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待世界的方式,會限制你的視野。
科技帶來的真正機會,是擴展了人類的能力。」- Tim O'Reilly未來,你的優勢在哪裡?軟體科技革命教父歐萊禮顛覆你對世界的想像,
公開他如何理解與預測創新潮流的方法
給所有在AI時代力爭上游的人一套全新能力。
掌握開創誘人價值的行動法則,就是你的新機會!
《連線》《金融時報》《衛報》《企業》熱烈報導︰
「五年後聰明人在談的事,歐萊禮現在就能預料到。」
領先者與普通人的真正差異,在於對科技世界的理解不同。不要戰勝了對手,卻輸給了時代!
AI、雲端平台、區塊鏈等科技趨勢正席捲全球,所有我們認知的世界樣貌都在改變。新科技正在顛覆舊市場,有時你什麼都沒錯,就輸在見解與能力不夠新。
數度引領網路發展趨勢,催生開放原始碼、Web2.0之父、時代推進者歐萊禮第一本給大眾的重磅力作,親授一套思考未來的工具,教你把眼光從主流技術轉移到處於邊緣的創新者、探索已身處未來的人如何想別人所不敢想的,以及最重要的保持開放心態,幫助你看到以下趨勢,建立開創價值的全新能力,在AI時代成功。
▎新工作力3大改變 完全解讀‧從被科技取代到與科技協作,具備一流數位素養是未來人才的條件。
‧從學以致用到用以致學,高學力比高學歷更能持續擴展你的技能。
‧從滿足大眾到關懷小眾,從打造一個市場到解決一個人的問題做起,非典型創業讓工作重新變酷;我們還有許多重要的事要做,不怕沒工作。
▎新商業力3大亮點 一次掌握‧協同合作比競爭對立更能做到新時代的生意。
‧勝出關鍵不只比誰的技術更先進,更要比誰最快找出全新的技術應用。
‧商業模式利眾比利己更具優勢,Lyft打造對司機與乘客更友善的服務,迎頭趕上Uber;亞馬遜要營造用戶、員工、業主共榮的商業生態才能在市場稱霸;微軟從專有軟體走向開放互利而浴火重生。
▎新經濟力3大轉型 不可不知‧隨需經濟崛起有利民生,除了專屬司機、專人照護、私人家教……,想想看有錢人擁有什麼,然後力用現代科技讓一般人也能輕鬆擁有,你也可以搶隨需商機。
‧公司從股東至上轉向看重對整體經濟的影響力,新衡量指標正引導Google等知名企業致力於創造價值,而不是從中獲利。
‧回歸以人為本,機器生產的東西會愈來愈便宜,人還有很大的空間創造價值,對政府、企業和個人而言,慷慨與創意都是最強的繁榮策略。
這一本書給你的東西,比讀完10本書還多。用全新的眼光看待現在,思考科技重塑生活的核心本質,
聰明擁抱改變,才能掌握跨越舊界限的新模式。
全球重要意見領袖一致推薦王伯達|財經自媒體《王伯達觀點》
李開復|創新工場董事長、
李明達|立達軟體科技創辦人
何英圻|91APP 董事長
唐鳳|行政院政務委員
葉榮廷|全家便利商店董事長
陳昇瑋|玉山金控科技長、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執行長
葛如鈞|北科大互動設計系助理教授
謝錫堃|國研院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主任
鄭國威|泛科學總編輯
施密特Eric Schmidt|前Google執行董事長
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賈伯斯傳》作者
霍夫曼Reid Hoffman|LinkedIn共同創辦人
韋瑞安Hal Varian|Google首席經濟學家
布林優夫森Erik Brynjolfsson |MIT數位商業中心主任
曼宜伽Dr. James Manyika|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總監
「未來有諸多挑戰,人們必須正視書中提到的三大改變:思考邏輯、商業核心能力、價值產出的改變。這本書提供了警示與指示,幫助你更容易看到並掌握未來的種種可能。」—創新工場董事長 李開復
「歐萊禮是可以催生一個產業的人。」—前Google執行董事長 施密特(Eric Schmidt)
「過去三十年,歐萊禮幾乎預見了每一項重大的技術創新,五年後聰明人在談的事,他現在就能預料到。」—《企業》
「沒有人比歐萊禮更懂未來了。他對技術有本能的直覺和深刻的見解,對我們正在經歷的巨變,這本書給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釋。」—《賈伯斯傳》作者 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
「歐萊禮具有創意洞見與清晰的道德觀,在席捲全球的一波波科技浪潮中,他是讓人信賴的指引者。想要未來更美好,只有你看這本書還不行──你的朋友也要看。」─MIT數位商業中心主任 布林優夫森(Erik Brynjolfsson)
「本書是理解未來不可或缺的指南。」─LinkedIn共同創辦人 霍夫曼(Reid Hoffman)
「科技如何重塑我們的經濟和生活?歐萊禮精闢總結未來的重要改變。」─Google首席經濟學家 韋瑞安(Hal Varian)
「書中提到許多人物與大事件,揭露了之前鮮少曝光的歷史經過、專業洞見,以及他們對未來的展望。每一頁都讓我有收穫。」—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總監 曼宜伽(Dr. James Manyika)
「這的確是一本好書,內容經典,以科技為主軸,貫穿人類現代文明的發展史,也橫跨各尖端產業的關聯,值得推薦給讀者。」—國研院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主任 謝錫堃
「此刻最急迫、最關鍵的問題在人才,培育AI大軍,才能幫台灣企業升級。」—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執行長、玉山金控科技長 陳昇瑋
作者簡介:
提姆.歐萊禮(Tim O'Reilly)
當代科技知識普及的重要推手,曾兩次引領網路發展方向,是推動Web 2.0、開放原始碼軟體、政府資訊公開、自造者運動等科技革命的先鋒。對未來趨勢與商業模式有準確掌握,被媒體譽為「矽谷先知」。貝佐斯經常邀請他到亞馬遜向內部人員分析技術趨勢。
於1978年創辦歐萊禮媒體並擔任執行長至今,該公司成立四十年來,透過線上學習、出版書籍、會議講座與科技峰會,不斷引領大眾探討一波波的創新浪潮,也培養出許多技術專家與企業家。幾乎每一個科技人桌上都有一本歐萊禮出版的書
歐萊禮也是創投公司OATV(O'Reilly AlphaTech Ventures)共同創辦人,並擔任非營利組織「用程式改變美國」(Code for America)、自造者媒體(Maker Media)、科學期刊《PeerJ》、大數據公司Civis Analytics和公民意見平台PopVox的董事。
譯者簡介:
黃庭敏
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師大翻譯研究所碩士,有《注意力商人》《資源革命》等譯作。
章節試閱
最大的改變還沒到來
未來是如此不同。但即使我們看到這點,並不意味我們能確切知道未來會以什麼方式到來,以及何時到來。
一切都不可思議,一切都讓人恐懼,一切都變得太快。我們跌跌撞撞的走進一個由科技主導的世界,我們對它所知甚少,而憂慮甚多。
如果我們對科技如何改變商業或社會缺乏認識,就會誤入歧途。我們已見證過許多科技的興衰,有些公司從看似勢不可擋變成無足輕重,也看到一些原本沒人看好的早期科技後來卻改變了世界。
真正了不起的獨角獸實際上是什麼樣子︰
1. 它起初驚世駭俗。
2. 它改變了世界的運行方式。
3. 它帶來一個由新服務、新工作、新商業模式和新產業構成的生態系統。
MIT史隆管理學院研究員許瑞吉(Michael Schrage)在《你想要顧客成為什麼樣的人?》一書中寫道:成功的創新者不會讓顧客做跟以前不同的事,而是要求他們成為不一樣的人。他們改變顧客。蘋果(現在還有Google、微軟和亞馬遜)正把顧客變成會不加思索的直接跟手機說話的那種人。
光是要正確辨識人類的語音就很難了,還要能夠聽懂並執行複雜的動作,然後回應數百萬用戶的同時請求,這需要龐大的資料中心提供強大的運算能力,並支援無比複雜的數位基礎建設。
所有這些技術都是相互疊加,會讓人上癮的。這些技術相互關連又互相支持,愈來愈強大,也愈來愈神奇。一旦你習慣了一種新的超能力,生活中要是少了它,就像把你的魔杖變成木棍。
一切都讓人感到驚奇,但我們卻深感恐懼。感測器、電腦和控制技術的革命,正在把20世紀的許多日常活動一一淘汰,同時也在一點一滴的重塑我們在21世紀的生活。這才是科技帶來的真正機會:它擴展了人類的能力。
這也是改造經濟的祕訣。正如Google首席經濟學家韋瑞安對我說的:「我爺爺不會把我現在做的事,當成是一份正經的工作。」
21世紀的新工作會是什麼樣?擴增實境可能會給我們一些線索。有位創投界朋友第一次在實驗室看到一個尚未發表的擴增實境平台,他說:「如果迷幻藥是股票,我會放空。」這就是獨角獸。
但擴增實境這個技術最令人興奮的,不是它有更勝迷幻藥的驚人效果,而是它會改變我們工作的方式,讓人員的技能「快速提升」。
非營利組織健康夥伴透過培訓當地醫護或社區服務人員,提供窮人免費的醫療服務,醫生會根據需要參與。想像一下,他們會如何因為擴增實境和遠距診斷視訊的出現,進一步強化他們的功能。(相信我,Google眼鏡會捲土重來,但前提是Google要學會把關注焦點放在社區醫護人員,而非時裝模特兒身上。)
科技開啟了新的可能,同時也關閉原本看起來是通往繁榮的確定道路;對此,我列出了我們必須面對的艱難選擇。更重要的是,我想在此提出一套思考未來的工具,這是數十年來我站在科技產業前線,觀察和預測未來變化的經驗與感悟。
21世紀那些神乎其技的科技可以提升所有產業的生產力,但讓我們現在所做的事更有生產力只是個開端。
看誰先發掘科技背後的神祕力量?
貝佐斯非常善於想別人所不敢想的。1998年他就預見應消除消費者對帳號內儲存信用卡資料的疑慮。他也預見,現在時機已成熟,可以推出一款能一直在家聆聽你說話的智慧助理了。
這是個重要經驗,每個企業家都應自問:什麼是現在看來不可思議的?即使你不是那個突破邊界的人,但一旦有人成功,就要緊跟在後抓住機會。做好準備吧!
用全新眼光看待現在,是最傑出企業家的成功關鍵。他們的創新能力就建立在能夠正確理解這個世界並做出改變,而其他人仍然在按照舊地圖行事。
許多讓Uber用戶擁有神奇體驗的功能,都是從免費軟體開發出來的。事實上在網路平台上,許多關鍵資料的子系統都可以從多家供應商那裡免費獲得。
每支智慧手機都有內建定位追蹤功能,Uber不需要開發任何新東西,他們要做的就是挖掘這種能力的可能性。
像Google Maps和Waze這樣的應用程式,早已提供智慧手機導航功能,包括即時車流量偵測和最佳行車路徑;地理定位服務Foursquare讓用戶到了餐館和酒吧可以打卡,在附近朋友就會知道去哪裡跟你碰面。
Uber則把「打卡」帶到了新境界,賦予它新活力。
通訊功能已是開發者工具箱裡的標準配備。2008年雲端通訊軟體Twilio上線,可讓應用程式撥打和接聽電話。到2010年Uber上線時,這項服務已廣泛使用了。
支付也成了一種商品,諸如Braintree、亞馬遜支付和Stripe等第三方支付服務商,使得任何開發人員能夠存儲信用卡號碼,並在購買產品或服務消費時,從卡片扣款。而Uber的創新則從根本上簡化了購買體驗。
從輕鬆方便的叫到車,到最後下了車就完成支付,都讓第一次搭乘Uber的乘客有神乎其技的感受。
有些事曾很難做到,但現在藉由別人的努力,變得唾手可得。明白這點對於科技的大躍進至關重要。試想我們手機內的感測器還有多少未經開發的功能?
Uber能夠協調司機和乘客、通信和支付的能力,以及實現導航,都仰賴那些潛能未經開發的技術。坎普和卡蘭尼克的聰明,在於他們看出了這些潛在的能力,並且知道如何利用。
當人們重新想像世界應該是什麼樣子時,真正的突破才會到來。
這就是那些神奇科技背後的神祕力量,不僅讓我們有機會重新審視事物的運行方式,而且獎勵我們這麼做。未來有很多可能的樣貌,世界本來就不是一定應該怎麼樣,而是我們可以去重塑的。
非典型創業崛起
Google、Facebook、亞馬遜,以及自駕車和人工智慧應用的先行者,都是從試圖解決一個問題或實現一件今日看起來不可能的事情開始的。
史坦頓(Brandon Stanton)也是。他的故事告訴我們,儘管有些人擔心下一波自動化浪潮會讓所有人失去工作,但其實我們不會沒事情可做的。讓人類失去工作的不是科技,而是我們如何運用科技的決定。
史坦頓是一位業餘攝影師,他告訴我,他會尋找那些看起來可能有時間交談的人,採訪他們,拍一些照片。他拍攝的照片,每張都會配上一段話,那是他跟主人翁長談之後,捕捉到的精髓段落。這些照片讓他在Facebook和其他社群媒體平台擁有超過2,500萬的粉絲。
他最初把照片發布到網路上,是希望能靠自己熱愛的事情謀生。不像大部分在社群媒體上擁有廣大粉絲的人,他沒有靠廣告賺錢(他已經用他的照片和故事出版了兩本暢銷書,並經常到企業和大學演講)。但他善用他在社群媒體的人脈力量,為他故事中人物想要實現的理想募集資金。
史坦頓剛開始並沒有想要在線上募款,但他本能的察覺到人與人之間連結的重要。13歲少年查斯坦尼特,來自紐約市犯罪率極高的布朗斯維爾,他告訴史坦頓,校長羅佩茲是對他一生啟發最深的人。史坦頓後來拍攝了一系列莫特霍爾中學的照片。
「直到這一刻,我才知道我有影響力,」校長羅佩茲說,「我不知道有人在意我在做的事。」在採訪中,羅佩茲透露,她的夢想之一就是帶學生去參觀哈佛大學,藉此鼓舞他們任何事都是有可能的。史坦頓於是請他的粉絲(當時有1,200萬)出一份力,他原本想可能可以募到3萬美元,結果粉絲捐了120萬美元為羅佩茲校長圓夢。
還有一位坐在長椅上面帶悲傷的女士把史坦頓帶入兒童癌症患者的世界,他因此拍攝了一系列有關這些家庭和抗癌醫護人員的故事,並募集到380萬美元,用於資助對抗兒童癌症研究。
史坦頓還記錄了其他故事,包括難民、退伍軍人、囚犯、無家可歸的人。後來他拍攝的對象不再只是紐約人,而是世界各地不同種族、宗教和年齡的普通人。他先了解他們內心深處的感受,講述他們的故事,並拍下他們的臉,獲得數百萬人的共鳴。
史坦頓不僅利用科技來創造和傳播那些極具美感又富有洞見的作品,還利用社群媒體的力量,呼籲人們關注並支持重要的事情。
科技讓人變強大,好讓人類去做以前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有許多人並不是沿用傳統方法將創意變現,而是建立了一個全新經濟。在功能強大的新網絡化平台支持下,創造出21世紀的新小企業時代。
掌握五個法則,打造未來優勢
競爭優勢是一時的,科技快速發展,你的未來優勢在哪裡?掌握5個法則,幫助你不被舊想法蒙蔽,早一步發現下一個誘人利潤。
用資料取代材料︰經濟學家泰森和史彭斯指出,過去幾十年來,全球化邏輯是製造業向成本最低的地方轉移。但現在,製造業供應鏈中以往屬於勞動密集型的環節,人力正被數位資本密集型技術取代。
數位技術使得製造業更靈活,在不需增加額外成本下,實體製造轉向市場需求,而非受制於勞動需求,靠近市場意味著可提高效率。
建立網絡化市集平台︰Google、亞馬遜、YouTube、IG、百度、騰訊和蘋果,都是從演算法管理的網絡化市場平台中,獲取巨大力量。
這些公司與20世紀的企業組織,已有根本上的差異。他們把用戶轉變成自己的「員工」,為他們的廣告業務創造內容,而這些平台也變成支持這些用戶(包括個人或小型企業)的商業生態系統。這種新的組織形態將會勝過舊的企業形態。
提供隨需服務︰今天,一些提供隨需服務的企業,正為實體經濟帶來了全新模式,透過外包平台Upwork,點個按鍵就找到各種專業短期零工。亞馬遜也是提供隨需服務的公司。它有愈來愈多的產品是當天就可送達。
當亞馬遜的自動化倉儲能做到每個包裹的存取只需要一分鐘的人力,大部分工作是由複雜又巧妙的軟體和機器完成,對任何一家大型零售商來說,若不提供同樣的服務,幾乎很難與它競爭。
由演算法管理︰演算法正在塑造新服務,以及我們的社會和所見所聞。很多情況下,市場競爭是演算法的較勁,更是資料的競爭。人工智慧是最高端的演算法,現代世界的運作已愈來愈仰賴它。
Google借助演算法,將內容轉變成對顧客和廣告商有用的訊息,發展成為媒體巨擘。沒有強大的演算法,Uber和Lyft就不可能即時媒合司機和乘客、計算車資,或由評分來控管品質。
最後,很重要的一點,找到新方法來擴增員工能力,給他們新技能,幫助他們成功。
最大的改變還沒到來
未來是如此不同。但即使我們看到這點,並不意味我們能確切知道未來會以什麼方式到來,以及何時到來。
一切都不可思議,一切都讓人恐懼,一切都變得太快。我們跌跌撞撞的走進一個由科技主導的世界,我們對它所知甚少,而憂慮甚多。
如果我們對科技如何改變商業或社會缺乏認識,就會誤入歧途。我們已見證過許多科技的興衰,有些公司從看似勢不可擋變成無足輕重,也看到一些原本沒人看好的早期科技後來卻改變了世界。
真正了不起的獨角獸實際上是什麼樣子︰
1. 它起初驚世駭俗。
2. 它改變了世界的運行方式。
3. 它...
推薦序
【推薦序】不要錯過這個時代最重要的對話 / 李開復(創新工場董事長)
今年九月,我和本書作者歐萊禮(Tim O’Reilly)在舊金山的「人工智慧大會」上有場對談,我們談到了科技發展帶來的衝擊,以及更重要的,新科技帶給我們哪些新機會。
身為創投家,我時常需要對全球政商精英進行演說,跟他們分享我所看見的AI新世界。我發現,關於人工智慧的未來,我們所知甚少,有滿腹疑問卻沒有答案,想要展望未來卻又充滿擔心。其實歷史上任何時候,創新技術一開始對社會和經濟都會帶來衝擊,但這些動盪在折衝之後,往往帶來更好的生活。這次是否不一樣?對此,我和歐萊禮的看法一致,未來由我們創造。
歐萊禮是趨勢專家也是科技媒體人,他常說,想要預見未來,就把已經身處未來的人聚集在一起,來一場重要的對談。這本書闡述當今多位重要人物的創見與創新,以及歐萊禮與他們的對話。這些人物有創業家、創投家、科技思想家,還有軟體工程師、演算法權威、政治領袖,對於如何掌握崛起中的新力量,他們都提供了新的見解。
有些對談的重要結論正在改變網路世界的發展,也有些對話啟發了這一代許許多多的人,還有一些可能日後來看將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對話,值得你深入去了解。這些洞見將有助你正確理解這個世界,並採取該有的行動。
未來有諸多挑戰,人們必須正視書中提到的三大改變︰思考邏輯的改變(從講求競爭到追求共榮)、商業核心趨力的改變(從依賴特定技術到各種軟體應用創新服務)、價值產出的改變(從專注製造產品到營造活絡的商業生態)。從這個時代最重要人物的經驗與洞見,歐萊禮歸納總結了許多切實可行或腦洞大開的建議,值得我們思考、討論與辯駁。
想要在不可預知的嶄新世界生存,每個人都需要一幅智慧地圖,這本書提供了警示與指示,幫助你更容易看到並掌握未來的種種可能。
【推薦序】掌握兩要點,做好數位決策 / 葉榮廷(全家便利商店董事長)
科技快速發展帶給零售業哪些衝擊和契機?以全家便利商店的數位轉型經驗,以及本書作者歐萊禮提出的未來趨勢,我覺得其中有兩個重點很值得跟大家分享。
首先,科技會影響消費者對價值的認知,進而影響消費行為。在十幾年前,全家有些店舖就提供免費WiFi服務,當時消費者說︰「哇,你們的服務真好。」現在,我們三千多家店都提供免費WiFi、流量還升級,消費者卻打電話來抱怨︰「速度怎麼那麼慢?」
就零售業的經營而言,可以用簡單一句話來形容:這麼容易、那麼困難。容易的是,只需要對應消費者的需求;困難的是,顧客在變,需求也在變,而且很難事先偵測。身為通路,可以再多做些什麼?
如書中一再強調的,企業必須擁抱AI、大數據,做更精準細緻的服務。幾年前,我們推出線上購物App,就是為了建立即時、真實的消費大數據,以分析消費者心理,在行銷面掌握更多主動性。2017年7月,我們又在全家會員App加上「商品預售」的新服務,讓會員可透過App以量販價或折扣價購買特定商品,購買後,商品可先存放在App,等到有需要時,再到任一個全家店舖領取。結合新科技,我們可以更容易做到讓顧客得到最大滿足。
此外,科技也改變了企業解決問題的方法。隨著大數據與資料科學的進展,企業決策有數位化趨勢。我們很期待在人工智慧的協助下,能夠從數據去做預測、做互動。
在零售業,要模仿太容易了,保有優勢的時間愈來愈短。一定要做到差異化,未來的競爭力就在這裡。
【推薦序】未來地圖與時光洪流裡的哥倫布 / 葛如鈞(北科大互動設計系助理教授)
我經常跟學生分享如何訓練自己預測未來,引導自己想像偉大創造者如何思考。方法很簡單,叫做「會議室思考法」,那是一間想像的會議室,裡頭充滿創造歷史的人物,他們殫精竭慮地砲火相交,討論該如何創造那些從現在看來已然被締造的歷史。
會議室思考法強迫自己像個逆蹤偵探,也像反組譯工程師,從歷史結果往回追溯、反向猜測,因為你已知道結果了,所以你真有可能對照結果,推論出那場會議可能的過程和重要決定。就算不那麼容易,但肯定比真正身處在那場會議室裡的人要來得簡單,因為他們並不知道結果如何!
我戲稱那個在我腦海裡出現多次,誕生了 iPod、 iPhone、第一部 3D 電腦動畫、Facebook、亞馬遜、第五元素電影的會議室,叫做「那間會議室」。擁有愈多「那間會議室」裡的故事、歷史和細節,就能幫助我們看向未來,甚至創造、進入那樣的會議室,也創造歷史的改變。
本書頭一章節就讓我欲罷不能。每小段落,就像是「那間會議室」不斷的重現、重新整理。
例如當「開放原始碼」(Open Source)一詞尚不存在時,作者如何和一群科技世界的貢獻者一起討論,並創造出來這麼一個直到今日都毫無緩減跡象的龐大歷史性運動;又如作者剖白他是如何和好友在1990年代初期,當雅虎還在初創的時候,催生網路時代被企業購併的第一個內容網站 GNN;或是標註了精確日期 2000 年 1 月 5 日(週三)上午 10 點 03 分 59 秒的一封給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的私人郵件。這封信最終催生 BountyQuest設立,進一步啟發 Kickstarter 等群募公司及文化席捲全球。
一開始閱讀此書,我如同踏進被時代封存的,那些不為人知,卻如此巨大的影響我們當今生活的一個又一個時刻。「那間會議室」必然存在,只是我們必須透過許多探索才可能造訪,所有「本該如此」的偉大事物,都有個開始。全書充滿這樣看了讓人肅然起敬的時刻︰原來這個時刻長這樣,而且作者就在其中,還發生了這些事!
也讓我不斷反思近來參與至深的區塊鏈產業,也是充滿了許多未確定的名詞,猶如當年網路創發的時刻重現,也讓書裡場景與作者走過的路,給了我當下工作一個跨越時空的對比與參考。
讀完近 500 頁的厚實書稿,我像進入一座邁向未來的現代叢林、時光大樓。由「那間會議室」開始,到一整層的辦公廳,裡頭有各國名人現身工作,最後離開,由作者領我們走向通往未來港口的路。
人類的未來究竟會是什麼模樣,端看我們如何咀嚼先知的預言,形塑這個世紀。過去的我們也許徬徨無知,但如今閱畢此書,我們便都成為了時光洪流裡的哥倫布,手裡拿著以歷史、經驗、故事和勇氣精鍊而成的地圖,引領我們邁向那個作者用盡心力描繪——更親善向人的未來。
【推薦序】不要錯過這個時代最重要的對話 / 李開復(創新工場董事長)
今年九月,我和本書作者歐萊禮(Tim O’Reilly)在舊金山的「人工智慧大會」上有場對談,我們談到了科技發展帶來的衝擊,以及更重要的,新科技帶給我們哪些新機會。
身為創投家,我時常需要對全球政商精英進行演說,跟他們分享我所看見的AI新世界。我發現,關於人工智慧的未來,我們所知甚少,有滿腹疑問卻沒有答案,想要展望未來卻又充滿擔心。其實歷史上任何時候,創新技術一開始對社會和經濟都會帶來衝擊,但這些動盪在折衝之後,往往帶來更好的生活。這次是否...
目錄
推薦序 不要錯過這個時代最重要的對話 李開復
掌握兩要點,做好數位決策 葉榮廷
未來地圖與時光洪流裡的哥倫布 葛如鈞
前 言 神乎其技的未來經濟
第一部 用對地圖
第1章 從未來思考現在
第2章 這次不一樣,打造全球腦
第3章 思考下一代網路商業模式
第4章 機會無所不在
第二部 從平台到新商業生態系統
第5章 新科技徹底改變企業本質
第6章 最強企業如何不斷優化服務
第7章 政府如何平台化、智慧化
第三部 快速提升數位素養
第8章 演算法也需要經理人
第9章 火熱的性子遇上冰冷的法令
第10章 演算法時代的媒體
第11章 我們都是那99%
第四部 未來由我們決定
第12章 改變市場遊戲規則
第13章 超級貨幣造福了誰
第14章 我們無需失業
第15章 快速學習,擴增所需技能
第16章 做最重要的事
推薦序 不要錯過這個時代最重要的對話 李開復
掌握兩要點,做好數位決策 葉榮廷
未來地圖與時光洪流裡的哥倫布 葛如鈞
前 言 神乎其技的未來經濟
第一部 用對地圖
第1章 從未來思考現在
第2章 這次不一樣,打造全球腦
第3章 思考下一代網路商業模式
第4章 機會無所不在
第二部 從平台到新商業生態系統
第5章 新科技徹底改變企業本質
第6章 最強企業如何不斷優化服務
第7章 政府如何平台化、智慧化
第三部 快速提升數位素養
第8章 演算法也需要經理人
第9章 火熱的性子遇上冰冷的法令
第10章 演...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