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實證有效的社交技巧!不僅適合自閉孩子,也適合一般人
‧將社交行為解碼為具體規則與步驟,對治兩大困擾:「不知如何發展好友誼」、「不知為何被同儕排擠」,極具實用性。
‧針對社交障礙者的認知特點來設計,不強迫學習一般人的思考方式,效率加倍。
‧附有「社交訓練小訣竅」;摘要與習題,幫助親子輕鬆上手。
社交是一門藝術?不,它是「科學」!
科學實證有效的社交技巧!
社交,對於不善解讀人際訊息的自閉症類群患者是重大挑戰,但調查亦顯示,有三分之一的一般高中生也為了社交障礙、害羞焦慮、應對不當等問題所苦。他們可能是你的孩子、你的學生,或就是你自己。
本書是一道曙光,讓人一步步突破交友應對的困窘,不再因人際挫敗而孤單。
本書所採用的「PEERS®方法」,由洛杉磯加州大學所研發,本是幫助自閉症類群患者學習社交技巧的團體訓練課。但許多患者的家長或照顧者發現,PEERS®方法不僅對自閉孩子有效,也讓一般人、甚至連家長自己都獲益良多。他們紛紛產生了「可惜沒有早點知道」的遺憾:
早點知道,那時就不會因誤會而跟朋友決裂……
早點知道,當初就能加入有興趣的社團……
由此可見,PEERS®方法不僅適合自閉孩子,也適合一般人。
本書方法與步驟均通過嚴謹的科學實證,特色是:
1.將社交行為解碼為具體規則與步驟。
2.對治兩大困擾:「不知如何發展好友誼」、「不知為何被同儕排擠」,極具實用性。
3.針對社交障礙者的認知特點來設計,不強迫學習一般人的思考方式,效率加倍。
4.附有「社交訓練小訣竅」,幫助家長/教師輕鬆上手。
5.每章末附有摘要與習題,供親子共同演練。
6.由親受作者指導的台大簡意玲醫師翻譯,並註解台灣本土實務觀察。
作者簡介:
伊莉莎白‧洛格森(Dr. Elizabeth Laugeson)
臨床心理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塞梅爾神經科學與人類行為學院(Semel Institute for Neuroscience and Human Behavior)的精神醫學與生物行為科學部臨床助理教授,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PEERS®門診的創設者與負責人。在以實證為基礎的社交技巧訓練上,洛格森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專家。
洛格森是「人際關係技巧教學與增強課程」(The Program for the Education and Enrichment of Relational Skills, PEERS®)的建立者之一,陸續出版與社交技巧訓練有關的書:《自閉症類群患者青少年的社交技巧:PEERS®治療手冊》(Social Skills for Teenagers with Developmental and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The PEERS® Treatment Manual)、《教職專業人員的PEERS®學程:自閉症類群患者青少年的社交技巧訓練》(The PEERS® Curriculum for School-Based Professionals: Social Skills Training for Adolescent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以及《PEERS®青年社交技巧訓練:幫助自閉症類群與社交困難者建立友誼》(PEERS® for Young Adults: Social Skills Training for Adult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nd Other Social Challenges)。格森博士曾在全世界多個國際會議上發表她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她的工作成就受到如《時人》、《紐約時報》等多家全國性與國際性媒體報導。
譯者簡介:
簡意玲
畢業於長庚大學醫學系、臺灣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現為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獲得博士學位後積極從事自閉症的生物學研究,並投入成人社交技巧訓練。在美國進修時接受洛格森博士的PEERS®方法完整訓練,並將之引入台灣。許多個星期六早晨,簡意玲排除萬難對自閉症患者與照顧者進行PEERS®團體訓練,成效良好。她一方面對台灣的實務心得進行學術研究,另一方面也投入洛格森博士著作的翻譯,完成《PEERS®青年社交技巧訓練》、《交友的科學》二書。簡意玲另著有《依然真摯與忠誠:談成人亞斯伯格症與自閉症》,並譯有《小漢斯》,合譯作品有《跟大師學催眠:米爾頓.艾瑞克森治療實錄》、《動力取向精神醫學:臨床應用與實務》、《溫尼考特這個人》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聯合推薦──
丘彥南/臺大醫院兒童精神科主治醫師
宋維村/天主教若瑟醫院首席顧問及小兒心智科主治醫師
吳蕙名/身心靈整合工作者、《暴走小孩,淡定父母:與特殊孩子的情緒共舞》作者
林朝誠/昱捷診所精神科醫師
卓惠珠(花媽)/幫助高功能自閉與亞斯伯格部落格版主
姜忠信/政治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高淑芬/臺大醫院兒童精神科主任、國際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副會長
陳豐偉/精神科醫師、《我與世界格格不入:成人亞斯的覺醒》作者
劉增榮/中華民國自閉症基金會執行長
蔡文哲/臺大醫院兒童精神科主治醫師
蔡彤寧/高雄長庚醫院兒童青少年心智科臨床心理師
(依照姓氏筆畫排列)
名人推薦:聯合推薦──
丘彥南/臺大醫院兒童精神科主治醫師
宋維村/天主教若瑟醫院首席顧問及小兒心智科主治醫師
吳蕙名/身心靈整合工作者、《暴走小孩,淡定父母:與特殊孩子的情緒共舞》作者
林朝誠/昱捷診所精神科醫師
卓惠珠(花媽)/幫助高功能自閉與亞斯伯格部落格版主
姜忠信/政治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高淑芬/臺大醫院兒童精神科主任、國際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副會長
陳豐偉/精神科醫師、《我與世界格格不入:成人亞斯的覺醒》作者
劉增榮/中華民國自閉症基金會執行長
蔡文哲/臺大醫院兒童精神科主治醫師
蔡彤...
章節試閱
第四章 開啟與加入交談
學習如何結交新朋友的歷程,在某些人眼中有如謎一般的神祕,對社交有障礙的人來說尤其如此,因為他們在社交世界中的種種體驗往往令他們費解而且困惑。即使是覺得交朋友很輕鬆的人,也很少能舉出初次見面有哪些重要步驟。與素昧平生的人見面時,除了經由彼此的朋友或舊識為雙方互相介紹之外,其實是有具體的步驟可以依循。然而,實際上很少人會深思熟慮地詳細籌劃要採行什麼方式或依循什麼步驟。
想像一位青少年置身在一個派對當中,他完全不認識派對裡的任何人。他想和其他青少年談話,但不確定要如何接近他們。假設這位年輕人過去曾經被同儕排擠,既容易衝動而且還很過動。你覺得他會怎麼和其他青少年開始互動?根據我們的經驗以及研究顯示,這樣的青少年可能會莽撞地切入別人的交談。他很可能會直接走近其他青少年,粗魯地打斷他們的交談,開始談一些完全不相干的主題。他可能會談些什麼?可能是談自己所感興趣的事情,即使那不是那些人原本正在談的話題。這種互動方式綁架了整個談話,你猜其他青少年會做何感想?他們八成會覺得討厭、煩人,或許還有一點莫名其妙。那他們會怎麼看闖入交談的青少年?他們很可能會覺得他怪異、討人厭、令人厭惡,而且有點白目。你覺得他們還會想跟他說話嗎?有這種突兀且糟糕的開始,大概不太可能發展成愉快的交談。比較可能的狀況是,這群人禮貌性地回個一兩句話,就繼續談他們原先的話題;也可能完全忽略他,或更糟的,甚至取笑他或捉弄他。如果這種莽撞且古怪的行為變成一種習慣,這個青少年可能從此有不好的名聲,想發展友誼就更是雪上加霜。
現在想像另一位青少年也在同一場派對上,他一樣不認識任何人,一樣想跟其他年輕人聊天,但也一樣不知道要如何加入。這一次,我們假設他過去曾在社交上被忽視,因而有多次產生憂鬱或焦慮的症狀。你覺得他會怎麼跟其他年輕人開始互動?根據我們過去對同一類青少年的了解以及研究所顯示的,這位年輕人很可能獨自站在房間的角落,不去跟其他青少年說話,不僅不太和其他參加派對的人有眼神接觸,也很少試著加入其他人。假設他想認識某個年輕人,他大概會默默等候對方過來主動來找他說話,而這種狀況雖有可能發生,也可能根本不會發生。他的身體語言或許不像在邀請別人:可能頭垂得老低,眼神避開人群,臉上沒有微笑,看起來就像告訴大家,我想自己一個人。
再想像最後一個情境,另一個青少年也在同一場派對中,但他有大人陪著。和前兩個年輕人一樣,他不認識派對中的任何人,但想認識其他青少年。你覺得大人會建議他怎麼做?我們問過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PEERS 門診中無數的年輕人,總是聽到兩種答案:「走過去說嗨」或「上前去介紹自己」。現在假設這個年輕人真的照做了。想像他走向一群沒有預期他加入的青少年,然後說:「嗨!」或「嗨,我的名字是丹。」企圖用這種方式加入他們的交談。你想會發生什麼事?原本的交談被打斷了。所有的注意力都聚集到這個奇怪的男孩身上,沒有人知道他從哪裡來,卻走過來打斷交談說嗨,沒有明顯的理由,而且還告訴大家他叫什麼名字。其他青少年會怎麼看這樣的互動方式?他們大概會覺得莫名其妙、有點討厭,甚至有些可怕。他們會怎麼看打斷他們的這位青少年?他們大概會覺得他怪異、討厭、令人厭惡或毛骨悚然。你覺得他們會想跟他說話嗎?這種莽撞且糟糕的開始大概不太可能讓他結識新朋友。常見的結果可能是,這群人禮貌性地對他說聲嗨,然後繼續他們原來的交談,或者乾脆對這個冒失鬼視而不見,甚至嘲笑他的怪異行徑。這個例子讓我們看到,大人們儘管立意良善,卻經常在交友與維持友誼上給了青少年錯誤的建議。如果你也曾給孩子這樣的建議,別緊張,我們大部分人都曾經這麼做過,不必為此而自責。相反地,讓我們聚焦於如何在未來給孩子正確的建議,用具有生態效度的社交技巧來開啟或加入交談。
以下步驟是依據科學實證研究所設計的,參考社交成功的人如何開啟或加入交談。你很快會知道這些步驟不只可用於社交困難的年輕人,也適用於其他想開啟或加入交談的人,所以歡迎你試試看!
開啟個別交談的步驟
以下步驟適用於當青少年或青年想跟某個不認識或認識有限的人開啟個別交談的情境。對於孩子已經認識的人,就不需要依循這些步驟,直接上前說嗨並且問對方在忙什麼,當然不會有問題。以下步驟必須依序執行,不能跳過任何一步。
1. 輕鬆地看一下對方。當你的孩子想要和某個人開啟交談,可以先展現對對方的興趣,同時間默默收集對方的資訊。你可以輕鬆地不時和對方有一些眼神接觸(如果可能的話),或有時輕鬆隨意地看一下對方。這樣可以表現出孩子對對方感興趣。當他看著對方時,重點在於不能瞪著對方看,因為這麼做會讓被看的人很不舒服,甚至覺得毛骨悚然。短暫地看一下,如果重複很多次,就是很多眼神接觸了。
2. 利用手邊的物品。當孩子輕鬆地試圖與對方眼神接觸,展現出對對方的興趣時,可以一邊使用手邊的物品,讓他看起來除了注意到對方之外,像是正在忙一些事。舉例來說,使用手機、遊戲裝置、筆電、書或雜誌,會讓你看起來像正在忙一些事情。
3. 找出共同興趣。當你的孩子輕鬆且不動聲色地看著對方,接下來的關鍵就是找出彼此共同的興趣,讓他們可以相互分享。例如,如果那個人正在研究一支手機,而你的孩子有同一款手機,或者正在考慮買那款手機,這就可以成為共同興趣。如果對方穿著有遊戲圖樣的T 恤,而你的孩子正好知道那款遊戲,而且還挺喜歡的,這就可以成為共同興趣。如果對方正在看科學教科書,而你的孩子喜歡科學,這可能就是共同興趣。或者如果對方帶著一本漫畫書,而你的孩子喜歡漫畫,這就可以是共同興趣。
4. 提起共同興趣。一旦你的孩子找到他也感興趣的話題,他可以提起共同興趣,做法上包括提出一些評語、問一些問題或稱讚一下彼此的共同興趣。舉例來說,如果共同興趣是手機,評論手機或問對方是否喜歡某款手機,就是合適的做
法。如果共同興趣是某一款遊戲,指出T 恤上的圖樣,稱讚那款遊戲的優點,就是好的做法。如果共同興趣是科學,那麼對科學書籍提出一些評語,問對方是否喜歡某個科學主題,就是不錯的做法。如果共同興趣是漫畫書,那麼聊聊某本漫畫雜誌,或評論其中的角色或情節就蠻自然的。
5. 針對共同興趣交換資訊。對共同興趣提出評論之後,孩子應該試著針對這個主題交換資訊。做法上包括:接著問相關問題、回答自己所提的問題、分享自己在這個主題上的相關資訊。依循這些交談技巧的規則很重要,請記得,交談的目的是找出共同興趣(即使那不是一開始談話的主題)。
6. 評估對方和我說話的興趣。下一個重要步驟,是評估談話對象和孩子說話的興趣。這個步驟要在孩子提出評語的時候就開始,而後整個交換資訊的過程都要持續進行。評估興趣是很重要的,因為孩子不應該在對方不願意或沒興趣的情況下,勉強繼續交談。那麼孩子該如何分辨對方有沒有興趣跟他說話呢?他可以觀察三個外顯行為,藉此判斷對方的興趣:語言線索、身體語言和視線接觸。語言線索是指對方是否的確在和孩子說話,如果是,語氣是否和善?回話的內容
是簡短還是豐富?身體語言是指對方是否面對著你的孩子。
當人們對談話有興趣時,他們的身體通常會轉向說話的人。如果他們沒興趣交談,則通常身體會轉開,有時我們會稱這是給軟釘子碰。眼神接觸則是指對方是否看著孩子。當人們很有興趣談話時,通常會有和善的眼神接觸,甚至可能帶著微笑。如果他們沒有眼神接觸,甚至做了奇怪的表情或翻白眼,就表示他們對交談沒有興趣。簡單來說,你可以教導孩子想一想以下三個問題:
a. 他們在跟我說話嗎?
b. 他們面對著我嗎(或是給我軟釘子碰)?
c. 他們是否看著我?
7. 介紹自己。如果孩子與對方素未謀面,開啟個別交談的最後一個步驟便是介紹自己。注意,這是整個過程的最後一步,而不是第一步;很多家長給的錯誤建議就是把這當成第一步。如果沒有朋友或認識的人正式介紹彼此認識,在交換一些資訊之後,只要他們確定彼此想更認識對方,自然會互相自我介紹。做法通常是說,「順帶一提,我的名字是丹。」或「我應該自我介紹一下,我叫丹。」對某些人來說(尤其是成人),自我介紹之後通常是彼此握手,但這也要看情況,以及個人偏好。如果孩子不確定是否適合握手,最好等對方先有這個動作時再配合。
社交訓練小訣竅:請和孩子分享這些步驟,並營造出一些可以讓孩子和你練習這些步驟的機會,並且最終可以運用在潛在的朋友身上。也請和孩子一起閱讀給青少年與青年的章節摘要中所附的社交範例,並觀看影片中有關開啟個別交談的正確示範與錯誤的示範,接著用觀點轉換提問討論這些範例。
社交訓練小訣竅:在我們的經驗中,大部分的青少年與青年都能依循本節所提供的步驟,不過如果你的孩子很難記得所有的步驟,這裡也有較簡化的版本可供參考:
1. 一些眼神接觸
2. 找出共同興趣
3. 提起共同興趣
4. 交換資訊
開啟個別交談的社交範例:錯誤示範
以下社交範例是影片中開啟個別交談的錯誤示範對白。
班 :(看著手機上的球賽,手握拳頭)讚!
阿雷: (走過來,打斷)嗨,你昨天晚上有去參加漫畫大展嗎?
班 :(疑惑)參加什麼?
阿雷:漫畫大展啊。你有去嗎?
班 :(指著手機)我正在看球賽,呃⋯⋯
阿雷:那你昨天晚上有去嗎?
班 :呃,沒有⋯⋯沒去。
阿雷:喔,我有去耶。很棒。你應該去的。你喜歡看漫畫嗎?
班 : (看起來有點不耐煩,看著手機)嗯,還算喜歡。不過,我正在看⋯⋯
阿雷: (打斷)那你為什麼沒去呢?你應該要去的。大家都去了。
班 :⋯⋯正在看球賽。
阿雷:喔,這樣,那你下週會去嗎?
班 :(厭煩狀)嗯,我不確定。
阿雷:一定會很好玩的。你一定要去看看。
班 :(看著手機)好啦好啦。
觀點轉換提問
‧班對這個互動感覺如何?
答案:不舒服,討厭,糟糕,莫名其妙,怪異。
‧你覺得班怎麼看阿雷?
答案:怪異,古怪,令人厭煩。
‧班會想再跟阿雷談話嗎?
答案:不會,太怪異,太煩人了。
開啟個別交談的社交範例:正確示範
以下社交範例是影片中開啟個別交談的正確示範對白。
班 :(看著手機上的球賽,手握拳頭)對,讚!
阿雷: (把書放上架子,看著班手機上的球賽)喔,是那場比賽嗎?
班 :喔,對啊對啊!
阿雷:(身體前傾,向著班)喔,哇賽。現在比數多少了?
班 :嗯,三比一。剩下一分鐘。
阿雷:喔我的天啊,好緊張啊。這場比賽精采嗎?
班 :對啊,超精彩的。你有看昨晚那場嗎?
阿雷: 沒有,我在圖書館,那裡沒有訊號。該怎麼在手機上看球賽呢?
班 :我去下載這個APP,免費的。
阿雷:喔天啊,太酷了吧。會很耗電嗎?
班 :嗯,沒錯,不過你知道這是很值得的。
阿雷:喔,太棒了。哇!
班 :沒錯。
阿雷:我一定要去下載,這樣就可以在圖書館看了。
班 :喔,這是一定要的。真的超讚的!
(互相交談一會兒後,阿雷就可以跟班自我介紹了。)
觀點轉換提問
‧班對這個互動感覺如何?
答案:很好,自在,愉快。
‧你覺得班怎麼看阿雷?
答案:很好,很友善,很酷,很會社交。
‧班會想再跟阿雷談話嗎?
答案:應該會,應該蠻酷的。
第四章 開啟與加入交談
學習如何結交新朋友的歷程,在某些人眼中有如謎一般的神祕,對社交有障礙的人來說尤其如此,因為他們在社交世界中的種種體驗往往令他們費解而且困惑。即使是覺得交朋友很輕鬆的人,也很少能舉出初次見面有哪些重要步驟。與素昧平生的人見面時,除了經由彼此的朋友或舊識為雙方互相介紹之外,其實是有具體的步驟可以依循。然而,實際上很少人會深思熟慮地詳細籌劃要採行什麼方式或依循什麼步驟。
想像一位青少年置身在一個派對當中,他完全不認識派對裡的任何人。他想和其他青少年談話,但不確定要如何接近他們...
推薦序
【推薦序一】
透過本書,學習怎麼「做」朋友
蔡文哲/台大醫院兒童心理衛生中心精神科醫師
平日喜歡看看美國連續劇,其中《宅男行不行》(The Big Bang Theory)是近年來我一直持續觀賞的。劇中描述幾個任職於理工學院的年輕男性,從單身、媽寶開始,如今第十一季結束,分別同居、結婚、生子……,據說明年終將殺青完結。正如中譯劇名的直白,這群男生就是「宅」:不擅運動、癡迷電玩與動漫、社交笨拙不堪,尤其男主角謝爾頓更有諸多奇行怪癖,活脫脫就是我整天在門診朝夕相處的個案。劇情就從兩個宅男室友,遇見對門搬入一位「非宅」女性開始,從此這群人的各種互動就編織、延展成十來年的嬉笑怒罵,或者正經點來說,十來年的人生經歷。幾個宅男各自有不同的進展,但是最有意思的,還是謝爾頓從一開始的極端自我中心、缺乏同理心,逐季在人際社交上努力掙扎學習,雖然進度緩慢,終究有機會修成婚姻正果。
正如劇中所有男女角色,我們每個人的社交溝通能力各有高下。剛剛落幕的市長選舉就是很好的例子:有的候選人白目到需要好幾個助理整天監控他的言行,有的候選人則是高明到單槍匹馬單憑一張嘴就扳倒實力雄厚的對手。兩個人都當選了,給我們些許安慰:社交溝通能力不是決定性的!但是如果不要那麼難以溝通協調,大概也不會搞到三強鼎立棄保險勝幾千坐待驗票吧。
就像謝爾頓一樣,社交溝通能力與任務是隨著歲月成長更迭的。我們每個人回憶起兒少時的人際經驗,總是不免些許遺憾,尤其國中、高中階段,鮮有人沒犯過錯的:「如果是現在的我,一定可以處理得更好!」這些遺憾通常代表的是現時的我們能力進步了,更加成熟了。但偏偏人際關係的任務也是隨著年歲接踵而來:家庭、親子、手足、學校師生同儕;職場上司、屬下、同事,而微妙的親密伴侶關係,更是終極挑戰。多數人就在歲月流動中跌跌撞撞、邊學邊長大,有時順遂過關,有時難免失足傷痛。特別在親密伴侶關係上,單身、同居、結婚、離婚的多元選擇,固然情緣各有殊異,個人的社交能力導致的取捨往往是重要關鍵。
大多數人通常不會刻意去學習社交,總以為那是自然形成的能力,但是像謝爾頓這樣的宅男,或是在我門診中的許多自閉症亞斯伯格症個案們,社交能力的落差從小就直接造成生活上的各式各樣困難:誤解、隔離、排斥、甚至霸凌,他們很早就知道社交能力絕非自然形成,而是需要努力才有機會進步的。偏偏努力學習往往又不得其法,常見的例子:一個常被同學嘲笑、欺負的國中生,聽媽媽的建議,有狀況就求助於導師,結果因此更加受到全班的排擠。
這些社交有困難的人,其實常常在很多能力上令人驚奇,有些人擅長數理、有些人擁有絕佳的空間概念,對他們來說,有系統、有規則的知識最吸引他們,也最容易上手。偏偏社交技巧就算有規則,卻是特別複雜,有很多不同條件、不同情境必須同時考慮,對於偏好高預測性規則的宅男們來說,根本就沒有規則!
這本書名叫「交友的科學」,不是「交友的藝術」,一方面意謂著內容來自科學實證的結果,一方面也意謂著它不是交友天才大師直覺的藝術展現,而是有規則、可複製、每一個人都可按部就班逐步學習操作的。常見賣座的「改善你的人際關係」的書籍、演講、訓練,看完、聽完之後往往會讓你恍然大悟,甚至感激涕零,但是很少能直接改變你的行為,因為它們缺少了上述的科學特質。相比之下,這本書讀起來比較像教戰守則,或者更直白的說,像產品使用說明書。有時你甚至會質疑這書是否把高尚的情誼描述得過於現實。中譯「交友」來自英文「making friends」,朋友真的是要「做」出來的哩!
前面提到,大多數人通常不會刻意去學習社交,其實是因為大多數人沒有自覺到能力的瓶頸。業績不如人的房屋仲介一定會想要改進自己的社交溝通能力(想選總統的市長也是),因此就算你一直都對自己的人際關係很滿意,看看這本書,一定會發現還有些你沒做過的。
【推薦序二】
期待高功能自閉症類群者也能「出外靠朋友!」
姜忠信/政治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友誼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性與親密性,其內涵可以包括互信、互惠、包容與忠誠等等。父執輩常琅琅上口的一句話:「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正是形容朋友,甚至好朋友的珍貴。這句話出自初唐時代王渤《杜少府之任蜀州》這首詩。王渤寫這首詩的年紀尚二十出頭,早慧的他(可惜在27歲左右早逝)已經做官,在為一位杜姓好友送行前,寫下這千古名句!二十歲上下,正是人一生中最需要、也最在乎朋友的時期!發展心理學家強調,青少年時期是重要的自我認同階段,若能找到認同方向,承諾以赴,則於成年早期尋求友誼、愛情等親密關係的過程將容易安身立命(也就是孔子所謂的三十而立)!而尋覓自我認同的過程中,除了長輩的提攜,最關鍵的就是友伴的影響。筆者從大學開始,就常因好朋友的關係而做了不同的人生選擇及發展,如念碩士、博士,是因為有朋友相挺與相持;去國外進修,是因為有朋友的朋友在;在走入中年階段,更珍惜相知相惜的同輩、忘年之交的長輩朋友、甚至晚輩!
高功能自閉症類群(HFASD)的青少年與青年,由於人際動機的強弱不同,對友誼的需求也有很大的差異。但要進入並發展友誼,或在友誼基礎下發展親密關係,他們必須克服先天在心智理論、執行功能等方面的基本限制,才能有所進展。這個門檻相當巨大,不易跨越。筆者多年的臨床及研究工作雖大多針對學前的自閉症孩子及家長,但由於在大學教書,一直接觸不少學科能力很好的HFASD大學生及研究生。這些學生中,有的對交朋友沒什麼興趣,甚至不在乎這樣的接觸,這類HFASD學生們雖然在學校的個人學習及生活上沒有什麼問題,但每當與其他同學合作作業或籌辦社團活動時,就常因不善與人互動,讓身邊伙伴誤會其合群性及態度,而失去了與同儕間基本的友善關係。另一類HFASD學生,他們對交朋友、甚至交親密朋友都有很強的興趣,但因不知如何互動,以致逃避退縮(如:逃避現實接觸,轉投入網路交友),或是過於激躁,這使得他們在人際上有很深的挫折感,孤單及憂鬱也就不時伴隨其中。筆者多年的輔導經驗中,深覺當代即使逐漸重視「自閉症者的友善環境」,但若這些HFASD成人沒有得到有系統的專業幫忙,恐怕也會讓人憂心的。
洛格森博士(Dr. Laugeson)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所發展的PEERS方案,從2009年開始發表第一篇研究報告至今,已累積超過20篇同儕審查的研究(參見https://www.semel.ucla.edu/peers/research),且不少在方法上都是採用高規格的隨機嘗試試驗(randomized control trial)研究法。這項結合介入ASD青少年/成人與其家長的方案陸續在美國不同的研究機構,以及以色列、荷蘭、甚至亞洲的南韓、中國、香港等地都得到重複驗證,證明其不僅能有效改善ASD青少年/成人社交知識、技巧及社交焦慮,且提升了受邀或參與朋友聚會的頻率;而家長的親職自我效能也在其中得到明顯助益。洛格森博士團隊的追蹤研究報告,更發現上述對ASD個案的改變,可以維持一至五年。這項斐然的大成就,在國際的學術圈是備受肯定的。
由於PEERS方案是強調對ASD個案與其家長同時介入的工作模式,因此,洛格森博士除了寫出給專業人員使用的PEERS方法專業書(見心靈工坊《PEERS®青年社交技巧訓練》)外,這本《交友的科學》則是PEERS方案的家長參考書,如同專業書的書寫架構,讓家長能在大孩子參與PEERS課程過程中也一起學習有效的策略,來支持大孩子在面對友誼的各項挑戰。這本書的優點除了簡明的理念架構及範例,更提供諸多示範影片來輔助(美國還有APP的呈現方式),讓學習能在多元的管道下增益效能。
筆者第一次知道簡意玲醫師,是在大學部教授臨床心理學概論的課堂上,要求學生閱讀心理治療經典讀物時,讀了佛洛伊德的《小漢斯》這本中譯讀本開始。當時一面帶領學生閱讀,一面私下欽佩有人可以這麼精確又優雅地將複雜難懂的佛洛伊德論述,作這麼好的翻譯。認識她後,知道她已經開始在台大醫院精神部開設全國第一個成人自閉症門診,協助各類成人ASD個案。再不久,我就注意到她出了一本親切性極高,向社會介紹成人自閉症的書(《依然真摯與忠誠》)。在輔導HFASD學生個案過程中,我會主動介紹他/她們去讀讀簡醫師所寫的書,我讓他們知道他/她們是一群無論遇到怎樣的挫折,心靈深處都是「依然真摯與忠誠」的人!簡醫師不僅是位新一代的好醫師,她近年在學術上的表現也讓我感到讚佩,目前也正進行PEERS的台灣研究!能認識這樣一位年輕(或也該稱青壯了)的兒童(也包括成人)精神科醫師,以及數位優秀且深具人文關懷的同輩兒青醫師,真是一種榮幸!
當然,讀完這本書,心中也有另一番感慨,近二十年從事早療研究工作的我,一直極力主張家長參與的重要性,但感慨的是,到了這些孩子長大後的介入課程上,我還是繼續在強調家長參與!即使是個人主義色彩較高的西方社會,他們仍然不可避免地發現,為了讓孩子持續成長與茁壯,家長即使邁向中老年,也還是要上戰場,才能為孩子的安身立命掛保證!在此,真心對所有家長打氣,並表達敬重之意!目前國際上對HFASD友誼促進的方案中,也開發了不少同儕介入(peer-mediated)方案,期待未來在台灣,也持續看到不同方案的探究與推廣!
最後,期待我們 HFASD大朋友,身旁一起幫忙或關心他們的家長、專業人士及社會大眾,都在此書中得到啟發並受益,而相互扶持下去!畢竟,在這個大社會中,我們每個人都是「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
【推薦序一】
透過本書,學習怎麼「做」朋友
蔡文哲/台大醫院兒童心理衛生中心精神科醫師
平日喜歡看看美國連續劇,其中《宅男行不行》(The Big Bang Theory)是近年來我一直持續觀賞的。劇中描述幾個任職於理工學院的年輕男性,從單身、媽寶開始,如今第十一季結束,分別同居、結婚、生子……,據說明年終將殺青完結。正如中譯劇名的直白,這群男生就是「宅」:不擅運動、癡迷電玩與動漫、社交笨拙不堪,尤其男主角謝爾頓更有諸多奇行怪癖,活脫脫就是我整天在門診朝夕相處的個案。劇情就從兩個宅男室友,遇見對門搬入一位「非宅」...
作者序
【中文版序】
茫茫社交大海的導航
伊莉莎白・洛格森/本書作者
本書的完成,乃是集過去十五年針對自閉症類群及其他社交困難之青少年與青年社交技巧研究之大成。經過嚴謹的科學研究驗證,我們已經找出發展與維持有意義的人際關係的基本要素,並將這些基本的社交行為設計成易於理解的具體規則與步驟。我們將複雜的社交行為拆解並簡化,利於青少年與青年依循。
《交友的科學》所強調的技巧是直接由「教導及豐富社交技巧課程」(Program for the Education and Enrichment of Relational Skills,簡稱PEERS®)而來,由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伊莉莎白・洛格森博士所發展建立。PEERS是自閉症類群年輕人社交技巧介入中少數有實證研究支持的模式之一,其中大多數研究都是在北美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PEERS門診完成。自PEERS青少年版手冊於2010年出版、以及英文版《交友的科學》於2013年出版以來,這個具實證基礎的原始版本已逐漸發展為國際性的介入模式,在超過35個國家使用,也被翻譯為超過12種以上的語言。臺灣自閉症類群青年的療效研究是由簡意玲醫師執行,由臺灣的科技部補助療效研究、臺大醫院支援專業人員訓練。
本書也對原始的北美版本做了語言與社交文化之相關修訂,以譯註的方式補充於書中,這些譯註使本書內容更適用於臺灣年輕人。原始英文版本也翻譯為中文,並在臺灣進行療效驗證研究。在臺大醫院進行的初步研究結果顯示,PEERS介入模式改善了社交反應、社會溝通能力與認知,此外,社交焦慮與刻板行為也有所改善,人際覺察缺損與情緒處理障礙亦有減輕趨勢。
儘管這個介入模式最早是專為自閉症類群青少年與青年所發展,書中各章所呈現的技巧仍可廣泛用於其他有社交困難的年輕人,例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憂鬱症、焦慮症或其他可能造成社交障礙的疾患。讀者甚至也包括完全沒有精神科診斷,只是很想了解如何交友與維持友誼的人。在這個習於網路溝通的時代,人與人面對面的接觸逐漸減少,許多人感覺有如置身於社交的茫茫大海,需要一些導航協助。由於這個介入模式教導的是具有生態效度的社交技巧,也就是一般社交成功的人所展現的社交行為,因此交友的科學應可應用於任何一位有志於學習如何發展親密且有意義的人際關係的年輕人。
在以下章節中,你將會看到我們如何將抽象的社交行為,例如開啟或加入交談,拆解為簡單的個別步驟。藉由將複雜社交行為化約為簡單好操作的單位,我們於是乎將社交世界解碼,協助社交困難者更能成功掌握社交世界,並藉此發展更多有意義的人際關係。
【中文版序】
茫茫社交大海的導航
伊莉莎白・洛格森/本書作者
本書的完成,乃是集過去十五年針對自閉症類群及其他社交困難之青少年與青年社交技巧研究之大成。經過嚴謹的科學研究驗證,我們已經找出發展與維持有意義的人際關係的基本要素,並將這些基本的社交行為設計成易於理解的具體規則與步驟。我們將複雜的社交行為拆解並簡化,利於青少年與青年依循。
《交友的科學》所強調的技巧是直接由「教導及豐富社交技巧課程」(Program for the Education and Enrichment of Relational Skills,簡稱PEERS®)而來,由加州大學洛杉磯分...
目錄
【推薦序一】透過本書,學習怎麼「做」朋友/蔡文哲
【推薦序二】 期待高功能自閉症類群者也能「出外靠朋友!」/姜忠信
【推薦序三】 本書可以是泛自閉症者從校園轉銜職場的利器/劉增榮
【推薦序四】我的特殊生孩子終於遇見曙光/吳蕙名
【原版推薦序】幫助孩子免於承受孤獨的痛/約翰.羅比森
【中文版序】茫茫社交大海,需要導航/伊莉莎白.洛格森
前言
誌謝
【第一部】準備開始
第一章 為什麼要教青少年與青年社交技巧?
【第二部】發展與維持友誼的科學
第二章 好朋友的尋覓與選擇
第三章 好的交談:基礎篇
第四章 開啟與加入交談
第五章 退出交談
第六章 處理電子通訊
第七章 展現運好風度
第八章 享受美好的朋友聚會
【第三部】處理同儕衝突與排擠的科學:有效策略
第九章 處理爭執
第十章 處理嘲諷
第十一章 處理網路霸凌
第十二章 減少謠言與閒話
第十三章 避開身體霸凌
第十四章 改變負面評價
結語:向前邁進
延伸閱讀
參考文獻
【推薦序一】透過本書,學習怎麼「做」朋友/蔡文哲
【推薦序二】 期待高功能自閉症類群者也能「出外靠朋友!」/姜忠信
【推薦序三】 本書可以是泛自閉症者從校園轉銜職場的利器/劉增榮
【推薦序四】我的特殊生孩子終於遇見曙光/吳蕙名
【原版推薦序】幫助孩子免於承受孤獨的痛/約翰.羅比森
【中文版序】茫茫社交大海,需要導航/伊莉莎白.洛格森
前言
誌謝
【第一部】準備開始
第一章 為什麼要教青少年與青年社交技巧?
【第二部】發展與維持友誼的科學
第二章 好朋友的尋覓與選擇
第三章 好的交談:...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