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棵樹木倒下,豈能沒感覺?
愛護樹木的人,對於每一棵照顧過的樹,都有一個故事要說。
他愛樹、懂樹、醫樹,讓都市變得更美麗;
他愛學、愛問、愛觀察,開創樹醫新領域,是終身自學典範。
他總是飛翔在樹梢
世界第一位樹醫生 約翰.戴維(John Davey):「樹木醫之父」戴維(John Davey),率先將照顧樹木的方法傳遞給全世界。一八四六年出生於英國的戴維 (John Davey),從小在家鄉的農場工作和學習,他從父親那裡學得照顧農作物的方法,以及對樹木的愛;他首先提出照顧樹木的十二種技術,以及保護樹木的意義,是在維護一份愛——因為保護一棵樹,子孫可以使用、鄰居可以在樹下交談;社區、都市會更美麗,更多的鳥類、昆蟲會有棲息的所在。戴維與鄉親移民美國之後,更創立了世界上第一間樹木照顧公司,並培養出無數的樹醫生,造福世人。
戴維提出照顧樹木的方法,不只在於利用樹木,而是讓樹木健康的生長。照顧樹木的任務,更不專屬於樹木專家,而是要讓更多人一起參與——「要種樹,就要愛護樹。」
※ 世界上第一間樹木照顧公司The Davey Tree Expert Company創辦人
※ 世界上第一所樹醫學校:「戴維實用森林學校」(Davey School of Practical Forestry)創辦人
※ 國際樹藝協會(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Arboriculture)發起人
※ 美國最美墳場「立石墳場」的美化者
※ 紐約中央公園的管理者
※ 美國國會山莊公園的管理者
※ 華盛頓維農山莊管理者
※ 《樹醫生》(The Tree Doctor)作者
戴維的話
「做對的事,否則什麼都不做。」
「如何成為優秀的樹木醫?都是訓練、訓練,一生的訓練。」
「樹木理想的外型,應該接近它生長在大自然時原來的形貌,才能兼具樹木的強壯與美。」
「樹木的問題,要遠看、近看、樹下看、樹幹上看,甚至從樹頂上往下看,才能看出真正的問題。」
「我用爬樹的方式,親眼去察看樹木哪裡有問題。健康的樹枝,可以承受我的重量,而一踩就快斷枝的地方,那裡一定有朽爛。」
「照顧樹木的工作,最好的時間是樹木醒來的時間。樹木大都在上午五點吸水,所以上午五點就要工作。照顧樹木的工作,是配合樹木,不是樹木配合我們。」
「樹木在強風中的搖擺,是以樹頂為中心。截頂的樹木,容易被風傾覆。」
「強壯的樹,樹徑大、樹齡長、耐強風。強壯的樹,長在合適的環境,需要持續維護,正確的管理。合適的生長環境,最重要有三點:第一是土壤,第二是土壤,第三也是土壤。」
「讓都市的孩子來認識樹木,是最好又最便宜的大自然教育。」
「照顧樹木的人,永遠要學習,才能了解樹木。照顧樹木者的一生,是在學習了解樹木的一生。」
本書特色
1. 張文亮教授以樹醫生戴維的故事,給予讀者對於樹木照顧的革新概念,重建人們對於愛護樹木的知識。與獲獎無數的台灣知名插畫家蔡兆倫合作令人喜愛、充滿人文關懷的彩色插圖,是充滿知識與藝術教育的閱讀經驗。
2. 戴維是近代自學教育的典範,更是河馬教授張文亮詮釋教育的目的為「使其能終身自我教育」最好的人物故事。
作者簡介:
張文亮
對妻子癡情的男人。
妻子對他好,他就如春蟬鳴叫。
妻子讚賞他,他就如夏蟬潺潺。
妻子愛當他的聽眾,他就如秋蟬綿綿。
妻子若不太高興,他就噤若寒蟬。
妻子管家,他管妻子管不到的海洋。
三十多年的婚姻,像是場好夢,
他稱自己是「夢蟬老師」。
至今,仍愛寫文章,與妻子分享。
臺灣大學教授,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博士。
著有:《電學之父—法拉第的故事》(文經社)、《草上飛科學世界探險:誰能在馬桶邊拉小提琴?》(國語日報)、《牽一隻蝸牛去散步》(校園書房)等書。
繪者簡介 蔡兆倫
童書作家,曾經從事卡通動畫師、美術編輯等工作。繪製漫畫、兒童插圖、童書繪本多年。圖畫書原創作品:《我睡不著》(國語日報),獲得第四屆國語日報牧笛獎圖畫書首獎。《看不見》(小兵出版社),獲得第三十七屆金鼎獎最佳兒童及少年圖書獎、二○一六波隆那兒童書展拉加茲童書獎Disability、二○一三第三屆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佳作獎。《杯杯英雄》(道聲出版社),二○一六年九月出版。
章節試閱
第一章 農場的孩子
近百年,學校教育制度普及,
許多人以為學校是受教育唯一的地方。
有些人學習表現不佳,就責怪學校不好,
老師不會教,或是課本不好讀。
其實,十九世紀之前,許多人以自學的方式學習。
最終成為非常傑出的人,
他們對社會的貢獻、專業表現,
甚至遠超過接受正規教育的人。
這不是抹煞學校教育的功能,
而是彰顯:
教育與自己求學的態度有關,
教育的成果是自己的。
更重要的,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終生學習。
戴維(John Davey),一八四六年六月六日出生於英國西南方薩默塞特(Somerset)郡的司托里鎮(Stawley),當地以農業與畜牧著名。
他的父親是一家農場的管理主任,沒有受過什麼教育。戴維四歲時,他的母親生病,經常臥床,由父親照顧他。父親照顧的方法是帶他到農場,給他一把小鐵鍬。父親先用自己的鐵鍬挖地,教他仔細看,他再照著父親的動作重覆做。幾天後,他就學會使用鐵鍬挖土 了。
一個月後,父親教他把馬鈴薯的塊莖放進土裡,他也跟著做。不久,他看到馬鈴薯成長良好,非常高興。父親也稱讚他,從此他就愛上種植。在家裡,母親會教他讀書寫字。戴維寫道:「父親告訴我,種植馬鈴薯,最重要的不單是種植的技術,還有認真的態度。一個人若做事負責,成果就會跟上。」
父親的教導與榜樣,使戴維從小工作用心,做事努力。一八五六年,他成為農場工人,經常比一般工人早上工,比別人晚回家。遇到不懂的就問人。
當時,司托里鎮沒有公立學校,只有有錢家庭的孩子才能請家教學習。工人的孩子要受教育,只能自學。當時,英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沒有機會接受教育,直到一八七○年代,議會通過「國民義務教育法」,才廣設小學。戴維寫道:「我強烈的想完成父親每天交給我的任務。馬鈴薯愈長愈好,引發我更強的學習動機。想知道馬鈴薯為什麼這樣種植,卻不那樣種?」父親照著自己的經驗,教導戴維。
父親看他種得起勁,又教他種植大麥、小麥與燕麥。一八五七年,母親病逝。戴維很難過。孤單時,戴維就一個人到田裡翻土、拔草,把難過的心情都往心裡塞。後來,他繼續學習灌溉、施肥、除蟲等等技術,他寫道:「照顧作物是辛苦的工作,我卻感到喜悅。我知道,在這裡種植作物,不只可以賺到工資、貼補家用,還可以供給許多人食物。」
農場有些工人叫他不用那麼認真。農場工作永遠做不完,每個月工作的薪水都差不多,而且,收成的利潤大都歸農場主人所有。戴維卻不這麼想。他認為:「時時注意作物的生長,注意觀察作物,在不同季節,會長成什麼樣子;這些學習的心得、工作的經驗,都是自己的。累積一定的經驗之後,原有的工作愈來愈輕省,我就再學習別的。只把工作當成有趣的事,擁有喜悅的心情,就能最有效率的工作。」
中午休息的時候,農場的老工人會聚在一起吃便當。戴維常坐在他們中間,一邊吃便當,一邊為他們倒茶水,聽他們分享工作的經驗,彼此討論工作內容。老工人發現這孩子認真聽,做事也勤快,又會服務,他們分享的內容也就愈多。
聽了老工人分享的寶貴經驗,戴維就在工作上實踐。農場很大,他能實踐學習的空間也很大。野外操作需要體力,使他早睡早起,身體強壯。戴維寫道:「許多人認為學習就是在學一門技術。為了時髦,甚至看不起傳統的技術。其實,學習技術,攸關個人成長。技術純熟,來自個人的經驗成長;不斷向他人學習,又能使技術改善。學習技術,不僅是獲得個人經驗,也獲得社會經驗。」
一八五八年,戴維已經可以獨力種植馬鈴薯與各種作物;到了一八六○年,他會操作農場各樣的工具與設備;因此,一八六二年,他十六歲時成了領班,負責農作種植。此外,他也學習照顧乳牛與堆肥製作。不過,無論他怎麼用心種植,就是無法像父親那般擁有那麼好的收成。
有一天,他問父親其中的道理。父親告訴他:「農場要有美好的收成,不能只關心農作物的栽培,也要關心周圍樹木是否生長良好。農場的周邊要有樹木,蜜蜂才會到農場幫忙授粉;有樹木,才能擋住吹到農場的海風。」
父親又說:「農場要照顧得好,首先要讓周遭的樹木長得好;樹木要長得好,就需要人去照顧。」戴維照著父親的教導去照顧樹木,沒想到父親的建議,把他由園藝與農藝栽培,引向照顧樹木的工作。
誰也沒想到,一個在農場周遭默默的觀察樹木的孩子,在二十五年後,竟使世人看待樹木的眼光,有著革命性的改變。
第二章 離開家鄉,更多的學習
在野外工作時,
他逐漸喜歡樹木。
他認為樹木的功能,
不是只做為農場的邊界,
不是只提供工人休息的蔭涼,
不是給人撿枝燒柴之用。
樹木具有指標性,
照顧好樹木,當環境有所變動時,
樹木的周圍將會穩定。
一八六六年,二十歲的戴維升任農場的工頭,已經可以接續父親的職務了。這時他卻選擇離開故鄉,前往英格蘭南端的「托基」(Torquay)。父親支持他,認為農場的技術他都學會了,而出外學習可以開拓視野。托基靠近北海的海邊,環境優美、氣候宜人、陽光充足,是歐洲富有的老年人前往英國休養的地方。
托基的老人休養園區,以種樹出名。休養中心有許多樹木與花園,老人在樹下乘涼、喝茶、聊天。他寫道:「上帝起初創造伊甸園,將人放在園中,修理看守,可見照顧樹木是美好的工作。有樹木的地方,容易使人身心愉快,有益健康。」
戴維是快樂的學習者,在工作中找到學習的意義與熱情。很快的,他升任樹木園區的技術工,照顧許多樹木與花朵。他寫道:「照顧樹木的樂趣,不單是知道怎麼做、什麼時候做,更要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
他邊學邊做,逐漸發展出獨特的技術。他用爬樹的方法,檢查樹木的生長狀態。他寫道:「照顧樹木的人,應該是第一個見證樹木問題所在的人。我用爬樹的方式,親眼去察看樹木哪裡有問題。健康的樹枝,可以承受我的重量,而一踩就快斷枝的地方,那裡一定有朽爛。」
他後來又寫道:「我工作之餘,經常走到野外,看大自然的風,如何『修剪』樹木。有的樹木經過修剪後,長得更壯,枝葉茂盛,結實很多。有的經過風害,樹幹傾斜,樹枝弱化,甚至死亡。大自然有許多例子,教導我對合適的修剪與過度的修剪,能準確判斷。」
戴維開始模仿大自然的修剪,使樹木長得更強壯、更美,開花、結果更多。過度的修剪,會使樹木受傷,難以復癒。完全不修剪,對樹木也不好;一陣大風,就能使這種樹木傾倒。戴維經常出去旅行。他寫道:「我照顧樹木的方式,仿效大自然。旅行與閱讀大自然,是我學習管理樹木的自我教育。」
戴維的大自然之旅,沒有什麼偉大的動機,只是喜愛樹木,單純的向大自然學習。有一次旅行途中,住在一個森林邊的小鎮,小鎮旅舍的老闆告訴他:「昨夜森林裡倒下一棵大樹,倒下的聲音大到像是一列火車通過。」戴維聽了很興奮,只想立刻趕去看看。老闆攔住他:「年輕人,動作要慢一點。倒下的大樹旁邊的樹木,也有可能會倒下。你去看樹木,先要注意自己的安全。」
戴維點點頭,他照著老闆指示的方向前往。老闆不放心,還是陪他去。走了很遠,才到大樹倒下的地方。他寫道:「大樹倒下一定有原因,我走近察看,才看到樹幹接近根部的地方,已經被蟲蛀得像是鱷魚的牙齒,成排的孔洞化。樹幹纖纖的孔洞化,是這棵樹倒下的原因。」
經過這件事,戴維經常獨自在森林裡露營,他認為親近樹林是學習照顧樹木的第一步。「有一晚,我在林中聽到樹枝斷裂,我屏住呼吸,專注的傾聽。清早,我去察看,發現樹枝與樹幹的接觸處,早已腐敗,樹木無法支撐,就任其斷掉。由斷枝周邊所留下的痕跡,知道這些腐爛早就呈現了,我才體會樹木早期的病症是可以看出來的,若任其腐爛,不去處理,將來一定會斷枝折幹,甚至導致樹木死亡。」
戴維認為樹木理想的外型,應該接近它生長在大自然時原來的形貌,才能兼具樹木的強壯與美。
有一次,他看到路旁某個庭院中有棵杜松,葉片枯黃、樹幹中間腐朽,連樹尖都不見了。他寫道:「杜松生長在大自然的形狀,是金字塔形,底部寬大,頂部較尖。」他去拜訪屋主。屋主告訴他:「我正準備要將這棵長相不佳的杜松砍掉。」戴維告訴他:「這棵樹還沒死。經過處理,它或許可以再展風華。」
屋主答應讓戴維處理。戴維將這棵杜松染病的部分剪除,剪下來的枝葉立刻移除,以防感染。杜松的底部則用銅線框住、定位,加以支撐,並製作支架導引樹枝的生長方向,做為日後生長的樹形。戴維給杜松施肥,常來維護。他寫道:「照顧一棵樹,不是修修剪剪就可以了,而是要長時間看顧,直到這樹成為一棵美麗的樹。」
有一天,戴維又去訪問屋主,屋主非常客氣的請他進屋喝茶,說:「來到我家的客人,都說門口這棵杜松長得真好看。他們離去時,甚至又說一遍。你要收多少費用?」戴維說:「能有機會救回一棵樹,就是我的滿足。」
第三章 向專家學習
樹木有價值,因為樹木有生命。
樹木生病了,需要悉心醫治,
這是「樹木病蟲害學」。
樹木衰弱了,需要恰當的補充養分,
這是「樹木營養學」。
樹木生長不好,生長的地方要改善,
這是「土壤改良學」。
樹木的果實要多,開花要好看,需要修剪,
這是「樹藝學」。
樹木所需的水分,不足時要補充,
這是「樹木灌溉學」。
樹木有生命,存在有目的,我們要珍惜。
因此,每一棵樹木倒下,
我們豈能沒感覺?
一八六七年,戴維離開托基的老人看護中心。他成為旅行家,四處向人學習照顧樹木的技術。
他到「愛丁堡皇家植物園」、「倫敦皇家植物園」等地上課,學習樹木學。他有滿腔學習的熱忱,並在工作中不斷發現新問題,但是當時人們對樹木的知識普遍不足,有實際經驗的人更少。他幾乎是這裡學一點、那裡學一點,自己再組合。後來他留下來的樹木管理紀錄,大都來自於他工作現場的實錄,內容充滿俚語的趣味,反映他的幽默個性。戴維寫道:「在愛護樹木的人心中,每一棵他照顧過的樹木,都有一個故事。」
例如,他曾去請教「果樹大王」法蘭西(J. French)關於樹木的事。法蘭西對他說:「每一棵果樹都會說話。十月時,葉都掉光,樹木『累了』,我們不要去吵它;進入冬天,樹木『睡了』,可以為樹鬆鬆土,讓樹木睡覺時,呼吸可以通暢些。初春時,樹木『醒過來』,這時會發芽;樹木這時最飢餓,要施放一些樹灰或堆肥在樹旁,為它提供養分。樹木長芽後,無論長葉或開花,幾乎用掉去年儲存在樹內的所有營養,這時再給肥料。」
「長葉時,要注意土壤,土壤若太黏或太硬,樹木將吃不到營養,就會變得衰弱。種植果樹,一定要將土壤弄鬆,讓土壤通氣,樹木的胃口才會好。當樹木開始長葉子時,樹木又會飢餓,必須加快給更多的肥料,否則樹木的葉子會稀鬆,葉片長不大,葉緣會捲起等等。」
「種植果樹的人,能從葉子判斷樹木飢餓的程度。如果照顧者沒有充分配合樹木,樹木會提早落葉,不結果子,甚至倒下死亡。我在倒下的樹木邊,聽到樹木的嘆息:『種樹的人,若不會照顧,當初就不該種。』」
植物營養學的知識,很少以這麼口語化的方式表達。這種口語化的知識傳遞,對戴維日後教導學徒,非常實用。戴維證明,學徒也能成為擁有一流技術的專家。至於法蘭西先生為什麼是果樹大王?這是戴維給他封的。
戴維在旅行的途中,仍經常住在森林裡。他有時訓練自己的爬樹技術,有時傾聽樹木倒下的聲音,他一直注意周遭的危險,他寫道:「爬樹的人,身體不能胖,要保持運動的習慣,手腳才會有力。有一次,我身邊的樹木毫無預警的倒下來,我好奇察看,才知道土壤太軟,排水不好,會使樹木傾倒。」
他住在森林中,有時會遇到登山客,大家熱切交談,他會分享他對樹木的喜好,別人也會分享他們的經驗,這對他日後的事業有很大幫助。他寫道:「只有技術、經驗,若不能與社會結合,就不知市場的需要。那就變成徒有技術卻不被需要。」戴維在四處參訪時,也看到一些錯誤的做法。他發現庭院設計,有個嚴重的病態,經常是為趕流行而做,像是以樹木、草坪、爬藤、花朵來搭配造型。過一陣子不流行了,草坪死了、爬藤拆了、花朵丟了,樹木孤零零的站立,僅存可憐的植物,苟延殘存,等著下一波流行來時,再被其他植物來取代。
他寫道:「樹木照顧與庭院景觀,必須以正確的法則為基礎,才不會為了流行而做。追求流行是短暫的,浪費許多金錢,犧牲無數植物的生命。流行的做法,將植物框在人一時的喜好和欲望裡,忽略植物原本在大自然該有的美。追求流行,常給人不合理的衝動,將地形亂整,將水路亂挖,將花草亂種,將樹木亂擺,弄出硬邦邦的地景,失去大自然溫柔的美,失去樹木光影的交錯之美,失去距離遠近的空間層次感。美不是突兀、硬架上去的,美是可以單純的感受,在靜靜的觀察中,理出條理。」
戴維一生堅信照顧樹木是「美的工作」。他寫道:「真正的景觀之美,不是看到的,而是體會到的。不為追求流行而工作的人,才能產生有價值的流行。」他照顧樹木,並不是同情樹木的處境,而是肯定樹木的正面價值。他寫道:「種樹,是增進大地的美。照顧樹木是一份邀約,為大地的美而工作。」
第四章 工作是一份美好的禮物
是人的尊貴,
使工作尊貴,
而非工作的名望、財富與權力,
使人尊貴。
一八六八年,戴維在倫敦市郊設立一間個人工作室,開始接受委託。他替人種樹,美化景觀,起初都沒有生意。來自窮苦農家的戴維,先到貧民社區舉辦「美化環境」的講座。戴維認為景觀美化,是為幫助窮人。他寫道:「許多人以為窮人沒品味,看不出庭院的美,或出不起錢來整理環境。窮人的住家不好看,就算改善環境,也不會好多少;儘管整理好了,他們也無心去維護。這種錯誤的看法,使窮人的社區愈來愈髒亂。我的工作不是只種植樹木,還包括教導窮人改善他們的環境,而且這不是一件昂貴的事。」
戴維指出:「爬藤很便宜,種植後五到六個星期,就可以看到景觀的變化。爬藤配合老舊的房子,可以凸顯出舊房子的美。爬藤葉子的顏色變化,增添房屋的風采。此外,花朵由種子種起,樹木由小樹培養起,都很便宜。只要省下抽香菸的錢,就可以美化你們的家。香菸燒掉你的健康,花朵、樹木卻使你生活的環境更有朝氣。你要選哪一樣?」他這種做法,引來許多嘲笑。「我請你來工作,是付錢叫你美化環境,不是聽你教訓,更不是要你批評能不能抽菸。」
戴維滿腔熱血,但是眾人並不接受,講座很快的就沒下文了。他發現,要種樹,先要教育人們重視樹;要改善環境,先要教育人們重視環境。
戴維也發現,樹木的問題,其實是人有問題。過去千百年來,沒有照顧樹木這個行業,是因為眾人不重視樹木。樹木長得好就長,長不好就修剪,修剪不好就砍下,再種新的樹木。
戴維告訴人們,樹要長得好、長得壯、長得美麗,就要讓樹長得像在大自然裡生長該有的樣子。一些有錢人要戴維去照顧庭園,要他把樹雕刻成奇形怪狀、扭曲盤旋的樣子,種些不適合該地區生長環境的樹種。戴維與他們起了爭執:「這種種要求,只是在增加樹木的痛苦。樹木本來就不是長那樣子,卻要樹木長成那模樣。」
有些人隨意修樹、砍樹,戴維說這些人是「樹木的屠夫」。有個園藝師傅提醒他:「你應該要注意雇主的需求、符合雇主的需要,而不是依照你對樹木的看法去做。在社會上工作,就是要符合社會的潮流。」戴維卻認為,「社會的潮流,有一天要轉向我的看法——若要種樹,必須照樹的需求,讓樹生長良好,而非完全按照人的需要。」
什麼是真正的窮人?戴維認為,「是吝嗇於不肯花一點費用,去改善他們環境的人。」
「都市公園的樹木整治,是種藝術。要在一堆人為的破壞中,重塑正確;在以往錯誤的泥濘中,保持往前。當我抬起頭,看著樹葉,或是把一片落葉放在手上,我看樹葉奇妙的構造,不禁想到『我受造奇妙可畏,祢的作為奇妙,這是我心深知的』。」
第一章 農場的孩子
近百年,學校教育制度普及,
許多人以為學校是受教育唯一的地方。
有些人學習表現不佳,就責怪學校不好,
老師不會教,或是課本不好讀。
其實,十九世紀之前,許多人以自學的方式學習。
最終成為非常傑出的人,
他們對社會的貢獻、專業表現,
甚至遠超過接受正規教育的人。
這不是抹煞學校教育的功能,
而是彰顯:
教育與自己求學的態度有關,
教育的成果是自己的。
更重要的,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終生學習。
戴維(John Davey),一八四六年六月六日出生於英國西南方薩默塞特(Somerset)郡的司托里鎮(...
作者序
前言
一本書,就像一棵蘋果樹
美國加州的北方,有個地方名叫「蘋果嶺」(Apple Hill),人口很少,生產的蘋果很多。有一年,正值蘋果採收期,我與妻子開車前來,想採購便宜的水果。
到了蘋果嶺,路邊有許多看板,標示著賣蘋果的方向,大都寫著九折,或是八折。我們愈往前開,蘋果的折扣,就愈往下掉。忽然,有一個看板寫著:「蘋果免費」。我們看到免費,不禁樂在心頭。沒想到愈開愈遠,別的看板都沒有了,免費的招牌仍指向前。愈往前開路面愈小,柏油路轉成碎石路,到了碎石路的盡頭,才看到一間農舍。
農舍前擺張長桌,上面放了許多蘋果。一對老夫婦,坐在桌邊,對著我們微笑。「真是免費嗎?」我下車問道。「是的。」老夫婦開心的說道。「可以拿幾粒呢?」我有點不好意思。「能拿多少,就拿多少。」他們指著桌上的蘋果說道。我清洗一粒,咬了一口,不禁大讚:「真新鮮,真好吃。」老夫婦一聽,轉身回到屋裡,捧出一大罐,說:「這是我們自製的蘋果蜜餞,也送給你們。」我吃了一些蜜餞,直嘆:「真美妙。」他們又取出自釀的蘋果汁,我們坐下來飲用,並與他們聊天。他們分享蘋果樹的種植與蘋果的採收過程。
離去前,我問道:「為什麼免費呢?」老先生說道:「我們在這裡很孤單,用蘋果吸引年輕人,前來與我們聊天。」。
三十多年後,我寫這本書,也許不只是講照顧樹木知識,也是喜歡與年輕人分享。
前言
一本書,就像一棵蘋果樹
美國加州的北方,有個地方名叫「蘋果嶺」(Apple Hill),人口很少,生產的蘋果很多。有一年,正值蘋果採收期,我與妻子開車前來,想採購便宜的水果。
到了蘋果嶺,路邊有許多看板,標示著賣蘋果的方向,大都寫著九折,或是八折。我們愈往前開,蘋果的折扣,就愈往下掉。忽然,有一個看板寫著:「蘋果免費」。我們看到免費,不禁樂在心頭。沒想到愈開愈遠,別的看板都沒有了,免費的招牌仍指向前。愈往前開路面愈小,柏油路轉成碎石路,到了碎石路的盡頭,才看到一間農舍。
農舍前擺張長桌,上面放了...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農場的孩子
第二章 離開家鄉,更多的學習
第三章 向專家學習
第四章 工作是一份美好的禮物
第五章 移民海外
第六章 紐約的愛樹人
第七章 貴格嶺的高手
第八章 聞海風就知道怎麼種樹的人
第九章 華倫小學的校工
第十章 爬樹的工人
第十一章 暴風雪中的印第安人
第十二章 堅持樹木不截頂
第十三章 飛翔,飛翔在樹梢上
第十四章 同行在森林小徑
第十五章 情繫大地
第十六章 天國的驛站
第十七章 成立乾淨樹木種苗場
第十八章 不愛批判
第十九章 我來了,將使都市更美麗
第二十章 紐約中央公園樹木維護案
第二十一章 照顧樹木是「樹醫」的工作
第二十二章 異類中的異類
第二十三章 遇到喜愛樹木的發明家
第二十四章 決勝在高處
第二十五章 夢想燃燒的一生
第二十六章 全世界第一所照顧樹木的學校
第二十七章 戴維戰鬥營
第二十八章 推動孩子植樹
第二十九章 我看見樹木有看不見的美
第三十章 公司就是一個大家庭
第三十一章 樹木是我的弟兄
後記
前言
第一章 農場的孩子
第二章 離開家鄉,更多的學習
第三章 向專家學習
第四章 工作是一份美好的禮物
第五章 移民海外
第六章 紐約的愛樹人
第七章 貴格嶺的高手
第八章 聞海風就知道怎麼種樹的人
第九章 華倫小學的校工
第十章 爬樹的工人
第十一章 暴風雪中的印第安人
第十二章 堅持樹木不截頂
第十三章 飛翔,飛翔在樹梢上
第十四章 同行在森林小徑
第十五章 情繫大地
第十六章 天國的驛站
第十七章 成立乾淨樹木種苗場
第十八章 不愛批判
第十九章 我來了,將使都市更美麗
第二十章 紐約中央公園樹木維護案
第...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