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以為孩子生下來,
父母就立刻變得無所不能,足以面對任何挑戰。
但其實無論在生命的任何階段,都沒有人真的準備好了,
不管是孩子還是父母,我們的一生都需要學習。
父母的成長不只關乎自己,也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有別於市面上專注於兒童發展的教養書,
心理諮商師崔佛・席維斯特在書中提出讓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的方法。
當父母面對未知的一切,茫然無措時,
這本書理性的提醒彷彿一盞明燈,
帶著父母一次次與自己對話,撥雲見日,逐步往前行,
經過一關關的修煉,功力日漸加強,
不僅自己安然度過所有關卡,也有能力與智慧帶領孩子走向未知的人生。
◎本書特色
教養的力量來自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
教養不只專屬孩子,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應該同步成長。
唯有一起茁壯,才能建立親密和諧的親子關係,
培養出堅毅、自主、快樂、具有安全感的孩子。為人父母是一生的課題,並非「時間到了就該結婚生子」如此簡單,
一旦生了孩子,終其一生都要為了孩子而憂慮,
既然我們會依照不同的成長階段教孩子,
那麼,我們自己是否也該隨著不同的人生階段有所成長?
尤其是在這個變化快速的時代,
故步自封的父母,不僅會跟孩子愈行愈遠,
也無法教出有能力適應未來的孩子。
席維斯特在書中強調,每個人都有兩種本能:成長與保護,
「保護」的本能讓我們免於受傷,
但我們的大腦運作受到孩提時代的影響很深,童年創傷常會造成各種人格問題。
過多的刺激則會造成保護欲過於強烈,間接減緩「成長」的速度。
因此,他提倡我們都應練習發揮「成長」的本能,
除了提升個人成長,更藉此協助孩子的人格養成,避免父母過度保護孩子。
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目標就是成為「內控者」,
唯有訓練自己成為「內控者」,才能夠逆轉心境,
釐清結果與原因,提升行動力,將失敗轉化為成長,與自己和解。
重點是,每一回「失敗」都是一次學習的經驗,不僅化為父母成長的動力,
也讓父母累積人生智慧,懂得如何逐漸形塑孩子的人格。
作者簡介:
崔佛・席維斯特(Trevor Silvester)
作者崔佛・席維斯特是倫敦的認知催眠心理治療師,具有超過二十餘年的伴侶諮商輔導經驗。他與太太於2001年時創立了專門推廣認知催眠治療的機構The Quest Institute,他也是英國的國家催眠治療委員會的一員,2003年獲頒年度最佳研究,2007年因其在催眠領域的貢獻,獲得英國最高榮譽獎項Hartland Memorial Award。為了推廣催眠治療,席維斯特的文章散見於各大雜誌,也曾受邀上BBC的廣播節目。
譯者簡介:
許玉意
清華大學中文系學士,當了大半輩子圖書編輯,近年來跨出舒適圈,現專事翻譯與華語教學。目前旅居美國,與幼女一同成長學習。譯文賜教:https://www.facebook.com/yu.yi.hsu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誠摯推薦】
廖笙光∣光光老師、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執行長
盧蘇偉∣世紀領袖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蘇仰志∣雜學校創辦人
蘇明進∣老ㄙㄨ老師、親職作家
【專文推薦】
我喜歡這本書的寫法,把家長的自我成長,寫得相當精彩,足以獨立出來成為一本書。作者談父母成長,最關鍵的概念之一,便是成為能為自己負責的「內控者」。進一步來說,孩子要能為自己負責,走向獨立成熟的社會人,也要往內控者邁進。父母與孩子的成長,幾乎密不可分。所以教養才要從父母的改變開始,因為我們自己就是孩子在他人生裡的重要依據。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我開啟了這本書的閱讀,一邊看一邊點頭如搗蒜……這,不就是我尋尋覓覓的父母書嗎?所以,我願意打臉自己跟朋友們鄭重推薦,不管有沒有孩子,你都可以從崔佛・席維斯特的文字獲益,學習如何成為一個「內控者」,盡你所能,改變你能改變的,接受你無法改變的,並學會放手。當我們努力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孩子會看著我們的背影長大的!
——王南琦∣戰鬥媽媽
育兒教養的真諦,或許不在於學習如何教養,而是重新學習內觀自己的身心狀態,思索截至目前為止,我之為我的光亮與晦暗。如果不能愛自己,則無法做一個讓孩子感受愛的人;如果不能開誠布公,學習與糾葛的恩怨愛恨和解,那麼帶有偏執的心念,又如何教出朗闊樂觀的孩子?這本書的可貴之處,在於它揭示了真實的意義:不完美,才是人生的常態。反省、包容與接納,永遠是成就更好的人生,最重要的法則。
——賴鈺婷∣作家
本書作者累積了二十多年專業心理治療師的專業,以及三十多年身為人父的經驗,從大腦如何構建個人世界觀,讓我們「認定」自己是誰、又如何形成自身及對周遭環境的執念談起;逐步推敲,層層叩問,引導讀者奪回生活及對自身感受的掌控權。父母唯有真正了解自己,才能幫助孩子成為心理素質強壯且快樂的人。
——諶淑婷∣全職母親兼作家
名人推薦:【誠摯推薦】
廖笙光∣光光老師、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執行長
盧蘇偉∣世紀領袖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蘇仰志∣雜學校創辦人
蘇明進∣老ㄙㄨ老師、親職作家
【專文推薦】
我喜歡這本書的寫法,把家長的自我成長,寫得相當精彩,足以獨立出來成為一本書。作者談父母成長,最關鍵的概念之一,便是成為能為自己負責的「內控者」。進一步來說,孩子要能為自己負責,走向獨立成熟的社會人,也要往內控者邁進。父母與孩子的成長,幾乎密不可分。所以教養才要從父母的改變開始,因為我們自己就是孩子在他人生裡的重要依據。
—...
章節試閱
前言
如果說,為人父母這件事沒嚇到你,多半是因為你還沒有孩子。將一個完全只能倚靠你的小生命帶到這個世界上,日復一日,這個小生命卻漸漸反對所有你為他設想的最好方案,可以想見,這是隨時代不斷演變且不會消逝的挑戰。同時,對父母和孩子而言,這也是絕佳的機會,讓他們為自己做一些好事。
在本書中,我將分享養育孩子的祕訣,讓孩子對生活抱持著一種態度,足以游刃有餘面對各式挑戰,且對各種令人卻步不前的限制視而不見。在此同時,我也準備教你一些關於「你」的事情。原因是,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你若不能努力成為你期待的樣子,怎能奢望孩子可以呢?甘地曾說過:「成為你希望在這世上看見的改變。」在此,我要改寫這位偉人的話:「成為你希望在孩子身上看見的改變。」
本書分為四大部。在第一部,我將解釋大腦如何建構你的世界觀,以及使你「誤」認為自己是哪一種人。同時,我也將描述數百萬年來,人們賴以生存的機制潛藏了哪些缺陷,如何形成我們對自身及周遭環境的執念,如何限制我們的發展,使我們成為自己最大的敵人。
在第二部,我將透過三個課程,教導讀者如何重新奪回生活及對自身感受的掌控權。發展新的思維,讓你不再為了取悅整個社會而忘了自己,重新取得選擇想要的生活的自由。
本書前兩個部分雖聚焦在身為成人的你,然而透過對自身的了解,將有助於親子教養。在第三部,我將提供八大育兒箴言,並說明如何把這些箴言融入你與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幫助他們成為心理素質強大且快樂的成人。
第四部分則是探討孩子的發展階段,並根據他們成長的特定時刻,給予你所需要的輔助。接著我將繼續聚焦在孩子身上。這是二十年來我所收集的父母經,以及我三十年來身為人父的經驗。雖然這部分是為孩子們所寫,但同時也是與身為父母的你對話,所以請別跳過這部分。
著手寫這本給父母的成長書時,我無意把自己當成一位兒童專家,只是將我身為治療師的經驗化為有用的資訊,提供給需要的讀者罷了。
令人驚訝的是,雖然我已聽聞許許多多虐待、忽視、傷害的可怕案例,但更多受害者的悲慘故事源自他們與父母、手足、朋友,以及其他重要人物的日常互動。許多時候,我發現自己年輕時候也有類似經歷,或者(更令人不安的是)我與我的孩子之間的互動也有相同模式。每當我找到足以支持我論據的科學發現,我就會拿來說嘴,但我不會限制自己只說些有科學論據的話。就像你在收集關於育兒的建議時,我相信你會擷取自己覺得有用的部分,丟棄那些你覺得無用的建議。
這本書的中心理念在於,所有生物會呈現兩種生命狀態:成長或保護。大腦日以繼夜不斷努力指示我們此時此刻該處於哪一種狀態,並利用我們的記憶來做決策。久而久之,我們會以兩種角度來看待這個世界:一是「我們認為在這個世界需要自我保護」,或是「我們將這個世界視為可以成長茁壯的地方」,而我們選擇哪一種角度,將決定我們如何詮釋這個世界,以及所有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我們的決策方式同時也可解釋孩子如何面對父母咆哮、離異、偏袒某個手足,或是在朋友面前覺得自己很蠢、遭受拒絕,或是受到老師羞辱;這可能是一連串解釋或誤解的開始,導致我們進入不必要的保護狀態。這件事嚴重嗎?當然嚴重!進入保護狀態時,不僅會在生理上造成重大的健康問題,在心理上,更會影響你與每個人的關係、你每一個追求的目標,以及你與每個人的互動。
在一個你隨時準備遭到攻擊的世界裡,每個人都是潛在的攻擊者,每一個機會都潛藏著威脅。明確地說,厭惡自己會導致你活在保護狀態下,而樂於當自己則會讓你活在成長狀態下。
我寫這本書的目的是建立「成長」和「保護」這兩種立場,做為養育的原則,同時協助回答一些問題,包括「如何幫助你的孩子長大」、「如何防止他們陷入不必要的保護狀態」等等。
你要如何確認自己的孩子終能長成他(或她)原有的樣子,而不是變成害怕被拒、失敗或總覺得自己不夠好的人?接下來我將提供自己的見解。我的答案對你一樣適用,因為若你處於保護模式,你很難養育出處於成長模式的孩子。有時我會討論你與自己孩子之間的關聯,以及你與自己的關聯。關於這一點,我不得不問,身為父母的你,究竟是誰?我的意思是,我端坐在電腦前,而我的身邊放了一疊白紙。這是一本你與我即將開始撰寫的書。我想寫一些建議,幫助你引導孩子迎向快樂的生活,同時在這過程中也能幫到你自己;因此,我需要知道你是誰,不是嗎?只不過,這不是容易的事,因為這個「你」恐怕有上百萬人——至少,如果出版商的美夢成真,就會有這麼多人。現在,讓我試著描述你這個人。你的年齡可能落在十五歲到一一五歲之間,男性或女性,可能是同性戀,也可能是異性戀,或介於兩者之間。你也許現在有交往對象,也許早已成過去式,也許你正渴望有伴,或發誓從今往後只靠自己。我的描述還正確嗎?我知道,這全拜多年的經驗之賜。
讓我再深入描述:有時你會覺得你的能力大過自身成就,在你內心深處還有些等待整個世界挖掘的東西。你不能確定人們是否喜歡你,而你在應該對你好的人身上始終無法獲得安全感。總有些時候,你會擔心自己表現得不夠好,有時候你甚至懷疑自己是否值得像別人那樣獲得成功或幸福。上述種種或許不能完全套用在你身上,但至少你會認同其中幾項,無論是慢慢承認或不情願承認。我可以繼續往下說。你的童年曾發生過讓你留下瘡疤的故事,有些到現在甚至阻礙你前進。你在愛情裡曾受過傷,也許到現在仍希望建立一段使你完滿的關係。也許你愈來愈覺得自己與周圍的文化格格不入。你正在尋找一種比你迄今為止所作所為更好的方式,來填補生活中的空白。老實說,人生對你而言,有時是種征戰。
我如何得知這些?因為上述幾乎是普世皆有的情緒。我曾在不同地方聽過這些情緒,包括來找我諮商的人、晚宴中的閒談、火車上的對話,或許每一回聽到的情緒排列組合不同,但大致不脫上述這幾種。從人們口中聽到這些話,實在不能說是心情暢快的體驗,畢竟,那也是我心中隱密思緒的回音。真正讓我釋懷的是,得知我並非唯一承受這些情緒的苦主。
不論貧窮或富裕,年輕或年邁,不分性別、性傾向與種族,這些念頭將所有的人連結起來。在這世上,我們同樣在受苦掙扎。
我們大腦中的想法正是世人受苦的原因。我們的思想、信念、情緒與價值觀創造了一個世界,我們置身其中,受到這個世界影響,或是成長茁壯,或是萎靡不振。大多時候,我們都認為自己是受害者。我想和你對談,想讓你知道我領悟的一切,我要告訴你我想讓你我的孩子都知道的事:你可以成為你想要成為的樣子,而你也可以幫助你的孩子做到這一點。雖然本書的重點放在親子教育上,然而書中內容也同樣適用於你的生活。因為我們之中還沒有人變成未來即將成為的自己;光是這一點,大腦傾向於讓我們跳出舒適圈,超越過去的自己。儘管那只是一種改變,對你或許沒有幫助。你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讓你得以成為自己生命的主宰,而非只是被動地承受命運宰制,無可奈何。如果你覺得光是做自己沒意思,這本書可以幫助你改變。而一個對自己感到滿意的家長,將會養育出一個活在成長模式下的孩子。鼓勵孩子快樂自信地成長,總有些事可以做,也有些事碰不得。藉由我多年身為治療師的經驗,我將分享自己最寶貴的心得,希望你的孩子不會有情緒障礙的問題。我將帶領你走訪一連串的生命之旅,我也會提供機會,讓你在生活中加以應用,看看是否對你和孩子的生活產生影響。但我要先提出警告,假使你真正活用本書的內容,事情會有所改變。你在生活中會失去一些東西(大部分都是你的藉口),而你也會有所得(但大多是形而上的,鮮少實質的東西)。本書就像電影《駭客任務》(The Matrix)中救世主尼歐所服用的紅色藥丸,一旦你吞了這顆藥丸,將會在不同的世界中醒來,永遠回不到來時路。
在本書一開始,我要特別聲明,書中內容大多來自我的諮商經驗——我曾遇過患有退化症的病人一直回想起童年事件。我知道有些人或許覺得「退化」(regression)聽來怪異或有問題,但我不這麼認為。你能回想起昨晚吃了什麼嗎?退化乃是一種讓你想起過去的行為,我們每天都這麼做。在我的諮商治療過程中,運用「退化」最簡單的方式,便是要求我的患者稍加留意,當他們聚焦在問題上時,第一個浮現腦海的記憶是什麼。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我將說明心智與記憶的相關理論,你便會明白,大腦會從記憶庫找出和當下相關的過往經驗,而我們對當下的詮釋其實取決於大腦的搜尋結果。正如串珠一樣,我們的記憶乃是經年累月根據大腦所賦予的意義而連結在一起的。好消息是,記憶是可塑的,也因此昔日引起不愉快反應的回憶,可以在我們所處的當下全然改變。我們不必成為自己過去的受害者。事實上,為了在成長模式下生活,我們必須從中解放自己。本書能幫助你深入了解如何成功做到。童年對你的負面影響愈少,你的孩子就愈不可能受到你的童年影響。
讓我以自己為例,說明一個童年的小事件如何對往後造成重大影響。
我大約八歲左右,家人想要養狗——我這裡說的家人不包含我媽。因此,我們展開說服行動,希望她鬆口答應,但徹底失敗了。她心知肚明,到頭來大部分的工作只會落在她身上。有一天,和爸爸一起走路上學的途中,我決定把我和女性交手的豐富經驗傳授給他,說道:「爸,你可是一家之主耶。假如你真想要一隻狗,你就要堅定立場,開口說我們要養一隻狗。」當晚,我爸立刻從善如流。真是笨蛋。
我們住在國民住宅裡,從我的房間可以清楚聽見客廳發生的事。果然,我聽到他們在談養狗的事。到目前為止,進展都不錯。但接下來情況愈來愈火熱。這種事很不尋常,以前我父母不常發生口角。最後,當我爸堅定立場,我聽到我媽大喊:「好啊,你可以和我離婚,但孩子要歸我!」
我深深記得,當時有個想法冰封在我心中——是我害整個家庭分崩離析。我覺得自己當時應該並未覺察到心中萌生這種恐懼,但我相當確定那一晚我忐忑不安。然而,第二天我起床吃早餐時,他們不僅和好了,還告訴我一個消息:我們將有一隻狗!事後,透過自己的心理療法,我發現,即使聽到這個消息,依然無法抹去前一晚經歷的深切恐懼。我的大腦已將之儲存起來,以防止任何可怕的事情再次發生。而這將造成什麼後果?
此後我在任何一段關係中,再也無法自由說出自己的感受,或在另一半面前表達憤怒情緒。認知行為療法幫助我重寫那段敘事,如今已經長大的我,回顧那晚「養狗對話」的記憶,領悟到我媽就跟許多人一樣,有時會把自己的觀點變得很極端,利用這種策略,企圖使別人妥協。我改寫敘事之後,這件事對我再也無法造成影響。假如我真的想要一隻狗,我會堅定立場,然後好言好語地跟我太太說。
從一開始我就想表明的關鍵是,無論是我對事件的說法或我日後的理解,都並非絕對的「真相」,僅僅是一種詮釋而已。接下來我將解釋,我們為自己創造的故事將如何形塑我們的人格;而我們對世界的回應,奠基於我們對事件的詮釋。大腦非常重視這類故事,認定這就是真相。但它不是。我將傳授你如何為孩子創造一個迎向幸福生活的故事,在過程中讓你明白,你是你故事中的作者,而非只是其中一個角色。因此,只要你想改寫自己的故事,你絕對有能力做到。
這是一本很私密的書,我不打算讓這本書看起來像福音傳教一樣,我更希望這可以變成幫助你思考的工具書。之所以說很私密,是因為在動筆撰寫本書之前,我得知自己即將成為祖父。隨著本書寫作進度的進展,我也看到孫子希斯展開他的人生,而他的兩個表弟薩莎和塞特也隨後出世。我是蒙福的人。當我撰寫本書時,他們占據我的心思,自然而然就成為這本書的焦點。或許本書提供的想法有助於形塑他們的人生旅程。這不是我能決定的事,但我希望如此。
前言
如果說,為人父母這件事沒嚇到你,多半是因為你還沒有孩子。將一個完全只能倚靠你的小生命帶到這個世界上,日復一日,這個小生命卻漸漸反對所有你為他設想的最好方案,可以想見,這是隨時代不斷演變且不會消逝的挑戰。同時,對父母和孩子而言,這也是絕佳的機會,讓他們為自己做一些好事。
在本書中,我將分享養育孩子的祕訣,讓孩子對生活抱持著一種態度,足以游刃有餘面對各式挑戰,且對各種令人卻步不前的限制視而不見。在此同時,我也準備教你一些關於「你」的事情。原因是,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你若不能努力成為你期待...
推薦序
【推薦序】有沒有可能那根本不是你的恐懼?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你想在孩子身上看到什麼樣貌,你自己就得先成為那個樣子。」
最近想起一個例子,那是一位跟太太吵架、摔壞家裡的東西以發洩情緒的先生,稍稍冷靜之後對著孩子們說:「摔東西是錯誤示範,以後你們不能學!」
很多大人正在進行的事,其實並不希望家裡的孩子模仿。自己做不到,但要求別人要做到,這是一種人性。只是,這種要求很沒說服力,也較難產生效果,特別是對年紀比較小的孩子來說。
愛與榜樣,是跟孩子相處的根本。然而,不少人口中談到的教養,都是以改變孩子為主,要孩子變成我們想要的樣子,這些都是出於愛嗎?那榜樣或身教,對教養孩子這麼重要的事,為什麼常常被輕描淡寫地帶過呢?
我喜歡這本書的寫法,談父母本身可以進行的改變,約占一半篇幅。而且把家長的自我成長,寫得相當精彩,足以獨立出來成為一本書。
「內控者會對所有發生的事情負起責任。『這件事情應該要有人做』與『我會去做這件事』是截然不同的。內控者不會因為他人的言行或這個世界對他們如何殘酷而感到難過。但這並不是說,無論他們的老闆如何叫囂,或是另一半離開,都不會對他們產生任何影響,而是他們主導了影響的走向。抱持內控者心態的人,能讓自己重返駕駛座上。沒人能拿走你的權力,除非你自己選擇放棄。」
作者談父母成長,最關鍵的概念之一,便是成為能為自己負責的「內控者」。進一步來說,孩子要能為自己負責,走向獨立成熟的社會人,也要往內控者邁進。父母與孩子的成長,幾乎密不可分。
以最開頭做出錯誤示範的爸爸為例,他在某種程度上放棄了自己,也沒去實踐自己認為更適當的處理情緒的方式。任自己受外在事件綁架,卻要使用比身教更薄弱的言語,去期待孩子表現出自己的理想設定。
「重要的不是發生在你身上的事,而是你對它的看法。」
這句話雖然是老調,不過許多人還是沒辦法用在自己的身上。爸爸可能在無意中,透過非語言行為,對孩子傳遞了「情緒來了我也沒辦法」,或者「摔東西是一種發洩情緒的辦法」,這些內在隱而未顯的看法。
「有一項可以幫助你培養內控者心態的技能是,對於當下此刻正在發生的事物有所覺知(而非你的大腦試圖構建的現實),據以選擇適當的回應。」
作者建議父母的方法,正是父母可以教導孩子的做法。我自己習慣跟父母談靜心,平常就練習觀照自己的想法與情緒,跟它們保持一點距離,有時候不用回應,不用把由內在而生的想法與情緒,全然當成是自己。
如此,我們受想法與情緒「劫持」的可能性就變少,理智能發揮作用,以長期對自己有益的行動,做為回應情緒或外在世界的準則。如果孩子也學到這種能力,那麼便可能減少衝動,提升自律與自信,跟父母通常也能保有較佳的親子關係。
很多時候,在大人不一定能意識的情況下,把焦慮與恐懼傳給了孩子,就像我們從父母那裡傳承而來一樣。最近才有一位家長提到,她的媽媽對金錢相當沒安全感,所以她對家庭經濟也特別在意。
於是孩子也可能迎合父母,內化了或許從未發生在他身上的焦慮與恐懼,限制了自己的自由與自主,不敢失敗、停止前進。所以教養才要從父母的改變開始,因為我們自己就是孩子在他人生裡的重要依據。
【推薦序】完美並不存在 王南琦∣戰鬥媽媽
「很抱歉!我無法替此書掛名推薦,因為我曾經多次公開書寫:『台灣父母太辛苦,面對五花八門的教養書,莫衷一是。除了人云亦云的茫然感,更多的是自卑與內疚。』要我推薦環保或食安書籍可能堪稱夠格;要我推薦教養書,實在不道德!」因為不想打臉自己,這是接到出版社邀請,我在第一時間的回應。
回覆之後覺得自己不太禮貌,遂上網到英國亞馬遜網站搜尋此書,發現作者是一位執業二十餘年的「男性」認知催眠心理治療師,嚴格來說這本書不是教我們如何教養孩子?而是教我們如何成為好父母?
這時候,內心裡的女性主義聲音開始說服我:「坊間著名教養書籍多為女性對媽媽書寫,彷彿教養孩子的責任都在母職。台灣父親長期在教養路上缺席,但最後影響孩子志願,或是『我當不了醫生,你一定要當醫生』這類威權又幾乎都是父親給的,超級弔詭!也許這本由男性寫作的書在台灣出版,可以影響更多父親負起教養責任,讓孩子快樂地活出自己的天賦!」
再加上這幾年我觀察許多年輕父母在教養路上受挫的主要原因幾乎都是:「沒有人教我如何當一個好爸媽?」開車需要考駕照、當醫生需要考執照,這些生命攸關的事情都有學校或補習班教導,最後還需要考試通過,才能上路!唯有當父母,攸關小孩一生,卻沒有任何學校教導,也不需要任何執照就可直接上手,難怪很多新手父母會說:「我是當了爸媽之後,才開始學習如何當爸媽的。」想想看,如果外科醫生對你說:「我是當了醫生之後,才開始學習如何動手術的。」你還敢讓他為你開刀嗎?
基於以上兩點,我開啟了這本書的閱讀,當我看到:「完美並不存在,尤其是養育孩子時。」彷彿我正坐在作者崔佛・席維斯特的諮商室裡,訴說自己在母親這條路上的挫敗,聽到他緩緩說出這句話而淚流滿面。
一邊看一邊點頭如搗蒜,崔佛・席維斯特整理了他二十幾年的心理諮商經驗,得出一個結論:「父母成長,孩子才會成長!」
這,不就是我尋尋覓覓的父母書嗎?
所以,我願意打臉自己跟朋友們鄭重推薦,不管有沒有孩子,你都可以從崔佛・席維斯特的文字獲益,學習如何成為一個「內控者」,盡你所能,改變你能改變的,接受你無法改變的,並學會放手。
就像我每次演講,最後一定會跟大家呼籲:「做就對了!」當我們努力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孩子會看著我們的背影長大的!
【推薦序】育兒教養的真諦 賴鈺婷∣作家
剛翻閱這本書時,我在心裡想著: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它能提供實用且符合現實的策略嗎?
印象中,親子教養或心靈成長類的書籍,有時不免給人將現實過度理想化的感覺——可以想像理論上是這樣沒錯,但總覺得真實人生不在那個完美的劇本裡,那些案例或建言都像是展示台上的範本,對讀者的日常難有直接而確定的影響。
這本書的特殊之處,在於它將「教養子女」的焦點,集中在於「教養父母」身上。教養是需要學習,也需要反省的。大多數的成人並沒有意識到,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或迴避不去正視處置的情感創傷,將在日常言行中,帶給孩子一生深遠的影響。
育兒教養的真諦,或許不在於學習如何教養,而是重新學習內觀自己的身心狀態,思索截至目前為止,我之為我的光亮與晦暗。如果不能愛自己,則無法做一個讓孩子感受愛的人;如果不能開誠布公,學習與糾葛的恩怨愛恨和解,那麼帶有偏執的心念,又如何教出朗闊樂觀的孩子?
這本書指出了父母成長的方向,不只在育兒的心態與方法,更重要的是:內省自我性格的缺陷與靈魂的陰影,接受並面對生命「原有」的樣子,而非它「應該」的樣子。放下執念,放下自憐及怨天尤人的負面思惟,轉而以「內控者」的心念:「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鼓起勇氣改變我能改變的事,並有智慧判別其中的差異。」
「失敗,學習,原諒,重新歸零。再開始。」這本書說的,不僅是身為父母者如何處理自己的人生情緒,避免讓自己人生事件的悲劇碎片,影響孩子的視野與心靈。它說的更是每個人都會面對、逃避、掙扎與思索的課題:我被愛嗎?值得被愛嗎?我有愛人能力嗎?我有資格說愛與索愛嗎?
當我們不總是那麼成功,生活有許多瘡孔;我們不總是那麼模範,其實也屢屢畏縮膽戰;我們對自己不那麼有信心,對未知的世界感到茫然,對已知的世界充滿戒心……我們在不知不覺中,長成了自己也感到質疑的「大人的樣子」,且要以這樣「不完美」的自己,去養育我們期望中,完美的孩子。
這本書的可貴之處,在於它揭示了真實的意義:不完美,才是人生的常態。反省、包容與接納,永遠是成就更好的人生,最重要的法則。
【推薦序】父母成長,孩子就會真正長大! 諶淑婷∣全職母親兼作家
一對父母都會經歷這段過程,曾經日日夜夜細心呵護的小生命,隨著軀體漸漸長大,竟然開始反對所有你為他設想的最好方案。沒辦法,不僅「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你也不是你的孩子,孩子據以做出選擇的大腦、擁有的資源、看待這世界的方式,都是他們的選擇與你不同的原因,沒有一個孩子能夠(也不應該)按照父母的方式過生活。
本書作者累積了二十多年專業心理治療師的專業,以及三十多年身為人父的經驗,從大腦如何構建個人世界觀,讓我們「認定」自己是誰、又如何形成自身及對周遭環境的執念談起;逐步推敲,層層叩問,引導讀者奪回生活及對自身感受的掌控權。父母唯有真正了解自己,才能幫助孩子成為心理素質強壯且快樂的人。整本書可以濃縮成書中反覆出現的一句話:「成為你希望在孩子身上看見的改變。」
這句話其實不難理解,近年不斷有談論親子關係的書提到,人的大腦自出生後就不斷受訓中,生命裡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是大腦持續挖掘與對照的資料庫。當孩子跌倒時,爸媽若驚慌失措或大聲斥責,跌倒的經驗很快會與痛苦、責怪相連結,孩子學到要害怕任何會導致痛苦的事物。而常常因父母食言感到失望的孩子,未來為人父母時,可能會習慣性對孩子冷言冷語。
我們輕輕鬆鬆地把負面思維變成不受歡迎的傳家寶,一代傳一代;但是你也可以喊停,花一點心力,把育兒現場的各種狀況轉換成正面事件,讓孩子的大腦有機會在未來類似場景發生時,預測出一個較愉快的可能結果。其實育有兩名稚齡子女的我正這麼努力著,在每一個差點大動肝火的關鍵時刻,先思考三個問題:
★ 這件事我在意的到底是什麼?
★ 我希望孩子從中學到什麼?
★ 如果我是孩子,希望現在被怎麼對待?
我相信和孩子緊密相處的這十多年——尤其是在學齡前這六、七年,將會形塑出他們一生對待事物的態度。與其不斷幻想或規劃孩子成為自己期待的樣貌,更實際的思考是:我該成為怎麼樣的家長?但你可能忍不住問自己:「這麼多年來我竭盡心力養育孩子,犧牲自己的人生處處配合孩子,難道我的付出是理所當然,不能對孩子有所期待?」答案很殘酷,你真的不行。因為你對孩子的期待其實是對年輕(年幼)時的自己的期待,你不自覺想控制他,想給他自認最好的選擇建議,其實是為自己焦慮。
孩子正在成長沒錯,父母何嘗不是?你已經成為希望孩子成為的那個快樂、正向、積極、富創造力、熱愛學習、負責任、善良正直的成人了嗎?我們不只是父母,我們還是我,想在孩子身上看到什麼樣貌,就讓我們先成為那個樣子,而養兒育女最棒的一件事,就是每一天,我們的孩子都創造各種機會(困擾與麻煩)讓我們成長,然後幫助他們成長。
當你開始實踐這本書的內容,你會發現改變自己比改變孩子輕鬆多了,試圖控制他人只會產生怒氣,而成為能控制自己的人產生的是信心、成就感與更健康的人際關係。
【推薦序】有沒有可能那根本不是你的恐懼?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你想在孩子身上看到什麼樣貌,你自己就得先成為那個樣子。」
最近想起一個例子,那是一位跟太太吵架、摔壞家裡的東西以發洩情緒的先生,稍稍冷靜之後對著孩子們說:「摔東西是錯誤示範,以後你們不能學!」
很多大人正在進行的事,其實並不希望家裡的孩子模仿。自己做不到,但要求別人要做到,這是一種人性。只是,這種要求很沒說服力,也較難產生效果,特別是對年紀比較小的孩子來說。
愛與榜樣,是跟孩子相處的根本。然而,不少人口中談到的教養,都是以...
目錄
【推薦序】有沒有可能那根本不是你的恐懼? 洪仲清
【推薦序】完美並不存在 王南琦
【推薦序】育兒教養的真諦 賴鈺婷
【推薦序】父母成長,孩子就會真正長大! 諶淑婷
前言
第一部∣重點在於你
第1章∣發生在你身上的際遇不是重點
第2章∣我們的文化遺毒
第二部∣成為更好的你
第1課∣成為內控者
第2課∣相信這一切最適合你
第3課∣不論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選擇權在你手中
第三部∣讓孩子成長
給父母的八大箴言
箴言1∣你在訓練孩子,還是孩子在訓練你?
箴言2∣孩子尚未定型,還沒成為即將成為的樣子
箴言3∣獎勵不見得每次都見效
箴言4∣給孩子少一點是好事
箴言5∣你賦予的意義造就了你的人生
箴言6∣孩子不難搞,只不過他們不是你罷了
箴言7∣養育內控者小孩需要大無畏的勇氣
箴言8∣不要對孩子有所期待
第四部∣不同年齡的成長階段
面對不同年齡的孩子,你應該如何引領他們成長?
• 懷孕期間
• 0到7歲
• 7到12歲
• 12歲到成年以後
給年輕人的信:我希望你們知道的七件事
第1封∣壞事終會發生在你身上
第2封∣你把注意力放在什麼事上,就會助長那件事
第3封∣有時你的恐懼不要緊,甚至那根本不是你的恐懼
第4封∣你的期待會造就你的未來
第5封∣只在乎你穿著的人,不值得你認識
第6封∣有時候別人試圖教導你的課題,是出於他們自己的緣故
第7封∣你正在書寫自己的人生故事,請成為你想要扮演的角色吧
結語
參考書目
謝詞
【推薦序】有沒有可能那根本不是你的恐懼? 洪仲清
【推薦序】完美並不存在 王南琦
【推薦序】育兒教養的真諦 賴鈺婷
【推薦序】父母成長,孩子就會真正長大! 諶淑婷
前言
第一部∣重點在於你
第1章∣發生在你身上的際遇不是重點
第2章∣我們的文化遺毒
第二部∣成為更好的你
第1課∣成為內控者
第2課∣相信這一切最適合你
第3課∣不論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選擇權在你手中
第三部∣讓孩子成長
給父母的八大箴言
箴言1∣你在訓練孩子,還是孩子在訓練你?
箴言2∣孩子尚未定型,還沒成為即將...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