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刊》 1605期獨家書摘 強力推薦★
Google也在用的團隊管理!
全球百萬暢銷書《獲利世代》編輯 Tim Clark 最新著作──融合《獲利世代》與《一個人的獲利模式》的企業管理書,
唯一整合優秀人才、商業模式、價值主張,讓組織成功地運作發展。
如果主管、經理人只能用一本書了解團隊運作、提升獲利,就讀這本吧!來自39國,225位頂尖人士,共同完成了這本《獲利團隊》,
這些人的專業背景橫跨商業、科技、政府、學術、醫學、法學、設計等領域,
教你運用全新工具,打造適合個人、團隊與企業的商業模式!
如果你帶的團隊充滿人才,卻各做各的、沒有共識,
就算有再好的商品、服務、價值主張,一切都只是紙上談兵!
一直以來,「團隊合作」是經營管理相當看重的一環,然而不管有多好的理論或方法,
常常礙於現實中複雜的原因,如:內部政治、複雜的組織關係、僵化體系,溝通不良等問題,
「團隊合作」最後常常落於口號,無法實現更大的目標,成員的視野被侷限,
最後,老闆或主管管理多於領導,員工彼此間不懂合作的意義。
不僅減損團隊效能,更無法及時看出問題、也會大大折損獲利。
《獲利世代》藉著商業模式圖(Business Model Canvas)精準找出事業的獲利模式,
《獲利團隊》把商業模式圖套用在個人與團隊上,組織系統一旦視覺化,
容易看出問題與差異,並以速成的方法幫助領導者提升效能,讓「團隊合作」不再淪為口號。
本書將提出團隊合作有效的觀念與方法──將個人與團隊的商業模式「校準」,
不論思考上、覺察上、行為上,都有一番突破,
個人能看到其優勢、團隊的目標,主動建立合作關係;
團隊將能藉此釐清目標、解決內部問題,提升商業策略的精準度,帶來大幅度的實際效益。
【本書特色】
善用「第三物件」──商業模式圖,把複雜的利益關係視覺化:
1. 畫出個人商業模式圖,具體規劃自己的現狀與未來:
利用「商業模式圖」定義個人的工作內容,對未來的展望,會對工作有想像,清楚了解自己在團隊與企業中的定位。
2. 定義團隊商業模式圖,有效布達團隊目標、認知零差異:
讓團隊共同完成「商業模式圖」,成員一次懂得清楚組織運作與策略,才能有效整合各自觀點、處理盲點、解決爭議。
辨明與其他組別/部門的關係,看見所屬團隊在組織的角色與重要性。
3. 校準各自的商業模式圖,個人與團隊步調與方向一致:
將上述兩者比對後,一能標示自己為團隊創造或添加價值的地方,二能凸顯出效率不彰的問題和改變的機會,主動促進成員之間的合作與溝通。
★新的「問題/答案」模式思維,開創新的局面:
──PINT分析模式:以「問題」、「議題」、「需求」、「趨勢」解析問題背後的問題。
──SIRP解決思維:用「解決方案」、「創新」、「資源」、「定位策略」四項提出完整獨到的解答。
只要一張商業模式圖,解決團隊管理上的老問題:
★設計專有的團隊模式,讓成員發揮所長,解決效率不彰的問題。
★從內部制定團隊商業模式,對應企業的獲利模式。
★具體提出團隊的效益與貢獻,爭取資源、能見度。
★內部改組、轉型時,能快速確立目標,定位個人與團隊的商業模式。
★具體從上到下傳達理念、理念,無落差。
★提升全體視野,成員主動參與策略訂定、自我引導、增加效能。
★適時引導人才確認其工作在職涯上的未來性,解決出走潮。
★幫助成員找到正確的定位,勇於承擔新職務或新角色。
★解決內鬨、結黨等內部政治問題。
案例分享包括:臉書、波音公司、安永全球組織等20個案例。
透過書中豐富的實際案例分享,彷彿身歷其境地體驗組織改造過程,
協助你改善團隊合作、讓每個人都清楚自己的定位、服務或新的經營概念。
不論你是正面臨團隊問題、創新事業、接手組織、企業改組或轉型,都應該要有的一本的管理書!
同時也讓個人與團隊走向更明確、強大的未來。
作者簡介:
提姆.克拉克(Tim Clark)
創業領域的教師、作家、演講者,服務過的客戶包括亞馬遜公司、Bertelsmann、美國通用汽車、LLMH,以及PeopleSoft。不論是著作Entrepreneurship for Everyone,或是博士論文商業模式思維是他勝出的關鍵。《獲利世代》是他的第四本著作。
布魯斯.漢森(Bruce Hazen)
職場和管理顧問,擔任「三問諮詢公司」的執行長。他將商業模式經驗與臨床心理學的背景結合,以協助眾多初創公司、美國阿迪達斯、惠普、富國銀行、PacifiCorp等客戶的需求。
39國的225位頂尖人士
來自澳洲、奧地利、比利時、巴西、加拿大、智利、中國、哥倫比亞、丹麥、芬蘭、法國、德國、匈牙利、印度、愛爾蘭、以色列、義大利、日本、約旦、盧森堡、馬來西亞、墨西哥、荷蘭、紐西蘭、菲律賓、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新加坡、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美國、英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越南。
譯者簡介:
葉織茵
高雄醫學大學職能治療系畢業。現為專職譯者,譯有《道歉的力量》,合譯有《少說廢話:36秒就讓人買單的精準文案》、《辦公室》、《辦公室怪咖型錄》。
林麗雪
臺灣大學政治學系畢業。曾任職國會助理、記者與編輯。喜愛大自然與有生命力的人、事、物,熱愛文字工作。
譯有《我用死薪水,讓錢替我賺錢》、《數位口碑經濟時代》、《政治秩序的起源》(下卷)、《攻擊者優勢》、《當收入只夠填飽肚子》、《史丹佛最強創業成真四堂課》、《英雄:大屠殺、自殺與現代人精神困境》、《三隻小豬養出下一個巴菲特》、《叢林裡的莫札特》、《巴菲特的勝券在握之道》、《自由的選擇:芝加哥自由市場經濟學派演變史》、《誰買走我的個資》、《拯救水資源危機》、《大掠奪:華爾街的擴張和美國企業的沒落》、《規模的規律和祕密》。
合譯有《虛擬貨幣經濟學》、《如何打造營收上億的App》、《防彈腦力:啟動大腦超限能量的防彈計畫 兩周內讓你工作更聰明、思考更敏捷》、《少說廢話:36秒就讓人買單的精準文案》《營造幸福力:社會型企業經營指南》等書。
章節試閱
球員教練的球賽理論
「我注意到你們的球員人數不夠,可以讓我加入你們嗎?」
他看起來滿懷希望,身穿國際足球賽的球衣,而且一副見多識廣的樣子,我們其他人完全沒得比。每個星期,我們這群研究生組成的雜牌軍都會上球場去,參加加州聖荷西產業足球聯賽(California’s San Jose Industrial Soccer League),其實我們老是敬陪末座,而且,我們一開始參加比賽的動機,只是為了享受賽後的派對。
「當然好!」我們的隊長說,「我們非常需要幫手,絕對歡迎!」
「你們的確很需要!」這個新來的說。大家一聽都笑了。
新夥伴要我們叫他雷米(Ramy),他從前在埃及當過幾年球員教練(player-coach),後來才來美國攻讀研究所。雷米來得正好,我們最近也受不了自己老是打得這麼糟,明明花了許多時間與精力練球,卻沒怎麼進步的樣子。於是雷米加入我們,並且答應在隊上擔任球員教練。
然後,情勢開始改變了,雷米成功激發出我們每個人最好的一面。他把自己那套教學方法稱為「一種更偉大的球賽理論」。隨著時間過去,我們漸漸轉變成一支真正的球隊,比賽風格也發生驚人的變化,與以往截然不同:
● 我們大多數人以前只知道追著球跑,雷米則教我們觀察隊友的動向,彼此連結。
● 雷米教我們努力當個最佳控球員(playmaker),而非最佳球員(player)。
● 我們以前光顧著分配位置,雷米則教我們觀察整個球場上正在發生的事。
● 我們以前踢球主要是為了社交,雷米則為我們指出更偉大的目標:提升球技,成為一支常勝軍。
從我到我們
這位新來的球員教練加入我們一季後,我們的隊伍就在聯賽中奪得亞軍,我們的另一伴及朋友們也紛紛成為我們熱情的粉絲。更重要的是,我們現在甚至可以慶祝屬於我們的勝利,這讓我們更愛死賽後派對了!
雷米把美國業餘足球員組成的雜牌軍,改造成一支貨真價實的足球隊。這究竟是如何辦到的?其實他就是憑藉以下四樣法寶來激勵大家:
目的(Purpose)
每個人都想要超越自己成為更偉大的團體成員之一。雷米帶來一個更偉大
的目的:成為一支常勝軍。
自主(Autonomy)
每個人都想主宰自己的人生。雷米向隊友示範如何主宰自己的人生。
關係(Relatedness)
每個人都想要與他人產生連結。雷米教隊友團結合作,聯手出擊。
專精(Mastery)
每個人都想在某一件事上不斷進步。雷米向隊友示範磨練技能的方法。
雖然雷米教的是足球,但是他一直以來對付的問題,正是許多組織都會面臨的挑戰:教導成員別再關注「我」,開始關注「我們」。簡單來說,就是打造出更優秀的團隊。
每一個領導者都想改善團隊工作,然而在某種程度上,每一個團隊都會出現衝突與失能行為。派屈克.藍奇歐尼(Patrick Lencioni)認為,這種情形是源於一個簡單的原因:團隊是「由不完美的人類組成的」,因此內部一定會不斷遭遇激烈的競爭。
工作時,人會在個人需求(對我來說有什麼好處?)與團隊目標(對團隊來說什麼才是最好的?)之間掙扎以求平衡;個人決定職涯時,似乎也會面臨同樣的選擇題,在生存與尋找有意義的工作之間左右徘徊。這種我與我們之間的張力是生物性的(biological)、永遠存在的(permanent),也是無法解決的(irresolvable)。哈佛大學生物學家兼普立茲獎得主艾德華.威爾森(Edward O.
Wilson)說:
我們生來就只為了把自己的一輩子奉獻給組織嗎,還是應該要重視自我與家庭更甚一切?科學證據⋯⋯顯示,我們兩者同時兼具⋯⋯是兩種對立力量的產物⋯⋯天生就存在我們的情感與推理思考中,而且無法抹滅。
難怪領導團隊這麼不容易,領導者必須在個人需求與團隊目標間來回擺盪、不厭其煩。
領導者多少一定要設法處理利己(self-serving)的我,以及利群groupserving)的我們。我與我們之間怎麼樣也免不了衝突,因此,消滅衝突是不可能的,優秀團隊的建立者反而要善用這股張力,為每一個成員創造利益。目標就是以機靈圓融的方式賞識每個人的我,進而把大家關注的重點轉向我們的行為。接下來,本書會示範該怎麼做,把你變成你們組織裡數一數二的球員教練,就像雷米一樣。
從我到我們如何運作?
從我到我們的方法(me-to-we approach)採用一個更偉大的工作理論(Bigger Theory of Work), 因此能夠順利運作。就像雷米引導隊友改變策略,不再只顧著分配「位置」,從更偉大的工作理論來定義工作時,根據的也不是職務(job),而是角色(role)。
職務描述會定義職責、任務,以及期望成果;相反地,角色描述則強調個人與其他人的關係,這一點很像雷米帶給菜鳥足球員的教誨:要團結合作,別光是追著球跑。舉例來說,在某個專案團隊中,可以請凱文(Kevin)擔任溝通負責人的角色,不過這個「溝通負責人」並不是職銜,而是向組織的其他成員溝通團隊的行動計畫時,由凱文負責扮演的角色。
此外, 以更偉大的工作理論來探討工作時, 並非根據組織結構(organizational structure),而是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組織結構圖描述的是企業內部的從屬關係,不過單憑這樣的結構圖,我們很難了解組織作為一系統的運作情形。
另一方面,商業模式所描述的,則是組織系統實際上「為誰」、「做什麼事」,以及當中的要素彼此關聯的情形。商業模式會呈現系統中「同時發生的所有事情」,就像雷米教導球員如何觀察,並呈現比賽在足球場上展開的情形。從下一章開始,你會學習如何運用商業模式圖(Business Model Canvas),這是一種強大的工具,可以用來描繪並了解各種商業模式。
我們可以用商業模式圖創造出一種「系統觀點」(systems view),從三個層級來看組織:企業、團隊,以及個人。企業商業模式(enterprise business model)呈現出整個組織創造並傳遞價值的情形,對象是組織外部的顧客;團隊商業模式(team business model)呈現出小組創造並傳遞價值的情形,對象通常是組織內部的「顧客」;個人商業模式(personal business model)呈現出個人創造並傳遞價值的情形。
所有領導須知的三種思維
人通常是「意外」成為領導者的,也就是說,他們不一定是因為展露出優秀的管理才華或督導技巧,反而主要是因為具備傑出的技術能力或專業職能,才會晉升成為領導階級。因此,許多新手領導者確實必須學習不同的思考方式。
原因是人剛開始發展職涯時,其實就是在「檢驗自己所受的訓練」;他們會尋求指示,依賴他人教自己用更新或更好的方式來工作。這個職涯階段的特徵是依賴思考(dependent thinking)。
一旦人發展出某項專長,建立起獨當一面的信譽,他們往往就會更信任自己的經驗,變得更能自我引導。這個職涯階段的特徵是獨立思考(independentthinking)。
當人開始領導他人,就一定要開始思考系統與關係,包括個人之間的關係,以及群體之間的關係,這時就必須採取互相依存思考(interdependent thinking),或系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如果想要理解系統與互相依存關係,可以利用商業模式把它們繪製成圖表,這是最實際又最容易明白的方法。
身為領導者,運用商業模式來提升個人技能,對你大有幫助。你也可以利用商業模式來分辨三種不同的思維風格,包括依賴思考、獨立思考,以及互相依存/系統思考,並且讓自己的眼光更敏銳,進而辨識出其他人的思維風格,幫助同事學習並實踐適合他們的風格。
一旦說得不夠或說太多
通常,新任領導者讀完領導相關書籍或接受領導訓練後,雖然對描述專業領導能力的新鮮詞彙印象深刻,但是仍然沒有能力展現出領導技巧,或協助他人發展領導才能。他們反而開始依賴某些經過包裝的領導用語,然而,這類說詞背後卻隱含著兩個錯誤的假設:
1. 每個人都能按照我想表達的意思,來理解我所說的話,就如同我自己對它們的理解一樣。
2. 每個人都會按照我說的話,立刻採取適當的行動。
當然,他們說的話沒有什麼問題,只是光靠說話並不足以應付向他人解釋的工作,也沒辦法理解複雜的多向度系統,例如組織。為了理解某個系統,領導者需要藉助具體工具,也就是第三物件(third object)*,好讓大家一次看見整個系統的全貌。諸如Canvas 圖表、樂高(LEGO®)、積木、便利貼、掛圖(flip chart)、圖畫等等,善用第三物件來象徵或體現難以表達的複雜關係,效果都很好。
第三物件工具藉由溫和的方式,引導使用者離開口頭討論的抽象世界,轉向圖像詮釋的具體世界。主動的詮釋可以揭露一些難以言喻的知識,也能幫助某些口語表達沒那麼好的人,更輕鬆的傳遞想法並和同事分享。另外,第三物件也能幫助大家聚焦在需要完成的工作上,並且降低某些因素的不良影響,包括團隊的性格、政治,以及比較願意採納能言善道者意見的傾向,進而減少衝突。不僅如此,這群人也會變得積極投入、充滿靈感,並能改變自己的行為。
熟悉「從我到我們」方法的從業人士會發現,第三物件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你在本書中也會看到許多像這樣的例子。這些工具會幫助你超越言語的侷限,利用個人、團隊、組織的運作方式來準確界定問題。
獲利團隊的模式說明
在下一章中,你會學到一些促進團隊工作的具體策略,雖然這些策略有很多組合應用的方式,不過也可以參考下面這套典型方法的概略介紹:
1. 成員畫出個人商業模式
團隊成員各自用個人商業模式圖,繪製出他們目前在工作上做的事情,以及未來想要做的事情。透過這種方式,成員會開始思考活動背後的意義,認清自己在工作上協助的對象是誰,同時也跨出了第一步,開始明白職場的互相依存關係是支持良好合作關係的重要基礎。在創造「現狀模式」(as-is model)與「未來模式」(to-be model),以及分享新形成的見解的過程中,團隊成員會受到激勵,變得更加樂於交流,也會更清楚意識到自身能力與貢獻團隊之間的落差,這些都是有益改進團隊工作的扎實策略。
2. 成員定義自己的團隊模型
接著,團隊成員運用相同的製圖工具,集體繪製出他們身為一個團體的工作內容。這種做法通常會令人大開眼界,成員不僅在視覺上能釐清團隊的目標,也能認清他們在工作上協助的其他團體,進而認識企業層級的種種關係。此外,成員也會意識到團隊與企業都是回饋依賴(feedback-dependent)的動態系統,而不是停滯不變的「機制」(mechanism)。同樣的,在創造團隊商業模式與分享集體見解的過程中,團隊成員可以發展出更豐富的情境覺察(situational
awareness),朝著改善團隊工作與自主行動的目標邁進一大步。
3. 成員將各自的貢獻與團隊商業模式圖連結
成員將各自的貢獻與團隊商業模式圖「比對」(map),精準標示出自己為團隊工作創造或添加價值的地方。這麼做可以凸顯出效率不彰的問題,以及改變的機會,往往還可以揭示有待完成的重要工作。如此一來,成員就不得不接納改變的機會,並在其他同事面前勇於承擔新職務或新角色。同時,這項活動的內容與過程也會強化成員之間的合作與溝通。
採用過這套策略的人表示,不論是思考上、覺察上,或是最重要的─ 行為上,他們都有一番突破。接下來,你會在本書看到其中幾個人的例子,學習他們運用這套策略來克服艱鉅挑戰,以及把握良機的方法。此外,你也會學到相關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及促進你自己的團隊執行這套策略的方法。
同時,你大可以信心滿滿,因為你知道商業模式圖禁得起考驗,十多年來受到營利組織與非營利組織廣泛應用,下載次數已超過五百萬次,世界各地數以萬計的頂尖企業都在使用這套方法。
球員教練的球賽理論
「我注意到你們的球員人數不夠,可以讓我加入你們嗎?」
他看起來滿懷希望,身穿國際足球賽的球衣,而且一副見多識廣的樣子,我們其他人完全沒得比。每個星期,我們這群研究生組成的雜牌軍都會上球場去,參加加州聖荷西產業足球聯賽(California’s San Jose Industrial Soccer League),其實我們老是敬陪末座,而且,我們一開始參加比賽的動機,只是為了享受賽後的派對。
「當然好!」我們的隊長說,「我們非常需要幫手,絕對歡迎!」
「你們的確很需要!」這個新來的說。大家一聽都笑了。
新夥伴要我...
推薦序
商業模式圖的由來
伊夫.比紐赫(Yves Pigneur)
瑞士洛桑大學資訊管理學教授;《獲利世代》一書共同作者(主要作者為亞歷山大.奧斯瓦爾德)
《獲利世代》(Business Model Generation)變成全球暢銷書時,幾乎沒有人像我這麼驚訝。一項排行榜顯示,現在那本書已經是有史以來第二十九本最暢銷的管理學書籍了!而那本書就是靠商業模式圖而成功的。不過世人幾乎都不曉得模式圖的由來,於是提姆和布魯斯建議我,趁這個機會分享一下這段故事。
我在瑞士洛桑大學(University of Lausanne)當教授。一九九○年代末,陸續開始有研究生成群跑來,徵詢我對創業構想與商業計畫的意見。其中,不少想法都是「網路公司」(dotcom)的變形,而且涉及線上販售精釀啤酒之類的活動。
我為這些準創業家提供建議的方式,就是針對那些創業提案的根本邏輯,提出一些問題。我會鼓勵他們用淺白的語言,來解釋他們的公司如何運作,並清楚說明背後的商業模式。就這樣,我不斷和許多研究生團隊重複這個過程,時日一久,我提的問題似乎自然而然就分成九個不同類型。
我一察覺到這個情形,腦海中就浮現一個想法:也許所有的商業模式都有9個共通的核心要素。當時我沒馬上採取行動,只是先將靈感擱在心底某個不起眼的角落,直到後來我答應指導某個年輕企業家,進行關於商業模式的博士研究,這個靈感才又在我心底咆哮起來。而這個年輕企業家名叫亞歷山大.奧斯瓦爾德(Alexander Osterwalder),正是如今Strategyzer公司的創辦人兼執行長。
長達十多年來,亞歷山大和我聯手建構、驗證、發表商業模式的相關研究。在這段過程中,我們設計出包含九塊積木的視覺化工具:商業模式圖(Business Model Canvas)。這套工具恰恰反映出九個問題原型,只是經過了進一步微調與檢驗。
於是,我們把模式圖當成理論基礎,共同創作出《獲利世代》一書。在背後支持我們的不只共同設計者社群,也包括另外三位直接協助我們撰稿的夥伴:創意總監亞倫.史密斯(Alan Smith)、監製派翠克.范德皮爾(Patrick van der Pijl),以及編輯協力提姆.克拉克。
其中,提姆更進一步成為《一個人的獲利模式》(Business Model You)的主要作者,將模式圖應用在個人職涯發展上,設計出他所謂的「個人」商業模式。現在,提姆又和布魯斯.海森合作,將模式圖應用在國際企業組織上,並設計出你正捧在手上的這本書:《獲利團隊》。
說到《獲利團隊》,我一下子就想到三件事。
第一,本書旨在用模式圖來改善組織內部的運作狀態,前作則一貫採取面向市場的觀點,把模式圖當作制訂或修正策略的工具,兩者截然不同。
第二,本書提出一套速成方法,來幫助領導者提升效能(而非效率)。如果五十年來的培訓、研究,以及實踐,都沒辦法顯著改善組織的領導成果,那麼太過偏重團隊領導者的訓練,以致忽略了團隊成員,很可能就是問題所在。《獲利團隊》專為領導者提供一套分享工作主導權(operational ownership)的方法,並向每一個人展示如何融入職場。
第三,《獲利團隊》更示範了如何利用同樣的工具,在組織、團隊、個人等不同層級上,創造清晰的見解。從頭到尾,本書陸續介紹了各種實用的新工具、新技巧,身為領導者、管理者或導師的讀者,想必會獲益良多。
要撰寫這本既實用又有啟發性的書,彌補我與我們之間的鴻溝,還有誰能比提姆.克拉克和布魯斯.海森更適合呢?提姆和布魯斯以富含啟示的案例與故事為基礎,企圖幫助讀者「超越言語的侷限,利用個人、團隊、組織的運作方式來準確界定問題」。
親愛的讀者啊,敞開心胸,好好享受這本實用手冊帶來的樂趣吧!在本書各章中,提姆和布魯斯都帶著滿滿的熱情,並搭配清楚的實際案例,來向讀者傳授他們的實用方法。我們確信你一定會學到新的工具與技巧,成為「從我到我們」的實務工作者。
由「我」升級到「我們」,讓大家一起都睡得很好
台灣新創競技場 創辦人/永齡教育慈善基金會執行長 劉宥彤
常和一些公司的主要經營者談話,不管企業規模大或小,普遍都有一點失眠的困擾,腦裡永遠盤旋著未盡事項,想著有什麼解決方案,當然還有要找誰來解決,這是現代經營者的焦慮;所以每次都想知道這些火裡來,水裡去的創業者,經營者有興趣的書籍是什麼,有沒有適用解決的好方法,若能有實踐案例及心得分享,就更能造福大家。
《獲利時代》這本書就是受到無數認可及分享的經典,自其之後的《一個人的獲利模式》也啓發了斜槓世代人們所適用的商業模式,閱讀本書《獲利團隊》時,我當下就決定要買給公司同事,也要贈送給那些失眠的好友,因為每個經營者的「失眠」問題,幾乎都和將「我」變成「我們」有關,試想如果公司或組織其想達成的目標,專案,績效,願景,不再只是經營者CEO的事,而是參與其中所有人的事,那該有多美好。
本書不僅提供一個框架脈絡,更是一套工具與實施技巧,但首先該問自己一個問題,「我的職位是XXXX,但我扮演了什麼角色?」,對團隊如何成為「我們」而言,這個問題至關重要。簡單舉例,父母是個稱謂,但父母在家庭這個組織中選擇扮演什麼角色?笑臉常開的啦啦隊?嚴格的老學究?還是不聞不問的路人甲乙丙?相信大家馬上就能體會,形成組織的職位相對容易,但形成「我們」間扮演的「角色」?值得我們思考。
這本書精彩之處無法一一述明,但除了對運籌帷幄者的助益,對於一般在職場中的挑戰,掙扎,成長的內心小風暴,例如在升遷管理職後發現還不如回到原領域熱衷專業會更好,這些看似微小的關卡,書中提出給員工與領導者要回答的問題,具體提供理性思考的脈絡,讓我們在感性的心情風暴外,也能務實在組織與個人利益間求取解決方案。預祝大家在讀完本書後,很快的從「我」的煩惱能升級成「我們」的煩惱,至少失眠的夜裡會有人陪伴,但也或許能實現大家一起睡得很好的美麗境界。
商業模式圖的由來
伊夫.比紐赫(Yves Pigneur)
瑞士洛桑大學資訊管理學教授;《獲利世代》一書共同作者(主要作者為亞歷山大.奧斯瓦爾德)
《獲利世代》(Business Model Generation)變成全球暢銷書時,幾乎沒有人像我這麼驚訝。一項排行榜顯示,現在那本書已經是有史以來第二十九本最暢銷的管理學書籍了!而那本書就是靠商業模式圖而成功的。不過世人幾乎都不曉得模式圖的由來,於是提姆和布魯斯建議我,趁這個機會分享一下這段故事。
我在瑞士洛桑大學(University of Lausanne)當教授。一九九○年代末,陸續開始有研究生成...
目錄
Part 1 一種更偉大的工作理論
新的領導方式與讓工作更好的方法
第1章 從我到我們
Part 2 商業模式圖
學會運用強大的工具來描述與分析組織、團隊和個人的商業模式
第2章 畫出企業的商業模式
第3章 畫出團隊的商業模式
第4章 畫出個人的商業模式
Part 3 團隊合作
運用與商業模式思維互補的工具強化團隊合作
第5章 從我開始
第6章 讓我與我們校準一致
第7章 讓我們與我們校準一致
Part 4 應用指南
了解別人如何辦到,並讓自己、團隊與組織也能辦到
第8章 應用指南
第9章 工作的新方法
Part 1 一種更偉大的工作理論
新的領導方式與讓工作更好的方法
第1章 從我到我們
Part 2 商業模式圖
學會運用強大的工具來描述與分析組織、團隊和個人的商業模式
第2章 畫出企業的商業模式
第3章 畫出團隊的商業模式
第4章 畫出個人的商業模式
Part 3 團隊合作
運用與商業模式思維互補的工具強化團隊合作
第5章 從我開始
第6章 讓我與我們校準一致
第7章 讓我們與我們校準一致
Part 4 應用指南
了解別人如何辦到,並讓自己、團隊與組織也能辦到
第8章 應用指南
第9章 工作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