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趟有深度的沖繩那霸輕旅行!
那霸原來曾是一座島?
「西町」、「東町」地名隱藏了什麼祕密?
有個地方叫「雪崎」,難道沖繩會下雪?
跨上自行車,拿著歷史地圖按圖索驥,遊走那霸大街小巷,
一頭鑽進通往昔時琉球國的時光隧道。新城和博,出版人兼文史工作者,居住在沖繩那霸將近半世紀。對他而言,那霸不只是每日生活起居的地方,也是承載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甚至數百年前琉球國歷史記憶的古老城市。多年來,他騎著自行車隨興地「慢旅」,實地探訪那霸看似平凡無奇的河川、街道、地景,觀察那霸戰前和戰後的諸多變化;也比對古地圖、舊照片與自身記憶,回溯那霸還是一座島嶼的年代。有些地景與古人所見幾乎沒有分別,有些則是新舊交融,或只能從中發現一點過往風景的蛛絲馬跡。
那霸曾經是一座港都。琉球國時期,那霸是守里的外港,島上設有通商口岸,形成「那霸四町」──西町、東町、若狹町、久米町;戰前的那霸有商港,也有市場,街道與市政中心結合在一起。然而,如此繁華熱鬧的昔日街景,在美軍大規模空襲之下,都化成了焦土灰燼;數百年來不停歇的填海造路工程,也讓那霸和沖繩終於完全連接在一塊。那霸曾經擁有的島嶼姿態,從人們的記憶中逐漸抹去……
本書集結作者自2007年到2014年的雜誌專欄隨筆,共五十篇散文,以細膩又風趣的筆調,一點一滴拼湊出隱沒在時光洪流當中的歷史片段,寫下跨越時空的「那霸城市散步」紀行,喚起人們對土地的情感,探尋記憶中的熟悉景物。
▍本書特色
★ 收錄「舊那霸歷史民俗地圖」與「那霸街頭散步地圖」,古今對照。
★ 50篇散文,附作者拍攝照片,一探那霸私房景點。
作者簡介:
新城和博
1963年生於沖繩那霸市。曾就讀城岳小學、上山中學、那霸高中,畢業於琉球大學法文學院社會學系社會人類學組。經歷《湛藍之海》月刊、沖繩出版社「魂部」編輯(出版過《沖繩關鍵字事典》等書),後來進入1990年創立的Borderink出版社,擔任專欄雜誌《Wander》總編輯,直到2005年停刊為止。目前,一邊在Borderink從事編輯工作,一邊撰寫沖繩相關散文,在那霸漫步度過每一天。著有《汗顏的日常》、《站在太陽雨落下的街頭》、《好討厭!沖繩白皮書》、《道上晃悠》、《薑黃黨宣言》、《我的沖繩「回歸後」史》(Borderink出版),以及數本共同合著書籍。
譯者簡介:
張雅茹
嘉義人,政治大學中文碩士,日本京都嵯峨美術大學研修媒體藝術。曾任職於出版社、文化局,現供職於博物館,接觸攝影口述史料採集與彙編事務。內容力有限公司特約譯者。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好評推薦
【台北城市散步執行長】邱翊
【《老屋顏》作者】辛永勝、楊朝景
【青田七六文化長】水瓶子
【沖繩達人】史丹利
城市地景是由人們不同時期的記憶堆疊而成,作者搜集文獻、老照片,深掘各處堆疊的軌跡,追尋自己與土地的情感連結。──邱翊(台北城市散步執行長)
鮮明的回憶,讓漫步在喧囂市街的作者重回兒時純樸的時光。不知不覺,街景市容的變遷與老店的興衰,影響了居民們的日常,也醞釀出時代演進下的韻味。懷想往昔,比對古地圖與舊照片,作者細膩的筆調,引領讀者探索那霸曾經走過的歷史。──辛永勝、楊朝景(《老屋顏》作者)
沖繩與臺灣關係密切,期盼各地都有散步者紀錄這世界的變化。──水瓶子(青田七六文化長)
名人推薦:▍好評推薦
【台北城市散步執行長】邱翊
【《老屋顏》作者】辛永勝、楊朝景
【青田七六文化長】水瓶子
【沖繩達人】史丹利
城市地景是由人們不同時期的記憶堆疊而成,作者搜集文獻、老照片,深掘各處堆疊的軌跡,追尋自己與土地的情感連結。──邱翊(台北城市散步執行長)
鮮明的回憶,讓漫步在喧囂市街的作者重回兒時純樸的時光。不知不覺,街景市容的變遷與老店的興衰,影響了居民們的日常,也醞釀出時代演進下的韻味。懷想往昔,比對古地圖與舊照片,作者細膩的筆調,引領讀者探索那霸曾經走過的歷史。──...
章節試閱
前言 閒晃.浪跡.那霸街頭
信步走在自小生長的那霸街頭,倒也說不上是為了什麼。這習慣行之有年,每當興致一來,我便拿起那霸的老地圖,憑藉著朦朧的記憶,在大街小巷裡浪跡閒晃。
最近人們對於「城市散步」的說法都不陌生,又變化出「慢旅」 (pottering)一詞,用來表示隨性地踩著自行車,不預設目的地的出遊。於是,在光天化日下徘徊—不不、應該說是「閒晃」於人踪罕至之處,就成了正正當當的消遣。現在我總算能夠大方承認:「我的嗜好,就是探索舊時的那霸小鎮。」
細數起來,我住在沖繩、那霸將近半個世紀之久了⋯⋯老實說,我自己也嚇了一跳。活到這般的歲數,難怪總不由自主把過去的景象疊加在眼前的街道上,有時是我親身經歷過的、美軍統治下的那霸,甚至是我無緣得見的、戰火煙滅的那霸⋯⋯。
那霸此刻正悄然經歷顯著的變遷。並非一夕之間模樣全換,而是那邊的小町屋消失了、這條街上的書店收起來了、停車場增加了,是這樣無端無緒的改變。空地東一塊、西一塊地冒出來。我記得以前本來是海岸的那些地方,卻想不起上個月拆掉的那棟建築物裡的店名。每每思及這些,我的心底就一陣翻騰。變換的街道、消失的城鎮,這才是那霸面臨的光景。
然而,當我慢下腳步,回到童年生活過的小巷,或循著老地圖與舊書的線索,騎車探巡想像中的舊城跡時,我總能從熟悉的日常街景中抽離—拐進時光隧道,隨意浪跡於未知的地方。幾次獨闖那霸街頭的經驗,讓我發現了不少新舊交融的景觀,相信它們在今後也會成為這座城市新生的記憶。
這本小書輯錄自我的兩個專欄隨筆。第一部分的短篇,是我在二○○七年至二○○九年發表於《沖繩調調》(Okinawa Style)雜誌上的「幻想那霸.街角記聞 轉進曲折的小巷弄」專欄,大抵是寫我記憶中的那霸和當前那霸重疊後的樣貌。第二部分則是我在二○一一年至二○一四年為《琉球新報.Kahu 生活新聞周刊》撰寫的「沖繩點彩畫」專欄,我試著將四處打聽、尋覓到的微小線索,拼湊成那霸戰前的景象。彙集成本書之時,我更動了部分標題,並添寫了新的內容。
我的人生歲月,也許就是消磨和寄託在這些興趣上了。專欄連載那些年,現實中的那霸迭有變化,書裡提到的地景,多處已化作烏有。面對母土的急遽改變,我誠然也有些惶惶不知所措。不過每當我重新踏上自己生長的地方,牽掛、探尋記憶中熟悉的景物時,總有無法言喻的快樂。但願這本因漫步那霸街頭而集結的隨筆,也能為你的生活加添一些樂趣。
作者/新城和博
從開南公車站步出大街
這裡與其說是小巷子,不如說是夾在兩幢住屋之間,僅容一名大人通過的窄巷。那霸人一向把這種通道喊作,漢字應是寫成「筋道小」吧? 住戶隨手擱放的盆栽,又讓路面益發狹隘難行。有時還能在角落發現野貓吃剩的食物殘渣。至於飄散在空氣中的那股霉濕味,則是來自腳下的排水溝孔竄出的 居家廢水。
路面不知什麼時候鋪上柏油與水泥的。不過巷子裡的景物沒怎麼變,和我童年時代──就是「美軍統治」、「回歸日本」當時的樣子差不多。
小時候,我最喜歡抄這種「筋道小」的捷徑,走到盡頭,拐個彎,立刻就通到那霸的大街上去了。 我成長於那霸的樋川一帶。如果不曉得它的確切位置,可以吩咐計程車司機:「從開南公車站往山上的天主教會方向開,在半山坡處下車。」 沖繩南部的路線公車,不論上行或下行,按例都會行經開南公車站。它是前往平和通、牧志公設市場以及國際通的起始站,對本地人而言,其重要性就 好比是「上野車站」之於東京,平日總是人潮洶湧。公車站的周邊,大約在我 小時候開始熱鬧,爾後便發展出商店街的雛形。乘車處附近、看似火車站月台 的地方,側邊本來有間派出所(此處是沖繩回歸示威遊行事件中,抗議群眾投 擲燃燒瓶的地點)。因為公車的班次很多,在站內負責引導民眾乘車的並非鐵路 局職員,而是負責公車站務的大叔。他們身穿筆挺制服,手持麥克風,反覆播報來車消息:「下一班即將抵達的是開往某某地的宛如我兒時記憶的翻版。
佇立於街頭,環顧一圈,可以看到和洋融合的餐館、柏青哥店、兼營理髮廳的水果行、琉球舞踊道具店內附設的照相館,以及電器行、唱片行、三家書 店。不遠處還有一家電影院(放映情色電影),我以前經常光顧的澡堂(正派經營的那種)就在旁邊的巷子裡。
戰後,這一帶因為交通四通八達,而出現了交換人力及物資的黑市。但「開南」本身不算正式的地名;我原以為本地人習稱的「開南」帶有「開拓南方 交通」的寓意,後來才發現,戰前在這裡有一所私立開南中學,方為真正的由來。
開南公車站內,平日多是剛從市場採買完畢、手中拎著大包小包準備返家的婦女,還有上班族和學生的身影;每逢週末假日,則成了南部年輕人相約逛街碰頭的地點,公車載來了一輛乘客,緊接著,又載走一輛,不論何時都擠滿了鬧哄哄的人群。至於我呢,通常會穿過車站,到另一端的平和通、國際通上去閒晃。印象中,開南公車站更像一扇通往各方的大門。
這幅景象是沖繩郊區尚未興建大型購物商場,也還沒有發展出消費文化之前(約自八○年代後期至九○年代前期吧),最尋常不過的市民生活光景。而今,那些老店舖不是悄然關閉,便是換上了嶄新現代的裝潢,再也聽不到嘈嚷擁擠、搭車返家的人聲了。大家都到哪裡去了呢?
派出所的舊址旁邊,後來長出一株枝葉茂盛的美人樹,此時正朝向天際伸展枝枒。樹蔭下,幾名候車南行的乘客坐在長凳上等得出神。瞥望這一幕,彼時的開南公車站忽如蒸騰浮動的蜃景,奇妙地映現在我的前方。
睦橋通上的空地
那霸市區過去原有許多小巷弄,悉已消滅於沖繩戰役之中。戰後,沖繩人陸續移居那霸,住戶人口一多,這才又開始了測繪土地、建造町屋的工程。戰時夷為焦土的那霸地區,在戰後仍暫時受美軍管治,歸還日本以後,那霸始與真和志村、小祿村、首里市等地合併為一市,但是並未立即推行都市重建計畫。直到今天,我在小巷弄裡胡逛漫遊時,多少還是能辨認出戰後沖繩移民開拓街區的痕跡。比方說,從前的路幅比較狹窄,這反映出當時人際交往的距離,而迂迴曲折的路徑,則象徵了個人與社會的關係。真和志地區裡面就保留了好幾條蜿蜒的小巷弄,但是過了國道五十八號之後,沿海的舊那霸地區—相當於西町、東町、久米、若狹這幾塊土地,因為被美軍整飭過,遺留的巷弄風景已經不多。(若對那霸戰後都市計劃與商店街開發史感興趣,不妨一閱加藤政洋的《那霸:戰後的都市復興與歡樂街》,FOREST 出版。)
那霸第一牧志公設市場、平和通一帶,向來是旅遊手冊著重介紹的「觀光地區」。不過,這幾條路走到底,便可見到歪斜迂曲的小巷弄,路面忽高忽低、忽左忽右,雜亂地接連,即便想要筆直通行也不得其法。牧志公設市場所在的區域,在戰前原本是沼澤和坡地,再加上小河流亙其中,建築物也只能沿著地勢而造,使得這一帶的地形超乎想像的複雜。七○年代後期,商店街的規模逐漸成形—現在我們都知道它為什麼顯得有些封閉了。即便到了今天,許多建築物後方仍是雜草蔓生,甚至是林木蔥蓊的墓地。路上觀察學家暨藝術家赤瀨川源平說過:「在城市的中心,也藏著城市的邊陲。」深入這些隱密的小巷弄時,我猛然想起了這一番話—說得真貼切呀,一點都沒有錯。
我因而重新打開了眼界,興致盎然地在市場那一帶踅逛。這是好幾年前的事情了。只要稍微轉個彎,便又通往不一樣的商店小街,整個街區猶如迷宮般彼此貫通,教我嘆服不已。說來,就像市場裡的人際網絡一樣交織緊密。
今年夏初,我到櫻坂社交街上的Live House 觀賞朋友的表演。趁著表演前的空檔,我又繞到市場裡面,打算像從前那樣碰碰運氣散散步。我在開南公車站下了車,走進新榮通,然後轉入新天地市場通,接著穿過浮島通,本想順便在附近找個小店喝杯啤酒,然而卻遍尋不著。許多商店週日公休,況且也還不到喝酒的時段。反正無論如何,我都不想獨自走進廉價旅館附設的酒吧,這種地方近來頗為風行。
當下,我僅憑著模糊的方向感,決定朝睦橋通走去。它和擠滿觀光客的市場大街相鄰,是通往「水上店鋪」的隱密商店街,也是這一帶街巷之中,最細長、昏暗、不起眼的一條。二○○○年前後沖繩興起觀光熱潮,但這條便捷的人行通道未受影響,走進這裡的,大多是本地居民。想起舊時雜沓熱鬧的景象,我不由得感到一絲苦澀。
然而,這條街⋯⋯它居然憑空消失了。哪裡還有什麼街道? 不但沒有樸拙無華的街景,就連那塊老老實實的寫著「這棟建築物在三十多年前歷經火災以後,即原封不動保存至今」的告示牌,也不在原地了。那塊焦痕對我來說,才是這個地方無可取代的精神地標啊! 大約從八○、九○年代至二○○○年代,沖繩縣內地價最高的路段,是在國際通上、離三越百貨前方約十幾公尺處的大樓轉角那一帶。那棟大樓的牆面上,也殘留著焦黑的燒跡,這些火痕就像街上的黑痣一樣,都是那霸不可磨滅的一部分。
我獃望著都更過後留下來的大片空地,久久無法作出反應。想起這裡本來有一家咖啡館,是個身軀嬌小、不怎麼說話的老婆婆開的,看來,她的店也跟著收起來了。
無論是改變市貌的新都心也好、是融入市容的單軌電車也罷,都比不上這個夜晚所見到的空地,讓我深深感到衝擊。
邊界上的電柱通
小巷弄,指的是夾在兩棟屋牆之間的窄巷,通常沒有名字。每個人心目中
最理想的路寬或許不盡相同,但我尤其偏愛窄的—最好是讓兩個狹路相逢的
陌生人同時覺得侷促,卻又反射性地退後禮讓的程度。
在這樣的小巷弄中亂走,我總是戒慎恐懼。擔心走進了死巷,腦中盤旋著「這條路真的能通到外面去嗎?」小心翼翼地走到最後,才發現自己就站在別人家的停車位旁邊。望著這戶不知姓氏的人家,我開始猜想車主的駕駛技術如何、停車後該從哪裡開門。就連車子本身也像一道費解的謎題。說起來,小巷弄與人生,都讓我感到不可思議。
即使在車輛交會的馬路上,也會出現小巷弄那般彼此相讓的情境。那霸有幾條這樣的窄路,比如我工作的Borderink 出版社,就坐落在素有「車界小窄巷」之稱的路上。路名倒是有的,就叫做「電柱通」。至於由來,有人說是因為放眼望去,除了路邊幾根電線桿之外,就沒有什麼醒目的標的物;也有人說這附近有個專門儲放電線桿的小山丘。究竟孰是孰非,我也無法判斷。唯一能夠確認的是,路的兩側,確實豎立了一整排電線桿。那霸似乎不少街道都名為「電柱通」,這條「電柱通」更是無人不曉(我對此深信不疑)。搭乘計程車時,可以告訴司機:「我要到寄宮的電柱通。」
這條勉強可容一輛汽車通過的馬路,並不是單行道,因此不時要會車。許多人都知道電柱通是國場和與儀之間的捷徑,在長約兩百公尺的電柱通上,總有不少司機忙著「Yugama~Higama~」(沖繩語,意為調度、轉彎)。這條路還能通往大街上的警察局,所以警車也常走這條捷徑。
然而,因為不巧有一根電線桿突兀地立在窄路上,每當遇到逆向來車時,駕駛就必須將車子停在電線桿後方,或是停在電線桿另一側,好讓對面來車優先通行。簡單地說,這是車輛互相打招呼的禮儀。經常行駛在這條街上的司機,都知道如何掌握恰到好處的時機,兩方會車猶如「吸、吐」那般有默契。在這樣的馬路上,人們自然會發揮謙讓的精神。我通常會先禮讓來車,因為「在沖繩空手道與小巷弄的領域中,沒有爭先的道理」。
電柱通上的房子幾乎都緊鄰著道路,而圍牆、門口和建築用地之間,也沒有多餘的空間。名為「電柱通」的卡拉OK店、製麵坊,還有狹窄得僅能容下一碗杯麵寬度的細巷、洗衣店,以及不知何故出現的剪紙畫廊等,在此地零星落戶開張。早先幾年,這一帶的車流量還不像今天這麼多,但已有商店在此營業,現在仍然保留著當初的商店街格局。木造房舍上鋪設著紅屋瓦或水泥屋瓦,讓這一整條路好似染了懷舊的茶褐色,漂散出奇異的風情。
沿著這條狹窄的路開車,從國場那一端通出去時,眼前忽然就變成雙向二線車道的交叉路口,路面寬闊非常。不過這條十字路口還沒有通稱,因為它在十五、十六年前,剛鋪設完成。這個地區在戰後被美軍強制接收,過去是戒備森嚴的軍用燃料罐基地。二十多年前完全歸還給日本後,才陸續出現新興住宅區。從路幅到住宅與店鋪的規劃,都相當寬廣,只不過,今天人們還是把這一帶稱為「與儀燃料罐舊址所在地」。
美軍在此地儲藏大型燃料罐的年代,美軍基地圍欄的對面,有一片廣大的綠色草坪。幾塊田地和幾棟住家包圍了這片草坪,最後逐漸發展出住宅區。換言之,電柱通因為如此細狹,而成為與寬闊的美軍基地相鄰的界線,「Border」(邊境)之名,便是當時留下來的。
前言 閒晃.浪跡.那霸街頭
信步走在自小生長的那霸街頭,倒也說不上是為了什麼。這習慣行之有年,每當興致一來,我便拿起那霸的老地圖,憑藉著朦朧的記憶,在大街小巷裡浪跡閒晃。
最近人們對於「城市散步」的說法都不陌生,又變化出「慢旅」 (pottering)一詞,用來表示隨性地踩著自行車,不預設目的地的出遊。於是,在光天化日下徘徊—不不、應該說是「閒晃」於人踪罕至之處,就成了正正當當的消遣。現在我總算能夠大方承認:「我的嗜好,就是探索舊時的那霸小鎮。」
細數起來,我住在沖繩、那霸將近半個世紀之久了⋯⋯老實說,我自...
目錄
前言 閒晃・浪跡・那霸街頭
轉進曲折的小巷弄 2007-2009
從開南公車站步出大街
睦橋通上的空地
邊界上的電柱通
與儀的神祕無名小河
「街痣」的記憶
闖入荒廢日久的墓區
那邊本來有家電影院
消失了的首里美人樹
市場裡曾有過書店
生鏽的體育館穹頂
崖上的那霸(Nahwa)
倒退划向那霸城鎮 2011-2014
壺川吼吼
走過松川橋
不復存在的海角之旅——浮繩嶽
町家舊址
橋上的妖怪「仲西嘿」
覓得樋川的小泉「落平」
「書店休息站」小歇
站在雪岬上
街邊的釣客
找不到賣柴魚的店舖了
帶著書,走進幻想的那霸街頭
雨霧降落在哀愁的那霸街頭(上)
銷聲匿跡的小鎮 探訪宮城縣沿海地帶
三重城前方風景
視野遼闊的街角一隅
櫻坂的午後 Afternoon in Sakurazaka
泊港閱讀
虹/蛇與堤橋 美榮橋附近
在讀書電車裡幻想 沖繩都市單軌電車頭的座位
消失的那霸山坡
那霸市政府以前也是遊樂場
想回到《穿梭時空》裡
一如既往的小鎮 沖映通、車站前的一箱古本市
到破屋那裡走走 久茂地周邊
即使被雨淋濕 牧志御願周邊
邊緣的天久崖
私人菜園在我家
和芳子到「石蹓躂」去散步 辻町、西町、東町
在下泉談個戀愛 山之口貘的青春
新屋敷的愛心裝飾
在那霸市歷史博物館外
開南狂想曲
採集若狹的風
狐狸颱風終於來了 首里、弁之嶽
山之口貘〈看到了不該看的東西〉
壺屋的舞廳
崇元寺的光輝
不搖擺的市場多無趣呀! 2014
十二月的空中飛鯨 浮島那霸之幻想
後記
前言 閒晃・浪跡・那霸街頭
轉進曲折的小巷弄 2007-2009
從開南公車站步出大街
睦橋通上的空地
邊界上的電柱通
與儀的神祕無名小河
「街痣」的記憶
闖入荒廢日久的墓區
那邊本來有家電影院
消失了的首里美人樹
市場裡曾有過書店
生鏽的體育館穹頂
崖上的那霸(Nahwa)
倒退划向那霸城鎮 2011-2014
壺川吼吼
走過松川橋
不復存在的海角之旅——浮繩嶽
町家舊址
橋上的妖怪「仲西嘿」
覓得樋川的小泉「落平」
「書店休息站」小歇
站在雪岬上
街邊的釣客
找不到賣柴魚的店舖了
帶著書,走進幻想的那霸街頭
雨...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