的機會」。你只要隨手打電話,運氣好得到對方首肯,只要成功一次就立即獲得成果。
不過,如果是「目標:打電話獲得一百次見面的機會」,情況又會是如何呢?如果是這種情況,工作難度變高,毫無計劃地一直打電話是很難獲得成果的。
→「馬上做」與「快速做」不一樣
我如果對年輕員工說這句話,有時候會被反駁「咦,馬上行動有什麼不好?木部先生總是不斷要求我們『快點、快點』……」對於有此疑問的年輕員工,我就會強調「『馬上做』跟『快速做』不一樣喔。」
當然,工作一再延遲,拖拖拉拉地延誤進度絕對不好。「快速做」很重要。不過如果不先想想戰略或步驟,一下子就動手「馬上做」,花費無謂的時間來解決問題,以結果來說通常也會延誤工作進度。
人類本來就是會被眼前事物吸引的生物。因為這是動物的本能。
看到一粒爆米花掉在眼前的鴿子,在把爆米花占為己有之前,不會四處張望「搞不好還有其他的爆米花落在四周!」鴿子一定會直接啄食眼前的爆米花。
同樣地,被他人委託某件工作「這件事就拜託你囉」,會做出「好的,來動手做吧」這類的反應也是很自然的──而控制這樣的本能就是所謂的理性──受託工作時,先停下來呼吸、「思考」,如果不是靠自己有意識地控制,平常是做不出這種理性行為的。
》以最快速度解決問題的三原則① 決定思考框架
就算瞭解「行動前先思考」的道理,我想許多人一遇到困難的問題,還是會手足無措,不知該如何是好。
理由是因為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該如何思考」的方法論。很遺憾地,多數企業會教員工「如何動手」的作業方法,卻不會教員工「腦子要如何思考」的思考方法。
筆者為了以「最快速度」達成工作目標,腦中總是意識著以下三項原則。
[原則①]決定思考框架
[原則②]掌握整體樣貌
[原則③]不做無謂的思考
這些是第一章之後要說明的「2軸思考」的根本原則,請各位務必謹記在心。
→只要能夠畫出框架,「接下來就只是填補內容而已」
「在白紙上畫自己想畫的圖案吧」,就算接到這樣的指令,也不知道要畫什麼,從哪裡開始畫起吧。工作也一樣,「來開始思考吧」,如果從一片空白開始想起,恐怕也是「不知要想些什麼?」「不知應該從哪裡起步」,腦中不會有任何想法吧。
思考並不是從白紙的零基礎開始做起,而是先建立思考的「框架」,透過這樣的做法,任何人都能夠集中在「框架內」思考。「現在應該思考什麼?」不僅變得簡單也變得明確,當然也就不再感到疑惑了。
我自己不僅遇到問題時會這麼做,製作報告、簡報資料或是寫文章時,無論做任何事,通常都會從「框架」開始思考。
撰寫本書時也一樣,在我把內容輸入電腦之前,我花費許多心力製作「章節」、「標題」等,先建立整本書的架構與結構。
這已經是我的習慣了,就算不用特別提醒自己,身體也會自然反應。因為我知道這會影響工作效率,所以我一定會先建立框架再動手工作。
無論思考什麼內容,一開始先想好使用什麼樣的框架是很重要的。其實,只要決定好框架,接下來就只是填寫內容而已。相反地,在沒有框架的情況下思考,就會變成要處理未經整理的混亂資訊,最後造成時間的浪費。
我的直屬部下曾發生過這樣的事情。
某位小組長因為「現在有問題的作業多達三十項,不知該怎麼辦」而前來找我商量。當我仔細詢問,才發現有好些狀況有將近半年多都沒處理,以致於最後累積了高達三十個問題。一個半月後就要進入專案的關鍵時刻了,現在真不知該如何是好。
我大致確認一下對方的報告,指示對方將這三十個問題依照以下的資訊分類,整理出如圖0-2的矩陣。
.課題的內容
.目前的狀況
.負責人
.難易程度
.影響程度
.優先程度
透過這個矩陣,依照框架整理的結果,就瞭解其實可先決定並解決其中三分之一的問題,其餘的問題就從影響程度與優先程度高的開始依序處理。
藉由建立整理問題的框架,本來不知所措的小組長就變得能夠簡單地整理狀況、把握狀況了。
》以最快速度解決問題的三原則②
掌握整體樣貌
跑全程馬拉松時,不會有人在第一公里就卯足全力衝刺吧。為什麼呢?那是因為大家都知道眼前的一公里是四二‧一九五公里中「最初的一公里」。相反地,如果眼前的一公里是「最後的一公里」,跑者就會竭盡所有力氣衝刺。
重要的是瞭解眼前的一公里是:
.最初的一公里
.中間的一公里
.最後的一公里
若想做到這點,就必須「掌握整體樣貌」。
工作也是相同道理。
偶爾聽到有人被批評「那人老是在雞蛋裡挑骨頭」。這話其實是揶揄那些不考慮整體平衡狀態,淨是在意支端末節的人。
那麼,為什麼那些人會在雞蛋裡挑骨頭呢?答案不言可喻,因為他們根本沒有發現那是「支端末節」的部分。如果沒有掌握整體樣貌,就無法知道自己把焦點放在整體或是不重要的小事上。
一旦過度在意工作的細項部分而忽略工作的本質,則一定會發生疏忽或遺漏的問題。例如,花費過多的心力研究資料的樣式美觀,卻遺漏最重要的資料內容等……最後,就算自己用盡心力製作漂亮的資料,也只會落得「那個人工作能力差」的負面評價。
工作時,最重要的就是先掌握整體情況,接著再從中看出各項作業的重要程度。最開始先掌握工作的整體樣貌,然後決定應達成的目標,再從目標反推,思考應採取的手段或達成目標的方法。接下來才是「來吧,開始動手做!」這樣的流程是最理想的情況。
無論是何種工作,可運用的時間與金錢都有限。就算想出了一百個極佳的點子,也無法全部執行。實際執行時,必須鎖定可在有限時間與金錢下執行的十個點子。想執行哪些?想捨棄哪些?若要進行篩選,就必須先瞭解整體狀況才能做出適當的判斷。
→主管想知道整體樣貌
筆者年輕時,在會議中經常被主管糾正「你現在說的到底占總量的多少?」「如果不知道整體狀況就無法判斷了呀」。
當時我無法理解「為什麼要一一確認整體狀況呢?」不過當我自己成為領導者,帶領龐大的團隊後,我終於明白一一確認整體狀況的用意了。
現在我自己也是一樣,當團隊成員提出解決方案「這星期想傾全力在這件工作上,其他的工作就往後延」,想徵詢我的意見時,如果不知道整體樣貌,例如這工作有多重要?現在是否應傾全力投入這項工作?以及其他事項等,我就無法決定好或不好。
另外,有時候我問成員:「那份資料預計什麼時候要做出來?」有人就會焦急地回答:「不好意思!我會盡快在明天完成!」而我自己卻以為「這資料其實也沒那麼緊急呀」。
我需要的是整體的工作進度情況。例如「目前正在進行,預定兩星期後完成。現在是第三天,已經完成大概的架構,所以下星期我打算請您先確認初稿。」如果是這樣的回覆,我就大致知道工作是否順利,也能夠安排今後的檢視重點或是自己應該先預留下來的時間。
》以最快速度解決問題的三原則③
不做無謂的思考
在經營戰略上,專家都說「選擇與集中」非常重要。其實思考亦同。就如「原則①決定思考框架」與「原則②掌握整體樣貌」等單元所說明的,一旦能夠利用框架整理資訊並掌握整體狀況,本來各式各樣的雜亂訊息就能夠清清楚楚地視覺化。也就是把所有胡亂塞滿的資訊全部取出,再整齊整理在表格中的狀態。
接著思考時,只「選擇」表中重要的部分,並只「集中」在重要部分深入挖掘。
這時,最不好的就是不知不覺地考慮所有因素。這樣做完全就是浪費時間。是要把一小時的思考時間花在無謂的檢討上,或是花在高效率的重要事情上呢?不同的做法將會大幅改變工作的成果。
→利用「著色」以選擇與集中思考
「選擇與集中」思考時,我經常會使用「著色」的想像畫面。我將會在第一章後說明,這也是2軸思考的做法之一。
把目前現在不該動腦思考的欄位加上灰色網底,利用濃淡顏色區分欄位的重要程度,這樣不需花時間思考的部分就可以直接略過。
舉例來說,就如第45頁圖0-3所示,思考東京、大阪、名古屋、福岡等地的銷售額資料時,如果主題是「如何解決銷售額停滯的問題?」這樣就可以跳過大阪、名古屋的部分。比起研究四個城市的狀況,只處理兩個城市的問題,時間就單純地減少了一半。反過來說,如果花費同樣的時間但只處理兩個問題,能思考的時間也就加倍。
順帶一提,我自己也會利用著色來安排一週的工作行程。
翻開行事曆,看到的是一週的「整體樣貌」。首先,我會把固定會議的時間塗灰。這個時間帶當然就無法加入各種預定事項,所以就當作「沒有」這個時段。
反過來說,如果在重要會議的欄位塗上不同顏色,不僅看起來顯眼,也能夠提醒自己重要會議之前盡量不要安排其他工作。
如果要安排後來才插入的行程,一眼就能看出可調整的時段與不能調整的時段,這樣也很容易安排工作行程。
經常有人在重要會議之前安排其他會議,導致在沒有充分準備的狀態下就直接參加重要會議。這是因為他們沒有確實掌握整週工作的輕重緩急,以致於無法做出適當的調整。
》一遇問題就慌張的人與能夠精準行動的人之間的差別
「木部先生,工作發生問題了!無論如何都得趕上交件日期,我現在該怎麼辦呢?」
團隊成員慌張地來找身為專案經理的我求救……這是我參與系統開發工作中經常出現的景象。
問題或緊急狀態越複雜或是越困難,就越要求該名員工的工作實力。在如此極端的場合中,慌張而驚恐的人與沉著應對、設法解決問題的人,兩者之間到底有什麼差別呢?
是有人生來就天資聰穎嗎?
還是因為擁有豐富經驗的緣故?
當然也是有這樣的差別。不過,最主要的重點在於「是否以邏輯思考」。若要更具體來說,就...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