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和你想的不一樣,
「人生」可以更精采,
「消費力」更可以扭轉世界。
「幸福」企業可以有不同的定義!!
這兒所說的幸福企業,不是員工有比別人優厚的薪資福利、工作環境、分紅股利…;而是在穩定的薪資結構和獲利能力之下,能夠實踐公益理想的幸福、追求社會關懷的幸福。
這是源自於英國的「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是一種肩負著社會使命,以商業方式解決社會問題,兼具經營能力與社會效益的企業,經營的精神就在於「做好事又能賺錢,賺了錢又去做好事」;而這樣的熱血企業,在台灣土地上也正方興未艾、蓬勃發展。
書中精選九個孕育自台灣土地的社會企業典範,讓你我見識他們的「柔情——對社會特定議題的關懷與解決」,以及「俠骨——能與一般企業競爭的創新經營能力與氣魄」,分別是:喜願共和國、勝利潛能發展中心、芳榮米廠、日月老茶廠、上下游新聞市集、生態綠、光原社會企業、四方報、大誌等。
熱血企業不靠販賣激情經營,憑藉創新經營開創藍海
作者群以第一手獨家報導,深入觀察剖析這九個社會企業,如何「看見別人看不到的事物,找到別人想不到的方法」,無論是服務對象創新、產製流程創新、經營模式創新,憑著過人的膽識、信念與決心,結合商業經營的思維與創新策略,嘗試解決問題,並貼近弱勢需求,扭轉所謂的「不可能」,呈現台灣小企業大影響的感動輪廓。
「這些生長在台灣各角落的小企業,都是資源少卻影響大的企業;
是老技能大智慧的企業;是小地方大抱負的企業;
是特定人群永遠感念的企業……。」
喜願共和國:以簡單麵包,創造不簡單的土地風景
【我們的】施明煌棄高薪而選擇與身心受限者、小農站在一起
【小經濟】從做麵包到種小麥,本來都是以小搏大,竟然愈玩愈大
【小幸福】一塊好滋味的簡單健康麵包,成為奪回台灣多元糧食自主權的先鋒
勝利潛能發展中心:低調拓展震撼性身障者就業版圖
【我們的】張英樹讓身心障礙者走出庇護工場,和正常人一樣在工作上闖蕩
【小經濟】不販賣愛心、不對外募款、不消費故事,就是拚品質、拚服務、創營收
【小幸福】低調拓展多樣性職種,勾勒出震驚各界的身心障礙者就業版圖
日月老茶廠:喝杯生態回甘的阿薩姆紅茶
【我們的】百年老茶廠面臨存廢問題,莊惠宜決定走向有機共好之道
【小經濟】成功轉型為兼具紅茶生產、有機農業及飲食教育等生態環境教育農場
【小幸福】製程遵循古法,健康無添加,從不奉承消費者的低調行銷,口碑傳千里!
上下游新聞市集:打造產地到餐桌的食趣與食育
【我們的】馮小非結合專業力,創辦土地和食物的獨立媒體,短時間匯集六十萬次讀者
【小經濟】喚醒消費者食物安全意識,成功阻止財團搶水危機、為小農疏解存米壓力等
【小幸福】更企圖以產品開發解決農業問題,改變消費者貨架上的選擇權!
芳榮米廠:「無米樂」幸福農村典範
【我們的】WTO與休耕的衝擊下,芳榮米廠展現大智慧,決定重新定位自己
【小經濟】一肩擔起有機耕作、老農生計、沒落農村再造的企圖心
【小幸福】打造得獎冠軍米,更活化老街與農事體驗,讓人就想到幸福米鄉攬勝!
生態綠:一粒咖啡豆的寧靜革命
【我們的】徐文彥、余宛如熱血創辦生態綠,想做的不是生意,而是改變剝削的惡循環
【小經濟】因為一粒公平貿易咖啡豆,可替消費者找回被剝削的環境、社會、人力成本
【小幸福】未來希望力促複製這套良善機制,為台灣農業注入不可思議的寧靜革命
光原社會企業:阿里山上的有機之光
【我們的】原住民要的是安身立命的幫助,陳雅楨認為提升成「有機部落」是唯一轉機
【小經濟】租地雇工、集體有機驗證、保證收購等創新策略,四年後走過損益平衡點
【小幸福】成為全台第一個原鄉有機專區,更為原住民找到自立、自信的一線曙光!
四方報:一解思鄉愁的心橋樑
【我們的】誰會想到要辦一份外勞、外配看的報紙呢?懂得思鄉苦的張正就這麼做了
【小經濟】內容讀者決定、讀者就是記者、小吃店就是通路,大膽開創前所未有新策略
【小幸福】越泰柬菲印尼等五種語言小報,照顧了六十萬個在台灣一顆顆飄泊的心
大誌:幫街友自立更生的熱血行動
【我們的】給流浪街頭的人一個自食其力的機會,讓他們重新取得生活的主控權
【小經濟】於是,《大誌》不靠傳統總經銷發行,讓街友成為雜誌銷售主力
【小幸福】這群不可靠的街友還真可靠,讓《大誌》每月銷售量直逼三萬份……
作者簡介:
【策畫單位】
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
有感於社會財富兩極化、公平正義失衡,2009年由一群領域學者成立「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推舉李家同教授出任理事長,致力推廣「社會企業」觀念與實務行動。
除持續在北中南各地舉辦「社會企業巡迴列車」、並固定舉辦工作坊、論壇與研討會、創業競賽等學術推廣活動,為社會創業提供成長動能。
【撰稿執筆者】
⊙胡哲生
輔仁大學企管系教授。近年專研社會企業形成與任務定位。2008年開始匯聚學術界、社福界、企業界力量,推動成立「社會創新創業學會」。
⊙梁瓊丹
廣播人。曾任職於立法院、媒體與公關行銷、姊妹電台FM105.7節目部經理。受過社會學與MBA洗禮,關注聚焦公益創新、文化創意產業,與社會企業行動實踐。
⊙卓秀足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副教授。專長:組織行為、人力資源管理與企業管理研究。
⊙吳宗昇
輔仁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台灣公平貿易協會監事。
章節試閱
打造產地到餐桌的食趣與食育:上下游新聞市集
二○一一年九月,台灣出現了第一個以「食物與土地」為主題的專業網站:「上下游新聞市集」,
從閱讀到購買,形塑起消費者對食物的主張,讓飲食對個人產生意義。開站短短一年,匯集超過六十萬人次的讀者,更發揮了勁道十足的影響力:喚醒多面向的食物安全意識、阻止財團搶水危機、為有機小農疏解庫存米壓力……。
到「上下游」品食物與讀文章,總是能帶來全新的身心洗禮,同時滋養了你我脾胃。
滑鼠點擊兩下,為餐桌開啟新風景:購買素樸的真食物,溫暖脾胃;閱讀來自產地與環境的消息,回溯飲食生產的「上下游」,找到善待土地與自己最好的方式。不知不覺,改變餐桌上的組合,價值取代價格,土地風景的溫柔革命已悄悄地展開!
二○一一年九月,出現了台灣第一個以「食物與土地」為主題的專業網站—「上下游News & Market 新聞市集」,從閱讀到購買,形塑起購買者對食物的主張,讓飲食對個人產生意義。
「上下游」網站裡豐富的國內外農業、環境、生態、飲食、旅遊觀點,猶如一本開啟豐美視野的雜誌,開站一年匯聚了超過六十萬人次的讀者與消費者,劃出一道道「從產地到餐桌」的真實風景。
上山接紅肉李,用行動為農友尋找出路
時間倒轉至二○一一年五月,走進飽受莫拉克颱風肆虐的高雄桃源區:風災過去的兩年後,這個接近玉山國家公園入口的梅山部落,熟透的紅肉李灑落一地。聽聞颱風又要來襲,布農族婦女急切地找來了鄰鄉親友,趕在群猴搶食之前打竿採收。
部落聯外道路在災後嚴重損毀,遙遙無期的農路修復進度阻斷了作物運出,唯一能指望的農會收購又跳票,狡猾的中盤商們看準了農友無從選擇,開出了「一斤六元」的流血價格。部落交通狀況不穩、農業基礎設施匱乏,「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想到產季開盤後,紅肉李價格只會每況愈下,穿著雨靴的農友,眉頭更加深鎖。(註一)
將鏡頭目光轉向通往鄉間要道的另一角:一台四輪傳動車打著先鋒,越過崩塌的荖濃溪,正行駛這在大小礫石遍佈、飛沙走石、邊坡裸露的削山便道。「我們來接紅肉李下山!」幾個女生,就這樣繞過崖邊深林,進入這片高海拔、年產量萬噸的自然紅肉李園區。
「今年氣溫低、雨量少,爽脆的果實剛好很適合做成蜜餞果乾。」一一確認著紅肉李的熟度與採摘情況,她們正嘗試著以紅肉李作為主題,進行產品開發,用行動為友善農作尋找出路,而這群女生,就是「上下游」的共同創辦人。
專業力1:深耕「小地方」等網站,累積深厚專業新聞能量
網站創辦人之一的馮小非,畢業自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曾擔任《台灣日報》家庭婦女版主編。一個身上漫流社會運動DNA的台北都會女生,從九二一地震後開始深入南投中寮,辦過《中寮鄉親報》、與社區工作者廖學堂創辦「溪底遙學習農園」,協助災民生產柳丁、帝王柑等有機友善農作與產品。網路媒體「小地方社區新聞網」、「莫拉克新聞網」,更有她的打造與參與,以及和公民記者們提供第一手來自農村與災區的情報。
「小地方社區新聞網」從二○○四年起,經營了六年,雖然是受新聞局地方新聞處委託,但網站內容翔實深入且積極自主,累積了五千五百多篇報導與超過一百二十七萬的讀者,大量報導了都市化過程下,農村面對的衝擊與社區產業的變化,也挖掘出許多在地用心的故事,儼然成為社區工作者的凝聚基地。然而,由於政府組織再造,「小地方社區新聞網」在二○一○年歲末熄燈劃下句點。
如何讓關注友善土地的食物與生活方式的理想能夠永續,甚至可以自給自足地經營,馮小非確定了走向社會企業的嘗試。
專業力2:在「溪底遙」練就農產品開發、製作、銷售的功力
面對全球農業工業化、農地都市化的吞噬,「報導完之後,可以怎麼行動?」馮小非認為對農業最基本的行動就是:購買、吃掉,或是參與種植,但背後還有更大的農業結構問題,需要被挑戰。
過去「小地方社區新聞網」受限於受託的新聞媒介定位,無法再有其他功能的賦予;而「溪底遙」的友善無毒栽種理念,成功說服農友付諸行動改變、落實社區學園,擺脫柳丁一粒一元的賤價惡夢,甚至無毒柳丁醋與桂圓薑湯的長銷好評,見證了消費者參與整體農業環境改變的可能。
馮小非回憶那幾年「很拚」,拿筆的人要學種柳丁,真是自討苦吃,而發現光賣柳丁的獲利空間很低,只好又卯足了勁從頭學習農產品的開發、製作、銷售。自認為數學不好的馮小非,這時更要懂得鍿銖必較,很務實地拿捏產品開發的收入與支出。
人的潛力果然是無窮的,原是農業門外漢的馮小非已步入達人等級。對於人們好奇為什麼不從「溪底遙」擴展,馮小非感性地說:「溪底遙」是永遠屬於中寮這個小地方的,歷經災難考驗,應該有一個夢想留給中寮。
專業力3:邀集跨界專業人才,打造新聞與市集
有鑑於台灣資源與訊息壟斷且分配不均、農業產銷失衡,欠缺生產者與消費者溝通平台,馮小非集合了前誠品《好讀》主編莊慧仙、「日月老茶廠」的莊惠宜等五位在媒體、生產、農作、網路、工藝設計上各擅其場的好朋友,端出「上下游」這份誠意滿載的跨界料理,為生活的各個環節注入「食趣」與「食育」。
「上下游」主要由新聞與市集兩個主體組成,代表著「上下游」對農業領域的關注模式,其實也是影響農業蓬勃發展的關鍵:提供足夠訊息建立認知,建置完整管道參與購買與行動。
主軸之一的線上市集,作為綠色理念農友、生產者的銷售平台,精選推薦如十大經典米、純山茶花籽油、自然米果點心、有機無毒果醬等健康食材,也銷售自有開發產品。
主軸之二的新聞平台,則關注糧食自主、食品安全、農村文化、地產美食與綠生活。儘管新聞中廣泛性地報導所有產銷新聞、任何值得推廣的小農產品,唯不見其自有開發系列。「這個意義是來自我們對新聞的尊重。」馮小非說道。
為了強化生產、銷售與行動的互動,二○一二年更建置了行動參與介面—「訊息佈告欄」,連結農產、農事與農購,無論是蘿蔔收成通知等大小事、農民市集、遊行發起、社會運動參與,藉此建立起群體討論與行動。
因著閱讀、購買、行動交織起的網路基礎,農業領域的參與變得多元而蓬勃,也構築起農業生產、生態與生活的深度連結,好似為環境的改造帶來曙光。
專業力4:堅持獨立報導,不接受廣告、拒絕置入性行銷
不同於一般網站收益仰賴廣告,「上下游」在營收設計上創造出與過往截然不同意義的「共同辦報人」:以一年三百元(註二)的閱讀訂閱付費機制,邀請願意付費購買內容的讀者(雖不須付費,也可閱讀),支持寫作「友善土地的新聞」。
馮小非坦言,付費機制的象徵意義更重於實質獲利,尤其在現今媒體環境下,大家已經非常習慣不付費閱讀;但是讀者不付費,其實就是置入性行銷業主在付費。所以,唯有不接受廣告、拒絕任何置入性行銷,才得以鬆綁過往的業主需求與廣告牽制,不受商業干擾的訊息,深度性的議題、獨立專精的報導,才有機會得以上刊、出版。
因而「上下游」堅持獨立報導,確保商品與新聞的清楚分際,不接受「業配」,也不置入行銷自我商品,建立起分享與信任的基礎。
馮小非強調,當前的生態雖然無法在短時間被推倒,仍希望透過「共同辦報人」的機制去提醒,「閱讀,其實是有代價的。」即便「共同辦報人」的收入並不足以支撐十分之一的營運成本,但是讀者願意「共同分攤」,卻是對「上下游」深入追蹤報導的最實質肯定。
打造產地到餐桌的食趣與食育:上下游新聞市集
二○一一年九月,台灣出現了第一個以「食物與土地」為主題的專業網站:「上下游新聞市集」,
從閱讀到購買,形塑起消費者對食物的主張,讓飲食對個人產生意義。開站短短一年,匯集超過六十萬人次的讀者,更發揮了勁道十足的影響力:喚醒多面向的食物安全意識、阻止財團搶水危機、為有機小農疏解庫存米壓力……。
到「上下游」品食物與讀文章,總是能帶來全新的身心洗禮,同時滋養了你我脾胃。
滑鼠點擊兩下,為餐桌開啟新風景:購買素樸的真食物,溫暖脾胃;閱讀來自產地與環境的消息...
推薦序
社會企業,讓企業可以不一樣!
近期,社會企業在亞洲社會漸成話題,這個觀念最早緣起於英國「小政府大作為」時期,一方面減少對私人企業管制,讓企業家更自由的發揮經營獲利能力,另一方面鼓勵NPO要自立以減少政府日漸膨脹的福利支出,此種由上而下推動的社會企業,非常容易看到NPO走向事業化以及政府輔導的影子,通常是富裕國家的「社會創業」或「體制工程」。相反的,我們最常稱頌的鄉村銀行創辦人尤努斯,則是在孟加拉家鄉看到眾多窮人,只要他拿出一點錢就可以幫助婦女做些手藝工作,養活自己與小孩,他所看到的「社會市場開發」或從事「社會產品創新」,是一種由下而上的自發性創業活動,通常發生在貧窮國家。
兼顧社會公益與經營技能的社會企業
台灣的社會企業情形,據筆者田野觀察多年心得,大約是一半一半的分配。我們的NPO與政府的互助關係比較相似英國模式,協同勞委會的多元就業方案推動NPO的事業化。而我們的民間創業家則分別在社會各個角落(比尤努斯更辛苦的確認社會市場),自己分析社會需求、設計適合的社會產品;我們的社會企業家充分發揮中小企業創業精神,走出自己社會特色的企業精神。
曾經有位國際企業的台籍經理人,為了要執行母公司要求分公司參與扶助在地「社會企業」的任務,特別找我想了解台灣的社會企業相關的經驗知識,交談沒多久,就很自然地說:「台灣的社會企業『尚在起步』,應該是……。」充分反映一般人因為接觸到新觀念,就直覺認為該名詞所代表的事物,也「應該」是新的、尚未發生的社會現象。
在資訊爆發的時代,社會大眾(包括我)對社會事務或現象的了解,著重「名詞」的浮面意義,沒時間、沒心力下功夫深入現象,追求事實本質的體會。
社會企業在台灣當然並非尚在起步,我們認為社會企業是「兼顧社會價值與獲利能力的組織」(「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於二○○九年定義),在台灣(國際)社會中,早就有些企業或機構已經將社會照顧放在自己的經營目標中,不是「為了實驗學術觀念而設計出來的企業」,社會企業更不是「標籤」,並不是企業現在知道了才開始「做」社會企業,任何企業都可以成為社會導向企業,只要他願意在自己的經營領域中,多加一點社會關懷。
然而不可諱言,對於習慣於將純粹經濟組織、社會公益服務組織二分的傳統觀念,我們希望推動企業、NPO、政府、媒體接受不同以往,融合社會公益與經營技能的新組織觀念,仍然面對相當的困難與挑戰。這是一場社會創新與改變的漫長工程。
台灣的社會企業多元多樣且生氣蓬勃
過去三年來,「輔大社會企業研究中心」與「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舉辦了許多學術活動,接觸了許多各有創新特色的社會企業;我們很難用他們所從事的產業或社會目的于以歸類。但是依據它們設立時的組織本質,大致可以分為六類背景的企業或組織,從這六類企業中我們總共選擇了九家個案,希望藉由個案的深入報導,為不同社會與經濟背景的讀者,提供廣泛學習的機會。
每個個案在成長過程中,都會面對比一般企業更多的陌生挑戰,讀者必須深入體會創業當時的時空與社會條件,才能夠明瞭「社會企業」,所面對的「社會體制」障礙,與其所需要的「社會創新」的意義,此六類背景的社會企業如下:
第一類、NPO事業投資
天主教輔仁大學聖言會鄭穆熙神父(印度籍),為了更實質的幫助阿里山的原住民部落,成立「瑪納有機文化生活促進會」,用租地雇工方式邀請鄒族青年回鄉加入有機農作,再設立「光原社會企業」幫助農友銷售農產品,以及後續更多幫助部落社員擴大生產的經營設計,過程艱辛障礙不斷,可是加入的班員更多了,班員的學習聚會更活潑有朝氣了。
另一家也是非營利組織的「勝利潛能發展中心」為求幫助殘障朋友就業,而持續尋找適合不同障別及障別組合的職業,經由該組織內部的技術培訓與製作技術改變,協助各種障別朋友以相同於市場競爭標準獲取經營機會,他們經由競爭而得到的工作與創業機會,包括:資料輸入、加油站與便利商店加盟經營、手工琉璃等,相信嗎?它們已經是相當多角化的「大」志業的事業集團。
第二類、企業社會化轉型
「日月老茶廠」本來是台灣農林公司旗下的製茶廠,老茶廠召集人莊惠宜和公司員工感嘆南投廣植檳榔土地受到破壞,有心於有機農業,讓他們決定改造老茶廠,轉型為紅茶文化生態茶園,有違一般商業原則的經營設計,卻讓他們走出自己的路,他們不僅只是經營茶園與推廣茶文化,更是在推廣「生命教育與生態理念」。
第三類、社區互助團體
位於台南後壁區的傳統農村,跟一般人口日漸外移的凋零農村相同,不同的是一家傳承多代的米廠—「芳榮米廠」,基於愛護自己土地與農友的目標,扮演領頭羊的腳色,主動地推廣有機農法、教導農民減少甚至不用農化用藥(賣農藥化肥也是米廠傳統業務之一),由於「無米樂」影片的帶動社會知名度與冠軍米獲獎,引發當地方休閒事業興盛,「芳榮米廠」再以協調者立場帶領社區整體轉型為社區觀光與農村環境教育。
第四類、合作經營組織
「喜願共合國」原本是與身心受限者自主營運的麵包坊,但面對二○○七年起麵粉等基礎原物料國際價格飆漲壓迫,開始廣邀全台小農契作小麥,推動小麥復育與糧食自主意識。而今,囊括小麥、大豆與雜糧的復育與消費行動,儼然形成一場公民運動,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社區協力農業營生群組」,改變了台灣的土地風景。
第五類、社會創業
「上下游新聞市集」由一群跨越專業背景的青年朋友,成立了台灣第一個「食物與土地」的專業網站,並以產品開發的方式,支持媒體自主並重建媒體公信;新聞內容的專業與創新力,創造出友善土地的互動關係。
《大誌》雜誌則是台灣青年,有鑑於英國雜誌《The Big Issue》以雇用街友銷售雜誌,幫助他們更容易的獲取生活收入,逐漸走回主流社會之理念與做法,乃親赴英國拜訪該公司,爭取授權品牌移轉經營技術,在台灣則鎖定Y世代讀者喜歡的內容,不變的是一樣扶助(目前規模)街友在捷運站附近銷售,幫助街友重拾自尊走回社會。
另一家也是出版事業的《四方報》,有感於台灣新住民人數眾多,不僅是台灣的勞工、也是老人的照護、更可能與台灣人共組家庭,這些台灣新住民在我們的社會裡沒有幫助她(他)們融入社會的環境條件,是另一種社會弱勢族群,基於該報創辦人成露茜女士「為弱勢發聲」的理念所成立的《四方報》,如今已經是五種東南亞國家文字的發行報紙,而且更積極規劃各種幫助社會認識她(他)們、新住民後代認識母(父)親家鄉文化的活動,他們的創意與活力無窮。
第六類、公平貿易事業
「生態綠」則是兩位社會專業背景年輕人,為響應國際知名的公平貿易組織理念,進口該組織的公平價格的咖啡產品,為了打開市場而自行開咖啡館宣揚理念,現在更積極的規劃更多的公平貿易商品進入消費市場,只為了讓我們的社會更清楚的認識「公平對待生產者」的觀念。
冀望本書讀者不僅是看到社會企業的成長故事,更能夠深入體會他們的創造新局面的精神、創新經營模式的策略智慧。也許某天,你也注意到生活周遭的某些問題,你也有自己的看法與創新方法,就有機會借用他們的創意與經驗,帶領你的組織走入社會參與的境界。
展現企業新價值、新經營技能的新里程碑
各位朋友,也許你我已經有代表知識技能的學歷職銜、有支撐自己富裕生活的就業產出;如果願意,請靜靜的默思片刻,我們真的已經有了大智慧、大財富了嗎?社會中仍然有許多不如我們一般幸福的族群弱勢、社會結構弱勢、偏遠社區弱勢、傳統產業的相對資源弱勢等,你我的知識能力真的對這些存在生活周遭的問題是一籌莫展嗎?我們強大的企業力也許只要稍微動動腦,就可以多多少少的解決一些問題。
社會企業在台灣、在世界各個地區與角落,並不因為學界、媒體或政府官員的認知與否而不存在。社會中早就有些人對社會不公平不忍心的現象,建立自我理念並採取有違眾意、獨擔風險的創新或創業行動。不論他人是否認同,已經用行動回應了社會呼求。
他們並不顯赫、但是也並非不賺錢,只是利潤又投向更多需要的社會角落;他們更並非不傑出,只是時間都用在弱勢人物的福祉上。每每跟他們面對面暢談,我只有驚訝自己過去的無知、與汗顏自己一向的弱勢冷漠。
這不僅只是一本書,而是一本紀錄企業如何不同於以往,可以做的更多更有價值、更接近社會的需求與脈動;這是刻載台灣企業展現新價值、新經營技能的里程碑。
正如我一直把希望這本書書名稱為「企業可以不一樣」,其實心情就是如上。衷心希望更高智慧、更多樣價值創造的企業,就是未來企業的主流。當這個時代來臨,我們的社會就可以更公平與均衡了。
胡哲生 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秘書長
社會企業,讓企業可以不一樣!
近期,社會企業在亞洲社會漸成話題,這個觀念最早緣起於英國「小政府大作為」時期,一方面減少對私人企業管制,讓企業家更自由的發揮經營獲利能力,另一方面鼓勵NPO要自立以減少政府日漸膨脹的福利支出,此種由上而下推動的社會企業,非常容易看到NPO走向事業化以及政府輔導的影子,通常是富裕國家的「社會創業」或「體制工程」。相反的,我們最常稱頌的鄉村銀行創辦人尤努斯,則是在孟加拉家鄉看到眾多窮人,只要他拿出一點錢就可以幫助婦女做些手藝工作,養活自己與小孩,他所看到的「社會市場開發」或...
目錄
【共同推薦】
文魯彬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榮譽理事長
司徒達賢 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講座教授
朱慧芳 梧桐環境整合基金會(籌備處)執行長
江漢聲 輔仁大學校長
吳思華 政治大學校長
李偉文 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施振榮 國家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黃淑德 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長
管中祥 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
褚士瑩 國際NGO顧問暨知名作家
劉克振 研華科技及研華文教基金董事長
【出版序】匯聚眾人之力推展社會企業 李家同
【導讀】社會企業,讓企業可以不一樣! 胡哲生
【學會簡介】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
社會企業1
【關注領域:弱勢就業、糧食自主】
喜願共合國
簡單麵包,創造不簡單的土地風景
麵包創新》簡單又健康的麵包,經營處處見創新
創業創新:把資源放在需要處,而非賺錢的地方!
生產創新:讓工作去適應人
管理創新:去權威化,每個人都是師傅
標準化品管1:麵包不會騙人,只有人會騙人
建置日常製程管理2:開放、共享、合作的工作系統
行銷創新:麵包和麵包師傅就是最佳代言人
充滿生命力的Logo,從招牌就看得出來
會發霉的麵包太棒了,開啟健康市場
夥伴四處發名片,「我就是麵包師傅!」
社區互動創新:里仁為美的信任回饋機制
友善售價1:來店消費就是十元
信任交易2:不設收銀人員,消費者自主付款
小麥革命》繼麵包烘焙之後,立志成為復育小麥等雜糧推手
小麥復育行動:讓小麥在台灣重新扎根
復育行動1:遍地開花,重現小麥金黃色記憶
復育行動2:推動糧食自主意識,鼓勵生產並創造選擇
小麥推廣革命:產業上下游整合
推廣行動1:從加工端創造需求
推廣行動2:啟動大麵神計畫,本土小麥產品飄香
推廣行動3:異業合作,進入主流消費市場
如果我能為農業做一件事?
企業行動就是社會運動
【敢夢、敢做、企業就不同】「喜願共合國」的挑戰X創新
【個案延伸討論】讓夢想發光的創新與挑戰
社會企業2
【關注領域:弱勢就業】
勝利潛能發展中心
低調拓展震撼性身障者就業版圖
就業版圖創新》拓展身障者多元就業版圖,拚品質、拚服務、創營收
創新理念一:創造工作發光舞台
有工作意願或有能力者,就提供專業支持
創新理念二:開發多元創新營利事業
自體繁殖,拓展就業開發版圖
就業創新一:資料鍵檔中心
不貪戀坐大,但要做到專業指標
就業創新二:V-Design視覺設計中心
美學創意設計,解放被囚禁的靈魂
就業創新三:勝利加油站
用對方法,也能讓服務做到很專業
不接受捐款,反能將部分收益捐贈
就業創新四:手工琉璃
建立身心障礙者投入文化創意新指標
不只是愛心,還要是做出專業與創意
就業創新五:蘭花組織培養中心
看機會不看限制,證明沒有什麼做不到
就業創新六:勝利全家便利超商
全台第一家由身心障礙團隊經營,業績成長驚人
就業創新七:北歐布丁
獨傳布丁秘方,走出公益藍海
一變二、二變三,開展社會企業地圖
【敢夢、敢做、企業就不同】「勝利」的挑戰X創新
【個案延伸討論】讓夢想發光的創新與挑戰
社會企業3
【關注領域:有機產銷、環境教育】
日月老茶廠
喝杯生態回甘的阿薩姆紅茶
轉型綠創新》以有機和歷史為名,轉型成為知性又感性的生態茶園
綠創新一:堅持有機共好
只要有心就會有機,不計成本幫鄰家農園除草
綠創新二:歷史就是豐美的資產
百年老茶廠就是台灣紅茶史縮影
綠創新三:有機更要分享、傳播
綠創新四:創造工作幸福感
工作夥伴的認同參與是轉型關鍵
堅持綠革命》從產品、包裝、行銷處處都讓消費者有綠驚喜!
產品綠革命:古法製造,堅持有機
堅持1:製程遵循古法,健康無添加
堅持2:茶罐簡約樸素,歡迎消費者再利用
堅持3:無漂白提袋,說服當地紙廠研發
堅持4:「貓貓紙箱」,傳遞惜物消費理念
行銷綠革命:逆向行銷,越低調名聲就越大
作法1:沒有DM,不願製造污染與浪費
作法2:拒絕成為五星級飯店的套裝行程
作法3:婉拒商業媒體訪問
作法4:不過度曝光的行銷
消費者綠革命:感動體驗,茶廠口碑傳千里
透過口耳相傳,吸引認同理念的消費者
不奉承顧客,反而贏得消費者尊重
經營綠革命:不以利潤出發,卻三年轉虧為盈
茶廠功能多元化,致力開源和節流
一個老茶廠重生的故事,走出完全不同的企業面貌
【敢夢、敢做、企業就不同】「日月老茶廠」的挑戰X創新
【個案延伸討論】讓夢想發光的創新與挑戰
社會企業
【關注領域:農業問題、食物運動】
上下游新聞市集
打造產地到餐桌的食趣與食育
專業力》「小地方」、「溪底遙」等做足暖身,「上下游」專業平台再發光
專業力一:累積深厚專業新聞能量
深耕「小地方」,挖掘許多在地用心的故事
專業力二:練就農產品開發、製作、銷售的功力
在「溪底遙」端出柳丁醋、桂圓薑湯等成功商品
專業三:「上下游」邀集跨界專業人材
結合新聞與市集,發揮「認知×購買×行動」相乘效應
專業力四:堅持獨立報導,確保新聞專業
不接受廣告、拒絕置入性行銷,以「共同辦報」分攤營運成本
影響力》主動出擊的專業報導,發揮震撼性影響力
影響力事件一:成功解救小農危機
網路號召買米為小農紓困,一、兩週就銷售一空
影響力事件二:媒體議題合作,影響政府決策
讓台南市政府主動訂定營養午餐自治條例
影響力事件三:從政商虎口下搶救農地
網友呼籲守護埔里小農,包裝水企業放手了
產品創新力》發揮農產品新潛力,讓生產者、消費者都受益
產品創新力一:改變超市貨架上的選擇
投入無添加農產品開發,以專業力建構品牌信任度
產品創新力二:以產品開發解決農業問題
開發「回家李」果乾、果醋,讓小農安心照顧健康果實
設計「小麥練習曲」系列產品,支持本土小麥栽培
產品創新力三:豐富消費者的食物經驗
發揮食物的潛能,填補台灣食物地圖的空缺
產品創新力四:不賣自己買不起的東西
獨特商品開發眼光,堅持料好實在、價格親民
改變餐桌風景的同時,土地世界的樣貌就不一樣
【敢夢、敢做、企業就不同】「上下游」的挑戰X創新
【個案延伸討論】讓夢想發光的創新與挑戰
社會企業5
【關注領域:糧食危機、社區營造】
芳榮米廠
「無米樂」幸福農村典範
轉型成功關鍵》碾米廠串連起有機產銷,更讓社區活力再造!
成功關鍵一:以九十五%的人力投注在轉型事業上
成功關鍵二:掌握主導權,讓產品力UP!
成功關鍵三:源頭管理,做好品管!
「芳榮保全」來了,確保每粒米有好品質
放棄追求總產量,改走精緻路線
成功關鍵四:引入有機耕作,走向健康無毒生產!
彎腰拔草,一切從新學習
有機共好,是生機、是奇蹟
成功關鍵五:老農再教育,技術、行銷再UP!
遊說農友加入,承擔起更多產銷風險
好吃米有好包裝,成了熱門伴手禮
成功關鍵六:社區再造,重現農村好時光!
扮演火車頭角色,讓農村再生、社區活絡
【敢夢、敢做、企業就不同】「芳榮米廠」的挑戰X創新
【個案延伸討論】讓夢想發光的創新與挑戰
社會企業6
【關注領域:公平貿易、食物運動】
生態綠
一粒咖啡豆的寧靜革命
革命首部曲》就是要向現有商業機制挑戰!
革命理念一:讓生產者、消費者、世界都變得更公平
想做的不是生意,而是要改變剝削的惡循環
賣的是一種公平的理念和制度
革命理念二:訴諸制度來改善農業困境
起心動念,來自對台灣農業問題的反省
借鏡國外經驗,成為利己又利眾的善循環
革命二部曲》促成透明又公平的市場機制
革命行動一:立志扮演台灣公平貿易的推手!
認識公平貿易1:追求共好的交易機制
認識公平貿易2:保證收購價,讓社區合作、利潤回流小農
認識公平貿易3:賦權脫貧,找回被剝削的環境、社會、人力成本
認識公平貿易4:消費意識的覺醒,而非一時的贖罪券
革命三部曲》從公平貿易到倡議食物運動,一脈相承!
革命倡議一:力推「在家煮咖啡」、「公平貿易茶水間」
革命倡議二:改變食物產銷供應鏈
革命倡議三:尋找真食物,翻轉食物產銷機會
革命倡議四:建構在地「倫理消費認證』
和「生態綠」一起坐大生意!
比現在多做一點,世界就會大不同
【敢夢、敢做、企業就不同】「生態綠」的挑戰X創新
【個案延伸討論】讓夢想發光的創新與挑戰
社會企業7
【關注領域:弱勢自立、環境有機】
光原社會企業
阿里山上的有機之光
社福轉型創新》有機是自助天助的解決之道
轉型創新一:有機轉型關鍵,必須產銷一體同心協力
「瑪納」負責培訓與生產V.S.「光原」負責通路與行銷
有機,讓鄒族人信守老祖宗的叮嚀
轉型創新二:採取解決問題的經營模式
模式1:保證收購,農民可安心生活
模式2:租地雇工的新土地策略
模式3:集體有機驗證,品質有保證
模式4:產量集中,發揮與通路洽談優勢
轉型創新三:培訓農友有機耕種的實力
魔鬼般有機教育訓練,一年上二百個小時
克服有機轉型瓶頸,老農也學會寫產銷履歷
轉型創新四:農友自發自治,輪工互助合作
重建了互助輪工傳統,兼顧工作與家庭生活
轉型創新五:落實共好生產耕種,也做產業升級投資
做好每件事、降低風險,產量自然高
大膽投資,幫助與時間賽跑的產業升級
轉型創新五:挹注資金,在原鄉開辦微型貸款
微型貸款基金從旁協助,經濟自立並找回文化榮景
賠錢事小,建立土地與人的和好用意大
拒絕依賴補助,但也一路上遇到貴人相挺
社企股東相挺,公益才可以無畏無懼走下去
【敢夢、敢做、企業就不同】「光原」的挑戰X創新
【個案延伸討論】讓夢想發光的創新與挑戰
社會企業8
【關注領域:弱勢發聲、文創媒體】
四方報
一解思鄉愁的心橋樑
媒體新創意》從目標市場、內容定位、通路、廣告,開創無人跨足新藍海!
市場新創意:只是想為弱勢發聲,意外開啟新市場
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為異鄉遊子辦報
大膽投入六十萬個潛在讀者市場
內容新創意:讀者就是記者
平等交流沒有老大,用意在增進相互了解
用生命寫成的故事,讓廣大讀者流淚閱讀
通路新創意:極盡所能接近讀者
千里送報的大地遊戲,讓想看的異鄉人都看到
報紙長腳到全台,就連便利商店也買得到
收益新創意四:兩年後平損有訣竅
不可思議的訂報價格,損益平衡來自特定廣告主
媒體影響力》從讀者自創新版面、激發異鄉人才華,到與台灣人的互助互諒!
社會影響力一:鎚擊台灣社會的「逃」
一篇篇血淚告白,成了《四方報》的熱門專欄
映照社會移工問題,為不公不義發聲
社會影響力二:讓生命找到幸福出口
搭建起良性互動循環,才華洋溢讓人激賞
社會影響力三:舉辦多元活動,交流不再是單行道
一場驚豔四方的巡迴畫展,一趟前所未有的「外婆橋」之旅
沒有終點的投資,持續讓弱勢發聲
彌補台灣社會缺口盡在《四方報》
【敢夢、敢做、企業就不同】「四方報」的挑戰X創新
【個案延伸討論】讓夢想發光的創新與挑戰
再版增訂》在《我們的小幸福小經濟》之後,從《四方報》展開的燦爛時光
社會企業9
【關注領域:弱勢就業、文創媒體】
大誌/The Big Issue Taiwan
幫街友自立更生的熱血行動
聚焦專業力》從個人專業、品牌授權、市場定位、產品創新,成功打造新世代刊物!
個人專業力:結合網媒專業與生命熱情
故事開始,來自一篇報導的感召
品牌專業力:品牌授權,取得專業信任力
行動、再行動!義無反顧去做就對了
市場專業力:瞄準未被滿足的Y世代讀者,創造「愚人世代」雜誌
提供面向世界之窗,打造不一樣的閱讀視野
產品專業力:創造全新又超值的產品力,每本僅需一百元!
從取材、版面、行銷上,處處充滿驚喜的閱讀體驗
社會效益》以街友為銷售主力,不但讓街友自立更生,同時扭轉傳統通路舊思維!
社會目標:商業模式翻轉街友處境
誰說助人無法賺錢?!
解決方式一:通路創新,街友是風險更是機會
最不可靠的勞工,讓雜誌發行量直逼三萬份
解決方式二:提供初始資本,並「對半拆帳」共享利潤
溫馨小木屋發行站,給予最及時的鼓勵與支援
解決方式三:批售取代聘僱,重建街友自主管理的自信
穩定販售雜誌的街友,生活有了不一樣的可能
解決方式四:另類的管理思維,包容、接受不穩定
六十個販售員,等於就要面對六十種龐雜的銷售狀態
街友的避風港:還好《大誌》一直都在!
街友撐起八成雜誌零售,未來成立基金會協助自立
一本讀者喜愛的雜誌,一個街友人生的新開始
【敢夢、敢做、企業就不同】「大誌」的挑戰X創新
【個案延伸討論】讓夢想發光的創新與挑戰
【共同推薦】
文魯彬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榮譽理事長
司徒達賢 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講座教授
朱慧芳 梧桐環境整合基金會(籌備處)執行長
江漢聲 輔仁大學校長
吳思華 政治大學校長
李偉文 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施振榮 國家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黃淑德 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長
管中祥 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
褚士瑩 國際NGO顧問暨知名作家
劉克振 研華科技及研華文教基金董事長
【出版序】匯聚眾人之力推展社會企業 李家同
【導讀】社會企業,讓企業可以不一樣! 胡哲生
【學會簡介】台灣社會企業創新...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